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无损检测的方法
无损检测是指在不损伤被检测对象的条件下,利用材料内部结构异常或缺陷存在所引起的对热、声、光、电、磁等物理量的变化,来探测各种工程材料、零部件、结构件等内部和表面缺陷。无损检测被广泛用于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及其制品以及一些电子元器件的检测。 无损检测,是用非破坏方法检查材料、毛坯和零件的内部或表面缺陷并评价其整体质量的技术,又称无损探伤。能发现材料或工件内部和表面所存在的缺欠,能测量工件的几何特征和尺寸,能测定材料或工件的内部组成、结构、物理性能和状态等。 目前用于无损检测的方法很多。除了5种常规(射线、超声、磁粉、渗透和涡流)方法外,还有红外、激光、声发射、微波,工业CT等。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无损检测的方法: X射线无损检测仪: 1、射线探伤(radiographictesting)。利用X射线或γ射线在穿透被检物各部分时强度衰减的不同,检测被检物的缺陷。若将受到不同程度吸收的射线投射到X射线胶片上,经显影后可得到显示物体厚度变化和内部缺陷情况的照片。如用荧光屏代替胶片,可直接观察被检物体的内部情况。 2、超声检测(ultrasonictesting)。利用物体自身或缺陷的声学特性对超声波传播的影响,来检测物体的缺陷或某些物理特性。在超声检测中常用的超声频率为0.5~5兆赫(MHz)。最常用的超声检测是脉冲探伤。 3、声发射检测(acousticemissiontesting)。通过接收和分析材料的声发射信号来评定材料的性能或结构完整性。材料中因裂缝扩展、塑性变形或相变等引起应变能快速释放而产生应力波的现象称为声发射。材料在外部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声发射,被声传感器接收转换成电信号,经放大后送至信号处理器,从而测量出声发射信号的各种特征参数。 4、渗透探伤(penetranttesting)。利用某些液体对狭窄缝隙的渗透性来探测表面缺陷。常用的渗透液为含有有色染料或荧光的液体。 5、磁粉探伤(magnetictesting)。通过磁粉在物体缺陷附近漏磁场中的堆积来检测物体表面或近表面处的缺陷,被检测物体必须具有铁磁性。 无损检测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冶金、机械工业中。目前,无损检测用得最多的是检测材料、铸锻件和焊缝的缺陷,也就是说目前无损检测用得最多的是无损探伤。无损检查缺陷(无损探伤)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制造加工时进行检查,另一种是在使用过程中定期检查。这些检查可以用来进行质量评定和寿命评定。 无损检测技术,是要以检查出的缺陷情况为依据来预测缺陷的发展,所以要求尽量准确地检测出缺陷的种类、形状、大小、位置和方向,以便进行寿命评定和质量评定。具体来说,无损检测的作用有一下几点: 1、确保工件或设备质量,保证设备安全运行。用无损检测保证产品质量,使之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在预期的使用寿命内,产品的部分或者整体都不会发生破损,从而防止设备和人员事故。 2、改进制造工艺。我们可以先根据预定的制造工艺制作试样或试制品,对其进行无损检测,用无损检测来观察制造样品的工艺是否合适,这样一边观察一边改进工艺,直到最后确定满足质量要求的制造工艺。 3、降低制造成本。通过无损检测可以达到降低制造成本的目的。在产品制造过程中适当而正确地进行无损检测,就能防止工件在最后加工完了又报废而白白浪费工时,从而降低了制造成本。 无损检测注意事项: 1、无损检测要与破坏性检测相互配合。无损检测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不损伤材料、工件和机器结构的前提下进行检测。但是无损检测不能代替破坏性检测,两者必须相互结合进行。 2、正确选择实施无损检测的时间。例如,要检查高强钢焊缝有无延迟裂缝,无损检测实施的时间,应安排在焊接后一昼夜以后进行。 3、正确选择最适当的无损检测方法。没有无损检测都有自己的特点,在实际检测中要根据被检测对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检测方法。 4、综合应用各种无损检测方法。综合应用各种方法可以弥补一些方法的不足,全面而正确的评价材料、工件等。
❷ 白车身外表面件缺陷检查方法
白车身外表面件缺陷检查方法有以下几种:
1 表面质量缺陷及检测
冲压件的表面质量缺陷可分为A类缺陷、B类缺陷、C类缺陷三种类型。
A类缺陷是顾客所不能接受的缺陷,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B类缺陷是顾客可以看到或摸到的缺陷,一般指比较严重的配合缺陷;
C类缺陷是指用油石打磨后才会发现的缺陷,通过模具结构调整是可以改进的,该缺陷一般不会引起用户的索赔。
冲压件表面质量检测方法可分为外观检测方法和尺寸检测方法两种类型。
外观检测可通过观察者表面目视、检查员触摸检查及表面油石打磨冲压件等方式进行。尺寸检测则需通过借助测量工具进行检测, 如利用检具, 检测冲压件外形和尺寸精度;或使用三坐标测量仪, 对冲压件孔的位置进行精密测量。
2 冲压缺陷的影响因素
汽车金属制件在冲压成型过程中,可能会存在起皱、断裂、回弹等典型缺陷[1],导致冲压缺陷的因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理论上,通常应用成型极限曲线(FLD)表示板料成形性能,其中金属材料的应变硬化指数n和厚向硬度指数r对曲线拟合效果影响显着。
在冲压变形中,应变硬化指数n越高,变形裕度越大,材料承载能力越强,但材料加工硬化能力随之增强,且易发生颈缩缺陷。厚向硬度指数r越大,材料拉伸性能越好,整体厚度变形均匀,金属板材一般具有较好的成形性。
2、不同冲压方法应采用不同类型模具,同时对模具材料要求也有差异。模具表面硬度和粗糙度会对制件拉毛缺陷产生影响。模具工作表面有划伤,模具材料内部含有杂质,都会影响制件表面质量,使其产生拉伤、压痕等缺陷。
凸、凹模之间的间隙,对冲裁件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若间隙过小,凸、凹模之间的材料会被二次剪切,断面出现较长的毛刺;若间隙过大,材料的弯曲与拉伸增大,容易形成一定厚度的毛刺,且制件会产生翘曲变形。因此,凸、凹模间隙应均匀合理。
此外,凸、凹模圆角半径,对拉深件质量有着显着影响。若半径过大,板料与模具间的接触面积会减少,即板料处于悬空状态,进而易于产生起皱缺陷;若半径过小,板料挤压作用和摩擦阻力增大,制件表面容易产生断裂缺陷。因而,凸、凹模圆角半径选取不宜过大,也不能过小。
3、影响冲压缺陷的工艺参数主要包括压边力、冲压速度、拉延筋的设置、润滑油的使用以及成型工序的设定等。
压边力过小以及压边圈上的润滑油过多,都会增大进料速度,进而引起板料起皱缺陷;压边力太大以及润滑条件不好,会引起凸模与材料相对滑动减弱,导致危险断面变薄破裂。
由于大型制件结构的不对称性,板料在成型时材料流入速度不一致,因而需要在压边圈上设置拉延筋以控制不同区域的板料流入速度,使冲压件得到均匀变形。
冲压工序的设置不是固定的,针对同一个零件,不同厂家可能会给出不同的工艺方案,但基本坚持一个原则,即在结构不发生干涉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最少的工序加工生产。
另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目前可利用autoform/abaqus等多种CAE分析软件对冲压工艺过程进行数值模拟[2],优化工艺过程及参数,以降低冲压工艺缺陷,降低生产成本。
3 冲压件质量改进措施
冲压工艺可分为分离工序和成型工序两大类。分离工序包括落料、冲孔、修边等,成型工序包括拉伸、弯曲、翻边等[3].本文将针对各工序中可能会存在的起皱、开裂、回弹缺陷,提出较为详细的预防措施与解决方案。
3.1 起皱
起皱缺陷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板料受到挤压,当平面方向的主、次应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厚度方向失稳。按照皱纹形成原因不同,可将其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由于进入凹模腔内材料过多而形成的材料堆积起皱;第二种是由于板料厚度方向失稳或拉应力不均匀而产生的失稳起皱。
为了抑制该缺陷,具体的解决思路如下:(1)从产品设计角度考虑:尽量减小翻边高度;使造型剧变区域呈顺滑状态连接;对于产品易起皱部位可适当地增加吸料造型;
(2)从冲压工艺设计方面出发:增大压边力,控制进料速度;工艺补充增加圆形或方形拉延筋;在合理范围内增加成形工序;
(3)对于冲压材料的选择:在满足产品性能的情况下,对于一些易起皱的零件,应选用成形性较好的材料。
3.2 开裂
开裂缺陷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材料在拉伸的过程中,应变超过其极限,最直观的表现是制件表面产生肉眼可见的裂纹。
通常可以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由于材料抗拉强度不足而产生的破裂,断裂原因一般是由于凸、凹模圆角处局部受力过大造成的;第二种是由于材料变形量不足而破裂,如尖点部位的开裂;第三种是由于材料内有杂质引起的裂纹。
因此,为了预防断裂缺陷,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应力集中现象。具体方案如下:
(1)选择合理的坯料尺寸和形状;
(2)调整拉延筋参数,防止由于胀力过大引起破裂;
(3)增加工艺切口,保证材料合理流动,变形均匀;
(4)改善润滑条件,减小摩擦力,增大进料速度;
(5)减小压边力或采用可变的压边力,以控制进料阻力;
(6)采用延展性和成形性较好的材料,减少裂纹。
3.3 回弹
绝大部分冲压制件都会产生回弹缺陷,回弹产生的根本原因可归纳如下,即零件在冲压变形后,材料由于弹性卸载,导致局部或整体发生变形。冲压材料、压力大小和模具状态等都会影响回弹。
(1)选择合理的坯料尺寸和形状;
(2)调整拉延筋参数,防止由于胀力过大引起破裂;
(3)增加工艺切口,保证材料合理流动,变形均匀;
(4)改善润滑条件,减小摩擦力,增大进料速度;
(5)减小压边力或采用可变的压边力,以控制进料阻力;
(6)采用延展性和成形性较好的材料,减少裂纹。
对于回弹缺陷,解决思路如下:
(1)补偿法,即根据弯曲成形后冲压件回弹量的大小,预先在模具上作出等于此工件回弹量的坡度,来补偿工件成型后的回弹,该方法中所需补偿的回弹量大小主要依据人工经验估计或CAE数值模拟分析结果来确定
(2)拉弯法:在板料弯曲的同时施加拉力,以此使得板料内部的应力分布较为均匀,进而减少回弹量;
(3)局部加压法:使变形区变为三向受压的应力状态,从根本上改变弹性变形的性质;
(4)通过局部加筋及其他增加刚度的方法,以提高冲压件刚度,减少变形。
❸ 产品质量检验的七大手法是那几项
(1) 初级统计管理方法:又称为常用的统计管理方法。它主要包括控制图、因果图、相关图、排列图、统计分析表、数据分层法、散布图等所谓的QC七工具(或叫品管七大手法)。运用这些工具,可以从经常变化的生产过程中,系统地收集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各种数据,并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和分析,进而画出各种图表,计算某些数据指标,从中找出质量变化的规律,实现对质量的控制。日本着名的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曾说过,企业内95%的质量管理问题,可通过企业上上下下全体人员活用这QC七工具而得到解决。全面质量管理的推行,也离不开企业各级、各部门人员对这些工具的掌握与灵活应用。
(2) 中级统计管理方法 :包括抽样调查方法、抽样检验方法、功能检查方法、实验计划法、方法研究等。这些方法不一定要企业全体人员都掌握,主要是有关技术人员和质量管理部门的人使用。
(3) 高级统计管理方法:包括高级实验计划法、多变量解析法。这些方法主要用于复杂的工程解析和质量解析,而且要借助于计算机手段,通常只是专业人员使用这些方法。
这里就概要介绍常用的初级统计质量管理七大手法即所谓的“QC七工具”,供网友们参考。
(一) 统计分析表
统计分析表是利用统计表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初步分析原因的一种工具,其格式可多种多样,这种方法虽然较单,但实用有效。
(二) 数据分层法
数据分层法就是性质相同的,在同一条件下收集的数据归纳在一起,以便进行比较分析。因为在实际生产中,影响质量变动的因素很多如果不把这些困素区别开来,难以得出变化的规律。数据分层可根据实际情况按多种方式进行。例如,按不同时间,不同班次进行分层,按使用设备的种类进行分层,按原材料的进料时间,原材料成分进行分层,按检查手段,使用条件进行分层,按不同缺陷项目进行分层,等等。数据分层法经常与上述的统计分析表结合使用。
数据分层法的应用,主要是一种系统概念,即在于要想把相当复杂的资料进行处理,就得懂得如何把这些资料加以有系统有目的加以分门别类的归纳及统计。
科学管理强调的是以管理的技法来弥补以往靠经验靠视觉判断的管理的不足。而此管理技法,除了建立正确的理念外,更需要有数据的运用,才有办法进行工作解析及采取正确的措施。
如何建立原始的数据及将这些数据依据所需要的目的进行集计,也是诸多品管手法的最基础工作。
举个例子:我国航空市场近几年随着开放而竞争日趋激烈,航空公司为了争取市场除了加强各种措施外,也在服务品质方面下功夫。我们也可以经常在航机上看到客户满意度的调查。此调查是通过调查表来进行的。调查表的设计通常分为地面的服务品质及航机上的服务品质。地面又分为订票,候机;航机又分为空服态度,餐饮,卫生等。透过这些调查,将这些数据予以集计,就可得到从何处加强服务品质了。
(三) 排列图(柏拉图)
排列图又称为柏拉图,由此图的发明者19世纪意大利经济学家柏拉图(Pareto)的名字而得名。柏拉图最早用排列图分析社会财富分布的状况,他发现当时意大利80%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后来人们发现很多场合都服从这一规律,于是称之为Pareto定律。后来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运用柏拉图的统计图加以延伸将其用于质量管理。排列图是分析和寻找影响质量主原因素的一种工具,其形式用双直角坐标图,左边纵坐标表示频数(如件数 金额等),右边纵坐标表示频率(如百分比表示)。分折线表示累积频率,横坐标表示影响质量的各项因素,按影响程度的大小(即出现频数多少)从左向右排列。通过对排列图的观察分析可抓住影响质量的主原因素。这种方法实际上不仅在质量管理中,在其他许多管理工作中,例如在库存管理中,都有是十分有用的。
在质量管理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往往不知从哪里着手,但事实上大部分的问题,只要能找出几个影响较大的原因,并加以处置及控制,就可解决问题的80%以上。柏拉图是根据归集的数据,以不良原因,不良状况发生的现象,有系统地加以项目别(层别)分类,计算出各项目别所产生的数据(如不良率,损失金额)及所占的比例,再依照大小顺序排列,再加上累积值的图形。
在工厂或办公室里,把低效率,缺损,制品不良等损失按其原因别或现象别,也可换算成损失金额的80%以上的项目加以追究处理,这就是所谓的柏拉图分析。
柏拉图的使用要以层别法的项目别(现象别)为前提,依经顺位调整过后的统计表才能画制成柏拉图。
柏拉图分析的步骤;
(1) 将要处置的事,以状况(现象)或原因加以层别。
(2) 纵轴虽可以表示件数,但最好以金额表示比较强烈。
(3) 决定搜集资料的期间,自何时至何时,作为柏拉图资料的依据,期限间尽可能定期。
(4) 各项目依照合半之大小顺位左至右排列在横轴上。
(5) 绘上柱状图。
(6) 连接累积曲线。
柏拉图法(重点管制法),提供了我们在没法面面俱到的状况下,去抓重要的事情,关键的事情,而这些重要的事情又不是靠直觉判断得来的,而是有数据依据的,并用图形来加强表示。也就是层别法提供了统计的基础,柏拉图法则可帮助我们抓住关键性的事情。
(四)因果分析图
因果分析图是以结果作为特性,以原因作为因素,在它们之间用箭头联系表示因果关系。因果分析图是一种充分发动员工动脑筋,查原因,集思广益的好办法,也特别适合于工作小组中实行质量的民主管理。当出现了某种质量问题,未搞清楚原因时,可针对问题发动大家寻找可能的原因,使每个人都畅所欲言,把所有可能的原因都列出来。
所谓因果分析图,就是将造成某项结果的众多原因,以系统的方式图解,即以图来表达结果(特性)与原因(因素)之间的关系。其形状像鱼骨,又称鱼骨图。
某项结果之形成,必定有原因,应设法利用图解法找出其因。首先提出了这个概念的是日本品管权威石川馨博士,所以特性原因图又称[石川图]。因果分析图,可使用在一般管理及工作改善的各种阶段,特别是树立意识的初期,易于使问题的原因明朗化,从而设计步骤解决问题。
(1) 果分析图使用步骤
步骤1:集合有关人员。
召集与此问题相关的,有经验的人员,人数最好4-10人。
步骤2:挂一张大白纸,准备2-3支色笔。
步骤3:由集合的人员就影响问题的原因发言,发言内容记入图上,中途不可批评或质问。(脑力激荡 法)
步骤4:时间大约1个小时,搜集20-30个原因则可结束。
步骤5:就所搜集的原因,何者影响最大,再由大轮流发言,经大家磋商后,认为影响较大予圈上红色圈。
步骤6:与步骤5一样,针对已圈上一个红圈的,若认为最重要的可以再圈上两圈,三圈。
步骤7:重新画一张原因图,未上圈的予于去除,圈数愈多的列为最优先处理。
因果分析图提供的是抓取重要原因的工具,所以参加的人员应包含对此项工作具有经验者,才易秦效。
(2) 因果分析图与柏拉图之使用
建立柏拉图须先以层别建立要求目的之统计表。建立柏拉图之目的,在于掌握影响全局较大的重要少数项目。再利用特性原因图针对这些项目形成的原因逐予于探讨,并采取改善对策。所以因果分析图可以单独使用,也可连接柏拉图使用。
(3) 因果分析图再分析
要对问题形成的原因追根究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形成问题之主要原因找出来以后,再以实验设计的方法进行实验分析,拟具体实验方法,找出最佳工作方法,问题也许能得以彻底解决,这是解决问题,更是预防问题。
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企业均有它追求的目标,但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总会有许许多多有形与无形的障碍,而这些障碍是什么,这些障碍何于形成,这些障碍如何破解等问题,就是原因分析图法主要的概念。
一个管理人员,在他的管理工作范围内所追求的目标,假如加以具体的归纳,我们可得知从项目来说不是很多。然而就每个追求的项目来说,都有会有影响其达成目的的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这些原因就是阻碍你达成工作的变数。
如何将追求的项目一一地罗列出来,并将影响每个项目达成的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也整理出来,并使用因果分析图来表示,并针对这些原因有计划地加以强化,将会使你的管理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同样地,有了这些原因分析图,即使发生问题,在解析问题的过程中,也能更快速,更可靠。
(五)直方图
直方图又称柱状图,它是表示数据变化情况的一种主要工具。用直方图可以将杂乱无章的资料,解析出规则性,比较直观地看出产品质量特性的分布状态,对于资料中心值或分布状况一目了然,便于判断其总体质量分布情况。在制作直方图时,牵涉到一些统计学的概念,首先要对数据进行分组,因此如何合理分组是其中的关键问题。分组通常是按组距相等的原则进行的两个关键数字是分组数和组距。
(六)散布图
散布图又叫相关图,它是将两个可能相关的变量数据用点画在坐标图上,用来表示一组成对的数据之间是否有相关性。这种成对的数据或许是特性一原因,特性一特性,原因一原因的关系。通过对其观察分析,来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这种问题在实际生产中也是常见的,例如热处理时淬火温度与工件硬度之间的关系,某种元素在材料中的含量与材料强度的关系等。这种关系虽然存在,但又难以用精确的公式或函数关系表示,在这种情况下用相关图来分析就是很方便的。假定有一对变量x 和 y,x 表示某一种影响因素,y 表示某一质量特征值,通过实验或收集到的x 和 y 的数据,可以在坐标图上用点表示出来,根据点的分布特点,就可以判断 x和 y 的相关情况。
在我们的生活及工作中,许多现象和原因,有些呈规则的关连,有些呈不规则形有关连。我们要了解它,就可借助散布图统计手法来判断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
(七)控制图
控制图又称为管制图。由美国的贝尔电话实验所的休哈特(W.A.Shewhart)博士在1924年首先提出管制图使用后,管制图就一直成为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特别在质量管理方面成了一个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它是一种有控制界限的图,用来区分引起质量波动的原因是偶然的还是系统的,可以提供系统原因存在的信息,从而判断生产过程是否处于受控状态。控制图按其用途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供分析用的控制图,用控制图分析生产过程中有关质量特性值的变化情况,看工序是否处于稳定受控状;再一类是供管理用的控制图,主要用于发现生产过程是否出现了异常情况,以预防产生不合格品。
统计管理方法是进行质量控制的有效工具,但在应用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否则的话就得不到应有的效果。这些问题主要是:1 )数据有误。数据有误可能是两种原因造成的,一是人为的使用有误数据,二是由于未真正掌握统计方法;2 )数据的采集方法不正确。如果抽样方法本身有误则其后的分析方法再正确也是无用的;3) 数据的记录,抄写有误;4 )异常值的处理。通常在生产过程取得的数据中总是含有一些异常值的,它们会导致分析结果有误。
以上概要介绍了七种常用初级统计质量管理七大手法即所谓的“QC七工具”,这些方法集中体现了质量管理的“以事实和数据为基础进行判断和管理”的特点。最后还需指出的是,这些方法看起来都比较简单,但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正确灵活地应用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❹ 【标题】 产品缺陷包括哪几种
【分类】消费类法律常识 我国《产品质量法》第三十四条作出以下规定:“本法所称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这一规定在实际操作中,需要进一步明确。缺陷一般分为以下四种:第一,设计上的缺陷,即产品设计有问题,如对可靠性、安全性考虑不周,没有安全保护装置等;第二,原材料缺陷,即产品所用的原材料质量有问题导致生产出的产品有问题,如红果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导致果茶具有不合理危险;第三,制造上的缺陷,即没有按设计方案、操作规程进行制作,粗制滥造,装配不当等;第四,指示上的缺陷,即没有提供真实完整、符合条件的产品使用说明和警示说明。关于指示缺陷是否应属于产品缺陷,在国外有较大争议。反对者认为,指示不当不属于产品缺陷,因为该产品本身并无问题。赞成者则认为,指示缺陷与产品的其他缺陷一样,同样可以使产品存在不合理的危险。从遵行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和强化保护商品使用者着眼,结合我国《产品质量法》的有关条款,产品缺陷应作广义理解,指示缺陷应属于其中之一。 关于对“不合理的危险”的认定,国际上有三种原则:其一,消费者预期原则,即产品不能具有超过购买该商品的普通消费者的想象程度的危险性。如果产品不具有人们有权期待的安全性,即为不合理危险;其二,经营者预期原则,即经营者在将产品投放市场时,对其产品的有害性或危险性的认识有无疏忽。如果产品的危险不能被经营者认识,则不为不合理危险;其三,风险与利益平衡的原则,即制造安全产品的成本比维持目前状态的产品而带来的风险究竟大还是小。如果制造安全产品的成本大于维持产品现状的风险,则为合理危险,反之,则为不合理危险。消费者预期原则已被西方各国的立法和判例普遍认同,是判断不合理危险的基本方法。其余的两个原则在认定某些产品缺陷时也有着重要作用。例如,美国的法院就倾向于在确定设计瑕疵时使用“平衡”原则。按我国《产品质量法》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人身伤害的,侵害人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
❺ 船机零件缺陷的一般检验方法有哪几种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通过人的眼睛或借助低倍放大镜等工具来观察判断零件表面缺陷的方法。•用于检测表面的细微和肉眼难以观察到的缺陷。•准确度取决于检查员的细心和经验。
二、听响法 •听响法是根据敲击零件时发出的声音来判断零件内部和表面上有无缺陷的方法。•听响法只能定性的判断零件内部和表面有无缺陷,不能定量的确定缺陷种类、大小和部位。准确度有赖于检查者的经验和对缺陷的判断,适于小零件,此法简单灵活,随时可以进行。
三、测量法 •测量法是利用普通或专用测量工具测量磨损零件的尺寸和配合件的间隙及腐蚀情况,判断零件的使用性能和确定修理方法。•此法用于船上检修和厂修。•测量法检测精度高,使用灵活,测量精度取决于量具、量仪的精度和轮机员的检测水平。
四、液压试验法 •对使用中要求有较高密封性的零件通常进行液压或气压试验,检查零件有无内部缺陷。•此法是一种无损检验方法,只用一般的专用夹具和具有压力的气体或液体。•此方法检查准确、可靠,适于有密封要求的零件,广泛用于新造和修理工作中。
❻ 产品的检验方法
顾客导向原则:站在顾客/使用角度去制定检查内容。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双鞋子检查尺寸(能不能穿)、外观(有无瑕疵)、有没开胶等(是否牢固),这些是使用者的关心点。。。。。。
❼ 质量检验的形式有哪些
全数检验、抽样检验、计数检验、理化检验、破坏性检验等。
1、全数检验
全数检验一般应用于:重要的、关键的和贵重的制品;对以后工序加工有决定性影响的项目;质量严重不匀的工序和制品;不能互换的装配件;批量小,不必抽样检验的产品。 例如:适合冰柜的制冷效果,不适合电视机的寿命试验,钢管的强度试验,大量的螺母的螺纹。
2、抽样检验
抽样检验又称抽样检查,是从一批产品中随机抽取少量产品(样本) 进行检验,据以判断该批产品是否合格的统计方法和理论。它与全面检验不同之处,在于后者需对整批产品逐个进行检验,把其中的不合格品拣出来,而抽样检验则根据样本中的产品的检验结果来推断整批产品的质量。
如果推断结果认为该批产品符合预先规定的合格标准,就予以接收,否则就拒收。所以,经过抽样检验认为合格的一批产品中,还可能含有一些不合格品。主要的抽样方法包括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和分层抽样三种。
3、计数检验
对抽样组中的每一个单位产品通过测定检验项目仅确定其为合格品或不合格品,从而推断整批产品的不合格品率,这种检验叫计数检验。计数检验的计数值质量数据不能连续取值,如不合格数、疵点数、缺陷数等。
4、理化检验
质量检验的方式按检验性质划分,可分为理化检验和官能检验。理化检验又称"器具检验",就是借助物理、化学的方法,使用某种测量工具或仪器设备,如千分尺、千分表、验规、显微镜等所进行的检验。
5、破坏性检验
破坏性检验是在产品检验过程中使得受检产品的形态发生变化,产品的使用功能或性能遭到一定程度破坏的检验形式或者方法。
非破坏性检验是产品经过检验以后,受检产品的形态没有发生变化,产品的性能和使用功能没有受到影响的检验形式或者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