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黄曲霉毒素怎么检测
1、薄层分析法(TLC)
TLC法是检测黄曲霉素最为经典的方法,也是以前最为常用的方法,至今仍为一些检测机构所用,也是一种国标方法。其原理是针对不同的试样,用适宜的萃取溶剂将黄曲霉素从试样中萃取出来,经柱层析净化后,再在薄板上展开后分离。
利用黄曲霉素的荧光特性,根据荧光斑点的强弱与标准比较确定其含量,对于一些组分很复杂的试样要双向展开,才能获得较高的灵敏度。
TLC法设备简单,检测费用低,但操作繁琐、费时,萃取和净化效果不理想,灵敏度差,对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存在较大程度的危害。
2、液相色谱法(HPLC)
HPLC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检测方法。其原理是在高效液相色谱仪上添加柱后衍生系统分离,再用荧光检测器测定。与其配套的柱后衍生系统有碘衍生化法、溴衍生化法及较为先进的电化学衍生化法和光化学衍生化法。当前,该方法大多用免疫亲和柱来净化、分离,其净化效果优异。
该法能准确地分离不同种类的黄曲霉素(例如:AFB1、AFB2、AFG1和AFM1等),检测速度快且定性与定量准确,检测限低,可作为仲裁法使用,但仪器设备价格昂贵,前处理方法相对繁琐,若用到免疫亲和柱则会使试样检测费用增加,对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仍存在一定的危害。
3、酶联免疫法(ELISA)
ELISA法也是近年来研究开发出来的一种较为新颖的方法。其原理是根据抗体和抗原之间特异性的免疫学反应,最后用测定酶活力的方法来增加测定的灵敏度。
该方法检测速度快、对人体危害小、但重复性差、试剂寿命短、需低温保存、假阳性概率较高、需要配置专门的酶标仪,且对一些富含盐和脂肪的试样需进行额外的处理。
4、毛细管电泳法(CE)
毛细管电泳(CE)也是一种新发展起来的分析黄曲霉素的方法。该方法与激光减弱荧光检测器(LIF)连用可很好地提高灵敏度。
Wei等用毛细管电泳一激光减弱荧光检测器测定AFB1、AFB2、AFG1和AFG1,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分离效果,其中对AFB2的测定最为灵敏。但CE法的成本较高,操作复杂,不适宜在试样检测中广泛应用。
5、荧光光度法(IA C/S FB)
IA C/SFB法也是一种常用的国标方法。该方法的原理是利用各种黄曲霉素的荧光特性差异用荧光光度计测定试样中黄曲霉素的含量。
该方法对检测人员身体健康无危害,检测速度迅速,灵敏度高,适用于大量试样检测,且定量准确,但检测费用较高,需要配置专用设备,且不能对单一的毒素进行检测。
6、金标试纸法
金标试纸法,实际就是一种固相免疫分析法。其原理是利用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可一步检测黄曲霉素。
该法可在5~10 min内完成对试样中黄曲霉素的定性测定,具有简单、快速的特点,且无须其他仪器设备的配合,既可在实验室中进行检测,也可在现场进行实地测定,但是其检测的准确度、精度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7、生物传感器法
生物传感器是使用固定化技术将具有分子识别能力的生物活性物质与物理化学换能器结合,可以用来探测生物体内外的环境化学物质或与之起特异性交互作用后产生响应的一种装置。其中利用分子间特异亲和性制备的亲和型生物传感器为免疫传感器口。
根据能量转换器所传导的物理或化学信号的不同,免疫传感器可分为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光学免疫传感器、压电晶体免疫传感器等。由于生物传感器具有选择性高、响应快、操作简单、携带方便和适合于现场检测等优点,因此各国科研工作者正积极探索研制新型生物传感器用于检测黄曲霉素。
(1)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扩展阅读:
黄曲霉毒的危害
1993年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足以说明黄曲霉毒素对身体的危害是极大的。黄曲霉毒素毒性远远高于氰化物、砷化物和有机农药的毒性,其中黄曲霉毒素B1毒性最大。
黄曲霉毒素进入体内后,主要在肝细胞内质网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的作用下进行代谢。因此,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性在于对人的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 当然,黄曲霉毒素没有经过代谢活化是无致癌性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
‘贰’ 如何检测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存在于土壤、动植物、各种坚果中,特别是容易污染花生、玉米、稻米、大豆、小麦等粮油产品,是霉菌毒素中毒性最大、对人类健康危害极为突出的一类霉菌毒素。
饲料中这种情况无可避免,用 肝肾无忧 按照比例拌料,分解毒素,排出母猪体外,不带走一点点营养成分。
‘叁’ 黄曲霉毒素的特征及其检测方法有哪些主要检测方法是什么
目前
主要检测方法是
常见的胶体金试纸条,ELISA酶联免疫试剂盒,TLC薄层色谱,免疫亲和净化荧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法,液质联用法
‘肆’ 检测黄曲霉毒素的方法
CSY-E96H黄曲霉毒素快速检测仪 (黄曲霉素快速检测仪|黄曲霉素检测仪|黄曲霉毒素测试仪)采用固相酶联免疫吸附ELISA的原理,即酶联免疫法;可定量检测粮食、食品、饲料、油脂、乳制品、药物、饮料、牛奶、酒等产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1,B2,G1,G2 M1 M2 AFM1、AFP1、AFQ1、AFB1-2,3-环氧化物)含量。并且可以连接食品安全监控系统,黄曲霉毒素快速检测仪、药物残留检测仪广泛应用于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卫生防疫、环境保护、工商管理、水产品批发市场、面制品生产基地、养殖场、粮库、超市、商场、各大食品安全监测系统等部门。
‘伍’ 什么方法能检测大范围黄曲霉毒素
上海飞测生物的黄曲霉毒素快速定量检测卡就很好,检测时间短,而且可以出具体的数值。
‘陆’ 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方法
GB2761-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真菌霉素的限量》中对于黄曲霉毒素B1的限量以及检测方法做了修改,婴幼儿配方食品及婴幼儿辅助食品按照GB5009.24规定的方法测试,其他食品按照GB/T18979规定的方法测定。 TLC法是测定黄曲霉毒素的经典方法,是中国测定食品及饲料中AFT黄曲霉素B1(AFB1)的标准方法之一(GB/T5009.23-2006)。其原理是针对不同的样品,用适宜的提取溶剂将AFB1从样品中提取出来,经溶剂萃取纯化,再在薄层板上层析展开,分离,利用AFB1的荧光特性,根据荧光斑点的大小和强弱,比较测定黄曲霉毒素含量。
TLC有单项展开法和双向展开法,TLC法由于设备简单,易于普及,所以国内外仍在使用,但由于该法样品前处理繁琐,且提取和净化效果不够理想,提取液中杂质较多因而在展开时影响斑点的荧光强度,而双向展开虽避免了杂质干扰,增加了灵敏度,但增加了操作步骤和时间。 酶联免疫法检测AFB1的理论基础是抗原抗体反应,其采用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技术,具有特异性强、分析时间短等优点。其原理是抗原(或抗体)吸附于载体上的免疫吸附剂和用酶标抗体(或抗原)与标本中的待测物(抗原或抗体)起特异的免疫学反应,最后用测定酶活力的方法来增加测定的敏感度。大体分为2类:一是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样本中的AFTB1, 二是用竞争法检测样本中的AFTB1,。为了使用方便,目前国内外已研制了酶标记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及配套仪器,方法也被列入国家标准(GB/T5009.22 1996第二法)。
但由于ELISA法中酶的活性易受反应条件影响,因此ELISA法测定结果稳定性较差,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不高,容易出现假阳性结果。 一般来说,组织中黄曲霉毒素含量很低,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具有比高效色谱法更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如今这种方法还极少使用在测定组织霉菌毒素含量中。该方法检测限可达0.02~0.025 ppb。 84%甲醇水溶液提取样品中,正己烷脱脂,HLB固相萃取柱净化。采用电喷雾电离,正离子扫描,选择多反应检测模式(MRM)监测,外标法定量,该法灵敏,结果可靠。
‘柒’ 如何检测黄曲霉毒素
方法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有 试剂盒检测,免疫亲和柱荧光法 免疫亲和柱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捌’ 某种食物中含黄曲霉素,用最简单的方法怎么检测
薄层分析法(TLC)、液相色谱法(HPLC)、酶联免疫法(ELISA)、毛细管电泳法(CE)、荧光光度法(IA C/S FB)。
1、薄层分析法(TLC)
TLC法是检测黄曲霉素最为经典的方法,也是以前最为常用的方法,至今仍为一些检测机构所用,也是一种国标方法。其原理是针对不同的试样,用适宜的萃取溶剂将黄曲霉素从试样中萃取出来,经柱层析净化后,再在薄板上展开后分离。
5、荧光光度法(IA C/S FB)
IA C/SFB法也是一种常用的国标方法。该方法的原理是利用各种黄曲霉素的荧光特性差异用荧光光度计测定试样中黄曲霉素的含量。
该方法对检测人员身体健康无危害,检测速度迅速,灵敏度高,适用于大量试样检测,且定量准确,但检测费用较高,需要配置专用设备,且不能对单一的毒素进行检测。
(8)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扩展阅读:
黄曲霉毒素的毒性有三种临床特征: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和致癌性,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作用。
其致癌特点是:致癌范围广,能诱发鱼类、禽类,各种实验动物、家畜及灵长类等多种动物的癌症,除主要诱发肝癌外,还可诱发胃癌、肾癌、直肠癌、乳腺癌,卵巢及小肠等部位的肿瘤,亦可导致出现畸胎。因此许多国家都制定了有关食品中黄曲霉毒素限量标准。
‘玖’ 黄曲霉毒素M1怎么检测
病情分析:检测黄曲霉M1的方法一般就是免疫亲和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试剂盒)这两种方法。
指导意见:前一种方法主要使用到高效液相,后一种使用的是酶标仪。由于高效液相色谱法费用高试用繁琐,所以现在市场上检测黄曲霉M1主要还是用的后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