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胃痛艾灸有效果吗胃痛艾灸哪里最好
每当人们问我艾灸效果好不好的时候,我给回复的一句话是:你相信就有效果,不相信就不需要做艾灸。当人怀着疑心去做一件事,始终带着怀疑,哪怕有效果也会因达不到自我预期而产生偏颇。
胃痛艾灸有效果吗艾灸治胃痛效果显着。
中医认为,胃痛主要与脾,胃有关,病位在胃,而及于脾,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这些原因最终会引起脾胃之气运行不通畅,不通则痛。艾灸上述两个个穴位,可以疏通运行不畅的脾胃之气,而中脘穴是胃气于腹部的穴位,艾灸这个穴位更增强了疏通的力量,从而达到减轻胃痛的作用。
胃痛艾灸哪里最好
胃脘痛灸治当以中脘、足三里为主穴,肝气犯胃的加期门穴,脾胃虚寒的加胃俞穴,奇穴辅助。灸疗期间忌食生冷辛辣之物。
足三里穴
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主治:胃痛,腹痛,腹胀,消化不良。
灸法:艾条灸5~15分钟,艾罐灸20~30分钟。
中脘穴
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
主治:胃痛,反胃吞酸,呕吐,消化不良。
灸法:艾条灸5~15分钟,艾罐灸20~30分钟。
特效反射
在手掌第四掌骨和钩骨的交界处。
主治:胃下垂,胃炎,胃痉挛,十二指肠溃疡。
灸法:艾条灸10~15分钟。
不同类型胃痛艾灸方法寒邪犯胃证
取穴及操作:主穴取中脘穴,配易关元穴施灸,用清艾绒制之艾炷直接置于穴位处,待燃脂1/3时,易炷再燃,一般灸7-10壮。
功效:温中散寒,和胃止痛。
肝郁气滞证
取穴及操作:取双侧膏肓穴,厥阴俞,左侧足三里,膻中等穴位,分2日施灸, 每次5穴(自上而下,先背后腹),每穴灸3炷,灸炷如半粒枣核大,按瘢痕灸法施灸,施灸的同时用手轻轻拍击按摩周围皮肤,以减轻疼痛,待灸火自灭后再连续灸第2,3炷。
功效: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胃热炽盛证
取穴及操作:取中皖,足三里,内关三个穴位,上述穴位分2日施灸,每穴灸3炷。
功效:清热止痛,降逆通便。
暑湿犯胃证
取穴及操作:取足三里,中皖,胃俞,脾俞,按艾炷灸法常规操作,每穴灸5-7壮,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功效:解暑和胃,化湿止痛。
2. 胃左边疼是怎么回事
1、一般的情况往往是有胃病的情况引起的了。胃炎、溃疡疾病引起的多见的。一般的情况往往是做胃镜检查确诊的。一般的情况往往到消化内科看病的。注意保养的。饮食要清淡的。
2、不注意保暖导致身体受寒等等因素导致虚寒内生引起胃病功能失调,导致胃痉挛而出现胃疼。这个功能性的疼痛一般胃镜不会做出结果的。
3、引起胃痛的主要原因就是胃炎和溃疡,平时在饮食上要注意,油腻、生冷及辛辣的刺激性食物千万不可以吃,如果不方便去医院的话,药物的选择上推荐阿莫西林胶囊配合丽珠得乐冲剂。
4、这个属于胃炎造成的情况,一般和生活饮食不规律,药物刺激烟酒过度。治疗口服奥美拉唑和枸橼酸铋钾颗粒治疗,疼痛用颠茄片即可缓解,同时避免暴饮暴食和避免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1、按揉背腰镇痛法在单掌推背部膀胱经路线的基础上,叠掌揉,双掌根或双拇指交替按压膈俞至三焦俞一段膀胱经内侧线,注意局部重点取穴。
2、晃拨俞穴行气法单掌根着力,依靠脘关节作手掌晃动动作,带动掌根晃拨,分别刺激肝、脾、胃、三焦俞等穴,手下压力要适度,晃拨频率均匀。
3、提拿捏脊健运法双手拇、食指沿督脉路线自上而下反复提拿(大椎穴至命门穴一段),施术捏脊法自下而上10次。
4、捏拿背腰肌理气法在肩胛内移的基础上,拇、食指捏拿骶棘肌上段(肩胛间区段,轻拿轻放),亦可加用中指作捻转动作。
5、搓擦胃俞温中法单掌根或小鱼际肌快搓两侧胃俞穴,搓后缓缓揉动,使热感渗透。
6、推揉腹部和中法两拇指开三门、运三脘,单掌或双掌于左胁肋部快速推抚,称之推胃法;掌推腹部任脉路线;掌根轮状顺时针推脘腹;叠掌揉上腹部,以左上腹为主。
8、按揉腹部消积法双拇指交替按压腹部任脉及两侧胃经路线,双掌重叠自上而下揉以上部位;双掌扣脐轮状揉腹部。
9、拿揉抖颤导滞法在两掌波形揉脘腹的基础上,多指捏拿腹肌作抖颤动作。
10、按揉阳明清热法用拇指或小鱼际肌分别揉手足阳明经前臂及小腿段,以按揉手、足三里穴为主。
3. 怎么找胰俞穴
胰俞穴是“胃管下俞”穴的别名。
在第八、九胸椎棘突之间,旁开1.5寸。
主治:消渴、咽喉干燥、腹痛呕逆、肋间神经痛、糖尿病等
斜刺,深0.3--0.5寸。艾炷灸5--7壮。或温灸10--20分钟
4. 犬的胃俞穴位置
犬的胃俞在第12肋间,背最长肌与髂肋肌之间的肌沟中,左右各一穴。
5. 脾胃虚弱的针灸疗法
1.针刺
取穴内关、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关元、建里等,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轮流取穴。对小儿疳积,用三棱针点刺中指第一指节掌面,以稍出血或黄包黏液为宜。4天1次,5次为1疗程。
2.灸法
取穴中脘、足三里、神阙、胃俞、脾俞等。用艾条或隔姜灸,日1次。
3.耳针
取交感、神门、肺、胃配十二指肠等穴。每次选2~3穴,隔日1次。
6. 背俞口诀公式是什么
背俞口诀公式是:大杼为一风门二, 肺三包四心俞五, 督六膈七八下无, 九肝十胆脾胃俞, 十三三焦十四肾, 十五椎下膀胱居, 大肠关元十六七, 骶后孔中小肠一, 膀胱中膂白环俞。背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分布的俞穴,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的俞穴,并与人体内脏相互对应联系。
灵枢背俞:“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难经六十七难》:“行阳,俞在阳。”指出五脏有病常在背俞穴上出现反应,按压背俞穴可以协助诊断。
同样张景岳谓:“五脏居于腹中,其脉气俱出于背之足太阳经,是为五脏之俞”。因此,俞穴是联系内外的枢纽,是反映人体内脏生理、病理变化的窗户。
经穴分类名
①指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一些特定穴位。如肺俞、心俞、肾俞、膀胱俞等。脏腑有病时其相应背俞穴往往出现异常反应,如敏感、压痛等;而刺灸这些穴位,又能治疗其相应脏腑的病变。
②专指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等五脏之背俞穴(见《灵枢·背腧》)。
③泛指背、腰、骶部穴位(见《针灸资生经》)。
7. 针灸歌赋的十二背俞穴歌
针灸歌赋的十二背俞穴歌:
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肝九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椎旁居,
肾俞却与命门平,十四椎外穴是真,大肠十六小十八,膀胱俞与十九平。
释义:
1、“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肝九十胆俞”:在背部脊椎骨两侧距(督脉)中线1.5寸的膀胱经第一侧线上,从上而下平第三胸椎棘突下缘的是肺俞,平第四胸椎棘突下缘的是厥阴俞,平第五胸椎棘突下缘的是心俞,而平第九和第十胸椎棘突下缘的则是肝俞和胆俞。
2、“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椎旁居”: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缘的是脾俞,平第十二胸椎棘突下缘的是胃俞。平第一腰椎棘突(俗称十三椎)下缘者为三焦俞。
3、“肾俞却与命门平,十四椎外穴是真”:平第二腰椎棘突(俗称十四椎)下缘者为肾俞。至于第四腰椎(俗称十六椎)棘突下旁开1.5寸则是大肠俞。
4、“大肠十六小十八,膀胱俞与十九平”:平第一骶后孔,距中线旁开1.5寸的是小肠俞。平第二骶后孔,距中线旁开1.5寸的是膀胱俞。总之,十二背俞穴都在脊椎骨两侧,应仔细寻找才能取准穴。
(7)找胃俞的最简单的方法扩展阅读:
1、针灸歌赋是古人编撰的关于穴位,针灸治疗等方面的简单、易懂、便于记忆的一种歌赋,它对复杂繁琐的穴位进行了归纳,对针灸的学习极有帮助。
2、针灸歌赋包含:四总穴歌、井荥输原经合歌、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十五络穴歌、八脉交会八穴歌、八脉八穴治症歌、十二原穴歌、十二背俞穴歌、十二募穴歌、八会穴歌、下合穴歌、十六郄穴歌。
3、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又简称俞穴。属膀胱经穴,分布于背腰部相应脏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处,与脏腑有密切关系。共12穴,即肺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
4、背俞穴除可用于治疗相应脏腑病外,还可用于治疗与该脏腑有相关联系的五官病、肢体病。背俞穴常和募穴配伍,治疗脏腑病。
5、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8. 胃病拔火罐最好拔哪个穴位
胃病多数病人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上腹部胀痛,进食后明显。胆汁返流性胃炎有持续性疼痛。还有的病人出现恶心、呕吐、呕吐、呕血、大便呈黑色等。还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舌萎缩、腹泻等症状。
【好轻松拔罐疗法】
选穴:
中脘、天枢、足三里、肝俞、脾俞、胃俞。
方法可选用留罐法:俯卧位,用真空罐或火罐吸拔于肝俞、脾俞、胃俞穴,留罐10~15分钟;再仰卧位,拔中脘、梁门、足三里穴,留罐10~15分钟。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
9. 十二背俞口诀公式是什么
常用的背俞穴歌诀:第一胸椎是大杼,第二胸椎是风门,第三胸椎肺俞连,第四胸椎接厥阴,五为心俞九为肝,十为胆俞十一脾,十二胃俞紧相连,十三三焦十四肾,十六八九大小肠胱。
背俞穴是指脏腑之气输布于背腰部的俞穴,将背俞穴的分布编撰成容易记忆的歌诀,即为背俞穴歌诀。背俞穴又称为”俞穴“,俞即传输、输注的意思,六脏六腑各有一背俞穴,故共有十二个背俞穴。
经穴分类名
①指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一些特定穴位。如肺俞、心俞、肾俞、膀胱俞等。脏腑有病时其相应背俞穴往往出现异常反应,如敏感、压痛等;而刺灸这些穴位,又能治疗其相应脏腑的病变。
②专指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等五脏之背俞穴(见《灵枢·背腧》)。
③泛指背、腰、骶部穴位(见《针灸资生经》)。
10. 中脘穴,脾俞,胃俞,足三里这四个穴位分别在哪个地方,
中脘身体前方, 在从下往上数第三根肋骨等高中部的位置;脾俞,胃俞在在背部 在脊柱旁开一寸 ,胃俞在从下往上数第五根脊椎骨的位置 的下方,脾俞在上方;足三里在小腿前方,膝眼(腿伸直可以看到膝盖上的凹坑)正下方约3寸(四指宽)的位置。穴位的位置比其它地方敏感,手一摸就有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