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样区分银质开元通宝
一、听声音
开元通宝,尤其是初唐的,用料讲究,做工较为细腻,因年代久远,内部成分会有变化。铜质被氧化,尽脱火气。将真品开元掷于地上,清脆响亮,有一定弹性,声音低沉则证明其内部有裂。
二、闻气味
真品开元通宝很多都是罐装窖藏 ,有纯正的泥土香味,而伪品锈色来源于迅速的化学反应,往往有刺激性气味。
三、探针法
用缝衣针对生坑开元通宝进行试挑,把缝衣针针头向下竖直下压,放手后,真品开元通宝上的缝衣针会掉下去,而伪品由于做的锈往往富有一定弹性,针不会掉落。
四、比较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可以拿与几个开元通宝相同质量或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真品的开元通宝在相同质量的情况下,体积也相同。而伪品在相同质量的情况下,体积比它同一种物质大;
在相同体积的情况下,质量比它同一种物质小。如果是不同质量和不同体积的,而且是同一种物质的,则计算它们的密度,再比较,密度与同一种物质相同或接近的是真品,但是密度比同一种物质小的是伪品。
(1)开元通宝银元鉴别方法扩展阅读:
唐朝也铸造过金、银质开元通宝。(另外还有玳瑁、铁、铅等材质)这两种贵重金属币仅限皇家赏赐,供显贵玩赏,并不投入流通,因此存世量极小,尤其是金开元,更弥足珍贵。金开元通宝是仿铜开元通宝铸造,并不作为流通货币使用,为宫廷赏赐钱。
有诗曰:“开元皇帝掌中怜,流落人间二十年,长说承天门上宴,百僚楼下拾金钱。”可见唐开元盛世的奢华。1970年西安何家村出土30枚金开元通宝,是那个时期唯一的一次发现,足见其珍稀程度。
㈡ 银质开元通宝如何鉴定
这个很简单,主要看字体还有背面王八跟蛇的流畅度 其实金银质的开元通宝很少的。但现在市场上有很多,这个钱比较好鉴别,只要你玩过真的,假的很容易辨别,最主要的是王八跟蛇那里,假的都很生硬的。
好东西啊。。。。。
㈢ 开元通宝银质怎么看
初步判断从钱币色泽和重量判断,银质为银白色金属,且区分铅,其包浆为黑色,铅包浆有白粉状。重量,比白铜开元重很多,普通直径25mm的开元,重量在3.5到4克,同样大小银开元,重量在5克以上。版别方面,银开元为容弱版,但也有部分晚期铸的其他版。
㈣ 怎样鉴别开元通宝的真假
开元通宝
鉴别方法
第一:看包浆
包浆有传世有出土
传世包浆没有铜锈
而出土的一般是红斑绿锈
第二看字体
开元通宝为隶书体
笫三看铸造工艺
㈤ 如何鉴别唐代开元通宝
听声音
开元通宝,尤其是初唐的,用料讲究,做工较为细腻,因年代久远,内部成分会有变化。铜质被氧化,尽脱火气。将真品开元掷于地上,声音暗哑低沉,而伪品则清脆响亮。
闻气味
真品开元通宝很多都是从土中挖掘得到的,有纯正的泥土香味,而伪品锈色来源于迅速的化学反应,往往有刺激性气味。
探针法
用缝衣针对生坑开元通宝进行试挑,把缝衣针针头向下竖直下压,放手后,真品开元通宝上的缝衣针会掉下去,而伪品由于做的锈往往富有一定弹性,针不会掉落。
比较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可以拿与几个开元通宝相同质量或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真品的开元通宝在相同质量的情况下,体积也相同。而伪品在相同质量的情况下,体积比它同一种物质大;在相同体积的情况下,质量比它同一种物质小。如果是不同质量和不同体积的,而且是同一种物质的,则计算它们的密度,再比较,密度与同一种物质相同或接近的是真品,但是密度比同一种物质小的是伪品。
㈥ 开元通宝银币和白铜怎么区分
开元通宝
材质银的价格高,存世稀少,
材质还分为为铅、铜、鎏金,不是白铜的。
㈦ 开元通宝银质与白铜质怎么分辨
其实也很简单,看外观色泽很容易区分的,所为白铜其实就是金属配比跟其他的不同,颜色灰暗也没有铜锈,银就不同了,你可以在衣服上或者墙上檫几下会呈现出带有光的色,另外重量也较其他同类钱币要重一些,如果有实物的话,经过比较很容易看出来的。
㈧ 谁知道“开元通宝”有几个版本分别值多少钱怎么鉴别
唐武德四年铸开元通宝。铸行近三百年,版别、样式繁多,传世丰富。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右桃 3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双桃 8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双月 3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巨星 4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上星 1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下星 1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三月 5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四月 2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左右月 35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同心结 7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金质 800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银质 20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双“洪” 25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双“兴” 14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倒“京” 12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倒“宣” 15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倒“平” 2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倒“丹” 3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大“平” 1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小“平” 5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上“永” 13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下“永” 15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下“福” 6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上“福” 15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右“福” 10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上“丹” 85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右“桂” 6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左“广” 8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右“广” 8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太平蓝大王” 15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蓝”三云 18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上“梁” 8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倒“梁” 3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梓” 8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鄂” 8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反“京” 4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京” 3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昌” 3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益” 8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洛” 3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襄” 5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蓝” 4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越” 3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宣” 8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潭” 8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润” 3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兴” 3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兖” 8元
开元通宝隶书折十唐代 16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当十折三型唐铸 无定价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唐铸 1元
另外在网上帮您找了一些背景资料,仅供参考:
《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唐)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铢钱。武德四年(621)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钱”,从此成为重量单位,十钱一两的进位制由此诞生了。
大唐国祚近三百年,其间所铸开元通宝钱的版别、样式繁多,传世品很丰富。从传世的开元通宝钱看,唐朝前期铸造的开元通宝钱,制作精良,字迹清晰,直径为2.4厘米,重3.6克;唐玄宗以后铸造的开元通宝钱,文字不够匀称;唐德宗以后铸造的开元通宝钱,比较粗陋,直径和重量都略小一些。
《旧唐书·食货志》还说:“开元钱之文,给事中欧阳询制词及书,时称其工。”欧阳询是唐初着名的书法家。他擅长楷书,以“平正中见险绝”,在书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影响很大。但“开元通宝”四个字,“含八分及隶体”,写得方圆兼备,端庄浑厚,颇能显示大唐文化兼容并包的博大胸襟。
拿出一枚“开元通宝”钱,按上下右左顺序读钱文,称“直读”,为“开元通宝”。“开元”是“开创新纪元”的意思;“通宝”是“在国内通行宝货”的意思。《旧唐书》和《新唐书》都直读它。如果“旋读”,也就是按上右下左顺序,如时针旋转,读为“开通元宝”,意思是“开始通行的主要货币”,完全讲得通。《旧唐书·食货志》虽然承认旋读“其义亦通”,但却斥之为“流俗”的读法。其实,在唐朝官方文献中也有旋读开元钱文的。如旧题唐玄宗御撰的《唐六典》,李林甫等奉敕作注,卷二十二的注中就说:“皇朝武德中悉除五铢,更铸开通元宝钱。”再如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宣布别铸以一当十的乾元重宝诏书中说:“其开通元宝者依旧行用。”这件诏书收在《册府元龟》里,不过在它编入《旧唐书·食货志》时,却改为“开元通宝”。实际上,该钱文的直读与旋读在唐朝都存在,只是后来直读占了上风,成为主流。另外,直读钱文的语义,才更能让人们感受大唐王朝开拓进取、蓬勃向上的朝气,也更符合唐朝初期的时代精神。
有些开元通宝的钱背上铸造有短弧状凸起线,被称为“月纹”。月纹是怎么来的呢?原来,铸造开元通宝的技术已经不再用传统的范铸,而是采用母钱翻砂铸造法。母钱翻砂铸造法,要先用蜡制成样钱,再依样钱翻制成钱模,最后浇铸铜液,就能造出铜钱。用母钱冶铸货币,既可以节约铸钱成本,又使得工艺流程合理,产量成倍增长。
唐玄宗时的才子郑虔在《会稡》中说:当年负责铸造开元通宝钱的给事中欧阳询进上蜡样,文德皇后观赏时无意中用指甲掐下一个印痕。这样,蜡样翻成钱模,再铸成钱,钱背上就留下了月纹。
可是,这个说法经不住推敲。因为武德年间皇帝是高祖李渊,李世民还没有做皇帝,又哪来的文德皇后呢?后来,有人发现这这个漏洞,将文德皇后改为太穆皇后。太穆皇后是高祖李渊的夫人窦氏。甚至还有人将文德皇后换成杨贵妃。总之,说法越来越离谱,使人无法相信。
开元通宝钱传世品很丰富。我们发现带月纹的开元通宝钱不只一种,有带一道月纹的;有带两道,甚至三道月纹的;还有月纹上再加一个星的。这就彻底否定了文德皇后也好、太穆皇后也好、杨贵妃也好,无论是谁在观赏蜡样时无意中用指甲掐下一个印痕的说法。
我们认为,对开元通宝钱背上出现月纹合理的解释是:铸钱的工匠们留下的用来区分版别、铸监、铸局的标记,同时带有防止伪币的作用。
开元通宝钱的问世,结束了自西汉以来延续七百余年以重量五铢命名铸币的传统,开创了通宝、元宝钱体系。自武德四年铸行开元通宝钱起,至1916年“洪宪通宝”止,通宝、元宝钱体系沿用了近一千三百年,其生命力之长久,在世界货币史上罕见。
㈨ 如何辨别银子的纯度
取银饰品小部分放入高温下(焊枪等)进行融化,观察其颜色变化。纯度越高的银饰品被高温烧过后不仅不会变黑而且会越来越白,如S990融化后表面只有薄薄的黑膜,说明纯度很高。
㈩ 古代足金元宝怎么鉴定真假
元宝形呈马鞍,两端圆弧,中间束腰,在形制上与南宋和金的银铤十分相近。“扬州元宝”在后世多有出土,长约14.5厘米,厚3厘米。背部镌有“元宝”阴文大字。
在中国货币史上,正式把金银称作“元宝”,始于元代。不过,早在唐初开元通宝年间,民间就有取其硕大、贵重之意,读为“开通元宝”的。而元代称金银钱为“元宝”,则是元朝之宝的意思,黄金叫做金元宝,银锭叫作银元宝,既有政治含义,也是对金银货币约定俗成的通称。
元十三年(1276年),元朝大军灭南宋后,回至扬州,丞相伯颜以将士掠夺无度,下令搜检部队行李,将所得撒银子统统销铸作锭,归朝献纳。经办此事的销钱官依金代银铤成例,制成每重五十两的银锭,取名“扬州元宝”,呈给世祖忽必烈。
(10)开元通宝银元鉴别方法扩展阅读
每个国家都会有很多金制古币的收藏市场,收藏家们也需要注意假冒伪劣的金币。金币的保养精制硬币的抗氧化性顺序为金,镍、银、黄铜、紫铜。镍的抗氧化能力超过银,紫铜最容易氧化。铂,钯,铝镁合金因为不是精制硬币主流,不需排序。
自然界的金元素与空气中的氧气以及其他气体不发生化学反应,因为金币的纯度不是太纯,其中含有少量的银以及其它的金属成分,所以金币的表面也常常会出现微量的氧化物,主要是空气中的硫元素与金币中的银化合,生成微量硫化物。
金属氧化和材质有关,和保管关系也很大,比如1000年以前的黄金饰品,有的金光灿灿,有的也发污了,所以对于钱币装帧方式和保管的讨论,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