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食品微生物检测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是食品质量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可以有效地防止或者减少食物人畜共患病的发生,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食品微生物检验是衡量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判定被检食品是否食用的科学依据之一。
通过食品微生物检验,可以判断食品加工环境及食品卫生情况,能够对食品被细菌污染的程度作出正确的评价,为各项卫生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折叠编辑本段范围
①生产环境的检验:车间用水、空气、地面、墙壁等。
②原辅料检验:包括食用动物、谷物、添加剂等一切原辅材料。
③食品加工、储藏、销售诸环节的检验:包括食品从业人员的卫生状况检验、加工工具、运输车辆、包装材料的检验等。
④食品的检验:对出厂食品、可疑食品及食物中毒食品的检验。
折叠编辑本段范围
国内外开展微生物检验的食品种类较多,食品分类方法也不尽相同。总的来看涉及微生物检验的食品种类主要有:奶制品、预烹煮食品、饮用水、蛋制品、水果、谷物、婴幼儿食品、肉及肉制品、软体动物、禽肉、贝类、白明胶、香草(药)、即食食品、罐头食品、调味品,粉类制品、豆制品、冷冻饮品、糖果、海鲜、甜点、蔬菜、藻类、食疗食品、米面制品等。
我国开展微生物检验的重点食品种类为:奶制品、罐头食品、调味品、蛋制品、淀粉类制品、发酵和非发酵性豆制品、冷冻饮品、糖果、饮用天然矿泉水等,其中食糖以及保健品的微生物检验为我国所独有。
折叠编辑本段指标
目前,我国卫生部颁布的食品微生物指标有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致病菌3项。
菌落总数
菌落总数是指食品检样在严格规定的条件下(样品处理、培养基及其pH值、培养温度与时间、计数方法等)培养后,单位重量(g)、容积(mL)或表面积(cm)上,所生成的细菌菌落总数。
大肠菌群
肠杆菌科的埃希氏菌属,柠檬酸杆菌属,肠杆菌属和克雷伯菌属统称为大肠菌群。它们均来自人或温血动物肠道,不形成芽孢,在35-37℃条件下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杆菌。这些细菌是寄居于人及温血动物肠道内的常居菌,它随着大便排出体外。食品中如果大肠菌群数越多,说明食品受粪便污染的程度越大。故以大肠菌群作为粪便污染食品的卫生指标来评价食品的质量,具有广泛的意义。
致病菌
致病菌即能够引起人们发病的细菌。大肠菌群检验呈阳性,并怀疑食品可能受到致病菌污染时可进行致病菌检验。在我国现有的国家标准中,致病菌一般指"肠道致病菌和致病性球菌",主要包括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链球菌等四种,致病菌不允许在食品中检出。
对不同的食品和不同的场合,应选择一定的参考菌群进行检验。如海产品以副溶血性弧菌作为参考菌群,蛋与蛋制品以沙门氏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等作为参考菌群,米、面类食品以蜡样芽孢杆菌、变形杆菌、霉菌等作为参考菌群,罐头食品以耐热性芽孢菌作为参考菌群等。
‘贰’ 食品安全法有规定个人用食品快速检测检出的结果是否可作为法律依据吗
新食品安全法只规定了食药监部门抽检时对确定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可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个人的检测,目前还不能作为法律依据,个人是需去国家认可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检出的结果才受认可。
‘叁’ 食品微生物检测国家标准
法律分析:1.2016版新标准解读 1、GB4789.2-2016菌落总数测定 2、GB4789.15-2016霉菌和酵母计数 3、GB4789.3-2016大肠菌群计数 4、GB...
2.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 1、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快速检测食品及水中致病菌(示范操作) 2...
3.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与管理
4.生产环境监测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条食品安全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建立科学、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
‘肆’ 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
1 即用型纸片法
3M公司的perrifilmTM Plate系列微生物测试片,可分别检测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计数、霉菌和酵母计数。由RCP Sci-entific Inc公司开发上市的Regdigel系列,除上述项目外还有检测乳杆菌、沙门菌、葡萄球菌的产品 ,这两个系列的产品
与传统检测方法之间的相关性非常好。
2、PCR 技术
4 基因探针技术
选择、鉴定用培养基法
在培养基中加入特异性的生化反应底物、抗体、荧光反应
底物、酶反应底物等,可使目标培养物的选择、分离、鉴定一次
性完成。如生物一梅里埃公司的BP + RPF (兔血浆+纤维蛋
白原)培养基,可在24 h内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 8 ] 。Merk公
司的chro2mocult Coliform Agar培养基上,大肠杆菌为墨绿色
至紫色菌落,沙门菌为淡绿色至蓝绿色菌落。柠檬酸杆菌和
克雷伯杆菌为橙红色至红色菌落, 其他肠道菌为无色菌
落[ 9 ]。
5 ATP生物发光法是近年发展较快的一种用于食品生产加
工设备洁净度检测的快速检测方法。利用ATP生物发光分
析技术和体细胞清除技术,测量细菌ATP和体细胞ATP, 细
菌ATP的量与细菌数成正比,用ATP生物发光分析技术检测
肉类食品细菌污染状况或食品器具的现场卫生学检测,都能
够达到快速适时的目标[
6、 细菌直接计数法
主要包括流式细胞仪( flow cytometry, FCM)和固相细胞
计数( solid phase cytometry, SPC)法。FCM通常以激光作为发
光源,经过聚焦整形后的光束垂直照射在样品流上,被荧光染
色的细胞在激光束的照射下产生散射光和激发荧光。光散射
信号基本上反映了细胞体积的大小;荧光信号的强度则代表
了所测细胞膜表面抗原的强度或其核内物质的浓度,由此可
通过仪器检测散射光信号和荧光信号来估计微生物的大小、
形状和数量。流式细胞计数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可同时对目
的菌进行定性和定量[ 18 ]。目前已经建立了细菌总数[ 19 ]、致
病性沙门菌、大肠埃希氏菌[ 20 ]等的FCM检验方法。固相细
胞计数可以在单个细胞水平对细菌进行快速检测[ 21 ]。滤过
样品后,存留的微生物在滤膜上进行荧光标记,采用激光扫描
设备自动计数。每个荧光点可直观地由通过计算机驱动的流
动台连接到ChemScan上的落射荧光显微镜来检测,尤其对于
生长缓慢的微生物,检测用时短使该方法明显优于传统平板
计数法
‘伍’ 微生物检测手段及注意事项
1. 微生物计量法
1.1 体积测量法
又称测菌丝浓度法,通过测定一定体积培养液中所含菌丝的量来反映微生物的生长状况。方法是,取一定量的待测培养液(如10 mL)放在有刻度的离心管中,设定一定的离心时间(如5 min)和转速(如5000 rpm),离心后,倒出上清夜,测出上清夜体积为v,则菌丝浓度为(10-v)/10。菌丝浓度测定法是大规模工业发酵生产上微生物生长的一个重要监测指标。这种方法比较粗放,简便,快速,但需要设定一致的处理条件,否则偏差很大,由于离心沉淀物中夹杂有一些固体营养物,结果会有一定偏差。
1.2称 干重法
可用离心或过滤法测定。一般干重为湿重的10~20%。在离心法中,将一定体积待测培养液倒入离心管中,设定一定的离心时间和转速,进行离心,并用清水离心洗涤1~5次,进行干燥。干燥可用烘箱在105 ℃或100 ℃下烘干,或采用红外线烘干,也可在80 ℃或40 ℃下真空干燥,干燥后称重。如用过滤法,丝状真菌可用滤纸过滤,细菌可用醋酸纤维膜等滤膜过滤,过滤后用少量水洗涤,在40 ℃下进行真空干燥。称干重发法较为烦琐,通常获取的微生物产品为菌体时,常采用这种方法,如活性干酵母(Activity Dry Yeast, ADY),一些以微生物菌体为活性物质的饲料和肥料。
1.3 比浊法
微生物的生长引起培养物混浊度的增高。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一定波长下的吸光值,判断微生物的生长状况。对某一培养物内的菌体生长作定时跟踪时,可采用一种特制的有侧臂的三角烧瓶。将侧臂插入光电比色计的比色座孔中,即可随时测定其生长情况,而不必取菌液。该法主要用于发酵工业菌体生长监测。如使用UNICO公司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波长600 nm处用比色管定时测定发酵液的吸光光度值OD600,以此监控E.coli的生长及诱导时间。
1.4 菌丝长度测量法
对于丝状真菌和一些放线菌,可以在培养基上测定一定时间内菌丝生长的长度,或是利用一只一端开口并带有刻度的细玻璃管,到入合适的培养基,卧放,在开口的一端接种微生物,一段时间后记录其菌丝生长长度,借此衡量丝状微生物的生长。
2. 微生物计数法
2.1 血球计数板法
血球计数板是一种有特别结构刻度和厚度的厚玻璃片,玻片上有四条沟和两条嵴,中央有一短横沟和两个平台,两嵴的表比两平台的表面高0.1 mm,每个平台上刻有不同规格的格网,中央0.1 mm2面积上刻有400个小方格。通过油镜观察,统计一定大格内微生物的数量,即可算出1 mL菌液中所含的菌体数。这种方法简便,直观,快捷,但只适宜于单细胞状态的微生物或丝状微生物所产生的孢子进行计数,并且所得结果是包括死细胞在内的总菌数。
2.2 染色计数法
为了弥补一些微生物在油镜下不易观察计数,而直接用血球计数板法又无法区分死细胞和活细胞的不足,人们发明了染色计数法。借助不同的染料对菌体进行适当的染色,可以更方便的在显微镜下进行活菌计数。如酵母活细胞计数可用美蓝染色液,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活细胞为无色,而死细胞为蓝色。
2.3 比例计数法
将已知颗粒(如霉菌孢子或红细胞)浓度的液体与一待测细胞浓度的菌液按一定比例均匀混合,在显微镜视野中数出各自的数目,即可得未知菌液的细胞浓度。这种计数方法比较粗放。并且需要配制已知颗粒浓度的悬液做标准。
2.4 液体稀释法
对未知菌样做连续十倍系列稀释,根据估计数,从最适宜的三个连续的10倍稀释液中各取5 mL试样,接种1 mL到3组共15只装培养液的试管中,经培养后记录每个稀释度出现生长的试管数,然后查最大或然数表MPN(Most Probable Number)得出菌样的含菌数,根据样品稀释倍数计算出活菌含量。该法常用于食品中微生物的检测,例如饮用水和牛奶的微生物限量检查。
2.5 平板菌落计数法
这是一种最常用的活菌计数法。将待测菌液进行梯度稀释,取一定体积的稀释菌液与合适的固体培养基在凝固前均匀混合,或将菌液涂布于已凝固的固体培养基平板上。保温培养后,用平板上出现的菌落数乘以菌液稀释度,即可算出原菌液的含菌数。一般以直径9 cm的平板上出现50~500个菌落为宜。但方法比较麻烦,操作者需有熟练的技术。平板菌落计数法不仅可以得出菌液中活菌的含菌数,而且同时将菌液中的'细菌进行了一次分离培养,获得了单克隆。
2.6 试剂纸
在平板计数法的基础上,发展了小型商品化产品以供快速计数用。形式有小型厚滤纸片,琼脂片等。在滤纸和琼脂片中吸有合适的培养基,其中加入活性指示剂2, 3, 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无色)待蘸取测试菌液后置密封包装袋中培养。短期培养后在滤纸上出现一定密度的玫瑰色微小菌落与标准纸色板上图谱比较即可估算出样品的含菌量。试剂纸法计数快捷准确,相比而言避免了平板计数法的人为操作误差。
2.7 膜过滤法
用特殊的滤膜过滤一定体积的含菌样品,经丫叮橙染色,在紫外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荧光,活细胞会发橙色荧光,而死细胞则发绿色荧光。
3. 间接测定法
微生物的生长伴随着一系列生理指标发生变化,例如酸碱度,发酵液中的含氮量,含糖量,产气量等,与生长量相平行的生理指标很多,它们可作为生长测定的相对值。因此可利用生理指标等间接参数来测定生物量。
3.1 测定含氮量
大多数细菌的含氮量为干重的12.5%,酵母为7.5%,霉菌为6.0%。根据含氮量×6.25,即可测定粗蛋白的含量。含氮量的测定方法有很多,如用硫酸,过氯酸,碘酸,磷酸等消化法和Dumas测N2气法。Dumas测N2气法是将样品与CuO混合,在CO2气流中加热后产生氮气,收集在呼吸计中,用KOH吸去CO2后即可测出N2的量。
3.2 测定含碳量
将少量(干重0.2~2.0 mg)生物材料混入1 mL水或无机缓冲液中,用2 mL 2%的K2Cr2O7溶液在100 ℃下加热30分钟后冷却。加水稀释至5 mL,在580 nm的波长下读取吸光光度值,即可推算出生长量。需用试剂做空白对照,用标准样品做标准曲线。
3.3还原糖测定法
还原糖通常是指单糖或寡糖,可以被微生物直接利用,通过还原糖的测定可间接反映微生物的生长状况,常用于大规模工业发酵生产上微生物生长的常规监测。方法是,离心发酵液,取上清液,加入斐林试剂,沸水浴煮沸3分钟,取出加少许盐酸酸化,加入Na2S2O3临近终点时加入淀粉溶液,继续加Na2S2O3至终点,查表读出还原糖的含量。
3.4 氨基氮的测定
离心发酵液,取上清液,加入甲基红和盐酸作指示剂,加入0.02 mol/L的NaOH调色至颜色刚刚褪去,加入底物18%的中性甲醛,反应数刻,加入0.02 mol/L的使之变色,根据NaOH的用量折算出氨基氮的含量。根据培养液中氨基氮的含量,可间接反映微生物的生长状况。
3.5 其他生理物质的测定
P,DNA,RNA,ATP,NAM(乙酰胞壁酸)等含量以及产酸,产气,产CO2(用标记葡萄糖做基质),耗氧,黏度,产热等指标,都可用于生长量的测定。也可以根据反应前后的基质浓度变化,最终产气量,微生物活性三方面的测定反映微生物的生长。如在BMP-2的发酵生产上,随时监测溶氧量的变化和酸碱度的变化,判断细菌的长势。
4. 商业化快速微生物检测法
微生物的检测,其发展方向是快速,准确,简便,自动化,当前很多生物制品公司利用传统微生物检测原理,结合不同的检测方法,设计了形式各异的微生物检测仪器设备,正逐步广泛应用于医学微生物检测和科学研究领域。例如:
4.1 试剂盒,培养基等手段
抗干扰培养基和微生物数量快速检测技术结合解决了传统微生物检测手段不能解决的难题,为建立一套完整的抗干扰微生物检测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抗干扰微生物培养基,新型生化鉴定管,微生物计数卡,环境质量检测试剂盒等,可方便的用于多项检测。
4.2 借助新型先进仪器
BACTOMETER全自动各类总菌数及快速细菌检测系统可以数小时内获得监测结果,样本颜色及光学特征都不影响读数,对酵母和霉菌检测同样高度敏感原理是利用电阻抗法(Impedance Technology)将待测样本与培养基置于反应试剂盒内,底部有一对不锈钢电极,测定因微生物生长而产生阻抗改变。如微生物生长时可将培养基中的大分子营养物经代谢转变为活跃小分子,电阻抗法可测试这种微弱变化,从而比传统平板法更快速监测微生物的存在及数量。测定项目包括总生菌数,酵母菌,大肠杆菌群,霉菌,乳酸菌,嗜热菌,革兰氏阴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微生物OD值是反映菌体生长状态的一个指标,OD是Optical Density(光密度)的缩写,表示被检测物吸收掉的光密度。通常400~700 nm 都是微生物测定的范围,需要紫外分光光度计测最大吸收波长。用得最多的是:505 nm测菌丝菌体、560 nm测酵母、600 nm测细菌。用测OD方法画微生物生长曲线时,同一株菌的起始培养浓度可以准备多管(根据检测点的需要,如需检测10个点,就准备10管),然后每个点取一管出来测OD值就行了。
一般测菌体密度的OD的波长范围是580 nm-660 nm,如枯草芽孢杆菌用600 nm,已经属于可见光区(200 nm~400 nm为紫外光区,400 nm~800 nm为可见光区)。空白如用水做,需要离心洗涤菌体;空白如用不接种的培养基做就不需要洗涤,但是不接种的培养基要和接种的同时培养以求条件一致,最后注意一般OD值在控制在0.1~0.4最好,在这个区内的值就可靠,如果OD大于1.0,一般要稀释后再测,因为OD太大,分光光度计的灵敏度就会显着降低。
一般都测吸光值,而且最好是整个实验过程中,保持发酵液或菌体的稀释倍数一致,吸光值与稀释倍数不一定成正比,可保证整个实验点有可比性。且取值的时候要连续读数,重复3次的数最好。
另,用分光光度计测微生物的OD值为什么要把波长设为600 nm
这个波长其实只是针对浊度,而分光光度计在600 nm处对浊度的反应比较灵敏。测吸收峰的实际意义并不大,比如LB摇瓶培养过夜的大肠杆菌,其实在400多纳米处的吸收最大,但那很可能是培养液的吸收峰。
‘陆’ 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与检测技术方法
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与检测技术方法
近年来,世界各地出现了诸多严重的食品安全事故,由于食品微生物污染而造成的质量事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如何做好食品微生物检验,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就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根据国际和国内卫生组织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所有的食品生产厂商都要对食品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检验,对于生产出来食品的菌落种类、细菌数量、大肠菌群、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进行检测,必须达到要求的合格标准才能进入市场进行出售。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与检测技术方法的知识,欢迎阅读。
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工作人员及活动规定。必须保证参加检测的人员具有相应的资格,并通过相关的考试后,持证上岗才能开展相关活动。同时要求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具有高超的专业技术,还应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尽可能降低人为问题的制约。检测过程需要按照相关的活动规范和流程进行,使用无菌设备认真地进行抽样活动,采用先进技术获取相关信息。二是存放装置。若想检测过程顺利进行,除了确保实验室有必要的设施外,还应该重点考虑装置存放的条件和要求。三是装置和药品的配置。在各项装置进行安装时应该对气温进行调节,确保其安稳,对装置气温稳定性合乎规定要用的具体时间详细记录。同时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各种装置进行消毒处理,并通过感应设备对其运作状态进行监测。对于药品的配置,培养基往往在121℃下采用高压湿热灭菌法灭菌15分钟;较为敏感的'培养基一般采用膜过滤法。四是样本的处理。在样本收集过程中,需要确保抽样活动是在无菌环境下展开的,有效避免了样本被污染。在样本输送时,应该防止样本受到光线的影响而出现污染现象,抽样之后就应该及时将其送至测试场地。一般样本输送时间要控制在3h内,如果无法及时送到,要确保在近乎之前的气温时将其完整的存放。
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
一是检验食品污染程度指示菌。细菌总数即菌落总数,是食品和生活饮用水检样处理后,在特定培养条件下,所得1g或者1mc检样中所含有的细菌菌落个数,这就是判断食品和生活饮用水污染程度的关键指标。大肠菌群系是在37℃下培养24h的一群发酵乳糖、产气、产配以及需氧或者厌氧的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胞杆菌。这种菌群主要来源于人和牲畜的粪便,因此,可以用粪便的污染指标菌对食品的卫生质量进行评价。二是检测食品中治病菌。在食品微生物相关检验标准中已经明确规定某些微生物的数量,因此在对食品污染程度指示菌检测的同时,还应该对一些治病菌进行测定,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方法
很长时间以来,开展的此项检测活动,是按照琼脂平板的措施来进行的,通常要两到三天的时间才可以完成。最近,许多的专家和组织都不断地对工艺以及措施进行深化分析,获取了非常高的成就,对许多措施进行了改进,切实提升了检测的精准性以及安稳性特征,而且获取了许多全新的工艺,具体有如下的措施:
1.采用电阻抗法。具体的讲,它是指细菌繁衍的时候,将会使培养基中的火分电惰性物质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类等,代谢为具有电活性的小分子物质,其能增加培养基的导电性,进而导致阻抗出现改变,因此,可以通过检测培养基的电阻抗变化情况来判定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繁殖特性,即可检测出相应的细菌。
2.采用快速酶触反应及代谢产物的检测。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可合成和释放某些特异性的酶,所以根据其特性来选用相对应的底物和指示剂,而且合理的记载信息。
3.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它涵盖两项内容:1)核酸探针技术。结合碱基互补相关的概念,使用独特的措施来对物体进行标注。2)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其原理为通过加热使双链DNA经裂解成两条单链,成为引物和DNA聚合酶的模板;接下来把气温变低,使寡聚核苷酸引物与DNA分子上的互补序列退火。通常状态中,当退火的气温非常高的话,它的扩增特性就十分的优秀。
4.采用免疫学方法检测细菌抗原和抗体的技术。具体有三项措施:1)荧光抗体检测技术(IFA),它又有两种,分别是直接的以及间接地。其中第一种是直接在样本上滴加已知特异性荧光标记的抗血清,然后对其清洗,进而获取信息。而后一种措施是在检样上滴加已知细菌特异性抗血清,等到发生反映之后再仔细地清洗,再加入荧光标记的抗体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2)免疫酶技术(EIA),其是将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和酶的高效催化作用原理结合,此法非常的独特,而且功效非常好。通过共价结合将酶与抗原或抗体结合,形成酶标抗原或抗体,或通过免疫方法使酶与抗酶抗体结合,形成酶抗体复合物。3)免疫磁珠分离法(IMS),即应用抗体包被的免疫磁珠,用一个磁场装置收集铁珠。
5.采用仪器法。1)微型全自动荧光酶标分析仪(Mini-VIDAS),其主要采用具有优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的酶联荧光技术(ELFA),得到的荧光和抗原的比例是一种顺向的关系。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Vietk-AMS)。它能够一次对非常多的样本开展分析,而且检测的时间不需要非常久,通常在两到三个小时即可,此法的效率非常好,同时也将成为检测行业全行的发展趋势。
;‘柒’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标准汇总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标准众多,其中有较为通用的也有与具体产品相关联的。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标准汇总的知识,欢迎阅读。
1GB类
GB 4789.1-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总则
GB 4789.2-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
GB 4789.3-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计数
GB 4789.4-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
GB 4789.5-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志贺氏菌检验
GB 4789.7-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副溶血性弧菌检验
GB 4789.9-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空肠弯曲菌检验
GB 4789.10-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
GB 4789.11-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β型溶血性链球菌检验
GB 4789.13-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产气荚膜梭菌检验
GB 4789.14-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蜡样芽胞杆菌检验
GB 4789.15-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霉菌和酵母计数
GB 4789.26-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商业无菌检验
GB 4789.28-2013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培养基和试剂的`质量要求
GB 4789.30-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
GB 4789.31-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的肠杆菌科噬菌体诊断检验
GB 4789.34-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双歧杆菌的鉴定
GB 4789.35-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乳酸菌检验
GB 4789.38-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埃希氏菌计数
GB 4789.39-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粪大肠菌群计数
GB 4789.40-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阪崎肠杆菌检验
2GBT类
GBT 22429-2008 食品中沙门氏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O157及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快速筛选检验 酶联免疫法
GBT 27635-2011 斑点叉尾𫚔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检测操作方法
GBT 4789.6-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
GBT 4789.8-2008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检验
GBT 4789.12-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肉毒梭菌及肉毒毒素检验
GBT 4789.16-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常见产毒霉菌的鉴定
GBT 4789.29-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检验
GBT 4789.32-2002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的快速检测
GBT 4789.36-2008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埃希氏菌O157:H7NM检验
2SBT类
SBT 10315-1999 孢子数测定法
SBT 10316-1999 孢子发芽率测定法
3SN类
SN 0170-1992 出口食品沙门氏菌属(包括亚利桑那菌)检验方法
SNT 0040-1992 出口食品沙门氏菌属(包括亚利桑那菌)计数检验方法
SNT 0168-2015 进出口食品中菌落总数计数方法
SNT 0169-2010 进出口食品中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和大肠杆菌检测方法
SNT 0172-2010 进出口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方法
SNT 0173-2010 进出口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验方法
SNT 0174-2011 出口食品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检验方法
SNT 0175-2010 进出口食品中弯曲菌的检测方法
SNT 0176-2013 出口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检测方法
SNT 0177-2011 出口食品中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计数方法
SNT 0178-2011 出口食品嗜热菌芽胞(需氧芽胞总数、平酸芽胞和厌氧芽胞)计数方法
SNT 0184.3-2008 进出口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测方法 免疫磁珠法
SNT 0184.4-2010 食品中李斯特氏菌检测 第4部分:胶体金法
SNT 0330-2012 出口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通则
SNT 0475-1995 出口商品中粪链球菌群检验方法
SNT 0477-1995 出口食品中B群链球菌检验方法
SNT 0738-1997 出口食品中肠杆菌科检验方法
SNT 0751-2010 进出口食品中嗜水气单胞菌检验方法
SNT 0865-2000 进出口食品中肉毒梭菌及其肉毒毒素检验方法
SNT 1022-2010 进出口食品中霍乱弧菌检验方法
SNT 1035-2011 进出口食品中产毒青霉属、曲霉属及其毒素的检测方法
SNT 1059.1-2002 进出口食品中沙门氏菌 滤膜筛选法
SNT 1059.4-2005 进出口食品中大肠杆菌检验方法 谷氨酸脱羧酶法
SNT 1059.5-2006 食品和动物饲料大肠杆菌O157的检测方法 免疫磁珠法
SNT 1059.6-2008 进出口食品中沙门氏菌属检测方法 垂直膜过滤法
SNT 1059.7-2010 进出口食品中沙门氏菌检测方法 实时荧光PCR法
SNT 1071-2014 出口食品中厌氧亚硫酸盐还原梭状芽孢杆菌检测方法
SNT 1538.1-2005 培养基制备指南 第1部分 实验室培养基制备质量保证通则
SNT 1538.2-2007 培养基制备指南 第2部分 培养基性能测试实用指南
SNT 1615-2005 食品和动物饲料中嗜冷微生物计数方法
SNT 1748-2006 进出口食品中寄生虫的检验方法
SNT 1800-2006 食品和动物饲料微生物学30℃菌落计数方法
SNT 1827-2006 进出口食品中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检验方法
SNT 1869-2007 食品中多种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 PCR法
SNT 1870-2007 食品中致病菌检测方法 实时PCR法
SNT 1895-2007 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快速计数法 PetrifilmTM 测试片法
SNT 1896-2007 食品中大肠菌群和大肠杆菌快速计数法 PetrifilmTM 测试片法
SNT 1897-2007 食品中菌落总数的测定 PetrifilmTM测试片法
SNT 1933.1-2007 食品和水中肠球菌检验方法 第1部分 平板计数法和最近似值测定法
SNT 1933.2-2007 食品和水中肠球菌检验方法 第2部分 滤膜法
SNT 1941.1-2007 进出口食品中乳酸菌检验方法 第1部分 分离与计数方法
SNT 1941.2-2007 进出口食品中乳酸菌检验方法 第2部分 PetrifilmTM测试片法
SNT 1941.3-2007 进出口食品中乳酸菌检验方法 第3部分 乳酸杆菌的PCR法
SNT 1962-2007 食品中克雷伯氏菌检测方法
SNT 2098-2008 食品和化妆品中的菌落计数检测方法 螺旋平板法
SNT 2099-2008 进出口食品中绿脓杆菌检测方法
SNT 2416-2010 进出口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检测方法 电泳和免疫印迹法
SNT 2522.1-2010 进出口辐照食品检测方法 微生物学筛选法
SNT 2524.1-2010 进出口食品中变形杆菌检测方法 第1部分 定性检测方法
SNT 2524.2-2010 进出口食品中变形杆菌检测方法 第2部分 MPN法
SNT 2525-2010 食品中肉毒梭菌的PCR检测方法
SNT 2562-2010 食品中霍乱弧菌分群检测 MPCR-DHPLC法
SNT 2565-2010 食品中志贺氏菌分群检测 MPCR-DHPLC法
SNT 2566-2010 食品中霉菌和酵母菌的计数 Petrifilm 测试片法
SNT 2567-2010 食品及包装品无菌检验
SNT 2582-2010 产黄曲霉毒素真菌PCR检测方法
SNT 2632-2010 微生物菌种常规保藏技术规程
SNT 2641-2010 食品中常见致病菌检测 PCR-DHPLC法
SNT 2660-2010 食品微生物实验室菌种保藏方法
SNT 2754.1-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金黄色葡萄球菌
SNT 2754.2-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大肠杆菌O157
SNT 2754.3-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志贺氏菌
SNT 2754.4-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SNT 2754.5-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副溶血性弧菌
SNT 2754.6-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
SNT 2754.7-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空肠弯曲菌
SNT 2754.8-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肺炎克雷伯氏菌
SNT 2754.9-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溶血性链球菌
SNT 2754.10-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产气荚膜梭菌
SNT 2754.11-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产霍乱毒素的霍乱弧菌
SNT 2754.12-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溶藻弧菌
SNT 2754.13-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创伤弧菌
SNT 2754.14-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假结核耶尔森氏菌
SNT 2754.15-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阪琦肠杆菌
SNT 2775-2011 商品化食品检测试剂盒评价方法
SNT 2797-2011 食品中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测 MPCR-DHPLC法
SNT 3063.1-2011 航空食品 第1部分:冷加工车间环境微生物检验方法
SNT 3141-2012 出口食品包装物微生物检测指南
SNT 3152-2012 出口食品中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测方法 基因芯片法
SNT 3263-2012 出口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残留量的测定
SNT 3266-2012 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确认技术规范
SNT 3306.5-2013 国境口岸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第5部分 布鲁氏菌
SNT 3384-2012 出口食品中空肠弯曲菌药物敏感性的测定 微量稀释法
SNT 3567.1-2013 交叉引物恒温扩增检测方法 第1部分 通用技术规程
SNT 3724-2013 进出口食品中幽门螺杆菌的检验方法
;‘捌’ 食品安全中微生物检测有哪些国家标准
GB 4789.1‐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总则
GB 4789.2‐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
GB 4789.3‐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计数
GB 4789.4‐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氏菌检验
GB 4789.5‐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志贺氏菌检验
GB 4789.6‐2016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
GB 4789.7‐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验 副溶血性弧菌检验
GB 4789.8‐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检验
GB 4789.9‐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空肠弯曲菌检验
GB 4789.10‐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
GB 4789.11‐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溶血性链球菌检验
GB 4789.12‐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肉毒梭菌及肉毒毒素检验
GB 4789.13‐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产气荚膜梭菌检验
GB 4789.14‐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蜡样芽胞杆菌检验
GB 4789.15‐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霉菌和酵母计数
GB 4789.16‐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常见产毒霉菌的鉴定
GB/T 4789.17‐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肉与肉制品检验
GB 4789.18‐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乳与乳制品检验
GB/T 4789.19‐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蛋与蛋制品检验
GB/T 4789.20‐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水产食品检验
GB/T 4789.21‐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冷冻饮品、饮料检验
GB/T 4789.22‐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调味品检验
GB/T 4789.23‐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冷食菜、豆制品检验
GB/T 4789.24‐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糖果、糕点、蜜饯检验
GB/T 4789.25‐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酒类检验
GB 4789.26‐201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罐头食品商业无菌的检验
GB/T 4789.27‐2008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鲜乳中抗生素残留检验
GB 4789.28‐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培养基和试剂的质量要求
GB/T 4789.29‐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检验
GB 4789.30‐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
GB 4789.31‐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的
肠杆菌科噬体检验方法
GB/T 4789.32‐2002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的快速检测
GB 4789.34‐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双歧杆菌的鉴定
GB 4789.35‐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乳酸菌检验
GB 4789.36‐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埃希氏菌 O157:H7/NM 检验
GB 4789.38‐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埃希氏菌计数
GB 4789.39‐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粪大肠菌群计数
GB 4789.40‐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克罗诺杆菌属(阪崎肠杆菌)检验
GB 4789.41‐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肠杆菌科检验
GB 4789.42‐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诺如病毒检验
GB 4789.43‐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微生物源酶制剂抗菌活性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