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释迦牟尼佛铜佛像怎么鉴定真假
释迦牟尼佛铜佛像可以用下列方法鉴定:
1、类型 中国古代金铜佛像艺术分为汉传佛像艺术和藏传佛像艺术两大部分,要区分风格差异;搞清青铜成分或鎏金等质地;结合时代特征综合判断,以标准器作为真伪依据,判断铜铸佛像是否属于新仿,是否进行过做旧处理。
2、颜色 古代佛像被放在佛龛上供奉,久历人间烟火,日月侵蚀,特别是鎏金铜造像表层颜色暗淡,在阳光下折射回来的光线柔和。新仿、做旧处理过的铜铸佛像折射光线较刺眼。
3、质量 古代佛像所用铜质较纯,质量重,特别是浇铸器物有厚度。仿制金铜佛像一般铜质不纯,质量轻,使用合金材料。
4、工艺 受古老的生产工艺限制,浇铸成型后的佛像要经过细致雕塑技法处理,表情、服饰、底座加工痕迹清晰可见。现代铜铸佛像使用机制打磨,生成极有规律的加工痕迹。
5、嗅觉 古老的铜质佛像,经长期供奉、烟火熏蒸,可以嗅到烟火味道;倘若长期埋藏于地下,可以嗅到发霉、发朽的味道。而现代仿品嗅到的是化学腐蚀味道。
2. 怎样辨别老铜佛像真假
鉴定应以类型、轻重、颜色等为切入点,发掘凝固在佛像上的历史痕迹。
类型中国古代金铜佛像艺术分为汉传佛像艺术和藏传佛像艺术两大部分,要区分风格差异;搞清青铜成分或鎏金等质地;结合时代特征综合判断,以标准器作为真伪依据,判断铜铸佛像是否属于新仿,是否进行过做旧处理。
颜色古代佛像被放在佛龛上供奉,久历人间烟火,日月侵蚀,特别是鎏金铜造像表层颜色暗淡,在阳光下折射回来的光线柔和。新仿、做旧处理过的铜铸佛像折射光线较刺眼。
质量古代佛像所用铜质较纯,质量重,特别是浇铸器物有厚度。仿制金铜佛像一般铜质不纯,质量轻,使用合金材料。
工艺受古老的生产工艺限制,浇铸成型后的佛像要经过细致雕塑技法处理,表情、服饰、底座加工痕迹清晰可见。现代铜铸佛像使用机制打磨,生成极有规律的加工痕迹。
嗅觉古老的铜质佛像,经长期供奉、烟火熏蒸,可以嗅到烟火味道;倘若长期埋藏于地下,可以嗅到发霉、发朽的味道。而现代仿品嗅到的是化学腐蚀味道。
历史久远的金铜佛像,是大众喜欢的艺术收藏,而且金铜佛像是佛像艺术里最优秀的艺术品之一,可以供大众欣赏的艺术品。以上介绍的是金铜佛像的鉴定方法,一些收藏家可以凭借以上几点方法前去鉴定。
3. 明代铜流金佛像怎么鉴定
佛像是中国久远的雕塑艺术,佛像代表古代中国的雕塑体系,反映着一个时期的工艺和审美。在众多艺术品门类里,佛造像作为立体雕刻艺术的一个品类,流传时间长久,从最初的石刻大佛发展到泥塑佛像、木雕佛像、铜鎏金佛像等,可谓种类繁多。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东汉时传入我国。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大量的佛教艺术品被制作,其中鎏金铜佛像以其优美的造型,绚丽的纹饰,宝光四射的魅力,在给人们艺术享受的同时,还起到抚慰心灵的作用。作为一个较特殊的收藏品类,佛像以其浓郁的宗教色彩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受到佛教信徒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青睐。
纽约佳士得2015春季亚洲艺术周“锦瑟华年――安思远私人珍藏”系列拍卖举槌。第一部分拍卖总共呈现57件安思远珍藏,包括印度、喜马拉雅及东南亚工艺精品,以及中国与日本工艺精品。在以华人收藏家为主的大咖们的集体助阵下,首场旗开得胜,总成交额逾611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81亿元),总成交率达100%,斩获“白手套”佳绩,并创下4项世界纪录。沪上收藏大佬刘益谦再度出手,以486.9万美元,拍得西藏十一/十二世纪铜瑜伽士坐像。
佛像近年来的成交记录
拍品名称估价成交价拍卖日期
明铜鎏金药师佛像25,000,000-28,000,00039,952,4382011-04-29
明宣德铜鎏金无量寿佛像5,500,000-6,500,00027,500,0002007-06-03
明宣德铜鎏金双修佛像3,000,000-5,000,00011,000,0002011-06-05
15世纪铜鎏金佛像绿度母座像9,000,000-10,000,00010,925,0002007-02-11
15世纪铜鎏金佛像金刚总持座像9,000,000-10,000,00010,925,0002012-06-03
鎏金是古代金属器物的镶金方法,就其加工方法和工艺原理而言也称火锻金。在我国其始于战国,其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独特的工艺技巧,是我国古代技术的光辉成就之一。中国的鎏金技术文化,自战国以来即大放光彩,尤以两汉最为普遍,其制作方法是将金与银混合熔化后,涂上铜器表面,经温烤后固着,再加以打磨即成,华贵璀璨经久不褪。
明清时期,藏传佛教在内地影响极大,特别是明清诸帝大力推崇藏传佛教,大兴藏传佛教寺庙,在皇宫设立造像机构,使藏传佛像艺术在内地得到了广泛传播,带动了汉藏佛像艺术的深入交融,从而成就了我国古代又一个铸佛塑像的高峰。这一时期的造像在承袭宋元时期传统造像的风格特点外,融入当代审美观念,形成了头大面宽、体态丰腴的新型造像模式,更贴近生活,但却近人而不俗。
明代的佛像整体来说,较之宋元时代略有逊色,但官作佛像异军突起,明政府为了联络西藏地方的宗教上层人士,在皇家的监制下,制作了许多精美的佛像,作为礼品赐给西藏寺庙。明廷制作的藏式佛像约始于永乐六年,带款的目前只见“大明永乐年施”和“大明宣德年施”两种。
这个时期佛的面相丰满端正,宽额,脸型呈方圆,五官位置匀称,眼睑略俯视,表情静穆柔和,略含笑意。若再细分,永乐的佛像似乎更秀美,表情更含蓄,高鼻薄唇,略蕴柔媚之态。而宣德造像脸型较之略趋端庄、丰颐,嘴唇较之永乐造似乎略显厚,鼻梁、鼻翼似略显宽,相较之下,灵动之气似略逊永乐造像
4. 怎样鉴别青铜佛像
您好
现在古玩市场上充斥很多青铜佛像赝品 一锈色铜器经过几千年流传至今大致有三种方式入土、坠水、传世。鉴别青铜佛像以上方法
一般说来流传至今的大多是出土铜器由于铜质差别及各地土质、水质的差异入土铜器的锈色也不尽相同常见有绿锈、红锈、蓝锈、紫绣等。拿到一件铜器先要用眼看若锈色与器体合一坚实匀净莹润自然则为自然生成的锈色。若锈色浮在器物之上绿而不莹不润泽就是伪锈了。这时再做进一步的鉴定把手搓热触摸器物用鼻嗅手伪者有铜腥味。还可用热碱水洗刷伪锈就会脱落若刷洗不下再用火烤就脱落了或者用舌舔若有盐卤味也是伪锈。
二手感和声响用手掂量若过轻或过重就要引起注意了当然这全凭经验。另外还可用手敲击实物听其声响若声微细而轻脆则可若声浑浊发出“嗡”音则需提高警惕了。
三花纹和款识这是鉴别铜器的一个重点夏代铜器花纹简单商代花纹则华丽繁缛且多遍体生花西周大致与商同但后期趋向素朴春秋战国的花纹则清新活泼富有生活气息秦汉重实用花纹少且不及前代精细。另外还可以从不同时代纹饰图案内容的改变来推断、辨别。至于款识则主要可从其字体加以辨别。商代字体规整笔势遒劲大方优美洒脱后期多典雅秀丽的波磔体周朝早期沿袭波磔体春秋时书体有肥体和瘦体还有形似蝌蚪的“笠斗文”以及图案化的“鸟虫书”战国金文字体大多不考究但也有了字体竖笔下垂末端尖锐的“悬篆”雏形秦朝统一了文字通用小篆。另外还可根据铭文字数的多少、内容来判定。 四铜质与器式铜质的鉴别较简便翻看铜器的底部若露出黄铜质地则是伪品。底部若是伪制用热碱水刷洗就能看到其本来面目。除要记清楚铜器的器式、名称外还要了解什么年代铸什么铜器、什么样式的铜器是什么年代铸的。 历史各时代的佛像造像特征是什么 各时代的佛像有各时代的造像特征。这是我们断代的主要依据。 汉和十六国时期佛像方脸面目平和头发平直为坐式。这一时期的佛多为单的尺幅较小。例如1989年1月四川绵阳何家山东汉晚期崖墓出土一株铜质摇钱树树干上铸有佛像5尊每尊高6.5厘米头后有横椭圆形光头顶有肉髻双眼微睁两耳较大上唇有髭穿通肩袈裟右手施无畏印相左手拳执结跏跌座佛衣下垂呈“U”形绕于手腕垂于足前这是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铜佛像了。1972年甘肃泾川县玉都有乡出土一尊带华盖鎏金青铜佛像高19厘米包括伞盖、底座重0.5公斤由可拆卸的四部分组成华盖、背光和头光、置于狮子莲花座上的佛身、四足底座。小巧玲珑工艺精湛。笔者考证它的铸造和流传到泾川的时代在公元四世纪末到五世纪初的十六国时期造型上继承绵阳摇钱树上的佛像特征。 北朝北魏以后佛像头为盖碗式长脸而瘦高鼻大耳闭目凝神面目清癯高额发髻呈螺旋式披袈裟袒右肩。有的结跏跌坐有的盘腿坐掌心朝上。佛座或为点腰较矮的须弥座或为4足方座。有的头攮项光有的身后有背光皆尖周围作有火焰纹。北魏造像还有一显着特点是主佛两旁常为1至2菩萨多为立姿。 隋唐时期铜铸造像头扎莲花冠脸庞发圆腮发胖高额髻身着僧祗支外披袈裟宽衣下着百褶裙垂于双足。座下有双层4足高床或单层4足项或背光为较粗的尖楣形。 宋代铜佛像以菩萨像居多有的高发髻脸上胖下尖身段高长。有的腿为一拱一掉左手臂放于拱腿上右手往下垂搭平按于座上。衣裙稍有褶掉于腿后左手盘于腿上右手于腹前伸。佩戴缨络身坐两层莲花的细腰圆座。宋代出现了普贤、文殊、观音铜像坐于长方形四腿座上或像背、狮背、狲背上。河北正定隆兴寺内有大悲铜菩萨像。通高22米余共有42臂造型体型纤细颀长比例匀称衣纹流畅富于宋代艺术风格。 蛤清铜佛像以刺头居多有的刺头顶上有肉瘤大耳下颏有一道肉褶脖有一至四道肉褶肉褶越多年代越近。胸前有的铸有“ㄊ”字披袈裟、袒胸、盘坐掌心一般皆朝上。莲形或山形座相对前代高底座无锉痕。铭文或于座腿前。坐姿多样腿或一盘一掉或一拱一掉。宋喀巴皆戴“ ”形帽。色重显红金水发黄厚。 藏佛与汉佛也不一样藏佛胸高乳大汉佛胸平乳小。嵌松石者多为藏佛刺头者皆为汉佛。
希望回答可以帮助您
5. 清代和明代的佛像怎么区分
明清的佛像就构成了今天中国古代佛像投资市场的主体。明代铸造金铜佛像非常兴盛。明早期的汉传佛教造像,身材比例比较适中,身躯饱满结实,线条简洁流畅,丰腴而不虚,近人而不俗。
造像胸部、腹部的起伏和平简的外衣形成对照,富有整体感。明嘉靖以后,特别是万历年间,汉地造像独盛一时。这一时期的佛造像多头大身长,体态丰臃,传世品较多。明代铸造的金铜佛像工艺精湛,造型比较优美。
从造像的风格上来看,更加贴近了生活,世俗化的味道更加浓厚。从造型佩饰上看,菩萨基本上是袒露上身,下着大裙,肩上搭有帔帛等等。服饰贴体而轻柔,衣纹和衣饰的刻画运用写实手法,视觉效果非常逼真。
明代佛像特征: 1.面相丰润,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 2.身材比较匀称协调,衣着轻薄贴身,线条流动柔和,衣褶转折自若。3.菩萨肩宽腰细,袒露上身,身资婀娜,呈S型,璎珞,佩饰精密繁复。4.宝冠叶片作镂空状,正中叶片呈弯月形,为明代特点。5.台座为束腰式仰覆莲座,造型宽大,莲瓣宽肥,呈一周对称分布,具典型时代特征。6.细部表现较充分,衣服边缘刻细碎的花纹,晚期造像常用手法。7.仰覆莲座,边缘连珠纹一周,莲瓣圆润,底沿外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8.金水成色足,黄中泛红,为明代标准色。9.衣纹流畅,生动曲折,腿部装饰略呈椭圆形群褶,是明代造像的手法。 10.甲衣及绊甲丝绦均较写实生动,这是明代造像的普遍特点。
清代雕像特征:1.脸型方圆丰润,丰颐宽额,五官精致,双眼传神。 2.身体比例协调,造型优美。3.多着汉式衣服,衣纹呈放射状,衣褶曲折生动,帔帛较宽大。4.胸前所饰的璎珞,串珠,雕刻的极为精美细腻,华贵高雅。 5.莲座底沿明显外撇,莲瓣规整,莲瓣扁平,一般只围大半,具时代特色。6.度母眼线为一波三折式,间距较宽,是清乾龙造像特点。7.冠叶呈平板状,不镂空,制作教粗率。
6. 明清铜佛像如何鉴定
佛像制作最初从五胡十六国开始慢慢兴起,至魏晋南北朝时达到了一个高峰。据了解,现存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金铜佛像是后赵建武四年(公元338年)的一尊鎏金铜佛坐像。在2013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中,一尊明清金佛造像“明永乐铸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以2.36亿港元成交,刷新了中国单体佛造像成交的价格纪录。
据悉,虽然近段时间以来,佛像的市场行情整体趋热,但一直没有经历大的爆发性行情,即便是有所涨跌,幅度也控制在非常小的范围之内。广东省集藏投资协会古玩专业委员会主任罗光禄告诉记者,收藏佛像的人数目前并不多,这跟这类收藏鉴定难、门槛高有关,涉及到比较丰富的知识。他表示,首先佛像并不是年代越久远价值越高,判断价值还需看其工艺、铸造技术等。目前,市场上以明清时代的金铜佛造像最为受欢迎。
据了解,明清两朝是我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而明清金铜佛像也是当时非常有名的艺术形式,代表了佛教造像成熟的艺术特点,无论是工艺,还是材质,都十分讲究,也最具有观赏性。
资料显示,明代时期金铜造像迅速发展,形成了永乐、宣德年间最高造像水平的“永宣金铜造像”,此时的造像面相饱满、造型优美,艺术水平极高;到了清代,造像则继承了明代的风气,做工精细,是藏传金铜造像的高峰期。
金铜佛像作为宗教崇拜的对象,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它的宗教性。佛像体现佛教的庄严、神圣、慈悲的精神。所以在造型的制作上,它必须严格遵循佛教的教义规范,也就是造像仪轨。这就决定了佛教造像中佛、菩萨、罗汉、明王、护法、祖师等等造像的造型。二是它的社会性。造像要有人崇拜,就必须与现实社会息息相关,在不同的时代,为了让人们理解和接受佛教精神,就要迎合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这就使各个时代的佛教造像,体现出各自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三是它的艺术性。无论是宗教性也好,社会性也好,要体现出来,都必须经过艺术手段的加工。所以,对于金铜造像必须从造型、时代和工艺三方面来欣赏和鉴定。
铜佛造像的起因有些特殊,它始于唐初兴佛时期,当时无论寺院还是佛窟,都在主佛塑像的背光或者穹顶上另造一些小佛像,组成"佛海",来暗喻佛陀众多的西方极乐世界,这一现象至今仍能在敦煌莫高窟的唐代洞窟一窥全貌。于是,从佛海中迎下其中一尊长伴长随,便成为僧人和信徒追求的无上功德。小型铜佛造像诞生后,最初只是供四处游方的僧人随身携带,昭示出家人心中有佛,后来才普及到信男善女迎请到家中供养。
中国历史上历经多次灾难性"灭佛"事件,铜佛造像大量被毁,导致目前高古、中古佛像极为罕见,传世最多的是明清佛像。这类铜佛不仅以如来佛祖造像,观音、菩萨、罗汉、护法等皆可成型,具有宗教和艺术双重价值。因为存世数量极少,铜佛价钱才一路飙升,也正因为罕见,更不能轻易相信坊间传言。有两个陷阱一定要绕开:第一口是"中古井",遇到刻有唐、五代、两宋年号的中古造像,千万不要冲动购买,因为这类珍品举世不过那么十几件,都在博物馆。即使真的捡到大漏,充其量也是清朝或者民国的仿品。始终记住一句话--收藏圈多是人精,捡漏之前先问问这有多难。第二口是"故事井",如果有人跑来说某某的什么乡下亲戚带了几尊镏金造像求售,等见到这位乡民时对方又大讲如何发现这批造像的曲折故事,请马上离开。
7. 怎么鉴别铜佛像封底戳记
(1)材质上,明代汉传佛像通常用青铜,藏传佛像通常用红铜;清代汉传、藏传佛像才有用黄铜锻造的,但干隆期间汉传佛像也有用红铜锻造的。
(2)铜质上,古人基于信仰,把锻造佛像看得非常神圣,故不管用何种铜,皆原料精巧;而新仿佛像为节省成本,通常用粗铜、杂铜锻造,因而佛像底边过厚或厚薄纷歧,乃至有残缺。
(3)细加工技术,佛像打磨、錾刻等细加工精密,帔帛、裙边的斑纹都是錾刻而成,且非常精美。新仿佛像则打磨、錾刻等技术粗糙,乃至没有錾刻,裙边、帔帛等上面的斑纹都是铸上的。
(4)封底技术,古代佛像制造完结按宗教程序还要装藏与开光,才能让释教徒供奉。装藏即在佛像内膛放一些释教圣物。藏传佛像装藏完后要用红铜板封底。藏地锻造的佛像封底是将底沿往内收击打包住底盖;内地锻造的佛像封底选用剁口法,即在佛像底沿剁出铜刺,以铜刺来固定底盖。
两分钟学会鉴别:如何区分铜佛像的真假,还有这几种技巧?6?7总体看来,铜佛像的造型以及艺术手法,一定象征着那个年代的独特风格,而我们如果要选购佛像的话,也一定要明白佛像的年代,从而推论佛像的真假。如今的佛像也是各有千秋,随着铜雕事业的蓬勃发展,未来的这些铜佛像也将会是受万千大众所喜爱的艺术收藏品。
8. 明朝铜佛像有哪些特征
其具体表现为:造像躯体浑厚,造型敦实,体态优美大方,面相宽平,双目平直。衣纹都采取内地传统的写实手法,有较强质感,工艺上采取内地传统的失蜡法铸造,胎体厚重,表面都镀金处理,金质纯厚,亮丽悦目。莲座处都有封藏。
明早期的汉传佛教造像,身材比例比较适中,身躯饱满结实,线条简洁流畅,丰腴而不虚,近人而不俗。造像胸部、腹部的起伏和平简的外衣形成对照,富有整体感。明嘉靖以后,特别是万历年间,汉地造像独盛一时。这一时期的佛造像多头大身长,体态丰臃,传世品较多。明代铸造的金铜佛像工艺精湛,造型比较优美。从造像的风格上来看,更加贴近了生活,世俗化的味道更加浓厚。从造型佩饰上看,菩萨基本上是袒露上身,下着大裙,肩上搭有帔帛等等。服饰贴体而轻柔,衣纹和衣饰的刻画运用写实手法,视觉效果非常逼真。
9. 明代金铜佛像怎样鉴别最专业
1、看材质。金铜佛像有青铜、黄铜、红铜和其它铜合金等,但不同时期的用铜是不一样的,元代以前的铜佛一般都用青铜,也有一些红铜制品,元代以后则出现了较多铜锌合金的黄铜及纯铜制作的所谓红铜佛像,而在青铜上鎏金的佛像一般被称为金铜佛像,黄铜佛像大多是不鎏金的;
2、看标识、座骑、手印和坐姿。佛像制造时十分严谨,造像的标识、座骑、手印和坐姿都是很规范的,只要多加学习,了解各个时期金铜佛像的不同特征,并细心察看和对照,就可准确地为某件藏品定名;
3、看面相、体型和服饰。佛像的面部五官、身材比例、肌肉和衣纹特征等,不同的朝代,即使是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也是有许多变化的,比如隋唐两个相连的朝代,虽说佛像的整体风格是相近的,但面相还是略有区别的,隋代的佛和菩萨为半圆脸型,唐初起就变得稍瘦一些;
4、看款式。款式是指佛像本身所固有的文字资料,比如铭文和题记等,对收藏者在鉴别佛像真伪时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5、闻气味。古代的金铜佛像或其它木质、陶瓷等材质的佛像,在长时期受人们供奉时被烟火熏染过,或是长时期埋藏于地下。只要对其仔细进行嗅别,一般都可以嗅到烟火、发霉或发朽的味道,而现代仿制品则完全没有这种味道,即便是有些伪品用烟熏或埋于地下等作旧方式处理,也难免露出破绽,或烟火味过浓,或泥土味太重,容易被行家识破。如果实在不能辨别就请教一下中正铜雕吧,他们好多年的铜佛像经验不是白白积累的。
10. 大明永乐年制款铜佛像怎么鉴定真假
仔细给你回答吧:
一:永乐时期宫廷所制作的佛像被视为佛教艺术世界最重要的作品,更是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巅峰,以精致无暇的铸造技术与丰厚的鎏金技巧闻名于世。
二:西藏居多,这些作品之所以能保存在西藏,主要是在永乐皇帝执政时期,皇室盛行馈赠佛像给西藏宗教领袖或是寺庙。这源于明成祖朱棣(1360-1424)在执政期间致力于强化与西藏宗教领袖之间的密切关系。
三:永乐佛像的风格可以追溯到奉藏传佛教为宫廷信仰之元代宫廷。杭州灵隐寺飞来峰摩崖石雕提供了汉传佛教艺术全新风格的例证,这些石刻中诸尊温柔微笑的面容,饱满圆润的躯体,多层次的宝座无不反映了当时纽瓦尔的艺术风格。
鉴定的依据必须有以下几点,
1.尼泊尔风格的脸部轮廓与莲花座瓜子型莲瓣的表现形式
2.永乐鎏金铜佛的特征。
3.明显之处包括身躯与腿部上宽松的衣褶,自右肩垂落而下的衣袍,以及配置均衡的圆型联珠。
4.铜的材质
5.包浆,传世品出土品都不一样,
6.款识,早中晚都不一样。
鄙人是文物鉴定师,可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