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根据检测原理不同,食品中抗生素残留的检测方法可分为哪几种
分为四种:酶抑制率法 分光光度法 胶体金法 滴定分析法
酶抑制率法
在一定条件下,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对胆碱酯酶正常功能有抑制作用,其抑制率与农药的浓度呈正相关。正常情况下,酶催化神经传导代谢产物(乙酰胆碱)水解,其水解产物与显色剂反应,产生黄色物质,在412nm处测定吸光度随时间的变化值,计算出抑制率,通过抑制率可以判断出样品中是否有高剂量的有机磷或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存在。
分光光度法
不同的物质由于其分子结构不同,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能力也不同,因此具有其特有的吸收光谱。即使是相同的物质由于其含量不同,对光的吸收程度也不同。标准曲线法就是利用这一特性来测定物质含量,先配制一系列浓度由小到大的标准溶液,分别测定出它们的A值,以A值为横坐标,浓度为纵坐标,作标准曲线。在测定待测溶液时,操作条件应与制作标准曲线时相同,以待测液的A值从标准曲线上查出该样品的相应浓度。
胶体金法
将特异性的抗原或抗体以条带状固定在膜上,胶体金标记试剂(抗体或单克隆抗体)吸附在结合垫上,当待检样本加到试纸条一端的样本垫上后,通过毛细作用向前移动,溶解结合垫上的胶体金标记试剂后相互反应,再移动至固定的抗原或抗体的区域时,待检物与金标试剂的结合物又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而被截留,聚集在检测带上,产生显色反应。当光源照射到检测带,反射光被收集并转化为电信号,根据信号的强弱即可判断被测物质的阴阳性。
滴定分析法
滴定分析法是将一种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滴加到被测物质的溶液中,直到所加的试剂与被测物质按化学计量定量反应为止,根据试剂溶液的浓度和消耗的体积,计算被测物质的含量。
㈡ MTS法测定细胞增殖的原理该方法与MTT法有何不同
MTS法原理:被测物质溶液的颜色或加入显色剂后生成的有色溶液的颜色,颜色深度和物质含量成正比,则根据光被有色溶液吸收的强度,即可测定溶液中物质的含量。
跟MTT法区别如下:
一、指代不同
1、MTT法:利用有色物质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特性来进行定性分析的一种方法。
2、MTS法:是一种检测细胞存活和生长的方法。
二、原理不同
1、MTT法:为活细胞线粒体中的琥珀酸脱氢酶能使外源性MTT还原为水不溶性的蓝紫色结晶甲臜(Formazan)并沉积在细胞中,而死细胞无此功能。
2、MTS法:以生成有色化合物的显色反应为基础,比色分析对显色反应的基本要求是:反应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反应生成的有色化合物的组成恒定且较稳定,它和显色剂的颜色差别较大。选择适当的显色反应和控制好适宜的反应条件,是比色分析的关键。
三、用途不同
1、MTT法:方法已广泛用于一些生物活性因子的活性检测、大规模的抗肿瘤药物筛选、细胞毒性试验以及肿瘤放射敏感性测定等。它的特点是灵敏度高、经济。
2、MTS法:采用具有分光系统(单色器)及检测器的分光光度计,使测定结果准确、省时,选择性好。
㈢ cod测量方法及原理
一、什么是COD?
COD(化学需氧量):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采用一定的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它反映了水中受物质污染的程度,化学需氧量越大,说明水中受有机物的污染越严重。
COD以mg/L表示,通过水质监测仪器检测出的COD数值,水质可分为五大类,其中一类和二类COD≤15mg/L,基本上能达到饮用水标准,数值大于二类的水不能作为饮用水的,其中三类COD≤20mg/L、四类COD≤30mg/L、五类COD≤40mg/L属于污染水质,COD数值越高,污染就越严重。
二、COD五大检测方法
1、重铬酸盐回流法
测定原理:在硫酸酸性介质中,以重铬酸钾为氧化剂,硫酸银为催化剂,硫酸汞为氯离子的掩蔽剂,消解反应液硫酸酸度为9mol/L,加热使消解反应液沸腾,148℃±2℃的沸点温度为消解温度。以水冷却回流加热反应反应2h,消解液自然冷却后,以试亚铁灵为指示剂,以硫酸亚铁铵溶液滴定剩余的重铬酸钾,根据硫酸亚铁按溶液的消耗量计算水样的COD值。
优缺点:回流装置占的实验空间大,水、电消耗较大,试剂用量大,操作不便,难以大批量快速测定。
2、高锰酸钾法
测定原理:以高锰酸钾作氧化剂测定COD,所测出来的COD称为高锰酸盐指数(CODMn)。水样加入硫酸呈酸性后,加入一定量的高锰酸钾溶液,并在沸水浴中加热反应30min。剩余的高锰酸钾加入过量草酸钠溶液还原,再用高锰酸钾溶液回滴过量的草酸钠,通过计算求出高锰酸盐指数。
优缺点:高锰酸钾法的优点是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比国标法小,但是缺点是试验中需要回滴过量草酸钠,耗时长,并且酸性高锰酸钾法氧化性较低,氧化不彻底,所以测得高锰酸盐指数比重铬酸盐指数低,通常与国标法测定结果相差3-8倍。因此,CODCr主要针对还原性污染物相对含量较高的废水,而CODMn主要针对污染物相对较低的河流水和地表水。
3、分光光度法
测定原理:这种方法的原理与国标法相同。其测定原理也是在酸性溶液中,试液中还原性物质与重铬酸钾反应,生成三价铬离子,三价铬离子对波长为600nm的光有很大的吸收能力,其吸光度与三价铬离子浓度的关系服从郎伯一比尔定律。三价铬离子与试液中还原性物质的量有关,因而通过测定三价铬的吸光度可以间接测出试液的COD值。
优缺点:此方法相对于传统的国标法来说,有效的节省了消耗在配置化学试剂的时间,无需进行滴定,操作方便。然而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实验中消解过程仍需耗费2小时。
4、快速消解法
经典的标准方法是回流2h法,人们为提高分析速度,提出各种快速分析方法。主要是提高消解反应体系中氧化剂浓度,增加硫酸酸度,提高反应温度,增加助催化剂等条件来提高反应速度的方法。
优缺点:消解体系硫酸酸度由9.0mg/l 提高到10.2mg/l,反应温度由150℃提高到165℃,消解时间由2h减少到10min~15min。缺点为微波炉种类不同,试验的功率和时间均不同。
5、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
测定原理: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是指采用密封管作为消解管,取小计量的水样和试剂于密封管中,放入小型恒温加热皿中,恒温加热消解,并用分光光度法测定COD 值。
优缺点:占用空间小,能耗小,试剂用量小,废液减到最小程度,能耗小,操作简便,安全稳定,准确可靠,适宜大批量测定。
㈣ 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有哪些,其原理各是什么
Bradford法测定蛋白质浓度:实验原理。
双缩脲法(Biuret法)和Folin—酚试剂法(Lowry法)的明显缺点和许多限制,促使科学家们去寻找更好的蛋。
取6支试管分别标号,前5支试管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标准蛋白溶液,最后一支试管加待测蛋白质溶液,不加标准蛋白溶液,每支试管液体总量通过加入蒸馏水补足而保持一致。
将液体混合均匀,在室温下放置30分钟,以未加蛋白质溶液的第一支试管作为空白对照,于650nm波长处测定各管中溶液的吸光度值。
(4)不同检测方法原理扩展阅读:
紫外吸收法:
大多数蛋白质在280nm波长处有特征的最大吸收,这是由于蛋白质中有酪氨酸,色氨酸和苯丙氨酸存在,可用于测定0.1~0.5mg/mL含量的蛋白质溶液。
取9支试管分别标号,前8支试管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标准蛋白溶液,1号试管不加标准蛋白溶液,最后一支试管加待测蛋白质溶液,而不加标准蛋白溶液,每支试管液体总量通过加入蒸馏水补足而保持一致,将液体混合均匀,在280nm波长处进行比色,记录吸光度值。
㈤ 核酸含量的测定方法及原理都有哪些
核酸检测的主要原理其实是反转录和聚合酶链式扩增反应。也叫做RT-PCR。目前对新型冠状病毒进行的核酸检测也主要采用此种方式。简单来说就是采取患者鼻咽拭子、痰和其他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粪便,检测人员通过。核酸提取试剂盒提取患者标本里边儿的核酸,然后把提取到的核酸放进检测试剂中进行复制扩增。然后再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判断如果是阴性代表没有感染,如果是阳性代表有感染。目前对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会存在假阴性的可能,所以可以选择多次测量。如果连续两次核酸检测为阴性,同时没有临床症状可以排除感染,并且对已经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患者,如果连续两次检测核酸为阴性,注意间隔时间必须大于一天,同时临床症状缓解,影像学好转也可以解除隔离。
㈥ 无损检验都有哪些方法原理
无损检验通常包括五大类常规方法:超声波检验、射线检验、磁粉检验、渗透检验、涡流检验。
超声波检验:超声波在被检材料中传播时,根据材料的缺陷所显示的声学性质对超声波传播的影响来探测其缺陷的方法。通常用超声波检验内部缺陷和表面缺陷。
X射线检验:利用X射线等射线对金属内部缺陷进行的无损检验方法。
磁粉检验:利用漏磁和合适的检验介质发现试件表面和近表面的不连续性的无损检验方法。
渗透检验:通过施加渗透剂,用洗净剂除去多余的部分,然后再施加显像剂以得到零件上开口于表面的缺陷显示。
涡流检验:利用在试件中的涡流,分析试件中质量状况的无损检测方法。
超声波检验和射线检验是应用最广泛的检测方法,只要应用于内部缺陷检验,对于表面检验,主要应用磁粉检验,只要是铁磁性材料就要优选磁粉检验。
工业上超声波检验以金属为主,也可以用于其它检验对象;射线检验的对象也很广泛,以金属为主;磁粉检验只能适用于铁磁性材料;渗透检验既可以用于金属,也可以用于非金属材料;涡流检验只能应用于导电材料。
在不损伤被测材料的情况下,检查材料的内在或表面缺陷,或测定材料的某些物理量、性能、组织状态等的检测技术。广泛用于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及其制品以及一些电子元器件的检测。常用的无损检测技术有:
①射线探伤。
利用X射线或γ射线在穿透被检物各部分时强度衰减的不同,检测被检物的缺陷。
若将受到不同程度吸收的射线投射到X射线胶片上,经显影后可得到显示物体厚度变化和内部缺陷情况的照片。如用荧光屏代替胶片,可直接观察被检物体的内部情况。
②超声检测。
利用物体自身或缺陷的声学特性对超声波传播的影响,来检测物体的缺陷或某些物理特性。在超声检测中常用的超声频率为0.5~5兆赫(MHz)。最常用的超声检测是脉冲反射式探伤。
③磁粉探伤。
通过磁粉在物体缺陷附近漏磁场中的堆积来检测物体表面或近表面处的缺陷,被检测物体必须具有铁磁性。
④渗透探伤。
利用某些液体对狭窄缝隙的渗透性来探测表面缺陷。常用的渗透液为含有有色染料或荧光的液体。
⑤涡流检测
由于涡流的大小随工件内有没有缺陷而不同,所以线圈电流变化的大小能反映有无缺陷。
此外,中子射线照相法、激光全息照相法、超声全息照相法、红外检测、微波检测等无损检测新技术也得到了发展和应用。
㈦ 植物组织中糖的测定方法有很多种,举例说明他们的原理和优缺点
有许多不同的分析技术用于糖的分离和测定,包括化学分析、比色分析、纸色谱、薄层色谱、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本文总结了近十年植物组织中糖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为其含量测定提供理论依据。
1 分光光度分析法
分光光度法是基于长链多糖在水溶液中离解后可与染料等阳离子相互结合发生反应,从而引起染料吸收光谱的变化进行测定。这种方法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可以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通常有两种常见方法。
1.1 蒽酮 - 硫酸比色法
糖在浓硫酸作用下,可经脱水反应生成糖醛或羟甲基糠醛,生成的糠醛或羟甲基糠醛可与蒽酮反应生成蓝绿色糠醛衍生物,在一定范围内,颜色的深浅与糖的含量成正比,故可用于糖的定量。糖类与蒽酮反应生成的有色物质,在可见光区的吸收峰为 630 nm,可在此波长下进行比色。该法的特点是几乎可以测定所有的碳水化合物,不但可以测定戊糖和己糖而且可以测寡糖和多糖,在没有必要细致划分各种碳水化合物的情况下,用蒽酮法可以一次测出总量。蒽酮比色法是一种快速而简便的定糖方法,但测定结果误差较大,只能测定样品中可溶性糖总量。陈鸿英等人用蒽酮硫酸法测定淫羊藿多糖的含量,得到的结果较稳定。
1.2 苯酚 - 硫酸比色法
植物体内的糖主要是指能溶于水及乙醇的单糖和寡聚糖。苯酚法测定糖的原理是在浓硫酸作用下,糖脱水生成的糠醛或羟甲基糠醛能与苯酚缩合成一种橙红色化合物,在10mg~100 mg 范围内其颜色深浅与糖的含量成正比,且在485 nm 波长下有最大吸收峰,故可用比色法在此波长下测定。苯酚法可用于甲基化的糖、戊糖和多聚糖的测定,方法简单,试剂便宜,灵敏度高,实验时基本不受蛋白质存在的影响,并且产生的颜色可稳定 160 min 以上。
2 气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是以气体作为流动相的一种色谱分析方法气相色谱法测定糖类,具有选择性好、样品用量少、分辨率高、快速准确、灵敏等优点。曾昭睿采用三 - 端烯丙基 - 不对称二苯并 14- 冠 - 4- 二羟基冠醚做固定相分离了鼠李糖、岩藻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的乙酸酯衍生物。吴建元等人利用气相色谱法分析茯苓多糖的单糖组成结果 6 种标准单糖的衍生物实现了良好的分离并具有良好的峰形。胡磊等人用 1 一甲基咪唑为溶剂和催化剂、盐酸羟胺和乙酸酐为肟化和乙酰化试剂,对植物样品中糖与糖醇进行乙酰化衍生化利用气相色谱分离和质谱鉴定的分析方法。
3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
除了少数带有羧基和磺酸基的糖类化合物,绝大多数糖类化合物不带电荷,极性很大且没有发色基团。所以用一般的高效毛细管电泳系统无法得到分离和检测。为了使糖类化合物能产生电迁移而得以相互分离,可采用的方法有:(1)衍生化使之带上发色、荧光基团或电荷;(2)与硼酸盐等络合;(3)与缓冲液中的添加剂形成包合配合物;(4)高 pH缓冲条件下使之电离;(5)加入表面活性剂使形成胶束。20世纪 90 年代以来毛细管电泳因具备分离快速,所需样品量少和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已广泛应用于糖化合物的分析。
4 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 用于糖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具有快速、灵敏、样品处理简单等优点。从大量的文献报道和综述中可以看出,由于糖的特殊结构及它本身不含强紫外和荧光吸收的官能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方法来分析所有的单糖和低聚糖。分析糖的色谱柱有化合键合烷基柱、阴阳离子交换柱、氨基键合硅胶柱和硅胶柱等。
文献来源:孙艳涛,由欣. 植物组织中糖化合物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1,10(上旬刊) :134-135.网页链接
㈧ PCR产物的检测方法有哪些都有什么原理
1.琼脂糖凝胶电泳 同时点分子量marker,根据marker条带判断产物分子量大小,从而大致判断是不是你要的
2.酶切 已知你产物的序列,看上面有什么酶切位点,用一个酶或者两个酶切断,看与理论预测的条带数目和大小是否一致。一般检测有以上两步就行了,如果需要知道确切的需要进行3
3.测序 连接到pMD-18t 载体上,转到大肠杆菌中。拿到公司去测序,测序结果通过gene bank比对看与哪个基因一致,这种方法最准确
4.表达 pcr产物连到真核或者原核表达载体上,适宜条件表达出来以后的蛋白做质谱分析,看与理论产物表达的蛋白是否有一致的片段
㈨ 核酸含量的测定方法及原理都有哪些
核酸定量常用方法及原理如下:
1、光吸收法:核酸中碱基共轭结构在近紫外光波长260nm处有最大吸收,吸收强度与核酸浓度成正比,因此可以用于核酸定量。
2、定P法:核酸中P含量约为9.5%,因此可以通过测定样品中的有机P量来进行核酸定量。
㈩ 检测钢材硬度的常用方法原理及应用范围和区别
硬度:是指金属表面抵抗其它更硬物体压入的能力。按照测量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布氏硬度/洛氏硬度/维氏硬度/肖氏硬度等。
一、 布氏硬度HB
布氏硬度是用一定的负荷(一般为3000kg),把一定硬度的淬硬钢球(常用10、5、2.5毫米)压入材料表面,然后用所加的负荷除以材料上球印的表面积,所得结果就是布氏硬度值,单位是公斤/平方毫米,但习惯上不予标注。按照GB231-84<金属布氏硬度试验方法>,用淬火钢球所测出的硬度用HBS表示;用硬质合金球为压头所测出的硬度值为HBW.HBS适用于测量退火/正火/调质钢及铸铁/有色金属及硬度小于450HBS的较软材料;HBW适用于测量硬度在450~650HBW之间的淬火材料.
1、优点:由于被测金属压坑面积较大,所以结果比较准确。同时实践证明HB与不淬火钢抗拉强度σb有一定的近似关系,对于低碳钢σb=3.53HB,中碳钢σb=3.5HB,高碳钢σb=3.33HB,灰铸铁σb=0.98HB,(σb单位为Mpa)因此根据材料的布氏硬度值,可以近似地确定金属材料的抗拉强度。
2、缺点:不适合测量HB大于450的材料,因为材料的硬度太高容易引起钢球变形,使得测量结果不准确。同时由于压印较大,不适合测定成品和薄板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