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解决方法 > 油雾检测方法

油雾检测方法

发布时间:2022-01-09 14:56:02

❶ (三)油气检测方法

找到了砂体并不意味着找到了油气,勘探的目的在于寻找油气而不在于寻找砂体,如何判断砂体是否含有油气是提高钻探成功率的关键。在对飞雁滩地区上百口探井及开发井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储层的精细标定,发现不同类型的河道沉积微相,其含油气性也存在较大的差别。通常主河道及牛轭湖微相,在沉积时,由于物源丰富,水动力条件较强,砂岩粒度适中,储渗条件相对较好,含油级别高,其地震特征为 “强波谷、低频,有下拉现象”,平面上呈弯曲的长条形展布,如钻遇的埕 130 “S”形河道上的井均获工业油流。而堤岸、决口扇及河漫滩沉积,其储层物性稍差,因而含油性较差,如埕 131 井。以上现象说明了砂体成藏的复杂性及进行含油气预测的必要性。

图 8-27 飞雁滩地区馆陶组 14 + 5孔隙度、渗透率预测图 (红色为高值区)

1.正演模拟砂岩振幅与厚度、含油性及沉积相的关系

从统计的飞雁滩油田砂层厚度与振幅的散点图来看,表面上看杂乱无章,不具备理论上的调谐厚度范围内振幅与厚度的理想线性关系,但总体趋势表现为振幅随地层厚度增加而增加。仔细分析后发现,这些散点呈油水相间的 4 个条带。每一条带内振幅随厚度线性增大的趋势十分清楚。形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我们分析认为,主要是不同沉积相带、不同含油属性的砂体存在速度差异所致。因为从速度与振幅、速度与频率的关系来看,速度与振幅具有明显的正相关,而速度与频率则呈现负相关的特性。

为进一步探讨砂岩振幅与厚度、含油性及沉积相的关系,通过理想模型进行了分析。设计了一个菱形地质模型,选取 2450、2500、2550、2600 m/s 分别作为非河道油砂、非河道水砂、河道油砂、河道水砂的速度,以 2200 m/s 作为泥岩的速度,分别进行正演褶积,提取相应的振幅参数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当泥岩围岩速度不变的情况下,河道含水砂岩、河道含油砂岩、非河道水砂和非河道油砂,在调谐厚度变化范围内,各自厚度与振幅具有典型的线性变化关系,呈现明显的 4 个条带 (图 8-28)。厚度与振幅的线性变化关系,可以表示为:

H = K1* Am + K2

式中: K1、K2为常数; H 为厚度; Am 为振幅。

从对比来看,同一沉积亚相同种属性的砂岩厚度每增加 5 m 振幅提高 200 ~240。同一厚度同一沉积亚相的砂岩水层比油层振幅高100 ~120,相当于同种属性砂岩厚度增加1.5 ~2.5m。同种属性、同样砂层厚度,河道砂岩比非河道砂岩振幅高 220 ~240。由此来看,馆上段河道砂体油藏砂岩储层的振幅与砂层的厚度、沉积相及含油性等有密切的关系,三者都不同程度地控制了振幅的变化,但以沉积亚相和砂层厚度对振幅的贡献最大。

2.气藏的预测

气藏以亮点为特征,但不同沉积亚相其亮点的强度不同,通过对工区亮点进行分类,对亮点边界和气水边界正演分析,可以较好地落实气藏的分布范围。

(1)亮点的分类及沉积亚相划分

通过对本区 20 多口井的气层厚度、深度、速度、自然电位特征形态及地震相的气层振幅的资料统计,拟合了本区亮点河道亚相与非河道亚相气层厚度与振幅的不同关系曲线,确定了Ⅰ、Ⅱ类亮点相对振幅分区门槛值为 7000,确定了河道亚相和非河道亚相亮点含气的相对振幅门槛值为 3000、2000 (图 8-29)。

通过对本区已知井振幅与速度的统计可以看出,非河道亚相具有相对较高的层速度和相对较低的振幅值,而河道亚相正好相反,具有相对较低的层速度和相对较高的振幅值,从实际统计的资料出发,我们设计了河道亚相和非河道亚相气砂体正演模型,通过提取其地震响应的振幅参数,并与相应的气层厚度拟合关系曲线,可以看出,其振幅与厚度的变化规律与根据实际井资料反演的储层厚度的变化规律相吻合,从而证明了用井资料所反演储层厚度的方法是正确的。

从河道亚相与非河道亚相振幅与厚度的拟合曲线图上还可以看出,Ⅱ类亮点区包括有两种沉积亚相: 河道亚相、非河道亚相。对比要区分开来,才能确保反演气层厚度和储量计算的准确性。为此,我们主要依据亮点的形态进行划分: 河道沉积的条带状亮点、废弃河道形成的牛轭状亮点归为河道亚相; 漫滩沉积的薯仔状亮点、决口扇形成的烧瓶状亮点归为非河道亚相。

综上所述,对每个亮点不仅进行Ⅰ、Ⅱ类的划分,还要进行沉积亚相的划分,这样就为下一步不同沉积亚相亮点气层厚度反演的准确性和亮点储量计算的可靠性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2)亮点边界与气水边界划分

1)亮点边界的确定。从模型分析和实际井的统计规律看出,河道亚相和非河道亚相振幅和厚度曲线分区明显,所以在确定亮点边界时,河道亚相和非河道亚相的亮点边界的门槛值不同,所以根据实际井的统计规律把河道亚相的亮点振幅值大于 3000 和非河道亚相亮点振幅值大于 2000 的范围确定为亮点含气的范围。

图 8-28 河道砂体的振幅与厚度、沉积相及含油性关系图

图 8-29 飞雁滩地区气层厚度与振幅关系图

2)亮点气水边界的模型分析。飞雁滩气田的储层主要有纯气和气水砂岩两种,能否利用地震资料确定气水边界呢? 为此,我们根据本区实际的地质资料设计了气水砂岩的透镜体模型,从其地震响应提取振幅值,制作厚度与振幅变化曲线,可以看出,当透镜体厚度大于 36 m (即 λ/2)时,气水边界才表现出来 (图 8-30),由于本区砂岩为曲流河的沉积,厚度一般小于 36 m,所以在本区确定气水砂岩的气水边界是十分困难的。

图 8-30 亮点气水边界的模型分析

3.油藏的检测

(1)瞬时子波吸收分析技术

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除整体能量衰减外,频率成分也随介质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衰减。由于介质的黏滞效应,地震波高频成分将在传播过程中衰减,特别是在疏松介质或孔隙内充满气体的介质中,地震波高频能量将会很快衰减。因此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其高频能量衰减规律可用于岩石类型、孔隙度、流体类型等分析。吸收分析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来分析储层的含油、气特征 (图 8-31)。在实际应用时可使用 Metalink 系统来分析储层的含油气性,Metalink 系统是一种瞬时子波吸收分析软件系统,该系统利用地震振幅信息预测油气藏,保幅处理和油气检测是其两项关键技术。传统的地震资料处理方法由于受到资料品质和计算能力的限制而过多的使用数字假设和约束,使地震资料的频谱和振幅纵横向相对关系受到很大程度的改造,这样就不可能得到理想的保幅成果。为了确保提取的地震信息的准确性,Metalink 系统首先对地震资料进行高分辨率、高信噪比和高保真方法处理,使地震信息保持相对振幅、保持频率、保持波形。在此基础上进行基于子波的能量吸收分析,即在复赛谱上分离地震子波和反射系数序列,求取能时变、空变的地震子波,再求取瞬时子波能量衰减的垂向分布规律,消除强反射的干扰,在叠后资料中准确分析出含油、气储层的吸收异常 (王宏语,2007)。

图 8-31 瞬时子波吸收分析原理(据王宏语,2007)

瞬时子波吸收分析技术应用的主要模块包括以下几方面:

1)PID 相位反演反褶积。地震记录频谱上,子波相当于平滑的成分,而反射系数及噪声表现为频谱的 “毛刺”。地震记录可以表示为子波与反射系数的褶积,地震记录的频谱是子波频谱与反射系数频谱的乘积,即 S(f)= W(f)·Rc(f),取对数后 S'(f)= W'(f)+Rc'(f),再经逆傅立叶变换到时间域 (复赛谱)。子波和反射系数分别位于复赛谱的近、远时端,这样就可设计一个时域滤波器分离出时变、空变子波。子波内包含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各种振幅和相位信息,反褶积后可消除多次波及非地表一致性影响,对叠后资料还可达到谱平衡的效果 (王宏语,2007)。

2)PMO 相位动校正。一种无需输入速度的道集内相位拉平方法。首先考察地震资料的振幅谱 和相位谱 arccos

济阳坳陷北部馆陶组油气地质与勘探技术

济阳坳陷北部馆陶组油气地质与勘探技术

可见,只有相位谱才包含地震旅行时信息。这样,道集内在保留每道振幅谱的同时,使用近偏移距道相位谱代替远道,即可实现相位拉平。PMO 能相对保幅处理展平非双曲线相位。

3)WEA 瞬时子波吸收分析。地震记录是地震子波与反射系数的褶积,反射系数是地层格架序列的组合,并不代表地层吸收特性,由于反射系数干扰了地震频谱,吸收分析的结果也势必受反射系数的影响,造成 “假亮点”现象,即强反射就有强吸收,这大大制约了吸收分析的实际应用效果。反射系数的干扰致使吸收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反射振幅强弱的影响,而地震子波是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受大地滤波作用的综合载体,稳健的吸收分析应在子波频率衰减分析的基础上进行。WEA 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在地震道记录滑动时窗计算地震子波,利用全记录道信息在频率补零时域道内插以得到可靠的小时窗地震频谱。再使用 PID 相位反演反褶积子波提取技术在复赛谱域提取子波的振幅谱,拟合谱上的高频能量衰减曲率。由于计算过程是小时窗滑动计算,可以得到新的子波高频能量衰减曲率值曲线。为消除大地滤波造成的衰减随埋深增加的影响,还需使用趋势分析方法分离出剩余衰减曲率输出形成新的吸收预测道。这样去除自然吸收背景后的异常更能反映目标储层的吸收衰减作用,而不受地层埋深的限制。

当然,任何地球物理分析手段都要受到信噪比的影响,WEA 也不例外,在低信噪比地区需谨慎分析。至于分辨率,由于小时窗滑动分析,已摆脱了 λ/ 4 的限制,但仍然要受地震采样率的制约。从实现过程可以看出,WEA 完全利用地震信息,不需要测井资料的约束。然而,WEA 计算的吸收系数是个相对值,无法利用数值去识别气层,这个过程需要井信息的刻度。WEA 反映强弱关系,利用已知气井位置拾取吸收系数 μ0,大于该值的区域可以认为是气层或油层,再利用已知干井位置拾取吸收系数 μ1,小于该值的区域可以认为不是气层或油层 (王宏语,2007)。

实例: 飞雁滩馆上 14 + 5砂组瞬时子波分析。在地震信息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瞬时子波吸收分析参数,主要包括不同频率、子波长度、滑动时窗大小和吸收分析种类等参数。在此基础上首先对过油气井的地震剖面进行参数试验和效果实验。Metalink 系统可以直接对三维地震数据进行瞬时子波吸收分析,但由于数据量太大,那样将会花很长时间。所以,将 3D 地震数据按线方向和道方向隔 10 线和10 道抽成2D 地震数据,对它们用与前述过井剖面相同的处理参数进行瞬时子波吸收分析,然后将处理结果 (segy 格式文件)加载到别的地震属性系统 (如 MDI)进行显示,并进行沿层吸收属性提取 (剖面本身是吸收分析结果,提取其总能量就是吸收强度),形成吸收分析剖面图及平面图。通过与实际钻井对比,该技术可以较好地预测油藏的平面分布 (图 8-32,图 8-33),吻合率达到了 80%。

(2)瞬时频率法

瞬时频率法是通过提取砂体的瞬时频率参数对其是否含油进行判断。在飞雁滩地区,通过提取瞬时频率参数及对多口井的统计表明: 瞬时频率小于 34Hz 一般为含油区,瞬时频率大于 40Hz 为含水区,瞬时频率在 34 ~40Hz 之间为油水过渡带。在飞雁滩地区依据瞬时频率进行砂体的含油气判别所部署的井位大都与钻井情况相符合 (图 8-34)。由此可得出这样的推论,砂体含流体的不同造成对地震波频率的选择性吸收,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砂体含油后以低频成分为主,砂体含水后以高频成分为主。从应用情况看,该方法适合于判别河道砂体是否含有油气。

图 8-32 瞬时子波吸收分析剖面图

图 8-33 馆陶组 14 + 5砂组瞬时子波吸收分析图

图 8-34 飞雁滩地区瞬时频率和砂体的关系

❷ 油烟检测有没有强制性条文啊

油烟监测分环保机构开展的针对污染源排放评价的监测与科研机构开展的研究性质的监测两类。前者基于国家标准GB18483-2001中规定的钢丝滤筒等速采样与实验室红外吸收法测量方法,该方法由现场采样与实验室分析两部分工作组成,目前国内环保监测部门开展的日常油烟监测工作就是采用这个方法,具有环保执法的法定意义;后者不受国家标准约束而是从油烟污染物的基本理化特性出发,选择最适合监测对象的经典方法对油烟进行检测分析,这些方法检测的结果比国标方法更细分、更精确、置信度更高,然而并不能作为环保执法的依据。
油烟污染包含颗粒物与VOCs、气态有机物、气态无机物四种成分,学术界一般倾向于将油烟颗粒物的质量浓度作为其污染指标(GB18483-2001中未对油烟浓度做清晰定义,但可以理解为油烟颗粒物中食用油的质量浓度),也有相当一般部分专业人士认为应该以TVOC或者确定一种或一类油烟VOCs污染物的质量浓度作为另外一个指标,两个指标联合评价油烟的污染程度,这符合一般烟气污染物的评价方法,但现阶段实现起来有还存在技术上的障碍。
油烟颗粒物的监测方法有滤膜称重法、微振荡天平法、β衰减法、光散射法、晶体微天平法等等多种经典方法,任何一种方法都有其各自优势与缺陷,考虑到便携或在线监测设备的应用环境,光散射法可能是最适合油烟颗粒物监测的方法,但必须解决粘性的油烟颗粒物对光学元器件表面的污染问题(单反相机常用的超声波法不适用粘性粉尘自清洁)。无论采用何种颗粒物监测方法,通常将滤膜称重法作为基准检测以及溯源方法。
油烟VOC污染指针物有不同的学术观点,比较靠谱的是以非甲烷总烃或者醛酮类污染物作为油烟VOC污染指针物。油烟VOCs的检测方法通常采用G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常规的GC-MS设备无法完成实时在线监测任务,如果采用NDIR(非分散红外吸收法)可以实现实时在线监测但是测量下限限制又导致数据精度不够,因而在短期内廉价高精度的油烟VOCs监测设备现阶段不太可能实现;TVOC检测以FID(火焰离子化检测法)与PID两种技术为主,但是FID需要高洁净气源,使用过程繁琐对使用者技术要求极高,PID类仪器便携性极佳然而存在不同VOCs响应度差距可达超过一个数量级的问题,测量油烟这种组份动态范围极大的污染源时TVOC数据很不靠谱。目前对于油烟VOC的控制与监测技术基本上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所谓油烟VOC的专用监测技术尚未取得学术界普遍认同。至于将各类电化学传感器、金属氧化物传感器、半导体传感器等贴上所谓油烟传感器标签,则往往是检测对象不明、响应度不确定、响应时间极其缓慢、根本无法溯源的业余科学爱好者的小实验,不具备学术价值。

❸ 油气检测

地震波在向下传播过程中,遇到波阻抗界面就产生反射波返回到地面形成地震记录,而波阻抗界面本身就是一个波阻抗突变面,正是由于波阻抗突变面的存在,才有了地震记录。因而,应用突变理论来研究地震信号比其他理论可能更接近于实际情况,尤其是储层含有油气时,常导致地震波形和波阻抗的突变,更适用于碳酸盐岩型裂缝性油气藏及古风化壳型油气藏的勘探。

将尖点型突变理论应用于油气检测中,建立尖点突变模型,提出突跳势、突跳间隔、突跳时间等参数。突跳势反映了系统发生突变时所聚集的突变能量,突跳时间反映了系统产生突变的时间跨度,当储层含有油气或地下裂缝、溶孔发育时,常导致地震波形和波阻抗的突变,因而,应具有较高的突跳势和突跳时间。

(1)尖点突变模型的建立

某一地震信号可以看成是对时间变量t的连续变量函数x(t),x(t)总可以通过Taylor展开式将其表示成幂函数的形式,即

耗散结构、自组织、突变理论与地球科学

根据所需精度要求,作4次项的截断,可表示为

耗散结构、自组织、突变理论与地球科学

将上式转化成尖点型突变的标准形式,令

耗散结构、自组织、突变理论与地球科学

将式(6.17)代入式(6.16),可得

耗散结构、自组织、突变理论与地球科学

式中:b0=a4q4-a3q3 +a2q2-a1q+a0

b1=-4a4q3 +3a3q2-2a2q+a1

b2=6a4q2-3a3q+a2

b4=a4 (6.19)

进一步作变量代换,令

耗散结构、自组织、突变理论与地球科学

将式(6.20)代入式(6.18)可得

耗散结构、自组织、突变理论与地球科学

其中:

耗散结构、自组织、突变理论与地球科学

式(6.21)即为标准的尖点突变模型,由突变理论知识可得式(6.21)的平衡曲面方程:

Z3 + uZ + v = 0 (6.23)

判别式为 Δ =4u3 +27v2 (6.24)

分支集方程为 D =4u3 +27v2 =0 (6.25)

图6.12为分支集方程的平面示意图。当4u3 +27v2 >0时,系统处于稳定区,说明系统是稳定的;当4u3 +27v2 <0 时,系统处于阴影区,表示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当系统跨越临界线时,发生突变,此时,u<0,D=0,方程4u3 +27v2 =0有3个实根,其中两个重根是稳定的,另一个是不稳定的,即

耗散结构、自组织、突变理论与地球科学

由稳定根Z2到不稳定根Z1,表明跨越分支集的状态变量Z发生突跳,突跳间隔为

耗散结构、自组织、突变理论与地球科学

对应的突跳时间为

耗散结构、自组织、突变理论与地球科学

将式(6.29)代入式(6.21),可得突跳势

耗散结构、自组织、突变理论与地球科学

其中:

耗散结构、自组织、突变理论与地球科学

当系统处于不稳定区时,突跳势的增高反映了u值向负方向强的增长趋势,系统聚集了较强的突变能量;突跳时间则反映了系统从稳定区向不稳定区的时间跨度。这两个突变参数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刻画了系统产生突变的强度;突跳间隔则为跨越分支集的状态变量的差值。

(2)突变参数的地质意义探讨

由以上尖点突变模型所求出的3个突变参数,定量地反映了地震波形或波阻抗产生的突变特征。突跳势反映了系统积蓄的突变能量,该参数的绝对值越高,则系统发生突变时,突变的强度也就越高;突跳时间反映了系统从稳定区到不稳定区的时间跨度,当地下介质含有油气时,常会地导致地震波形聚集有较强的突变能量,因而具有较高的突跳势和突跳时间。另外,含油气部位的地质结构亦常较不含油气部位复杂,导致含油气部位较不含油气部位产生较强的突变特征。因此,突跳势曲线和突跳时间曲线一般与油气分布状态呈正相关关系,可以刻画出地震波形的复杂程度,尤其对于寻找裂隙性和古风化壳型油气藏应最为有利,对于突跳间隔参数,其地质意义尚需作进一步的探讨。

图6.12 分支集方程平面示意图

通过实际应用,发现对于古生代等地层,与常规的频谱参数相比,突变参数能更有效地检测出油气。古生代地层,由于成岩作用强,地震波传播速度高,含有油气虽能导致速度降低,但不会导致地震波传播频率、振幅等频谱参数发生强的变化。因此,常规的频谱参数难以适用于成岩作用强烈的地区,而突变参数,从刻画波阻抗界面复杂程度的角度出发,常能较好地检测出油气。

❹ 测试油烟的浓度有什么简单方法吗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饮食业油烟净化设备技术要求及检测技术规范(试行)
http://www.zjepb.gov.cn/hbbj/hb/Hj062.pdf

❺ 除油烟测定方法

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DB37/ 597—2006)

Discharge standard of cooking fume

加入时间:2006-4-14 9:42:54

--------------------------------------------------------------------------------

2006-01-04发布,2006-01-10实施
山东省环境保护局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前 言
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山东省环境保护局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强 耿明 张文华 潘光
本标准于2006年1月4日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山东省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
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饮食业单位油烟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臭气浓度、油烟净化设施的最低去除效率、油烟排气筒最低排放高度。
本标准适用于城市建成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现有饮食业单位的油烟排放管理,以及新建、扩建、改建饮食业单位的设计、环境影响评价、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及其经营期间的油烟排放管理;排放油烟的食品加工单位和非经营性单位内部职工食堂,参照本标准执行。
本标准不适用于居民家庭油烟排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的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4554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GB/T 14675 空气质量 恶臭的测定 三点比较式臭袋法
GB/T 16157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3 术语及定义
下列术语及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标准状态
温度为273K,压力为101325Pa时的状态。本标准规定的浓度标准值及排风量均为标准状态下的干烟气数值。
3.2
饮食业油烟
对食物烹饪和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挥发的油脂、有机质及热氧化或热裂解产生的混合物。
3.3
油烟净化设备
对食物烹饪和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油烟进行净化处理的设备。
3.4
饮食业单位
处于同一建筑物内,隶属于同一法人的所有排烟灶头,计为一个饮食业单位。
3.5
无组织排放
未经任何油烟净化设施净化的油烟排放。
3.6
油烟去除效率
饮食业油烟进行净化设备处理后,被除去的油烟与处理前的油烟的质量的百分比。

式中:P——油烟去除效率,%;
c前——处理设施前的油烟浓度,mg/m3;
Q前——处理设施前的排风量,m3/h;
C后——处理设施后的油烟浓度,mg/m3;
Q后——处理设施后的排风量,m3/h。
3.7
恶臭污染物
一切刺激嗅觉器官引起人们不愉快及损害生活环境的气体物质。
3.8
臭气浓度
恶臭气体(包括异味)用无臭空气进行稀释,稀释到刚好无臭时,所需的稀释倍数。
4 排放限值
4.1 饮食业单位的规模划分
4.1.1 饮食业单位的规模按基准灶头数划分,基准灶头数按灶的总发热功率或排气罩灶面投影总面积折算。每个基准灶头对应的发热功率为1.67×108J/h,对应的排气罩灶面投影面积1.1m2。
4.1.2 饮食业单位的规模划分为大、中、小三级。划分参数见表1。
表1 饮食业单位的规模划分
规模
小型
中型
大型

基准灶头数
≥1,<3
≥3,<6
≥6

对应灶头总功率(108J/h)
1.67,<5.00
≥5.00,<10
≥10

对应排气罩面总投影面积(m2)
≥1.1,<3.3
≥3.3,<6.6
≥6.6

4.2 饮食业单位的油烟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饮食业单位的油烟最高允许排放浓度见表2。
表2 饮食业单位的油烟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单位为毫克/立方米
小型
中型
大型

1.5
1.2
1.0

4.3 饮食业单位排气筒恶臭污染物
饮食业单位排气筒排放的油烟,所产生的恶臭污染物,用臭气浓度表示。其排气筒臭气浓度排放限值为70(无量纲)。
4.4 饮食业单位油烟净化设施的最低去除效率。
饮食业单位油烟净化设施的最低去除效率见表3。
表3 饮食业单位油烟净化设施的最低去除效率
规模
小型
中型
大型

净化设施的最低去除效率 %
85
90
90

4.5 饮食业单位油烟排气筒最低排放高度
油烟排气筒排放高度应高于排气筒所在或所附建筑物顶1.5m,并且风机与排气口之间的平直管段长度应符合采样位置的要求。符合采样位置所要求的平直管段长度要求,且排气口不得朝向易受影响的建筑物。如果饮食业单位排气筒出口周围20m半径范围内有高于排气筒出口的易受影响的建筑物时,其最高允许排放浓度见表4。
表4 饮食业单位的油烟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
小型
中型
大型

1.0
0.8
0.5

5 其它规定
5.1 排放油烟的饮食业单位必须安装油烟净化设施,并保证操作期间按要求运行。
5.2 油烟无组织排放视同超标。
6 监测
6.1 采样位置及采样点
饮食业单位油烟浓度采样位置及采样点应符合GB/T 16157的规定,臭气浓度的采样位置及采样点应符合GB 14554的规定。
6.2 采样时间、采样频次、采样工况
采样时间应在油烟排放单位作业高峰期进行,油烟浓度采样次数为连续5次,每次不少于10min。臭气浓度采样次数为5次,每次间隔不少于10min。
6.3 分析、测定方法
油烟排放浓度、油烟去除效率和臭气浓度分析、测定方法见表5。
表5 油烟排放浓度、油烟去除效率和臭气浓度分析方法
污染物名称
分析、测定方法
来 源

油烟排放浓度
饮食业油烟分析方法
附录A

油烟去除效率
油烟去除效率的测定方法
附录B

臭气浓度
三点比较式臭袋法
GB 14675

6.4 分析结果处理
油烟浓度5次分析结果之间,其中任何一个数据与最大之比较,若该数据小于最大值的四分之一,则该数据为无效值,不能参与平均值计算。数据经取舍后,至少有三个数据参与平均值计算,否则重新采样。臭气浓度取其最大测定值。
7 标准实施
7.1 排放油烟的饮食业单位应安装并正常运行符合本标准4.4要求的油烟净化设施,县级以上环保部门可对饮食业单位油烟排放情况进行监测。
7.2 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确定。
7.3 本标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实施。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饮食业油烟采样方法及分析方法
金属滤筒吸收和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油烟的采样及分析方法

A.1 原理
用等速采样法抽取油烟排气筒内的气体,将油烟吸附在油烟雾采集头内。将收集了油烟的采集滤芯置于带盖的聚四氟乙烯套筒中,回实验室后用四氯化碳作溶剂进行超声清洗,移入比色管中定容,用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油烟的含量。
油烟的含量由波数分别为2 930cm-1(CH2基团中C—H键的伸缩振动)、2 960cm-1(CH3基团中C—H键的伸缩振动)和3 030cm-1(芳香环中C—H键的伸缩振动)谱带处的吸光度A2930、A2960和A3030进行计算。
A.2 试剂
A.2.1 四氯化碳(CCl4):在2 600 cm-1~3 300 cm-1之间扫描吸光度值不超过0.03(4cm比色皿),一般情况下,分析纯四氯化碳蒸馏一次便能满足要求。
A.2.2 高温回流食用花生油(或菜籽油、调和油等)。高温回流油的方法:在500ml三颈瓶中加入300ml的食用油,插入量程为500℃的温度计,先控制温度于120℃,敞口加热30min,然后在其正上方安装一空气冷凝管,升温至300℃,回流2h,即得标准油。
A.3 仪器和设备
A.3.1 仪器:红外分光仪,能在3 400 cm-1~2 400 cm-1之间吸光值进行扫描操作,并配合4cm带盖石英比色皿。
A.3.2 超声清洗器。
A.3.3 容量瓶:50ml、25ml。
A.3.4 油烟采样器与滤筒。
A.3.5 比色管:25ml。
A.3.6 带盖聚四氟乙烯圆柱形套筒。
A.3.7 烟尘测试仪,其采样系统技术指标要求参照GB/T 16157。
A.4 采样和样品保存
A.4.1 采样
采样布点、采样时间和频次、采样工况按本标准6.2的规定进行。
A.4.1.1 采样步骤
参照GB/T 16157—1996的烟尘等速采样步骤进行。
A.4.1.1.1 采样前,先检查系统的气密性。
A.4.1.1.2 加热用于湿度测量的全加热采样管,润湿干湿球,侧出干、湿球温度和湿球负压;测量烟气温度、大气压和排气筒直径;测量烟气动、静压等条件参数。
A.4.1.1.3 确定等速采样流量及采样嘴直径。
A.4.1.1.4 装采样嘴及滤筒。装滤筒时须小心将滤筒直接从聚四氟乙烯套筒中倒入采样头内,特别注意不要污染滤筒表面。
A.4.1.1.5 将采样管放入烟道内,封闭采样孔。
A.4.1.1.6 设置采样时间,开机。
A.4.1.1.7 记录或打印采样前后累积体积、采样流量、表头负压、温度及采样时间。记录滤筒号。
A.4.1.1.8 油烟采样器采集油烟。
A.4.2 样品保存:收集了油烟的滤筒应立即转入聚四氟乙烯清洗杯中,盖紧杯盖;样品若不能在24h内测定,可保存在冰箱的冷藏室中(≤4℃)保存7d。
A.5 试验条件
A.5.1 滤筒在清洗完后,应置于通风无尘处晾干;
A.5.2 采样前后均保证没有其他带油渍的物品污染滤筒。
A.6 样品测定步骤
A.6.1 把采样后的滤筒用重蒸后的四氯化碳溶剂12ml,浸泡在聚四氟乙烯清洗杯中,盖好清洗杯盖;
A.6.2 把清洗杯置于超声仪中,超声清洗10min;
A.6.3 把清洗液转移到25ml比色管中;
A.6.4 再在清洗杯中加入6 ml四氯化碳超声清洗5min;
A.6.5 )把清洗液同样转移到上述25ml比色管中;
A.6.6 再用少许四氯化碳清洗滤筒及聚四氟乙烯杯二次,一并转移到上述25ml比色管中,加入四氟化碳稀释至刻度标线;
A.6.7 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测定前先预热红外测定仪1h以上,调节好零点和满刻度,固定某一组校正系数;
A.6.8 标准系列配制:在精度为十万分之一的天平上准确称取回流好的相应的食用油标准样品1g于50ml容量瓶中,用重蒸(控制温度70℃~74℃)后的分析纯CCl4稀释至刻度,得高浓度标准溶液A。取A液1.00ml于50ml容量瓶中用上述CCl4稀释至刻度,得标准中间液B。移取一定量的B溶液于25ml容量瓶中,用CCl4稀释至刻度配成标准系列(浓度范围0~60mg/L)。
A.6.9 样品测定:用适量的CCl4浸泡聚四氟乙烯杯中的采样滤筒,盖上并旋紧杯盖后,将杯置于超声器上清洗5min,将清洗液倒入25ml比色管中,再用适量的CCl4清洗滤筒2次,将清洗液一并转入比色管中,稀释至刻度,即得到样品溶液。将样品溶液置于4cm比色皿中,即可进行红外分光试验。
A.7 结果计算
A.7.1 油烟治理效率计算公式
见附录B及标准正文中3.6节。
A.7.2 油烟排放浓度计算公式
C测=C溶液×V/1000
V0
式中: C测——油烟排放浓度(mg/m3);
C溶液——滤筒清洗液油烟浓度(mg/L);
V——滤筒清洗液稀释定容体积(ml);
V0——标准状态下干烟气采样体积(m3),其计算方法以参考GB/T 16157。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油烟去除效率的测定方法

B.1 油烟净化设施的去除效率测定分为对安装在油烟排烟管道中的油烟净化设施的测定及对安装在排烟罩上净化设施的测定两种情况。
B.2 对安装在油烟排烟管道中的油烟净化设施,通过同时测定净化前后油烟排放浓度与风量即可按本标准3.6中公式计算油烟去除效率。
B.3 对安装在排烟罩上净化设施,需在进行效率测试前,确定一个稳定的抽烟发生源,然后测定出安装与不安装净化设施时的油烟排放浓度与风量,按本标准3.6中公式计算油烟去除效率。

出处:略 作者:略

❻ 油雾净化器需要通过的检测有哪些

1、首先要注意的是材料的使用,是不是采用标准的材料,还是普通的铁锌板.因为在材料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关系到油雾净化器使用寿命。

2、还要切记不要贪图便宜,用户在选择油雾净化器时要首选质量有保证的产品,安装了不合格的净化器,不仅达不到净化效果,还白花了钱,既费时又费工。

❼ 储油气层的检测方法是什么

1.常规分析1)薄片及铸体薄片鉴定

表2—16 岩屑含油等级指数(以冀东油田为例)

(4)油田水及干酪根中有机酸测定。

油田水及干酪根中的有机酸在埋藏成岩次生孔隙形成中有重要的作用。这些低碳酸(C1—C6)的单、双官能团羧酸(包括甲、乙、丙、丁、戊酸及甲二酸、乙二酸、丙二酸、丁二酸、戊二酸)能有效地络合矿物中的铝,形成易溶于水的有机盐,从而大大提高了铝硅酸盐及碳酸盐矿物的溶解度,导致孔隙度增加。因而有机酸高浓度带也就是次生孔隙发育带。

Surdam R.C.(1982)对次生孔隙形成曾作了系统的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导致碳酸盐矿物,特别是硅酸盐矿物溶解的是孔隙水中的羧酸。

Carothers和Kharaba(1978)曾查明,在80~140℃的温度范围内,油田水中所含羧酸可达100~1000μg/g。

目前,测定有机酸的方法有离子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等多种。

❽ 如何用红外测油仪测量饮食业油烟的测量方法

EP900红外分光测油仪符合国标“HJ637-2018水质 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的测定 红外光度法”。

本方法依据标准GB 18483-2001附录A执行。

❾ 工业油烟油雾处理执行什么标准

轧钢工业的轧制油雾可以执行《轧钢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28665-2012》,其他行业的标准暂时没有找到,《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是没有油雾标准的,油雾的检测方法2020-06-30才正式实施,之前一直用挥发性有机物或者非甲烷总烃的标准来代替油雾。

阅读全文

与油雾检测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无症状的检测方法 浏览:902
木勺子的食用方法 浏览:916
教育的量化研究方法书籍有哪些 浏览:312
卧室挂衣架安装方法 浏览:818
岩土工程检测方法都有哪些 浏览:180
狂躁型精神病治疗方法 浏览:466
测量仪器校准方法 浏览:228
电脑cpu散热硅胶使用方法 浏览:363
电饭煲使用方法视频 浏览:906
训练腿部方法 浏览:198
如何抓住低吸的方法 浏览:531
JHA辨识方法的辨识步骤 浏览:651
牡丹花的修剪方法视频 浏览:609
用什么方法能把天空遮住呢 浏览:878
南京妇幼保健院有哪些避孕方法吗 浏览:607
衣服染色了有什么方法褪色 浏览:550
进气压力传感器短路测量方法 浏览:614
阳痿早泄的锻炼方法 浏览:146
有没有免费手机pdf转word方法 浏览:568
中医面治疗音哑用什么方法有效 浏览: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