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解决孩子考试临场发挥不好的问题!
临考有“三忌”:
一忌:期望过高定位失当
渴望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这是人之常情。但是,这种愿望一旦超出了自己的能力,就会成为沉重的负担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以致屡战屡败,信心受挫,最终导致心理失衡,考试失常。有的考生在之前的N次考试中都“折戟沉沙”,因此下决心要在在这次考试中一雪“前耻”,给自己定下了考试的目标分数,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这并不是说不要给自己制定目标,目标必须要有,关键看你制定的目标是否恰当,是否充分考虑到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欲速则不达。对于考生来说,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不能指望通过三两个月的苦熬就能一鸣惊人,功成名就。要学会给自己每一个阶段的学习确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淡化名次观念,认定目标,潜心钻研。考生要把每一次的做题都当成自己学习中的一次战斗,日积月累,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取得全局的胜利。
二忌:患得患失自乱方寸
考试是一场心智的竞争和较量,能否在考场上保持良好的心态,能否做到气定神静,心无旁骛,对考试的成败至关重要。考场上心神不定,杂念丛生,最终必然导致心浮气躁,应对失措。竞技场上因求胜心切,患得患失而导致失误甚至丧生的例子并不少见。瓦伦达是美国伟大的高空绳索平衡专家,他曾在高空钢索上进行过无数次成功的表演,但是在最后一次、也是他认为最重要的一次表演中,他却从钢索上坠地身亡。事后他太太回想说,她知道这一次他一定会出差错,因为他不断地说:“这次只许我成功,不许失败。”瓦伦达的悲剧就在于患得患失,方寸自乱。关键时刻,成功和失败往往就在一念之间。竞技场上如此,考场亦如此。我们要想在考场上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就必须努力做到摒弃杂念,专注一点。而这种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养成的,需要长期的锻炼和培养。有的考生对平时做习题不以为意,心态放松得很,这在很多考生在论坛的做题活动当中可以看出来,总以为只要在考试中重视就行了。试想,平时粗心大意,马马虎虎,考场上如何能一下子就做到小心翼翼?专心致志?硬要这样做的结果就会造成精神紧张过度,思维迟滞,心态失常。我们不但要借很好地巩固所学知识,还要认真锤炼自己的心理品质,使自己逐渐养成能够从容应考、临阵不乱的良好心态。在平时的练习当中我们就要学会认真审题,仔细做题。
三忌:死缠烂打不知进退
学习要有一股钻研的精神,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但在考场上却必须讲究点策略,当进则进,需退则退。如果面对难题死缠烂打,一味蛮干,那就很可能空耗时间,错过本可得分的题目。考试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试卷命题面对的是全体考生,每个考生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迎考策略。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力争在规定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自己可能获取的分数。在此原则之下,能拼则拼,当舍则舍。“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精神虽说可嘉,但却未必可行。因为考试总是要有区分度的,以考试获取证书的职称、注会考试更是如此。有些考生正因为死抱着这种不失“一城一地”的想法,一旦考试中遇到难题,要么心慌意乱,一败涂地,要么纠缠不休,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最终难以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选择是一种艺术,放弃也是一种艺术。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一气呵成地完成一张试卷的可能性是不大的,应该对考试中的困难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为了全局,为了获得最大利益,局部的放弃,是必要的,也是明智的。当然,学会放弃并不等于遇难即让,无所作为。面对困难,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就放弃,这和缴械投降有何区别?还有什么策略和艺术可言呢?
从人生的历程看,考试可以说是人生的必修课,我们时时都在面临着不同形式的考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不应该、也没有必要畏惧考试。考试总是会有失败和缺憾的,只要我们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成功的种子总有一天会在失败的土壤里破土而出、茁壮成长的。面对失败的态度,不仅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素质,而且还可以预见他在成功的路上究竟能走多远
2. 幼儿园考试孩子没考好
考试后,若孩子的名次低于以往,则说明孩子在这次考试中没有考好。孩子没考好,父母应该:
1.弄明白没考好的原因。是基础知识学的不好还是基本技能训练不够?是身体不适还是怯场?找出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知道了这些道理后,当家长遇到孩子考试失败时,应当引导孩子多从努力程度和努力的方式上去分析考试失败的原因。可以引导孩子反思一下:自己真正投入的学习时间是否足够?自己在学习方法的哪些方面存在问题,如上课听讲、课后做作业、阶段复习、主动思考等等,针对这些问题今后应当如何改进。家长千万不要对孩子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例如,发出如下的叹息:“和别人同样学习,你怎么就学不好呢?” “我看你可能不适合学理科(或文科)。”这样做会大大地降低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使孩子对自己的学习丧失信心。
2.孩子因没考好而苦恼、烦闷时,家长应给予关怀和安慰,然后帮助孩子找出原因。考试后,对考试成败原因的分析,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心理学家勃纳德?维纳(Bernard Weiner)研究发现,青少年经常将考试的成败归结为4种原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当孩子把较差的考试成绩归结为能力不足时,孩子往往会产生挫败感,对以后自己的成功也不会抱多大的希望;如果孩子将较差的分数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时,就容易形成积极的心态,即通过今后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分数。
3.家长要主动帮助孩子总结经验、教训,也要从自己的方面找原因,制定出具体的努力措施。
4.家长要正确看待分数。要重视,但不要迷信,对孩子的成绩应有个全面的评价,不被分数左右。
5.保持镇定的情绪状态。每个孩子都希望在考试时能考出一个好成绩,那些不愿学习的孩子或者学习成绩一直不好的孩子,经常因为得到坏分数而感到十分沮丧,但他们一旦获得了一个较好的分数时,也同样会欢心鼓舞。应当相信,学习成绩的确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孩子的心情,左右着孩子的情绪。当孩子得到了一个较差的分数时,说明孩子在学习的某些方面出现了问题,此刻,孩子最需要得到的是家长的关心和帮助。此时,家长切忌通过自己的暴怒来试图引起孩子对分数的重视,也不要不加控制的用生气、暴怒来表达对孩子成绩的失望。一定要保持情绪的镇定,要向孩子传达一种信息,我们在学习上遇到了问题,但这个问题不是不可以解决的。
6、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考试观,鼓励孩子要做长期努力的准备。考试伴随孩子的整个学习生活,要使考试成为孩子成功的垫脚石而不是绊脚石,家长就应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即考试是帮助我们检查学习效果的手段。通过考试,可以检查出自己学习的努力程度是否够,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学习是个漫长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建立起有效的反馈机制,通过对考试结果的分析,就可以有效的调节学习过程,使学习保持不断进步的势头。有时,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学习成绩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也是正常的。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学习的高原状态”,是说学生在学习的最初阶段,一般会有突飞猛进的表现,但到一定阶段学习会表现出停滞不前的状态,这一状态称为学习的高原状态。但只要坚持不懈,一旦度过了这一时期,突破了这一状态,学习就会有巨大的进步。家长要相信,更要让孩子相信,有了正确的考试观,只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孩子就一定会学好,也一定会考好。
3. 幼儿教育问题与解决方法
说谎:是指儿童有意或无意讲假话。据调查,我国大约有50%的孩子从3岁开始说谎,9岁的孩子70%以上说过谎。可见,说谎是儿童普遍的行为。
心理学家先前研究发现,孩子往往在三岁半至四岁半时学会如何有技巧地撒谎。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儿童心理学副教授维多利亚·塔尔瓦通过着名的“偷看游戏”发现,就游戏过程中是否偷看,三岁孩子往往坦白承认,多数四岁孩子谎称没有偷看,95%六岁孩子说谎。
事实上,说谎有一定难度。孩子首先要清楚真相,然后构思一个虚假而连贯的故事,向他人讲述,整个过程中不断观察对方反应,猜测对方是否相信。
《天生会说谎》作者、澳大利亚资深记者伊恩·莱斯利在书中写道,如果我们说自己从未说过谎,那这就是谎言。四岁孩子说谎令人称奇,如果你发现你家三岁宝宝撒了一个巧妙的谎,那真了不起。不过,不要表扬他们。
孩子焦虑不利长高需减压
由于受到学习、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孩子们也会很压抑焦虑。美国纽约州心理研究所对儿童进行研究表明:如果整天生活在焦虑当中,孩子成年后要比具有稳定情绪的同龄人矮小。可见,孩子焦虑不易长高。
美国纽约州心理研究所儿童心理学家丹尼尔·派思和他的同事对716个从9岁到18岁的孩子做了9年的跟踪研究,发现感觉紧张的女孩子会比感觉快乐的女孩子矮5.08厘米。由于这些具有紧张焦虑情绪的女孩子并不是生来就身材矮小,因此心理学家猜测情绪很可能抑制了掌管身高的荷尔蒙的正常分泌。
专家分析认为,诸如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可能抑制了某种专门掌管身体生长发育的激素正常分泌。而这一研究则发现,这一现象在女孩身上更为常见,对于男孩则影响不大。心理学家认为,这可能与男女之间面对压力的生理反应不同有关。另一些研究显示:面对同样强度的精神压力,男孩能更好地予以“调适”,相反女孩却往往处于长期的负面情绪的“控制”下难以自拔。
进一步的研究还表明:两种紧张焦虑情绪与身高生长有直接关系。其一主要来自家庭,被称为“分离紧张”,这种情绪在学龄前儿童群体中更为常见,女孩因为分离恐惧而不愿意与父母分离,哪怕是很短的时间。她们可能不愿意与父母分别睡在不同的房间,或者哭闹、装病不愿意去学校。
心理学家派思指出,至少有5%的美国女孩是这些影响身高的焦虑情绪的受害者。他认为,学龄前、后的女孩已有许多足以引起精神压力的事,其中包括父母关系,家庭经济,自己的容貌、学习能力、交际水平以及言谈举止等,如果不能善加处理,可能会形成长期的紧张焦虑情绪。
矮小专科病门诊今年暑假期间接待了不少前来求诊的儿童和家长,因身材矮小来就诊的儿童数量正在不断增加,说明家长对孩子的身高等成长问题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但令人惋惜的是,将近20%的儿童因延误了时机而无法治疗。
心理专家指出,学龄期的儿童所面临的焦虑往往与学业有关。专家认为,平时成绩很好的或是把成绩看得很重的孩子身上,这种焦虑表现得尤为突出,女孩通常会比男孩更加早慧,因此也更容易出现问题。最常见的是考试焦虑,因考试或学习而产生焦虑,一方面是因为把分数看得过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期望过高。一旦出现这种焦虑,女孩子受到的影响更大。如果事情没有朝着自己的预期发展,就容易让她们缺乏自信、苦闷自卑,从而长期处于一种压抑、紧张、恐惧的状态中。这时候家长要摆正态度,不要过于纠结孩子的成绩。对孩子的能力要有一个准确的预期,应鼓励孩子“尽了最大努力就好,不强求分数。”在孩子紧张焦虑的时候,尽量帮她们放松情绪。严重时应及时咨询心理医师。
另外,女孩在人际关系上容易表现出过分紧张与不安,害怕生人或不敢与人交往,她们对人际关系的焦虑往往比男孩严重得多。家长应重视女孩的人际交往问题,家长应鼓励孩子和不同的人打交道,遇到问题时,告诉孩子解决的方法并让她自己去解决,但同时应不断关注其进程。
而家长或者不了解孩子,或者没有耐心,教育方法不当,导致孩子紧张焦虑,进而患上焦虑症。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研究员王玉凤指出,轻度焦虑症可以通过早期干预,家庭协助转归,但是严重焦虑症危害较大,它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诱发抑郁、自卑等心理疾病,需要综合治疗。
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关键还在家长身上。专家认为,一方面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科学的家庭教育,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另一方面,父母应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对他们好奇、喜欢模仿的特点应给予理解,对儿童不应有求必应,而应从小培养儿童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精神。平时应仔细留意孩子的行为,当发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要及时到医院治疗。由心理医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达到治疗目的。
专家称,儿童心理问题防重于治,判定孩子是否有焦虑症倾向的关键在于:观察孩子是否在情绪、行为方面有与其他孩子明显不一样的地方;与孩子以前的情绪、行为有较大的出入;有与孩子的年龄特点有很不相称的地方。
一般来说,孩子出现轻度的焦虑是可以纠正的。专家指出,首先父母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父母容易紧张、焦虑、缺乏自信等焦虑人格的,会在孩子身上反映出来;即使有难以处理的事情,在孩子面前也应表现得自信、冷静,避免大惊小怪。当孩子被焦虑困扰时,家长应提供足够的心理支持,这时候孩子最需要的就是来自于爸爸妈妈的心理支撑,她们希望爸爸妈妈轻松地和自己一起积极寻找应对策略,而家长的干预也会逐渐淡化孩子对焦虑的感受。家长也应调整心理状态,因为儿童成长障碍成因较复杂,这时候不要给孩子太大的精神压力,以免加重紧张焦虑情绪,影响他们正常成长,更有可能错过了孩子恢复身高的最佳年龄。
孩子过大的压力不利于长高,同时易引起心理问题,儿童健康成长就要保证心理健康,作为家长应该注意给孩子进行心理减压。
假期对孩子来讲,是一件高兴的事,但家长们却多少还是有些小焦虑的。因为在假期时间,孩子很容易生出一些坏习惯,这着实令父母头痛。与其等假期过后再费老大的劲儿纠正,倒不如现在就防患于未然。
坏习惯第1名:整天睡懒觉
偶尔睡个懒觉当然不是什么大问题,可是如果天天睡懒觉,睡到中午才起来,那就成问题了。最基本的起居作息一乱,连带着吃饭、游戏、学习……什么都跟着乱。
更糟糕的是,等到假期结束,还要恢复到早睡早起的规律作息,由于原来的生物钟已经打乱了,又需要一段时间重新调整,多折腾啊。之所以把睡懒觉列在假期坏习惯的第一位,主要是在于它昭示着假期坏习惯的最大根源:失范,就是没了规矩。
专家支招:可以不完全按照平时的规矩来,稍稍宽松一些,偶尔做些平时不能做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假期没有规矩,而是要有“假期的规矩”。比如睡懒觉这件事,重要的不是几点起床,而是每天都在相对固定的时间起床,而不是任由他想睡到什么时候就睡到什么时候。
坏习惯第2名:“狂”吃零食
对小孩子来说,吃和睡就是最大的问题。放假在家,各种零食随手可得,放假期间,父母对此也比较放松。吃多了零食,最明显的问题就是不好好吃正餐了,有的父母在这时候会生气,饭桌就变成了“战场”。
此外还有专家指出,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大量进食,可能会影响大脑功能。据说进食过量,会加重大脑控制消化和吸收等功能神经负担,使相邻的控制语言、记忆、思维等智力活动的神经处于抑制状态,对新事物、新知识就很难产生兴趣。
专家支招:跟睡懒觉的问题一样,当然可以让孩子吃一点零食,这也是生活乐趣,但最好能事先商议好一个比较合理的饮食方案,比如每天可以吃一点什么东西、吃多少,别人给零食时怎么处理,等等。
坏习惯第3名:“宅”在家
看太多电视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活动不足,老是窝在家里,还常常伴随着吃零食的坏习惯。容易发胖不说,精神状态也不会好,常常是一副懒懒的、百无聊赖的样子。当然这其中也有家长的原因,怕孩子热着了,稍微热一点就不放到外面去,其实是不对的。专家支招:周末父母有空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公园逛逛,或者安排一些体育锻炼,连逛街也算是一项“运动”。父母要上班的时候,也要请看护人多带孩子出门去玩,还可以鼓励他跟小区里同年龄的孩子一起玩,小孩子之间的追逐打闹,自有他们的乐趣,也达到了活动身体的目的。注意不要给他太多“不可以”,手、脸、衣服、鞋子弄脏了回家洗洗就好,玩的时候让他尽兴,不要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
坏习惯第4名:“沉迷”看电视
看电视其实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只要有更有趣的事情可做,小孩子是不会太过分迷恋电视节目的。说现在的孩子贪恋电视,更多是因为没有比它更有吸引力的事情罢了。此外如果孩子已经懂得上网,做父母的可能还会担心他“沉迷于网络”甚至“染上网瘾”。
专家支招:看电视太多会影响视力啦、会变笨啦、坐太久活动不够啦等等道理不妨都跟孩子讲讲,相比简单粗暴地“我不许你看电视”而言,这是更尊重他的方式。当然这些话可能孩子听得都腻了,因此最好的办法还是和他“谈判”,得出一个大家相对来说能够比较认可的方案,因为是他亲自参与制定的,他就会有意愿去遵守。
给孩子决定自己要做什么、该做什么的自由,而不是亦步亦趋地跟在他屁股后面:“不要看太多电视!”“你怎么又在上网?”简单说吧,换了是你整天被人管着,你烦不烦,又会不会产生逆反心理呢。
一、孩子才是你的教案
1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
有很多孩子内心的不幸福感来自于长久而艰苦的学习,为了使孩子有一个好的前途,认准了只有学习才有出路的家长,就会在学习问题上感到非常紧张。这种紧张感,也会影响到孩子,使孩子不再把学习当成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如果孩子在上学的早期就形成了这种印象,孩子就会在学习过程中寻找不愉快的事件和感觉,积累下来,不喜欢学习的印象就深刻在孩子的心灵中。即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获得了快乐或并不感觉到痛苦,但是他的意识还是认为自己不喜欢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成人就会非常担心,有了担心之后可能会出现两个结果:
二、更加使劲地逼孩子学习,结果使得孩子更加厌烦和抗拒。
三、带着理想的放松心态干脆撒手不管,以为这样孩子就会获得幸福,最终使孩子由于没有获得成人的有效帮助出现了与同伴进行比较时所产生的自卑感。使孩子自己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学习或不需要学习。
近年来,国内兴起了探索教育反思教育的热潮,随着大量的国际先进国家教育理念的引进,很多家长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教育理念,在抛弃已有的不良教育传统以后,不断地摸索实践着新的教育理念。这给国内的家庭教育者带来了新的空气,也给孩子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是在操作过程中,还出现了许多问题,如有一些家长在读了有关给孩子自由的理论后,就会完全放养孩子,当孩子进入人群后遇到冲突,家长却显得迷茫和不知所措,进而开始怀疑自己接受的理念是不是错误的。还有一些家长,接受了一些新的理念,又不敢放弃旧的理念,自己在矛盾冲突中挣扎,也感到非常痛苦和迷茫。
其实,帮助孩子成长是一件快乐的事儿。所谓帮助孩子,就不是不管孩子,帮助本身蕴含着引领和训练的意味。如,当一个孩子表现出反社会行为时,家长的反应对孩子将来的行为中是更多的反社会行为还是更多的亲社会行为,起着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当孩子在家长的面前表现出一个反社会行为时,家长是表示生气、惩罚还是没有表示,或者严厉制止,其结果会完全不同。所以孩子是需要帮助的。帮助孩子的人自己也会获得成长的快乐。
我们将适合孩子的真正能让孩子幸福成长的方式叫做成熟的教育,将能够使孩子发展出良好的人格品质和内在能力的教育叫做建构性教育。而这种教育的口号是: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这句话意味着,做鞋的人一定要让穿鞋的人感到舒适。舒适的先决条件就是鞋子适合于脚。对于教育来说,只要适合于孩子,孩子就不再感到困惑。
孩子要用十几到二十年来学习,如果学习使他们痛苦,那么在一日里,他们至少要痛苦8至12个小时,在一个月里,他们要痛苦22天到30天,在一年里他们要痛苦200多天到300多天。人对于痛苦的承受是有限的,超过了极限,人内心中快乐的法则就会启动,这个法则启动之后,人就会没有理性地逆反和抗拒,如果说人在生存中需要终身学习,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人如何能适应生存?所以教育者和家长只有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幸福感,孩子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实际上,人是一个热爱成长的动物,成长本身就会给人带来幸福感。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禅师正与皇帝谈佛论道,旁边的宰相忍不住了,他说大师,什么是“无明”呢?禅师露出一脸不屑的神色说:像你这种人还配得上问这样高深的问题?一句话,气得宰相浑身发抖,但碍于皇帝的情面又不能发作。这时候,禅师一下子温和起来,说“无明”嘛,就是你现在这个样子。宰相大悟,叩头谢恩……
这是个制造与运用教机的经典例子。“无明”这个词,含义太丰富了,写本书也不一定能讲明白。人的愚痴,为什么愚痴;人的贪婪,为什么贪婪;人的烦恼,为什么烦恼;遇事想不开,为什么想不开;感到不快乐,为什么不快乐;就算快乐了,还会乐极生悲,为什么?这些愚痴、贪婪、烦恼、想不开、不快乐都从哪里来?它们的根源是什么?可以说,所有人心中存在着的“阴影”都属“无明”的范畴。就算禅师给宰相讲,也不知讲到何年何月他才明白。就算明白了,这个关于“无明”的道理能不能进入他的心灵、落实到他的行为上去呢?
禅师没下这样的功夫,他只是“不经意”地,弹指之间,难题便灰飞烟灭了,而且解决了全部的问题——既让宰相“看见”了“无明”,又让他刻骨铭心。说禅师“不经意”,但这不经意的.背后,却是绝对的“经意”,是真正的匠心独运,如果没有高超的智慧,绝对达不到这样的效果。我们可以想见,在经过这个刻骨铭心的瞬间之后,宰相不但会认真思考“无明”,还会拿出实际的行为清除“无明”,从而将“无明”的“理”化作“无明”的“行”,达到知行合一。
我们的“教机”也是这样,面对“风云变幻”的课堂、“信马由缰”的孩子,作为教师,如何将知识、智慧、情感、爱传递过去,不但要传达到大脑里,更要种植在心灵里,让知识化为智慧,让智慧升华为爱。这就需要教师智慧地教学,而智慧教学的关键,就是寻找、制造、把握与深化教机。
教师如果能把握这样的机会,他就可四两拨千斤,不然,只能千斤拨四两。
所以说,一个合格的老师必须是运用教机的高手。教机从寻找或制造到把握一环扣一扣,最终都要引向深化与升华。我对老师说:我们虽然经过长期的培训,每个单元、每一节课都写了详细的教材让大家阅读,每个星期还要备课写教案,写好教案还要坐在一起讨论,但是,进了课堂,都不是了,要把教材、教案统统扔到一边。这时候教案在哪里呢?在孩子脸上。孩子才是你的教案!
课堂上,你必须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你不要尽想着那个本本上写着什么,你的眼睛要看着孩子。你要随时准备变化,应对变化。在我们的课堂上,变化是正常的,没有变化就不正常。
这就像打太极拳,你出什么招式决定权不在你,而在对方。你得根据对方出的招数出招。但是,这样说并不是平时不准备了。备课是战略,讲课是战术;只有备课下了工夫,讲课才能灵活地应对。课堂上,我们常常会发现设计的方案根本不能用,所以,老师要嘴在讲课,眼要扫视,心在感受,每个孩子的状态、眼神都要尽收眼底。要是孩子的目光是木的,散的,没有光泽的,就会知道你的方式行不通,就要适时地调整,直到调整到孩子喜欢为止。要是能达到讲课的时候眼睛不再看教案,大脑不再想教案,看着孩子的脸,举重若轻、口若悬河,你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素质教育的老师。
如果你满脑子都想你的教案,第一段说的什么,第二段说的什么,你的内心就没有空间,眼睛也没有机会观察孩子的状态了,你这是让孩子顺应你,而不是你顺应孩子。
老师是鞋,孩子是脚,这个观念在教机的使用上更为适合。有次我们上创造课,课名叫“荷花池中的女鬼”,引导的时候,引出了梦的话题,大家便开始讲述自己做过的梦,有个孩子说梦见花仙子,七彩的光,捧着一把月季花,用很优美的姿势抛洒下来,落在她的身上。哎呀,那么香,那么美,那么幸福。另一个孩子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有一次梦见我爸放屁嚼牙打呼噜,把我给吵醒了。于是全班停下来讨论,这是梦呢,还是不是?美好呢,还是不美?结论是,这不是梦,是把现实与想象混淆了,就算是梦,也是粗俗的、恶心的、不文明的。
结果,老师改变了原来的设计,上成“我的梦”。
利用教机也有无意识的情况,比如电影《一个也不能少》中的那个女孩,一开始当老师时只把内容抄到黑板上就不管了,孩子一出教室她就像老鹰抓小鸡一样抓回教室,然后就拿根木棍蹲在教室门口抠土,孩子闹翻天她也不管。到后来,为了找那失学的男孩,全班的孩子到砖厂搬砖,这就出现了数学问题:每人每天能搬多少,全班每天能搬多少,每块砖多少钱,每天能挣多少钱,多少天能挣够去县城的路费。计算来计算去,不是写错了,就是忘了点小数点。后来,那个砖厂老板发了善心,给了一些钱,没想到车费不是原先听说的价格,钱不够了,大家都来想办法,帮老师蹭车……在这个过程中,全班孩子的智慧、同情心、合作精神全部调动起来了。这个女孩根本不会教学,也不知道这就是教机,她是在无意识当中利用这个教机的。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要灵活地理解教机,教机不光是参与式的,有的时候,不参与也是一种教机。比如有次“经商”课上,一个孩子开了家“咖啡馆”,却没人来喝,一个人蹲在“摊位”上,孤苦伶仃地守着两杯咖啡。这个教机是:老师不能帮他,让他充分体验“生意”的艰难,让他尝一尝被孤立的滋味。老师的不帮,就等于给他提供了发现自己缺点的机会,让他承受缺点带来的痛苦,在痛苦中修复自己。
有次我在五岁左右的班里上“大怪鸟”,一个孩子拣了只死鸟,我觉得这是个情感培养的好机会……情感的培养必须利用教机,如果专意去做,就假了。
我说这只鸟不知道怎么死的,是得病死的呢,还是被人打死的?不论怎样死,死之前肯定特别痛苦。我们也不知道它的妈妈在哪里,临死之前它连妈妈的爱都得不到,死之后妈妈也没法与它告别,老师心里很难受。
孩子听了,都很悲伤,要求摸摸这只小鸟,我把鸟捧在手心,轻轻地理了理它的羽毛,再轻轻递给其中的一个。孩子轻轻接过去,也轻轻理了一下羽毛,轻轻掀开翅膀,捧起它的爪子。
我问孩子感觉到了什么?他们说:感觉软软的、凉凉的,特别可怜。
然后,一个一个传递下去。每当传给下一个时,我都让他先递给我,再由我往下传。每传给一个孩子,都要将那个动作重复一遍。为什么这样做呢?每当孩子传给我、我又递给下一个的时候,我接的动作、递的动作特别轻柔:轻轻地接,轻轻地递。毛弄乱了,我会轻轻整理一下……实际上,我在传递一种情感的语言。孩子们接受了我的传递,受到感动,就开始关爱、同情小鸟了。有的动作稍稍重一些,其他孩子就会说:轻一点,它会疼的。
生命中没有“更死”
这说明孩子对于死的概念还不知道,这又是一个教机。我问:这只小鸟是不是死了?有的说死了,有的说没死,只是昏迷了。我说昏迷是有呼吸的,死没有呼吸,我们确定一下,看它有没有呼吸?如果有呼吸,看看能不能把它救活?
案例分析:我儿子今年15岁,已上初三,平时学习尚自觉,成绩中上等,只是他紧跟时尚,不勤俭节约。为此我常教育他,可他常常与我顶嘴,总是强调“时代不同了”,说我老生常谈,顶嘴后几天都不理我。
家庭心理医生:孩子顶嘴当然是坏习惯,是一种出气的方法,带有挑战性,常常激化矛盾,造成家庭不和,甚至引起离家出走。如何化解“教育--顶嘴”这一对矛盾呢?
心理学界普遍认为,12-16岁是孩子的“心理断乳期”,随着接触范围的扩大,知识面的增加,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了,极易对父母产生“逆反心理”。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对社会、对人生有着与父母不同的看法,不要父母处处管自己,于是与父母时时顶嘴,事事抬杠。据统计,爱顶嘴的孩子约占绝大多数,这是一种正常现象。
对孩子的顶嘴,家长一不要害怕,二要教育引导,三要注意方式。这要先从家长自身做起 。
一、不要轻易责备孩子 。常常不讲方式、不分场合地批评孩子,是父母的通病。有些批评十分尖锐,却不完全正确,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渐渐引起孩子内心的愤恨、埋怨,甚至记仇。所以批评孩子前要弄清缘由,不要乱批评;需要批评时,注意语气、场合和方式;批评时要循循善诱,使他心甘情愿接受。而对孩子的困难和挫折,要真心帮助解决。这样,孩子还有什么理由与你顶嘴呢?
二、尊重孩子自尊心。 对有问题的孩子,可以用启发、引导的方式,不摆家长的架子。只有自尊自爱的人,才会奋发向上,成为有作为之人。再者,爱顶嘴的孩子很有见识、内涵和智谋,只要正确引导,他们会早日成才。
三、孩子有理时可以申辩。 对顶罪的孩子,不要谩骂、更不能体罚。要在家庭中发扬民主,鼓励孩子申辩。这可使孩子感觉到无论做什么,只有有理才能站稳脚跟,这对发展孩子个性极为有利。孩子有时可能会狡辩,这时你可正确引导,与孩子充分摆事实、讲道理。这是一种锻炼,可使孩子学会从各种困境和挫折中摆脱出来。
孩子健康成长不只是需要身体上的营养,心理养分更不能少。
家长朋友都希望自己的宝宝健康快乐的成长。大家可否知道,其实在给孩子补充一些身体上的营养外,针对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应该给孩子不同的心理营养。如果不能满足其心理营养,那么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一定是欠佳,家长应给孩子哪些心理营养呢?
第一个心理营养——无条件的接纳
0-3个月,孩子一出生,需要的第一个心理营养叫无条件的接纳。刚刚出生的孩子非常脆弱,他不能自己寻找食物。他要等待爸爸妈妈喂他,需要他的父母亲帮助他,安慰他,照顾他。孩子他什么都知道,只不过他不会讲话,他有很多需要,但他只会用哭来表达。需要他的父母亲能够无条件的接纳他。你不知道以后我会不会孝顺,你也看不出来我到底好不好看,你不知道我乖不乖。但是,你没有条件地来爱我,即是你什么都不知道!
第二个心理营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 。孩子要意识到,在你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即使你很忙即使你的身体很不好,可是我很饿,我不舒服,我生病,你都能马上放下所有的一切,先来满足我。那么我会知道,在你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对于母亲而言,来做这些,不难。因为妈妈在生完孩子以后,会分泌一种叫本体胺的东西。有了本体胺的分泌,母亲会为愿意为孩子提供一切。从身理上,提供乳汁,从心理上,无条件地爱孩子。在妈妈的眼里,孩子是最美的,最完美的。没有任何事情比孩子更重要。
第三个心理营养——安全感
他在这个阶段,心里营养不够,也就是他的安全感不够,安全感不够他就没有办法分离。他也就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以情相系的人。以情相系就是用感情与别人联系。如果他没有,他整个人就会充满恐惧和害怕在里面。而这时我们能为孩子做的就是要很注意夫妻之间的关系。你们能给孩子最好的东西,不是物质,孩子那么小,他不需要那么多物质,而是父母亲相互间良好的关系。父母关系好,他自然很开心,因为孩子的世界就是他的父母。如果父母常吵架,常相互指责,孩子就会害怕,而他不会表达他的害怕时他就会用很多古怪的行为来处理。所以当看到我们的孩子行为古怪时,那表示孩子他不知道如何处理他自己的情绪。所以我们认为,妈妈最好的功能,就是给孩子安全感。你怎么样给孩子安全感呢?
家长朋友们,你们是否忽略了给孩子心理上的营养呢?在孩子成长的阶段要分析孩子不同的心理,给他不同的心理营养,这样才能保证除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4. 孩子考试粗心怎么办三个不同原因及解决方法
粗心,因为孩子对知识掌握的熟练度不够。所谓熟练度,其实就表现为做题的速度和正确率。可以想象一下我们成年人,做小学一年级的计算题,每一题其实对我们来说都很简单。但是当我们在计时的情况下完成1000题,并不一定全对。如果平时经常做计算类的工作,很可能做的又快又准;如果平时疏于做简单计算的人,很可能又慢又错误百出。解决办法。态度不是原因,“粗心”不可能因态度的转变而彻底解决。唯一解决“粗心”问题的方法,是提高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令单题正确率接近100%。有一个颇有争议的说法:“中小学的知识并不难,做得多了自然就能做对。”所谓“知识并不难”,意思是凭借正常人的智商在理论上都可以达到100%的正确率(在粗心不能当作借口之后,笨这个借口也被彻底抹掉了。考不好只能归咎于“懒”了)。越熟练正确率越高,说明了为什么题海战术虽然被人诟病,但确实是有效果的。对于一道题目,反复接触至少要六次以上,并且每次都在思考,才会熟悉并产生记忆。这就是为什么同样刷题有人成绩大幅提高,有人却成效了了的原因了。
粗心,因为孩子对知识的基本概念不清楚。还有一些题目,学生们认为自己是会做的,因为平时做对过,只是考试错了。但很可能是他们只看过1-2次,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很多概念的细节到底是什么?并未深究。在考试有时间限制和压力的情况下,人通常本能的选择自己大脑中最先搜索到的记忆存储,而这个记忆和认知很可能是错误和疏漏的。解决办法。考试订正时,这类题目,不妨再变形或者深究一下,这时会发现同学们又疑惑或者糊涂了。所以,学过,并不等于是学会,更不等于融会贯通。无差别的题海战术虽然有效果,但不一定有效率。怎样提高效率?这要从错题入手。我们不能只盯着错误,而要追溯思考过程。其实孩子学习过程中,大部分错误都不是偶发的,而是成批出现同类错误。在追溯思考过程中,会发现根源往往是简单的概念没有完全理解,或者干脆是理解有误。怎样追溯思考过程呢?最简单的方式是要求孩子写出题目的解题过程。这也是中小学衔接中值得重视的问题。有的孩子虽然能得到题目的正确答案,但是思路却是模糊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看似同样的题,有的时候能做对,有的时候就做不对。此外,还可以让孩子试着去讲解题目,如果做到能讲解题目,表示确实理解了。通常在讲解过程中,也会不断发现自己知识上的漏洞。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让孩子给自己讲题,这对双方都是一个提升的过程。
粗心,因为孩子的习惯有问题。很多孩子写作业不认真、不检查、不喜欢打草稿、不肯写步骤等,也都是习惯的问题。还有书写习惯等,也会导致一些粗心问题。还有的孩子做题喜欢跳步骤,不但容易错,还会导致按步得分时得不到前半部分应该能得到的分。解决办法。如果做数学可以在草稿纸上先画图,画图常常能使自己的思维清晰;不要“想当然”地认为自己会做某一道题,就忽略了基本的步骤。戒骄戒躁,把每一步落实到笔头。题目会做,却在考试时丢步骤分,是最可惜的。另外,有的孩子喜欢对同一题给出多种算法的乐趣,这其实也可以帮忙检查出一些错误。
5. 孩子平时学的一问都会,可是考试总是出错,是怎么回事
孩子平时学的一问都会,可是考试总出错……这个问题的确存在。
但是,“一问就会”、“一考就错”,其原因不能一概而论,存在这个问题的孩子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一.存在这种情况的大多数孩子,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只是停留在回答“提问”的层次上,或者说他根本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会”。例如,学习文科,只会囫囵吞枣、死记硬背,根本不去理解知识的深层意义。如果只考记忆性的内容,可能还会应付一下;如果考一些拓展开放性的题目,往往束手无策了。
再如,学习理科,对于一些定义、公式烂熟于心,老师讲解的内容也能掌握,平时做题也一般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考场上遇到难度系数较大而平时又没有训练过的题目,只能选择放弃了。
这些孩子,知识掌握不错,所以“一问就会”,再加上“问”的难度有限,就给人一种错觉,似乎他们考场上拿高分应该没有问题了。
其实,他们掌握的知识,并没有完全转化为能力,或者说,他们掌握的只是浅层次的东西,不足以应对试卷上那千变万化的题型。
要解决这个问题,没有什么捷径,只能让孩子去扎扎实实地深入学习。 1.学习文科,用心记忆很重要,但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另外还要注意将课内知识向课外拓展。例如,学习语文科中的文言文,不但要知道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还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写作方法,更要理解作品的现实意义。这样学习,才能真正掌握作品内涵,才能经受得住考试的检验。
2.学习理科,要注意多思考、多训练,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所谓的理科,主要指数理化,学习这些科目,掌握知识点很重要,大量的训练更重要。
大量训练不等于面面俱到、盲目做题,而是抓住考点中那90%左右的常考、必考的知识点反复训练,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必须达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
如果在学习上付出了努力,又掌握了深入学习的方法,这些“一问就会”的孩子们,就不会在考试中屡屡出现“不会”的现象了。 二.还有一小部分孩子,的确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很好,甚至还是优秀生,但考试总是不理想。出现优秀生考试经常失误的现象,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良好的心态、稳定的情绪和认真的习惯。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对症下药。
1.面对考试,先调整好心态既要重视考试,又不能过分紧张。相信自己:我已经把该学的东西掌握了,只要正常发挥就好了……
考试中遇到难题,要默默地告诉自己:我和其他同学面对的是同一张试卷,我不会的他们应该也不会……
心态平和了,就能正确面对考试,就不会出现太多失误。
2.考试中,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有些孩子的确有“考试恐惧症”,一到考试就紧张得不能自制;还有些孩子,是因为发现考试题目和自己想象的相差甚远而出现情绪变化。
几年前我班里有个女生,学习成绩特别好,平时小测常常拿第一。可是大考几乎一次也没有正常发挥应有的水平。
每当试卷发到她手里,她都会激动半天,心情根本无法平静,半个小时过去了,常常是一个题也没有做。而到了交卷前半个小时,情绪又开始控制不住了,唯恐完不成题目,唯恐考不出好成绩。直到中考,这个孩子也没有考进理想的高中。
3.考试做题,还要有认真的习惯有的孩子聪明好学,成绩优异,可是就是马虎粗心,而且成了习惯,这样的孩子要考出好成绩也是困难的。
例如,默写古诗文出现错别字,解答数学题点错小数点,甚至一份试卷会漏做一页题……
这些看起来是小事,但是直接影响的是考试的成绩,而且想改正这些习惯也很难。
要彻底丢掉粗心大意的习惯,建立错题本是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把自己每一次考试因为马虎错的题,记录下来,常常翻看,持之以恒,的确能督促自己逐渐改掉坏习惯。
对于这些优秀生来说,对待考试只要有一颗平常心,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仔细认真的完成每一个题,考试成绩一定会是理想的。以上两种情况,大概就是造成学生平时“一问就会,考试出差”的原因。
综上所述,无论是什么程度的学生,只要平时扎扎实实地去努力,考试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情绪,养成认真的习惯,就不会出现“一问都会,一考就错”的现象了。
我所教的这个班里面,也有很多孩子出现了这样的状况。
许多题里面重点难点在上课,平时复习的时候,许多小孩儿都会。当然啦,我是说在提问的情况下。特别有的小孩儿,你问哪个哪个题都会回到了特别好。有时候这个小孩儿经常不能考满分。嗯,100分的试卷只能考试70多分。当他一看到这个错题的时候,他就会说这个题该是个什么什么的!那个题应当是个怎么怎么样的!好像是他全部都粗心了。要是不马虎大意的话他早就是满分啊!有时候我都感觉很无可奈何。
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题。我认真研究了好几年。给大家汇报如下:其实这种情况完全不是一种粗心。是我们家庭和 社会 的影响给孩子造成的一种恶习。或者说是一种态度。一种对事,对人,对 社会 的态度。在生活中孩子们对很多的事情,都是很好奇的。但是有些家长,不能够正确的引导。一切都让孩子都得面相当然,对也好错也好,一切都无所谓。这种环境逐渐让孩子意识到了很多事情都是无所谓。题对错无所谓。知识掌握好掌握不好无所谓。这一切切全都在孩子的意识中潜移默化。养成了一种很不好的习惯。
我想说的是,要想让孩子变好,就要改变这种习惯。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着从这方面着手。取得了很理想的效果。不知道是否正确。愿与大家共勉!
一问就会,一做题一考试就错,是因为他只是达到了“会”的层次。
作为一个做了十几年班主任的老师,我很负责任地告诉你,学习有三个层次。会,对,巧。
会,就是一听就明白了。明白了,只是从“知道”的角度上达到了要求,还没有从能力上达到要求,就是学习的第一个层次。
对,就是每次做题都能做对,这个层次在知道的层面上又进了一步,达到这一步,考试的时候大部分题就会做,而且每道题都能做对。要想每一次做题都能做对,要大量练习,这就是老师留作业的意义。每一次老师的作业,如果能够认真对待,独立完成,好好改错,很快就能达到“对”的层级。
巧,就是能够灵活巧妙地运用就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是学习的最高层次,这个层次达到了,学生成绩一定是优秀的了。
如果学生的学习达到了上课能听懂,一问就明白的程度,只是达到了学习的第一个层级,还需要刻意练习,好好完成作业达到题题都能做对的水平,之后才能熟能生巧,达到巧妙应用的程度。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你。
一、充分重视心态的重要性
1、心态就是分数,良好的心态能够帮助我们提高30--50分。
2、心态也是训练的结果。
要像对待学习一样去对待心态。
心态是不断训练、刻意练习的结果。
二、良好考试心态的四个组成部分
(一)强化信心
1、信心的重要性
信心能够帮助我们优化情绪、进入考试状态、调动能力要素、强化积极的自我暗示,使我们在考试中达到超常发挥。
2、强化信心的方法
积极的自我暗示:我能成功、我能成功。我学会了什么,我比昨天进步了。
想象自己成功的场景。想象自己战胜困难的事情。
合理的交流,把自己的负面东西、担心、恐惧的事情说出来或者写出来,总之不要憋在自己的心里面。
(二)优化情绪
1、为什么情绪如此重要?
情绪影响自信心,消极的情绪会打击我们的自信心。情绪影响考试状态,情绪影响能力、智力的发挥。
2、优化情绪的通用方法
合理的表达与宣泄:日记、倾述、朋友圈、社交媒体等
学会正确的深呼吸
励志音乐与适当的运动
积极的思维,学会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能够在逆境中看到机会。
美丽的环境,自己的房间、宿舍、学习的地方;美丽的室外环境。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做好准备工作,防止不必要的意外情况发生。
有良好、有效的方法应对情绪。如按摩内关穴解决紧张问题。
(三)指导孩子快速进入考试状态
好的考试状态的标准:
有信心、情绪稳定且高昂、精力充沛、智力活动正常、注意力集中。
进入考试状态的方法:
1、适应考试。
帮助孩子正确对待考试,认真对待练习,把练习当做正式考试的训练。
2、不要和自己过不去。如抵制考试,反感考试。
3、动手做卷子,保持状态。
4、调整生物钟。
5、防止意外情况发生。如感冒、拉肚子、胃疼、头疼等。
6、科学对待大考前的睡眠,帮助考生学会自我放松。
(四)发挥能力
1、和考试密切相关的能力:
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动手力
2、正常发挥的几个注意事项:
通过训练自己的观察力,在考试中主要完成审题的任务,要达到准、全、快的效果。
科学认识记忆力,合理解决记忆堵塞现象。(头脑一片空白,什么也想不起来)
衡量一个人的记忆力水平主要看4个要素:记忆的速度、记忆的质量、记忆的正确性、记忆的提取程度
有的人背的很快,但也忘得很快;有的人记忆的很快,但不规范;有的人背的很快,但错误很多;有的人背的很快,但是关键时刻短路。
在考场中,由于认知因素、情绪因素,经常会产生记忆堵塞现象,也就是头脑一一片空白现象。
解决办法:
第一,稳定并且优化自己的情绪。深呼吸、内关穴按摩1分钟。
第二,修正自己的错误认知。必要时就是自我安慰,精神胜利法。
第三,暂时放弃,给大脑调动相关信息的时间。
第四,前后联想。看看试题,前后找找联系,通过联系唤起记忆。
3、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搞清楚考试所要求的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4、提高自己的想象能力
当一种思路解决不了问题时换一种思路解决问题。
平时的练习:围绕一个词语进行发散思维的练习。
给你一本书,在一分钟内尽可能多的说出他的用途。
5、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书写能力
速度、质量、美观
最后,我们还要强调孩子在大考前的准备工作,甚至是检查一下孩子的准备工作。
第一,注意事项和准备工作。
1、考试用具带好。如准考证、身份证。
2、有问题及时找监考老师。
3、试题有难度时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是每个题都能顺利解决,遇到很难的题目一定要有自信——我不会做,那好多人也未必会做。一定要稳定心态,太紧张的话就深呼吸!
必要时可暂时放弃,先做完容易的再回头解决难题。切忌死抠难题,钻牛角尖否则会越来越紧张,大脑直接放空,还会浪费宝贵的时间。
4、考试的科目排列是有一定规律的如果第一门考试正好碰到弱项,这时要积极暗示自己:“我最弱的科目已经考完了,我可以放心了。”
5、记住一点,千万不要在考完后跟别人对题或回味题目有没有做对,这会严重影响接下来的考试。考过了就是考过了,要放得下。稍作休息,稳定情绪时刻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做好下一科考试的准备!
6、注意身体性原因。如头疼、感冒、生理期等的预防与紧急处理。
临近考试,你经过了长时间扎实的复习和反复练习,相信从知识的层面来讲是没有问题的。此时,应减小复习强度,集中精力关照重点知识和自己的薄弱环节,可以多看一下平时训练中自己常犯的错误,收集的错题集之类的,做最后的重点知识点突破。
第二,冷静考试,考个好成绩
1.先挑会的做。先把会的容易的题目快速准确解决了,这样就能尽可能多地完成考试。如果做着做着卡壳了,那就继续做下一道能轻松解答出的题目。
2.注意不同类题的考试技巧。选择题可以先排除错误答案。遇到多项选择时,可先排除错误答案或不靠谱的答案,这有助于确定最佳答案。在其它题目中寻找线索。有时,一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会出现或体现在另一个考试题目之中。浏览其它答案或题目,看看能不能想起点什么。
3.尽量不要空着题目。除非确定自己的答案是错误的,否则绝对不要空着题目不写。
4.把控做题速度,这很重要!经常注意考试剩余的时间,合理分配好时间。你得有时间从头检查或改进自己的答案!
总之,每门科目都有独特的备考、研究和答题方法。考试之前保持淡定,不要恐慌。考试的时候不要胡思乱想。最好保持积极的心态,对考试充满希望。
这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也只能说明一点:孩子智商没问题,既不算是超常儿童,也不算是问题儿童!哪位家长接受不了就别往下看了。
这个问题包含两个方面:你问他,他口头作答,都停留在口头上,一般而言,问题肯定不算太复杂。而且孩子的注意力在面对家长或老师的时候都很集中;同样的问题考试出错,首先考试是书面的,孩子有没有看懂题目?其次,考试是独自一人作答,有没有认真读题?
原因已经分析清楚了,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第一,加强书面练习。会做和能做是两个层次,只有通过书面练习强化,会做才会转化成能做。
第二,加强注意力、专注力的练习。很多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平时上课如果不是老师单独提问,总是和同学们齐声回答,敷衍了事,根本没过脑子。考试的时候不专心看题或者因为平时练习太少,习惯性地漏看,自然会出现南辕北辙的错误。
可以给孩子出示三五张卡片,观察一会儿,藏起来,让孩子回答出刚才出示了哪几张卡片;
随着年级提高,可以出示不同的数字、不同的单词,逐渐缩短观察时间,让孩子说出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孩子的专注力、注意力会得到提高。
第三,会做,能做,还要学会巧做。这就需要孩子彻底掌握之后,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去解答相同的题目,也就是综合运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各位家长,有兴趣试试看!
教育是个隐性的工程,很多的细节上的微妙复杂的变化都像是浮在海面上的冰山,我们只看了露出的一角,那我们就要有一种将隐性工程变成显性工程的能力,曲径通幽,见微知着,洞察孩子那复杂而宏大的世界。
孩子一问都会,我们要明白他会的是机械记住了老师教给的一部分内容,但对于这个知识点与其它知识点的联系及变化规律,孩子并没有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简单说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或者说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就像是老师教学生包饺子,学生学会了和面、擀面皮、包饺子、煮饺子。如果此时还考这些,孩子一问就会。可是考试的题目是变化的,这回考试考的是和面、擀皮、包包子、蒸包子。虽然表面上同样是和面擀皮包馅,但面的软硬、皮的大小厚薄、蒸煮的方法都是有变化的,而孩子只是机械记住了老师教的那一种。其实老师对于这些变化一定是讲了的,但孩子可能并没有认真研究、仔细比较不同形式的变化。
因此,家长要引导孩子不能只满足于表面上的会,要将知识和能力由点到线到面,融会贯通,打通纵横联系实现知识迀移,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任它七十二变,我自有火眼金睛。
平时一问孩子他们都会,但是考试总是出错,成绩不理想?这个问题困扰了千千万万的家长和孩子。这是为什么?什么原因?
一、 分析“怎么回事”?
学生掌握知识有四个过程: 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 。当家长问孩子问题时,只是一些概念和一些记忆和背诵的知识。只要有去背的孩子都能回答,他只是掌握了第一个阶段“感知教材”。考试是知识的运用,而且前面还有二个步骤没完成,能考好吗?
二、我想每个家长都想知道“怎么办”?
我们从知识掌握的四个过程找出“怎么办”的方法。
1、鼓励孩子感知教材,让他们形成表象。让孩子通过背诵记下概念或者知识点。比如英语,首先背下单词,知识点和语法。
2、引导孩子理解知识,形成概念。让他知道这个单词是什么词性?让他知道这个知识使用的规则?
3、要求孩子时常巩固知识,保持知识储存在自己脑袋里,并不断复习,形成永久的记忆。 4、运用知识,得到技能技巧。只有通过不断地做练习,不断地使用知识,才能形成技能。在做练习同时,也在巩固前面的三个过程。通过做练习,让他们多次地重复知识表象背诵和更深地理解知识,并永久地巩固下知识。最后形成了这些知识的运用技巧。
通过我分析,希望能给家长们提供一些帮助。
一说都懂,一考就错与孩子是否会思考,是否喜欢思考有直接关系。
认知心理学教授丹尼尔·T·威林厄姆在所着的图书《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一书中提到
我们自己也有这样的体会,思考是费心劳神的事情,读一本小说很容易,但是要读一本专业性很强的书,需要克服惰性,下很大的决心,有很强的毅力,才能坚持读下去。
尽管思考很费脑子,孩子们很不愿意去做这件事,但它是提高学习成绩必须要具备的品质。那么,怎么知道孩子有没有思考呢?
前两天,老师让孩子们写一篇关于新型肺炎的作文,有一个家长说孩子不会写,就在本子上写了一句话:新型肺炎来了,我们不能出门,只能待在家里。
这个家长就启发孩子,“你可以写一些在家都做了什么啊?”孩子回答:“上网课,写作业。”家长又问:“你不能出去,你有什么感受啊?”孩子就懵了,“不知道有啥感受”。
这就是孩子不会思考的典型表现。
一般来说, 上课乖乖听课,下课从来没有向老师请教过问题,或质疑过某道题答案的孩子,一般都不善于思考。你在辅导孩子学习时,他很少问为什么,也说明他只是在被动地接收,并没有主动思考。
善于思考的孩子,脑子里会有很多疑问和奇怪的想法,他们会问:“鸟儿为什么长翅膀,人为什么没有长翅膀?”“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恐龙为什么会灭绝?”
或许你会觉得他很烦,可能有些问题的答案,你自己都不清楚,便会搪塞他几句,把他糊弄过去。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孩子爱思考是好习惯,是值得赞扬的。
我们千万不要抹杀孩子的这个好习惯。
知识点掌握的不扎实
这个问题其实很常见,经常有孩子看到黑板上是“2”,但是写在作业本上的时候却写成了“3”,也就是说,孩子在答卷子的时候脑子知道3+7=10,可是写的结果却不对。虽然他的脑海里出现了正确答案,但是在大脑指挥手去写的时候,统合出现了错误。这是因为手脑统合或者感觉统合出现了问题,统合不足会导致孩子明明知道怎么做,然后写就写错了。这就需要做听说读写统合训练,为了让孩子手眼脑协调一致。当他的统合好了之后,孩子就会写出脑子里的答案,而不是发生统合的错误。这个问题就回答到这里了,谢谢。
马秀老师:长颈鹿幼儿园园长,儿童心理行为咨询师
6. 我的孩子注意力总是不集中,成绩不好,有什么好的方法么
不少孩子养成了粗心大意的毛病。有的是偶尔出现,而有的是经常如此,已经形成了习惯,要改变一种习惯是不容易的。
首先,要找一找孩子形成粗心习惯的客观原因,因为习惯都是环境造成的,要改变习惯,自然要从改变环境着手。例如,家长是不是细心?家庭环境是不是有条不紊?有没有规矩?有没有要求?是不是溺爱?是不是纵容?
据我所知,孩子粗心多是不当的教养方式造成的,主要是:过分的照顾、包办代替、没有规矩、缺乏要求、溺爱纵容,还有的是小时侯不当一回事,忽略了,待到头疼时,习惯已经形成了。
要给孩子立规矩,针对孩子的粗心毛病立规矩,例如,孩子做作业粗心,就立条规矩:每次做完作业都要检查一遍,并监督孩子实施。孩子不收拾东西,就在家里立条规矩:从哪里拿的,一定要放到哪里去,大人以身作则,也严格要求孩子,绝不放过一次。
不要用说教和罗嗦把孩子说皮了,但是可以感化孩子,例如,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有不少是针对粗心的好作品,既风趣又有教育意义,让孩子在笑声中认识粗心不好,对粗心产生反感。
为了让孩子痛感粗心不好,可运用“行为后果惩罚法”,让他尝尝自己粗心的苦果。例如,上学忘记什么了,决不替他弥补,让他因此而吃苦头,事后和他议论这件事,归罪于粗心,使他自己得出结论:以后可不能这样了。
提醒孩子,但不是烦人地叮嘱,而是提示孩子想到行为的后果,提醒要适时,预测孩子的行为,可能会犯粗心的毛病了,事先提醒一下。
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改进,在大人的帮助下,孩子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以积极地反馈,让孩子看到不粗心的好处,从而产生克服粗心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根本解决问题。
孩子粗心不是毛病。大多孩子都有的,这是孩子爱动的天性。
可是体现在学习和考试上,我们家长往往是非常着急。追其原因,一方面是我们国家的教育制度造成的(以分数多少评判孩子的好坏和升学),另一方面,家长只是注重孩子考试的分数多少。考试成绩一下来,家长看到试卷,第一感觉是,好多题目孩子都会做丫,只要细心一点都会对的。有的家长可能会把孩子吓唬一顿、甚至体罚一次。这样一次、两次、三次,有极少的孩子能够认真起来。大多数孩子还是还是依然如故。家长也非常犯难,不知所措。
我的看法是,第一不要体罚孩子,也不能不闻不问。在平时和孩子的交流中建立友善的关系。家长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做到。家长自己要好好的总结自己,把自己过去的毛病,不要在孩子身上在次重现。用什么样的方法,家长自己去揣摩。家长的阅历要比孩子强很多,但是你以大自居、家长的气魄去教育小孩,一般是不成功的。现在家长简单的教育方式很难去管理好自己的小孩。你不但要负责孩子身体的成长,还要下大力气揣摩小孩的心理,把他的心理变化掌握在你的手中。一定不要怕费力气和时间。只有你掌握了他的心理,你才能找到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
当孩子作错了事情的时候,家长要分析他作错的原因,去分别对待。但是一定是让孩子认识到他的 错误。并且是对重复性的错误,就要采取严厉一点的方法去管制了。家长还要帮助孩子,给他改正错误的方法和时间。
家长要和孩子《同步成长》,小孩每一年龄段的教育方法和方式是不同的。所有家长也要不断的进步。夫妻双方还要配合好,不要同时来教训孩子。一人教训,另一人要讲道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要有红脸和白脸的效果。
家长如果能够做到这些,解决孩子的粗心就是小菜一碟了!!!
希望你能够成功!
最好的办法就是养成做事回头看的习惯
就是你每做完一件事就回头看看有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及时发现及时改 要坚持一定能改掉粗心的毛病。
一般而言孩子粗心的原因有二:1、视觉记忆力与辨识能力很低。2、做事没有责任心。
针对这种现象我经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训练孩子的注意力:1、经常给他讲细心的好处,并让他亲自体验。比如课堂上经常让他们观察图画,有时有意让其对比两幅容易混淆的图或事物,让其找出细微差别,或是让其快速找出画中隐藏的一些内容。2、对学生做题时要求其认真检查。往往在学生作业做完后,我不立即让其拿来让批改而时给其少量时间让其指着字进行检查,然后再给其批改。批改中遇到有的学生马虎做错时,我不明指其错误,而是让其再仔细观察有没有马虎的现象出现,往往这时学生会自动发现自已写错的字,或是做错题的原因,然后让其再去更正,让其体会粗心的害处。当其检查后,完全正确时,我往往会及时给予表扬。3、让其自已定下如果粗心要怎么受罚。经大家商议一致同意如果总是粗心,就要帮班里整理大家扔的废纸一天(班内设了废品再回收箱,大家废纸一张张地整理好累积起来,卖到废品收购处作为爱心基金)。
由于很多家庭都是“四二一”式的,孩子的生活能力很差,责任心不强,导致其做事粗心马虎,针对此我采用两种方式:1、培养其生活有序。不少学生做完作业后不整理,东西乱丢,所以我常要求学生学会有序生活,自已能做的事要多做。为此班内设置记事本,记下每月家长对其在家自立能力的评价,并时常开展评比活动,比比谁整理东西最快,谁一个月没有一次丢三落四的现象。2、训练其多做细活,培养其耐心、责任心:课堂上时常训练学生写相近字,看谁能完全写对,比如“日”与“曰”、“斑”与“班”、“已”与“已”等,引导孩子注意笔画的区别,点与捺的区别等等;举行写数比赛,从1写到200,看谁写得又对又快,且没有涂改现象;班级卫生中,让每个学生都分到一块固定的责任区,比赛谁能保持每天的清洁;鼓励家长在家多让学生做洗碗、整理衣柜等细活。 所谓粗心,从心理学分析,就是指自己理解且会做的事情,由于不仔细而出现的差错。值得老师和家长朋友注意的是,如果粗心马虎形成习惯,成为一种性格缺陷,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如在升学、毕业这类大型考试中,因为粗心而导致失败,最终个人失去升学的机会,家人多年的付出也会付之东流;或在工作岗位上由于粗心马虎造成重大事故,给国家和集体带来一定的损失,自己也被处罚,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现在,中小学生粗心马虎的现象很普遍,尽管老师家长一再要求孩子要认真仔细,但孩子还会出现不该出现的错误。那么,如果孩子学习粗心马虎老师和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增强其学习的责任感。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要对某事感兴趣,他就会投入极大的热情去努力干好此事,同时他也会积极关注并认真仔细地对待它。因此,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是克服粗心大意的重要前提。增强孩子对学习的责任感,即让孩子懂得如何认真正确地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的学习进度,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其次,要求孩子重视基本知识基础概念的学习。我们大家都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学得好不一定考得好,但学得不好就一定考得不好。有些孩子在学习中出现差错,不一定就是他的粗心马虎所致,实际上是他对一些基本知识没有真正掌握,或缺少相应的基础知识训练。因此,教师和家长要督促孩子认真听懂听好每一节课,不懂就问老师,不要留尾巴;作业要及时、准确、快速、独立地完成;如果出错,就要立即重做改正。长期坚持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第三,要教给孩子一些必要的应试技巧,让孩子自己学会调节情绪。考试时,有许多孩子比较紧张,即使平时学习很好也会导致考试失败,这主要是和孩子不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有关。一般来讲,学生不善于调节自己紧张情绪的表现有两种:一是对较容易的题目放松警惕,常在没有看清题目要求的情况下急忙做题,结果答错题;一种是一看到自己复习时没有见过的所谓“难”题,心里一下子特别紧张起来,甚至大脑出现一片空白。这也是学生对自己不自信的表现。正确的应试方法应该是:自信地走进考场,试卷发下来之后,先整体浏览一遍,将自己在复习中已熟练掌握的题目,简单的自己会做的题目先做,一时不会做的题目留在后做。等自己完全有把握得到的分数全部得到之后,再从容地处理那些“难”题。如果实在做不出来也不要着急紧张,你要这样想:我做不出来,也许别人也做不出来,这样你就会很冷静地继续思考,没准儿真还能做出来。
第四,家长和老师可以经常给孩子做一些心理训练,以培养孩子认真仔细的习惯。比如,辩认错误图形训练,让孩子根据给出的正确图形,在许多相似的图形中找出错误的图形,这对要运用识图绘图的数理化生等学科和学习有一定的帮助。还可进行文字符号校对连线训练,这对孩子的语文、外语等文科学科的学习很有帮助。
第五,家长和老师可以让孩子准备一个改错本,经常带在身边,让孩子注意集自己在平时学习中的一些错句、病名句、错字、错题,集中针对错误,进行改错训练,这样补救措施可以让孩子通过反复对比和辨别,避免易错的地方反复出错。
以上这些帮助孩子克服粗心马虎毛病的方法,老师和家长不妨试试看。我们深信,只有我们教育引导得法,只要孩子有决心改掉这一毛病,总有一天,粗心马虎会离我们而去的。
粗心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不只是孩子身上有这种毛病,许多成年人也避免不了。一般说来,粗心大意的毛病在孩子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导致孩子粗心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
一是因为孩子的视觉记忆和辨识能力较弱;
二是家长没有及时纠正孩子的马虎,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惯;
三是孩子缺乏责任心,做什么都心不在焉;
四是孩子功课太多,紧追慢赶,往往就丢三落四,忙中出错。
对于粗心孩子的家长应避免在孩子学习的时候,把电视声音开得过大,也不要打麻将或打牌,因为儿童的注意力是极易受到干扰的,你的这些做法只能让他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长久之后,孩子便养成了这种一心二用的坏习惯。
粗心的孩子在做作业时不专心,做完作业后不检查,因为他们习惯于父母帮助检查。家长应该让孩子自己检查并改正错误,这样才能有助于孩子克服粗心的毛病,养成细心的好习惯。如果孩子因为粗心,作业或考试不太理想,那么,你可以适当对他进行一点小小的惩罚。
孩子粗心的毛病不是一天养成的。那是由于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无序的家庭中,没有一定的作息时间,没有一个好的生活习惯。所以家长要改善家庭环境,培养孩子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注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因为有了责任心,他自然能够小心谨慎地对待每一件事情,避免马虎。家长可以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扫地、洗碗、整理自己的玩具等)。做的好了,家长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做的不好,应给予批评,让他重新再做一次。家长要让孩子正视粗心的坏处,让孩子在生活中体会细心的好处,必要时可以让孩子承担因为“粗心”所导致的后果。
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多做一些“细活儿”,如写毛笔字,缝纽扣等,这些都能锻炼孩子的细心程度。
孩子是太紧张,压力太大了。她自身已经对自己的要求够高了,家长和老师都别再给她施加压力了。
您仔细观察孩子,看她平时做题是否粗心,如果平时也是,那表示她不是粗心,而是基础知识还不够扎实。因为您想,她在任何情况下写自己的名字是否绝不会出错?那说明她很熟,她不熟的事才会出错。如果她只是考试才错,平时很少犯粗心的毛病的话,那表示,她真就是太紧张了。
请您从现在开始,不要再给孩子压力了,反而给孩子鼓励,告诉她放松些,她是很优秀的,她能做到最好。平时要少指责她考试的粗心,她真的不是粗心,只是压力太大了。您对她每一次的考试少些关注,平淡些,对她的成绩合理给予分析,不要指责。她对自己的期望期很高,对父母和老师对她的评价看得很重。您千万别再这样了,您先放轻松些,孩子才能放松,不是放弃努力,而是轻松地去学习,她只会比现在更好。
据我所知有很多家长都不懂科学育儿,你可知孩子有一个叫“感统”的问匙吗?孩子经常跳行、跳字、看错题、数字扭转,如789看成是879,写错字等所有的一切一切,家长总是主观和直觉地认为就是孩子粗心,殊不知这是孩子的感统的平衡发育问题,也即是大脑前庭平衡发育不良造成的,这个问题要进行心理治疗的,心理医生有科学的方法进行感统训练的,不知你们那儿有无这样的儿童训练基地,我知大城市有,如广州市的广州医学院、上海的北京的也有,所以孩子出现的问题要科学地正确对待,不进行感统训练,孩子的问题是得不到解决的。
学生粗心心理分析及对策
多年的低年级数学教学,发现学生的粗心现象特别严重,就拿我所担的班级来说,在平时作业和考试中因粗心而失去的分数要占总失分的70%--80%,严重影响了作业的正确率和考试成绩。经过仔细的观察研究,发现学生的粗心现象同他们的心理品质密切相关,于是我遵循心理学的方法,对学生的粗心现象在心理方面作出分析,并对症下药进行了相应的心理训练,经过两年的时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介绍一下具体做法:
一、记录错题,分析原因
学生做题粗心出错,有这样几种:1、抄错题目。把28写成82;把9写成6;把4位数写成3位数;把运算符号写错。2、计算出错。运算不熟练,8+6算成15。符号看错。把乘当作加来算,例如:2× 4=6,2+4=8等。3、竖式上的答案在写到横式上时写错等。
记录错题后,我仔细询问原因,有的学生说太急了,没看清题,有的说没认真检查,有的说太粗心。学生对错题的认识仅限于此,然而,我却觉得粗心之中大有文章存在,于是我根据儿童心理学对粗心问题作了一些具体的分析。
首先学生粗心与注意品质有关。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指向性,集中性,注意的转移,选择性,注意的广度和分配能力。由于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他们正由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发展,注意的品质还很不完善,把28看成82是注意的指向性、集中性尚待发展,把9写成6是注意的选择性较差,把4位数写成3位数是注意的广度和分配能力不够,这种现象在一、二年级中最多。
其次,粗心毛病同学生的记忆有关。儿童的记忆包含识记、存储和提取三个环节,三者之间互相关联又互相制约,一个人记住了什么和怎样记住的,决定着他在自己的记忆中储存什么和怎样储存以及他能再现一些什么。识记从记忆的态度上可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两种。儿童越年幼,无意识记的成分越大,当学龄儿童在学习中负有明确的任务时,有意识记便开始占主导地位,低年级学生完成作业,他们对题目的注意便属于有意识记。有意识记的效果要受到学习的动机、任务性质的制约。一般来讲,学生当堂完成的作业,正确率较高,在课后则相应差些,回家作用则视家长对子女的监督态度而有明显差别,星期天的效率要比平时差些,可见,学生粗心的原因还同学习的动机、意志力等有关。
二、针对成因,适当训练
(一)学习目的性教育。由于学生粗心同学习动机有关,首当其冲是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我让学生制定了每天、每星期、每个月的学习计划,写在书的扉页上,天天对照是否做到。每天放学前,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今天上课开小差了吗?今天作业按时完成了吗?认真检查了吗?错了几道?有何改进方法?”等以此督促学生认真学习。
(二)培养学生注意的品质。
1、用圈数字方法训练学生注意的品质。所谓圈数字训练,是指从一组数字中圈出或划出某一指定数字,通过由浅入深的多次练习,提高注意的品质。具体做法如下:出示随机数字表(表中数字的多少和排列顺序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5 4 3 7 9 1 2 5 7 6 5 0 8 1 3 4
7 6 4 5 1 2 6 8 3 4 0 8 7 3 5 2
0 9 4 7 8 2 4 0 8 7 3 6 3 5 2 9
1 6 5 3 4 9 2 2 1 5 4 8 1 6 4 7
1 6 5 3 4 9 2 2 1 5 4 8 1 6 4 7
……
训练分四种类型进行。(1)、训练圈数“3”(或其它任意指定的数字)的能力,目的是锻炼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力。(2)、训练圈“3”前面的一个数字,这是对注意转移力的一种训练。(3)、训练圈“3”前一位的“7”(或其它指定的数字),这种训练有助于发展注意的选择性。(4)、训练圈“3”和“7”中间的偶数(或奇数)目的在于扩大注意的广度和分配能力。每一种训练都需在3分钟内完成,每次连续练习的时间要控制在20分钟以内,每天练习1~2次,30~60次为一个周期。在训练后,我询问学生做题时的感受,他们都认为一定要集中注意力才可以圈对数字,可见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是行之有效的。半个月后,学生抄错题的情况有所好转,以后,每半个月增加一些训练的数字,或用26个英文字母进行训练,使训练的难度逐渐提高,有时,某个方面做得不好,我就要求学生反复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增强训练的针对性。
2、训练学生抗干扰的能力。学生天性好奇,一有风吹草动注意就会转移,为了让学生在做作业时能集中注意力,我用音乐进行了抗干扰训练。当学生做作业时,我开始放音乐,让学生把注意集中在做作业上,音乐先是用较舒缓的,如:春江花月夜,阳关三叠等,慢慢改为旋律较激越的,然而再改为歌曲。每一次更换乐曲是抗干扰训练最重要的时刻,这时一定要让学生用意志力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只有在转换阶段做到了心不旁顾,才能进入另一个阶段的训练。否则则仍进行前一阶段的训练。每次训练一般为5分钟,训练一段时间后可进行一次问卷测试,检查学生注意的进展。问题有1、你做对了几道题?2、你听到了什么乐曲?3、歌曲中是否有某一句歌词?(这个问题是检测学生是否说谎)4、做题时你在想什么?等十多个问题。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转换训练。
(三)教给学生记忆的策略。学生记忆策略的好坏也是引起粗心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一般学生的记忆策略有(1)、视觉复述策略,就是将自己的注意力有选择地集中在所要记住的事物上,不断进行目标刺激,以加强记忆。这是幼儿常用的方法,低年级学生也常采用这种方法。学生积极性越高,记忆的效率也就越好。因此,我在学习过程中比较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经常把学习内容置于游戏活动和实际运用中。比如教学厘米、分米、米、千米时,我就让学生通过量课桌、量黑板,用线拉,绕操场跑等实践方法帮助学生记忆。(2)、特征定位策略,对目标刺激“贴上某种特征标签”以便于记忆。5岁以上儿童开始使用这种方法。比如,一年级学生记忆1~9个数字,把它们看成小棒、鸭子、小旗、哨子等。根据学生这个记忆特点,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运用形象化的手段,比如投影、课件、实物、模型等帮助学生记忆。我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认识时就采用了课件演示、观察实物、摸模型、制作模型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3)、复述策略。在记忆过程中儿童不断重复需要记忆的内容,以便能准确、牢固地记住信息。这是个常用的有效的记忆策略,也是将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的必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复述记忆策略。比如在数数学教学中要设计多重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对记忆内容反复操练,加强记忆。我在教学“四舍五入”法时,设计了4□69≈4000,□□53≈ 4000,□□□7≈ 4000,□□□□≈ 4000 等一系列练习,让各类学生得到训练,牢记“四舍五入”法。(4)、组织性策略。在记忆过程中,将材料按不同的意义组织成各种类别,对内容进行改组,便于记忆的方法。这是最好的记忆方法,不过这种方法要经过很长时间的训练、学习才可以形成。我就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教给学生这种记忆方法。面对每节课的重要内容,我都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找出规律构建成组分层进行记忆。比如,在让学生记忆10以内的加减法表时,让学生充分寻找规律,按答案相同,第一个数相同,第二个数相同进行建组的方法进行记忆,在教学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时,我把教材重组,把乘法应用题和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组合到一起教,把单价× 数量=总价 总价÷ 单价=数量 总价÷ 数量=单价建成一组让学生记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当然,影响儿童记忆的因素还有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原有的知识基础,材料的结构,复习运用等,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并要及时复习运用,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同时,教师要避免布置机械重复的练习,因为,这种练习,学生毫无兴趣,只会引起他们的厌烦,这种体验不利于学生的注意和记忆的发展。
除了以上的方法之外,我们还要注意训练学生的意志力,耐挫力等心理品质,逐步帮助学生克服粗心毛病。
7. 大班幼儿出现的问题和家长解决方法
1、孩子在幼儿园不合群怎么办?
首先,每个孩子的性格不一样的,有些天性开朗,有些要慢热些。千万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你看谁谁谁能如何如何,你为什么就不能如何如何?”
其次,孩子从一个以他为中心的环境——家,转到一个有许多陌生人,自己只是小朋友中的一员的环境——幼儿园,势必有个适应的过程,要给孩子适应的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会经历模仿期,模仿大人和其他孩子的举动,这是非常正常的。对于2岁半到3岁之间的孩子,模仿是他们很重要的学习手段,说明他在主动地成长。有些家长期望孩子永远是“领导者”,这种期望强加在孩子身上是野蛮的。
另一个容易造成困扰的问题是孩子希望交流,但又不懂得如何融入集体。常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躲在妈妈后面,或者推妈妈:“你去问问他们愿不愿意和我玩。”一种是上前用推搡的方式接触其他孩子,或是抢玩具。
对于前一种,千万不要指责。想想自己是不是很容易和陌生人打交道呢?你自己试试在大街上向陌生人借张报纸看?对孩子多些鼓励,可以带领他,蹲下来,示范。有过一两次成功的经验,也许孩子就愿意自己试试。
后一种也是正常的。小动物在一起,就用身体接触来交流。分享是需要学习的技巧。要和孩子确认“我的”和“别人的”概念。尊重他的所有权,也树立“别人的东西,要经过别人的允许才能动”“公共的东西,谁先拿到谁玩”等规则。
2,入园的时候孩子哭闹怎么办?
大部分孩子在入园之初都会哭闹,不要看到孩子哭闹就束手无策,甚至被孩子的情绪所感染也严重地焦虑起来。
不能要求孩子“不要哭!”“在幼儿园要开心喔!”这对孩子来说太难了!可以告诉孩子:“宝宝上幼儿园,妈妈去上班。”“需要什么随时和老师说。”“妈妈晚上来接你。”告别仪式要简短,家长的态度要平静。以信任的态度将孩子交到老师的手上,让孩子感觉老师也是他可以依靠的人。
4、孩子上了一段幼儿园,突然不想上了怎么办?
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入园二三个月后,孩子好像基本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家长刚刚松了一口气,孩子在某一天早晨突然宣布:“我不想上幼儿园!”
应该首先询问孩子:“在幼儿园发生了什么?”以及“你觉得哪里不舒服?”
因为孩子有可能在幼儿园遇到了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产生抵触情绪,这需要家长和老师及时沟通,帮助孩子度过难关。另一方面,孩子也有可能是身体不适而不能明确表达,就用“我不上幼儿园”来表明自己的烦躁不安。
排除了以上两点具体问题,如果完全是因为孩子情绪的波动,可以让孩子在家里休息一天。但不要安排特殊的精彩活动,依旧按照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度过一天。并于当天晚上告诉他:“明天必须上幼儿园。”第二天如同初入园来对待。孩子这种反复是正常的 5、如何和老师沟通孩子的情况?
在每天接送孩子的时候和老师简单交流孩子的情况,例如:饭吃得如何?有无大便?午睡了么?有没有发生什么特殊的事情?
这种交流有助于理解孩子的情绪,并由此安排孩子的晚间生活。 饭吃得少的晚间补充营养,没有午睡的孩子晚上早点睡等等。
即使没有特殊的事件发生,也应每隔1~2周同老师沟通孩子的成长状况。既向老师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也同老师分享孩子在家的状态。沟通的时候家长的态度要积极,以老师觉得最方便的方式沟通。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了
8. 幼儿易出现的问题与教育对策
幼儿阶段孩子的个性品质刚刚开始萌芽并形成,这个时期,幼儿的可塑性非常强,自我的评价也尚未建立。 也正是幼儿智力的开发、人格健全的关键时期。 所以,幼儿教育对人的一生起着重要作用。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幼儿易出现的问题与教育对策,欢迎阅读。
幼儿易出现的问题与教育对策
在幼儿教育中,主要是完善幼儿的心理、发展幼儿的个性、提高幼儿的言语和引导幼儿正确的思维方式、 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心态。 在这过程中,无论是幼儿还是教师,都有必须克服的困难,那么关于幼儿易出现的问题以及教育的措施我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幼儿心理的完善
首先,幼儿教师要明确幼儿所处的时期,了解幼儿初期、中期和晚期的心理发展变化。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是在幼儿的生活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幼儿教师对幼儿心理特点的了解, 必须建立在对幼儿实际行动进行大量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观察,将会更加切实地体会和认识幼儿的心理特点。
幼儿的心性不成熟, 所以容易存在一些问题,一定要及时解决,要改善幼儿的自卑心理。 积极的言语有使人改变消极情绪、产生积极情绪的作用, 所以教师要在平时多鼓励和表扬幼儿,用积极的言语为幼儿打气。 有的幼儿特别害羞, 害羞的原因大概是因为与其他人接触的机会较少,所以,教师要让幼儿多和别的小伙伴交往, 家长也要多给孩子提供接触的机会,这样慢慢就可以克服害羞了。
二、幼儿情绪的培养
众所周知,人具有自己的主观世界,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时, 人对待客观事物会有一定的态度,这种态度既可以是肯定的,也可以是否定的。 当采取肯定的态度时, 就会产生爱、满意、愉快、尊重等内心体验;当采取否定态度时,就会产生憎恨、不愉快、痛苦、忧愁、愤怒、恐惧、羞耻和悔恨等内心体验。 这些心理体验就是人们所说的情绪、情感。 情绪和人的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情绪对健康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在幼儿时期,也存在着情绪健康的问题,所以,幼儿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要使幼儿经常处于愉快的情绪状态
紧张和压抑是两种最有害的状态, 而愉快是使紧张释放的状态。 因此,教师有责任创设一种愉快的生活环境,使幼儿处于轻松、活跃、主动和舒服的状态, 使幼儿充分享受到生活的乐趣。 同时还要激发、培养幼儿对客观事物的广泛兴趣,也是减轻幼儿的紧张感,保持愉快情绪的有效途径。
2.不要给幼儿过大的压力 . 很多家长和教师在孩子的幼儿时期就给孩子安排大量的学习任务,这样做不但不能加速幼儿的发展,而且可能造成幼儿的情绪紧张, 焦虑等消极情绪,给幼儿过重的压力,是不利于幼儿的发展的,所以,要适当减轻幼儿的负担。
3.让幼儿多和小伙伴交往 . 幼儿都是非常好动的,活动和交往是幼儿最需要的,如果束缚幼儿的活动和交往, 可能产生烦躁等消极情绪,还可能形成冷漠、孤僻的性格。 所以,要适当给幼儿创造活动交往的机会。
4.允许幼儿适当地宣泄 . 当成人对幼儿不合理的要求进行说服、制止后,幼儿就会产生一种紧张的情绪, 甚至会利用一些行为或者言语来反映自己内心的紧张。 在这时候,成人应该给予谅解,但要注意适度,不能让幼儿过分强烈宣泄或者持续时间太长,否则,很容易导致消极的情绪加强。 在这种时候,成人可以采用转移幼儿注意力的方法。
5.教师要善于辨别幼儿的情绪。 如果一个活泼好动的幼儿突然变得沉默寡言、 闷闷不乐,一向温顺的幼儿突然变得暴躁,那一定是遇到了什么事情,在这种时候,教师就要了解情况,对幼儿进行疏导,或者让幼儿适当宣泄。
三、幼儿言语的提高
幼儿的语言是为交际而产生, 也是在交际中发展的`。 在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要掌握全部的本民族语音, 而且这一时期也是人一生中词汇量增加最快的时期, 词义也是从简单逐渐变得深入,从简单句到复合句,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在学习过程中,幼儿可能会遇到以下问题。
1. 不能正确掌握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幼儿由于生理上不够成熟, 所以不能很好地支配发音器官,出现发音困难。 这就需要教师制定正确的教学方案, 帮助幼儿掌握发音的方法。 例如:可以用儿歌、绕口令等方法,来引导幼儿多练习发音。
2.方言影响幼儿学习言语。 方言,也是幼儿学习发音的有一个障碍, 幼儿成长的地区不同,音就容易混淆,幼儿很容易出错,对幼儿影响极大。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的家长也要配合教育, 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语音学习环境。 教师在授课时也一定要以普通话教学,不能夹杂方言。
3.不会掌握言语表情技巧 . 要做到完整 、清晰、连贯地表述,除了要正确地运用语言的基本成分以外,还要掌握有表情的说话技巧。 由于生理和经验等方面的因素,大多数幼儿不会正确地用语言表情技巧,比如说在说话时容易把声音拖长, 或者说得过急,有的幼儿在平时说话时是撒娇的语调或者是粗暴的语气。
这些都是不会正确运用表情说话技巧的表现。 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多进行指导和督促改正。 教师可以通过语音教学、让幼儿朗诵诗歌、复述故事等方法来帮助幼儿掌握这些技巧,改正不良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要时刻纠正,不能放任不管。
幼儿阶段是人生的奠基阶段,幼儿教师在幼儿的成长中起着主导作用,所以,幼儿教师要对自己的工作尽到职责,保持饱满的热情,带领着幼儿克服种种困难,最终走向成功。
9. 如果你家孩子考试成绩23分,你会怎么做
我会耐心的劝导啊,毕竟一味的打骂反而会让孩子变得胆小懦弱。
总是考二三十分,原因应该有以下几点:
不爱学
不爱学习的原因通常是:孩子在学习上找不到自己的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这种情况,需要家长使用鼓励式教学法。将孩子最喜欢的事情与学习做一个结合。和孩子一起商量解决方法,制定一个您和孩子都能接受的规则。当他能够完成一定的学习目标时,给予一定的奖励。
比如:第一天:做对10道口算题,可以做10分钟他喜欢的事。第二天:做对15道口算题,可以做10分钟他喜欢的事。慢慢引导,逐渐加码。
家长在陪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一定注意克制自己的情绪。孩子一时学不会,也不要很着急。你着急,孩子就会害怕。当害怕的情绪捕获他的大脑时,大脑就会当机,也就是停止运转。你来我往,孩子学习的进度就会慢上加慢。
学不会
一年级的知识结构和内容都非常简单,只要孩子的智商没问题,基本不存在学不会的情况。孩子学不会的原因通常有两种:一没用心,二识字和阅读量太少,三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差。
1.给孩子随性玩耍的时间
。自由玩耍比有计划性的活动,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更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将孩子的时间塞满各种活动。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无所事事,随性玩耍的时间。
2.教导他关怀别人
快乐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与别人有某些有意义的连结,了解到他对别人的意义。要发展这种感觉,可以帮助孩子多与他人接触。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旧玩具,和他一起捐给慈善团体,帮助无家可归的孩子。也可以鼓励孩子在学校参与一些义工活动。专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龄,都能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并养成喜欢助人的习惯。
3.鼓励他多运动
陪你的孩子玩球、骑脚踏车、游泳……多运动不但可以锻链孩子的体能,也会让他变得更开朗。保持动态生活可以适度纾解孩子的压力与情绪,并且让孩子喜欢自己,拥有较正面的身体形象,并从运动中发现乐趣与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