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生物制品的无菌检查法的实验原理,准备工作及操作步骤
1. 目的:建立无菌检查的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 范围:适用于本厂质监科化验室对本厂生产的注射剂进行无菌检查。3. 责任:化验员有责任按本操作规程操作,并对检验结果负责。4. 定义:无菌检查法系指检查药品是否无菌的一种方法。5.内容:5. 1无菌操作设备:无菌操作室或超净工作台,无菌衣、口罩、帽子、消毒鞋、酒精灯等。5.1.1无菌室分无菌操作室和缓冲间。在缓冲间内应有洗手盆、干手器、无菌衣放置架及挂钩、拖鞋等。无菌操作室应具有空气除菌过滤的层流装置,局部洁净度100级超净工作台。缓冲间及操作室内均设置能达到空气消毒的紫外光灯和照明灯,操作室或工作台应保持空气正压。5.1.2无菌室应每周和每次操作前用0.1%新洁尔灭或2%甲酚液擦拭操作台及可能污染的死角,开动无菌空气过滤器及紫外光灯杀菌1小时。在每次操作完毕,同样用2%甲酚或0.1%新洁尔灭溶液擦拭工作台面,用紫外光灯杀菌半小 时。5.1.3无菌室的无菌程度检查:无菌室在消毒处理后,无菌试验前及操作过程中需检查空气中菌落数。取直径90mm双碟,在接种室内点燃酒精灯,在酒精灯旁,以无菌操作,将双碟半开注入溶化的营养琼脂培养基约20ml,制成平板:在35-37℃预培养48小时,证明无菌后将3个平板以无菌方式带入无菌操作间的洁净区域左、中、右各放1个;打开碟盖扣置,平板在空气中暴露30分钟后将盖盖好,置35-37℃培养48小时,取出检查,3个平板上生长的菌落数相加总数不得超过10个。 无菌操作台面或超净工作台应定期请有关部门检测其洁净度,应达到100级(一般用尘埃粒子计数仪),检测尘埃粒径≤5μm的粒数不得超过3.5个/升;空气流量应控制在0.75-1.0m3/s;细菌菌落数平均<1个,可根据无菌状况定期置换过滤器。5.1.4无菌室内应准备好盛有消毒用5%甲酚的玻璃缸、酒精灯、火柴、镊子、75%酒精棉及拖鞋等。5.2仪器、用具:5.2.1真空泵、恒温培养箱、生物显微镜、托盘天平(精度0.1g)、抽滤瓶(500ml)、 三角瓶(100、500 ml)、移液管(1、10ml)、注射器(要求规格)、试管、双碟(9cm)、注射针、镊子、剪刀、白金耳、橡皮管、纱布、棉花(原棉)、不锈钢吸管筒、接种环、微孔滤膜(直径约5cm),孔径应在0.45±0.02μm )载玻片、洒精灯、取样勺、吸耳球、喷雾瓶。5.2.2用具的包扎:5.2.2.1移液管在移液管上端管内,松松地塞进少许原棉,然后放入不锈钢灭菌筒内。5.2.2.2试管在管口塞上纱布棉塞。5.2.2.3无菌衣、裤、帽、口罩将洗净的衣裤、帽子、口罩配套后装入布袋,扎紧袋口,再用牛皮纸包好。5.2.2.4注射器洗涤干净的注射器及注射针头装配好后,放入垫有纱布的带盖容器内(饭 第3页/共7页盒)一层层放好,上面盖上纱布,然后盖上容器的盖子,用牛皮纸包好。5.2.2.5滤器 将检验合格后微孔滤膜先有水中浸泡湿润,取出后固定在细菌过滤器的滤板上,滤板下、滤膜上均用耐高温垫圈垫好,上好滤器。在灭菌前滤器的螺勿拧太紧,滤器上口用8层纱布及牛皮纸包扎,装妥后放入容器内,再将盛滤器的容器盖好盖子,用牛皮纸包扎。5.2.3用具的灭菌:将包扎好的用具,在121±0.5℃蒸汽灭菌柜中灭菌30分钟,物品取出时切勿立即置冷处,以免急速冷却灭菌物品内蒸汽冷凝造成负压,易致染菌,应置温箱或或加温烘干。5.3培养基、试剂:5.3.1一般采用商品干燥培养基,临用时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配制,需注意培养基的pH值应符合规定,否则必须校正后,灭菌使用。使用前,按要求分装灭菌好的细菌培养基须经30-35℃培养48小时,真菌培养基须经20-25℃培养72小时,证明无菌生长后方可使用。 制备的需气菌、厌气菌培养基应半个月内用完,在供试品接种前,培养基指示剂氧化层的颜色不得超过培养基深度约1/5,否则须经水浴煮沸加热,只限加热一次。5.3.2革兰氏碘液:先用3-5ml蒸馏水溶解2.0g碘化钾,再加入1.0g碘片,搅拌溶解后,加蒸馏水稀释至300ml,摇匀。置密闭棕色瓶中备用。5.3.3结晶紫染色液:将结紫1.0g溶解于20ml95%乙醇中后,与80ml1%草酸铵溶液相混合,静置48小时使用。此液稳定,置密闭的棕色瓶中可储存数月。5.3.4沙黄染色液:将0.2g沙黄溶解于10ml95%乙醇中,待完全溶解后再加蒸馏水至100ml。5.3.5生理盐水:称取9g氯化钠,加水1000ml溶解,分装后于121±0.5℃湿热灭菌30分钟。供作稀释剂用。 第4页/共7页5.3.6 75%乙醇量取无水乙醇75ml,加水稀释至100ml,摇匀,即得。5.3.7 0.1%新洁尔灭:量取5%新洁尔灭20ml,加水稀释至约1000ml,摇匀,即得。5.4培养基灵敏度检查:5.4.1新购的干燥培养基或采用不同牌号原材料的新鲜培养基,其质量均应符合灵敏度检查要求。 (1)取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 CMCC(B) 28001]的营养琼脂斜面和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 CMCC(F)98001]的真菌培养基琼脂斜面的新鲜培养物,分别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均匀的菌悬液;取生孢梭菌[Clostridium sporogenes CMCC(B)64941]不含琼脂的需气、厌气培养基新鲜培养物,用灭菌毛细管将其吸至灭菌离心管内,离心,弃去上清液,沉淀菌体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均匀菌悬液。然后以10倍系列稀释后,制成1ml中含10-100个菌并计数。 (2)取藤黄微球菌、生孢梭菌的需气、厌气培养基新鲜培养物,白色念珠菌的真菌培养基琼脂斜面的新鲜培养物,取接种至霉菌培养基内,20-25℃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作10倍稀释,制成1ml中含10-100个菌并计数。 将藤黄微球菌的上述(1)或(2)的稀释液各1ml,分别接种至每管装量为9ml的需气、厌气菌培养基3管,生孢梭菌的上述(1)或(2)的稀释液各1ml,分别接种至每管装量为12ml的需气、厌气菌培养基3管,白色念珠菌的上述(1)或(2)的稀释液各1ml,接种至每管装量为9ml的真菌培养基3管,以未接种的培养基作对照,按规定的温度培养5天并逐日记录结果。结果判定:以每株菌接种后的培养基不得少于2管呈现生长,即该培养基的灵敏度检查符合要求。5.4.2配制的培养基应在凉暗处保存,一般不得超过2周,临用前细菌和霉菌培养基分别经30-35℃和20-25℃培养不少于48小时和72小时,证明无菌生长后方可使用。5.4.3需气菌、厌气菌培养基在试管中装量高度不得少于7Cm,其指示剂氧化层不得超过培养基深度的1/5,否则须经水浴煮沸10分钟,但只限加热一次。 第5页/共7页无菌试验培养时间结束时,指示剂氧化层应不超过培养基深度的1/2。5.5对照用菌液的制备:5.5.1试验用菌种、菌种的复苏、菌种的接种与保存等均应按照“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标准操作规程项下操作。5.5.2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用接种环取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CMCC(B)26003]的营养琼脂斜面新鲜培养物少许,接种至营养肉汤培养基内,在30-35℃培养16-18小时后,用灭菌生理盐水稀释成1:1065.5.3生孢梭菌菌液用接种环取生孢梭菌[CMCC(B)64941]的需气菌、厌气菌培养基新鲜培养物1白金耳,接种至相同培养基内,在30-35℃培养18-24小时后,用灭菌生理盐水稀释成1:106。5.5.4白色念珠菌菌液用接种环取白色念珠菌[CMCC(F)98001]的真菌琼脂培养基斜面新鲜培养物1白金耳,接种至真菌培养基内,在20-25℃培养24小时后,用灭菌生理盐水稀释成1:105。5.5.5上述制备的菌液,一般当日使用。5.6进入无菌室的操作要点:5.6.1根据试验程序,将用具物品搬入缓冲间,打开紫外光灯和空气过滤装置并使其工作1小时以上。5.6.2操作人员用肥皂水刷洗双手,关闭缓冲间紫外光灯,进入缓冲间内,关闭第一层门,用2%来苏尔或0.1%新洁尔灭溶液洗双手,用消毒毛巾擦干,换上无菌衣、帽、口罩及消毒鞋。5.6.3关闭无菌室内紫外光灯,进入第二层门并将用具搬至无菌室内,关闭无菌室门。5.6.4凡进入无菌室后不应再外出取物品,因此,在每次试验中所用物品必须计划好,并准备好备用物品。从进入第一层门直至无菌室内,随操作人员的进入应喷雾2%来苏尔或0.1 %新洁尔灭溶液。5.7检查法:5.7.1无菌检查法包括:直接接种法和薄膜过滤法。前者适用于非抗菌作用的供试品;后者适用于有抗菌作用的或大容量的供试品。5.7.2操作时,应先用0.1%新洁尔灭浸泡或擦拭容器表面后,以无菌的方法取 第6页/共7页内容物。5.7.3凡无菌检查中,均应取相应溶剂和稀释剂同法操作,作阴性对照。5.7.4供试品制备: 用灭菌镊取出注射器,在火焰旁将针芯插入针管并安上针头,盖为橡皮塞时,用注射器在已消毒好的橡皮塞中心位置刺入吸取药液。按规定须稀释或灭活的供试品,可直接或将瓶内供试液抽出至灭菌玻璃容器内进行灭活处理并稀释至规定的体积和浓度;抽取瓶中内容液体时,应将供试品倒置并使针头在液面下。5.7.5直接接种法:按规定量取供试品,以无菌操作将该供试品分别接种于需气菌、厌气菌培养基6管,其中1管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液1ml,作阳性对照,另接种于真菌培养基5管。轻轻摇动,使供试品与培养基混合。需气菌、厌气菌培养基管置30-35℃、真菌培养基管置20-25℃培养7日。在培养期间应逐日观察并记录是否有菌生长。阳性对照管在24小时内应有菌生长,如在加入供试品后,培养基出现浑浊,培养7天后,不能从外观上判断有无微生物生长,可取该培养液适量转种至同种新鲜培养基中或斜面培养基上继续培养,细菌培养2日,真菌培养3日,观察是否再出现浑浊或斜面有无菌生长,或用接种环取培养液涂片,染色,用显微镜观察是否有菌。5.7.6薄膜过滤法: 将微孔滤膜过滤装置、抽滤瓶、排气管与真空泵相连,真空泵可置无菌室外。取规定量供试品,按规定的方法处理后,加入0.9%无菌氯化钠溶液100ml中,混合后,通过装有孔径不大于0.45μm 的薄膜过滤器,减压抽干后,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冲洗滤膜3次,每次至少100ml,取出滤膜分成3等份,分别加入上述二种培养基中,按规定温度和时间培养。阳性对照管应根据供试品特性加入相应对照菌液1ml(抗细菌药物,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对照菌;抗厌氧菌药物,以生孢梭菌为对照菌;抗真菌药物,以白色念珠菌为对照菌)。阳性对照管细菌应在培养24-48小时,真菌应在培养24-72小时有菌生长。5.8结果判断: 第7页/共7页当阳性对照管显浑浊并确有菌生长,阴性对照管呈阴性时,可根据观察所得的结果判定:如需气菌、厌气菌及真菌培养基管均为澄清或虽浑浊但经证明并非有菌生长,均应判为供试品合格;如需气菌、厌气菌及真菌培养基管中任何1管显浑浊并确证有菌生长,应重新取2倍量供试品,分别依法复试,除阳性对照管外,其他各管均不得有菌生长,否则应判为供试品不合格。6 培训6.1 培训对象:化验员。6.2 培训时间:二小时。7 记录 记录名称 保存部门 保存时间 无菌检验记录 质监科 药品有效期后一年 QF-01-007-00无 菌 检 验 记 录品 名: 批 号: 规 格: 检验日期: 年 月 日培养基名称需气、厌气菌培养基真菌培养基培养培养温度30—35℃20—25℃培养时间管 号1234512345培养天数及结果1234567结 论备 注 复核人: 检验人:
B. 饲料检测的国标有哪些呢
饲料检测的国家标准相对较多,饲料检测带有GB的属于国家强制标准,GB/T属于国家推荐标准。
一、饲料检测的国家强制标准主要有:
GB 10648-2013 饲料标签
GB 13078-2017 饲料卫生标准
GB 19081-2008 饲料加工系统粉尘防爆安全规程
二、饲料检测的国家推荐标准主要有:
GB/T 10647-2008 饲料工业术语
GB/T 16764-2006 配合饲料企业卫生规范
饲料检测除了以上几部总标准外,还分饲料检测方法国家标准、饲料产品国家标准及饲料原料国家标准等三大类,以下列举其中供大家参考
1.饲料检测方法国家标准主要有:
GB/T 13093-2006 饲料中细菌总数的测定方法
GB/T 13091-2002 饲料中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
GB/T 13092-2006 饲料中霉菌检测方法
GB/T 6435-2006 饲料中水分的测定方法
GB/T 6438-2007 饲料中粗灰分测定方法
GB/T 26427-2010 饲料中蜡样芽孢杆菌的检测
GB/T 26426-2010 饲料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
GB/T 26425-2010 饲料中产气荚膜梭菌的检测
GB/T 18823-2010 饲料检测结果判定的允许误差
GB/T 5917.1-2008 饲料粉碎粒度测定法
GB/T 23182-2008 饲料中兽药及其他化学物检测试验规程
GB/T 28642-2012 饲料中沙门氏菌的快速检测方法.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
GB/T 20190-2006 饲料中牛羊源性成分的定性检测.定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
GB/T 21101-2007 动物源性饲料中猪源性成分定性检测方法 PCR方法
GB/T 21100-2007 动物源性饲料中骆驼源性成分定性检测方法 PCR方法
GB/T 21104-2007 动物源性饲料中反刍动物源性成分(牛、羊、鹿)定性检测方法 PCR方法
GB/T 21102-2007 动物源性饲料中兔源性成分定性检测方法 实时荧光PCR方法
GB/T 21107-2007 动物源性饲料中马、驴源性成分定性检测方法 PCR方法
GB/T 21105-2007 动物源性饲料中狗源性成分定性检测方法 PCR方法
GB/T 21106-2007 动物源性饲料中鹿源性成分定性检测方法 PCR方法
GB/T 21103-2007 动物源性饲料中哺乳动物源性成分定性检测方法 实时荧光PCR方法
2.饲料产品检测国家标准主要有:
GB/T5915-2008仔猪、生长肥育猪配合饲料
GB/T 5916-2008 产蛋后备鸡、产蛋鸡、肉用仔鸡配合饲料
GB/T 16765-1997 颗粒饲料通用技术条件
GB/T 20804-2006 奶牛复合微量元素维生素预混合饲料
GB/T 20807-2006 绵羊用精饲料
3.饲料原料检测国家标准主要有:
GB/T 17890-2008 饲料用玉米
GB/T 19164-2003 鱼粉
GB/T 20193-2006 饲料用骨粉及肉骨粉
GB/T 20411-2006 饲料用大豆
GB/T 19541-2004 饲料用大豆粕
饲料检测方法国家标准具体比较多,只是列举部分检测标国家标准。
C. 对怀疑肉毒梭菌引起的中毒患者,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检测
正确答案:A
解析:从患者血清中检出毒素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如果血清标本采集不及时或患者摄取的毒素量过少,检验结果可能阴性
。其次是患者粪便
。从中毒媒介食品中检出毒素最容易,采取可以食品作为送检标本颇为重要
。虽然是间接手段,但对于判断食品与中毒的关系和证实临床诊断的可靠性很有意义
。
D. 食品检测微生物学标准包括哪些
1GB类
GB 4789.1-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总则
GB 4789.2-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
GB 4789.3-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计数
GB 4789.4-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
GB 4789.5-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志贺氏菌检验
GB 4789.7-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副溶血性弧菌检验
GB 4789.9-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空肠弯曲菌检验
GB 4789.10-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
GB 4789.11-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β型溶血性链球菌检验
GB 4789.13-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产气荚膜梭菌检验
GB 4789.14-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蜡样芽胞杆菌检验
GB 4789.15-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霉菌和酵母计数
GB 4789.26-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商业无菌检验
GB 4789.28-2013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培养基和试剂的`质量要求
GB 4789.30-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
GB 4789.31-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的肠杆菌科噬菌体诊断检验
GB 4789.34-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双歧杆菌的鉴定
GB 4789.35-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乳酸菌检验
GB 4789.38-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埃希氏菌计数
GB 4789.39-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粪大肠菌群计数
GB 4789.40-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阪崎肠杆菌检验
2GBT类
GBT 22429-2008 食品中沙门氏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O157及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快速筛选检验 酶联免疫法
GBT 27635-2011 斑点叉尾𫚔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检测操作方法
GBT 4789.6-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
GBT 4789.8-2008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检验
GBT 4789.12-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肉毒梭菌及肉毒毒素检验
GBT 4789.16-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常见产毒霉菌的鉴定
GBT 4789.29-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检验
GBT 4789.32-2002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的快速检测
GBT 4789.36-2008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埃希氏菌O157:H7NM检验
2SBT类
SBT 10315-1999 孢子数测定法
SBT 10316-1999 孢子发芽率测定法
3SN类
SN 0170-1992 出口食品沙门氏菌属(包括亚利桑那菌)检验方法
SNT 0040-1992 出口食品沙门氏菌属(包括亚利桑那菌)计数检验方法
SNT 0168-2015 进出口食品中菌落总数计数方法
SNT 0169-2010 进出口食品中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和大肠杆菌检测方法
SNT 0172-2010 进出口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方法
SNT 0173-2010 进出口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验方法
SNT 0174-2011 出口食品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检验方法
SNT 0175-2010 进出口食品中弯曲菌的检测方法
SNT 0176-2013 出口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检测方法
SNT 0177-2011 出口食品中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计数方法
SNT 0178-2011 出口食品嗜热菌芽胞(需氧芽胞总数、平酸芽胞和厌氧芽胞)计数方法
SNT 0184.3-2008 进出口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测方法 免疫磁珠法
SNT 0184.4-2010 食品中李斯特氏菌检测 第4部分:胶体金法
SNT 0330-2012 出口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通则
SNT 0475-1995 出口商品中粪链球菌群检验方法
SNT 0477-1995 出口食品中B群链球菌检验方法
SNT 0738-1997 出口食品中肠杆菌科检验方法
SNT 0751-2010 进出口食品中嗜水气单胞菌检验方法
SNT 0865-2000 进出口食品中肉毒梭菌及其肉毒毒素检验方法
SNT 1022-2010 进出口食品中霍乱弧菌检验方法
SNT 1035-2011 进出口食品中产毒青霉属、曲霉属及其毒素的检测方法
SNT 1059.1-2002 进出口食品中沙门氏菌 滤膜筛选法
SNT 1059.4-2005 进出口食品中大肠杆菌检验方法 谷氨酸脱羧酶法
SNT 1059.5-2006 食品和动物饲料大肠杆菌O157的检测方法 免疫磁珠法
SNT 1059.6-2008 进出口食品中沙门氏菌属检测方法 垂直膜过滤法
SNT 1059.7-2010 进出口食品中沙门氏菌检测方法 实时荧光PCR法
SNT 1071-2014 出口食品中厌氧亚硫酸盐还原梭状芽孢杆菌检测方法
SNT 1538.1-2005 培养基制备指南 第1部分 实验室培养基制备质量保证通则
SNT 1538.2-2007 培养基制备指南 第2部分 培养基性能测试实用指南
SNT 1615-2005 食品和动物饲料中嗜冷微生物计数方法
SNT 1748-2006 进出口食品中寄生虫的检验方法
SNT 1800-2006 食品和动物饲料微生物学30℃菌落计数方法
SNT 1827-2006 进出口食品中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检验方法
SNT 1869-2007 食品中多种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 PCR法
SNT 1870-2007 食品中致病菌检测方法 实时PCR法
SNT 1895-2007 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快速计数法 PetrifilmTM 测试片法
SNT 1896-2007 食品中大肠菌群和大肠杆菌快速计数法 PetrifilmTM 测试片法
SNT 1897-2007 食品中菌落总数的测定 PetrifilmTM测试片法
SNT 1933.1-2007 食品和水中肠球菌检验方法 第1部分 平板计数法和最近似值测定法
SNT 1933.2-2007 食品和水中肠球菌检验方法 第2部分 滤膜法
SNT 1941.1-2007 进出口食品中乳酸菌检验方法 第1部分 分离与计数方法
SNT 1941.2-2007 进出口食品中乳酸菌检验方法 第2部分 PetrifilmTM测试片法
SNT 1941.3-2007 进出口食品中乳酸菌检验方法 第3部分 乳酸杆菌的PCR法
SNT 1962-2007 食品中克雷伯氏菌检测方法
SNT 2098-2008 食品和化妆品中的菌落计数检测方法 螺旋平板法
SNT 2099-2008 进出口食品中绿脓杆菌检测方法
SNT 2416-2010 进出口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检测方法 电泳和免疫印迹法
SNT 2522.1-2010 进出口辐照食品检测方法 微生物学筛选法
SNT 2524.1-2010 进出口食品中变形杆菌检测方法 第1部分 定性检测方法
SNT 2524.2-2010 进出口食品中变形杆菌检测方法 第2部分 MPN法
SNT 2525-2010 食品中肉毒梭菌的PCR检测方法
SNT 2562-2010 食品中霍乱弧菌分群检测 MPCR-DHPLC法
SNT 2565-2010 食品中志贺氏菌分群检测 MPCR-DHPLC法
SNT 2566-2010 食品中霉菌和酵母菌的计数 Petrifilm 测试片法
SNT 2567-2010 食品及包装品无菌检验
SNT 2582-2010 产黄曲霉毒素真菌PCR检测方法
SNT 2632-2010 微生物菌种常规保藏技术规程
SNT 2641-2010 食品中常见致病菌检测 PCR-DHPLC法
SNT 2660-2010 食品微生物实验室菌种保藏方法
SNT 2754.1-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金黄色葡萄球菌
SNT 2754.2-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大肠杆菌O157
SNT 2754.3-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志贺氏菌
SNT 2754.4-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SNT 2754.5-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副溶血性弧菌
SNT 2754.6-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
SNT 2754.7-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空肠弯曲菌
SNT 2754.8-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肺炎克雷伯氏菌
SNT 2754.9-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溶血性链球菌
SNT 2754.10-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产气荚膜梭菌
SNT 2754.11-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产霍乱毒素的霍乱弧菌
SNT 2754.12-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溶藻弧菌
SNT 2754.13-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创伤弧菌
SNT 2754.14-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假结核耶尔森氏菌
SNT 2754.15-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阪琦肠杆菌
SNT 2775-2011 商品化食品检测试剂盒评价方法
SNT 2797-2011 食品中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测 MPCR-DHPLC法
SNT 3063.1-2011 航空食品 第1部分:冷加工车间环境微生物检验方法
SNT 3141-2012 出口食品包装物微生物检测指南
SNT 3152-2012 出口食品中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测方法 基因芯片法
SNT 3263-2012 出口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残留量的测定
SNT 3266-2012 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确认技术规范
SNT 3306.5-2013 国境口岸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第5部分 布鲁氏菌
SNT 3384-2012 出口食品中空肠弯曲菌药物敏感性的测定 微量稀释法
SNT 3567.1-2013 交叉引物恒温扩增检测方法 第1部分 通用技术规程
SNT 3724-2013 进出口食品中幽门螺杆菌的检验方法
以上是关于食品微生物检测的相关标准,由百检食品检测平台整理,希望帮助到你,望采纳
E. 产气荚膜梭菌乳糖明胶试验要厌氧培养吗
产气荚膜梭菌乳糖明胶试验要厌氧培养。需要厌氧培养,但过程中也会引进氧气。
F.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标准汇总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标准众多,其中有较为通用的也有与具体产品相关联的。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标准汇总的知识,欢迎阅读。
1GB类
GB 4789.1-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总则
GB 4789.2-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
GB 4789.3-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计数
GB 4789.4-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
GB 4789.5-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志贺氏菌检验
GB 4789.7-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副溶血性弧菌检验
GB 4789.9-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空肠弯曲菌检验
GB 4789.10-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
GB 4789.11-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β型溶血性链球菌检验
GB 4789.13-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产气荚膜梭菌检验
GB 4789.14-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蜡样芽胞杆菌检验
GB 4789.15-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霉菌和酵母计数
GB 4789.26-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商业无菌检验
GB 4789.28-2013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培养基和试剂的`质量要求
GB 4789.30-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
GB 4789.31-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的肠杆菌科噬菌体诊断检验
GB 4789.34-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双歧杆菌的鉴定
GB 4789.35-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乳酸菌检验
GB 4789.38-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埃希氏菌计数
GB 4789.39-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粪大肠菌群计数
GB 4789.40-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阪崎肠杆菌检验
2GBT类
GBT 22429-2008 食品中沙门氏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O157及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快速筛选检验 酶联免疫法
GBT 27635-2011 斑点叉尾𫚔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检测操作方法
GBT 4789.6-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
GBT 4789.8-2008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检验
GBT 4789.12-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肉毒梭菌及肉毒毒素检验
GBT 4789.16-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常见产毒霉菌的鉴定
GBT 4789.29-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检验
GBT 4789.32-2002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的快速检测
GBT 4789.36-2008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埃希氏菌O157:H7NM检验
2SBT类
SBT 10315-1999 孢子数测定法
SBT 10316-1999 孢子发芽率测定法
3SN类
SN 0170-1992 出口食品沙门氏菌属(包括亚利桑那菌)检验方法
SNT 0040-1992 出口食品沙门氏菌属(包括亚利桑那菌)计数检验方法
SNT 0168-2015 进出口食品中菌落总数计数方法
SNT 0169-2010 进出口食品中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和大肠杆菌检测方法
SNT 0172-2010 进出口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方法
SNT 0173-2010 进出口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验方法
SNT 0174-2011 出口食品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检验方法
SNT 0175-2010 进出口食品中弯曲菌的检测方法
SNT 0176-2013 出口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检测方法
SNT 0177-2011 出口食品中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计数方法
SNT 0178-2011 出口食品嗜热菌芽胞(需氧芽胞总数、平酸芽胞和厌氧芽胞)计数方法
SNT 0184.3-2008 进出口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测方法 免疫磁珠法
SNT 0184.4-2010 食品中李斯特氏菌检测 第4部分:胶体金法
SNT 0330-2012 出口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通则
SNT 0475-1995 出口商品中粪链球菌群检验方法
SNT 0477-1995 出口食品中B群链球菌检验方法
SNT 0738-1997 出口食品中肠杆菌科检验方法
SNT 0751-2010 进出口食品中嗜水气单胞菌检验方法
SNT 0865-2000 进出口食品中肉毒梭菌及其肉毒毒素检验方法
SNT 1022-2010 进出口食品中霍乱弧菌检验方法
SNT 1035-2011 进出口食品中产毒青霉属、曲霉属及其毒素的检测方法
SNT 1059.1-2002 进出口食品中沙门氏菌 滤膜筛选法
SNT 1059.4-2005 进出口食品中大肠杆菌检验方法 谷氨酸脱羧酶法
SNT 1059.5-2006 食品和动物饲料大肠杆菌O157的检测方法 免疫磁珠法
SNT 1059.6-2008 进出口食品中沙门氏菌属检测方法 垂直膜过滤法
SNT 1059.7-2010 进出口食品中沙门氏菌检测方法 实时荧光PCR法
SNT 1071-2014 出口食品中厌氧亚硫酸盐还原梭状芽孢杆菌检测方法
SNT 1538.1-2005 培养基制备指南 第1部分 实验室培养基制备质量保证通则
SNT 1538.2-2007 培养基制备指南 第2部分 培养基性能测试实用指南
SNT 1615-2005 食品和动物饲料中嗜冷微生物计数方法
SNT 1748-2006 进出口食品中寄生虫的检验方法
SNT 1800-2006 食品和动物饲料微生物学30℃菌落计数方法
SNT 1827-2006 进出口食品中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检验方法
SNT 1869-2007 食品中多种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 PCR法
SNT 1870-2007 食品中致病菌检测方法 实时PCR法
SNT 1895-2007 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快速计数法 PetrifilmTM 测试片法
SNT 1896-2007 食品中大肠菌群和大肠杆菌快速计数法 PetrifilmTM 测试片法
SNT 1897-2007 食品中菌落总数的测定 PetrifilmTM测试片法
SNT 1933.1-2007 食品和水中肠球菌检验方法 第1部分 平板计数法和最近似值测定法
SNT 1933.2-2007 食品和水中肠球菌检验方法 第2部分 滤膜法
SNT 1941.1-2007 进出口食品中乳酸菌检验方法 第1部分 分离与计数方法
SNT 1941.2-2007 进出口食品中乳酸菌检验方法 第2部分 PetrifilmTM测试片法
SNT 1941.3-2007 进出口食品中乳酸菌检验方法 第3部分 乳酸杆菌的PCR法
SNT 1962-2007 食品中克雷伯氏菌检测方法
SNT 2098-2008 食品和化妆品中的菌落计数检测方法 螺旋平板法
SNT 2099-2008 进出口食品中绿脓杆菌检测方法
SNT 2416-2010 进出口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检测方法 电泳和免疫印迹法
SNT 2522.1-2010 进出口辐照食品检测方法 微生物学筛选法
SNT 2524.1-2010 进出口食品中变形杆菌检测方法 第1部分 定性检测方法
SNT 2524.2-2010 进出口食品中变形杆菌检测方法 第2部分 MPN法
SNT 2525-2010 食品中肉毒梭菌的PCR检测方法
SNT 2562-2010 食品中霍乱弧菌分群检测 MPCR-DHPLC法
SNT 2565-2010 食品中志贺氏菌分群检测 MPCR-DHPLC法
SNT 2566-2010 食品中霉菌和酵母菌的计数 Petrifilm 测试片法
SNT 2567-2010 食品及包装品无菌检验
SNT 2582-2010 产黄曲霉毒素真菌PCR检测方法
SNT 2632-2010 微生物菌种常规保藏技术规程
SNT 2641-2010 食品中常见致病菌检测 PCR-DHPLC法
SNT 2660-2010 食品微生物实验室菌种保藏方法
SNT 2754.1-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金黄色葡萄球菌
SNT 2754.2-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大肠杆菌O157
SNT 2754.3-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志贺氏菌
SNT 2754.4-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SNT 2754.5-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副溶血性弧菌
SNT 2754.6-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
SNT 2754.7-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空肠弯曲菌
SNT 2754.8-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肺炎克雷伯氏菌
SNT 2754.9-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溶血性链球菌
SNT 2754.10-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产气荚膜梭菌
SNT 2754.11-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产霍乱毒素的霍乱弧菌
SNT 2754.12-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溶藻弧菌
SNT 2754.13-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创伤弧菌
SNT 2754.14-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假结核耶尔森氏菌
SNT 2754.15-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阪琦肠杆菌
SNT 2775-2011 商品化食品检测试剂盒评价方法
SNT 2797-2011 食品中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测 MPCR-DHPLC法
SNT 3063.1-2011 航空食品 第1部分:冷加工车间环境微生物检验方法
SNT 3141-2012 出口食品包装物微生物检测指南
SNT 3152-2012 出口食品中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测方法 基因芯片法
SNT 3263-2012 出口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残留量的测定
SNT 3266-2012 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确认技术规范
SNT 3306.5-2013 国境口岸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第5部分 布鲁氏菌
SNT 3384-2012 出口食品中空肠弯曲菌药物敏感性的测定 微量稀释法
SNT 3567.1-2013 交叉引物恒温扩增检测方法 第1部分 通用技术规程
SNT 3724-2013 进出口食品中幽门螺杆菌的检验方法
;G.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目录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食品微生物检验简介
一、发展史
二、作用和地位
三、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和自动化
第二节食品中的微生物
一、食品微生物的分类
二、食品微生物的来源
三、食品微生物概要
第三节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对象
一、菌落总数
二、大肠菌群
三、沙门菌
四、志贺菌
五、大肠埃希菌
六、金黄色葡萄球菌
七、肉毒梭菌和肉毒毒素
八、霉菌和酵母菌
复习题
第二章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条件与设备
第一节微生物检验室
一、微生物检验室的基本条件
二、检验员手册
第二节无菌室
一、无菌室的结构与要求
二、无菌室的熏蒸与消毒
三、无菌室无菌程度的检测
第三节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常用仪器设备
一、普通光学显微镜
二、培养箱
三、电热恒温干燥箱
四、高压蒸汽灭菌器
五、超净工作台
六、水浴锅
七、离心机
八、冰箱
九、BACTOMETER全自动微生物检测仪
十、VIDAS和miniVIDAS自动酶联免疫荧光检测仪
第四节食品微生物检验常用玻璃器皿
一、玻璃器皿的种类
二、玻璃器皿的清洁与清洗
三、玻璃器皿的包扎
四、玻璃器皿的灭菌
复习题
第三章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技术
第一节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总则
一、样品采集
二、送检
三、样品处理
四、检验与报告
第二节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中常见检样的制备
一、肉及肉制品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二、乳及乳制品检样的制备
三、蛋及蛋制品检样的制备
四、饮料、冷冻饮品检样的制备
五、调味品检样的制备
六、冷食菜、豆制品检样的制备
七、糖果、糕点检样的制备
八、酒类检样的制备
九、方便面检样的制备
十、罐藏食品检样的制备
第三节食品卫生细菌菌落总数的测定
一、菌落总数的标准平板培养计数法
二、其他方法
第四节食品卫生大肠菌群的测定
一、设备和材料
二、培养基和试剂
三、检验程序
四、操作步骤
五、注意事项
复习题
第四章食品中常见病原微生物检验
第一节沙门菌检验
一、生物学特性
二、常规检验方法
三、miniVIDAS快速检验方法
第二节志贺菌检验
一、生物学特性
二、检验所需器材
三、检验程序
四、操作方法
第三节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
一、生物学特性
二、常规检验法
三、3MPetrifilm快速检测法
第四节肉毒梭菌检验
一、生物学特性
二、检验所需器材
三、检验程序
四、操作步骤
复习题
第五章发酵食品中微生物检验
第一节乳酸菌饮料中乳酸菌的检验
一、生物学特性
二、检验所需器材
三、检验程序
四、操作方法
第二节食品中霉菌和酵母菌的计数
一、生物学特性
二、检验所需器材
三、检验程序
四、操作步骤
附:培养基的制备方法
第三节发酵酒微生物检验技术
一、微生物分析用具
二、微生物检测、鉴定和酵母菌直接计数
复习题
第六章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
实验一常用玻璃器皿的清洗、包扎及干热灭菌
实验二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
实验三饮料制品中菌落总数的测定
实验四熟肉制品中大肠菌群的测定
实验五鲜蛋液中志贺菌的检验
实验六香肠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验
实验七酱油中霉菌数的测定
参考文献
H. 罐头食品保藏温度越高,其肉的微生物越容易被杀死,正确吗
罐头食品是将食品或食品原料经预处理,再装入容器,经密封、杀菌而成的食品。
罐头食品的种类很多,按pH值的不同可分为低酸性罐头、中酸性罐头,酸性罐头和高酸性罐头。
以动物性食品原料为主的罐头,属低酸性罐头,而以植物性食品原料为主的罐头,属中酸性或高酸性罐头。
罐头食品经密封、加热杀菌等处理后,其中的微生物几乎均被灭活,而外界微生物又无法进入罐内,同时容器内的大部分空气已被抽除,食品中多种营养成分不致被氧化,从而这种食品可保存较长的时间而不变质。
引起罐头食品变质的原因
1、化学因素
如中酸性罐头容器的马口铁与内容物相互作用引起的氢膨胀;
2、物理因素
如贮存温度过高,排气不良,金属容器腐蚀穿孔等
3、更主要的还是微生物学因素
罐内污染了微生物而导致罐头变质,导致罐头食品败坏的微生物主要是某些耐热、嗜热并厌氧或兼性厌氧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的检验和控制在罐头工业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罐头食品的微生物污染
一、罐头食品微生物污染的来源
1.杀菌不彻底致罐头内残留有微生物
罐头食品在加工过程中,为了保持产品正常的感官性状和营养价值,在进行加热杀菌时,不可能使罐头食品完全无菌,只强调杀死病原菌,产毒菌,实质上只是达到商业灭菌程度,即罐头内所有的肉毒梭菌芽胞和其它致病菌以及在正常的贮存和销售条件下能引起内容物变质的嗜热菌均被杀灭。
罐内残留的一些非致病性微生物在一定的保存期限内,一般不会生长繁殖,但是如果罐内条件发生变化,贮存条件发生改变,这部分微生物就会生长繁殖,造成罐头变质。
经高压蒸汽杀菌的罐头内残留的微生物大都是耐热性的芽胞,如果罐头贮存温度不超过43℃,通常不会引起内容物变质。
2.杀菌后发生漏罐
罐头经杀菌后,若封罐不严则容易造成漏罐致使微生物污染。
1)重要污染源是冷却水,这是因为罐头经热处理后需通过冷却水进行冷却,冷却水中的微生物就有可能通过漏罐处而进入罐内。
2)空气也是造成漏罐污染的污染源,但较次要。
3)一些耐热菌、酵母菌和霉菌都从外界侵入
4)罐内氧含量升高,导致各种微生物生长旺盛,从而内容物pH值下降,严重的会呈现感官变化。
二、污染罐头食品的微生物的种类
(一) 污染低酸性罐头的主要微生物
1、嗜热性细菌
这类细菌抗热能力很强,易形成芽胞,罐头食品由于杀菌不彻底而导致的污染大多数由本类细菌引起。这类细菌通常有平酸腐败细菌(平酸菌)、嗜热性厌氧芽胞菌等。
(1)平酸菌:
在43~C以上贮存的低酸性罐头食品,可因其内残留的对热有很强抵抗力的嗜热性需氧芽胞菌的生长,而导致内容物变质,但因其能在43~C以上的温度中生长而使罐头内容物变酸,使罐头失去食用价值。
由于这类细菌在罐头内活动时,罐听不发生膨胀,而内容物的pH值显着偏低之故,因而这种变质通常称为平盖酸败,引起平盖酸败的原因菌统称为平酸菌,即能使某些低酸性罐头食品发生酸败而又能形成芽胞的一类需氧乃至兼性厌氧的细菌。
根据平酸菌嗜热程度不同,可分为专性嗜热菌和兼性嗜热菌两类。
A、嗜热脂肪芽胞杆菌
属于专性嗜热菌,该菌仅于嗜热温度(45'C一50'C)下芽孢才发芽,在库存或销售期间,如果环境温度处于嗜热性生长范围(43℃以上),平盖酸败就可能发生。罐头食品在加工过程中,经热处理之后,如果不接着进行充分的冷却,同样是造成平盖酸败发生的主要原因。
B、另一种主要平酸菌是凝结芽胞杆菌
该菌为兼性嗜热菌,可以在37'C和55'C两种温度下生长繁殖。
(2)嗜热性厌氧芽胞菌
在43'C以上贮存的低酸性罐头食品,也可因残留的嗜热性厌氧芽胞菌的生长而引起罐头食品变质,这种变质由于原因菌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A、嗜热解糖梭菌
一种产气型变质,通常是指罐听发生膨胀的变质(胖听)而言,这种变质系由专性嗜热的产芽胞厌氧菌??嗜热解糖梭菌所引起。该菌是专性厌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55℃,其分解糖的能力很强,能分解葡萄糖、乳糖、蔗糖、水杨苷及淀粉,产生酸和大量的气体,不分解蛋白质.不能使硝酸盐还原,不产生毒素。
B、致黑梭菌(硫化臭变质)
罐头食品遭受硫化物腐败细菌污染的情况较少见,这种变质的特征是罐听平坦内容物发暗,有臭鸡蛋味,通常由专性嗜热的产芽胞厌氧茵??致黑梭菌引起,它分解糖的能力不强,但能分解蛋白质产生硫化氢,硫化氢与罐头容器的马口铁化合生成黑色的硫化物,使食品变黑,罐头内产生的硫化氢因被罐内食品吸收。因而罐听不会发生膨胀。
C、从腐败变质罐头中还分离到其它类型的嗜热性细菌,但为数不多。
2.中温性厌氧细菌
其适宜生长温度约为37~C,有的可在50亡生长。可分为两类:
1)、一类分解蛋白质的能力强,也能分解一些糖,其主要有肉毒梭菌、生胞梭茵、双酶梭菌、腐化梭菌等。
2)另一类分解糖类,如丁酸梭菌、巴氏芽孢梭菌、魏氏梭菌等。
中温性厌氧细菌引起腐败变质,罐听膨胀,内容物有腐败臭味。
肉毒梭菌尤为重要,肉毒梭菌分解蛋白质产生硫化氢、氨、粪臭素等导致胖听,内容物呈现腐烂性败坏,并有毒素产生和恶臭味放出,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肉毒毒素毒性很强,所以如果发现内容物中有带芽胞的杆菌,则不论罐头腐败程度如何,均必须用内容物接种小白鼠以检测肉毒毒素。
3、中温性需氧菌
这类细菌属芽胞杆菌属,为能产生芽胞的中温性细菌,其耐热能力较差,许多细菌的芽胞在100~C或更低一些的温度下,短时间内就能被杀死,常见的引起罐头腐败变质的中温性需氧芽胞菌有:枯草芽胞杆菌、巨大芽胞杆菌和蜡样芽胞杆菌等。
罐头内几乎呈现的真空状态,使它们的活动受到抑制,这类细菌可分解蛋白质和糖,糖分解后绝大多数产酸而不产气,因而也为平酸腐败,但多粘芽胞杆菌和浸麻芽胞杆菌能分解糖类、产酸产气,造成胖听。
4、不产芽胞的细菌
罐头内污染的不产芽胞的细菌有两大类群:
1)一类是肠道细菌
如大肠杆菌,它们在罐内生长可造成胖听;
2)另一类不产芽胞的细菌主要是链球菌
特别是嗜热链球菌和粪链球菌等,这些细菌的抗热能力很强。多见于蔬菜、水果罐头中,它们生长繁殖会产酸并产生气体,造成胖听。在火腿罐头中常可检出粪链球菌和尿链球菌等不产芽孢的细菌。
5、酵母菌及霉菌
酵母菌污染低酸性罐头的情况较少见,仅偶尔出现于甜炼乳罐头中。
(二)污染酸性罐头的主要微生物
1.产生芽胞的细菌
这类细菌在腐败变质的水果罐头中较常见,如凝结芽胞杆菌、丁酸梭菌、巴氏芽胞梭菌、多粘芽胞杆菌、浸麻芽胞杆菌等。
凝结芽胞杆菌是酸性罐头食品中常见的平酸菌,常在蕃茄汁罐头中出现,对热抵抗力强,具有兼性厌氧特点,能适应较高的酸度,能分解糖类产酸,但不产气。
丁酸梭菌和巴氏芽胞梭菌可分解罐头中的糖类,产生丁酸和二氧化碳及氢气,使产品带有酸臭气味。
多粘芽胞杆菌、浸麻芽胞杆菌也可引起水果罐头产酸产气。
2.不产生芽胞的细菌
这类细菌主要是乳酸菌,如乳酸杆菌和明串珠菌,它可引起水果及水果制品的酸败:又如乳酸杆菌的异型发酵菌种可造成蕃茄制品的酸败和水果罐头的产气性败坏。
3.抗热性霉菌及酵母菌
常见的黄色丝衣霉菌,其抗热能力比其它霉菌强,85C 30分钟仍能存活,且能在氧气不足的环境牛存活并生长繁殖,具有强烈的破坏果胶质的作用,如在水果罐头中残留并繁殖,可使水果柔化和解体,它能分解糖产生二氧化碳并造成水果罐头肚听;
其次是白色丝衣霉菌,也有抗热性,在76.6℃的温度下能生存30分钟,也可使罐头败坏,这类抗热性霉菌引起罐头食品的变质,可通过霉臭味、食品褪色或组织结构改变、内容物中有霉菌菌丝以及有时出现罐盖的轻度膨胀得到证实。,
其它霉菌如青霉、曲霉等也可造成果酱、糖水水果罐头败坏。
酵母菌的抗热能力很低,除了杀菌不足或发生漏罐外,罐头食品通过正常的杀菌处理,通常是不会发生酵母菌污染的。
第二节罐头食品的微生物检验
罐头的种类不同,导致腐败变质的原因菌也不同,而且这些原因菌有时也不是单一的,往往是多种细菌同时污染。为了保证罐头食品的安全卫生,必须对罐头产品进行礞生物学方面的检验,以杜绝不合格产品。
一、样品的采集
1、在检验大批罐头食品时
根据厂别、商标,按品种、来源及制造时间分类进行采样。
2、对于生产过程中的罐头食品
可按生产班次采样,每班每个品种取样基数不得少于3罐。也可按杀菌锅采样,每锅取1罐.但每批每个品种不得少于3罐。
3、在仓库或商店贮存的成批罐头中
有变形,膨胀、凹陷、罐壁裂缝、生锈和破损等情况时,可根据情况决定抽样数量。
二、罐头食品的无菌检验
罐头食品在作无菌检验前,一般应先作密闭试验,然后对密闭良好的罐头进行膨胀试验,再开罐取内容物作无菌试验。
1.密闭试验
将被检罐头置于86+1℃水浴,让罐头沉入水面以下5cm,然后观察5分钟,若发现有小气泡连续上升者,表明漏气。玻璃罐头进行试验时,应先浸入温水中,然后放人上述温度的水中,以免骤然爆裂。
2.膨胀试验
对于新鲜罐头,一般在36+1度环境中7天,而水果与蔬菜罐头则在 20~C~25~C环境中放置7天,然后观察罐头盖顶和底部有无膨胀现象。
3.无菌检验
待检罐头均须冷至室温,经膨胀试验发生胖听的罐头应先放冰箱使之冷却。
①开罐与取样
开罐前应先将待检罐头编号以便于记录。在无菌环境中进行。
A、对于胖听
可用含4%碘的70%酒精溶液消毒,并用灭菌毛巾擦干,不能用点燃的酒精棉球烧灼,以防内部气体受热而使罐听膨胀加剧,以致出现裂隙,内容物喷出。
用灭菌的开罐器穿刺罐顶,可设法捕获一些罐内气体,然后通过化学方法鉴定气体性质,其是否为二氧化碳、氢气或其它气体。
再无菌采取罐头中心部位的样品,取样量应充足以备复检之用。
B、对于外观正常的罐头
可用酒精棉球擦去开启端可能存在的污秽和油渍,再用清洁的毛巾擦干,然后用火焰烧灼开启端直至所附水分全部蒸发。
用灭菌的开罐器穿刺罐顶,无菌采取罐头中心部位的样品,取样量应充足以备复检之用。
②检验
分别取2管肉汤(或溴甲酚紫葡萄糖肉汤)和2管肝片肉汤(或刚经煮沸使迅速冷却酌疱肉培养基),同时接种检样,接种量液体样品为1~2ml,固体样品为1?2g,二者皆有时,应各取一半。接种后于37~C分别做需氧菌培养检查和厌氧菌培养检查。同时将检样涂片,革兰氏染色(或其它染色)后镜检。
③结果分析
若所有的需氧培养基管和厌氧培养基管内无细菌生长,则无菌试验合格,不需要作进一步的病原菌检验。
若2管需氧培养基内有细菌生长,涂片中也发现细菌,需对检样作致病性球菌和肠道致病菌的检验。
若2管厌氧培养基内有细菌生长,涂片中也发现细菌,则对检样作肉毒梭菌、魏氏梭菌的检测。如果膨胀试验阳性,逸气检查为氢气,但是培养不生长,这种膨胀大多由于罐头内容物于罐壁的化学作用产生的氢气所引起即氢胀。
如果逸气不是氢气不是二氧化碳,而培养检查呈现阳性,则膨胀因需氧性芽孢菌分解某些肉品罐头中的添加剂??硝酸盐产生的一氧化碳和氮气所引起。
三、罐头食品食物中毒性细菌的检验
1、在罐头食品的无菌试验中,若发现球菌,则须进行致病性葡萄球菌和致病性链球菌的检验。
2、若发现革兰氏阴性杆菌,则须进行肠道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等的检验。
3、若发现革兰氏阳性杆菌,则须进行肉毒梭菌、产气荚膜梭菌及肉毒毒素的检验。
4、若罐头食品无菌试验为阴性或其pH在4.6以下,则不必作食物中毒性细菌的检验。
四、罐头食品平酸菌的检验
对疑似平酸腐败的罐头食品应进行平酸菌检验。
具体方法:
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样品,置于55℃温箱内保温3天后取出,无菌操作,吸取罐头内容物1g(mL)接种于溴甲酚紫葡萄糖肉汤培养基中,于55℃培养5天。
培养液均匀浑浊、呈酸性反应、无碱性反应者为典型平酸菌的主要特征。
平酸菌在溴甲酚紫葡萄糖琼脂平板上,典型的菌落为乳黄色、中心深、扁平而稍突起,边缘边缘整齐或不整齐。
另外,在溴甲酚紫葡萄糖肉汤培养基中经55度培养后无明显的酸性反应或虽有酸性反应,但有碱性逆反应并有菌膜者,这一类平酸菌为非典型平酸菌,如枯草芽胞杆菌、地衣芽胞杆菌等。
凡检出的非典型平酸菌,应作酸败证实试验。
五、罐头食品的厌氧菌检验
1.嗜热性厌氧菌检验
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罐头样品,无菌取内容物接种至肝片肉汤培养基中经过55℃厌氧培养5天后,挑取培养液划线接种于含0.1%硫乙醇酸盐的卵黄琼脂平板,再于50℃厌氧培养24?48小时,挑取革兰氏阳性着色菌落进行纯培养,并按表11?3所列生化特性作进一步鉴定。
嗜热解糖梭菌、致黑梭菌。
2.中温性厌氧菌检验
第三节罐头食品微主耙污染的控制
罐头食品的微生物污染是降低罐头品质和遣最罐乓政坏的主要原因,因此有效控制罐头食品的微生物污染是防止罐头变质,减少或杜芝罐乓寅妄,毒现象发生的重要方法,罐头食品微生物污染的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生产中必须采取一整套可行的综合措施才能把污染降到最低限度。
一、罐头食品前加工过程中微生物污染的控制
用作罐头食品的原料必须新鲜、洁净、卫生,对于肉类食品原料必须来自健康动物产尽可能避免污染,对于果蔬制品原料,要剔除因机械摩擦、压迫等造成压坏、擦伤、裂痕,脱水的果蔬。
清洗是罐头前加工过程中的重要工序。清洗不仅去除了原料表面泥土和污物,还能减少表面的微生物,所以清洗用水必须干净卫生,否则,若被微生物污染则反而会加重食品的污染。罐头食品与其它食品一样,加工环境、机械设备、加工用水、撼料及操作人员都可能成为微生物污染源。
尤其是加工设备可能成为嗜热性微生物的重要污染源,因此要特别注意这些方面的卫生管理.具体可参阅本书食品微生物污染的控制的有关章节。
二、罐头食品加工过程中微生物污染的控制
前已述及罐头食品微主之污类的最主要的来源就是杀菌不彻底和发生漏罐,因此,控制罐头食品污染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切断这两个污染源,这便牵涉到罐头食品的制作工艺和杀菌规程,在保持罐头食品营养价值和感官性状正常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杀灭罐内存留的微生物。
尽可能减少罐内氧气的残留量,热处理后的罐头须充分冷却,使用的冷却水一定要清洁生。另外封罐一定要严,切忌漏罐发生。
三、罐头食品贮存和销售过程中微生物污染的控制
罐头食品在贮存和销售过程中,切忌粗暴装卸,罐头应贮存于清洁、干燥、通风、阴凉的地方,不可靠热源太近,贮存温度应控制在20℃以下,有条件的可置冰柜中存放。在贮藏和销售过程中发现罐听锈蚀、变形、罐壁裂缝等情况的不得出售并禁止食用。
I. 食品安全中微生物检测有哪些国家标准
GB 4789.1‐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总则
GB 4789.2‐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
GB 4789.3‐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计数
GB 4789.4‐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氏菌检验
GB 4789.5‐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志贺氏菌检验
GB 4789.6‐2016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
GB 4789.7‐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验 副溶血性弧菌检验
GB 4789.8‐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检验
GB 4789.9‐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空肠弯曲菌检验
GB 4789.10‐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
GB 4789.11‐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溶血性链球菌检验
GB 4789.12‐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肉毒梭菌及肉毒毒素检验
GB 4789.13‐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产气荚膜梭菌检验
GB 4789.14‐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蜡样芽胞杆菌检验
GB 4789.15‐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霉菌和酵母计数
GB 4789.16‐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常见产毒霉菌的鉴定
GB/T 4789.17‐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肉与肉制品检验
GB 4789.18‐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乳与乳制品检验
GB/T 4789.19‐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蛋与蛋制品检验
GB/T 4789.20‐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水产食品检验
GB/T 4789.21‐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冷冻饮品、饮料检验
GB/T 4789.22‐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调味品检验
GB/T 4789.23‐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冷食菜、豆制品检验
GB/T 4789.24‐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糖果、糕点、蜜饯检验
GB/T 4789.25‐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酒类检验
GB 4789.26‐201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罐头食品商业无菌的检验
GB/T 4789.27‐2008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鲜乳中抗生素残留检验
GB 4789.28‐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培养基和试剂的质量要求
GB/T 4789.29‐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检验
GB 4789.30‐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
GB 4789.31‐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的
肠杆菌科噬体检验方法
GB/T 4789.32‐2002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的快速检测
GB 4789.34‐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双歧杆菌的鉴定
GB 4789.35‐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乳酸菌检验
GB 4789.36‐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埃希氏菌 O157:H7/NM 检验
GB 4789.38‐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埃希氏菌计数
GB 4789.39‐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粪大肠菌群计数
GB 4789.40‐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克罗诺杆菌属(阪崎肠杆菌)检验
GB 4789.41‐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肠杆菌科检验
GB 4789.42‐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诺如病毒检验
GB 4789.43‐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微生物源酶制剂抗菌活性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