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李崇断案 翻译
一、译文
寿春县人苟泰有个三岁的儿子,遇到贼,孩子丢失了,几年都不知他在哪里。后来在同县的赵奉伯家里出现,苟泰递诉状告到官府。他们两个人都说那个孩子是自己的儿子,而且都有邻居作证,郡县的官员不能判夺这件案子。
李崇说:“这个很容易就知道真相了。”他将两个父亲和儿子分别安置,让他们独处几十天,然后让人告诉那两个父亲说:“您的儿子生病,已经突然死了。现在接到命令,您的行动禁止解除了,回去准备丧事吧。”
苟泰听到后嚎啕大哭,悲伤的不能自已。奉伯只是嗟叹就完了,并没有特别哀伤的样子。李崇了解了实情,就把儿子还给苟泰,指责奉伯欺诈。
二、原文
寿春县人苟泰有子三岁,遇贼亡失,数年不知所在。后见在同县人赵奉伯家,泰以状告。各言己子,并有邻证,郡县不能断。(李)崇曰:“此易知耳。”令二父与儿各在别处。
禁经数旬,然后遣人知之,曰:“君儿遇患,向已暴死,有教解禁,可出奔哀也。”苟泰闻即号,悲不自胜;奉伯咨嗟而已,殊无痛意。崇察知之,乃以儿还泰,诘奉伯诈状。
三、出处
《太平御览》
(1)李崇断案判断最简单方法扩展阅读
一、创作背景
《太平御览》是宋代着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该书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
《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
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二、作品赏析
该书纂集宏富﹐所引用五代以前的文献﹑古籍﹐十之八九今已失传。后来从事学术研究的人﹐看不到原书﹐还可以从这部书里寻找断篇残简。
由于《御览》所据为宋代以前古本﹐故对现存先秦﹑汉﹑唐经史典籍﹐多能刊正其脱漏错讹。作为循部依类检索古代资料的宝库﹐该书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在编纂方面﹐该书体例时有失当﹐类目亦有重复﹐引用书名往往错乱﹐是其不足之处。
三、作者简介
李昉(925年-996年2月22日),字明远,(《直斋书录解题》作明叔),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县)人。五代至北宋初年名相、文学家。
后汉时期,李昉登进士第。累官至右拾遗、集贤殿修撰。后周时任集贤殿直学士、翰林学士。北宋初年,为中书舍人。宋太宗时任参知政事、平章事,终以特进、司空致仕。至道二年(996年),李昉去世,年七十二。获赠司徒,谥号“文正”。
李昉工诗,效法白居易诗风,为“白体诗”代表人物之一。典诰命共三十余年,曾参与编写宋代四大类书中的三部(《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有文集五十卷,今已佚。
❷ 李崇断案的启示是什么
要善于开动脑筋,找出事情之间的特点来解决问题。
❸ 李崇断案的译文
寿春县人苟泰有个三岁的儿子,遇到贼,孩子丢失了,几年都不知他在哪里。后来在同县的赵奉伯家里出现,苟泰递诉状告到官府。他们两个人都说那个孩子是自己的儿子,而且都有邻居作证,郡县的官员不能判夺这件案子。李崇说:“这个很容易就知道真相了。”他将两个父亲和儿子分别安置,让他们独处几十天,然后让人告诉那两个父亲说:“您的儿子生病,已经突然死了。现在接到命令,您的行动禁止解除了,回去准备丧事吧。”苟泰听到后嚎啕大哭,悲伤的不能自已。奉伯只是嗟叹就完了,并没有特别哀伤的样子。李崇了解了实情,就把儿子还给苟泰。
❹ 李祟断案文言文翻译
延昌初年,李崇加授侍中、车骑将军、都督江西诸军事。在此以前寿春县人苟泰有个儿子三岁,遭遇贼寇丢失,几年不知在哪里,后来发现在同县人趟奉伯家中。苟泰把情况上告,各说是自己的儿子,都有邻居证明,郡县官不能判案。李崇命令二位父亲和儿子各在不同的地方,禁闭了几十天,然后告诉他们说:“你的孩子患病,刚才已经突然死亡,可以出去处理后事。”苟泰听说后就号啕大哭,十分悲伤,奉伯仅叹息而已,全无一点悲痛的意思。李崇察觉而知情,就把孩子还给苟泰,诘问奉伯欺诈的情状。奉伯招供,说先死了一个儿子,所以冒认苟泰的儿子。
❺ 李崇断案原文
李崇任刺史,断狱精审。寿春县苟泰丢失3岁幼子,数年不知所在。偶见在本县赵奉伯家,告于官。两家各言是己子,郡县莫能断。案呈李崇,李崇令二父与儿各在别处,禁经数旬,告与二父曰:“儿暴病已死,可出奔哀。”苟泰闻即号啕,悲不自胜,奉伯则咨嗟而已,殊无痛意。李崇察知后,乃将子还于苟泰,罚奉伯。定州解庆宾、解思安兄弟流入扬州。弟思安逃役,兄诈称其弟被害,借城外之尸伪葬,并使女巫阳氏自云见鬼,诉说思安被害之苦。后庆宾嫁祸于同军兵苏显甫、李盖。苏、李不忍苦刑屈打成招。狱将决断,崇令止之。乃寻根究底,细心审查,终明原委。释苏、李,律庆宾、思安,鞭女巫一百。
❻ 古人那么重视传宗接代,他们是怎么辨别儿子是不是亲生的
其实古人自有古人的办法,我们常在一些古代小说和戏曲中看到“滴血认亲”的故事,这就是古人判断血缘关系的主要方法。所谓滴血认亲主要有两种,一是滴骨法,一是合血法。滴骨法就是指将活人血鲜血滴在死者骨殖上,如果鲜血滴入死者骨头,说明这两人之间存在着血缘关系,反之则不然。合血法是将两名活人的鲜血同时滴入某一器皿中,如果血液能够融合在一起,说明两人是血亲,否则就不存在血缘关系。
在古代,有滴血认亲的说法,在三国时期就出现了,并且在宋代的法医着作就有记载。不过在现代科学证明,这个是无效的,有种说法是只要血型相同两滴血在水中就会融合在一起。但是在古代时人们还是很相信的,所以当怀疑自己的儿女是否为亲生时,就可能会用这种方法进行鉴定。
❼ 两女人都说娃是亲生的,官员为什么说孩子刚已经死了
这是官员在试探,因为只有真正的母亲会在听闻孩子的死讯后会嚎啕哭,悲痛欲绝,这是来源于一个母亲的深切情感,如果不是孩子的亲生母亲,自然表现平淡,毫无心痛与悲伤的情感。所以,官员以此依据判定孩子的真正母亲是谁。由于,遗传的原因, 父母儿女、兄弟姐妹之间的长相、肤色等一般都会有某些相似的地方,通过外貌长相的对比来确定亲子关系恐怕是最原始的方法,
我国古代也有这样类似的案例,北魏时期的李崇就遇到这样一桩案件:有户人家三岁的儿子走丢了,孩子的母亲在另一户人家找到了自己的孩子,可是,这户人家一口咬定孩子是自己的。李崇将两位“母亲”分别关押了起来,然后,突然让狱卒告诉她们,小孩已经染疾暴毙,赶快回家去办理丧事,筹备丧礼。孩子真正的母亲听闻孩子的死讯后嚎啕大哭,悲痛欲绝。而另一位并无难过之感,到这里,谁是孩子的母亲一目了然。
❽ 中国古代聪明少年的故事
古代聪明机智少年的故事有:女娟救父、少孺子智谏吴王、童子计杀双虎、鲍童智辩田贵人、12岁的丞相、外黄少年劝霸王、小皇帝破冤案、李崇断案、小孔融讥大夫、蔡文姬听琴、诸葛亮巧施毒鱼计、张就黄绢示军情、曹冲的故事、苍舒令山鸡起舞、曹睿打猎
1、曹冲称象
孙权曾送来一只很大的象,曹操想要知道象的重量,询问众部下,都不能拿出办法来。曹冲说把象放在大船上面,在水痕淹到船体上刻下记号,再称量物品装载在船上,那么比较以后就可以知道了。曹操十分高兴,马上施行了这个办法,果然知道了大象的重量。
2、智救库吏
曹操的马鞍在仓库里被老鼠啃啮,管理仓库的吏役害怕会被处死。曹冲让他等三天后自动去自首。曹冲拿刀戳单衣,像老鼠咬啮的一样。曹操问他为什么不开心,曹冲回答民间认为老鼠咬了衣服,主人会不吉利。曹操说那都是瞎说,用不着苦恼。
不久库吏把老鼠咬马鞍的事情汇报了,曹操笑着说儿子的衣服就在身边,尚且被咬,何况是挂在柱子上的马鞍呢,没有责备库吏。
3、司马光砸缸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放弃他都跑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击去。水涌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4、文彦博灌水取球
文彦博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他自小聪明过人。 一次,他和几个小朋友在草地上踢球,一不小心,球掉进一棵大树的树洞里去。小朋友尝试伸手进树洞取球,可是树洞太深,怎么也摸不到底。
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的,都想不出办法来。他叫小朋友帮忙提来几桶水,把水一桶一桶往树洞里灌,不一会,水就把树洞给灌满了。皮球也浮上来了!
5、甘罗-12岁的丞相
甘罗12岁任秦相吕不韦的侍从,朝野鲜为人知,一次秦欲派使赴燕。
吕不韦请老臣张唐应命,屡劝无效。甘罗去见张唐,分析天下大势。数列出使利弊,说得张唐叹服,遂欣然应命使燕,吕不韦大加赞赏甘罗之才。此事不久,经吕不韦荐举,甘罗作为秦王特使。
奉命赴赵,以雄辩说服赵王发兵攻燕,秦不费一兵一卒,得城五座。甘罗立下奇功,满朝为之震动,被秦昭王封为上卿,并把甘茂充公的田宅赐还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