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解决方法 > 固定费用差异解决方法

固定费用差异解决方法

发布时间:2022-05-23 13:01:32

① 使用三因素分析法分析固定制造费用

1、实际固定制造费用与预算固定制造费用的差额。其计算公式如下:固定制造费用的耗费差异可由多种原因造成,如产量超出相关范围而增加固定资产、水电涨价、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等。
2、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是指固定制造费用预算与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的差额,专或者说是实际业务量的标准工时与生产能量的差额用标准分配率计算的金额,它反映未能充分使用现有生产能量而造成的损失。
3、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还可进一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实际属工时脱离标准能量(即预算固定制造费用)而形成闲置产量差异,另一部分实际工时脱离标准工时而形成的效率差异。
(1)耗费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
=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生产能量
(2)闲置能量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生产能量-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3)效率差异
=(实际工时-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② 请教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问题~~ 谢谢指点!

中华。会计网校快乐蓝精灵回复:固定制造费用
1,
=实际制造费用
公式=
已知元
2,
=预算产量下的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单位公式法=“预算生产的件”*
标准的小时/件
*
标准的
元/小时
凑出来刚好是
=元
3,
=实际产量下的实际工时*标准分配率
单位公式法=
实际用的小时
*
标准的元/小时
凑出来刚好是=元
4,
=实际产量下的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单位公式法=“实际生产的件”*
标准的小时/件*
标准的元/小时
凑出来刚好是=元
两异法,耗费=1-2;能量=2-4
三异法,耗费=1-2;产量=2-3;效率=3-4

如何理解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的两差异分析法

两差异分析法将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分为耗费差异和能量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是实际固定制造费用与实际产量标准固定制造费用之间的差异。

耗费差异又称预算差异,是实际固定制造费用与计划固定制造费用的差异。

能量差异是计划固定制造费用与实际产量标准工时的差异。

如:

产量(件)

标准10 400

实际8 000

单位产品需要工时(小时/件)

标准1.5

实际1.25

总固定制造费用(元)

标准187 200

实际190 000

那么

成本差异=190 000-8 000×1.5×[187 200÷(10 400×1.5)]=46 000(元)

耗费差异=190 000-1872 000=2 800(元)

能量差异=187 200-8 000×1.5×[187 200÷(10 400×1.5)]=43 200(元)

式中“8 000×1.5×[187 200÷(10 400×1.5)]”这一部分表示按照计划(计划的单位工时,计划的每小时费用分配率),生产实际产量所要花的钱。

(3)固定费用差异解决方法扩展阅读:

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可分解为固定制造费用开支差异和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开支差异,又称为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差异,是指固定制造费用的实际金额与固定制造费用预算金额之间的差额。

固定费用与变动费用不同,不因业务量而变,故差异分析有别于变动费用。在考核时不考虑业务量的变动,以原来的预算数作为标准,实际数超过预算数即视为耗费过多。

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是指固定制造费用预算与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的差额,或者说是实际业务量的标准工时与生产能量的差额用标准分配率计算的金额。它反映未能充分使用现有生产能量而造成的损失。

计算公式

固定制造费用的计算公式为:

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实际固定制造费用–实际产量下标准固定制造费用=实际产量×单位产品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小时费用率–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小时费用率

固定制造费用开支差异=实际固定制造费用总额–标准固定制造费用总额

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标准产量×单位产品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小时费用率–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小时费用率

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生产能力没有被充分利用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改变,而导致固定制造费用产生能量差异。因此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还可进一步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实际工时未达到标准能量而形成的闲置能量差异,又称为生产能力利用差异;

另一部分是实际工时脱离标准工时而形成的效率差异。生产能力利用差异可体现现有生产能力是否充分利用;效率差异则可体现单位产品的生产效率是否改变。其计算公式为:

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生产能力利用差异+效率差异

生产能力利用差异=标准固定制造费用总额–标准小时费用率和实际工时下的固定制造费用=标准产量×单位产品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小时费用率–实际产量×单位产品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小时费用率

效率差异=标准小时费用率和实际工时下的固定制造费用–实际产量下标准固定制造费用=实际产量×单位产品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小时费用率–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

④ 固定制造费用差异的固定制造费用的差异分析方法

财务管理学上所确定的固定制造费用差异亦即总差异为“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与“实际产量下的固定制造费用标准费用额”的差额。其计算公式为:固定制造费用差异(总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标准固定制造费用=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小时分配率。 对这个算式分解,形成了目前对计算固定制造费用总差异的“二因素分析法”和“三因素分析法”。相关的计算式如下:
(1)二因素分析法。
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
能量差异=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小时分配率。
(2)三因素分析法。
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
闲置能量差异=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效率差异=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小时分配率。

⑤ 对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析方法的剖析

一、对目前分析方法的简要回顾
财务管理学上所确定的固定制造费用差异亦即总差异为“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与“实际产量下的固定制造费用标准费用额”的差额。其计算公式为:固定制造费用差异(总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标准固定制造费用=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小时分配率。
对这个算式分解,形成了目前对计算固定制造费用总差异的“二因素分析法”和“三因素分析法”。相关的计算式如下:
(1)二因素分析法。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能量差异=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小时分配率。
(2)三因素分析法。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闲置能量差异=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效率差异=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小时分配率。
二、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析方法中存在的两大问题
1.固定制造费用总差异算式存在明显错误。
例:某企业的预算产量为500件,每件产品固定资产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为3元(单位产品标准工时为2小时,标准分配率为1.5元/小时),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为1500元(500×3)。假设实际产量为1 000件,实际固定制造费用为3000元,实际工时为1980小时。按照目前的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析方法的结果为:总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标准固定制造费用=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小时分配率=3000-1 000×2×1.5=0(元)。
(1)用二因素分析法计算:耗费差异=3 000-1 500=1 500(元);能量差异=1 500-1 000×2×1.5=-1500(元)。
验算结果:总差异=耗费差异+能量差异=1 500+(-1 500)=0(元)。
(2)用三因素分析法计算:耗费差异=3 000-1 500=1 500(元);闲置能量差异=1 500-1 980×1.5=-1470(元);效率差异=(1 980-1 000×2)×1.5=-30(元)。
验算结果:总差异=耗费差异+闲置能量差异+效率差异=1 500+(-1 470)+(-30)=0(元)。
就此例,如果从固定制造费用差异的各分解指标的角度看,可能不易发现以上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析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只要从固定制造费用总差异的角度稍加分析,便可发现以上分析方法是明显错误的。因为,例中的实际产量在预算数的基础上增长了一倍,实际的固定制造费用也随之在预算数的基础上提高了一倍。也就是说,例中的固定制造费用是随产量而成正比例增减变动的。这显然有悖固定制造费用不随产量变动的成本属性。由此可知,本例中的固定制造费用存在较大的浪费问题。按理,对其分析出来的固定制造费用总差异应该为一个较大的“正数”才是正确的。然而,以上分析固定制造费用差异的结果却显示为“0”,表现为固定制造费用既没有节约,也不存在浪费问题。毫无疑问,以上分析的结果是错误的。
这是因为,在目前财务管理学上所建立的固定制造费用总差异算式,其式中的减项-“标准固定制造费用”是采用实际产量下的标准固定制造费用,即式中是以“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小时分配率”作为标准固定制造费用的。这种做法带来的后果是总差异算式中的“标准固定制造费用”必然随实际产量而成正比例地增减变动。这实质等于认同固定制造费用随产量而成正比例地增减变动是合理的,这明显有悖于固定制造费用不随产量而变动的成本属性。毫无疑问,这样的总差异算式是错误的。
根据这一错误的总差异算式进行分析计算,当实际的固定制造费用随实际产量而成正比例地增减变动时,由于其总差异算式中的“标准固定制造费用”也同样随着实际产量而成正比例地增减变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总差异算式中的“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与总差异算式中的“标准固定制造费用”两项必须相等,两者之间的差异必然为0.这便是上例中固定制造费用随产量而成正比例地增长,而总差异算式计算出来的结果却为0的原因。
在这里,为了能够更加直观、清晰地展现目前财务管理学上所建立的总差异算式存在的错误,笔者对它稍作恒等变形,即固定制造费用总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小时分配率=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小时分配率×(预算产量÷预算产量)=(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实际产量÷预算产量)×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实际产量÷预算产量)×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经过恒等变形后的总差异算式为:总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实际产量÷预算产量)×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
从以上经过恒等变形后的总差异算式中可以直观、清楚地看出:在固定制造费用随产量成正比例增长(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实际产量÷预算产量)的情况下,运用以上总差异算式计算出来的结果只可能为0,不能发现其中存在的浪费问题。同时可以看出,只有在固定制造费用增长的幅度超过产量增长幅度(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实际产量÷预算产量)的情况下,以上总差异算式计算出来的结果才可能出现正数。而在固定制造费用增长的幅度小于产量增长幅度(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实际产量÷预算产量)的情况下,即使固定制造费用随产量而大幅度地增长,亦即固定制造费用存在浪费问题,计算的结果也只可能是负数,而不会是正数。
在这里需要说明两点:其一,运用目前财务管理学上所给予的总差异算式计算出来的固定制造费用总差异与实际差异相差的金额等于(实际产量÷预算产量)×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固定制造费用的实际差异=运用目前总差异算式所计算出来的差异+(实际产量÷预算产量)×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其二,由于财务管理学上所建立的总差异算式不正确,那么,由此而展开的“二因素”、“三因素”分析法也不可能是正确的。
2.不顾固定制造费用与产量无关的客观实际,陷入了固定制造费用“捆绑”产量进行分析的误区。
尽管,目前的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析方法有别于变动成本费用的差异分析方法,但是,固定制造费用的差异分析却还是 “捆绑”着产量进行的。无论是总差异的分析,还是二因素法和三因素法的分析,始终都没有摆脱产量的束缚,陷入了“联系”产量进行“捆绑式”分析的误区。这种不切合实际的做法,其分析结果是没有实质意义的。
三、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析方法之我见
1.固定制造费用总差异算式的建立问题。
由于固定制造费用不因产量而发生变动,那么毫无疑问,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就不应该随产出的不同而调整,而应该以原来的预算数作为标准,即在考核固定制造费用时,应该以固定制造费用的预算数作为标准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超过预算数的金额就应该视为固定制造费用的总差异。因此,笔者认为,固定制造费用的总差异算式应该为:固定制造费用的总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
2.固定制造费用总差异的分析方法问题。
由于固定制造费用属于固定成本的范畴,其通常情况下是通过编制固定制造费用定额预算的办法来进行考核和控制的。由此,笔者认为,对于固定制造费用总差异的分析与评价,也应该以固定制造费用的定额预算为依据来进行分析与评价。具体来说,应该根据各项固定制造费用的实际耗费额与各项固定制造费用的预算数逐项进行对比分析,从中找出存在的差异,并分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这样分析固定制造费用的差异,不仅方法简单,而且具有实质的意义

⑥ 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问题

1.固定制造费用开支差异=实际开支-预算费用
=5600-5000=600元
2.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产量应耗实际工时-实际产量应耗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1400-2100)*5000/2000=-1750元
3.固定制造费用能力差异=(标准产量应耗标准工时-实际产量应耗实际工时)*标准分配率
=(2000-1400)*5000/2000=1500元
总差异=600-1750+1500=350元
希望有帮助!!

⑦ 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应由什么部门负责

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应由财务管理部门负责。

财务管理部门制定投资方案、筹集经营资金、对外提供财务信息,并对利润进行分配,就构成企业经营管理中一项独立的职能:筹措、使用和分配资金。

固定制造费用差异的计算公式为:固定制造费用差异(总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标准固定制造费用=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小时分配率。



(7)固定费用差异解决方法扩展阅读:

财务管理工作是近代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在作坊、工场手工业生产方式下,财务 活动比较简单,财务管理工作与会计工作是结合在一起进行的。产业革命后,特别是19世纪末托拉斯出现以后。

早期的财务管理以集资为主要内容。经过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西方企业经营者看到了只重视筹措资金管理的严重缺陷,在财务管理中采取了许多对资金使用加强日常监督和日常控制的措施,财务管理发展到以监督为核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资本主义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又逐步转向以事前控制为主,在企业管理中形成较完整的财务控制系统。

⑧ 固定制造费用差异的固定制造费用差异的构成

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可分解为固定制造费用开支差异和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开支差异,又称为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差异,是指固定制造费用的实际金额与固定制造费用预算金额之间的差额。固定费用与变动费用不同,不因业务量而变,故差异分析有别于变动费用。在考核时不考虑业务量的变动,以原来的预算数作为标准,实际数超过预算数即视为耗费过多。
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是指固定制造费用预算与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的差额,或者说是实际业务量的标准工时与生产能量的差额用标准分配率计算的金额。它反映未能充分使用现有生产能量而造成的损失。

⑨ 固定性制造费用差异的二分法和三分法有何关系

固定制造费用二差异分析法与三差异分析法的联系如下:

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分析:

1.二差异分析法

(1)耗费差异

=实际固定制造费用–预算产量下标准固定制造费用

(2)能量差异

=预算产量下标准固定制造费用–实际产量下标准固定制造费用 =(预算产量下标准工时-实际产量下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2.三差异分析法

(1)耗费差异

=实际固定制造费用–预算产量下标准固定制造费用 =实际固定制造费用–预算产量下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2)产量差异

=预算产量下标准固定制造费用–实际工时×标准分配率 (3)效率差异

=(实际工时-实际产量下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阅读全文

与固定费用差异解决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何制作电视柜方法 浏览:227
上海安装滑轮处理方法 浏览:185
手动卷帘机安装方法 浏览:364
邮政银行怎么查开户行最简单方法 浏览:280
实验性高钾血症的实验方法和步骤 浏览:392
vivo手机空号的方法 浏览:631
脱毛纸使用方法 浏览:583
薯仔酿酒方法和步骤 浏览:661
月嫂培训方法与技巧学习 浏览:840
冲米粉的正确方法玉米饼的做法 浏览:480
口风琴吹管使用方法 浏览:748
航空电缆对接插头包扎的方法步骤 浏览:620
积分电路计算方法 浏览:350
如何用最简便的方法做仓鼠窝 浏览:395
办公软件使用方法 浏览:679
如何知道车辆转向灯的使用方法 浏览:241
用什么方法化解尿酸 浏览:321
hiv抗体检测的方法有哪些 浏览:951
摩托真空胎安装方法 浏览:591
有什么方法比较快入眠 浏览: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