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解决方法 > 目前检测凝血时间的实验方法

目前检测凝血时间的实验方法

发布时间:2022-05-31 05:12:55

㈠ 医学检验,APTT、T T、PT、分别是用什么检测的

APTT是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主要是检测身体血液中内源性凝血因子是否缺乏。

T T是血浆凝血酶时间;指受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化”的凝血酶后,血浆纤维蛋白原转化成纤维蛋白所需的时间。

PT是血浆凝血酶原时间;通过检测PT可以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

(1)目前检测凝血时间的实验方法扩展阅读

APTT时间延长主要见于血友病、DIC、肝病、大量输入库存血等;APTT缩短主要见于DIC、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APTT可作为肝素治疗的监护指标。

T T延长见于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和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DIC、血中有肝素和类肝素物质存在。

PT延长主要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PT缩短主要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DIC早期、血栓性疾病、口服避孕药等;监测PT可作为临床口服抗凝药物的监护。

这几项属于凝血功能测定,可以在术前了解患者有无凝血功能的异常,有效防止在术中及术后出现出血不止等意外情况,从而获得最佳的手术效果。

㈡ 凝血酶原时间(PT) 检测方法及使用的设备和试剂盒名称

这个试剂盒有国产的也有进口的,国产的建议用南京建成生物公司的,很便宜,技术支持也比较到位。
货号:F007 凝血酶原时间(PT)测试盒(2ml*10瓶) 360.00元
也有进口的。比如Human Prothrombin,PT ELISA Kit,RB的,Abnova的。这些都要在生物技术公司代购。
还有一种解决方法是找生物公司帮你们做,也是可以的。
【产品名称】 凝血酶原时间检测试剂盒(凝固法)
【包装规格】 PT试剂:2.0ml×10; PT试剂溶解液:5.0ml×4
【预期用途】 本试剂盒用于体外检测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以定性筛查外源凝血系统情况。
【主要组成成分】 PT试剂:兔脑粉盐水抽提物(冻干品); PT试剂溶解液:氯化钙溶液。 【储存条件及有效期】 1.本试剂盒2℃~8℃保存有效期为12个月; 2.复溶试剂2℃~8℃保存有效期为7天; 3.复溶试剂37℃保温稳定8小时。
【适用仪器】 手工法或半自动血凝分析仪。
【样本要求】 静脉采血,1份抗凝剂(0.109mol/L枸橼酸三钠)采集9份全血 ,轻轻颠倒混匀,以2700g(离心半径18cm约3500转/分)离心10分钟,分离血浆待测。如该血浆不能立即分析,应将其密封后于2℃~8℃保存,最长不超过4小时;或立即置-20℃以下冻存不超过一个月;-70℃以下冻存,不超过半年,用时37℃融化,避免反复冻融。
【检验方法】 试剂准备: 1.每瓶PT试剂准确加入2.0ml PT试剂溶解液,轻摇溶解; 2.取适量复溶后PT试剂,置37℃保温。 实验步骤: 1.取待测血浆或正常凝血质控血浆※0.1ml,37℃保温3分钟; 2.迅速加入0.2ml已预温至37℃的PT试剂,混匀,立即计时,记录其凝固时间,即为凝血酶原时间(PT)。) 如采用血凝分析仪测定,请参考仪器使用说明书。 ※ 该正常凝血质控血浆不包含在此试剂盒内。 结果计算: 1.凝血酶原时间秒值(PTs):即测得的凝固时间(正常或异常血浆样本PTs) 被检血浆PTs 2. PT比值(PTR)= ────────── 正常凝血质控血浆PTs 3.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PTRISI
【参考范围】 1.以PTs值表示:10~15秒。 2.以PTR表示:0.95~1.24。 3 监测口服抗凝剂,以INR表示。 注:上值仅供参考,建议各实验室建立自己的参考值范围。试剂、仪器操作、血样收集技术或抗凝剂改变时,都应重新建立新的参考值范围。
【检验结果的解释】 1.与正常凝血质控血浆PTs值比较,超过3秒以上为异常。 2.PTR值超出0.95~1.24的范围为异常。 3.监测口服抗凝剂,以INR表示。
【注意事项】 1.本品仅用于体外诊断。 2.抽血要顺利,抗凝要充分,不能有血凝块;分离血浆时,务必去除血小板。 3.保温温度控制在37±0.5℃,过高或过低均会影响测定结果。 4.样品收集时不宜用EDTA、肝素或草酸盐作抗凝剂。 5.手工测定时,观察凝固的光线要充足。 6.抗凝剂的比例应准确,如果血球压积小于20%或大于55%,则需调整血样与抗凝剂的比例,方法是:0.00185×全血毫升数×(100-压积)= 抗凝剂毫升数。 7.防止试剂被任何痕迹量的血浆污染。 8.不要测试质量可疑的样品血浆。因为很小的血浆凝固会使凝固时间显着缩短(所有凝血因子已被激活),而广泛凝固又会因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的消耗延长凝固时间。 9.凝血酶抑制剂出现在样品中可能导致该样品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10.使用者若不慎将试剂溅在皮肤或眼睛上,应立即用水冲洗。

㈢ 出凝血时间的测定方法

出血时间测定有三种方法:即,Duke法、Ivy法、出血时间测定器法。
Duke法:操作虽简单,但穿刺深度,宽度难以标准化,且受穿刺部位毛细血管分布及血管收缩程度的影响,致使实验的敏感性很差。文献记载,血小板低于3×109/L的患者阳性率仅为4 2%,遗传性假血友病(VWD)患者阳性率为32%,而测定器法分别为92%和67%。
Ivy法:虽较Duke法敏感,操作繁琐,又是损伤性的,切口难以标准化,也不易住推广。
出血时间沉定器法:由于刀片埋装在仪器内部,由弹簧快速弹出,使切口深度,宽度易于控制,可标准化且灵敏度高。因此,文件中规定出血时间测定实验应使用出血时间测定器法,而废除Duke法。
临床意义
1.当血小板数目减少或功能缺陷时,不能形成血栓,出血时间即延长。常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凝血酶原减少亦可引起出血时间延长。
2.出现时间除了与血小板的数量与机能有关外,还与毛细血管的收缩和粘合能力以及血清素等物质的释放有关。如毛细血管病变,收缩功能障碍出血时间也延长。
3.由于毛细血管原因所引起的出血时间延长,如血管性假血友病,常常是在身体某一部位出血时间延长,而其他部位正常,因此,必须同时做两侧耳垂或手指的出血时间测定,以资鉴定。

㈣ 凝血酶时间(TT)该做什么检查

该做血液检查中的凝血功能检查,凝血酶时间(TT)是检测凝血、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的一个简便试验。
凝血酶时间(TT)延长见于血浆纤维蛋白原减低或结构异常;临床应用肝素,或在肝病、肾病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时的肝素样抗凝物质增多;纤溶蛋白溶解系统功能亢进。凝血酶时间缩短见于血液中有钙离子存在,或血液呈酸性等。
凝血酶时间(TT)是反映的体内抗凝物质,所以它的延长说明纤溶亢进,测定的是加入标准化凝血酶后纤维蛋白的形成时间,所以在低(无)纤维蛋白原症,DIC以及类肝素物质存在(如肝素治疗,SLE和肝脏疾病等)时出现延长。TT缩短无临床意义。
甲苯胺蓝纠正试验或血浆游离肝素时间,甲苯胺蓝呈碱性,有中和肝素的作用。在凝血酶时间(TT)延长的受检血浆中加入少量甲苯胺蓝,再测定TT。若延长的TT恢复至正常或明显缩短,则表示受检血浆中有类肝素物质存在或肝素增多;若不缩短,则表示受检血浆中存在其他抗凝血酶类物质或缺乏纤维蛋白原。

㈤ 凝血酶时间测定和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的区别

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和胆碱酯酶(ChE)活力检测各有什么临床意义?

凝血酶原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蛋白质。凝血酶原试验是一种了解血液凝固情况的试验,它可以反映肝脏的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因子Ⅰ、Ⅴ、Ⅶ和Ⅹ有关,而这些因子也均在肝脏合成。凝血酶原时间的正常值为11~15秒(奎氏法)。当肝脏出现病变、肝功能不良、上述凝血因子因合成障碍而含量降低时,即可引起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而发生凝血障碍。如重型肝炎时,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患者容易出血,预后较差;慢性活动性肝炎与肝硬变时,凝血酶原时间可轻度延长;肝外阻塞而无明显肝细胞损害时,凝血酶原时间可正常。长期肝外阻塞、胆汁淤积、影响维生素K的吸收时,也可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若给患者注射维生素K时,则凝血酶原时间可恢复正常。

此外, 由于凝血酶原半衰期短,在急性重型肝炎发病后的短时间内即有凝血酶原时间的改变,故测定凝血酶原时间,对重型肝炎的诊断,病情和预后的判定,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血清胆碱酯酶,又称“假性”或“非特异性”胆碱酯酶,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特异性较差的,既可作用于乙酰胆碱,又能作用于其他胆碱酯类的酶。其正常值为0.80~1.00或40单位以上。

由于血清胆碱酯酶的半衰期短,所以它是肝内损害时的一种极为敏感的、反映肝脏酶合成障碍的试验。其活性降低的程度往往与肝病的严重程度相一致。如重型肝炎患者胆碱酯酶活性值一般都较正常降低,且降低程度与病情轻重密切相关;约80%的病人,其血清胆碱酯酶活性可降至正常值的60%,重危病人甚至下降至10%以下,此类患者多很快死亡。因此,血清胆碱酯酶活性的测定,有助于对重型肝炎的诊断及对病情和预后的判定。此外,重度慢性肝炎和晚期肝硬变患者,血清胆碱酯酶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血栓与止血实验室检查的临床重要性与日俱增,检验内容不断扩大,工作量也日益增多;不断出现的方法更新和试剂商品化、操作自动化,改变了以往靠手工操作、自配试剂、工作效率低的局面。与此同时,方法标准化和质量控制也显得格外重要。然而,由于血栓与止血试验的特殊性 ......

有关(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测定等三项实验)

摘要:对ICSH、ICTH或美国国家临床生物化学委员会(NCCLS)等国际以文件形式公布的有关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测定等三项实验的标准化及其重要性作了简单叙述。

关键词: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纤维蛋白原 标准化

由于血栓与止血实验的特殊性,因此迄今仅有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的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等三项实验有了标准化的试剂(如PT)、标准品(如Fg)、质控品和统一的报告形式等;其他,如血小板功能、抗凝因子和纤溶成分等检测尚缺乏成熟的标准化方案。本文仅就经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ICTH)或美国国家临床生物化学标准委员会(NCCLS)等国际组织以文件形式公布的有关PT、APTT和Fg三项实验的标准化问题作一简介。

一、标准化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所谓血栓与止血检测方法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是指采用统计学原理,运用规范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的方法,对血栓与止血实验的技术、操作、仪器、试剂和标本等项的质量水平,进行合理的管理、检测和评价,以标准化和质量控制来堵绝误差,提高实验的精密度、准确性和可靠性。标准化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在于:

1、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的依据: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是临床诊治疾病的重要依据和条件。实验结果若为假阳性就会造成误诊、误治;若为假阴性就会造成漏诊、漏治;实验结果偏高或偏低都会影响患者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影响医师对病情和疗效的判断。

2、提高血栓与止血基础研究的效率和价值:血栓与止血基础研究的形式就是进行各种实验。实验可靠性好,就能揭示血栓与止血的客观规律,甚至可带来重大理论突破及(或)社会、经济效益;若实验可靠性差或有错误,则会造成假象或错误理论。

3、有助于人群健康调查和建立血液学参数的正常范围:为了解一定人群的健康水平,建立具有广泛意义的血液学参考值的范围须进行较大规模人群的健康调查,健康调查必须要有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作保障,不然会导致不准确或错误的结果,故质量控制对群体医学也有重要意义。

总之,血栓与止血实验室的质量控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单位血栓与止血医疗水平和研究水平的高低。因此,应倍加重视。

二、 凝血酶原时间(PT)的标准化
自1935年Quick创建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测定方法以来,迄今仍然 是检查外源凝血系统诸因子及相关抑制物的重要筛选试验,PT也是目前口服抗凝剂治疗的主要手段。但是,PT测定受多种因素影响,必须对它进行标准化和质量控制,以提高PT检测的精密度、准确度和可靠性。

(一)凝血酶原时间(PT)的标准化问题

1、组织凝血活酶标准化:应用的国际参考品(international reference preparation IRP),有下列几种:
(1)单一组织凝血活酶国际参考品:是一种组织提取物的生理盐水悬液制剂。WHO在英国使用的统一标准的"英国比较凝血活酶"(British comparative thromboplastin,BCT)为基础,制备WHO的原级凝血活酶参考品(primary reference preparation),如人脑组织凝血活酶,编号67/40。同时又以BCT67/40为基础标化了次级参考品(secondary reference preparation)。如牛脑组织凝血活酶,编号为68/434;兔脑为70/178。后来WHO还公布了一些次级组织凝血活酶参考品,如人脑或胎盘制剂,如BCT/253;兔或兔、猴组织混合制剂,如RBT/79等。

(2)复合组织凝血活酶国际参考品:它是组织提取物的生理盐水悬液中加入适量的纤维蛋白原、因子V 和氯化钙组成的制剂,如牛组织凝血活酶OBT/79等。

目前世界各国都广泛应用WHO的这些参考品来校正本国或本地区制备或生产的组织凝血活酶参考物。这样使世界范围内有了多种组织凝血活酶参考品。

2、组织凝血活酶工作制剂(working preparation,WP)的国际敏感度指数(international sensitivity index,ISI)
由于不同组织凝血活酶对凝血因子的敏感性不同。为了使不同敏感性的组织凝血活酶在检测PT中能得到同样的结果,必须要制定一个共同的敏感性指标。这就需要通过自制的试剂与国际参考品(IRP)进行比较,然后得出一个校正值。具体的方法如下:

(1)用国际参考品(IRP)标定国家、地区或本实验室的参考制剂(reference preparation,RP)。
(2)用实验室参考制剂(RP)标定工作制剂(WP)。

1)标本:2份正常人血浆和6份口服抗凝剂达6周的患者血浆,连收10天,共60份标本。

2)测定:按一定顺序进行测定,每份标本重复测定2次。将PT测定的结果(秒)点在双 对数坐标纸上,横坐标代表WP的PT测定结果,纵坐标代表RP的PT测定结果,画出最佳的各点拟合直线,得出定标曲线,通过WP/RP比值,或回归方程求出斜率b。

3)计算WP的ISI值:ISI值愈接近于1.0,表明组织凝血活酶试剂愈敏感,因此,生产和出售组织凝血活酶试剂的厂商,必须在产品上标有ISI。

3、PT测定结果的报告方式:理论上,无论何种组织凝血活酶,只要标有ISI,就可与国际参考制品进行对比校正,并可用同一种计量单位报告。1985年ICSH和ICTH推荐以PT监测口服抗凝剂的报告方式是国际正常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de ratio,INR)。

INR的计算公式如下: 在用INR后,各种敏感性不同的组织凝血活酶均可得到相同的INR值。

4、仪器特有有ISI:上述PT根据报告方式适用于手工法(试管倾斜法)测定PT。但是手工法与仪器法以及仪器法与仪器法测定PT的INR之间,仍有差异。研究表明,在ACL、Cobas Fibro和Coaga-Pet三台自动化仪器上,使用同一种ISI为1.12的Thromborel S试剂,测定PT的均值分别为10.7秒、12.1秒和11.1秒。但若以同一ISI值计算INR,得出的数值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为此,专家们提出建议:同一组织凝血活酶试剂用于不同仪器时,可用所谓的"仪器特有的ISI"(instrument specific ISIs)或称区域性ISI(Local ISI)来计算INR。每台仪器所使用的凝血活酶试剂都应该有特定的ISI值,重新标定ISI值的做法是购买标有INR的冻干血浆,然后在自己的仪器上再标定所使用凝血活酶试剂的ISI值,这样才可使病人的INR具有可比性。

(二)凝血酶原时间(PT)的推荐方法

[原理]
将组织凝血活酶(主要含组织因子和脂质)和钙离子,加到枸橼酸抗凝血浆中,在37℃保温,测定血浆凝固时间,即为PT。PT主要用于筛选检测外源凝血系统的因子Ⅶ、Ⅱ、Ⅴ、Ⅹ和相关因子的抑制物的试验。

[标本来集和处理]
1、标本采集:用硅化或塑料注射器抽取空腹静脉血,按9:1比例加入含0.109mol/L的枸橼酸钠抗凝剂的硅化或塑料试管中,轻轻混合均匀。
2、标本处理:以2000~2500g,离心15分钟,分离乏血小板血浆,并在24小时内完成试验。
3、正常对照血浆:选择正常健康男性和女性各lO名以上,年龄在18~45岁。但不能是妊娠、月经期、哺乳期和口服避孕药的妇女,采取的血浆冰冻干燥保存或-80℃保存。

[试剂]
1、抗凝剂:109mmol/L枸橼酸钠液(相当于含二分子结晶水的枸橼酸钠32g/L)。
2、凝血活酶试剂:市售商品,应标有ISI、批号及有效期。冻干者应按说明书加指定的缓冲稀释剂复溶。
3、氯化钙(CaCl2)溶液:为25mmol/L。(目前有些商品试剂已将凝血活酶液与氯化钙液混合好,可不必另配CaCl2液)。
4、质控物:正常及异常对照血浆
5、配制试剂用水必须符合1级纯水的标准。

[仪器]
1、手工法:秒表,保持37℃±1℃的恒温水浴箱或电热块。水深能浸试管3cm以上,表面无划痕的10×mm拭管。经标准的0.1mL移液管。经校正的秒表。
2、仪器法:各种自动或半自动血凝仪,严格按说明书操作。

[操作步骤]
1、手工法
(1)测定温度36.5~38.5℃,上述各试剂及被测血浆,均应预温至此一温度,但凝血活酶试剂预温不可超过30分钟,血浆预温一般不宜超过10分钟。

(2)所用试管及加样器等接触血浆的器具均为塑料或硅化玻璃管。

(3)吸取枸橼酸抗凝血浆0.1mL,加入一小试管中:加入凝血活酶试剂0.1mL混匀后置37℃水浴中。再加入25mmol/L CaCl2液0.1mL,(也可先将凝血活酶试剂与CaCl2溶液等量混合,加入0.2mL)。立即混匀并开动秒表:试管仍浸于水浴中,至约10秒钟时,自水浴中取出,在纱布上迅速擦去试管外水滴,在明亮处不断倾斜试管,在流动状态下观察有无纤维蛋白形成。一旦见到纤维蛋白(同时将出现液体流动减慢),立即停表,记录时间。每次测定二管,按平均数报告。本试验的最后混合液其pH应为7.2~7.3,大部分商品凝血活酶试剂均用含缓冲液的溶液配制。

(4)每批均同时做正常和异常对照,方法应与测定标本完全相同。

[报告方式]
1、以PT的秒(S)数报告(最接近的0.5秒)
2、以患者血浆(S)/正常对照PT(S)的比率(PRT)报告。
3、在口服华法令类抗凝药物治疗监控时,应报告国际正常化比率(INR)。大部分自动化仪器可根据所测的PTR和凝血活酶试剂的ISI,自动算出INR。手工法可根据下列公式,用一计算器直接计算:

Poller设计了一个简便的列线图,在取得PTR和ISI值后,即可从图上直接查找出INR值,十分便利,国内已有介绍。
ICSH规定,不再用稀释曲线或百分比(活动度)报告。

[参考值]
因仪器/试剂不同,会得出不同结果,故很难统一规定参考值。各实验室应根据自己的仪器、试剂等条件,自行测定一批健康人,建立参考值。此后至少每年或当条件有变化时,根据新的条件,重新建立。参考值PT测定的一切条件均应与患者血浆PT测定相同(包括采血、容器、抗凝剂等)。健康供血者应选至少20个18~55岁的男性和非妊娠、月经期女性,不可服药,在平静休息状态采血、以减少个体差异(有条件时,可测一批老年人和小儿,分开统计)。同时应分开几天采血和测定,以减少天间差异。测定结果经统计学处理,计算标准差:以两个标准差(2SD)或95%可信限作为参考范围。对于三个标准差是正常还是异常,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评估。从统计学上讲,其中有些人是正常的。用以上标准,病人(PT异常)则很少会遗漏。

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标准化
(一)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标准化
APTT是检测内源凝血系统诸凝血因子缺陷和相关抑制物的筛选试验,也是当前用于凝血因子、肝素抗凝治疗以及狼疮抗凝物质检测的主要手段。
与PT测定一样,不同的部分凝血活酶、不同的活化剂和不同的激活时间对各种凝血因子缺陷、对肝素和对狼疮抗凝物质的敏感性相差很大。例如,检测APTT的试剂中,所用活化剂(白陶土、硅藻土、鞣花酸)不同,他们对检测肝素、狼疮抗凝物质和因子Ⅷ、Ⅸ的敏感性不同。

迄今,ICSH和ICTH尚未有APTT检测方法标准化或试剂标准化的可行方案问世,仅NCCLS于1992年,提出一个编号为H29-T的暂行方案。

(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推荐方法

[原理]
将一种磷脂和激活剂加到血浆中,经过孵育后,加入适当浓度的钙离子。其纤维蛋白凝块形成的时间(以秒计),即为APTT。本法主要用于过筛测定内源途径凝血因子的缺陷,如因子Ⅶ、Ⅺ、Ⅷ、Ⅸ、激肽释放酶原(PK)、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以及纤维蛋白原等。同时也用于上述因子的抑制物测定、肝素治疗的监测以及狼疮抗凝因子的检查。

[仪器]
本实验所用仪器、设备(包括采血、贮血容器、加样装置和标本的处理等)以及对它们的要求完全与PT相同。PT所用自动化仪器同样适于本实验。

[试剂]
1、部分凝血活酶试剂:由商品供应。一般已与檄活剂按比例配在一起(或分开配制)常用的激活剂由硅藻土(商品名Celite)、白陶土、二氧化硅微粒、鞣化酸(ellagic acid)或其它可用的激活剂,由厂方配套供应。
APTT试剂/仪器结合,应能使因子Ⅷ、Ⅸ或Ⅺ活性低于0.3μ/mL(或<30%)的血浆,出现异常延长的结果。
2、氯化钙溶液(25mmol/L)以及其它试剂与PT所用者相同。

[操作步骤]
1、样品的采取、贮存、输送与PT测定相同。注意,应用清洁的塑料或硅化玻璃采血器采血及贮血。
2、标本(去血小板的血浆)的制备与PT相同。注意、应用去血小板血浆测定。
3、水浴箱或电热板的温度为37℃±1℃,要经常检查是否正确。
4、接触活化时间:加激活剂活化因子Ⅻ的时间要保持一致;各仪器和试剂生产厂家的规定可能不一样,应严格按说明书要求进行。手工操作时,应用秒表或类似的定时装置计时。
5、操作:预温(不超过30分钟)APTT试剂一份与预温(不超过10分钟)的侍测血浆一份混合,立即开动秒表计时;至规定的接触活化时间终点时,加人预温37℃的CaCl2液一份,混匀,同时开动秒表。至出现血浆凝固时,停表,记录血浆凝固时间(以秒计)。手工测定时应同时测定两管,按平均数报告。一些精密度已有很大改进的自动或半自动凝血仪,如果有适当的质控标准也可只测定一次。应同时测定正常和异常对照血浆。

[参考值]参照PT

[特殊解释]
1、对肝素的敏感性:APTT常用于肝素治疗的监测,通常以患者APTT与正常血浆APTT的比率在1.5~2.5作为治疗控制范围:但不同的试剂/仪器系统对肝素的敏感性不同。其试剂/仪器系统对肝素的敏感性可进行测定。体外的敏感性(in vitro sensitlvity)是指将临床在使用的同类型钓肝素按其治疗浓度,加到正常血浆中,测定APTT。体外敏感性与体内敏感性(in vivo sensitivity)不等同,但可作参考。
2、浪疮抗凝因子:狼疮抗凝因子是一种抗磷脂的自身抗体,由于它抗凝血的重要成分磷脂,故能干扰凝血。血中如存在狼疮抗凝因子,APTT将延长。但APTT试剂对狼疮抗疑因子的敏感性有很大差别,试剂制造厂家应提供足够的说明,有关的国家机构也可提供对狼疮抗凝因子的资抖。但要知道,病人个体之间也有很大差异,没有一种试剂能测出所有狼疮抗凝因子。

四、纤维蛋白原测定(Fg)的标准化
(一)纤维蛋白原测定(Fg)的标准化问题
纤维蛋白原(死)由肝合成,存在于血浆和体液中,其结构和功能基本已搞清,但迄今仍无理想的临床检测方法;文献报道的测定方法多至10余种,有的精密度、准确信较好,但过于复杂、烦琐;有的虽然简便、快速,但精密度、准确性较差。
1992年,英国国家生物标准及控制研究所(NIBSC)、研究完成了一个纤维蛋白原标准品,编号为89/644,向WHO的生物标准专家委员会(ECBS)推荐,[15]并被ECBC批准为国际参考品(IRP)。从此,各国均引进这一标准品来标化本国或厂家生产的次极标准品(我国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亦已在引进)。使纤维蛋白原测定的标准化工作,走出了关键的一步。因此根据调查,各家标准品纤维蛋白原含量差别很大。

(二)纤维蛋白原(Fg)测定的推荐方法
各家用IRP来标化自己的标准时,推荐采用Jacobsson的改良法,现将该法介绍如下。

[试剂]
1、缓冲液:Na2O·2H2O 0.882g;KH2PO4 2.77gl升,此为贮存缓冲液;将贮存缓冲液l份,加生理盐水2份即为应用缓冲液,pH为6.35。
2、生理盐水:0.15mol/L
3、人或牛凝血酶:500IU/mL,生理盐水溶液。
4、凝块溶解剂:尿素400g溶于少量蒸溜水中,200mL 1.Omol/L NaOH,再加水至l升。

[操作步骤]
将纤维蛋白原冻干(标准)品(源于89/644)加lmL蒸馏水复溶,加到含有2mL应用缓冲液的有机玻璃浅盘或其他容器中,再加入凝血酶液50μL,迅速混匀,在室温中静制置2小时。将容器倒扣于吸水的布上(其下可垫吸水纸),再用适当物质(加滤纸)将凝块吸干。将凝块取下,置于5OmL生理盐水中洗涤2次,每次洗涤后均应将凝块吸干(可用玻璃挤压凝块),尽量除去含于凝块中的液体,以免液体中的其它血浆蛋白残留。必要时可在清洁棉布上挤压。
小心将凝块加人含凝块溶解剂7.5mL的容器中,摇匀,直至凝块完全溶解。倒人光径为1cm的比色杯中,以凝块溶解剂为空白,在280nm和315nm波长读取吸光度(A)。

(三)适用的纤维蛋白原(Fg)测定(Clauss法)

[原理]
将凝血酶加到血浆中,使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血浆便出现凝固。在有足量的凝血酶时,与不同含量的纤维蛋白原作用,其出现血浆凝固的时间与纤维蛋白原含量呈负相关。

[试剂]
1、牛凝血酶l00NIHU/mL
2、纤维蛋白原标准品(IRP次级标准)
3、缓冲液(下列两种任选一种):
(1)巴比妥缓冲液(PH7.5);巴比妥2.5g,巴比妥钠2.75g,璐氯化钠7.3g溶于750mL去离子水中,校正至PH7.5,加水至1L。
(2)咪唑(Imidazole,或Glyoxaline)缓冲液:咪唑3.4g(0.05mol/L),氯化钠5.85g,加于约500mL水中;加O.1mol/L盐酸186mL,调PH至7.3-7.4,最后加蒸馏水至1升。

[操作步骤]
1、手工法
(1)用上述缓冲液先将标准品稀释成0.8,1.6,2.4,和4.0g/L纤维蛋白原浓度,各浓度再用缓冲液作1:10稀释。
(2)患者血浆及质控物用缓冲液作1:10稀释。
(3)将含100NIHU/mL,牛凝血酶,混匀后室温保存。如用仪器法测定,则用100NIHU/mL,牛凝血酶,不必稀释。
(4)在一试管中,加稀释血浆0.2mL,置37℃水浴中4分钟。
(5)加入预温37℃的lOONIHU/mL凝血酶液O.2mL,摇匀并立即开动秒表,不断观察凝固时间。至出现凝固时停表。
(6)每份标本测定两次,求平均数。同时测定各标准管和对照(质控)管,方法相同,准确记录时间。
(7)计算:用双对数纸作图,以凝固时间为纵坐际、纤维蛋白原浓度为横坐标,将各相应浓度的标准管对凝固时间,在图上标出相应的点并连成直线,制成标准曲线。然后根据患者和质控血浆所测得的凝固时间。在图上查到纤维蛋白原含量。
如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大于4g/L,应稀释血浆后重测,结果乘以稀释倍数。如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低于O.8g/L,需将原血浆改为1:2或1:5稀释,在标准曲线上查得结果后除以5或除以2。
2.仪器法:本法可用自动或半自动凝血仪按凝血酶时间(TT)测定法测定。可自动打印出结果。一般仪器法比手工法精密度高。

㈥ 凝血四项查的是什么

凝血酶原时间(PT) 纤维蛋白原 (FIB)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凝血酶时间 (TT)

㈦ 激活凝血时间的原理

Sonoclot 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的原理及应用摘要Sonoclot 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是一种通过检测血凝块粘弹性,来测定体外凝血及血小板功能的仪器。在心血管外科、肝移植手术和其它出血量大的手术中,以及儿科、重症监护及止血研究等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已逐渐成为一种重要、准确、快捷的临床止血和凝血功能的检验工具。本文对该仪器的原理及应用作一简介。ABSTRACT Sonoclot coagulation & platelet function analyzer can test the viscoelasticity of clot and reflect the functions of coagulation and platelet in vitro. Currently, it has been used in cardiovascular surgery, liver transplantation and other surgeries with massive hemorrhage. It can also be used in pediatric ward, intensive care unit and homeostasis research. It has gra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accurate and convenient tool for clinical homeostasis examination. This article introces briefly the mechanism and applications of this instrument. Sonoclot 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Sonoclot coagulation & platelet function analyzer,SCA,SIENCO,Inc,USA)由Von Kaulla等人于1975年发明,主要用于对凝血和血小板功能进行体外检测。目前,该仪器在心血管外科、肝移植手术和其他出血量大的手术中,以及儿科、重症监护及止血研究等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已逐渐成为一种重要、准确、快捷的临床止血检验工具。本文对该仪器的原理及应用作一简介。一、正常止血过程血管受损后,组织因子进入血液、血液与血管内皮下胶原相接触可以分别启动外源性及内源性凝血系统,并通过共同途径最终生成凝血酶,在凝血酶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单体,纤维蛋白单体再聚合为纤维蛋白多聚体,最终使血液成为凝胶状。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凝血级联反应。在凝血过程中,血小板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首先,血管壁破损后,血小板在VW因子的介导下,粘附于内皮下胶原,并被内皮下组织及局部形成的凝血酶激活,发生释放反应,释放ADP及TXA2, 从而进一步吸引血小板发生聚集。激活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共同形成白色血栓。凝血块形成后,血小板的收缩蛋白通过纤维蛋白网络结构,使血凝块发生收缩(凝血收缩),这样可以大大加强血凝块的强度,最终起到止血的作用。这时血凝块也由凝胶态变为固态。另外,血小板对于凝血级联反应也有加速及催化的作用。可见,血小板对于正常的止血功能发挥着异常重要的作用。在凝血系统启动的同时,纤溶及抗凝系统也被激活,使止血及抗凝系统在新的平衡点上达成新的动态平衡。二、Sonoclot分析仪的原理及检测参数Sonoclot 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图1)可以提供血液样本体外止血过程的全部资料,其检测参数可以反映凝血系统激活、纤维蛋白凝胶形成、凝血收缩及纤维蛋白溶解的相关信息。其工作原理为:与超声传感器相连的一次性塑料探针在新鲜未抗凝的血液标本(0.36ml)中以200Hz的频率上下震动,所遇到的阻力被记录下来,转化为模拟电信号,以凝血信号(clot signal)的方式由电脑或打印机显示出来。其实质上是对血液标本整个凝固过程中粘弹性变化进行实时测算(图2、3)。其检测参数包括:ACT(SonAct,激活凝血时间)血液标本保持液态的时间,正常值为85-145s,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状况(图4)。CR(clot rate, 凝血速率),曲线上升的第一个斜率,反映纤维蛋白形成的速率,间接反映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图5),正常值为15-45 clot signal /min。凝血块形成后,在血小板及纤维蛋白的共同作用下发生收缩,随着血凝块强度变大,sonoclot标记曲线上升,并逐渐达到顶峰,随着凝血收缩的进行,血凝块会从探针的表面拉开,使sonoclot标记曲线下降(图6)。 TP(time to peak,达到高峰时间),凝血信号曲线达到高峰的时间,该高峰由纤维蛋白与血小板相互作用而成,可反映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血小板的量及功能,正常值〈30 min;MCS(maximal clot signal,最大凝血标记值)代表探针遇到的最大阻力值,其高度反映凝血收缩的强度,正常值70-90 clot signal(图7)。PF(platelet function, 血小板功能) ,反映血小板功能,由与分析仪相连的Signature viewer电脑软件依据血液标本结束液态阶段(纤维蛋白多聚体形成)后凝血收缩的强度及速度(凝血收缩过程中sonoclot曲线各点的微积分值)计算出的相对值。血小板的功能除了PF外,还可由TP、MCS反映。正常Sonoclot曲线通常可见两个明显的高峰,第一个高峰反映了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其上升支越陡(CR值大),说明纤维蛋白原的浓度越高,其转变成纤维蛋白的速度越快;第一个高峰之后的曲线下降至第二个高峰形成及其后的下降支是纤维蛋白与血小板产生相互作用,血凝块发生收缩的结果;第二个高峰越高、越陡,说明凝血收缩越强烈,纤维蛋白原的浓度越大,血小板参与凝血的综合体现(反映血小板的量、功能及其与纤维蛋白相互作用的情况)越好。可见,Sonoclot分析仪不但可反映凝血因子的状况,而且也可反映血小板的数量及功能。三、Sonoclot检验与常规凝血检验常规凝血功能检验包括:凝血相(APTT、PT、CT、TT、FIB)及血小板计数(PLT)。其中凝血相只能反映凝血因子的状况,并不能反映整个凝血过程的全貌;血小板计数只是对血小板的定量检验,并不能反映血小板的功能。而Sonoclot分析仪所反映的是凝血级联及凝血系统全过程中的综合情况,即凝血因子及血小板的相互作用,这是常规凝血功能检查所无法作到的。更重要的是,到目前为止尚缺乏一种适用于临床的检测血小板功能的方法[2]。目前检测血小板功能的经典方法是在添加不同诱导物质的条件下,进行的血小板功能检验,但这种方法,复杂、费时,只适于在实验室中进行。而Sonoclot分析仪的参数与血小板的功能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有报道认为Sonoclot分析仪测定的Tp与胶原诱导的血小板凝集性、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呈多元线性相关(r = 0.742)[2]。从而为床旁对凝血及血小板功能进行快捷、准确的检验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而且,Sonoclot检验用于预测术后凝血功能障碍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均优于常规凝血功能检验[3,4]。四、Sonoclot分析仪的临床应用1.抗凝管理:心血管手术及抗凝治疗过程中,Sonoclot分析仪可以准确反映抗凝的效果,从而为抗凝剂的使用提供客观依据(图8)。2.围术期凝血功能检测:在肝移植(图9)[5]、心血管手术后止血功能异常的预测[4]和其他出血量较大的手术中,以及鉴别术后出血原因时(图10)[6], Sonoclot分析仪可以及时提供凝血及血小板功能的相关信息,为临床医师的处理提供可靠依据,指导血液制品的使用,有针对性的对凝血功能的异常表现进行干预,减少血液制品的浪费。3.DIC的辅助诊断:DIC是重症监护以及紧急抢救过程中的常见病症,其诊断目前主要依靠临床医师对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一些实验室指标的综合判断。Sonoclot分析仪可以在短时间内(20-30分钟)提供直观的DIC的相关信息,帮助医师快速准确的做出判断(图11)。 4. 高凝状态的识别:Peck 等人[7]发现将Sonoclot检验与凝血酶生成试验(TGT)结合应用可以使高凝状态的识别率达到79-100%。从而为高凝状态的识别及监测提供一种快速、简便的方法。另外,由于Sonoclot分析仪检验所需血量较少(0.36ml),很适合于新生儿及小婴儿的凝血功能的检验。Sonoclot分析仪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以快捷、准确反映凝血系统综合状况的检验方法,是我们可以只用较少的血量而获得较多的信息。但Sonoclot检验并不是唯一的、最终的诊断依据,临床医师仍应结合病人情况及其他检验指标进行综合判断。

㈧ 内源凝血系统最常见的筛选试验有哪些

内源凝血系统最常见的筛选试验是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正常值范围一般为26-36s(仪器法),32-43s(手工法)。

APTT增高见于血浆因子Ⅷ、因子Ⅸ和因子XI水平降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等;降低见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



(8)目前检测凝血时间的实验方法扩展阅读:

凝血筛选试验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除上述APTT外,其他三项试验的临床意义如下:

1、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其中INR常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正常值范围:时间:11.0-13.0秒。

2、FIB: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减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溶解期、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

3、TT: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增高见于DIC纤溶亢进期,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血红蛋白血症等;降低无临床意义。

㈨ 出凝血时间的注意事项

PT,APTT凝血实验检查均使用静脉血.采血人员应技术熟练,以防止组织损伤,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针管. 2.凝血实验标本最好不与其他实验一起采集,否则由于标本的分配,分装等使用血液停留在针管的时间延长.一般血液采集,进入 容器至进行实验所用的时间越短,所分析的凝血因子被保护得越好.从输液三通管取出血的做法不可取.
3.取血时病人应松弛,环境温暖,防止静脉挛缩,止血带的压力要尽可能小,压力大及束缚时间长可影响局部血液的浓缩和内皮细 胞释放组织纤溶酶原活物(t-PA),后者将引起纤溶性增强,血小板短和内径应标准化,国际上推荐用21G1.5或20G1.5 针头.取血时,拉针栓的速度要慢而均匀,使血液平稳地进入注射器,防止气泡的产生.
4.一旦取样完毕,立即与抗凝剂充分混合,一般提倡使用真空采血管.此管有充分的透明度,根据取血量设计,有2.0,5.0 ,10ml各种血液收集管,真空负压并有定量的抗凝剂,能保证抗凝剂与取血量的比例,且能有充分的空间便于血液和抗凝剂混合.
5.用硅化玻璃或塑料注射器采血.考虑结果的精确性,应将试管刻度的可能误差控制在既定体积的10%以内.
6. 采血后标本在低温保存且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笔者曾对不同条件保存的血浆因子变化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在32℃保存血浆6,12, 24hⅧ因子活性可分别消失50%,60%95%,即使保存在4℃也分别消失5%,55%,70%.V因子活性在32℃分别消失 25,40,80%,而在4℃则仅损失0%,5%,10%.因此测定APTT的血浆在-80℃至少可保存1个月,4℃为6h,2 0℃为6h,而32℃仅为血浆,在4℃为24h,20℃为6h,32℃为2h.
7.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ICTH)推荐使用3.2g/dl(含2H2O)或0.109mo l/L的枸橼钠作为凝血因子检查的抗凝剂.另外,近年来,许多试验室采用缓冲抗凝剂,这种试剂对标本经冷冻保存后再行分析更为适 宜.因为无缓冲剂,血浆pH值随时间而增加,凝固时间可延长,特别是Ⅷ因子即使是在-20℃保存,其凝血活性也可减少50%.缓 冲剂的作用是维持血浆恒定pH,防止易变因子失活.抗凝剂在血标本的绝对含量可改变血浆中钙离子浓度,进而影响试验结果,一定要 注意采血时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应指出,所谓血液与抗凝剂按9:1比例混合,实际上是指抗凝剂与正常压积血液之间的比例而言.因 此应根据患者红细胞比例(Hct)状况随时调整抗凝剂用量. 1. 凝血活酶应注意的问题:
(1)组织凝血活酶标准化应用的国际参考品(international reference preparation, IRP),有下列几种:单一组织凝血活酶国际参考品:是一种组织提取物的生理盐水悬液制剂.WHO在英国使用的统一标准的英国 比较凝血活酶,编号67/40.同时又以BCT67/40为基础标准化了次级参考品.如牛脑组织凝血活酶,编号68/434; 兔脑为70/178等.复合组织凝血活酶国际参考品:它是组织提取物的生理盐水悬液中加入适量纤维蛋白原,因子V和氯化钙组成的 制剂,如牛组织凝血活酶OBT/79等.
(2)组织凝血活酶工作制剂的国际敏感指数(ISI),由于不同组织凝血活酶对凝血因子 的敏感性不同.为了使不同敏感性的组织凝血活酶在检测PT中能得到同样的结果,必须要制定一个共同的敏感性指标.自制的试剂要与 国际参考品(IRP)进行比较,然后得出一个校正值(即ISI).ISI值越接近于1.0,表明组织凝血活酶试剂越敏感,因此, 生产和出售得产品必须标有ISI.
(3)仪器特有的ISI:上述PT根据报告方式适用于手工法(试管倾斜法)测定PT.但是手工 法与仪器法以及仪器法与仪器法测定PT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之间,仍有差异.为此,专家们提出建议:同一组织凝血活酶试剂 用于不同仪器时,可用所谓的仪器特有的ISI或称区域性ISI来计算INR.每台仪器所用的凝血活酶试剂都应该有特定的IS I值,重新标定ISI值的做法是购买标有INR的冻干血浆,然后在自己的仪器上再标定所使用凝血活酶试剂的ISI值,这样才可使 病人的INR具有可比性.
(4)某些凝血活酶和部分活化凝血活酶并不一定与某此仪器相匹配.浑浊的或含微粒的凝血活酶和部分活化 凝血活酶不能运用通过光学系统测定终点的仪器进行检测.
(5)凝血活酶和部分活化凝血活酶的使用步骤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通 常在使用前必须充分混匀试剂,以使微粒重新均匀悬浮于液体中.按说明书要求的温度存放试剂,并且试验过程中,将试剂置于37℃下 的时间不能长于说明书中规定的温度.
(6)做APTT实验时所用的活化剂不同,对血内肝素,狼疮抗凝物质及因子Ⅷ,Ⅸ缺乏症的敏 感性也不同,要根据检测项目来选择不同活化剂的APTT试剂.同样PT延长时反遇有关凝血因子中单一因子或几个因子缺陷引起的病 理现象,由于不同疾病可能仅反映某一因子的变化,因此一种特定试剂不可能对这些疾病的变化的敏感性一致.由于不同厂家生产的PT 试剂质量不同,因此,同一份标本用不同PT试剂其结果可有明显的差异.因此PT实验最好采用INR的报告方式.
2. 试剂准备过程中应该使用去离子水.如果pH值增高的水没有得到适当的缓冲,将会延长测定结果.如果用含氨的水配制抗凝剂,会导致 V因子活性快速降低,从而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部分活化凝血活酶,缓冲液和抗凝剂须在4-10℃条件下贮存,但在室温下 保存氯化钙和水.
3. 正常对照血浆通常将多份健康人血标本混在一起,以弥补个体误差.正常对照血浆要求20份以上健康,年龄在18-55岁间的男女个 体,且删除服药者,须在平静,休息状态抽血.样本离心取出血浆后混匀,分装小瓶,冻存于-80℃备用,或冷冻干燥.
4.参比血浆:标准化是质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方法标准化对有的实验室来说是困难的,因有设备条件方面的限制.为了使结果大同一实验室 的不同时期具有可比性,必须使用标准品或参比血浆.WHO已建立了10多种国际标准品. 1.玻璃器皿的要求:贮存和测试时应选用干净,没有划痕的试管.酸清洗法(盐酸3mol/L)被公认为适用于凝血研究清洗玻璃制品的 最佳方法.玻璃制品必须通过彻底冲洗,以去除残留的酸,避免改变容器表面的pH值.一次性玻璃和塑料制品分开保存.手工法PT或 试管法全血凝固时间测定时,试管口径为8mm,直径越大,CT越长.
2.温度的要求:人工测定终点法要求水浴箱的温度必须保持在(37±1)℃,并且周围照明设备要好,便于读取终点.如果为了读数而将 试管从水浴箱中拿出,倾斜观察,此时动作应迅速,否则试管中的血浆温度将很快下降.
3.仪器的选择:自动终点测定法有半自动和全自动两种类型,区别在于前者在试剂和血浆移液步骤上仍是手工的;而后者完全由仪器自动操 作.自动终点法测定所得结果重复性好,大大提高了不同试验室结果间的可比性.
应该根据仪器的精密度,可靠性,使用和维修的简易程度来选择所购买仪器.现在已有不少用合成底物法代替以凝固为终点的生物学测定 法的报道.但是,这两种测定方法的临床意义不尽相同. 1. 许多试验误差都来源于技术的错误.在实验技术,试剂,温度及pH值上很微小的变化都会导致试验结果明显的变化.孵育时间与温度是 在一期法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时应严格控制的参数.血浆不能在37℃下放置超过10min,凝血活酶放置时间也不能超过说明规定的时 限.
2.手工法PT或试管法CT检查时,倾斜试管动作一定要轻,角度要小,以减少血液与管壁的接触面积.同一标本要做二管(有文献报告试 管法CT检查要3管)并取均值报告.每批实验必须有正常对照.
3.血液凝固主要是酶催化的反应,所以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理想的pH环境和溶液的离子强度.多数常规试验都在处于血液生理pH值缓 冲范围的缓冲系统中进行.反应混合物的pH值必须处于7.2-7.4之间.
4.试验结果准确还取决于所用的反应物的量,加入顺序和不同反应物的孵育时间.如每次APTT试验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试剂和血浆混 合物的孵育时间必须一致. 混匀过程决定了APTT试验中接触活化的量,在孵育时如果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与血浆混合的技术不佳,将会改变测定结果。
5. APTT,PT需乏血小板血浆.一般3000r/min离心10min后分离血浆.离心前注意标本量,离心后注意血浆的量(Hc t)以保证抗凝剂与标本量最适比例.
6. 试验前检查血浆是否有溶血,黄疸,脂血和出现凝块.红细胞膜含有磷脂,溶血标本具有与血小板第Ⅲ因子(磷脂)相似的凝血活性,这 种磷脂能缩短溶血血浆的APTT值.标本中如果出现凝块,无论凝块多么小,均会影响试验结果.
7.报告方式:(1)以PT的秒(s)数报告.(2)以患者PT(s)/正常对照(s)的比(PTR)报告.(3)在口服药物治疗监 控时以INR报告.(4)ICSH规定,不再用百分比(活动度)报告.(5)APTT以秒报告。 绘制质控图并随时分析其变化趋势是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在每天工作中,同时测正常和氨基常对照血浆(商品或自制),并用Le vey-Jeuny质控图检查有无失控.其步骤为,首先在常规的实验条件下(包括高素质的实验人员,规范的操作,稳定的仪器), 对质控品至少进行10次测量,计算出X及标准差,然后绘出质控图,质控物的X值为基线,纵轴有X±2s.每次试验时质控物与标本 一起检测,并把当日的结果点在图表上.下列的质量变化图形有利于操作人员判断结果是否有所失控.当失控时,按下述步骤(图1)检 查原因.
室间质评:各实验室必须积极参加由检验中心组织的室间质评活动,以便了解本单位的结果准确性,因仪器和试剂不同,同一份质控 血浆可行到不同结果,应将回报结果根据仪器试剂分组比较.

㈩ 出凝血时间的时间测定

凝血时间实验大致有6种测定方法。王鸿利等用6种凝血时间测定对12例重型血友病(Ⅷ因子活性<1%),4例中型血友病( Ⅷ因子活性1%~5%)进行测定,结果(检出率/病例数)为:毛细血管法,重型1/12,中型0/4;玻片法,重型2/12,中型0/ 4;普通试管法,重型12/12,中型2/4;APTT,重型12/12,中型4/4;硅化管,重型12/12,中型4/4;ACT法,重型12/12,中型4/4。从中可以看出,毛细血管法和玻片法很不敏感,不能再用于Ⅺ、Ⅸ、Ⅷ因子的筛选实验。普通试管法简单且较敏感,标本用量较少,可用于常规检查,但由于手工操作,需注意实验器材的标准化。APTT简便快速,市面上有各型凝血仪,可用于不同规模实验室,且有配套的试剂、质控物、校准物,易于质量控制,是较理想的常规实验方法。APTT也可手工完成,但影响因素较多,在标本量较多时,不适用。
临床意义
1 .凝血时间延长,主要见于血液中凝血因子缺乏或抗凝物质增加时,如血友病、肝脾病、急性传染病等。血友病患者的凝血时间可长达1~2小时以上。血液中抗凝物质增多常见于应用肝素治疗时,如断肢再植术后。此外,血小板严重减少时亦可引起凝血时间延长。
2.凝血时间缩短主要见于各种原因如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败血症等引起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简称DIC)。反复测定凝血时间,如每次都短于3分钟,说明血液有凝固的趋势,即应当想到有血管内凝血(DIC)D的可能。

阅读全文

与目前检测凝血时间的实验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回顾性研究包括哪些方法 浏览:482
铜炊锅使用方法 浏览:822
电路的图示方法有什么 浏览:884
支付宝解除关联手机号的操作方法 浏览:46
加热试管的方法图片 浏览:706
3点减1点计算方法 浏览:610
儿童吊顶蚊帐怎么安装方法 浏览:770
平果手机用什么方法变得音量大 浏览:697
少亏钱的方法和技巧 浏览:431
男生蝴蝶斑的治疗方法 浏览:328
坐便器的安装方法视频 浏览:591
你到底用什么方法掠走我的芳心 浏览:43
确定剪切连接件的方法 浏览:52
邦列安使用方法 浏览:792
如何给自己洗头发的正确方法 浏览:364
1723减23x7用简便方法怎么计算 浏览:524
高阶段如何制定有效的学习方法 浏览:86
如何将数据转换成数字方法 浏览:596
描写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作用 浏览:427
间接测量方法包括 浏览: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