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解决方法 > 微囊藻毒素检测方法

微囊藻毒素检测方法

发布时间:2022-05-21 17:08:45

⑴ 水质量检测标准 谢了!!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Standards for Drinking Water Quality

(报批稿)

2006-××-×× 发布 2006-××-×× 实施

前 言

本标准全文强制。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GB 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本标准与GB 5749-8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 水质指标由GB 5749-85的35项增加至106项,增加了71项;修订了8项;其中:
—— 微生物指标由2项增至6项,增加了大肠埃希氏菌、耐热大肠菌群、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修订了总大肠菌群;
—— 饮用水消毒剂由1项增至4项,增加了一氯胺、臭氧、二氧化氯;
—— 毒理指标中无机化合物由10项增至21项,增加了溴酸盐、亚氯酸盐、氯酸盐、锑、钡、铍、硼、钼、镍、铊、氯化氰;并修订了砷、镉、铅、硝酸盐;
毒理指标中有机化合物由5项增至53项,增加了甲醛、三卤甲烷、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1,1,1-三氯乙烷、三溴甲烷、一氯二溴甲烷、二氯一溴甲烷、环氧氯丙烷、氯乙烯、1,1-二氯乙烯、1,2-二氯乙烯、三氯乙烯、四氯乙烯、六氯丁二烯、二氯乙酸、三氯乙酸、三氯乙醛、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2,4,6-三氯酚、氯苯、1,2-二氯苯、1,4-二氯苯、三氯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丙烯酰胺、微囊藻毒素-LR、灭草松、百菌清、溴氰菊酯、乐果、2,4-滴、七氯、六氯苯、林丹、马拉硫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五氯酚、莠去津、呋喃丹、毒死蜱、敌敌畏、草甘膦;修订了四氯化碳;
—— 感官性状和一般理化指标由15项增至20项,增加了耗氧量、氨氮、硫化物、钠、铝;修订了浑浊度;
—— 放射性指标中修订了总α放射性。
—— 删除了水源选择和水源卫生防护两部分内容。
—— 简化了供水部门的水质检测规定,部分内容列入《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规范》。
—— 增加了附录A。
—— 增加了参考文献。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为准备水质净化和水质检验条件,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三卤甲烷、微囊藻毒素-LR等4项指标延至2008年7月1日起执行。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广东省卫生监督所、浙江省卫生监督所、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城镇供
水排水协会、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标
准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金银龙、鄂学礼、陈昌杰、陈西平、张岚、陈亚妍、蔡祖根、甘日华、
申屠杭、郭常义、魏建荣、宁瑞珠、刘文朝、胡林林。
本标准参加起草人:蔡诗文、林少彬、刘凡、姚孝元、陆坤明、陈国光、周怀东、李延平。本标准于1985年8月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要求、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卫生要求、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要求、二次供水卫生要求、涉及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卫生要求、水质监测和水质检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城乡各类集中式供水的生活饮用水,也适用于分散式供水的生活饮用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T 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 17051 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
GB/T 17218 饮用水化学处理剂卫生安全性评价
GB/T 17219 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标准
CJ/T 206 城市供水水质标准
SL 308 村镇供水单位资质标准
卫生部 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生活饮用水 drinking water
供人生活的饮水和生活用水。
3.2 供水方式 type of water supply
3.2.1集中式供水 central water supply
自水源集中取水,通过输配水管网送到用户或者公共取水点的供水方式,包括自建设施供水。为用户提供日常饮用水的供水站和为公共场所、居民社区提供的分质供水也属于集中式供水。
3.2.2 二次供水 secondary water supply
集中式供水在入户之前经再度储存、加压和消毒或深度处理,通过管道或容器输送给用户的供水方式。
3.2.3 农村小型集中式供水 small central water supply for rural areas
日供水在1000m3以下(或供水人口在1万人以下)的农村集中式供水。
3.2.4 分散式供水 non-central water supply
用户直接从水源取水,未经任何设施或仅有简易设施的供水方式。
3.3 常规指标 regular indices
能反映生活饮用水水质基本状况的水质指标。
3.4 非常规指标 non-regular indices
根据地区、时间或特殊情况需要的生活饮用水水质指标。

4 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要求
4.1 生活饮用水水质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保证用户饮用安全。
4.1.1 生活饮用水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
4.1.2 生活饮用水中化学物质不得危害人体健康。
4.1.3 生活饮用水中放射性物质不得危害人体健康。
4.1.4 生活饮用水的感官性状良好。
4.1.5 生活饮用水应经消毒处理。
4.1.6 生活饮用水水质应符合表1和表3卫生要求。集中式供水出厂水中消毒剂限值、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中消毒剂余量均应符合表2要求。
4.1.7 农村小型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的水质因条件限制,部分指标可暂按照表4执行,其余指标仍按表1、表2和表3执行。
4.1.8 当发生影响水质的突发性公共事件时,经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可适当放宽。
4.1.9 当饮用水中含有附录A表A.1所列指标时,可参考此表限值评价。

表1 水质常规指标及限值
指 标 限 值
1、微生物指标①
总大肠菌群(MPN/100mL或CFU/100mL) 不得检出
耐热大肠菌群(MPN/100mL或CFU/100mL) 不得检出
大肠埃希氏菌(MPN/100mL或CFU/100mL) 不得检出
菌落总数(CFU/mL) 100
2、毒理指标
砷(mg/L) 0.01
镉(mg/L) 0.005
铬(六价,mg/L) 0.05
铅(mg/L) 0.01
汞(mg/L) 0.001
硒(mg/L) 0.01
氰化物(mg/L) 0.05
氟化物(mg/L) 1.0
硝酸盐(以N计,mg/L) 10
地下水源限制时为20
三氯甲烷(mg/L) 0.06
四氯化碳(mg/L) 0.002
溴酸盐(使用臭氧时,mg/L) 0.01
甲醛(使用臭氧时,mg/L) 0.9
亚氯酸盐(使用二氧化氯消毒时,mg/L) 0.7
氯酸盐(使用复合二氧化氯消毒时,mg/L) 0.7
3、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
色度(铂钴色度单位) 15
浑浊度(NTU-散射浊度单位) 1
水源与净水技术条件限制时为3
臭和味 无异臭、异味
肉眼可见物 无
pH (pH单位) 不小于6.5且不大于8.5
铝(mg/L) 0.2
铁(mg/L) 0.3
锰(mg/L) 0.1
铜(mg/L) 1.0
锌(mg/L) 1.0
氯化物(mg/L) 250
硫酸盐(mg/L) 250
溶解性总固体(mg/L) 1000
总硬度(以CaCO3计,mg/L) 450
耗氧量(CODMn法,以O2计,mg/L) 3
水源限制,原水耗氧量>6mg/L时为5
挥发酚类(以苯酚计,mg/L) 0.002
阴离子合成洗涤剂(mg/L) 0.3
4、放射性指标② 指导值
总α放射性(Bq/L) 0.5
总β放射性(Bq/L) 1
① MPN表示最可能数;CFU表示菌落形成单位。当水样检出总大肠菌群时,应进一步检验大肠埃希氏菌或耐热大肠菌群;水样未检出总大肠菌群,不必检验大肠埃希氏菌或耐热大肠菌群。
② 放射性指标超过指导值,应进行核素分析和评价,判定能否饮用。

表2 饮用水中消毒剂常规指标及要求
消毒剂名称 与水接触时间 出厂水
中限值 出厂水
中余量 管网末梢水中余量
氯气及游离氯制剂(游离氯,mg/L) 至少30min 4 ≥0.3 ≥0.05
一氯胺(总氯,mg/L) 至少120min 3 ≥0.5 ≥0.05
臭氧(O3,mg/L) 至少12min 0.3 0.02
如加氯,
总氯≥0.05
二氧化氯(ClO2,mg/L) 至少30min 0.8 ≥0.1 ≥0.02

表3 水质非常规指标及限值
指 标 限 值
1、微生物指标
贾第鞭毛虫(个/10L) <1
隐孢子虫(个/10L) <1
2、毒理指标
锑(mg/L) 0.005
钡(mg/L) 0.7
铍(mg/L) 0.002
硼(mg/L) 0.5
钼(mg/L) 0.07
镍(mg/L) 0.02
银(mg/L) 0.05
铊(mg/L) 0.0001
氯化氰 (以CN-计,mg/L) 0.07
一氯二溴甲烷(mg/L) 0.1
二氯一溴甲烷(mg/L) 0.06
二氯乙酸(mg/L) 0.05
1,2-二氯乙烷(mg/L) 0.03
二氯甲烷(mg/L) 0.02
三卤甲烷(三氯甲烷、一氯二溴甲烷、二氯一溴甲烷、三溴甲烷的总和) 该类化合物中各种化合物的实测浓度与其各自限值的比值之和不超过1
1,1,1-三氯乙烷(mg/L) 2
三氯乙酸(mg/L) 0.1
三氯乙醛(mg/L) 0.01
2,4,6-三氯酚(mg/L) 0.2
三溴甲烷(mg/L) 0.1
七氯(mg/L) 0.0004
马拉硫磷(mg/L) 0.25
五氯酚(mg/L) 0.009
六六六(总量,mg/L) 0.005
六氯苯(mg/L) 0.001
乐果(mg/L) 0.08
对硫磷(mg/L) 0.003
灭草松(mg/L) 0.3
甲基对硫磷(mg/L) 0.02
百菌清(mg/L) 0.01
呋喃丹(mg/L) 0.007
林丹(mg/L) 0.002
毒死蜱(mg/L) 0.03
草甘膦(mg/L) 0.7
敌敌畏(mg/L) 0.001
莠去津(mg/L) 0.002
溴氰菊酯(mg/L) 0.02
2,4-滴(mg/L) 0.03
滴滴涕(mg/L) 0.001
乙苯(mg/L) 0.3
二甲苯(mg/L) 0.5
1,1-二氯乙烯(mg/L) 0.03
1,2-二氯乙烯(mg/L) 0.05
1,2-二氯苯(mg/L) 1
1,4-二氯苯(mg/L) 0.3
三氯乙烯(mg/L) 0.07
三氯苯(总量,mg/L) 0.02
六氯丁二烯(mg/L) 0.0006
丙烯酰胺(mg/L) 0.0005
四氯乙烯(mg/L) 0.04
甲苯(mg/L) 0.7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mg/L) 0.008
环氧氯丙烷(mg/L) 0.0004
苯(mg/L) 0.01
苯乙烯(mg/L) 0.02
苯并(a)芘(mg/L) 0.00001
氯乙烯(mg/L) 0.005
氯苯(mg/L) 0.3
微囊藻毒素-LR(mg/L) 0.001
3、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
氨氮(以N计,mg/L) 0.5
硫化物(mg/L) 0.02
钠(mg/L) 200

表4 农村小型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部分水质指标及限值
指 标 限 值
1、微生物指标
菌落总数(CFU/mL) 500
2、毒理指标
砷(mg/L) 0.05
氟化物(mg/L) 1.2
硝酸盐(以N计,mg/L) 20
3、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
色度(铂钴色度单位) 20
浑浊度(NTU-散射浊度单位) 3
水源与净水技术条件限制时为5
pH(pH单位) 不小于6.5且不大于9.5
溶解性总固体(mg/L) 1500
总硬度 (以CaCO3计,mg/L) 550
耗氧量(CODMn法,以O2计,mg/L) 5
铁(mg/L) 0.5
锰(mg/L) 0.3
氯化物(mg/L) 300
硫酸盐(mg/L) 300

5 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卫生要求
5.1 采用地表水为生活饮用水水源时应符合GB 3838要求。
5.2 采用地下水为生活饮用水水源时应符合GB/T 14848要求。

6 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要求
6.1 集中式供水单位的卫生要求应按照卫生部《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规范》执行。

7 二次供水卫生要求
二次供水的设施和处理要求应按照GB 17051执行。

8 涉及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卫生要求
8.1 处理生活饮用水采用的絮凝、助凝、消毒、氧化、吸附、pH调节、防锈、阻垢等化学处理剂不应污染生活饮用水,应符合GB/T 17218要求。
8.2 生活饮用水的输配水设备、防护材料和水处理材料不应污染生活饮用水,应符合GB/T 17219要求。

9 水质监测
9.1 供水单位的水质检测
供水单位的水质检测应符合以下要求。
9.1.1 供水单位的水质非常规指标选择由当地县级以上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协商确定。
9.1.2 城市集中式供水单位水质检测的采样点选择、检验项目和频率、合格率计算按照CJ/T 206执行。
9.1.3 村镇集中式供水单位水质检测的采样点选择、检验项目和频率、合格率计算按照SL 308执行。
9.1.4 供水单位水质检测结果应定期报送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送水质检测结果的内容和办法由当地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商定。
9.1.5 当饮用水水质发生异常时应及时报告当地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
9.2 卫生监督的水质监测
卫生监督的水质监测应符合以下要求。
9.2.1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实际需要定期对各类供水单位的供水水质进行卫生监督、监测。
9.2.2 当发生影响水质的突发性公共事件时,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根据需要确定饮用水监督、监测方案。
9.2.3卫生监督的水质监测范围、项目、频率由当地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

10 水质检验方法
生活饮用水水质检验应按照GB/T 5750执行。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表A.1 生活饮用水水质参考指标及限值
指 标 限 值
肠球菌(CFU/100mL) 0
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CFU/100mL) 0
二(2-乙基己基)己二酸酯(mg/L) 0.4
二溴乙烯(mg /L) 0.00005
二恶英(2,3,7,8-TCDD,mg/L) 0.00000003
土臭素(二甲基萘烷醇,mg /L) 0.00001
五氯丙烷(mg/L) 0.03
双酚A(mg/L) 0.01
丙烯腈(mg/L) 0.1
丙烯酸(mg/L) 0.5
丙烯醛(mg/L) 0.1
四乙基铅(mg /L) 0.0001
戊二醛(mg/L) 0.07
甲基异莰醇-2(mg /L) 0.00001
石油类(总量,mg/L) 0.3
石棉(>10m,万/L) 700
亚硝酸盐(mg/L) 1
多环芳烃(总量,mg /L) 0.002
多氯联苯(总量,mg /L) 0.0005
邻苯二甲酸二乙酯(mg/L) 0.3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mg/L) 0.003
环烷酸(mg/L) 1.0
苯甲醚(mg/L) 0.05
总有机碳(TOC,mg/L) 5
萘酚-(mg/L) 0.4
黄原酸丁酯(mg /L) 0.001
氯化乙基汞(mg /L) 0.0001
硝基苯(mg/L) 0.017
镭226和镭228(pCi/L) 5
氡(pCi/L) 300

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uidelines for Drinking-water Quality, third edition. Vol. 1, 2004, Geneva
[2] EU’s Drinking Water Standards. Council Directive 98/83/EC on the quality of water intended for human consumption. Adopted by the Council, on 3 November 1998
[3] US EPA. Drinking Water Standards and Health Advisories, Winter 2004
[4] 俄罗斯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 2002年1月实施
[5] 日本饮用水水质基准(水道法に基づく水质基准に关すゐ省令),2004年4月起实施

⑵ 饮用水检测,要检测哪些元素

微生物

总大肠菌群(MPN/100mL或CFU/100mL) 不得检出

耐热大肠菌群(MPN/100mL或CFU/100mL) 不得检出

大肠埃希氏菌(MPN/100mL或CFU/100mL) 不得检出

菌落总数(CFU/mL) 100

毒理指标

砷(mg/L) 0.01

钡(mg/L) 0.7

铍(mg/L) 0.002

硼(mg/L) 0.5

钼(mg/L) 0.07

镍(mg/L) 0.02

银(mg/L) 0.05

铊(mg/L) 0.0001

氯化氰(以CN-计,mg/L) 0.07

一氯二溴甲烷(mg/L) 0.1

二氯一溴甲烷(mg/L) 0.06

二氯乙酸(mg/L) 0.05

1,2-二氯乙烷(mg/L) 0.03

二氯甲烷(mg/L) 0.02

三卤甲烷(三氯甲烷、一氯二溴甲烷、二氯一溴甲烷、三溴甲烷的总和) 该类化合物中各种化合物的实测浓度与其各自限值的比值之和不超过1

1,1,1-三氯乙烷(mg/L) 2

三氯乙酸(mg/L) 0.1

三氯乙醛(mg/L) 0.01

2,4,6-三氯酚(mg/L) 0.2

三溴甲烷(mg/L) 0.1

七氯(mg/L) 0.0004

马拉硫磷(mg/L) 0.25

五氯酚(mg/L) 0.009

六六六(总量,mg/L) 0.005

六氯苯(mg/L) 0.001

乐果(mg/L) 0.08

对硫磷(mg/L) 0.003

灭草松(mg/L) 0.3

甲基对硫磷(mg/L) 0.02

百菌清(mg/L) 0.01

呋喃丹(mg/L) 0.007

林丹(mg/L) 0.002

毒死蜱(mg/L) 0.03

草甘膦(mg/L) 0.7

敌敌畏(mg/L) 0.001

莠去津(mg/L) 0.002

溴氰菊酯(mg/L) 0.02

2,4-滴(mg/L) 0.03

滴滴涕(mg/L) 0.001

乙苯(mg/L) 0.3

二甲苯(mg/L) 0.5

1,1-二氯乙烯(mg/L) 0.03

1,2-二氯乙烯(mg/L) 0.05

1,2-二氯苯(mg/L) 1

1,4-二氯苯(mg/L) 0.3

三氯乙烯(mg/L) 0.07

三氯苯(总量,mg/L) 0.02

六氯丁二烯(mg/L) 0.0006

丙烯酰胺(mg/L) 0.0005

四氯乙烯(mg/L) 0.04

甲苯(mg/L) 0.7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mg/L) 0.008

环氧氯丙烷(mg/L) 0.0004

苯(mg/L) 0.01

苯乙烯(mg/L) 0.02

苯并(a)芘(mg/L) 0.00001

氯乙烯(mg/L) 0.005

氯苯(mg/L) 0.3

微囊藻毒素-LR(mg/L) 0.001

化学指标

氨氮(以N计,mg/L) 0.5

硫化物(mg/L) 0.02

钠(mg/L) 200

⑶ 囊藻毒素LR

微囊藻毒素
藻毒素主要的结构特征为N-甲基脱氢丙氨酸及两个L-氮基酸残基x和Z,根据1988年制定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或MCYST)命名法规定.X,Z 二残基的不同组合由代表氨基酸的字母后缀区分。
常见的有LR,RR,YR三种毒素,L,R,Y分别代表亮氨酸,精氨酸,酪氨酸。微囊藻毒素的一般结构为环 (D-丙氨酸-L-X-赤-β-甲基-D-异天冬氨酸-L-Z—Adda-D-异谷氨酸-N-甲基脱氢丙氨酸),其中Adda(3氨基9-甲氨基 2,6,8-三甲基10-苯基-4,6-二烯酸)是微囊藻毒素生物活性表达所必须的。已证实微囊藻毒素是一种肝毒素,能抑制蛋白质磷酸酯酶,从而帮助解除对细胞增殖的正常的制动作用,促进肿瘤的发育。微囊藻毒素虽然主要存在于藻细胞中.但研究表明藻细胞死亡解体后·不断有藻毒素释放到水体,对人类的饮用水源造成危害,已证明某些地区的肝癌高发率与饮用水源中的水华大量发生有关。
微囊藻毒素是一类具生物活性的单环七肽,这类毒素主要由淡水藻类铜绿微囊藻 (Microcystins aeruginosa)产生,此外其他种类的微囊藻,如绿色微囊藻(M.viridis)、惠氏微囊藻(M.wesenbergii)以及鱼腥藻 (Anabaena)、念珠藻(Nostoc)、颤藻(Oscillatoria)的一些种或株系也能产生这类毒素。目前所检测到的微囊藻毒素异构体已超过50多种。
微囊藻毒素有不同的脂多糖和极性.毒性也不同,微囊藻毒素-LR是最早被阐明化学结构的藻毒素.在对藻毒素的研究中也多以它作为研究对象。它是一个环状的7肽分子,分子量约为1000道尔顿,许多国家出现的由藻毒素引发的事件大都与微囊藻毒素-LR有关。

2008年伊普瑞斯推出的“微囊藻毒素”产品
产品编号 产品名称(英文) 产品名称(中文) 产品规格 优惠零售价格
E-LR-C050 Microcystin LR ≥ 95% by HPLC 微囊藻毒素LR 50ug 180.00
E-LR-C100 Microcystin LR ≥ 95% by HPLC 微囊藻毒素LR 100ug 345.00
E-LR-C250 Microcystin LR ≥ 95% by HPLC 微囊藻毒素LR 250ug 595.00
E-LR-C500 Microcystin LR ≥ 95% by HPLC 微囊藻毒素LR 500ug 1,260.00
E-LR-M001 Microcystin LR ≥ 95% by HPLC 微囊藻毒素LR 1mg 2,380.00
E-LR-M005 Microcystin LR ≥ 95% by HPLC 微囊藻毒素LR 5mg 单询

⑷ 微囊藻素的化学性质

MC是一种单环七肽物质,具有明显的肝细胞毒性。由于多肽中两种可变氨基酸组成的不同,具有多种异构体。其中存在最普遍、含量最多的是MC-LR,MC-RR,MC-YR这3种微囊藻毒素(L、R、Y分别代表亮氨酸、精氨酸和酪氨酸)。国内外研究最多的主要是MC-LR和MC-RR。MC的毒性和其结构相关,Adda是表达MC毒性性的必需基团。研究表明,MC-LR的急性毒性最强,MC-YR次之,MC-RR最弱。
MC单环结构分子量在900~1100道尔顿,是水体中最常见的一种蓝绿藻毒素。一般结构为环(D-丙氨酸-L-X-赤-β-甲基-D-异天冬氨酸-L-Z-Adda-D-异谷氨酸-N-甲基脱氢丙氨酸)。分子上1位是Ala-右旋-丙氨酸;2,4位上的X和Z分别代表不同的氨基酸;3位上是MeAsp-D-赤-β-甲基天冬氨酸;5位上是(2S,3S,8S,9S)-3-氨基-9-甲氧基-2,6,8-3甲基-10-苯基-4,6-二烯酸,简称Adda;6位上是Glu-异谷氨酸;7位上是Mdha-N-甲基脱氢丙氨酸或Dha-脱氢丙氨酸。其中,Adda(3-氨基-9-甲氧基-2,6,8-三甲基-10-苯基-4,6-二烯酸,3-amino-9-methoxy-2,6,8-trim ethyl-10-phenyldeca-4,6-dieno ic acid)是一种特殊的氨基酸,是毒素活性表达所必需基团;R1和R2在不同的微囊藻毒素变体中代表不同的L-氨基酸,并以此为该毒素命名。在已发现的MCs异构体中,最常见且已商业化提取的是MC-LR、MC-YR、MC-RR、MC-LF、MC-LW,L、R、Y、F、W分别代表亮氨酸、精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 MC具有水溶性和耐热性,加热煮沸都不能将毒素破坏;自来水处理工艺的混凝沉淀、过滤、加氯、氧化、活性炭吸附等也不能将其完全去除。MC易溶于水,甲醇或丙酮,不挥发,抗pH变化。化学性质相当稳定,自然降解过程十分缓慢。MC在去离子水中可保持稳定状态长达27d,在灭菌的河水中可保持稳定12d,而在普通河水中7d以内即会降解,降解速度在原产地河水中最大,在不同产地的河水中次之,在腐殖化的水中最小(Rapala et al.,1994)。此外,纯化的MCs在阳光照射下依然保持其稳定性,但暴露于紫外线时即可被水解或发生化学异构和化学键合反应而失活,其半衰期为10d。当紫外线波长接近其吸收峰周围(即238~254nm)时,MCs可被迅速降解此外由于MC分子结构含有羧基、氨基和酰氨基,所以在不同pH值下,MC有不同的离子化倾向。
在已报道的MC的80多种异构体中,MC-LR是最为常见的种类,且相关的毒理学研究最多,腹腔注射小白鼠的LD50值一般在50-60μg/kg(体重),因此,MC-LR的毒性可与化学类有机磷神经相当。
国内外的微囊藻毒素检测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饮水中的藻毒素标准为1.0 ppb。各国已有饮水中的藻毒素含量标准一般都为微囊藻毒素LR的含量,加拿大健康组织规定饮水中可接受的藻毒素标准为0.5 ppb,澳大利亚学者建议1ppb的含量为安全饮用水的上限。中国微囊藻毒素的标准检测国标主要有:GB/T5750.8-2006、GB/T 20466-2006、GB3838-2002、HJ/T 91-2002。《水中微囊藻毒素的测定》(GB/T 20466-2006)中规定了微囊藻毒素LR、微囊藻毒素RR的测定和微囊藻毒素YR的两种测定方法;《饮用水的有机标准》(GB/T 5750.8-2006)中规定了微囊藻毒素LR和微囊藻毒素RR的检测方法;《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规定了微囊藻毒素LR的标准限值和最低检出限,分别为1和0.01ppb;《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中规定了微囊藻毒素-LR的最低检出浓度为1ppb,小数点后最多位数为3。

⑸ 人体存在微囊藻毒素,如何

历史上最早关于蓝藻对人类毒害作用的记载或许可以追溯到近两千年前的中国。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出版的《水中的藻类毒素》一书就提到了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期间的一次公共卫生事故:有蜀国士兵从一条发绿的河水中取水饮用而中毒身亡。 这个传奇故事恐怕不能当真。不过,人类历史上的确发生过微囊藻毒素污染引起的致命中毒事件。 1996年2月,131名患者在巴西Caruaru透析中心接受了常规透析治疗。8个月后,在出现急性肝衰竭的100名患者中,共有76人死亡,其中52人被归因于透析水中的微囊藻毒素。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所谢平博士在去年9月出版的专着《水生动物体内的微囊藻毒素及其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中介绍说,这些透析水来自一个发生了蓝藻水华的水库。

谢平建议:“我们应该像饮用水中的微囊藻毒素那样,针对主要水产品建立起一套监测和评估体系,研究在水体富营养的情况下,水产品有哪些种类或者有哪些季节是不安全的,然后将真实信息告诉公众。” 当然,公众不必因此对微囊藻毒素恐慌。宋立荣说,水华暴发也可能由一些不产毒的藻类引起,即使水源中的微囊藻毒素浓度较高,还可采取后续水处理等措施,保证自来水中的微囊藻毒素含量合乎新版国家标准。此外,对那些微囊藻毒素含量较高的水产品,也是在长期大量食用的情况下才可能引起潜在的健康隐患。 并且,微量的蓝藻还可以治病,所以也不必太过恐慌

⑹ 有那位朋友知道怎么样分别小球藻的真假

小球藻的真假,最准确的判断方法:1、首先拿到中国权威的藻类研究中心去做藻类检测,根据细胞学来判断看是否是小球藻,并且确定其藻种名称。如到专门的淡水藻类研究中心检测。2、再拿到质量检测中心作营养成分分析,并检测是否含有添加物,有害菌群是否超标,是否含有有害物质,或是重金属或是其他有毒物质。

如果您嫌麻烦,无法去做这两种检测。那靠个人经验来判断真假,那如何判断呢:
1、生产厂家。得了解其生产历史生产规模以及生产工艺,一般来说,年代越久的生产厂家越值得信赖。
2、产品规格,总包装量。有的厂家的产品每粒是0.2克, 有的每粒是0.25克,不能单看总价,可以对比一下每粒或是每克的价格,根据价格来看性价比。

3、一定要选择不含任何添加剂或是赋形剂的小球藻产品。有些内地产的小球藻制品里有添加了硬脂酸镁或是二氧化硅等添加剂;也有的为了让口感好而增加了一些甜味剂,这样的话,不但掩盖了小球藻其真实的味道且纯度大打折扣,一定要选择100%的纯度的。

4、藻种。小球藻可细分为大约10个种类,根据小球藻类分析研究报告,其中营养价值最高的是蛋白核小球藻这个藻种。

5、小球藻一般做成片剂销售。如果看到液态的小球藻制品,那请不要购买,浓度极低,大部分是水,并且液态的极容易氧化。全球市场上的小球藻健康食品,一般都是制作成为片剂(颗粒状)。如果是小球藻粉剂类的,也不建议购买(有的小球藻粉剂类产品为了提升口感,也添加了甜味剂),不方便服用,并且有些人并不一定会喜欢小球藻的味道。颗粒状服用起来方便,且消化吸收率同样高。

6、小球藻必须要加工才能服用,野生的小球藻是不能吃的。首先,无法肉眼分辨是哪种是小球藻,因为藻类成千上万种,肉眼看感觉大多数是绿色。那么怎么确定小球藻呢?肯定要借助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结构才能确定。小球藻的细胞只有人体红血球一般大小,需要600倍的显微镜才能看清。再者,野生的藻类会吸附海洋、湖泊、池塘等天然环境中的重金属,并且在生长过程中,会滋生出有毒的藻类(如微囊藻毒素),这是为什么不能直接食用野生藻类,必须通过专业生产商在洁净环境中培养小球藻食品的最重要的原因。第三,小球藻的细胞壁有三层,要经过破壁消化率处理,才能完整地消化吸收。如食用野生绿藻,是无法消化吸收的,也就是说吃了也白吃!
7、小球藻片剂一定要避光的包装才行,小球藻因其高含量的叶绿素,所以对光线很敏感,瓶装的包装没有铝铂袋包装的避光效果好。

8、如果还有厂家还在强调破壁技术,那就太忽悠人了,破壁技术早在几十年前确实是属于新技术,有了破壁处理,食物中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会大大地增加。这也是为什么小球藻这何这么晚出现在内地市场上的原因。而今破壁技术已然不是什么高精尖技术了,很多厂家也都能做到了。相反,超净化技术、无污染的生产过程才是决定小球藻品质的重要因素,这也是为什么内地产小球藻制品质量不高(因水体有污染,产品有杂质不纯净)的原因所在。

9、如果是声称进口小球藻片剂产品,最好能出示每个批次的进口卫生证明,能出示卫生证明的产品表明该批产品的质量是合格的,因为通过了第三方中国商检各项检验,其中包括重金属致癌物以及大肠杆菌、营养成分等等一系列检验后,才会颁发此证明文件。这一点尤其重要,也是评价小球藻质量的最重要证明。因为我国对于进口食品的把关程度在国际上是很严格的。不能出示该证明的,那产品的来源及质量是无法保障的。

10、进口产品条码问题。请大家不要用非正规软件来扫条码,因为有些软件包括微信扫码信息是收录不全的。那如何查询呢?可搜索“中国物品编码中心”,www.ancc.org.cn。这是我国查询条码的正规权威网站。在首页点击“条码信息查询”,再点击“国外条码信息查询”,选择“厂商信息”,输入条形码,如绿先优绿藻片的条形码是“4711245650016”。点击”查询“后的结果如下图所示。企业名称:TAIWAN CHLORELLA MANUFACTURING CO.,LTD(台湾绿藻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11、口感,颜色,外观等一系列可参考以下详细说明。好的小球藻片嚼起来口感好,粘性强,藻味浓香,而且一味到底不会改变,也没有其它异味出现。颜色是深绿色,颗粒表面柔润,均匀,没有杂质斑点。如果表面粗糙发黑或发黄是由于不纯净或混入其它藻类和添加物,发黄是因为产品被氧化。如果嚼起来有酸涩苦味,那一定是在养殖过程中因水质污染而派生出来微囊藻毒素,微囊藻毒素的危害甚至超过于重金属的危害。好的小球藻产品闻起来都有新鲜干草味,如果有刺鼻或腥味就有可能是和不干净的蓝藻混合了,这样的小球藻制品质量就真不敢恭维了。小球藻本身主要的作用就是排毒,净化身体,如果小球藻本身不纯净,不但会降低这方面的作用,甚至还会产生副作用。所以生产条件和工艺不理想,就谈不上营养价值一说了。

12、好的小球藻产品碾碎成粉末后加入清水,经沉淀后可看见水质依然清亮(如下图所示)。如果水质浑浊了,说明产品在生产过程不干净受到污染了。

13、好的小球藻产品暴露在空气中24小时内就会氧化发黄再发白,如果颜色变化很轻微或是不变色,说明加了色素或是其它添加剂,品质不纯正。

14、小球藻不是什么特殊资源,是一种淡水单细胞藻类,小球藻广泛生活在淡水水域,只要生产管控严格,技术先进,有适宜的温度、充足的阳光、干净的淡水资源以及优秀的藻种选择培养经验就可以大规模生产及销售,所以不存在小球藻只是少数人服用的专利,也不存在小球藻必须向某个国家机关申请才能生产的这种骗老百姓的说法。小球藻在台湾地区以及日本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普及率也是很高的。内地是因为生产技术上的不完善不足,导致小球藻在内地多年来都得不到广泛的研究与生产,而在60年代的台湾地区,就开始大规模的进行研究与开发生产,因为台湾的淡水资源丰富,温度适宜,环境好,是小球藻生产的天然良地。世界上70%的绿藻产量都是来自于台湾,台湾的小球藻产品市场占有率一直是全球第一。并且日本市场上的绿藻绝大多数都是从台湾进口,因为日本有两个季节是比较寒冷的,从温度上就达不到养殖小球藻的条件,培养小球藻的适宜温度是22-25度左右。为保证日本市场的正常销售,必须依赖从台湾进口。特别是台湾首屈一指的上世纪60年代建厂的台湾绿藻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享誉全球50年。
综上所述,要生产出高品质的小球藻,需要破壁处理、洁净养殖和超净加工等核心技术支持,这并非一般人认为的那么简单,是需要多年养殖经验的积累和科技生产结果的结合,才能为您提供优质的小球藻产品。比如:小球藻有极强的吸附重金属和毒素的功能,因此,净化技术更是其生产核心,需要大量投资来完成,这不是一般生产能做到的,否则在养殖过程中就已被污染了。

⑺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哪里

各类型、规格的微囊藻毒素类对照体现货已全部售完,新的订购正火热预订中,另有微囊藻毒素试剂盒现货供应。

致广大从事水质藻毒素分析与治理的科研用户:

基于国内目前水质环境污染问题及水的富营养化,藻毒污染更加趋向严重的现状,各类各级环境研究机构与应用单位对水藻毒素标准对照物的需求与市场提供包括技术服务都有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为了更加有效的服务这一领域的科研市场用户,伊普瑞斯科技公司不断地改善并优化了产品渠道并适时向全国市场推出更具效率、更加优质低价的各型号水藻毒素标准对照品,并辅之以专业强大的服务体系。

2008年伊普瑞斯全新推出:“微囊藻毒素”
产品编号 产品名称(英文) 产品名称(中文) 产品规格 优惠零售价格
E-LR-C050 Microcystin LR ≥ 95% by HPLC 微囊藻毒素LR 50ug 180.00
E-LR-C100 Microcystin LR ≥ 95% by HPLC 微囊藻毒素LR 100ug 345.00
E-LR-C250 Microcystin LR ≥ 95% by HPLC 微囊藻毒素LR 250ug 595.00
E-LR-C500 Microcystin LR ≥ 95% by HPLC 微囊藻毒素LR 500ug 1,260.00
E-LR-M001 Microcystin LR ≥ 95% by HPLC 微囊藻毒素LR 1mg 2,380.00
E-LR-M005 Microcystin LR ≥ 95% by HPLC 微囊藻毒素LR 5mg 单询
E-RR-C050 Microcystin RR ≥ 95% by HPLC 微囊藻毒素RR 50ug 510.00
E-RR-C100 Microcystin RR ≥ 95% by HPLC 微囊藻毒素RR 100ug 950.00
E-RR-C250 Microcystin RR ≥ 95% by HPLC 微囊藻毒素RR 250ug 1,430.00
E-RR-C500 Microcystin RR ≥ 95% by HPLC 微囊藻毒素RR 500ug 2,670.00
E-RR-M001 Microcystin RR ≥ 95% by HPLC 微囊藻毒素RR 1mg 4,970.00
E-OA-C025 Okadaic acid(OA) ≥ 95% by HPLC 黑海绵酸,软海绵酸 25ug 440.00
E-OA-C050 Okadaic acid(OA) ≥ 95% by HPLC 黑海绵酸,软海绵酸 50ug 820.00
E-OA-C100 Okadaic acid(OA) ≥ 95% by HPLC 黑海绵酸,软海绵酸 100ug 1,350.00
E-OA-C500 Okadaic acid(OA) ≥ 95% by HPLC 黑海绵酸,软海绵酸 500ug 4,860.00
E-OA-M001 Okadaic acid(OA) ≥ 95% by HPLC 黑海绵酸,软海绵酸 1mg 7,130.00
E-OA-M005 Okadaic acid(OA) ≥ 95% by HPLC 黑海绵酸,软海绵酸 5mg 单询
E-DT-C100 Dinophysistoxins(DTX-1) ≥ 95% by HPLC 鳍藻毒素 100ug 4,055.00
E-DT-C500 Dinophysistoxins(DTX-1) ≥ 95% by HPLC 鳍藻毒素 500ug 16,220.00
E-DT-M001 Dinophysistoxins(DTX-1) ≥ 95% by HPLC 鳍藻毒素 1mg 29,950.00
E-B-C100 Brevetoxin B (PbTx-2) ≥ 98% by HPLC 裸藻毒 100ug 2,982.00
E-B-C500 Brevetoxin B (PbTx-2) ≥ 98% by HPLC 裸藻毒 500ug 12,550.00
E-B-M001 Brevetoxin B (PbTx-2) ≥ 98% by HPLC 裸藻毒 1mg 22,650.00
E-B-M005 Brevetoxin B (PbTx-2) ≥ 98% by HPLC 裸藻毒 5mg 单询
E-SA-C100 Saxitoxin acetate 石房蛤毒素 100ug 5,150.00
如有更多其它试剂产品需求与查询,请及时接洽:[email protected]
或在我公司查询主页客户留言处(http://www.express-cn.com/expressgb/lyb.htm)
留下您的查询内容,我们即会在当天为您作出回复。

伊普瑞斯科技有限公司
[email protected]
总机:010-60206266
传真:010-60206773
www.express-cn.com

⑻ 水质检测有哪些项目 怎样检验

可以到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或者购买一些正规的水质监测器
水质检测,做106项全检,肯定是不现实的,现在国内也没几家实验室能够拥有全部106项的资质。
对于净水机处理后的水质,因为其来源是自来水,基本的水质问题不大,如果要直接饮用,关键问题在于微生物指标是否达到要求,而这一点多数净水机根本无法保证,就算一开始没什么问题,使用一段时间后还是会出现问题。而且净水机的滤芯如果长时间不更换,根本就无法净水,而是污染水。
所以如果能及时的监测水质,知道水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是否安全,何时更换滤芯,非常重要!
附: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106项水质检测内容包括:
一、微生物指标6项:
总大肠菌群、菌落总数、大肠埃希氏菌、耐热大肠菌群、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
二、毒理指标中有机化合物53项:
甲醛、三卤甲烷、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1,1,1-三氯乙烷、三溴甲烷、一氯二溴甲烷、二氯一溴甲烷、环氧氯丙烷、氯乙烯、1,1-二氯乙烯、1,2-二氯乙烯、三氯乙烯、四氯乙烯、六氯丁二烯、二氯乙酸、三氯乙酸、三氯乙醛、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2,4,6-三氯酚、氯苯、1,2-二氯苯、1,4-二氯苯、三氯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丙烯酰胺、微囊藻毒素-LR、灭草松、百菌清、溴氰菊酯、乐果、2,4-滴、七氯、六氯苯、林丹、马拉硫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五氯酚、莠去津、呋喃丹、毒死蜱、敌敌畏、草甘膦、氯仿、四氯化碳、苯并(a)芘、滴滴涕、六六六。
有机化合物指标包括绝大多数农药、环境激素、持久性化合物,是评价饮水与健康关系的重点。
三、毒理指标中无机化合物21项:
氟化物、氰化物、砷、硒、汞、镉、铬(六价)、铅、银、硝酸盐(以氮计)、溴酸盐、亚氯酸盐、氯酸盐、锑、钡、铍、硼、钼、镍、铊、氯化氰。
四、感官标准和一般理化指标20项:
色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pH、铝、钠、铁、锰、铜、锌、氯化物、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耗氧量、氨氮、硫化物、浑浊度、挥发酚类、阴离子合成洗涤剂。
五、消毒剂指标4项:
氯气及游离氯制剂、一氯胺、臭氧、二氧化氯。
六、放射性指标2项:
总α放射性、总β放射性。

⑼ 微囊藻素的毒素检测

用于检测微囊藻毒素的方法有很多,例如生物分析法、细胞毒性检测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毛细管电泳法(CE)、蛋白磷酸酶抑制法等,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但又有不同程度的缺陷性.生物检测法不能区分微囊藻毒素的异构体,工作量很大;细胞毒素检测法的灵敏度较低;高效液相色谱法的预处理过程繁琐,设备昂贵;CE法的重现性差;蛋白磷酸酶抑制法不能区分特异的毒素同系物,且后处理困难。 动物试验法是最早采用的常规毒性分析法,主要是采取对小鼠进行灌喂或腹腔注射来鉴定藻毒素的毒性。该方法能直观地反映微囊藻毒素的总体毒性。用纯化的MCs或蓝藻中粗提取的藻毒素进行测试,根据半致死剂量(LD50μg/kg)可初步确定其毒性。除个别异构体的LD50为200~250μg/kg,多数MCs的LD50为60~70μg/kg。该法具有操作简单,结果直观、快速等优点,但需要消耗较多的毒素,灵敏度和专一性都不高;无法准确定量,也不能辨别毒素的异构体类型;小鼠的维持费用高、工作量大。因此,动物试验法通常只作为毒性检测的最初筛选方法,并且正日益被其他方法所取代。
细胞毒性检测技术是利用毒素对细胞的毒性作用来检测毒素的一种技术,不仅可以判断毒素是否存在,还可以对毒素进行精确的定量。谷康定等用2步灌流法制备大鼠原代肝细胞,经MC-LR处理后,数小时后细胞形态学即发生改变,其灵敏度可达μg/L级。Fladmark等利用藻毒素诱导沙门氏菌和大鼠的原发性肝细胞死亡的能力为参数检测MC-LR,表明悬浮培养液中的沙门氏菌肝细胞为检测较广范围的肝毒素提供了迅速灵敏的系统。该技术灵敏度虽然较高,但操作繁琐,基本上处于初步研究阶段,较难得到推广应用。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是最常用的MC分析方法之一。自然界中MC常以痕量形式存在且干扰物质较多,所以色谱检测前必须先将样品通过萃取、吸附、富集等预处理,净化洗脱,再将洗脱液进行HPLC色谱分析,经检测器检测,将样品色谱图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与标准品比较,从而进行定性和定量。HPLC检测MC主要使用的检测器有紫外(UV或VWD)、荧光(FL)、化学发光(CL)、二极管阵列(PDA 或DAD)等,最常用的是紫外和二极管阵列检测器。MC是一种环状多肽,其共轭双键在237 nm~239 nm下有最大吸收,故可通过紫外检测。紫外检测器成本较低,但MC各种异构体之间的特征吸收很接近,也就是说,紫外检测器在识别MC过程中存在相互干扰的缺陷,影响测定准确度;另外如果有其他物质伴随MC一同洗脱出来,其单波长吸收峰就会受到干扰。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比单波长紫外检测器分辨率高(它有一个特定的光谱吸收范围,通常是190 nm~280nm),噪音低,线性范围宽,其缺点是流动相的选择有一定限制,流动相的截止波长必须小于检测波长。
HPLC可以对MC进行定性和定量,是了解MC化学性质甚至结构的重要手段,但是它对高纯度标准品高度依赖,而由于技术的限制,商业用标准品又非常有限,这就限制了HPLC测定MC的发展。
液质联用法(LC-MS)以液相色谱为分离系统,质谱为检测系统。MC样品在质谱部分和流动相分离,被离子化后,经质谱的质量分析器将离子碎片按质量数分开,经检测器得到质谱图。所以只要知道相对分子质量,就可以对样品进行精确的定量检测。1990年,LC/MS 技术首次被应用于蓝藻毒素的检测。
HPLC-电喷雾电离质谱法(HPLC-ESI-MS)是带有电喷雾离子化系统的质谱分析法。其大致原理是MC样品溶液在强电场的作用下破碎成许多细小的带有电荷的液滴,解吸出离子,离子碰撞活化裂解成碎片,从而获得分子的结构信息,样品的分子离子和裂片离子经一系列分离器和静电透镜进入质量分析器进行质谱分析。1993年开始使用此方法检测MC。
四极杆质谱由四根带有直流电压(DC)和叠加的射频电压(RF)的准确平行杆构成,相对的一对电极是等电位的,两对电极之间电位相反。当一组质荷比不同的离子进入由DC和RF组成的电场时,只有满足特定条件的离子稳定振荡通过四极杆,到达监测器而被检测。通过扫RF场可以获得质谱图。四极杆成本低,价格便宜,虽然日常分析的质荷比的范围只能达到3000,但由于分析器内部可容许较高压力,很适合在大气压条件下产生离子的ESI离子化方式,并且,ESI电离最突出特点是产生多电荷,MC电喷雾电离所产生的电荷分布在3000以下,所以四极杆广泛地与ESI联用,另外,三重四极杆由于可以做多级质谱,检出定量限(LOQ)为10pg,满足了低含量MC样品的检测要求。
离子肼质谱是利用离子肼作为分析器的质谱方法。离子肼(Ion trap)由一对环形电极和两个呈双曲面形的端盖电极组成。在环形电极上加射频电压或再加直流电压,上下两个端盖电极接地。逐渐增大射频电压的最高值,离子进入不稳定区,由端盖极上的小孔排出。因此,当射频电压的最高值逐渐增高时,质荷比从小到大的离子逐次排除并被记录而获得质谱图。离子肼质谱可以很方便的进行多级质谱分析,对于物质结构的鉴定非常有用。Zweigenbaum JA等人采用离子肼质谱对MC-LR、RR等进行质谱碎裂机理的研究,采用LC 柱富集技术,经切换阀将MC通入质谱,最后采用多级离子肼质谱对其母离子和碎片离子进行碎片断裂分析。
微囊藻素质谱图册参考资料。
飞行时间质谱根据相同能量的离子质量不同时速度不同的原理,使用电子电离源,施加脉冲拉出电压,再经加速极加快离子速度后进入无场区漂移管。不同质量的离子则以不同的时间通过相同的漂移距离到达接收器。飞行时间质谱扫描速度快,灵敏度高,此设备结构简单,不受质量范围限制。Pasquale Ferranti等首次运用高效液相/电喷雾-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HPLC/ESI-Q-TOF-MS/MS)测定淡水中的MC-RR、-LR、-YR、-LW和-LF,其检出定量限(LOQ)均达到0.1μg/L。使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MALDI-TOF-MS/MS)和离子肼串联质谱法(Ion trap-MS/MS)同时检测从而比较检测结果,结果证明HPLC/ESI-Q-TOF-MS/MS检测淡水中MC具有更高的灵敏度、选择性和重复性。
超高效液相色谱是分离科学中的一个全新类别,UPLC借助于HPLC的理论及原理,涵盖了小颗粒填料、非常低系统体积及快速检测手段等全新技术,增加了分析的通量、灵敏度及色谱峰容量。与传统的HPLC相比,UPLC的速度、灵敏度及分离度分别是HPLC的9倍、3倍及1.7倍。Jing Wang等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检测浙江省地表水中的MC-LR、-RR、-LW和-LF,回收率为91.7%~111%,RSD7.9% ~12%,检出定量限(LOQ)为2.5ng/L,6.0 ng/L,2.5ng/L和1.3ng/L。传统的液相色谱分离这四种MC需要30min,而UPLC只需要3min;Stuart A.Oehrle等运用UPLC-MS/MS检测淡水中的7种MC也只用了8 min,其HPLC检测需要35 min。 利用微囊藻毒素诱发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利用抗体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来对各种毒素进行检测。以免疫技术为基础,微囊藻毒素的免疫化学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法、放射免疫分析法、免疫亲和色谱法、胶体金法及免疫传感器法等。这类方法灵敏度较高、样品处理简单,便于操作,其检测限低于WHO水平,被认为是较有发展前景的方法。
自20世纪80年代末Kifir、Brooks等分别报道了对藻类毒素的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以后,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开始用于MCs的分析。该技术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快捷的分析速度等优点。直接竞争ELISA方法其原理是将抗藻毒素抗体包被在多孔板上,被检样品、MC-LR标准品与标记有过氧化物酶的MC-LR竞争性结合多孔板上的抗体,过氧化物酶催化底物产生的颜色与MC-LR的浓度成反比,即深色表明MC-LR浓度低,浅色表示MC-LR浓度高。也有将MC-LR牛血清白蛋白包被在多孔板上,利用第一抗体和带标记的抗体而建立的间接竞争ELISA方法。间接竞争ELISA比直接竞争ELISA方法灵敏度略高。
蛋白磷酸酶法可以反映各种毒素的总量,具有检测灵敏度高、测定时间较短等优点。Serres等让未标记的被测毒素和经放射性标记的MC-YR一起与蛋白磷酸脂酶2A(PP2A)进行竞争结合,达到平衡后进行凝胶过滤,使与PP2A结合的毒素和未与PP2A结合的毒素分离,然后检测收集到的待测125I-MC-YR-PP2A的放射性。根据用B/(Bo-B)(Bo为无毒素时125I-MC-YR的放射性,B为有标准毒素或待测毒素时125I-MC-YR的放射性)和标准毒素的浓度得到的标准曲线即可求出待测毒素的量。Wong等探索了利用比色法筛选水体中的MCs,试验中以P-硝基苯酚为底物,监测黄色产物P-硝基酚的生成速率以表示蛋白磷酸酶2A的活性。结果表明,比色法蛋白磷酸酶抑制分析是一种简便、便宜的筛选水体中具有肿瘤促进特性的MCs的工具。

⑽ 微囊藻毒素检测可以用CN柱代替C18柱吗

为囊藻毒素检测可以用CN驻代tc 18注吗?这个是当然可以代替的,因为CN铸就跟c18注是一个型号

阅读全文

与微囊藻毒素检测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57x7的正确计算方法 浏览:885
雀斑怎么治疗适合的方法 浏览:222
公园护栏的制作方法视频 浏览:791
课题研究与方法 浏览:290
看书记不得怎么办有什么好方法 浏览:306
新生儿正确的喂奶方法 浏览:717
检测乙醛方法标准 浏览:582
可以填哪些数一年级方法 浏览:365
如何用科学方法理财 浏览:406
检测受体的密度和数量用什么方法 浏览:26
苹果二手机验机方法的软件 浏览:158
用跑步机跑步的正确方法 浏览:659
长沙胆结石哪些方法治疗好 浏览:351
鸡脚的正确安装方法 浏览:502
如何正确泡奶粉的方法 浏览:23
豆腐脑不出水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337
法兰软连接使用方法 浏览:453
尿不湿正确睡眠方法 浏览:645
平行四边形abcd角度计算方法 浏览:94
win7系统屏幕时间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