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尿蛋白
尿蛋白 尿蛋白定性试验是用以筛选和粗略估计尿蛋白含量的方法。试验的方法有三种:试纸法、磺柳酸法和加热醋酸法。磺柳酸法和加热醋酸法都是根据浊度反应将无混浊或无沉淀定为阴性(一),将出现混浊或沉淀的定为阳性(+)。磺柳酸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可广泛用于普查,但其对白蛋白的灵敏度高于球蛋白,且影响因素较多,易造成假阴性或假阳性。加热醋酸法对白蛋白和球蛋白的灵敏度基本一致,影响因素少,准确性较高。
根据浊度反应估算尿蛋白的含量如下:
尿蛋白<0.1g/L:一;尿蛋白为0.1—0.2g/L:±;尿蛋
白为0.2—1.0g/L:+;尿蛋白为1.0~2.0g/L:++;尿蛋白
为2.0—4.0g/l: +++;尿蛋白>4.0g/L: +++十。
正常尿液中含有微量蛋白质(24小时尿蛋白定量<150mg),普通检测方法不能发现,检查结果为阴性。超出此范围则可检出,称为蛋白尿。但由于尿蛋白试验只是测定一次尿的结果,易受尿液浓缩及稀释程度的影响,常常不能准确反映蛋白尿的程度。
当肾小球、肾小管发生病变时,如各期肾炎、肾病以及高血压发生肾动脉硬化时,均可出现蛋白尿;各种细菌性感染,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败血症等亦可出现蛋白尿;非感染性疾病,如肾结石、多囊肾、肾淀粉样变性以及休克、严重肌肉损伤、发热、黄疸、甲状腺功能亢进、溶血性贫血及白血病等,也可出现蛋白尿。
生理性蛋白尿常见于食高蛋白饮食后,精神激动、剧烈运动、长时间受寒、妊娠等,都可能出现暂性的蛋白尿,但尿蛋白定性一般不超过+。
一般说来,持续性的蛋白尿往往代表肾脏有病变。尿蛋白的多少反映了病变程度,临床可据此作疗效观察。然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肾小球病变到了晚期,由于大量肾单位废损,使蛋白滤出减少,尿蛋白检查反而减少或消失,这并不代表肾脏病变的减轻。 中医治疗肾病——独树一帜
血尿、蛋白尿虽然是判断肾脏病病情严重程度及其预后的重要指标,但是肾病患者不能一叶障目。数值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病情能得到真正好转。只要病情得到控制,潜血、尿蛋白数值自然会降下来。但现在有一些患者舍本逐末,一双眼睛死盯着数值不放,必然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后果。要想真正恢复健康,治病于本是最重要的。这就要求患者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彻底治愈肾病。
目前现代医学对肾病治疗方法比较局限,只是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抗菌素治疗,在病情转入尿毒症期以后,进行透析与换肾。这些是治疗肾病的常规方法,虽然在疗效上有一定优势,但其副作用较大,且费用昂贵。尤其进入尿毒症期,病人在治疗时会更加痛苦,这痛苦不仅来源于身体上,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它给患者及家庭带来巨大的思想压力和经济压力,一般家庭难以承受。
近年来,由于我国传统中医学理论得到了极大发展,在肾病治疗上,与世界先进科技接轨所衍生出的微化中药渗透治疗,在肾病治疗领域创造出神奇效果。对肾脏病的恢复、肾功能的改善及晚期肾病患者生命的延长上起到了明显作用。微化中药渗透治疗肾脏病就是运用中医理论对每一种肾脏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归纳,辩证准确地用药,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先进的微化技术改善药物有效成份的吸收率,从根本上提高药效,迅速改善症状。
微化中药如何消除肾病引起的蛋白尿、血尿?
由上面的论述知道,肾脏病尿蛋白和红细胞的漏出,主要原因是肾小球滤过膜受损伤导致通透性增加造成的。在过去,我们只是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在肾小球滤过膜的修复上针对性很差。由此可知,即便尿蛋白、潜血在一段时间内减少甚至消失,但其最根本的病因没有解决,肾小球的滤过膜仍未得到修复。在药物作用消失后,或在某些原因诱导下,尿蛋白、潜血又怎会不卷土重来呢?
经过微化处理后的中药,具有更强的药物活性,它在充分发挥传统中药治病于本特点,使破碎的中药分子链再次有效链结,形成新功能的同时。还可针对受损伤的肾小球基底膜,去除沉积在基底膜上的免疫复合物与病变组织,修复受损的基底膜。这一方法主要是修复肾脏病变的基因和受损的肾脏病变细胞,并激活受损组织细胞内DNA复制,促使受损肾脏结构改变,使受损肾脏功能得到恢复。所以,修复之后,由于引起病变的根本原因被消弥于无形,尿蛋白、潜血必然会逐渐减少直到消失,且这种消失是随着病因的清除而消失的,所以很难出现反复,当然更不存在停药后症状的反弹。
所以,在肾病引起的蛋白尿、血尿的治疗上,关键是要治“本”,是去修复受损的基底膜,而不是一味的被表象所蒙蔽;病情的好坏病人本身是可以感觉到的,不必去刻意追求那一个个数字。只有这样,病情才会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治愈!
以上是以前的,今天才发现有很多不足,目前保护肾太依赖中药未必是好事,中药确实不错,可是尿蛋白并不只是肾炎肾本身的问题,根据尿蛋白的成因,一般可以分为5类
1.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球性蛋白尿(glomerular proteinuria)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对血浆蛋白通透性增高所致。是临床最多见的类型。见于多种原发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是由于缺血、中毒、免疫病理损伤破坏了滤过膜的完整性;或由于滤过膜电荷屏障作用减弱而致。
2.肾小管性蛋白尿:在正常情况下经肾小球滤出的中小分子蛋白质,几乎全被肾小管重吸收。当肾小管疾病时,蛋白质重吸收受障碍,小分子蛋白质就会从尿中排出,包括β2-微球蛋白、溶菌酶、核糖核酸酶等。由于血液中小分子蛋白质浓度很低,故此类病人尿蛋白总量一般不超过2g,有时仅10mg,也可以蛋白尿存在。
3.溢出性蛋白尿:在某些疾病中,血中小分子蛋白浓度增加,如本周氏蛋白、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等:若滤液中浓度超过肾吸收阈限,就可以排出,见于骨髓瘤、血管内溶血性疾病。
4.分泌性蛋白尿:尿中IgA排泄增多,见于肾小管间质性肾病;髓袢升支厚段受炎症及药物刺激时,分泌粘液蛋白(Tamm Horsfell蛋白,T-H蛋白)增多。
5.组织性蛋白尿:组织遭受破坏后可以释放胞质中各种酶及蛋白质,若分子量小,肾小球滤液中浓度超过肾小管吸收阈限,就则可自尿中排出。该项蛋白液可以直接从肾小管排出,如癌胚抗原——aFP、溶菌酶、肾小管基膜抗原等。
因此,测定蛋白质的大小及性质对临床很有意义。SDS据丙酰胺凝胶电泳的应用更有实际价值。
总之,如果你没有学过医,那我告诉你,蛋白尿只是一个症状而不是病,治疗蛋白尿关键是认识他,为什么会有蛋白尿。糖尿病高血压是不是控制好了。
尿蛋白测定,包括尿蛋白定性和尿蛋白定量。
尿蛋白定性的临床意义:
尿蛋白定性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其阳性程度与肾损害程度不一定成正比。糖尿病患者尿中持续出现尿蛋白阳性,除外泌尿系感染、原发性肾病外,应考虑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有专家认为,糖尿病肾病早期蛋白尿呈间歇性,只在劳动或运动后为阳性反应。因此,运动后尿蛋白检验对诊断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发现有一定的意义。
尿蛋白定量的临床意义:
(1)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正常参考值为10~150毫克。若在150~500毫克,为微量蛋白尿,>500毫克为临床蛋白尿。微量蛋白尿提示糖尿病肾病早期,需长期控制血糖,对逆转或延缓肾病和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有一定意义。
(2)尿白蛋白排泄率(uAE)正常参考值<15微克/分。糖尿病肾病早期,肾小球基底膜受损较轻,故只有微量白蛋白漏出。早期糖尿病肾病uAE为15~200微克/分,临床糖尿病肾病>200微克/分。有专家报告,糖尿病肾病有明显蛋白尿者,几乎100%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当糖尿病患者uAE30微克/分,可能是糖尿病微血管合并症防治的关键时刻。严格控制血糖后,早期糖尿病肾病尿白蛋白可逆转或部分逆转。目前,常用测定微量尿蛋白的方法是放射免疫法。
什么是尿蛋白?正常人尿液中有无蛋白?
尿蛋白是尿液通过酸化加热后混浊而检出的。正常人每天尿中排出的蛋白质一般为40~80毫克,上限为150毫克,称为生理性蛋白尿。由于量少,常规化验检测为阴性,超过150毫克/日,即属于异常蛋白尿。人体在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情绪激动、过冷、过热及在应激状态时,尿蛋白的排出量均可增多,称一过性蛋白尿,在几小时或数天后即可恢复正常。
肾病患者的尿验常识
留尿化验应注意的问题:
收集尿液的时间:任何时间排出尿都可以做常规化验检查。一般肾病病人为观察前后结果则规定一律采用清晨起床第一次尿液送检。
送检尿量:一般5~10ml,如要测尿比重则不能少于50ml。
留尿标本应取中段尿:即先排出一部分尿弃去,以冲掉留在尿道口及前尿道的细菌,然后将中段尿留取送检。
应注意不要把非尿成分带入尿内:如女性患者不要混入白带及月经血,男性患者不要混入前列腺液等。
正常值与其变动
○健康的人也会排出一些尿蛋白
健康的人也会出现极少量的尿蛋白,但在定性检查时只要试纸不变色呈阴性(一)就属正常。
此外,定量检查尿蛋白量,只要在100毫克以下时皆属正常的范围。
另外,即使身体并无障碍,只要有激烈运动、酷寒、精神兴奋、强烈压力时,也会出现尿蛋白。
被怀疑为异常值的疾病
○疑阳性及阳性就是异常
定性检查呈疑阳性(+ -)、或阳性(+)时就被认为是异常值。
此外,定量检查时,一日数值超过100毫克就是异常值。
尿蛋白显示异常值时的疾病,有的是肾脏本身的疾病,有的则是肾脏病以外的原因所引起的疾病。
○肾脏病以外的原因所引起的蛋白尿
肾脏病以外的原因所引起的蛋白尿多数为良性,当其疾病治愈后,蛋白尿也就随之消失。
[热性蛋白尿] 感冒等疾病引起发烧至摄氏三十八度以上时就会出现蛋白尿。
[起立性蛋白尿] 年轻人脊椎向前弯屈压迫到肾脏血管时就会有蛋白尿的情形。如果不治疗,在三十岁前后也会自动消失。
[瘀血肾] 心脏衰竭等肾静脉瘀血时会出现尿蛋白,但瘀血消失时蛋白也会消失。
○肾脏疾病所引起的蛋白尿
每次做尿液检查就会出现蛋白时,很明显的就是患有肾脏疾病。
[肾炎] 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其一日的尿液蛋白量从少量到数十公克都有。
[肾变病症候群] 一日量尿液会出现三公克以上的多量尿蛋白。症状严重时,尿液渗出的蛋白会使血液中的蛋白浓度降低。另外,也有因糖尿病性肾症、淀粉样变性病(AJnyloidosis)、胶原病等而引起的情形。
[肾硬化症] 随着本态性高血压引起的肾硬化症,尿蛋白量会减少,多半在300毫克以下。
此外,多发性骨髓瘤、全身性红斑狼疮、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水肿病等水银中毒、铅中毒疾病,也会出现尿蛋白。
出现异常值时该怎么办?
○不能以一次检查就下诊断
第一次检查出现尿蛋白时,必须再做检查。再检查仍出现异常时,就要接受尿沉淀、红细胞数、白细胞数等的检查,也要实施肾脏与泌尿道的精密检查,然后综合全身症状来诊断是否有肾脏疾病或是其他疾病。有肾脏疾病时,还要做其他肾功能检查,再做综合的诊断。
○治疗的基本在于饮食疗法
诊断为膀胱炎、肾盂肾炎等泌尿道感染症、肾炎、肾病变时,必须保持平静,服用医师所指示的药物。
诊断为肾炎、肾病变时,必须接受肾机能检查。其检查结果不良时,就要限制运动,并实施饮食疗法。肾障碍的治疗基本在于饮食疗法,由此可知饮食疗法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必须遵守医师指示,控制一日内食盐与蛋白质的摄取量。
2. Bence Jones蛋白
中文译为“本周氏蛋白”,本周氏蛋白是一种免疫球蛋白的轻链或轻链的多聚体,也称为γ微球蛋白或凝溶蛋白,存在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尿液中。因此该化验的主要目的是筛查多发性骨髓瘤。
本-周氏蛋白(Bence-Jone’s protein,BJP):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浓度超过近曲小管重吸收的极限时,可自尿中排出。
3. 几种常用尿液检查标本留取的方法
1、尿常规: 尿常规检测可起到筛选的作用,简单、快捷,半小时~1小时即可出结果。检测内容包括:尿蛋白、隐血、尿糖、细胞成分等。 留取方法:新鲜晨尿或随机尿,取中段尿(将前面和最后面一部分尿液弃去,留取中间一段尿液)30~50 毫升,装入清洁容器如尿杯等送检。 2、尿沉渣红细胞计数及分类: 用于检测尿中红细胞的多少和形态。 留取方法:新鲜晨尿或随机尿,取中段尿30~50 毫升,装入清洁容器如尿杯等送检。 注意:① 避免进食偏酸的食物或饮料。(尿pH<5.5 时红细胞仅剩细胞膜呈圈状,即影红状态,致红细胞形态及来源很难辨别,可口服小苏打3 天后留取。② 尿浓缩试验测定尿标本留取的时间段内不得留取该项目的尿标本。③ 女性经期前后三天尽量不要留取标本,男性应避免精液、前列腺液污染标本。 3、24 小时尿蛋白、尿液理化性质分析: 较精确测定尿中蛋白、微量白蛋白、氨基酸和电解质等的含量。 留取方法:早晨7:00 起床后将第一次尿液排尽,此后收集每次尿液,装入留尿容器内(请预先加入防腐剂甲苯),并混匀,直到第二天清晨7:00 解最后一次尿液装入留尿容器内。(也可以留取第一天上午任一时间点至第二天上午相同时间点的尿液,方法同上) 注意:① 要求正常进食、饮水,勿暴饮暴食,以免影响24 小时尿液总量。② 肉眼血尿、乳糜尿的患者不能检测,以免影响结果。③ 不得在此24 小时时段内留取其它项目的标本。 4、尿微量蛋白、尿蛋白五项分析 用于判断肾小球损害程度。 留取方法:新鲜晨尿或随机尿,取中段尿30~50 毫升,装入清洁容器如尿杯等送检。 5、尿本周氏蛋白、特异性抗体κ、λ 轻链: 提示轻链沉积病、 多发性骨髓瘤 或淀粉样变性。 留取方法:新鲜晨尿或随机尿,取中段尿30~50 毫升,装入清洁容器如尿杯等送检。 注意:① 乳糜尿不得检测,以免影响结果。② 尿浓缩试验测定尿标本留取的时间段内不得留取该项目的尿标本。 6、中段尿培养、药敏试验: 用于尿液病原微生物的检测 留取方法:①留取晨尿。②留取标本前,患者应用肥皂水及1:1000高锰酸钾液或新洁尔灭液清洗会阴部。③自然排尿,使尿液呈现状流出,弃去前段,留取中段尿约10毫升,加盖立即送检。如不能立即送检,可暂时冷藏于冰箱保存。④做厌氧菌培养应无菌注射器膀胱穿刺留取尿液。 注意:留取尿液全过程应绝对避免手及物表接触器皿及盖以免污染。
4. 尿蛋白什么意思 怎么辨别呢
血液中常会有定量的对人类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蛋白存在。一部分的蛋白会在肾脏的丝球体中过滤进入尿液中,但又会在肾小管被吸收而回到血液中。 因此,若肾脏的机能正常,在尿液中出现的蛋白量只有一点点,但是当肾脏与尿管出现障碍时就会漏出多量的蛋白变成蛋白尿。正常人尿中有微量蛋白,正常范围内定性为阴性,记为(-)。尿中蛋白质含量多达0.15g/24h以上时,称蛋白尿,尿常规定性可出现阳性。
尿蛋白的定义
尿蛋白是尿液通过酸化加热后混浊而检出的蛋白质。正常人24小时尿蛋白的范围为≦0.15g,常规化验 尿蛋白
检测为阴性。如检测尿蛋白﹥150毫克/日,即尿蛋白阳性时,说明人体排出的尿蛋白量明显增多,属于异常尿蛋白。尿蛋白持续阳性,往往代表肾脏发生了病变,故临床可依据尿蛋白阳性的多少来判定肾病损伤的程度以及肾病治疗的效果。因此,出现异常尿蛋白,一定要有效控制并消除,防止病情恶化进展。
编辑本段尿蛋白的检验方法和判断
定性试验是用以筛选和粗略估计尿蛋白含量的方法。试验的方法有三种:试纸法、磺柳酸法和加热醋酸法。磺柳酸法和加热醋酸法都是根据浊度反应将无混浊或无沉淀定为阴性(一),将出现混浊或沉淀的定为阳性(+)。磺柳酸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可广泛用于普查,但其对白蛋白的灵敏度高于球蛋白,且影响因素较多,易造成假阴性或假阳性。加热醋酸法对白蛋白和球蛋白的灵敏度基本一致,影响因素少,准确性较高。 根据浊度反应估算尿蛋白的含量如下: 尿蛋白<0.1g/L:一; 尿蛋白为0.1—0.2g/L:±; 尿蛋白为0.2—1.0g/L:+; 尿蛋白为1.0~2.0g/L:++; 尿蛋白为2.0—4.0g/L: +++; 尿蛋白>4.0g/L: ++++。 正常尿液中含有微量蛋白质(24小时尿蛋白定量<150mg),普通检测方法不能发现,检查结果为阴性。超出此范围则可检出,称为蛋白尿。但由于尿蛋白试验只是测定一次尿的结果,易受尿液浓缩及稀释程度的影响,常常不能准确反映蛋白尿的程度。 人体在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情绪激动、过冷、过热及在应激状态时,尿蛋白的排出量均可增多,称一过性蛋白尿,在几小时或数天后即可恢复正常。
编辑本段肾病患者的尿验常识
收集尿液的时间
任何时间排出尿都可以做常规化验检查。一般肾病病人为观察前后结果则规定一律采用清晨起床第一次尿液送检。
送检尿量
一般5~10ml,如要测尿比重则不能少于50ml。
留尿标本应取中段尿
即先排出一部分尿弃去,以冲掉留在尿道口及前尿道的细菌,然后将中段尿留取送检。 4.应注意不要把非尿成分带入尿内:如女性患者不要混入白带及月经血,男性患者不要混入前列腺液等。
编辑本段尿蛋白的病因
当肾小球、肾小管发生病变时,如各期肾炎、肾病以及高血压发生肾动脉硬化时,均可出现蛋白尿;各种细菌性感染,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败血症等亦可出现蛋白尿;非感染性疾病,如肾结石、多囊肾、肾淀粉样变性以及休克、严重肌肉损伤、发热、黄疸、甲状腺功能亢进、溶血性贫血及白血病等,也可出现蛋白尿。 生理性蛋白尿常见于食高蛋白饮食后,精神激动、剧烈运动、长时间受寒、妊娠等,都可能出现暂性的蛋白尿,但尿蛋白定性一般不超过+。 一般说来,持续性的蛋白尿往往代表肾脏有病变。尿蛋白的多少反映了病变程度,临床可据此作疗效观察。然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肾小球病变到了晚期,由于大量肾单位废损,使蛋白滤出减少,尿蛋白检查反而减少或消失,这并不代表肾脏病变的减轻。 肾脏病以外的原因所引起的蛋白尿 肾脏病以外的原因所引起的蛋白尿多数为良性,当其疾病治愈后,蛋白尿也就随之消失。 [热性蛋白尿] 感冒等疾病引起发烧至摄氏三十八度以上时就会出现蛋白尿。 [起立性蛋白尿] 年轻人脊椎向前弯屈压迫到肾脏血管时就会有蛋白尿的情形。如果不治疗,在三十岁前后也会自动消失。 [瘀血肾] 心脏衰竭等肾静脉瘀血时会出现尿蛋白,但瘀血消失时蛋白也会消失。 ○肾脏疾病所引起的蛋白尿 每次做尿液检查就会出现蛋白时,很明显的就是患有肾脏疾病。 [肾炎] 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其一日的尿液蛋白量从少量到数十公克都有。 [肾病综合征群] 一日量尿液会出现三公克以上的多量尿蛋白。症状严重时,尿液渗出的蛋白会使血液中的蛋白浓度降低。另外,也有因糖尿病性肾症、淀粉样变性病(AJnyloidosis)、胶原病等而引起的情形。 [肾硬化症] 随着本态性高血压引起的肾硬化症,尿蛋白量会减少,多半在300毫克以下。 此外,多发性骨髓瘤、全身性红斑狼疮、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水肿病等水银中毒、铅中毒疾病,也会出现尿蛋白。
编辑本段根据尿蛋白的成因,一般可以分为5类
肾小球性蛋白尿
肾小球性蛋白尿(glomerularproteinuria)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对血浆蛋白通透性增高所致。是临床最多见的类型。见于多种原发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是由于缺血、中毒、免疫病理损伤破坏了滤过膜的完整性;或由于滤过膜电荷屏障作用减弱而致。
肾小管性蛋白尿
在正常情况下经肾小球滤出的中小分子蛋白质,几乎全被肾小管重吸收。当肾小管疾病时,蛋白质重吸收受障碍,小分子蛋白质就会从尿中排出,包括β2-微球蛋白、溶菌酶、核糖核酸酶等。由于血液中小分子蛋白质浓度很低,故此类病人尿蛋白总量一般不超过2g,有时仅10mg,也可以蛋白尿存在。
溢出性蛋白尿
在某些疾病中,血中小分子蛋白浓度增加,如本周氏蛋白、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等:若滤液中浓度超过肾吸收阈限,就可以排出,见于骨髓瘤、血管内溶血性疾病。
分泌性蛋白尿
尿中IgA排泄增多,见于肾小管间质性肾病;髓袢升支厚段受炎症及药物刺激时,分泌粘液蛋白(Tamm Horsfell蛋白,T-H蛋白)增多。
组织性蛋白尿
组织遭受破坏后可以释放胞质中各种酶及蛋白质,若分子量小,肾小球滤液中浓度超过肾小管吸收阈限,就则可自尿中排出。该项蛋白液可以直接从肾小管排出,如癌胚抗原——aFP、溶菌酶、肾小管基膜抗原等。 因此,测定蛋白质的大小及性质对临床很有意义。SDS据丙酰胺凝胶电泳的应用更有实际价值。
尿蛋白定性的临床意义:
尿蛋白定性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其阳性程度与肾损害程度不一定成正比。糖尿病患者尿中持续出现尿蛋白阳性,除外泌尿系感染、原发性肾病外,应考虑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有专家认为,糖尿病肾病早期蛋白尿呈间歇性,只在劳动或运动后为阳性反应。因此,运动后尿蛋白检验对诊断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发现有一定的意义。 尿蛋白定量的临床意义: (1)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正常参考值为10~150毫克。若在150~500毫克,为微量蛋白尿,>500毫克为临床蛋白尿。微量蛋白尿提示糖尿病肾病早期,需长期控制血糖,对逆转或延缓肾病和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有一定意义。 (2)尿白蛋白排泄率(uAE)正常参考值<15微克/分。糖尿病肾病早期,肾小球基底膜受损较轻,故只有微量白蛋白漏出。早期糖尿病肾病uAE为15~200微克/分,临床糖尿病肾病>200微克/分。有专家报告,糖尿病肾病有明显蛋白尿者,几乎100%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当糖尿病患者uAE30微克/分,可能是糖尿病微血管合并症防治的关键时刻。严格控制血糖后,早期糖尿病肾病尿白蛋白可逆转或部分逆转。目前,常用测定微量尿蛋白的方法是放射免疫法。 (3)尿蛋白比尿肌酐在30~300(mg/g)为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尿期。由于24h尿蛋白定量受到的影响比较大,尤其是尿量的影响,所以现在美国NKF—K/DOQI工作组亦建议用晨尿或随机尿Up/Ucr替代传统的“定时尿液收集” 的尿蛋白定量。 一项新的协作荟萃分析表明,预估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蛋白尿(尿蛋白-肌酐比≥ 1.1 mg/mmol 10 mg/g)是普通人群中死亡危险的独立预测因素。研究结果为应用两项指标进行慢性肾病的危险评估以及定义和分期提供了定量资料。[1]
编辑本段尿蛋白的西医治疗
目前现代医学对肾病治疗方法比较局限,只是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抗菌素治疗,在病情转入尿毒症期以后,进行透析与换肾。这些是治疗肾病的常规方法,虽然在疗效上有一定优势,但其副作用较大,且费用昂贵。尤其进入尿毒症期,病人在治疗时会更加痛苦,这痛苦不仅来源于身体上,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它给患者及家庭带来巨大的思想压力和经济压力,一般家庭难以承受。
编辑本段尿蛋白的中医中药治疗
血尿、蛋白尿虽然是判断肾脏病病情严重程度及其预后的重要指标,但是肾病患者不能一叶障目。数值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病情能得到真正好转。只要病情得到控制,潜血、尿蛋白数值自然会降下来。但现在有一些患者舍本逐末,一双眼睛死盯着数值不放,必然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后果。要想真正恢复健康,治病于本是最重要的。这就要求患者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彻底治愈肾病。 近年来,由于我国传统中医学理论得到了极大发展,在肾病治疗上,与世界先进科技接轨所衍生出的微化中药渗透治疗,在肾病治疗领域创造出神奇效果。对肾脏病的恢复、肾功能的改善及晚期肾病患者生命的延长上起到了明显作用。微化中药渗透治疗肾脏病就是运用中医理论对每一种肾脏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归纳,辩证准确地用药,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先进的微化技术改善药物有效成份的吸收率,从根本上提高药效,迅速改善症状。 微化中药如何消除肾病引起的蛋白尿、血尿? 由上面的论述知道,肾脏病尿蛋白和红细胞的漏出,主要原因是肾小球滤过膜受损伤导致通透性增加造成的。在过去,我们只是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在肾小球滤过膜的修复上针对性很差。由此可知,即便尿蛋白、潜血在一段时间内减少甚至消失,但其最根本的病因没有解决,肾小球的滤过膜仍未得到修复。在药物作用消失后,或在某些原因诱导下,尿蛋白、潜血又怎会不卷土重来呢? 经过微化处理后的中药,具有更强的药物活性,它在充分发挥传统中药治病于本特点,使破碎的中药分子链再次有效链结,形成新功能的同时。还可针对受损伤的肾小球基底膜,去除沉积在基底膜上的免疫复合物与病变组织,修复受损的基底膜。这一方法主要是修复肾脏病变的基因和受损的肾脏病变细胞,并激活受损组织细胞内DNA复制,促使受损肾脏结构改变,使受损肾脏功能得到恢复。所以,修复之后,由于引起病变的根本原因被消弥于无形,尿蛋白、潜血必然会逐渐减少直到消失,且这种消失是随着病因的清除而消失的,所以很难出现反复,当然更不存在停药后症状的反弹。 所以,在肾病引起的蛋白尿、血尿的治疗上,关键是要治“本”,是去修复受损的基底膜,而不是一味的被表象所蒙蔽;病情的好坏病人本身是可以感觉到的,不必去刻意追求那一个个数字。只有这样,病情才会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治愈! 以上是以前的,今天才发现有很多不足,目前保护肾太依赖中药未必是好事,中药确实不错,可是尿蛋白并不只是肾炎肾本身的问题, 总之,如果你没有学过医,那我告诉你,蛋白尿只是一个症状而不是病,治疗蛋白尿关键是认识他,为什么会有蛋白尿。糖尿病高血压是不是控制好了。
编辑本段尿蛋白的危害
许多慢性肾炎患者认为尿检不正常,有蛋白尿,身体也没有觉得不舒服。有尿蛋白,既不疼也不痒,好像根本不用治疗一样。正常人的尿中一般不会有蛋白,因为在肾脏中有对血液中的蛋白过滤膜,蛋白质是无法通过这层膜的,此膜能通过的只能是小分子物质,如水、无机盐、尿素、尿酸,而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胆固醇、维生素是无法通过这层膜,再一个葡萄糖也是可以通过这层膜,但在肾脏中有吸收葡萄糖的细胞并送回血液中,所以正常人的尿液中一般不会有蛋白质、葡萄糖等人体必须的大分子物质。其实尿蛋白不是这么简单的。慢性肾炎尿蛋白的发生不仅仅是营养蛋白的大量流失,而且加重病变肾小球的损伤。另外,正常情况下,肾小球会滤出一些小分子的蛋白,但都可以被肾小管重吸收回血液,长期的尿蛋白会使肾小管长期超负荷运转,这样就会对肾小管造成损害,研究已经证实,尿蛋白的发生是造成尿毒症的第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它最大的危害在于毒蚀肾脏,加速病情向尿毒症发展。 如果出现尿蛋白,那是非常危险的,说明肾有问题了,肾是人体排泄器官,如果此处有问题会影响整个人体,甚至致命。尿蛋白出现,会出现蛋白质损失,人体的结构部分有相当多的蛋白质,说明蛋白质是人体构的重要物质,而且人体内的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它还是人体基因复制的重要物质,就是人不能没有蛋白质。如果损失蛋白质的话,人体的机构就无法正常运行,致使的生理机能减缓甚至停滞,直到死亡。
编辑本段出现尿蛋白阳性的各种肾病类型
尿蛋白阳性检查结果是通过尿蛋白定性试验检查得出的。各种类型的肾病都有发生尿蛋白阳性的可能。当肾小球、肾小管发生病变时,如各期肾炎、肾病以及高血压发生肾动脉硬化时,均可出现尿蛋白阳性;各种细菌性感染,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败血症等亦可出现尿蛋白阳性;非感染性疾病,如肾结石、多囊肾、肾淀粉样变性以及休克、严重肌肉损伤、发热、黄疸、甲状腺功能亢进、溶血性贫血及白血病等,也可出现尿蛋白阳性。 尿蛋白检测不仅能判定肾脏有无病损,通过临床深入的尿蛋白定量检查,还可以帮助肾病患者了解肾脏病变的程度—— 1、轻度蛋白尿(小于0.5g/24h):主要见于非活动期肾脏病变、肾盂肾炎等。 2、中度蛋白尿(0.5~4g/24h):见于肾炎、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肾硬化、肾肿瘤等。 3、重度蛋白尿(大于4g/24h):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隐匿性肾炎等。
编辑本段尿蛋白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1)尿液变化:40%~70%病人出现肉眼血尿;尿色如洗肉水样或如红茶及酱油样,约持续l一2周转为显微镜血尿。镜下血尿多数在 6个月内消失,也可持续l~3年才完全消失。发病初期尿量明显减少,甚至无尿(全天尿量少于100m1),若超过3天无尿表示病情严重,此时往往出现氮质 血症(血尿素氮>7.14mmol/L);表示肾功能受到损害。在疾病的恢复期尿量逐渐增多可高达2000ml以上,肾功能可逐渐恢复正常。 (2)蛋白尿:急性肾炎病人几乎均出现蛋白尿,表现为尿中泡沫增多,通常随病变轻重程度而增减,蛋白尿较其他症状消失慢,水肿消失后,蛋白尿仍可持续1—2个月,甚至更久才会逐渐消退。 (3)水肿:水肿常为起病首见症状,见于70%~90%的案例,轻重不等。轻者仅为眼睑浮肿,严重时可延及全身,有些患者还会出现胸水、腹水等症状。水肿一般在2~3周内开始消退,尿量会逐渐增多。 (4)高血压:急性肾炎80%左右病人可有高血压,血压常为中等程度增高,成人一般为18.7—22.7kPa/12.0—14.7kPa,偶见较严重 的可发展为高血压危象,但舒张压很少超过16kPa。若血压持续升高不退,是转变为慢性肾炎的先兆,表示肾脏病变较严重。 (5)全身症状:除上述临床表现外,患者常有全身不适、乏力、腰痛、尿频、纳呆等症状。部分病人可存在前驱感染如咽痛、身热、皮肤溃疡等症状。
编辑本段尿蛋白和蛋白尿的区别
在检查尿常规的时候,医生看了检查,如果蛋白质/尿蛋白那一项异常的话,往往说有蛋白尿症状,而有时候又说有尿蛋白,弄的人摸不着头脑,那么到底什么是尿蛋白,什么又是蛋白尿呢?尿蛋白和蛋白尿有什么区别吗? 总的说来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只是界限似乎有点模糊,大家往往把二者混为一谈。
什么是尿蛋白?
尿蛋白是尿液中的正常成分,正常人每天尿中排出的蛋白质一般为40-80毫克/天,上限为150毫克/天,在常规检测中显示的是阴性,在正常含量范围内的尿中的蛋白质即为尿蛋白。当尿蛋白检测显示为阳性时,就是不正常。
什么是蛋白尿?
尿常规检查中蛋白质/尿蛋白显示+、++、+++等则是蛋白尿。在一般情况下尿液检查汇总蛋白质呈阴性,当出现+时会怀疑有肾脏疾病的发生。人体肾脏是一个过滤系统,废物经过肾脏排泄,形成尿液。正常肾小球滤液中含有少量小分子蛋白质含量为20毫克/100毫升。通过肾小管再吸收,最后残留在尿液中蛋白质不超过70-100毫克/24小时,用普通尿常规检查测不出。当肾脏固有细胞发生损伤,吸收功能发生障碍,就会漏出蛋白,成为蛋白尿。 尿蛋白与蛋白尿的区别:由上所述,可以看出,尿蛋白是尿液中的正常成分,而蛋白尿则是尿液中蛋白质超出了一定范围的统称,二者还是有所区别的。 由此可见,有没有蛋白尿是监测肾病的重要指标,在体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编辑本段尿白蛋白检测及临床应用
尿白蛋白值高于正常,但常规方法无法检出的白蛋白尿,他的检测作为早期肾损害诊 尿蛋白检测试剂
断的重要指标已受到广泛重视,测定方法包括放射免疫法、ELASA法等。应用较多的是免疫透射比浊法,但报告方式不一,有的以每升尿中白蛋白量表示,有的以24小时排泄量表示,常用的报告方式是以白蛋白/肌酐比值报告。我们以不同表示方法对正常人尿白蛋白的正常值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部分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测定,现报告如下。 尿白蛋白测定试剂盒 材料与方法 1.仪器与方法:尿白蛋白测定试剂盒,肌酐测定试剂盒均购于凯创公司。仪器应用瑞士产Cobas MIRA plus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尿白蛋白测定,取标本10 ml,1 500×g离心10分钟,取上清10 μl,加缓冲液250 μl,抗血清50 μl,测定波长340 nm,反应温度37℃,测定时限300秒,5点定标,范围5~200 mg/L。肌酐采用Jaffe′s法,尿标本预先用生理盐水30倍稀释测定。 2.对象:对照组,健康人70例(男43例,女27例),平均年龄41.2岁(21~54岁),均排除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和肾病有关病史。糖尿病组,42例(男28例,女14例),平均年龄51.2岁(34~72岁),病程2~20年。高血压组,62例(男39例,女23例),平均年龄44.5岁(31~71岁),血压范围160~190/95~120 mmHg,病程2~27年。临床诊断Ⅰ期21例,Ⅱ期41例,其中Ⅱ期患者以眼底动脉硬化或心脏改变为诊断依据,尿常规分析蛋白定性均为阴性。 3.标本:对照组均分别留取24小时尿和随机尿,测定24小时白蛋白和每升白蛋白及白蛋白/肌酐比值,并以不同方法计算正常值,患者组均取随机尿测定白蛋白及肌酐,以白蛋白/肌酐比值报告,以上标本均当日测定。 结果与讨论 1.不同计算方法尿白蛋白正常值:以mg/L计算,范围2.2~41.7,均值12.7;以mg/gCr计算,范围2.7~26.1,均值8.1;以mg/24 h计算,范围2.4~34.3,均值11.4。因尿白蛋白值呈非正态分布,低值无临床意义,在建立参考范围时以百分位数法按单侧值95%上限确定。从以上结果可见,不同计算方法的结果正常值范围有明显差异,尤以每升结果报告时,由于受尿量影响较大,正常范围较宽,这样易使部分异常标本落入正常范围而延误诊断。 2.高血压组:诊断Ⅰ期、Ⅱ期高血压的标准是以是否累及血管、脏器为依据,我们测定的41例Ⅱ期患者中,常规尿蛋白定性均未发现肾脏损害,诊断是以眼底改变和心电图改变为主。我们将测定结果依据高血压病期、病程、舒张压水平分组进行统计,结果。Ⅰ期21例,范围4.6~38.2 mg/gCr,均值17.8 mg/gCr;Ⅱ期41例,范围5.1~62 mg/gCr,均值29.7 mg/gCr;舒张压95~105 mmHg 34例,范围4.6~43.4 mg/gCr,均值16.4 mg/gCr;舒张压106~120 mmHg 28例,范围5.0~62 mg/gCr,均值31.2 mg/gCr;病程2~10年19例,4.6~40.2 mg/gCr,均值13.1 mg/gCr;病程11~15年,28例,范围4.6~54.2 mg/gCr,均值19.3 mg/gCr;病程16~27年,15例,范围5.1~62 mg/gCr,均值37.2 mg/gCr。上述结果中以正常值? mg/gCr为界,Ⅰ期高血压中有4例超过正常值,Ⅱ期高血压中有14例超过正常值,说明这些患者已有轻度肾损害。尤其1期高血压中有五分之一患者出现尿白蛋白异常,尿白蛋白的值与病程及血压水平相关。 3.糖尿病组:42例糖尿病患者按病程分组,2~10年28例,尿白蛋白为5.2~39.6 mg/gCr,均值21.2 mg/gCr,大于25 mg/gCr 13例;11年以上组14例,结果为10.4~68. 1 mg/gCr,均值29.4 mg/gCr,大于25 mg/gCr 8例。通过了解病史并分析结果,坚持长期口服药物或注射胰岛素治疗者与不经常治疗两者结果间有明显差异(P?.01)。 测定尿微量白蛋白最理想的方法是留取24小时标本,但因留取困难,在实际应用上受到限制。随机尿测定是目前最常用,最易行的方法。但应同时测定肌酐,因每日肌酐排除量相对恒定,可避免尿量变化对结果的影响。 尿微量白蛋白测定是一种灵敏、简便、快速的测定方法,易于在常规实验室中广泛应用,对早期肾损害的诊断远远优于常规定性或半定量试验。
5. 血清中发现M蛋白,尿液中发现本周氏蛋白.是骨髓瘤吗
病情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病,其特征为骨髓浆细胞异常增生伴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轻链(M蛋白)过度生成,极少数患者可以是不产生M蛋白的未分泌型MM。 多发性骨髓瘤诊断的SWOG(西南肿瘤工作组)标准 主要标准 组织学活检证实浆细胞瘤 骨髓浆细胞增多≥30% 过量M蛋白存在 -IgG>3.5g/dL(血清) -IgA>2g/dL(血清) -轻链(本周氏蛋白)≥1g/24小时 次要标准 骨髓浆细胞增多10%~29% M蛋白存在,但未达到主要标准中的规定 溶骨性病变 血清中正常免疫球蛋白减少(低丙种球蛋白血症) -IgM -IgA -IgG 要确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必须至少符合: 1个主要标准1个次要标准,或3个次要标准
6. 体外诊断试剂的常规项目都包括哪些具体项目什么是高附加值项目最好具体说下。
项目名称 临床意义
游离T3(FT3) 与TT3基本相同,但比TT3更为灵敏,且测定值不受TBG的影响;在亚临床甲亢患者,病人甲亢症状不明显,TT3可在正常范围,但FT3多已升高
游离T4(FT4) 与TT4基本相同,但比TT4更为灵敏,且测定值不受TBG的影响
超敏促甲状腺素(hTSH) 升高:甲减、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地方性甲状腺肿、某些甲状腺激素腺瘤;降低:甲亢、肢端肥大症、库欣氏综合症
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 升高: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Graves病、甲减
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 增高: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甲减、亚急性甲状腺炎、甲状腺癌等
甲功三项(T3、T4、hTSH) 判断甲状腺功能、鉴别免疫性疾病
游离甲功三项 (FT3、FT4、 hTSH) 主要用于原发和继发性甲低及甲亢诊断
甲功六项(FT3,FT4,hTSH,TGAb,T3,T4,TP0Ab,PTH) 判断甲状腺功能、鉴别免疫性疾病
甲状旁腺机能、钙磷代谢研究
降钙素(CT) 增高:见于甲状腺细胞良性腺瘤、甲状腺癌。恶性贫血、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甲亢,也可见于小细胞肺癌、胰腺癌、子宫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减低:见于重度甲亢、甲状腺发育不全等。
性激素六项(FSH、 LH、 E2、 P 、T 、PRL) 闭经、性早熟、妊娠、不孕不育、泌乳素瘤等疾病的观察指标
促卵泡激素(FSH) 升高:见于男性不育、原发不孕、原发闭经、泌乳闭经、继发闭经、月经失调、原发性性功能障碍、早期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真性性早熟等。减低见于接受雌激素和黄体酮治疗、继发性性功能减退、多囊卵巢病变、假性性早熟、子宫内膜异位症。
促黄体生成素(LH) 升高:卵巢功能早衰、卵巢发育不良、性腺发育不全。降低:下丘脑、垂体功能障碍。
雌二醇(E2) 升高:垂体瘤、畸胎瘤、睾丸间质细胞瘤、多胎妊娠、肝硬化和SLE.降低:卵巢发育不全、无卵巢、继发性性腺功能不全、葡萄胎
孕酮(P) 升高:双胎或多胎妊娠、妊高症、子宫内膜腺瘤、妊娠中毒、17α-羟化酶缺乏;降低:原发性或继发性闭经、早产、不孕症、异位妊娠、黄体功能不全。
睾酮(T) 升高:睾丸细胞间质瘤、柯兴氏综合症、多囊卵巢综合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女性多毛症。降低:隐睾病、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综合症、睾丸炎、垂体功能减退、性发育不全、甲减、皮质醇增多症、骨质疏松症、系统性红斑狼疮
垂体催乳素或泌乳素 (PRL) 升高:垂体泌乳素瘤、下丘脑部位肿瘤、垂体瘤、原发性甲减、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肾衰、原发性性功能减退、多囊卵巢综合症、糖尿病。降低:席汉症或垂体肿瘤所致的垂体前叶损伤;多巴胺、左旋多巴等药物影响。
特异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 升高:正常妊娠、早期绒癌、葡萄胎、肝癌、肺癌、乳腺癌、卵巢癌、睾丸肿瘤;降低:异位妊娠、先兆流产、先兆流产。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 增高:见于应激状态、原发性肾上腺功能不全、库欣综合症、Nelson综合症、先天性肾上腺增生、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瘤。减低:见于垂体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肿瘤、垂体瘤、垂体前叶受损。
醛固酮(ALD) 增高见于原发性和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长期口服避孕药;降低见于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选择性醛固酮减少症、先天性原发性醛固酮减少症。服用某些药物(心得安、甲基多巴、利血平、可乐宁)等抑制醛固酮分泌。
皮质醇(COR) 判断肾上腺皮质功能
骨钙素(OST) 骨代谢(骨形成)指标。
25-羟基维生素D 25-羟基维生素D是维生素D的特异性指标。可以检测骨骼代谢紊乱,如:骨软化,维生素D的过量和缺乏。可对钙的吸收做出评估
(25-OH-VD)
血糖 (GLU) 糖尿病诊断。
葡萄糖耐量试验(测4次血糖) 糖尿病鉴别诊断及治疗监测
胰岛素释放试验(测4次)胰岛素 糖尿病分型:1型释放曲线低平,2型释放曲线高峰后移
C-肽释放试验(测4次))C-肽 同胰岛素释放试验,但是结果不受临床胰岛素用药的影响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反映病人2-3个月内平均血糖的水平,用于糖尿病疗效观察。
β2-微球蛋白(β2-MG) 糖尿病肾病患者早期即有肾小管功能改变,该检测被认为是衡量糖尿病患者启动肾功能减退和疗效观察的一项简便、精确而敏感的方法。
胰岛素(INS) 评估空腹低血糖糖尿病分类、预防糖尿病、评估β细胞活性,研究胰岛素抵抗。
C-肽 (C-P) 糖尿病分类、预防糖尿病,评估β细胞活性,监测胰腺手术疗效,不受外来胰岛素影响。
唐氏综合征Ⅱ期(AFP、游离β-HCG、UE3)(三联标记物) 运用风险评估软件结合年龄、体重、身高、孕周、吸烟史、糖尿病史等资料评估出胎儿患病的危险度,筛查21-三体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神经管畸形等
优生四项项IgM(TOX-IgM,RV-IgM,CMV-IgM,HSV-IgM) 辅助诊断弓形虫 、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不孕不育抗体 辅助诊断免疫性不孕
抗心磷脂总抗体 (ACA) 辅助磷脂综合征(APS)、反复自然流产、死胎患者免疫学病因、血管炎的诊断,也可作为动静脉栓塞患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辅助诊断依据。
抗精子抗体定量 (AsAb) 辅助诊断免疫性不孕
抗子宫内膜抗体 (EmAb)
抗卵巢抗体(AoAb)
抗HCG抗体(AhcgAb)
抗卵细胞透明带抗体(AZP) 原因不明的不孕检测
抗滋养层细胞膜抗体(ATA) 对原因不明的流产的免疫学病因诊断有重要意义。
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B27(HLA-B27)筛查 辅助诊断强直性脊椎炎,Reiter’s综合症,银屑病性关节炎,葡萄膜炎和溃疡性结肠炎伴有关节病及其鉴别诊断。
贫血三项(铁蛋白、叶酸、维生素B12) 贫血诊断、肿瘤辅助诊断
铁蛋白(FER) 缺铁性贫血诊断、肿瘤辅助诊断。
维生素B12 (Vitamin B12) 贫血诊断、白血病分型和病情监测。
叶酸(FOL) 贫血诊断、白血病分型和病情监测。
D-二聚体定量检测 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
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
1)D-Dimer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中的一个特征性产物,在深静脉血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心肌梗塞、重症肝炎、肺栓塞等疾病中升高。目前认为正常的D-二聚体水平是诊断深静脉血栓(DVT)或肺部栓塞(PE)的重要指标,但是建议D-二聚体的检测在抗凝治疗前进行。
2)也可作为溶栓治疗有效的观察指标。
3)在DIC中,纤溶系统被激活,D-二聚体水平甚高,检测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DIC的诊断;
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B27(HLA-B27)筛查 辅助诊断强直性脊椎炎,Reiter’s综合症,银屑病性关节炎,葡萄膜炎和溃疡性结肠炎伴有关节病及其鉴别诊断。
免疫五项(IgG,IgA,IgM,C3,C4 ) 辅助诊断免疫系统疾病
风湿四项(ASO,RF,CRP、CCP) 辅助诊断风湿性疾病。
抗核抗原抗体谱 (ENA)(包含Anti-U1RNP/Sm、Anti-Sm、Anti-SSA、Anti-SSB、Anti-JO-1、Anti-SCL-70、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 辅助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
抗双链DNA 抗体 (dsDNA) 1、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特异性诊断指标;2.可用于SLE活动性及治疗判断。
抗双链DNA 抗体(dsDNA)定量 1、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特异性诊断指标;2.可用于SLE活动性及治疗判断。
脱氧核糖核酸抗体 (DNA-Ab) 系统性红斑狼疮、结缔组织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辅助诊断
抗脱氧核蛋白抗体 (DNP-Ab) 用于SLE的诊断及疗效观察。
抗核抗体(ANA) 辅助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
抗循环瓜氨酸肽抗体(CCP)定量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特异性指标,可辅助早期诊断RA,降低致残率。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ANCA) 对系统性血管炎、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抗平滑肌抗体(ASMA) 抗平滑肌抗体为自身免疫性肝炎1型的血清学标志抗体。
抗线粒体抗体(AMA) 1.抗线粒体抗体对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超过了95%,尤其以M2型特异性最高; 2.如出现AMA阳性,即使无PBC临床症状及生化异常,也强烈提示PBC,应列为高危人群,定期复查。
抗线粒体抗体亚型2、4、9 1.检测线粒体抗体亚型2.4.9; 2.辅助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AMA-2、4、9)
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 (GBM) 见于活动性的经典的抗肾小球基底膜病——Goodpaster综合症、也见于半月体形成性肾炎(60%)Rupus肾炎。
抗角蛋白抗体(AKA) 主要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高抗体滴度可能预示着较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
抗蛋白酶3抗体 (Anti-PR3) 韦格氏肉芽肿疗效、复发的指标
抗髓过氧化物酶抗体 (Anti-MPO) KD诊断,对判断预后亦具有一定意义
β2糖蛋白1抗体 (β2-GP1-Ab) β2糖蛋白1抗体对于APS的诊断,为特异性较高的指标(特异性达到98%),且与血栓史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抗体滴度与SLE血栓的严重程度正相关。
磷脂综合征APS两项(b2-GP1-Ab+ACA) 抗心磷脂抗体对于APS诊断敏感性较高,而b2糖蛋白1抗体特异性较高。二者联合检测时,灵敏度可提高到95%。可大幅提高APS的诊断准确性。对于反复自然流产,动静脉栓塞患者意义重大。
抗组蛋白抗体 (AHA) 辅助诊断药物(普鲁卡因胺,肼酞嗪以及其它药物)诱导性红斑狼疮及类风湿性关节炎。
抗核小体抗体 (AnuA) 用于早期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早期,并且特异性较高。
血管炎抗体 (ANCA两项,ANCA-MPO,ANCA-PR3) 系统性血管炎、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的诊断。
自身免疫性肝炎 (ASMA,肝抗原谱,ANA) 辅助诊断自身免疫性慢性活动性肝炎AIH。
肝功(肝功1、ALT、AST、GGT、ALP、CHE、TBIL、DBIL、、TP、Alb、CG、AST/ALT) 评价肝功能
血脂糖(CHOL、TG、HDL-CH、LDL-CH、APOA1、APOB、、GLU) 用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
心肌酶(CK、AST、LDH、α-HBDH、CK-MB) 用于心肌梗塞、心肌炎、肌肉损伤等辅助诊断
电解质 (K、Na、Cl、Ca、Mg、P) 了解人体内电解质代谢情况
肾功全项(UA、Urea、Cr、β-MG、cys-c、CO2) 评价肾功能
总蛋白(TP) 在肝脏,肾脏,骨髓以及代谢性或者营养不良的诊断以及诊疗时经常检测总蛋白
白蛋白(ALB) 下降:肝硬化、慢肝、肾病综合症、营养不良、严重烧伤、大失血、恶性肿瘤。
球蛋白(GLOB) 增高:肝硬化、慢性感染、肾病综合症、风湿病
白蛋白/球蛋白(A/G) 严重肝病时A/G比值倒置
谷丙转氨酶(ALT) 增高:急性肝炎;重症肝炎;阻塞性黄疸;肝癌;急性心梗;急性胰腺炎
谷草转氨酶(AST) AST活性的升高是心肌梗死、肝病、肌肉损伤和器官伤害等的指示。
谷草/谷丙(AST/ALT) 增高:肝硬化、肝癌、皮肌炎 下降:传染性肝炎或其他肝炎
γ-谷氨酰转肽酶(γ-GT) 测定谷氨酰转肽酶可以发现肝功能异常,尤其可以用来评估肝细胞损伤的严重程度.肝脏损伤型肝炎,多发性肝癌,阻塞性黄疸等血清中谷氨酰转肽酶的活性都会升高。
碱性磷酸酶(ALP) 碱性磷酸酶在发生梗阻时会升高,尤其是阻塞性黄疸.另外在骨骼系统疾病时碱性磷酸酶也会升高.骨折,骨骼肿瘤时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同样可以升高
总胆红素(TBIL) 1、溶血性黄疸:总胆红素升高,间接胆红素高度增加、直接胆红素正常或微增。
直接胆红素(DBIL) 2、肝细胞性黄疸:三者均升高。
间接胆红素(IBIL) 3、阻塞性黄疸:总胆红素升高,直接胆红素高度增加,间接胆红素正常或微增。
尿酸(UA) 尿酸的检测应用于多种肾病以及代谢性疾病(如肾衰,痛风,牛皮癣,白血病,饥饿等)的诊断以及监测治疗。
总胆固醇(TC) 胆固醇的监测用于评估罹患动脉硬化的风险以及对脂类/蛋白质的代谢紊乱进行诊断和监测治疗。
甘油三酯(TG) 检测甘油三酯用于对患有糖尿病,肾病,脂代谢紊乱以及多种内源性疾病的诊断及监测治疗。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 HDL的浓度与动脉硬化综合症的发病率有相关,所以检测血清中的HDL有助于防止罹患冠心病,而HDL浓度降低,尤其伴有甘油三酯浓度升高时,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 低密度脂蛋白的胆固醇将存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中,对于评估罹患冠状动脉综合防治症的风险,作为一个单独的指标,LDL的浓度检测是最具有重要意义的指标。
载脂蛋白A1(ApoA1) 结合检测ApoA1和ApoB并且计算其比值能够反应脂类代谢异常以及患有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危险程度,高浓度的载脂蛋白A-1和低浓度的ApoB与这些疾病的低风险相关良好。
载脂蛋白B(ApoB)
肌酸激酶(CK) 检测CK以及同工酶活性用于对心肌梗塞以及心肌病的诊断及监测治疗。
乳酸脱氢酶(LDH) 在各种疾病状态下都使血清LDH升高,最高的LDH水平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弥散性癌症和休克的患者。中度的升高见于肌肉损伤、肾病综合症和肝硬化。轻度升高见于心肌梗死、肺部梗死、白血病、溶血性贫血和非病毒性肝炎。
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 血清中HBDH活性在急性心肌梗死时显着升高。
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 CK-MB的检测对于诊断心肌缺血非常重要,在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炎来说,CK-MB在胸痛3-8小时就会升高,并在较长的时间内还能检测到。
总胆汁酸(TBA) 急性肝炎,慢性活肝,肝硬化,肝癌TBA结果明显升高。TBA测定用于监测慢性肝病意义更大,是一项很实用的肝功能诊断指标。
尿素(UREA) 用于对肾脏功能进行评估,以及用于鉴别肾前性高尿素血症,肾性高尿素血症,肾后性高尿素血症。
肌酐(CRE) 在急性/慢性肾性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对肾透析的监测时,肌酐的测定很有意义。
二氧化碳结合力 (CO2-CP) 了解电解质代谢。
血气分析 电解质代谢及酸碱中毒情况
淀粉酶(AMY) 临床上测定血清和尿液AMY主要用于诊断急性胰腺炎
磷(P) 增高:甲状腺功能减退、肾衰、骨肿瘤
镁(Mg) 检测镁离子的浓度用于对低镁血症及高镁血症进行监控及指导治疗。很多研究证明:镁离子的缺乏与钾、钙、磷的浓度改变相关,这种平衡的打乱会与心脏功能紊乱(如心率失常)有关。
胆碱脂酶(CHE) 增高:维生素B缺乏症、甲状腺机能亢进、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等;
减低:有机磷农药中毒、肝实质细胞损伤、营养不良等
胱抑素C(CYSC) 胱抑素C是较血清肌酐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为理想的反映肾小球滤过率(GFR)的内源性标志物。 50岁以下个体,当GFR下降到80ml/(min.1.73m2)以下,血清胱抑素C即有显着升高。
尿本周氏蛋白 尿液本-周氏蛋白尿液中的本—周氏蛋白是一种免疫球蛋白的轻链或轻链的多聚体,也称为γ微球蛋白或凝溶蛋白,存在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尿液中。因此该化验的主要目的是筛查多发性骨髓瘤。
腺苷脱氨酶(ADA) 肝脏疾病:ADA活性是反映肝损伤的敏感指标,可作为肝功能常规检查项目之一,与ALT或GGT组成肝酶谱能较全面地反映肝脏病的酶学改变。
微量元素 检测人体内微量元素平衡状态,预防微量元素失衡所致疾病的发生。
铅(Pb) 铅为有毒金属元素,铅增高可引起肾上腺素皮质功能减退,高血压、贫血、胃肠功能紊乱,儿童智力下降和行为异常等,损伤生殖细胞及性功能。
甲型肝炎病毒抗体IgM (HAV-IgM) 辅助诊断甲型肝炎
乙肝六项(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HBcAb.IgM) 判断慢性肝炎活动性或非活动性,反映病毒感染的状态,人群乙肝疫苗注射效果的判断等。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IgM (HBcAb-IgM) 辅助诊断急性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辅助诊断丙型肝炎
戊型肝炎病毒抗体 辅助诊断戊型肝炎
透明质酸(HA) 血清HA在急性,慢迁肝时轻度升高;慢活肝时显着升高;肝硬化时极度升高
甘胆酸 (CG) 甘胆酸(CG)是由胆酸与甘氨酸结合而成,是主要胆汁酸之一,测定CG的含量是评价肝功能的敏感指标之一,可作为肝炎治疗的监测,反映胆道通畅情况
沙眼衣原体(CT-DNA)定性 非淋菌性尿道炎、不孕症、宫颈炎
解脲支原体(UU-DNA)定性 宫颈炎、非淋菌性尿道炎
梅毒螺旋体(TP-DNA)定性 诊断梅毒
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Ⅱ-DNA)定量 对单纯疱疹病毒药品治疗的监测与评价。
弓形虫(TOX-DNA)定性 弓形虫感染的早期诊断、流产后查因
沙眼衣原体抗原 (CT-Ag) 非淋菌性尿道炎、不孕症、宫颈炎。
艾滋病病毒抗体 (HIV-Ab) AIDS初筛
呼吸道合胞病毒抗体IgG (RSV-IgG) 辅助诊断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粪便常规检测 胃肠道疾病及诊断肠道寄生虫等。
尿液分析+沉渣 泌尿道相关疾病及肾脏功能等
血培养(需氧)+药敏 辅助检查血液中的致病菌。
血培养(厌氧)+药敏 辅助检查血液中的致病菌。
一般细菌培养及药敏 辅助检查病原菌,诊断相关部位感染等。
前列腺特异抗原 (PSA、F-PSA、F-PSA/PSA) 前列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肺癌抗原相关二项(NSE、CF21-1) 小细胞/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甲胎蛋白(AFP) 用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疗效预后监测;畸胎瘤及胎儿畸形诊断。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AFP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癌胚抗原(CEA) 肺癌和肠癌的首选标志物。用于肺癌、子宫、乳腺、消化系统肿瘤、肝转移癌等诊断和治疗、复发监测、判断预后。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肺癌的首选标志物,用于肺癌、甲状腺髓样癌、嗜铬细胞瘤、黑色素瘤、胰内分泌瘤的辅助诊断
角蛋白抗原21-1(CYFRA 21-1) 非小细胞肺癌等肿瘤的诊断
前列腺特异抗原(PSA) 前列腺癌的特异性标志物,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炎或者前列腺按摩后也可轻度升高。
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 前列腺癌的辅助标志物,可用于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FPSA/TPSA比值有助于区分BPH和前列腺癌
α-L-岩藻糖苷酶(AFU) 对原发性肝癌进行疗效观察和监测术后复发
铁蛋白(FER) 广谱肿瘤标本物,用于肝癌、肺癌、缺铁性贫血辅助诊断
特异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早孕;监测先兆流产、异位妊娠、滋养层细胞肿瘤、绒毛膜上皮细胞癌、葡萄胎、畸胎瘤、男性睾丸癌、睾丸间质瘤、精原细胞瘤、睾丸绒癌
糖类抗原50(CA50) 广谱肿瘤标志物,可用于胰腺、肝、卵巢、肠道、胃、肺等肿瘤的诊断和疗效监测
糖类抗原125(CA12-5) 卵巢肿瘤标志物。宫颈癌、子宫内膜癌、输卵管癌、乳癌等也可有一定程度的增高
附睾蛋白4 (HE4) 最新的卵巢癌筛查指标,可与CA125联合检测提高卵巢癌筛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糖类抗原153(CA15-3) 乳腺癌的首选标志物,转移性卵巢癌、结肠癌、肝癌、胆管癌、胰腺癌、肺癌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糖类抗原199(CA19-9) 胰腺癌,胆道恶性肿瘤的诊断及为肠道肿瘤的诊断和疗效监测
糖类抗原724(CA72-4) 胃癌首选标志物,可用于肠癌、胰腺癌、肝癌的辅助诊断及疗效监测
高血压三项(A1、肾素活性(PRA)、醛固酮(ALD)) 高血压诊断,分型等应用。
肌红蛋白(MYO) 急性心肌梗塞早期鉴别诊断,肌肉创伤,皮肌炎等辅助诊断及再梗死诊断。
肌钙蛋白-Ⅰ(TPI) 确诊心肌梗塞,监测血栓溶剂疗效,心脏术后随访,判断病情,指导正确治疗。
B型脑利钠肽(BNP) 帮助筛选需做超声心动图的病人 ,可对心肌缺血和抗心衰治疗进行监测,有治疗监测等用途。
超敏C-反应蛋白 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预测指标。用于心、脑血管疾病诊断、观察及预后。
脂蛋白(α) 脂蛋白(a)出现于动脉壁,能致使动脉粥样硬化,血清脂蛋白a浓度增高和过早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和中风相关.
同型半胱氨酸 为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梗塞的危险性评价指标,其浓度升高程度与疾病的危险性成正比。
7. 血清中发现M蛋白,尿液中发现本周氏蛋白。
病情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病,其特征为骨髓浆细胞异常增生伴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轻链(M蛋白)过度生成,极少数患者可以是不产生M蛋白的未分泌型MM。
指导意见:多发性骨髓瘤诊断的SWOG(西南肿瘤工作组)标准
主要标准
组织学活检证实浆细胞瘤
骨髓浆细胞增多≥30%
过量M蛋白存在
-IgG>3.5g/dL(血清)
-IgA>2g/dL(血清)
-轻链(本周氏蛋白)≥1g/24小时
次要标准
骨髓浆细胞增多10%~29%
M蛋白存在,但未达到主要标准中的规定
溶骨性病变
血清中正常免疫球蛋白减少(低丙种球蛋白血症)
-IgM
-IgA
-IgG
要确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必须至少符合:
1个主要标准1个次要标准,或3个次要标准
8. 本周氏蛋白的介绍
本周氏蛋白又称本-周蛋白、本琼氏蛋白、本斯·琼斯氏蛋白(Bence-Jones protein(BJP)),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单体或二聚体,属于不完全抗体球蛋白。常出现于骨髓瘤患者尿中,有诊断意义。
9. 本周氏蛋白的尿本周蛋白(BJP)
尿中出现此蛋白反映恶性浆细胞产生大量克隆性免疫球蛋白的轻链部分。 阳性:多发性骨髓瘤病人产生大量本周蛋白,阳性率可达35%~65%。本周蛋白量反映了产生本周蛋白的单克隆细胞数,对观察骨髓瘤病程和判断化疗效果有意义。本周蛋白阳性也见于良性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巨球蛋白血症、淀粉样变、恶性淋巴瘤、慢性肾炎、转移癌等。摄入如氨基水杨酸、氯丙嗪、大剂量青霉素等药物可出现假阳性。碱性尿、严重尿道感染等可出现假阴性。
注:测定本—周氏蛋白只需按常规方法留取新鲜尿标本,且尿蛋白定性微阳性时测定此项才有意义。若尿蛋白定性为阴性时,本—周氏蛋白也同为阴性。
10. 腰脊椎骨里长个瘤除了做磁共振外须要做B超吗
在疾病确诊之前,做一些仪器的检查是相当有必要的,尤其是像脊柱肿瘤这种极为严重的病症。专家介绍,做一些检查可以保证我们的诊断结果的正确性。那么,脊柱肿瘤需要做哪些检查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并认识一下吧。
一、仪器影像检查
①X 光(黑白X 光照片)前后(AP)结合、横向和斜向等不同的视图可提供脊柱结构图像。X 光可以显示骨折以及肿瘤对骨的影响等多种情况。
②核素SPECT仪检查:即用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仪做骨骼显像检查。骨骼显像是早期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的首选方法。可进行疾病分期、骨痛评价、预后判断、疗效观察和探测病理骨折的危险部位。
③磁共振成像(MRI):MRI 是一种高度灵敏的影像学研究,生成详细的骨和软组织三维图像。
④锝(T99)骨扫描:锝是一种放射源,用于骨扫描中,以此来发现骨折、骨感染或癌症。
二、化验检查
①血液常规检查(CBC):检查血液样本中的红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数量。也评估血色素(携氧蛋白质)和血球密度(红血球的比例)。
②本周氏蛋白尿分析:本周氏蛋白是在尿液中发现的蛋白质。检测这些蛋白质有助于诊断多种骨髓瘤或浆细胞瘤。
③红细胞沉降率(SED率):用于检查发炎程度。
④血清蛋白电泳(SPE):用于计算血液样本中各种蛋白质的比例。
三、活检
为了明确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较好的方法就是摄取一小块组织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活检)。获取少量组织的方式主要通过细针穿刺,但有时医生也可在进行手术时顺便取一点。如果肿瘤是恶性的,活检还能帮助明确肿瘤分期。1 期通常是指侵袭性最小,4 期是指侵袭性最强。
在做检查之前,我们一定要使自己的情绪平静坦然,千万不要有紧张恐惧的心理。上文所介绍的是关于脊柱肿瘤需要做哪些检查的相关介绍,您通过我们的介绍,对它有了新的认识了吗?最后,我们祝您及早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