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密宗为啥注重观想,观想有什么作用与无中生有,有什么关系
为啥要观想?因为,五蕴色受想行识中,想是相对色受更微细一种了,一般普通的人,都是在色受蕴两个浅层上修行,还没有资格深入到想蕴层面,因为想蕴比色受更微细,必须突破了色受两个粗的层面干扰之后,才有资格进入想蕴。修密的多是根基高的人,色受二蕴已经有所突破的人,所以已经进入想蕴层面了,因此注重观想。
观想的作用?主要是对治想蕴,当然还有其他很多重要的作用。
与无中生有有什么关系?不要理解错了,观想不是我们所理解的那种想象,如果我们色受二蕴还没有有所突破,所有的想象都称不上真正意义的观想。因为观想的想,是想蕴层面的东西,不是我们所理解的想象,我们第六识作意出来的想象,应该仅仅只是观想的前期工作而已。因为观想主要目的要的是对治想蕴,而不是要的作意所想象出来的像。
对治想蕴的同时又能达成相应,非常殊胜不可思议。
B. 师兄们,在修行不精进,停滞不前的时候,都怎么处理思想调整不过来了,每天只知道处理这些俗事,阿弥陀
当觉得不精进的时候,一定是出现了问题。分析问题找到解决办法。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居士在社会上修行,要把修行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修行生活化,生活中会用心,修行就是修心。
先培养起正见,然后系统把握修行的原理和各种方法的操作,以及各种问题的解决办法。
1、系统学习打坐禅修,全面把握实证的理论原理、怎么入手,各种方法的具体操作,遇到各种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每一步路怎么走,怎么悟道等,清凉月老师用自己的所修、所证,讲得通透,有很多同修的打坐经验参考。建议网络“思维本体学实证网”-参阅文章《打坐修证的新手指引》。或网络“本体佛学新浪博客-开悟的一些特点”,博客分类如下:《科学实证》讲解(初学到高层次、悟道的整套方法和心路历程)、视频教学(打坐各方法、问题的专题汇总)、观心、实证、开悟。
方法和路这样走(供参考):一是从观身体觉受入手:观手或观呼吸,心稳定了,再观心或观慢动作等入定。二是从心入手:直接观心(随时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佛教特有法门)。
欲界定前需要经历的过程:放松入静,培养静,让静稳定,让心稳定,提起专注,培养专注,破静入定。
2、坐姿有双盘、单盘、散盘、缅甸坐等等。坐姿以自我感觉舒适、自然为主,不要追求高难度,不能因为坐姿的不适影响了心的突破。因为我们是练心的,不是练习身体。心达到一定的层次,心柔软了,身体自然会柔软,自然能双盘起来,真正标准的坐姿,是在打坐的过程中,随着心力的提高,身体自然而然会调整到标准的坐姿,标准的坐姿都不是从外形上模仿出来的,大道自然。
3、放松入静,打好基础。耐心的从身心两个方面进行放松,身体是反反复复放松那些容易紧张的肌肉群,心里是放下那些作意、紧张、追求、急躁的念头。高度重视放松,把放松做为一门课程去练习,反反复复从身心两个方面交叉结合去放松。
4、打坐的方法很多。选择一个观察对象来观想,制心一处,无事不办,目的是培养和形成专注力。观察对象非常的多,动态的有慢动作,静态的有观呼吸、观佛像、观莲花、观一些境界等等,声音类的有佛号、咒语等。初学从观呼吸入手相对比较容易,因为对自己的身体觉受比较敏感,容易形成专注力。
5、常用的方法很多,观呼吸、观手、观心、观慢动作、念佛号、念咒、耳通圆根法门、睡功等,每一个方法的理论原理把握通透,这是最关键的。然后是怎么入门,怎么用心,怎么操作,会碰到什么实际问题,这些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是什么,每一步怎么修,怎么突破,一整套的把握。实证起来,不盲目,能少走弯路,预防走错路,自己能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C. 关于信心和如何观想本尊的重要教言
丹真绒布上师色登寺丹真绒布上师开示:“上师就象雪山,信心就象太阳,雪山由于强烈的阳光照耀才能融化变成清凉的雪水,滋润行者的身心,这就是加持。上师是加持之源。加持的关键在于行者的信心,你有多大的信心就可以获得多大的加持。信心有大小,但没有远近之分,如果你们有信心,上师三宝时刻都在你们身边。” 以观修莲师为例,坚信莲师和大恩上师无二无别,形相上是观想莲师,确信上师和莲师在体性上是合一的,上师即莲师、莲师即上师;念诵莲师心咒,同时亦是祈请了上师、莲师。观修其他本尊也可依此类推。为了增上信心,也可通过论坛等各种途径,了解大恩上师的殊胜传承、度生事迹。能够清晰地观想佛菩萨形象,当然很好;暂时无法完全观想清晰,那也是正常的,千万不要泄气。观想能力通常与各人根基、修行阶段有关,相应的观想方法也是因人而异的。总的来说,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先准备好合适的佛菩萨唐卡,根据唐卡好好观修(可交替进行“凝视唐卡”、“闭目观想”)。以下几种观想方法均可参考:*可先观想总体轮廓,逐渐再到其他细节;*也可先观想各部分细节,再合成一个整体;*还可重点观想某个特别的部分,比如靠近中脉某些特定的点(如第三眼)、特殊的法器,以点带面,再遍及各处,如同点火的原理(集中火力于一处,点着此处后其他地方自然被引燃)。观想是表法,还有摄心的作用。注意松紧有度,既要摒除妄念、专注地观想,又要安住于心性之中、放松地观修;不要过于执着于实有,而是彩虹一般、如梦如幻。一切外器世界是清净刹土,一切内情众生是佛菩萨本尊…… 开始时内心散乱、定力较差,忘记观想或祈请,这是正常的。但是不要放弃,坚持多练习。太累了,就放松休息。持之以恒,才能提高观修效果。哪怕是世间法中学习电脑也是类似的,很少一蹴而就。总之,精勤练习,多观想,多念咒,自然熟能生巧,渐渐就可观想清晰。观想佛菩萨,信心极为关键。对于初学者而言,这样做是很好的:以坚定的信念,单纯地相信佛菩萨就在自前上方虚空(或者自观为本尊),我们专注地祈请佛菩萨加持自他所有众生遣除违缘、成就佛果,这样的信心和发心,就会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开始时,或许有些半信半疑,但不要紧,我们的心的可塑性很强,坚持一段时间,这种信心就可能毫不造作地生起,犹如我们呼吸空气一样,自然而然却又极为重要。附录:莲师开示益西措嘉空行母之观修窍诀:莲师答曰:“首为观本尊之口诀,无论观对生或自生本尊,得上师口授后,上师当赐汝弟子加持及护荫免受魔障。次安坐适意,置一精致本尊画像于面前,稍坐令无余念,遂由足至首观察至细。再观全貌。间作小息,暂不想画像令己松弛。如是屡屡观看整日。该晚作整夜眠,昼起再看,于夜间晚间不作本尊观想,而住于无念中。其后,纵不观想,本尊亦坚住心中。若不能,观像、闭眼及观想面前之像。尽自然观起本尊之时间而坐。若观想变朦胧或不清,观察画像后再作观想,令其坚住。断诸妄念而坐。若如是修持,即有五种觉受:动之觉受、成就觉受、串习之觉受、坚定觉受与圆满觉受。一、若一时心未能定,即有无数思想,意念与回忆,此为“动之觉受”。经此渐能驭心,此觉受如悬崖泻下之瀑布。二、后稍作本尊观想,全角相与显色同时坚住于心,此为“成就觉受”,犹如小潭。三、再者,无论远近,观察均甚清楚,而于一坐中六分一时清楚住于心间无有粗想,则为“串习之觉受”,如河之流。四、次,无有念动,能整坐观想,此为“坚定觉受”,犹如须弥。五、再次,若能终日,或再多不失本尊之手足,甚至身毛之坚固观想,而无妄念,此为“圆满之觉受”。行者修之,直至诸觉受。若久坐而观想本尊含糊,身不调顺,人感厌倦,而无法继续观修,此时妄念更多,故当稍歇,再作观修。直至能观想清楚,勿于夜间观修。总言之,作短坐之观修为至要。于有阳光,天晴或有油灯时观。莫于刚醒或疲累时观。晚间,作整夜眠而与翌日作八短坐观修。观修时,若猝然而起,则集中力失,故应渐修。若于修时能观想清楚,可于夜间、黄昏或清晨修之。总言之,勿令厌倦,观想时集中意念,令串习稳定增长,并观想本尊之整个形相。
D. 观想的要点是什么如何观如何把念头集中到1点这个原理是什么
观想的要点是。集中精力。想象所要观察的对象。没用分别的心去观想。原理是是安住一切,诸行中。扫除1切烦恼。
E. 举例说明什么叫“观想”
观想,主要是佛家范围,观想略作想,集中心念观想某一对象,可以对治贪欲等妄念,或为进入正观而修的一种方便观。出自宗密之普贤行愿品疏钞四种念佛之一。
观想一阎浮檀金色佛像坐彼花上,又观音、势至二菩萨像侍于其左右,各放金光。(九)真身观,又作佛观、佛身观、遍观一切色身想。
观想无量寿佛之真身;作此想即可见一切诸佛。(十)观音观,又作观世音观、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想。观想弥陀胁士中之观世音菩萨。(十一)势至观,又作大势至观、观大势至色身想。观想另一胁士大势至菩萨。(十二)普观,又作自往生观、普往生观、普观想。
观自生于极乐,于莲花中结跏趺坐。莲花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乃至佛菩萨满虚空。(十三)杂想观,又作杂观、杂明佛菩萨观、杂观想。
观丈六佛像在池水上,或现大身满虚空。即杂观真佛、化佛、大身、小身等。(十四)上辈观,又作上品生观、上辈生想。往生净土者依其因,而有上、中、下三辈,三辈复分上、中、下三品,总为九品。
(5)观想原理及解决方法扩展阅读
观想是包含了“观”和“想”两种不同的概念。先“想”,想专一后,自然就“观”出来。就五阴来说,是先利用“色、受、想、行、识”中第三个“想”阴的功能,想纯熟了,在第六“识”的带质境中呈现出“观”的境界。
功力再深,融通于第八“识”之大圆镜智,则就不观而观,观而不观了。就五遍行来看:先藉“作意、触受、想、思”中的“作意”和“想”,想念专一,达到“心一境性”时,即达“精思入神”的境界,则“观”境现前,意根中的概念,就呈现出影像。
端正身心,观想佛身相好庄严,称为观想念佛。据观佛三昧海经卷九、卷十、坐禅三昧经卷上载,若于佛之三十二相,专观其中一相,能灭九十亿那由他恒河沙微尘数劫之生死重罪。
若观其全身相好,须端坐正受,系念佛身,莫念地、水、火、风等诸余法,常念佛身,见十方三世诸佛悉在目前,可灭除无量劫之罪。此外,观想念佛又有一相观、多相观、全相观之别。
F. 如何运用“意念”达到养生调病
现代社会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话题是什么?是健康。没有人会怀疑,惟拥有健康,一个人才能真正拥有幸福的生活。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而首要前提便是拥有健康。确实,人生一旦失去了健康还能拥有什么呢?即便坐拥亿万资产,如果丧失健康,英年早逝,结果也是“钱在银行,人去天堂”。
古人说,体壮曰健,心怡曰康。也就是说,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这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不谋而合的。关注身体健康的生理保健类书籍在市面上十分常见。然而,用通俗的语言文字表述的关注心理保健的书籍却不多见。我们致力于大众的心理保健,希望本书能够助益于您的心理健康,提高您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排解您在自我保健征途中遇到的部分难题。
这里必须说明的两点是:以精神的力量来治病,需要平常不断练习,有了相当的定力后,才容易奏效。还有,遇到像发烧和胃出血等紧急情况,最好还是赶紧去医院吃药打针,以免误事。
G. 佛法我观想无我的时候一不观想就放松了然后观想就自动起效果了这是什么原理
你这不叫观,清净心起作用才是观,也就是内心一念不生,同时对外界事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种本事不是普通人能有的,必须长期如法地训练。
观无我,不是闭着眼睛瞎想什么无我,是清净心的照见作用,照见一切事物当中确确实实没有五蕴和合的假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