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进京赶考的穷书生,衣食住行都是如何解决的呢
科举考试的出现打破了贵族对官位的垄断和世袭,使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了古代读书人的人生理想。科举制是农耕文明所有文官选拔制度中最具公平性的制度,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也曾高度赞扬过科举制度。古代的读书人如果想通过科举制进入仕途,就要通过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用一个不恰当但很形象的比喻来说,就好像是现代的小升初考试、中考、高考和公务员考试。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对读书人的待遇虽然好,但能够有资格进京赶考的却人少之又少。仅以清代为例,童生录取率为2%。这是什么概念呢?2018年,我国有17个省的985院校录取率,连2%都不到!这么看来,古代的童试难度就已经堪比今天的考985了。1898年12月18日,17岁的鲁迅先生与堂叔周伯文、周仲翔、弟弟周作人一起参加了会稽县试,结果名落孙山。童试中的区区一个县试就如此困难,乡试自然是难上加难了。范进中举之后为何会极乐生悲疯掉?刺激到他的可不仅仅是封建礼教。
Ⅱ 在外孤身流浪的人,你们是怎么解决衣食住行的
现代社会浪费严重。吃的可以在垃圾桶里找,也可在饭馆酒家门前等。穿的可以在垃圾堆里找废弃布料自行拼凑,也可偷晾晒在外的他人衣裤。阴冷天气住在建筑物的角落、背风处,温暖或炎热时住在水边、桥上。行基本靠走,如果想回家,可以爬火车(货车)。
Ⅲ 鲁滨逊是怎样解决衣食住行的
鲁滨孙在荒无人烟,缺乏最基本的生存条件的小岛上,孤身一人,克服了许许多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地活了下来。没有房子,他自己搭建;没有食物,他尝试打猎,种谷子,驯养山羊,晒野葡萄干;他还自己摸索着做桌椅,做陶器,用围巾筛面,做面包~~~在这荒无人烟的海岛上,鲁滨孙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性地解决了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的问题。
Ⅳ 在古代中国,长期旅行如何解决衣食住行这些问题
民以食为他,古人出门旅行头等大事就是带干粮。现代人只要带上钱包即可,古人可不是带上银子那么简单。由于经济不发达,并不是随处都有餐饮店。从《水浒传》里可以看出,英雄好汉出门在外吃饭是个问题。在繁华闹市,可以“三五斤牛肉自与洒家切来”;走到地处偏僻的村店(祝家庄),就没肉可吃了。鲁智深因为饥肠辘辘,饿肚子时和两个道人打架,险些打败,待吃了史进给的干肉烧饼后才满血复活。由此可见,古人在出门前务必盘算好吃的问题。如,携带干粮、随处化缘等各种方法通用。也由此,古人发明了能存放十天半个月不变质的“锅盔”等旅途食物。
其实古代人出门旅游,主要是因为“从政”,所谓“宦游”,就像杜甫写的“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一般老百姓是很少出门旅行的,受限太多。
Ⅳ 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的孔子,衣食住行如何解决的
公元前499年,孔子以鲁国司寇(司法部长)的身份,协助季桓子处理国事,三年得到大治。《史记 孔子世家》记载: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意思是治理国政三个月,做生意的奉公守法;男女行路分道;路不拾遗;客人不必向政府请求,全都给予接待,如同回家。
齐国听闻后,很是担心鲁国的强大,便送美女迷惑季桓子、鲁国国君。阴谋得逞,季桓子三天不上朝,祭祀的时候也不将祭肉分给孔子。于是,孔子便开始了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纵观孔子的生平,周游列国的经费来源可能有:
孔子先祖弗父本有机会做宋国的国君,但让位于自己的弟弟,这一让到了孔子父亲叔梁纥,江河日下,是一位县长。可知虽是没落贵族,孔子家族文化传承上仍有遗存。司马迁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是说孔子小时候将盛装牲品的俎豆摆放整齐,模拟行礼的样子,当作游戏。可见,对于祭祀天地的典礼是很感兴趣。
在其34岁之时,鲁国国君赞助孔子,一辆车、两匹马还有一个书童,前往周朝都城洛邑,向老子询问学习周礼,很快成为了周礼专家,之后邾国大夫代邾隐公向孔子请教冠礼,相信即便邾国是小国,邾国大夫也不会空手上门请教,传出去不好的。此外,孔子还担任承办丧事的角色,所以有人才骂儒家是吃冷猪肉的。是说孔子看重祭祀这件事,不是说为了那口猪肉。再者,古人事死如事生,主持丧礼应该需要一笔费用。
孔子逝世后,弟子为其守孝三年,古人的守孝三年是25个月。因孔子是因材施教,相同问题,答案不同,启发式教学,私人订制。同门师兄弟在此期间,相互回忆与孔子相处的点滴,记录下来便成了后来的《论语》。需要特别指出的,子贡与孔子感情深厚,守孝三年之期过后,再为孔子守孝三年,今曲阜孔林孔子墓西,立有“子贡庐墓处”的石碑,见证了这段感人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