1. 鉴别元宝最简单的方法
银元真伪辨别的方式和方法:
一是材质的辨别,这个较简单,常用方法是用拇指和食指指甲夹住银元的中心点,对准银元的吹一口气后再将银元移动耳边,能听到清脆、悠长的金属响一、银质辨伪:
辨别银圆的真假,首先从辨识银质真假说起。银原子序数47,元素符号Ag,不易氧化,柔性好。真银光泽柔和,润白色。银的成色越高其泽度越白,真银圆清洗后雪白照人。银圆硬度低,两块银圆相叠摩擦有油润感。假银圆或钢铁做胚、或铜铅做胚、或铝锡做胚,或金属粉末水泥合成做胚,其色度偏暗,无光泽。假银圆用火烧后便“丑态”百出,有断裂的、变形的、散化的,真银圆火烧不变形、不变音,清洗后雪白有亮光。假银圆清洗后泛黄、泛青、泛黑或泛灰。辨别银质是收藏银圆的前提。
二、听音辨伪:
用拇指和食指两指甲尖对准银圆中心,或者用中指托住银圆中部,用另一枚银圆撞击,声音清韵柔和的是真银圆。声音尖高的是钢铁做胚假币,声音嘶哑的是铜锡合金做胚假币,声音沉闷的是“银包铜夹馅”假币,无声的是金属粉末水泥合成胚假币。过去传统的鉴定银圆方法是用拇指和食指两指甲尖掐住银圆中心,用力猛吹,能听到轻微韵音的是真银圆,无韵音的是假银圆。这种方法一是要听力好,二是切忌手指与银圆接触面过大,三是要猛吹快听。听音辨伪是识别银圆的基础。
三、包浆辨伪:
传世银圆表面有一层氧化银,就是人们常说的包浆。包浆主要有浅黑色、浅灰色、浅橙色和粟壳色。用鞋油擦涂和蜡火烧烤出来的包浆呈重黑色,一眼便识。辨认包浆是识别银圆的有效方法。
四、绣色辨伪:
银圆停止流通后,存放不当会生锈。传世银圆锈层很薄,呈墨绿色。出土银圆一般锈层较厚,局部锈层凸起。两枚银圆锈在一起,磕开后,表面有分布不匀的白色亮点,迎光而视闪闪发光,俗称“泛银”,泛银现象是无法作伪的。陪葬出土银圆多数泛酱红色,局部有绿色锈斑。水坑银圆通体泛绿锈。真银圆的锈色是历史的烙印,很难去掉,用碱水沸煮而不退。假银圆人工做作的锈呈淡绿色,用指甲就能刮掉,用针扎在上面可直立不倒,用碱水沸煮半小时便锈色全无。假银圆的锈用鼻子闻有腥味,用舌头舔有酸味。锈色辨伪是识别银圆的关键。
五、擦痕辨伪:
银圆在流通过程中,因摩擦、磕碰所致,留下了岁月的痕迹,这些痕迹用放大镜观察,或轻或重、或长或短,布满全身等。
2. 银元宝怎样签定真假
招数一:二观一察
所谓二观,即是观银色与神韵。叶晖拿出两枚真品“孙中山头像银元”,只见真品色泽润白柔和,可用手或软布擦拭包浆,可反射出强烈的亮光。而赝品多为白铜、铅、锡等合金,颜色发青灰或干白。其次,真币多为雕版高手雕模,以机器冲轧,图案精美,齿边深且有序。叶晖指出一定要看清楚每个细部,最好是用20倍放大镜,观察其币面是否平整光洁,有无砂眼,图像细微处是否缺失或被改动,有些造假者将六角星改成五角星。
招数二:称重量
所谓称即是称重量,这类银元一般重量在25.5克至27克之间,每枚真银元之间误差不会超过0.4克。而假银元都掺入了较大比例的铜、铅、锌等其他金属,因此只要用同等体积的假银元与真银元比较一下,用手指轻轻一掂,就会发现假银元轻,真银元重,一般来说轻了1克以上的即为赝品。
招数三:听音韵
听音韵是鉴别真假银元的主要手法之一。据了解,假银元材质分银包铜与银包圈等多种。叶晖用食指轻托银元中心部,以另一银元轻敲边缘让记者试听,真银元发出的声音纯正婉转、柔和,声音悠远绵长。叶先生说声音尖锐短促的可能是全铜镀银的仿制品,含铜量高的假银元敲击声尖而高,含锌量高的假银元声音脆而响,夹铜或夹铅的假银元声音呆滞而没有转音,挖补的银元声音低哑或成“哑版”。“此外,也有一些真银元经过火烧、猛摔产生裂痕或长期受潮后声音也可能变得反常
3. 银元宝的鉴别方法
银元宝作假在民国初年就已出现,主要手法是降低银的成色和重量。当然,目前这类偷工减料的银元宝并不完全视作假货,而仅仅被看作是一种降低了质量的“赝品”。不过,现在银元宝的造假就不同了,针对的主要是收藏者,可以说一些作假的方式已呈不择手段状态。下面由我为你分享银元宝的鉴别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银元宝的鉴别技巧:
近年所发现的造假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李代桃僵,用铅锡等金属冒充银元宝。因铅锡会在表面呈现青黑色,因此这类作假手法比较容易辨认。
第二种是外强中干。浇铸假货时,将铜块凝固在银锭内部,外表鎏银,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不过因比重不同,这类假银锭的体积大而轻,掂重时的手感明显不同,只要将同规格的银锭掂重对比,即可使之原形毕露。
第三种是包藏祸心。即用灌铅方法,在真的银元宝底部挖个小洞,取出内部银子后灌入铅,再焊封住洞口。鉴别方法:只要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底部焊封的洞口会留有封焊痕迹。
第四种是以新充旧。造假者用新白银铸成老的银元宝,图谋老货的高价。鉴别方法:这种假的老银锭,在包浆、蜂窝、铸文款识等方面,都无法逼真展现当时元宝的风韵,只要略有收藏常识的人,即可辨别。
元宝,人们今天在古装影视片中能经常看到它。
银锭,中国古代货币,即熔铸成锭的白银。始自汉代,其后各代皆有铸造,但流通不广。至明代盛行,但不是国家法定银锭货币。至清,始作为主要货币流通。重量不等,因以“两”为主要重量单位,故又称银两。银两是法定通货,不仅民间交易收藏使用,官府收纳地丁捐税也使用。由此形成银两制度。
近年来,银元宝价格大幅攀升。2004年,一件元代扬州银元宝在嘉德春拍中以22万元成交,曾轰动了钱币收藏界。随着2007年这一银元宝拍卖价攀上156.8万元新高,银元宝这种在几百年前曾进出于豪门大户、在富人之间易手的大额货币,吸引了更多投资人的目光,成为2008年钱币高端收藏的新亮点。
皇帝私房钱
银元宝是古代一种较大的银锭。银锭作为货币始于汉代以前,隋唐时称之为“银饼”、“银笏”,宋金时期称“银锭”,元代称为“元宝”。明清两代,白银作为主要货币流通,铸锭盛行。目前存世的元宝级银锭以明清时期的居多。
2007年11月,嘉德秋拍首次推出中国历代金银锭专场,拍品近500件,明代“永乐六年银作局”五十两银元宝,是其中的压轴拍品。拍卖会上,这件银元宝受到买家的极力追捧,起拍价26万元,经过几十轮激烈竞投,最终以156.8万元人民币高价成交。
在文物、公安等部门的联合工作下、在得到政府给予奖励的承诺后,黑龙江省庆安县新胜乡新清村村民陆续上交抢到的“银元宝”。
黑龙江省庆安县新胜乡新清村村民在挖地基时,意外挖出一箱“银元宝''属“光绪31年”(公历1905年),属于国家3级文物。
据专家介绍,明代“永乐六年银作局”五十两银元宝为目前拍卖市场上仅见的带有年号的明代银作局银元宝。银作局是明代专为宫廷制造金银器饰的作坊。目前已知存世的银作局银元宝仅有4件,其中两件不带年号。着名文学家郭沫若在其《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中,有一段引自《明季北略》的话:“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疑为十)两,镌有永乐字。”而这件永乐年官铸银元宝上镌刻了38个字:“银作局永乐陆年十一月内销铸花银五十两重作头顾阿福匠人仇士平陆字一千陆百七十号”,铭文详细,字迹清晰。更难得的是,这件铸造于1408年的银锭,距今已整整600年,仍保存完好,银光闪闪,弥足珍贵。嘉德邮品钱币部专家分析,此件银元宝具有非常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拍出这样的高价也在情理之中。
一件明代“内承运库花银”二十五两银元宝,在这次拍卖中也拍出了56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此件拍品为首次发现的内承运库银元宝。资料记载,明代内承运库设立于明初洪武年间,刚开始时用以贮缎匹、金银、珠宝、齿角、羽毛等,属国库,由户部管理。正统元年,英宗允许将部分漕粮折为金银,存入内承运库。从此,内承运库变成了皇帝的小金库。有趣的是,过去皇帝的私房钱,如今变成了寻常百姓手中把玩之物,真让人感叹时代的变迁。这件“内承运库花银”二十五两银元宝,是研究明代皇帝私库的重要实物资料,有着很高的收藏和研究价值。
4. 银元宝怎样分辨真假
最好去正规的地方买。
银锭(银元宝)是指用白银按一定的形状和重量铸造的一种块状物,就形制而言,银锭可分为几种:船形、条形、饼形,不同形状的银锭有着不同的名称,船形的一般称银锭,条形的一般称银铤,饼形的一般称银饼。因为人们常见的是船形的一种,也就是元宝。。所以习惯上将银铤、银饼和银锭统称为银元宝。
随着银锭收藏的普及,它的收藏价值不断提高,伪(仿)品就出现了。除了要了解各个时期银锭形制特点和铭文特征外,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银锭的真伪。
观色
银锭的颜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银锈,一是内在的成色。
古代银锭的成色一般都在 95% 以上,含银量 95% 以下的银锭是很少见的,尤其是宋元时期的银锭,铭文上都记载着行人、库子、秤验银库、监铸官之类的职务,这些职务就是为了检验银锭成色而设置的。并且,将工匠等姓名錾刻在银锭铭文之中,就是为了防止偷工减料的现象出现,金代的银锭铸造对成色、重量更有复验的程序。所以,一般而言,古代银锭的成色都是符合官方要求的,成色有的甚至达到了 99% 以上。由于成色高,当它全新时,具有一种特有的亮丽的光泽,浑身带有“珠光宝气”。相反,伪品的成色往往达不到 95% ,一般含银量都在 90% 以下,不可能像真的银锭那样光亮,色泽较暗。有的伪品的光泽甚至出现泛红的现象,这是由于白银中搀入的铜过多而引起的,在我国古代就有在白银中搀铜做假的情况存在。
由于古代银锭距今天久远,况且铸造出来的银锭大多是用来流通使用的,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受氧化的作用和人们的触摸,在银锭之外自然而然地生成了一层反而起到保护作用的外衣,即银锈和包浆,呈灰色或灰褐色,色泽温润。作假的银锭由于时间间隔短,不可能会像古代银锭那样,生成天然的包浆,所以,它的色泽让人看上去就像刚刚出炉,火气很大。
古代银锭的重量,与当时的度量衡制是相吻合的。古代银锭一般分五十两、二十五两、十两、五两和一两等数种,多见的是五十两重的银锭。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衡制,所以,同样是重五十两的银锭,重量 上也有差异,因为唐代的一两合 42 克,宋代的一两合 39 克,金代的一两合 39.8 克,元代的一两合 36.6 克,明代一两合 37 克左右。但是,即使这样,如果我们将古代每两重放在合 36.6 克到 42 克的区间中,得出的结论就是,古代五十两重约合今天的 1809 克到 2100 克之间。
由于白银在化学元素中,比重达 10.8 克,所以,五十两的银锭放在手心里,给人的感觉是沉甸甸的。而作假的银锭却不尽然。在过去,为了降低成本,作假者要么在白银中搀杂铜、铁、铅等金属,这样,使银锭成色降低,或者为了蒙骗过关,在铜铁或铅块的外面用白银裹住,并做成银锭形状。这种里面藏铜、铁等金属的伪银锭虽然重量也在 1800 克以上,但没有真银锭那样的沉重感。里面包藏铅金属的伪银锭,尽管重量达到了真银锭的重量,但由于在化学元素中,铅的比重高达 20.7 ,差不多是银的一倍,当这种假银锭拿在手里时,就比真银锭还要沉重。所以,检验银锭的重量,我们不光要称重,还要看拿在手里的感觉,而这种感觉的把握,需要长年的多接触、细品味和不断地总结经验。
看铸造
古代银锭表面往往能够看到像螺旋一样的丝纹,这种丝纹由外及里,排列有序。除此之外,古代银锭表面往往微凹。有一种说法认为,这种丝纹和微凹,是当熔化的银水倾入金属范时,在没有冷凝前用钳子轻敲金属范侧面产生震荡后形成的。其实,更科学地说,银水成色在 90% 以上的情况下,因氧的作用,一旦由很高的温度急剧冷却,随着氧的释出,就会急剧收缩,冷却总是由外围向中心,这便形成了丝纹和锭面微凹的现象。如果纯度低的银水在急剧冷却收缩时,是形成不了丝纹的。当然,锭面是否微凹与有没有丝纹是可以人为控制的。控制的方法是:( 1 )不使银水在成型时急剧冷却收缩,而使它的冷却收缩速度放慢变缓;( 2 )吹气或不吹气。对于这种技术的掌握,恐怕是在清代晚期至民国时候了。所以,对明及明以前的银锭,看看锭面是否微凹和有无丝纹,就可以知道它的成色如何了。
除了看有无丝纹和微凹,很重要的就是看银锭底面的气孔,或称蜂窝。由于各种银锭成型时氧的释放,当浇铸银水时,所产生的气体逸出,就在银锭侧面或底部产生了气孔。虽然有气孔,对银锭来说,使得它不太美观,但是,正是这种气孔,成了我们鉴定真伪银锭的重要依据。气孔较深,孔内圆润光亮、有神,说明成色高;反之,则成色较低。铸造过程中自然生成的气孔,一般都是口小洞大,深浅不一。而伪造的银锭的气孔,口大洞小,深浅均匀,一般较浅。另外,从孔的大小上,也能鉴定出银锭的铸造年代。大体上说,宋元时期的气孔要比明清时期的大。这点也是作伪者常常想不到与忽视的地方。
有时在观察银锭侧面时,不仅会看见气孔,还会发现真的银锭有层层叠加的感觉。所以,侧面具有这层次感的银锭,肯定是真的。有的作伪者不会注意到这么细微的程度,将银锭侧面做得相当光滑,反而露出了马脚。
审造型
不同时代的银锭,有着它那个时代的形制特征,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比如说,同样是五十两的银锭,唐代的船形银锭就要比宋元明清以及民国的银锭长。宋元时期的银锭两端呈弧形,并且,虽然周边也起棱,但不上翘,锭面微凹,且有由外及里的丝纹,一般锭面要比底面大些,束腰较宽。明代银锭比起宋元时期来,显得短粗,所以,看上去相当厚。束腰处的弧度缩小,两端双翅上翘,弧线增长。明代的圆形银锭发现很少,形制与清代民国的几乎没有什么两样。清代民国时期的银锭,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的形制。所以,银锭的形制特征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即使如此,大致也可分为元宝形、方形、圆形、腰形、牌坊形等几种。需要搞清楚的是,各地使用哪一种或哪几种,在形制上又有什么变化。比方说,牌坊银锭是云南地区的特产,如果出现标明其它地方铸造的牌坊形银锭,就要考虑它的真伪性了。
视铭文
视铭文,不仅要看铭文的内容,还要看铭文的形成以及采用的方式等其他一些因素。
鉴别真伪,需要掌握各个历史时期银锭铭文的格式特征,包括哪些内容。比如说,唐代的银锭中,没有出现过检验成色的“行人”之类的职位,直到宋金时期的铭文才出现。就是宋金时期,也各有特点,如往往具有“京销铤银”和“出门税”等字样的银锭,肯定是南宋时期的;而出现“盐判”、“店户”、“使司”等字样的银锭,大体上是属于金代的。
唐代的银锭铭文与时代的金银器上的文字一样,尽管是錾刻的,但好象是手书上去的。宋代银锭有錾刻和戳记两种。金代则以錾刻为主。元代早期为戳记,排列无规,背面常铸阴文;晚期则以錾刻为主。明代的银锭铭文较少发现戳记的。除“金花银”之外,一般都是錾刻。文字排列间隔不规范,尽管有序,但依然给人的感觉是杂乱。
清代以前的银锭铭文到目前为止,除了一件上海博物所藏嘉靖三十一年圆锭外,基本上都是阴文。清代及时性国的银锭都是阳文,或许是在银锭成型、还未完全冷凝时砸刻上去的,文字一般没有变化,内容丰富,因地而异。 总之,对银锭的真伪辨识,就是要多接触。要仔细观察,认真琢磨,掌握时代特点,善于总结。碰到伪品时,也需要细细品味,找出可疑之处,归纳作假的方式和采用的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够熟能生巧,辨别清楚,无往不胜。
5. 怎样鉴定真银最简单实用的方法
鉴定真银方法:
1.看颜色:纯度愈高,银色愈洁白,首饰表面看上去均匀发亮,有润色。如果含铅,首饰会呈现出青灰色;如含铜,首饰表面会显得粗糙,颜色没有润泽感。
2.掂重量:白银密度较一般常见金属略大,一般地讲:“铝质轻、银质重、铜质不轻又不重。”因而掂掂重量可对其是否为白银做出初步判断。若饰品体积较大而重量较轻,则可初步判断该饰品属其它金属。
3.查硬度:白银硬度较铜低,而较铅、锡大,可用大头针划首饰不起眼的地方进行测试,如针头打滑,表面很难留下痕迹,则可判定为铜质饰品;如为铅、锡质地,则痕迹很明显、突出;如实物留有痕迹而又不太明显,便可初步判定为白银饰品。
4.听声韵:纯银饰品掷地有声,无弹力,声响为“卟哒卟哒”。成色越低,声音越低,且声音越尖越高而带韵;若为铜质,其声更高且尖,韵声急促而短;若为铅、锡质地,则掷地声音沉闷、短促,无弹力。
白银,即银,因其色白,故称白银,与黄金相对。多用其作货币及装饰品。古代做通货时称白银。纯白银颜色白,掺有杂质金属光泽,质软,掺有杂质后变硬,颜色呈灰、红色。纯白银比重为10.5,熔点960.5℃,导电性能佳,溶于硝酸、硫酸中。银是古代发现的金属之一。
银在自然界中虽然也有单质存在,但绝大部分是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银具有很高的延展性,因此可以碾压成只有0.3微米厚的透明箔,1克重的银粒就可以拉成约两公里长的细丝。银的导热性和导电性在金属中名列前茅。
纯白银颜色白,掺有杂质金属光泽,质软,掺有杂质后变硬,颜色呈灰、红色。熔点961.93℃,沸点2212℃,密度10.5 克/立方厘米(20℃)。银质软,有良好的柔韧性和延展性,延展性仅次于金,能压成薄片,拉成细丝。溶于硝酸、硫酸中。
银对光的反射性达到91%。常温下,卤素能与银缓慢地化合,生成卤化银。银不与稀盐酸、稀硫酸和碱发生反应,但能与氧化性较强的酸浓硝酸和浓盐酸产生化学反应。
白银的主要用途主要建立在三大支柱上:工业、摄影和珠宝银器。这三大类的白银总需求占到白银需求的85%左右。
自古以来,白银就一直与黄金一起,被作为财富的象征。银的化学符号是Ag,来自拉丁文Argertum,是”浅色、明亮“的意思。因为银的颜色是白色,所以被称为“白银”。
白银不仅有着良好的电热传导特性,还具有较高的感光性和发光特性,被应用于工业、摄影、首饰、货币制造等方面。
与黄金相比,白银因供应充足且价值较低,故更多且更早地应用于造币,进入流通领域,很多国家均建立银本位制,把银币作为主流货币。
6. 怎样用最简单的方法鉴别银饰品真假及质量
5、试酸度
银遇任何酸都会变色,甚至溶解。如果在银首饰的内侧滴上一滴浓盐酸,会立即生成白色苔藓状的氯化银沉淀,而其他贵金属则无此现象。用玻璃棒将硝酸滴于银首饰锉口处,呈糙米、稳绿或徽绿色的成色较高;呈深绿色甚至黑色,无沫或锉口有沫的成色较底。将银饰品在试金石上磨出银道,用银药(银药是用95%以上成色的白银面和水银调和而成的软体状物)在银道上涂抹,挂银药多的,成色就高,少的成色低,假的不挂银药。
6、找印记
银首饰的含银量必须准确标明,消费者购买时应验看首饰上是否有“S925" 字样。“S’是银的英文单词的第一一个字母,“925”则是纯银的标志。只要有“S925"字样就可确保所购买的是真正的纯银首饰。足银的印记是S990。纯度千分数前冠“银"或“S",如“银800”或“S800",“S9909"或“足银"。国家标准规定990银、925银800银都可以用来做银首饰。我国的国家标准GB/T11887- 2000 是在GB/T11887- 1989实施基础上修改制定的。
7. 大清库银元宝怎么看是真假
大清库银元宝鉴别真假:
1、蜂窝法
由于铸造技术的缺陷,银元宝在浇铸时,底部会形成不少蜂窝状的气孔,一般称为蜂窝,这些蜂窝的大小多少、深浅是鉴别真假银元宝的重要依据。如果银元宝的蜂窝较深、较密、孔内圆润光亮,有彩色光泽,说明是真的银元宝;如果银元宝中间掺杂了其他金属,就没有上述征,而常见的合铅元宝,蜂窝中则是灰黑一片。
真
2、看颜色和包浆。
白银的颜色白润而沉稳,老银元宝经过多年的使用或存放,表面会生成一层包浆,包浆的颜色大多为灰色或灰褐色,色泽温润。藏界有“七黑八灰九转青,九五成时色还清”和“七黑八红九带白,九五成时还原色”的说法,说的分别就是含有黄铜和红铜的银色。
一般来说作假银元宝的时间较短,不可能像老银元宝一样生成天然的包浆,色泽看上去像刚出炉,“火气”很大,银元宝表面的包浆是带黑色或其他颜色的花包浆。
3、看铭文
银元宝铭文指的是铸造银元宝时錾刻或铸造在银元宝上的文字,内容历代不尽相同,大体包括银元宝铸造的时间、地点、用途和工匠姓名等。
錾刻铭文是为了保证银元宝的质量,用签字画押的方法,表示对经手的银元宝负责。这也是后来鉴别真假银元宝的重要依据。目前市场上见到的大多为錾刻铭文。錾刻铭文又分錾刻阴文和阳文。时间大致以清代雍正时期来划分,以前的多为阴文,以后的多为阳文,若不相符,则有可能是赝品。
4、掂重量、听声音
银元宝的铸造重量在清代前无统一规定,但在清代,银元宝的重量就有了基本统一的规定,通常是五两、十两和五十两三种银元宝,五两以下为碎银,主要限于市场流通,补零等使用。
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叁拾两”“肆拾两”“壹佰两”的清代银元宝,基本都是假元宝。听银元宝的声音主要是防包壳假元宝,对有疑问的银元宝,拿另一个银元宝敲打,若有空心声或破声应是包壳银元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