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徐州在哪可以做化学品检测
到中国矿业大学文昌校区分析测试中心问一下,估计可以做的,那里的分析测试技术是淮海地区最强的。分析测试中心.0516-83885907
⑵ 哌嗪的理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无色结晶,具有氨的气味,有强吸湿性。
熔点(℃):109.6
沸点(℃):148.5
分子式:C4H10N2
分子量:86.14
饱和蒸气压(kPa):30.3/111℃
闪点(℃):107(O.C)
溶解性:溶于水、甲醇、乙醇,微溶于苯、乙醚。 健康危害:大量接触该品,吸入或经皮吸收,能引起虚弱、视力模糊、共济失调、震颤、癫痫样抽搐。此外,该品能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影响血液携氧能力,出现头痛、头晕、恶心、紫绀。眼接触引起严重刺激和灼伤。对皮肤有刺激性,可致灼伤。慢性影响:该品粉尘或液体,对皮肤和肺有致敏性,引起皮肤刺痒、皮疹和哮喘。
燃爆危险:该品可燃,具腐蚀性、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具致敏性。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氮。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局部排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橡胶耐酸碱服,戴橡胶耐酸碱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氧化剂、酸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酸类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⑶ N-1-Boc-2-哌嗪甲酸甲酯的合成路线有哪些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N-1-Boc-2-哌嗪甲酸甲酯
中文别名
1-Boc-2-哌嗪甲酸甲酯;1-BOC-2-哌嗪甲酸甲酯;哌嗪-1,2-二甲酸-1-叔丁酯-2-甲酯;1-N-BOC-哌嗪-2-羧酸甲酯;
英文名称
N-Boc-Piperazine-2-Carboxylic
Acid
Methyl
Ester
英文别名
Methyl
1-Boc-piperazine-2-carboxylate;1-O-tert-butyl
2-O-methyl
piperazine-1,2-dicarboxylate;1-tert-Butyl
2-methyl
piperazine-1,2-dicarboxylate;
CAS号
129799-15-1
合成路线:
1.通过N-1-boc-4-cbz-2-哌嗪羧酸甲酯合成N-1-Boc-2-哌嗪甲酸甲酯,收率约81%;
更多路线和参考文献可参考http://ke.molbase.cn/cidian/1529625
⑷ 如何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
以下是我之前专门写的一个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2013-04-27 11:29
1、动物免疫
(1) 抗原制备
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免疫抗原,从纯度上说虽不要求很高,但高纯度的抗原使得到所需单抗的机会增加,同时可以减轻筛选的工作量。因此,免疫抗原是越纯越好,应根据所研究的抗原和实验室的条件来决定。一般来说,抗原的来源有限,或性质不稳定,提纯时易变性,或其免疫原性很强,或所需单抗是用于抗原不同组分的纯化或分析等,免疫用的抗原只需初步提纯甚至不提纯,但抗原中混杂物很多,特别是如果这些混杂物的免疫原性较强时,则必须对抗原进行纯化。检测用抗原可以是与免疫抗原纯度相同,也可是不同的纯度,这主要决定于所用筛检方法的种类及其特异性和敏感性。
(2) 免疫动物的选择
根据所用的骨髓瘤细胞可选用小鼠和大鼠作为免疫动物。因为,所有的供杂交瘤技术用的小鼠骨髓瘤细胞系均来源于BALB/c小鼠,所有的大鼠骨髓瘤细胞都来源于LOU/c大鼠,所以一般的杂交瘤生产都是用这两种纯系动物作为免疫动物。但是,有时为了特殊目的而需进行种间杂交,则可免疫其他动物。种间杂交瘤一般分泌抗体的能力不稳定,因为染色体容易丢失。就小鼠而言,初次免疫时以8-12周龄为宜,雌性鼠较便于操作。
(3) 免疫程序的确定
免疫是单抗制备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其目的在于使B淋巴细胞在特异抗原刺激下分化、增殖,以利于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细胞,并增加获得分泌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的机会。因此在设计免疫程序时,应考虑到抗原的性质和纯度、抗原量、免疫途径、免疫次数与间隔时间、佐剂的应用及动物对该抗原的应答能力等。没有一个免疫程序能适用于各种抗原。现用的免疫程序中多数是参照制备常规多克隆抗体的方法。表6-1列举了目前常用的免疫程序。免疫途径常用体内免疫法包括皮下注射、腹腔或静脉注射,也采用足垫、皮内、滴鼻或点眼。最后一次加强免疫多采用腹腔或静脉注射,目前尤其推崇后者,因为可使抗原对脾细胞作用更迅速而充分。在最后一次加强免疫后第3天取脾融合为好,许多实验室的结果表明,初次免疫和再次免疫应答反应中,取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特异性杂交瘤的形成高峰分别为第4天和第22天,在初次免疫应答时获得的杂交瘤主要分泌IgM抗体,再次免疫应答时获得的杂交瘤主要分泌IgG抗体。笔者体会阳性杂交瘤出现的高峰与小鼠血清抗体的滴度并无明显的平行关系,且多在血清抗体高峰之前。因此,为达到最高的杂交瘤形成率需要有尽可能多的浆母细胞,这在最后一次加强免疫后第3天取脾进行融合较适宜。已有人报道采用脾内免疫,可提高小鼠对抗原的免疫反应性,且节省时间,一般免疫3天后即可融合。
2、细胞融合
(1) 主要试剂的配制
a、 细胞培养基 杂交瘤技术中使用的细胞培养基主要有RPMI-1640或DMEM(Dulberco Modified Eagles Medium)两种基础培养基,具体配制方法按厂家规定的程序,配好后过滤除菌(0.22um),分装,4℃保存。
不完全RPMI-1640培养基:RPMI-1640培养基原液96ml
100×L.G.溶液1ml
双抗溶液1ml
7.5% NaHCO3溶液1-2ml
HEPES溶液1ml
不完全DMEM培养基:DMEM 13.37g
超纯水或四蒸水980ml
NaHCO3 3.7g
双抗溶液10ml
100×L.G.溶液10ml
用1N HCl调试PH至7.2-7.4,过滤除菌,分装4℃保存。
完全RPMI-1640或DMEM培养基:不完全RPMI-1640或DMEM培养基80ml
小牛血清15-20ml
用于骨髓瘤细胞SP2/0和建株后的杂交瘤细胞培养。
HT培养基:完全RPMI-1640或DMEM培养基99ml
HT贮存液1ml
HAT培养基:完全RPMI-1640或DMEM培养基98ml
HT贮存液1ml
A贮存液1ml
b、 氨基喋呤(A)贮存液(100×,4×10-5mol/L) : 称取1.76mg氨基喋呤(Aminopterin MW 440.4),溶于90ml超纯水或四蒸水中,滴加1mol/L NaOH 0.5ml中和,再补加超纯水或四蒸水至100ml。过滤除菌,分装小瓶(2ml/瓶),-20℃保存。
c、 次黄嘌呤和胸腺嘧啶核苷(HT)贮存液(100×,H:10-2mol/L,T:1.6×10-3mol/L): 称取136.1mg次黄嘌呤(Hypoxanthine,MW 136.1)和38.8mg胸腺嘧啶核苷(Thymidine,MW 242.2),加超纯水或四蒸水至100ml,置45-50℃水浴中使完全溶解,过滤除菌,分装小瓶(2ml/瓶),-20℃冻存。用前可置37℃加温助溶。
d、 L-谷氨酰胺(L.G.)溶液(100×,0.2mol/L) : 称取2.92g L-谷氨酰胺(L-glutamine,MW 146.15),用100ml不完全培养液或超纯水(或四蒸水)溶解,过滤除菌,分装小瓶(4-5ml/瓶),-20℃冻存。
e、 青、链霉素(双抗)溶液(100×): 取青霉素G(钠盐)100万单位和链霉素(硫酸盐)1g,溶于100ml灭菌超纯水或四蒸水中,分装小瓶(4-5ml/瓶),-20℃冻存。
f、 7.5% NaHCO3溶液 : 称取分析纯NaHCO3 7.5g,溶于100ml超纯水或四蒸水中,过滤除菌,分装小瓶(4-5ml/瓶),盖紧瓶塞,4℃保存。
g、 HEPES溶液(1 mol/L): 称取23.83g HEPES(N-2-Hydroxyethylpiperazine-N,-2-ethanesulfonic acid,N-2-羟乙基哌嗪- N,-2-乙基磺酸,MW 238.3)溶于100 ml超纯水或四蒸水中,过滤除菌,分装小瓶(4-5 ml/瓶),4℃保存。
h、 8-氮鸟嘌呤贮存液(100×): 称取200 mg 8-氮鸟嘌呤(8-azaguanine,MW 152.1),加入4 mol/L NaOH 1 ml,待其溶解后,加入超纯水或四蒸水99 ml,过滤除菌;分装小瓶,-20℃冻存。使用时按1%浓度加入到培养液中(即终浓度为20 ug/ml)。
i、 50% PEG: 称取PEG 1 000 或4 000 20-50 g于三角瓶中,盖紧,60-80℃水浴融化,0.6 ml分装于青霉素小瓶中,盖紧,8磅高压蒸汽15分钟,-20℃存放备用。临用前加热融化,加等量不完全培养基,用少许7.5% NaHCO3调pH至8.0,或购买Sigma或Gibco公司现成产品。
⑵ 髓瘤细胞的准备
融合前骨髓瘤细胞维持的方式,对成功地得到杂交瘤是最为重要的。目标是使细胞处于对数生长的时间尽可能长,融合前肯定不能少于1周。冻存的细胞在复苏后要2周时间才能处于适合于融合的状态,长过了的骨髓瘤细胞至少几天才可能恢复。在实验室中处于对数生长的骨髓瘤细胞维持在含10%小牛血清的培养基中,方法是用6个装5 ml培养基的培养瓶,接种10倍系列稀释的骨髓瘤细胞。1周后到细胞相当密而又未长过的一瓶重新移植。典型的倍增时间为14-16小时。
骨髓瘤细胞悬液的制备方法如下:
a、 于融合前48-36小时,将骨髓细胞扩大培养(一般按一块96孔板的融合试验约需2-3瓶100 ml培养瓶培养的细胞进行准备)。
b、 融合当天,用弯头滴管将细胞从瓶壁瘤轻轻吹下,收集于50 ml离心管或融合管内。
c、 1000 r/min离心5-10分钟,弃去上清。
d、 加入30 ml不完全培养基,同法离心洗涤一次。然后将细胞重悬浮于10 ml不完全培养基,混匀。
e、 取骨髓瘤细胞悬液,加0.4%台盼蓝染液作活细胞计数后备用。细胞计数时,取细胞悬液0.1 ml加入0.9 ml台盼蓝染液中,混匀,用血球计数板计数。计算细胞数目的公式为:每毫升细胞数=4个大方格细胞数×105/4;或每毫升细胞数=5个中方格细胞数×106/2
⑶ 脾淋巴细胞的准备
取已经免疫的BALB/c小鼠,摘除眼球采血,并分离血清作为抗体检测时的阳性对照血清。同时通过颈脱位致死小鼠,浸泡于75%酒精中5分钟,于解剖台板上固定后掀开左侧腹部皮肤,可看到脾脏,换眼科剪镊,在超净台中用无菌手术剪剪开腹膜,取出脾脏置于已盛有10ml不完全培养基的平皿中,轻轻洗涤,并细心剥去周围结缔组织。将脾脏移入另一盛有10ml不完全培养基的平皿中,用弯头镊子或装在1ml注射器上的弯针头轻轻挤压脾脏(也可用注射器内芯挤压脾脏),使脾细胞进入平皿中的不完全培养基。用吸管吹打数次,制成单细胞悬液。为了除去脾细胞悬液中的大团块,可用200目铜网过滤。收获脾细胞悬液,1000r/min离心5-10分钟,用不完全培养基离心洗涤1-2次,然后将细胞重悬于10ml不完全培养基混匀,取上述悬液,加台酚蓝染液作活细胞计数后备用。通常每只小鼠可得1×108-2.5×108个脾细胞,每只大鼠脾脏可得5×108-10×108脾细胞。
⑷ 饲养细胞(Feeder cells)的制备
在细胞融合后选择性培养过程中,由于大量骨髓瘤细胞和脾细胞相继死亡,此时单个或少数分散的杂交瘤细胞多半不易存活,通常必须加入其他活细胞使之繁殖,这种被加入的活细胞称为饲养细胞。饲养细胞促进其他细胞增殖的机制尚不明了,一般认为它们可能释放非种属特异性的生长刺激因子,为杂交瘤细胞提供必要的生长条件;也可能是为了满足新生杂交瘤细胞对细胞密度的依赖性。
常用的饲养细胞有胸腺细胞、正常脾细胞和腹腔巨噬细胞。其中以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来源及制备较为方便,且有吞噬清除死亡细胞及其碎片的作用,因此使用最为普遍。其制备方法如下:
按上述采小鼠脾细胞的方法将小鼠致死、体表消毒和固定后,用消毒剪镊从后腹掀起腹部皮肤,暴露腹膜。用酒精棉球擦拭腹膜消毒。用注射器注射10ml不完全培养基至腹腔,注意避免穿入肠管。右手固定注射器,使针头留置在腹腔内,左手持酒精棉球轻轻按摩腹部1分钟,随后吸出注入的培养液。1000r/min离心5-10分钟,弃上清。先用5ml HAT培养基将沉淀细胞悬浮,根据细胞计数结果,补加HAT培养基,使细胞浓度为2×105/ml,备用。通常对巨噬细胞来说,96孔培养板每孔需2×104个细胞,24孔板每孔需105细胞。每只小鼠可得3-5×106个细胞,因此一只小鼠可供两块96孔板的饲养细胞。也可在细胞融合前1-2天制备并培养饲养细胞,这样使培养板孔底先铺上一层饲养细胞层。做法是,将上述细胞悬液加入96孔板,每孔0.1ml(相当于2滴),然后置37℃ 6% CO2的培养箱中培养。
⑸ 细胞融合与杂交瘤细胞的选择性培养
细胞融合的程序已报道的有很多种,这里介绍的是作者所在实验室常用的一种。
A、 将1×108脾细胞与2×107-5×107骨髓瘤细胞SP2/0-Ag14混合于一支50ml融合管中,补加不完全培养基至30ml,充分混匀。
B、 1000r/min离心5-10分钟,将上清尽量吸净。
C、 在手掌上轻击融合管底,使沉淀细胞松散均匀;置40℃水浴中预热。
D、 用1ml吸管在1分钟左右(最佳时间为45秒)加预热至40℃的50% PEG(PH 8.0)1ml,边加边轻轻搅拌。
E、 用10ml吸管在90秒内加20-30ml预热至37℃的不完全培养基;20-37℃静置10分钟。
F、 1000r/min 5分钟;弃去上清。
G、 加入5ml HAT培养基,轻轻吹吸沉淀细胞,使其悬浮并混匀,然后补加含腹腔巨噬细胞的HAT培养基至80-100ml。
H、 分装96孔细胞培养板,每孔0.10-0.15ml;分装24孔板,每孔1.0-1.5ml;然后将培养板置37℃,6% CO2培养箱内培养。
I、 5天后用HAT培养基换出1/2培养基。
J、 7-10天后用HT培养基换出HAT培养基;(第14天后可用普通完全培养基)。
L、 经常观察杂交瘤细胞生长情况,待其长至孔底面积1/10以上时吸出上清供抗体检测。
3、杂交瘤细胞筛选
杂交瘤细胞在融合后2周左右即可筛选,即把分泌所需抗体的杂交瘤孔从众多的孔中选出来,通常也称为抗体检测。抗体检测的方法很多,通常根据所研究的抗原和实验室的条件而定。但作为杂交瘤筛选的抗体检测方法必须具有快速、准备、简便,便于一次处理大量样品等特点。因为往往有几百个样品需要在短短几个小时就报告结果,以便决定杂交瘤细胞的取舍。所以选用抗体检测方法的原则是快速、敏感、特异、可靠、花费小和节省人力。一般说来,在融合之前就必须建立好抗体检测方法,并克服可能存在的问题。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抗体检测方法所需要的“动力学范围”,即检出背景以上的最强与最弱信号之比,依所用的检测抗原是否纯净而定。如杂交瘤抗体是针对纯化的蛋白质抗原的,100%的抗原参与反应,一个阳性/阴性判别系统就够了。另一方面,如果杂交瘤抗体是针对细胞表面微量的蛋白抗原,检测系统可能需要能测出微弱信号,则动力学范围至少应为10:1,最好为100:1。另外,检测方法的选择还受所需杂交瘤抗体的类型和预定的用途的影响。结合补体的抗体可以用基于细胞毒性反应的检测方法来选出。如需结合A蛋白的杂交瘤抗体,就要用结合蛋白A的检测方法。
⑸ 哌嗪的检验分析方法
用哌嗪专用的气相色谱仪
⑹ Co离子该如何检验
锂铍石 正解。但需要提醒的是该法要在酸环境下进行,且铁离子和亚硝酸根都会干扰反应。
下面还有一种方法:加入等量的PAN试剂(1-(2-吡啶偶氮)-2-萘酚),溶液呈红色,再加入浓盐酸,由于Co2+在空气中的氧化,颜色立即呈现绿色。则示有钴离子存在。不过该方法要求钴离子量为常量,微量或痕量分析建议用光谱。
⑺ 3-乙基哌嗪-1-羧酸苄酯的海关编码是什么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3-乙基哌嗪-1-羧酸苄酯
英文名称
benzyl
3-ethylpiperazine-1-carboxylate
英文别名
B-1456;3-Ethylpiperazine,N1-CBZ
protected;
CAS号
1031927-01-1
中国海关编码(HS-code):29335990.90
概述:
2933599090.
其他结构上有嘧啶环的化合物(包括其他结构上有哌嗪环的化合物.
增值税率:17.0%.
退税率:13.0%.
监管条件:无.
最惠国关税:6.5%.
普通关税:20.0%.
申报要素:
品名,
成分含量,
用途,
乌洛托品请注明外观,
6-己内酰胺请注明外观,
签约日期.
Summary:
2933599090.
other
compounds
containing
a
pyrimidine
ring
(whether
or
not
hydrogenated)
or
piperazine
ring
in
the
structure.
VAT:17.0%.
Tax
rebate
rate:13.0%.
.
MFN
tariff:6.5%.
General
tariff:20.0%.
其他各国海关编码海关数据详见:http://ke.molbase.cn/cidian/1590074
⑻ 磷酸哌嗪宝塔糖的服用方法是一次性服用15粒吗白天吃行吗
病情分析:
儿童用量:1-3岁,体重10-15公斤,用量蛔虫病5-7粒,蛲虫病3粒;4-6岁,体重16-21公斤,用量蛔虫病7-10粒,蛲虫病4-5粒;7-9岁,体重22-27公斤,用量蛔虫病10-12粒,蛲虫病5-7粒;9-12岁,体重28-32公斤,用量蛔虫病12-15粒,蛲虫病7-8粒。
次数:
睡前一次服用。蛔虫病连服2日;蛲虫病连服7~10日。
意见建议:磷酸哌嗪宝塔糖副作用大,不如吃史克肠虫清。祝健康
⑼ 骨髓瘤 培养
杂交瘤技术在具体操作上,各实验室使用的程序不尽一致。本节中介绍的方法是作者所在实验室采用的、实践证明成熟的程序,该程序适合国内大多数实验室。
在开展杂交瘤技术制备单抗之前,培养骨髓瘤和杂交瘤细胞必须具备下列主要仪器设备:超净工作台、CO2恒温培养箱、超低温冰箱(-70℃)、倒置显微镜、精密天平或电子天平、液氮罐、离心机(水平转子,4000r/min)、37℃水浴箱、纯水装置、滤器、真空泵等。其需要的主要器械包括:100ml、50ml、25ml细胞培养瓶,10ml、1ml刻度吸管,试管,滴管(弯头、直头),平皿,烧杯,500ml、250ml、100ml盐水瓶,青霉素小瓶,10ml、5ml、1ml注射器等,96孔、24孔细胞培养板,融合管(50ml圆底带盖玻璃或塑料离心管),眼科剪刀,眼科镊,血细胞计数板,可调微量加样器(~50ul,~200ul,~1000ul),弯头针头,200目筛网,小鼠固定装置等。此外,杂交瘤细胞的筛选与检测的仪器设备,依据检测单抗的方法不同而各异,请参阅本节有关部分。
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的主要步骤包括:动物免疫、细胞融合、杂交瘤细胞的筛选与单抗检测、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冻存、单抗的鉴定等,图6-1概括了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研制单抗的主要过程。
1、动物免疫
(1) 抗原制备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免疫抗原,从纯度上说虽不要求很高,但高纯度的抗原使得到所需单抗的机会增加,同时可以减轻筛选的工作量。因此,免疫抗原是越纯越好,应根据所研究的抗原和实验室的条件来决定。一般来说,抗原的来源有限,或性质不稳定,提纯时易变性,或其免疫原性很强,或所需单抗是用于抗原不同组分的纯化或分析等,免疫用的抗原只需初步提纯甚至不提纯,但抗原中混杂物很多,特别是如果这些混杂物的免疫原性较强时,则必须对抗原进行纯化。检测用抗原可以是与免疫抗原纯度相同,也可是不同的纯度,这主要决定于所用筛检方法的种类及其特异性和敏感性。
(2) 免疫动物的选择根据所用的骨髓瘤细胞可选用小鼠和大鼠作为免疫动物。因为,所有的供杂交瘤技术用的小鼠骨髓瘤细胞系均来源于BALB/c小鼠,所有的大鼠骨髓瘤细胞都来源于LOU/c大鼠,所以一般的杂交瘤生产都是用这两种纯系动物作为免疫动物。但是,有时为了特殊目的而需进行种间杂交,则可免疫其他动物。种间杂交瘤一般分泌抗体的能力不稳定,因为染色体容易丢失。就小鼠而言,初次免疫时以8-12周龄为宜,雌性鼠较便于操作。
(3) 免疫程序的确定免疫是单抗制备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其目的在于使B淋巴细胞在特异抗原刺激下分化、增殖,以利于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细胞,并增加获得分泌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的机会。因此在设计免疫程序时,应考虑到抗原的性质和纯度、抗原量、免疫途径、免疫次数与间隔时间、佐剂的应用及动物对该抗原的应答能力等。没有一个免疫程序能适用于各种抗原。现用的免疫程序中多数是参照制备常规多克隆抗体的方法。表6-1列举了目前常用的免疫程序。免疫途径常用体内免疫法包括皮下注射、腹腔或静脉注射,也采用足垫、皮内、滴鼻或点眼。最后一次加强免疫多采用腹腔或静脉注射,目前尤其推崇后者,因为可使抗原对脾细胞作用更迅速而充分。在最后一次加强免疫后第3天取脾融合为好,许多实验室的结果表明,初次免疫和再次免疫应答反应中,取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
融合,特异性杂交瘤的形成高峰分别为第4天和第22天,在初次免疫应答时获得的杂交瘤主要分泌IgM抗体,再次免疫应答时获得的杂交瘤主要分泌IgG抗体。笔者体会阳性杂交瘤出现的高峰与小鼠血清抗体的滴度并无明显的平行关系,且多在血清抗体高峰之前。因此,为达到最高的杂交瘤形成率需要有尽可能多的浆母细胞,这在最后一次加强免疫后第3天取脾进行融合较适宜。已有人报道采用脾内免疫,可提高小鼠对抗原的免疫反应性,且节省时间,一般免疫3天后即可融合。
表6-1 不同免疫抗原的免疫程序
免疫原特性 抗原量 接种次数 间隔时间 单抗的特性 抗体滴度 亲和性
免疫原性强(如细胞、细菌和病毒等) 106-107个细胞或1-10ug 2-4 2-4周 高 中等至强
免疫原性中等 10-100ug 2-4 2-4周 中等或高中等或强
免疫原性弱 A.20-400ug 2-4 随后 2-3 每月 2-3月中等 强
B.10-50ug 其后 200-400ug 2 其后 4 每月 每天 中等 中等
C.10-100ug 2 其后 4 其后“休息” 最后加强 每月 10天 1-2月
中等 中等或强
体内免疫法适用于免疫原性强、来源充分的抗原,对于免疫原性很弱或对机体有害(如引起免疫抑制)的抗原就不适用了。如果制备人单克隆抗体几乎不大可能采用体内免疫法。因此,针对这些情况,可采用体外免疫。所谓体外免疫就是将脾细胞(或淋巴结细胞,或外周血淋巴细胞)取出体外,在一定条件下与抗原共同培养,然后再与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其基本方法是取4-8周龄BALB/c小鼠的脾脏,制成单细胞悬液,用无血清培养液洗涤2-3次,然后悬浮于含10%小牛血清的培养液中,再加入适量抗原(可溶性抗原0.5-5ug/ml,细胞抗原105-106个细胞/ml)和一定量的BALB/c小鼠胸腺细胞培养上清液;在37℃,6%CO2浓度下培养3-5天,再分离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
2、细胞融合
(1) 主要试剂的配制
a、 细胞培养基杂交瘤技术中使用的细胞培养基主要有RPMI-1640或DMEM(Dulberco Modified Eagles Medium)两种基础培养基,具体配制方法按厂家规定的程序,配好后过滤除菌(0.22um),分装,4℃保存。
"不完全RPMI-1640培养基:RPMI-1640培养基原液96ml
100×L.G.溶液1ml
双抗溶液1ml
7.5% NaHCO3溶液1-2ml
HEPES溶液1ml
"不完全DMEM培养基:DMEM 13.37g
超纯水或四蒸水980ml
NaHCO3 3.7g
双抗溶液10ml
100×L.G.溶液10ml
用1N HCl调试PH至7.2-7.4,过滤除菌,分装4℃保存。
"完全RPMI-1640或DMEM培养基:不完全RPMI-1640或DMEM培养基80ml
小牛血清15-20ml
用于骨髓瘤细胞SP2/0和建株后的杂交瘤细胞培养。
"HT培养基:完全RPMI-1640或DMEM培养基99ml
HT贮存液1ml
"HAT培养基:完全RPMI-1640或DMEM培养基98ml
HT贮存液1ml
A贮存液1ml
b、 氨基喋呤(A)贮存液(100×,4×10-5mol/L) : 称取1.76mg氨基喋呤(Aminopterin MW 440.4),溶于90ml超纯水或四蒸水中,滴加1mol/L NaOH 0.5ml中和,再补加超纯水或四蒸水至100ml。过滤除菌,分装小瓶(2ml/瓶),-20℃保存。
c、次黄嘌呤和胸腺嘧啶核苷(HT)贮存液(100×,H:10-2mol/L,T:1.6×10-3mol/L): 称取136.1mg次黄嘌呤(Hypoxanthine,MW 136.1)和38.8mg胸腺嘧啶核苷(Thymidine,MW 242.2),加超纯水或四蒸水至100ml,置45-50℃水浴中使完全溶解,过滤除菌,分装小瓶(2ml/瓶),-20℃冻存。用前可置37℃加温助溶。
d、 L-谷氨酰胺(L.G.)溶液(100×,0.2mol/L) : 称取2.92g L-谷氨酰胺(L-glutamine,MW 146.15),用100ml不完全培养液或超纯水(或四蒸水)溶解,过滤除菌,分装小瓶(4-5ml/瓶),-20℃冻存。
e、 青、链霉素(双抗)溶液(100×): 取青霉素G(钠盐)100万单位和链霉素(硫酸盐)1g,溶于100ml灭菌超纯水或四蒸水中,分装小瓶(4-5ml/瓶),-20℃冻存。
f、 7.5% NaHCO3溶液 : 称取分析纯NaHCO3 7.5g,溶于100ml超纯水或四蒸水中,过滤除菌,分装小瓶(4-5ml/瓶),盖紧瓶塞,4℃保存。
g、 HEPES溶液(1mol/L): 称取23.83g HEPES(N-2-Hydroxyethylpiperazine-N,-2-ethanesulfonic acid,N-2-羟乙基哌嗪- N,-2-乙基磺酸,MW 238.3)溶于100ml超纯水或四蒸水中,过滤除菌,分装小瓶(4-5ml/瓶),4℃保存。
h、 8-氮鸟嘌呤贮存液(100×): 称取200mg 8-氮鸟嘌呤(8-azaguanine,MW 152.1),加入4mol/L NaOH 1ml,待其溶解后,加入超纯水或四蒸水99ml,过滤除菌;分装小瓶,-20℃冻存。使用时按1%浓度加入到培养液中(即终浓度为20ug/ml)。
g. 用新配制的10% Giemsa染液染色10-20分钟,然后用自来水洗去染液,自然干燥。(Giemsa染液配方:Giemsa粉0.5g,甘油33ml,55-60℃保温2小时,加甲醇33ml混匀,保存于棕色瓶内作为原液;取原液1份,加1/15mol/L PH6.8 PBS 9份,即成10% Giemsa染液)。
h. 镜检:选择染色体分散好,无重叠,无失散的细胞进行观察分析。每份标本应计数100个完整的中期核细胞,并注意观察是否有标志染色体。
i、 50% PEG: 称取PEG 1000 或4000 20-50g于三角瓶中,盖紧,60-80℃水浴融化,0.6ml分装于青霉素小瓶中,盖紧,8磅高压蒸汽15分钟,-20℃存放备用。临用前加热融化,加等量不完全培养基,用少许7.5% NaHCO3调PH至8.0,或购买Sigma或Gibco公司现成产品。
⑵ 髓瘤细胞的准备
融合前骨髓瘤细胞维持的方式,对成功地得到杂交瘤是最为重要的。目标是使细胞处于对数生长的时间尽可能长,融合前肯定不能少于1周。冻存的细胞在复苏后要2周时间才能处于适合于融合的状态,长过了的骨髓瘤细胞至少几天才可能恢复。在实验室中处于对数生长的骨髓瘤细胞维持在含10%小牛血清的培养基中,方法是用6个装5ml培养基的培养瓶,接种10倍系列稀释的骨髓瘤细胞。1周后到细胞相当密而又未长过的一瓶重新移植。典型的倍增时间为14-16小时。
骨髓瘤细胞悬液的制备方法如下:
a、于融合前48-36小时,将骨髓细胞扩大培养(一般按一块96孔板的融合试验约需2-3瓶100ml培养瓶培养的细胞进行准备)。
b、融合当天,用弯头滴管将细胞从瓶壁瘤轻轻吹下,收集于50ml离心管或融合管内。
c、 1000r/min离心5-10分钟,弃去上清。
d、加入30ml不完全培养基,同法离心洗涤一次。然后将细胞重悬浮于10ml不完全培养基,混匀。
e、取骨髓瘤细胞悬液,加0.4%台盼蓝染液作活细胞计数后备用。细胞计数时,取细胞悬液0.1ml加入0.9ml台盼蓝染液中,混匀,用血球计数板计数。计算细胞数目的公式为:每毫升细胞数=4个大方格细胞数×105/4;或每毫升细胞数=5个中方格细胞数×106/2
⑶ 脾淋巴细胞的准备
取已经免疫的BALB/c小鼠,摘除眼球采血,并分离血清作为抗体检测时的阳性对照血清。同时通过颈脱位致死小鼠,浸泡于75%酒精中5分钟,于解剖台板上固定后掀开左侧腹部皮肤,可看到脾脏,换眼科剪镊,在超净台中用无菌手术剪剪开腹膜,取出脾脏置于已盛有10ml不完全培养基的平皿中,轻轻洗涤,并细心剥去周围结缔组织。将脾脏移入另一盛有10ml不完全培养基的平皿中,用弯头镊子或装在1ml注射器上的弯针头轻轻挤压脾脏(也可用注射器内芯挤压脾脏),使脾细胞进入平皿中的不完全培养基。用吸管吹打数次,制成单细胞悬液。为了除去脾细胞悬液中的大团块,可用200目铜网过滤。收获脾细胞悬液,1000r/min离心5-10分钟,用不完全培养基离心洗涤1-2次,然后将细胞重悬于10ml不完全培养基混匀,取上述悬液,加台酚蓝染液作活细胞计数后备用。通常每只小鼠可得1×108-2.5×108个脾细胞,每只大鼠脾脏可得5×108-10×108脾细胞。
⑷ 饲养细胞(Feeder cells)的制备
在细胞融合后选择性培养过程中,由于大量骨髓瘤细胞和脾细胞相继死亡,此时单个或少数分散的杂交瘤细胞多半不易存活,通常必须加入其他活细胞使之繁殖,这种被加入的活细胞称为饲养细胞。饲养细胞促进其他细胞增殖的机制尚不明了,一般认为它们可能释放非种属特异性的生长刺激因子,为杂交瘤细胞提供必要的生长条件;也可能是为了满足新生杂交瘤细胞对细胞密度的依赖性。
常用的饲养细胞有胸腺细胞、正常脾细胞和腹腔巨噬细胞。其中以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来源及制备较为方便,且有吞噬清除死亡细胞及其碎片的作用,因此使用最为普遍。其制备方法如下:
按上述采小鼠脾细胞的方法将小鼠致死、体表消毒和固定后,用消毒剪镊从后腹掀起腹部皮肤,暴露腹膜。用酒精棉球擦拭腹膜消毒。用注射器注射10ml不完全培养基至腹腔,注意避免穿入肠管。右手固定注射器,使针头留置在腹腔内,左手持酒精棉球轻轻按摩腹部1分钟,随后吸出注入的培养液。1000r/min离心5-10分钟,弃上清。先用5ml HAT培养基将沉淀细胞悬浮,根据细胞计数结果,补加HAT培养基,使细胞浓度为2×105/ml,备用。通常对巨噬细胞来说,96孔培养板每孔需2×104个细胞,24孔板每孔需105细胞。每只小鼠可得3-5×106个细胞,因此一只小鼠可供两块96孔板的饲养细胞。也可在细胞融合前1-2天制备并培养饲养细胞,这样使培养板孔底先铺上一层饲养细胞层。做法是,将上述细胞悬液加入96孔板,每孔0.1ml(相当于2滴),然后置37℃ 6% CO2的培养箱中培养。
⑸ 细胞融合与杂交瘤细胞的选择性培养
细胞融合的程序已报道的有很多种,这里介绍的是作者所在实验室常用的一种。
A、将1×108脾细胞与2×107-5×107骨髓瘤细胞SP2/0-Ag14混合于一支50ml融合管中,补加不完全培养基至30ml,充分混匀。
B、 1000r/min离心5-10分钟,将上清尽量吸净。
C、在手掌上轻击融合管底,使沉淀细胞松散均匀;置40℃水浴中预热。
D、用1ml吸管在1分钟左右(最佳时间为45秒)加预热至40℃的50% PEG(PH 8.0)1ml,边加边轻轻搅拌。
E、用10ml吸管在90秒内加20-30ml预热至37℃的不完全培养基;20-37℃静置10分钟。
F、 1000r/min 5分钟;弃去上清。
G、 加入5ml HAT培养基,轻轻吹吸沉淀细胞,使其悬浮并混匀,然后补加含腹腔巨噬细胞的HAT培养基至80-100ml。
H、分装96孔细胞培养板,每孔0.10-0.15ml;分装24孔板,每孔1.0-1.5ml;然后将培养板置37℃,6% CO2培养箱内培养。
I、 5天后用HAT培养基换出1/2培养基。
J、 7-10天后用HT培养基换出HAT培养基;(第14天后可用普通完全培养基)。
L、经常观察杂交瘤细胞生长情况,待其长至孔底面积1/10以上时吸出上清供抗体检测。
3、杂交瘤细胞筛选
杂交瘤细胞在融合后2周左右即可筛选,即把分泌所需抗体的杂交瘤孔从众多的孔中选出来,通常也称为抗体检测。抗体检测的方法很多,通常根据所研究的抗原和实验室的条件而定。但作为杂交瘤筛选的抗体检测方法必须具有快速、准备、简便,便于一次处理大量样品等特点。因为往往有几百个样品需要在短短几个小时就报告结果,以便决定杂交瘤细胞的取舍。所以选用抗体检测方法的原则是快速、敏感、特异、可靠、花费小和节省人力。一般说来,在融合之前就必须建立好抗体检测方法,并克服可能存在的问题。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抗体检测方法所需要的“动力学范围”,即检出背景以上的最强与最弱信号之比,依所用的检测抗原是否纯净而定。如杂交瘤抗体是针对纯化的蛋白质抗原的,100%的抗原参与反应,一个阳性/阴性判别系统就够了。另一方面,如果杂交瘤抗体是针对细胞表面微量的蛋白抗原,检测系统可能需要能测出微弱信号,则动力学范围至少应为10:1,最好为100:1。另外,检测方法的选择还受所需杂交瘤抗体的类型和预定的用途的影响。结合补体的抗体可以用基于细胞毒性反应的检测方法来选出。如需结合A蛋白的杂交瘤抗体,就要用结合蛋白A的检测方法。
下面简要介绍几种常用的抗体检测方法:
⑴ 免疫酶技术
免疫酶技术是将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和酶对底物显色反应的高效催化作用有机结合而成的免疫学技术。由于它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现已广泛用于筛选和鉴定单抗。
A、器材和试剂
a. 包被缓冲液:
碳酸盐缓冲液:取0.2mol/L Na2CO3 8ml,0.2mol/L NaHCO3 17ml混合,再加75ml蒸馏水,调PH至9.6。
Tris-HCl缓冲液(PH8.0,0.02mol/L):取0.1mol/L Tris 100ml,0.1mol/L HCl 58.4ml混合,加蒸馏水至1000ml。
b. 洗涤缓冲液(PH7.2的PBS):KH2PO4 0.2g,KCl 0.2g,Na2HPO4"12H2O 2.9g,NaCl 8.0g,Tween-20 0.5ml,加蒸馏水至1000ml。
c. 稀释液和封闭液:牛血清白蛋白(BSA)0.1g,加洗涤液至100ml;或用洗涤液将小牛血清配成5-10%使用。
d. 酶反应终止液(2mol/L H2SO4):取蒸馏水178.3ml,滴加浓硫酸(98%)21.7ml。
e. 底物缓冲液(PH5.0,磷酸盐-柠檬酸缓冲液):取0.2mol/L Na2HPO4 25.7ml,0.1ml/L柠檬酸24.3ml,再加50ml蒸馏水。柠檬酸溶液及配成的底物缓冲液不稳定,易形成沉淀,因此一次不宜配制过多。
f. 底物使用液:
OPD底物使用液(测490nm的OD值):OPD 5mg,底物缓冲液10ml,3% H2O2 0.15ml。
TMBS或TMB底物使用液(测450nm的OD值):TMBS或TMB(1mg/ml)1.0ml,底物缓冲液10ml,1% H2O2 25ul。
ABTS底物使用液(测410nm的OD值):ABTS 0.5mg,底物缓冲液1ml,3% H2O2 2ul。
g. 抗体对照:以骨髓瘤细胞培养上清作为阴性对照,以免疫鼠血清作为阳性血清。
h. 抗原:可溶性抗原:尽量纯化,以获得高特异性。
病毒感染的传代细胞或全菌抗原。
淋巴细胞等悬液。
i. 酶标抗鼠抗体或酶标SPA或其他类似试剂。
j. 细胞固定液:-20℃丙酮;或丙酮-甲醛固定液:Na2HPO4 100mg,KH2PO4 500mg,蒸馏水150ml,丙酮225ml,甲醛125ml;或丙酮-甲醛溶液(1;1);或-20℃甲醇。
k. 聚苯乙烯微孔板:40孔、96孔、或条孔;硬板或软板均可使用。
l. 酶联免疫阅读仪;或光镜。
m. 吸管、加样器及水浴箱、离心机等。
B、 可溶性抗原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a. 纯化抗原用包被液稀释至1-20ug/ml。
b. 以50-100ul/孔量加入酶标板孔中,置4℃过夜或37℃吸附2小时。
c. 弃去孔内的液体,同时用洗涤液洗3次,每次3-5分钟,拍干。
d. 每孔加200ul封闭液4℃过夜或37℃封闭2小时;该步骤对于一些抗原,可省略。
e. 洗涤液洗3次;此时包被板可-20℃或4℃保存备用。
f. 每孔加50-100ul待检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同时设立阳性、阴性对照和空白对照;37℃孵育1-2小时;洗涤,拍干。
g. 加酶标第二抗体,每孔50-100ul,37℃孵育1-2小时,洗涤,拍干。
h. 加底物液,每孔加新鲜配制的底物使用液50-100ul,37℃10-30分钟。
i. 以2mol/L H2SO4终止反应,在酶联免疫阅读仪上读取OD值。
j. 结果判定:以P/N≥2.1,或P≥N 3D为阳性。若阴性对照孔无色或接近无色,阳性对照孔明确显色,则可直接用肉眼观察结果。
C、 全菌抗原的ELISAS
a. 新鲜培养的细菌用蒸馏水或PBS悬浮,并调整细菌浓度至1×108个/ml。必须指出,对于人畜共患病病原体需注意安全操作,最好是灭活处理。
b. 每孔中加100ul 5%戊二醛溶液(0.1mol/L NaHCO3 95ml 25%戊二醛溶液5ml),37℃作用2小时,蒸馏水洗涤3次;加上述细菌悬液50ul/孔;37-56℃烘干;每孔加200ul封闭液4℃过夜或37℃ 2小时封闭。
c. 步骤b也可采用先每孔加50ul细菌悬液,37℃-56℃烘干,然后用-20℃预冷的无水甲醇室温作用15分钟,蒸馏水洗涤3次;每孔加200ul封闭液4℃过夜或37℃ 2小时封闭。
d. 洗涤液洗3次;此时包被板可在-20℃或4℃保存备用。
e. 以下步骤同上法。
D、 用全细胞抗原的ELISA
a. 按常规方法培养细胞,接种病毒,收获感染细胞和未感染细胞,进行细胞计数,用PBS制成适当浓度悬液。
b. 淋巴细胞悬液的制备采用新鲜外周血加肝素抗凝后,滴加于淋巴细胞分离液之上,1500rpm离心30分钟,吸取界面细胞洗涤二次,即为新鲜淋巴细胞悬液。该细胞悬液中若仍混有红细胞,离心后加0.83%的氯化铵溶液,室温10分钟,洗涤一次即可。将该细胞悬液稀释至适当浓度。
c. 每孔加100ul上述a或b的细胞悬液,使每孔含细胞5×104个;1500r/min 15分钟,甩去上清;室温干燥或吹干后用丙酮-甲醇(1:1)4℃固定10分钟;可4℃或-20℃保存备用。
d. 以下步骤同上法。
E、抗体捕捉ELISA试验
本法用抗BALB/c小鼠Ig的多克隆抗体捕捉待检样品中的McAb,再依次加抗原、酶标多克隆抗体及底物显色。该法是常用的ELISA中较理想的一种;其操作步骤如下:
a. 以适当浓度的纯化抗鼠Ig抗体包被酶标板,每孔加100ul,37℃ 2小时或4℃过夜。
b. 洗涤、拍干后加待测的McAb样品,37℃ 1-2小时。
c. 洗涤后加适量的抗原,37℃ 1-2小时。
d. 洗涤后加入酶标多克隆抗体,37℃ 1-2小时。洗涤后加底物显色,判定结果。
⑽ 川崎病复查求助,急!!!
你也没说清楚,希望下面的东西对你有所帮助
川崎病是一种血管炎综合征,也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结综合征,好发于2-4岁孩子,以男孩多见。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增高。川崎病的最大危害是损害冠状动脉,是小儿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原因,也是成年后发生冠心病的潜在危险因素。在我国以7-9月发病较多,因此,夏秋之交,家长应特别警惕婴幼儿发生川崎病。
护理体会,心理护理
冠状动脉瘤是川崎病最严重的并发症,家长往往表现为焦虑、恐惧。因此,应根据家长的文化程度,耐心解释川崎病的临床表现、疾病过程、治疗效果、预后,使家长正确对待。丙种球蛋白价格昂贵,应向家长说明此药的重要性,尽早使用,可减少冠状动脉损害。
高热护理 患儿发病早期多为高热,体温持续38.5℃~40.0℃之间,持续7~10d,个别可达2周,使用丙种球蛋白和阿斯匹林后2~4d体温下降。高热时以物理降温为主,可使用冰袋降温,温水擦浴,同时鼓励患儿多喝开水,静脉补充液体。及时记录体温变化,必要时使用药物降温,如美林、泰诺退热糖浆。退热期间及时擦干汗液,及时更换衣服,防受凉。
皮肤粘膜护理
石蜡油擦口唇,以生理盐水清洗口腔,每天2~3次,避免生硬刺激性食物,以温凉饮食为宜。经过1周左右,患儿的口腔粘膜糜烂愈合。患儿在发热的同时出现红色荨麻疹,多形性红斑,四肢出现硬性水肿,应保持皮肤清洁,要求患儿衣服柔软、干净,同时保持床单干燥平整。在10d后出现指(趾)端膜状脱皮,要反复告诉患儿及家长,不要人为撕拉,并保持局部的清洁。
用药护理
丙种球蛋白是一种血清制品,须现配现用,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执行。同时其又是一种异性蛋白,容易引起过敏反应,开始速度宜慢,10滴/min,15min后无不良反应可加快速度,但不超过60滴/min,避免与头孢哌酮钠、氧哌嗪青霉素同一条静脉输入,因为两者可产生配伍禁忌引起凝结块。尽量单一静脉输入,为了避免药液浪费,尽量采用输液泵。输液过程中严密观察面色、神志、体温、皮疹等,一有异常立即处理。阿斯匹林具有抗炎、抗凝作用,是治疗川崎病的主要药物,应保证准确及时给药,阿斯匹林胃肠道反应较大,易引起恶心、呕吐,长期使用可诱发溃疡病甚至出血,应向家长明确说明。选用肠溶阿斯匹林,在饭后15min服用,对婴幼儿磨碎溶解后服用,如有呕吐应准确估算药量,重新补吃,保证药物剂量。定期复查肝功能。
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心率、心律、心音强度、面色变化,每4h测量一次,如心率加快、心律不齐、心音遥远、心尖部闻及收缩期杂音,提示冠状动脉损害,需卧床休息。心电监护,做好抢救药物和物品的准备。本组病例入院后常规予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4例发生冠状动脉扩张,随访6个月~1年恢复正常。
出院指导
遵医嘱服用阿斯匹林,避免漏服,观察药物副作用;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定期作超声心动图,每隔6~12个月复查一次;定期复查血小板、血沉,并强调按期复查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胡亚美,江载芳.褚福棠实用儿科学上册.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98-671.
川崎病; 冠状动脉损害; 冠状动脉造影; 核转录因子κB; 核转录因子κB抑制物; 信号通道; 蛋白表达 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评价方法探讨 目的:通过对12例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疑有冠状动脉损害患儿进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旨在全面准确了解冠状动脉损害情况,以指导临床对KD患儿的后期治疗及管理。 方法:在静脉麻醉下采用Sedinger法穿刺右股动脉,采用Judkin法将冠状动脉造影管送达冠状动脉口,推注非离子造影剂,同时行电影摄影记录。结果:12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儿中发现9例冠状动脉异常。其中,左冠状动脉和/或其分支受累者5例,右冠状动受累2例,左右冠状动脉同时受累2例。与超声心动图结果不尽一致。 结论:冠状动脉造影可明确显示冠状动脉损害的位置、形状、数目及病变程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检查KD冠状动脉损害的方法。 第二部分:NF-kappaBp65、IkappaBα在川崎病患儿PBMC中的表达及其与冠状动脉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KD思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核转录因子NF-κBp65、核转录因子抑制物IκBα蛋白表达的变化,同时研究受NF-κB调控的前炎性因子TNF-α、趋化因子MCP-1的mRNA表达水平及炎性因子G-CSF、IL-8血清水平的改变,并注意观察这些改变与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arterylesions,CALs)的关系,探讨NF-κB信号通道在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中的作用,为临床寻求以NF-κB为靶点的治疗手段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48例KD患儿根据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将其分为两组: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组(CALs亚组)11例,无冠状动脉损害组(Non-CALs亚组)37例。感染对照组:同年龄组急性发热住院患儿18例,健康对照组:同年龄组健康体检儿童12例。采用免疫印迹(Westernblot)方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NF-κBp65及IκBα蛋白表达;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TNF-α、MCPmRNA表达;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G-CSF、IL-8血清水平。 结果:1.KD组PBMC胞浆蛋白光密度值明显低于感染对照组及健康对照组。CALs亚组胞浆NF-κBp65蛋白较Non-CALs亚组显着降低(p<0.01),在两亚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胞核NF-κB蛋白水平在κD组明显升高(p<0.001)。CALs亚组胞核NF-κBp65蛋白水平显着高于Non-CALs亚组(p<0.05)。CALs亚组中胞核NF-κBP65蛋白水平与CALs严重程度无相关性(r=0.392,p>0.05)。但胞核NF-κBP65蛋白/IκBα蛋白比值在CALs组中与CALs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536,p<0.05)。2.KD组TNF-α、MCP-1mRNA表达明显上调,CALs亚组TNF-α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Non-CALs组(P<0.05)及两组对照组(P值均<0.001)。KD组MCP-1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两组对照组(p值均<0.01),其中CALs亚组较Non-CALs亚组显着增高(p<0.05)。3.KD组血清G-CSF、IL-8浓度均明显高于感染和健康对照组,其中G-CSF在CALs亚组较Non-CALs亚组显着增高(p<0.01),而IL-8在KD组的两亚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 结论:1.NF-κBp65、Iκα参与KD急性期血管炎的发生机制,极有可能加剧KD血管炎性反应,参与CALs的形成;KD患儿PBMC中胞核NF-κBp65蛋白/IκBα蛋白比值可作为预测CALs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2.TNF-αmRNA、MCP-1mRNA升高在KDCALs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TNF-αmRNA水平可作为预测CALs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3.G-CSF、IL-8均参与KD的发生,其中G-CSF较IL-8可能起重程度的参考指标。3.G-CSF、IL-8均参与KD的发生,其中G-CSF较IL-8可能起更为关健的作用,并且可作为预测CAL的指标之一。 第三部分:IVIG对川崎病患儿FNF-kappaB、IkappaB调节作用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KD患儿静脉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对NF-κBp65活性、蛋白表达的影响,同时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集落刺激因子(G-CSF)血清水平改变,探讨IVIG对NF-κB通道的调节作用及其预防冠状动脉损害(CALs)的治疗机制。 方法:采用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EMSA)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NF-κBp65的活性;采用免疫印迹(Westernblot)方法检测PBMC中IκBα蛋白表达;采用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集落刺激因子(G-CSF)血清水平。 结果:1.NF-κBp65活性在IVIG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01);APS组治疗前后NF-κBp65无明显改变(p>0.05)。2.IκBα蛋白表达在IVIG治疗后较治疗前显着增高(p<0.001);ASP组病例治疗前后IκBα蛋白无显着性差异(p>0.05)。3.IVIG组、ASP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VEGF水平均无显着改变(p>0.05);IVIG组血清TNF-α、G-CSF水平在IVIG治疗后均明显降低,ASP对照组ASP治疗前后无显着差异(p>0.05)。 结论:1.IVIG可抑制KD患儿PBMCIκB降解及NF-κB活性,下调TNF-α、G-CSF血清水平,抑制KD血管炎症反应,预防CALs的发生;2.IVIG的作用方式呈剂量依赖性,并存在个体差异;3.IVIG对KD患儿VEGF血清水平无作用,可能有更复杂的机制参与VEGF的调控。
【文摘语种】 中文文摘
给您提供几个网址:
首页 >> 川崎病http://www.erke999.com/cqb/index.htm
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观察及护理 http://www.xyxy.net/jbzt/erke/jdzz/cq/2004081115200254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