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加工一个工件中途断刀后,换刀之后怎么从断了的那把刀开始程序
在不同的机床上进行加工时,更换刀具后确实需要重新对刀,以确保加工精度。具体操作步骤可能因机床类型而异,但一般包括使用对刀工具或方法来重新确定刀具位置。如果你的工件已经加工了一段时间,可以尝试使用空行程快速进给,提高进给倍率,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加快加工效率。
既然已经发生了断刀,建议你检查一下程序的编写是否合理。是否存在继续断刀的可能性,可能与刀具选择、切削参数设置及工件材质有关。确保所选刀具适合加工材料,切削参数如进给速度、主轴转速等设置得当,能够有效减少断刀的风险。
此外,合理规划加工路径,避免刀具频繁更换,也有助于提高加工质量和效率。在进行加工时,可以考虑采用分层切削的方法,减少单次切削深度,降低刀具承受的压力。同时,保持刀具的良好状态,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也是预防断刀的关键措施。
总之,断刀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和解决。除了对刀和调整加工参数外,合理规划加工流程和维护刀具同样重要。通过综合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加工精度和效率,减少断刀风险。
❷ 发那科系统加工中心断刀点,怎么操作可以从断刀点继续加工,我要具体的操作方法谢谢您
MasterCAM9后处理的修改 MasterCAM系统缺省的后处理文件为MPFAN.PST,适用于FANUC(发那科)数控代码的控制器。其它类型的控制器需选择对应的后处理文件。 由于实际使用需要,用缺省的后处理文件时,输出的NC文件不能直接用于加工。原因是: 以下内容需要回复才能看到 ⑴进行模具加工时,需从G54~G59的工件坐标系指令中指定一个,最常用的是G54。部分控制器使用G92指令确定工件坐标系。对刀时需定义工件坐标原点,原点的机械坐标值保存在CNC控制器的G54~G59指令参数中。CNC控制器执行G54~G59指令时,调出相应的参数用于工件加工。采用系统缺省的后处理文件时,相关参数设置正确的情况下可输出G55~G59指令,但无法实现G54指令的自动输出。 ⑵FANUC.PST后处理文件针对的是4轴加工中心,而目前使用量最大的是3轴加工中心,多出了第4轴数据“A0.”。 ⑶不带刀库的数控铣使用时要去掉刀具号、换刀指令、回参考点动作。 ⑷部分控制器不接受NC文件中的注释行。 ⑸删除行号使NC文件进一步缩小。 ⑹调整下刀点坐标值位置,以便于在断刀时对NC文件进行修改。 ⑺普通及啄式钻孔的循环指令在缺省后处理文件中不能输出。使用循环指令时可大幅提高计算速度,缩小NC文件长度。 如果要实现以上全部要求,需对NC文件进行大量重复修改,易于出现差错,效率低下,因此必须对PST(后处理)文件进行修改。修改方法如下: 1、增加G54指令(方法一): 采用其他后处理文件(如MP_EZ.PST)可正常输出G54指令。由于FANUC.PST后处理文件广泛采用,这里仍以此文件为例进行所有修改。其他后处理文件内容有所不同,修改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用MC9自带的编辑软件(路径:C:\Mcam9\Common\Editors\Pfe\ PFE32.EXE)打开FANUC.PST文件(路径:C:\Mcam9\Mill\Posts\ MPFAN.PST) 单击【edit】→【find】按钮,系统弹出查找对话框,输入“G49”。 查找结果所在行为: pbld, n, *sgcode, *sgplane, "G40", "G49", "G80", *sgabsinc, e 插入G54指令到当前行,将其修改为: pbld, n, *sgcode, *sgplane, "G40", "G49", "G80", *sgabsinc, "G54",e 输出的NC文件修改前对应位置指令为: N102G0G17G40G49G80G90 修改后变为: N102G0G17G40G49G80G90G54 查找当前行的上一行: pbld, n, *smetric, e 将其整行删除,或加上“#”成为注释行: # pbld, n, *smetric, e 修改后G21指令不再出现,某些控制器可不用此指令。注意修改时保持格式一致。G21指令为选择公制单位输入,对应的英制单位输入指令为G20。 2、增加G54指令(方法二): 单击按钮,系统弹出查找对话框,输入“force_wcs”,单击按钮,查找结果所在行为: force_wcs : no #Force WCS output at every toolchange? 将no改为yes,修改结果为: force_wcs : yes #Force WCS output at every toolchange? 输出的NC文件修改前对应位置指令为: N106G0G90X16.Y-14.5A0.S2200M3 修改后变为: N106G0G90G54X16.Y-14.5A0.S2200M3 前一方法为强制输出固定指令代码,如需使用G55~G59指令时,有所不便。多刀路同时输出时,只在整个程序中出现一次G54指令。后一方法同其他后处理文件产生G54指令的原理相同,多刀路同时输出时,每次换刀都会出现G54指令,也可根据参数自动转换成G55~G59指令。 输出三轴加工中心程序的FANUC后处理文件为MP_EZ.PST,输出4轴加工中心程序的三菱控制器后处理文件为MP520AM.PST。 3、删除第四轴数据“A0.”,以适应三轴加工中心: 单击按钮,系统弹出查找对话框,输入“Rotary Axis”,单击按钮,查找结果所在行为: 164. Enable Rotary Axis button? y 将其修改为: 164. Enable Rotary Axis button? n 修改后第四轴数据不再出现。 4、删除刀具号、换刀指令、回参考点指令,适应无刀库的数控铣机床: 单击按钮,系统弹出查找对话框,输入“M6”,单击按钮,查找结果所在行为: if stagetool >= zero, pbld, n, *t, "M6", e 将其修改为: if stagetool >= zero, e # pbld, n, *t, "M6", 另一个换刀的位置所在行为: pbld, n, *t, "M6", e 将其删除或改为注释行: #pbld, n, *t, "M6", e 修改后换刀指令行不再出现,通常修改第一个出现“M6”指令的位置即可。 单击按钮,系统弹出查找对话框,输入“*sg28ref”,单击按钮,查找结果所在行为: pbld, n, sgabsinc, sgcode, *sg28ref, "Z0.", scoolant, e pbld, n, *sg28ref, "X0.", "Y0.", protretinc, e 将其修改为: pbld, n, scoolant, e # pbld, n, *sg28ref, "X0.", "Y0.", protretinc, e 输出的NC文件修改前对应位置指令为: N116G91G28Z0.M9 修改后变为: N116M9 PST文件中另有两个类似位置,如使用G92指令确定工件坐标,可对其适当修改。加工结束后,机床各轴不回参考点,便于手动换刀时节省时间。 5、删除NC文件的程序名、注释行: 单击 按钮,系统弹出查找对话框,输入“%”,单击 按钮,查找结果所在行为: "%", e *progno, e "(PROGRAM NAME - ", progname, ")", e "(DATE=DD-MM-YY - ", date, " TIME=HH:MM - ", time, ")", e 将其删除或改为注释行: "%", e # *progno, e # "(PROGRAM NAME - ", progname, ")", e # "(DATE=DD-MM-YY - ", date, " TIME=HH:MM - ", time, ")", 输出的NC文件修改前对应位置指令为: O0010 (PROGRAM NAME - A2) (DATE=DD-MM-YY - 25-12-04 TIME=HH:MM - 10:45) 修改后以上指令行不再出现。 单击按钮,系统弹出查找对话框,输入“pstrtool”,单击 按钮,查找结果所在行为: "(", pstrtool, *tnote, *toffnote, *tlngnote, *tldia, ")", e 将其删除或改为注释行: #"(", pstrtool, *tnote, *toffnote, *tlngnote, *tldia, ")", e 输出的NC文件修改前对应位置指令为: (D16R8.0 TOOL - 2 DIA. OFF. - 0 LEN. - 0 DIA. - 16.) 修改后以上指令行不再出现。此注释行指明当前刀路所使用的刀具参数,可用于加工前核对加工单,建议保留。法兰克及三菱控制器可以接受注释内容。 6、取消行号: 单击按钮,系统弹出查找对话框,输入“omitseq”,单击 按钮,查找结果所在行为: omitseq : no #Omit sequence no. 将其修改为: omitseq : yes #Omit sequence no. 修改后行号不再出现。 7、调整下刀点坐标值位置: 单击按钮,系统弹出查找对话框,输入“g43”,单击 按钮,查找结果所在行为: pcan1, pbld, n, *sgcode, *sgabsinc, pwcs, pfxout, pfyout, pfcout, *speed, *spindle, pgear, strcantext, e pbld, n, "G43", *tlngno, pfzout, scoolant, next_tool, e 将其修改为: pcan1, pbld, n, *sgcode, *sgabsinc, pwcs, pfxout, pfyout, pfcout, e pbld, n, *sgcode, pfzout, e pbld, n, *speed, *spindle, pgear, strcantext, e pbld, n, "G43", *tlngno, scoolant, next_tool, e 输出的NC文件修改前对应位置指令为: G0G90G54X16.Y-14.5S2200M3 G43H0Z20.M8 修改后变为: G0G90G54X16.Y-14.5 G0Z20. S2200M3 G43H0M8 新的指令顺序使下刀点(安全高度)x、y、z坐标值同其他指令分开,易于在断刀时修改。G43指令在PST文件中有两个位置,如仅使用G54指令时,修改第一个出现“G43”的位置即可。 8、输出普通及啄式钻孔循环指令: 单击按钮,系统弹出查找对话框,输入“usecandrill”,单击 按钮,查找结果相关行为: usecandrill : no #Use canned cycle for drill usecanpeck : no #Use canned cycle for Peck 将其修改为: usecandrill : yes #Use canned cycle for drill usecanpeck : yes #Use canned cycle for Peck 此修改适用于支持G81、G83钻孔循环指令的控制器。
❸ UG10怎样做二次开粗,不断刀
在UG软件中,进行残料开粗时,我们通常有三种方法可供选择:参考刀具、基于层的功能IPW和3D工序模型IPW。其中,参考刀具是最常用的方法,它能以一种快速且直观的方式完成二次开粗操作。
使用参考刀具进行二次开粗时,系统会根据指定的参考刀具计算出其切削加工后剩余的材料,并将其作为当前操作定义的切削区域。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计算速度快,不需要和粗加工放在同一个程序父本组下,也没有依赖性,便于编辑和修改切削参数。然而,参考刀具二次开粗也有其局限性,它不会考虑上一步粗加工中狭窄残料的存在,如螺旋下刀时留下的小角残料,这可能会影响二次开粗的安全性。
对于参考刀具二次开粗的技巧,选择比粗加工大的刀具和加工公差,设置较小的最小材料厚度,这些都有助于提高二次开粗的安全性和效率。此外,正确设置最小材料厚度可以减少空刀次数,提高加工效率。
基于层的功能IPW和3D工序模型IPW二次开粗则更为复杂,但它们也有各自的优势。基于层的工序模型IPW可以高效地切削先前操作中留下的弯角和阶梯面,加工简单部件时,刀轨处理时间显着减少,加工大型复杂部件所需时间更是大大减少。然而,使用基于层的工序模型IPW时,需要注意操作不能放在NONE程序父本组下,否则将无法进行二次开粗。正确设置最小材料厚度同样重要。
3D工序模型IPW二次开粗可以避免再次切削已经加工过的区域,确保加工效率。然而,这种方法计算时间长,且可能产生较多的空刀。操作对话框中可以显示前一个3D“工序模型”和生成的3D“工序模型”,有助于优化二次开粗的过程。
综上所述,选择哪种方式进行二次开粗,需要根据零件的复杂程度和精加工要求灵活使用。对于简单零件,参考刀具二次开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对于复杂零件,则可以考虑使用基于层的功能IPW或3D工序模型IPW进行二次开粗。
❹ 刀具磨损的检测与监控方法
刀具状态检测方法可分为直接测量法和间接测量法。
1.直接测量法
直接测量法能够识别刀刃外观、表面质量或几何形状的变化,一般只能在不切削时进行,它有两个明显的缺点:一是要求停机检测;二是不能检测出加工过程中出现的刀具突然破损。国内外采用的刀具磨损量的直接测量法有:电阻测量法、刀具工件间距测量法、光学测量法、放电电流测量法、射线测量法、微结构镀层法及计算机图像处理法。
(1)电阻测量法
该方法利用待测切削刃与传感器接触产生的电信号脉冲,来测量待测刀具的实际磨损状态。该方法的优点在于传感器价格低廉,缺点是传感器的选材必须十分注意,既要有良好的可切削性,又要对刀具寿命无明显的影响,而且工作不太可靠,因为切屑和刀具上的积屑可能引起传感器接触部分短路,从而影响精度。
(2)刀具工件间距测量法
切削过程中随着刀具的磨损,刀具与工件间的距离减小,此距离可用电子千分尺、超声波测量仪、气动测量仪、电感位移传感器等进行测量。但是这种方法的灵敏度易受工件表面温度、表面品质、冷却液及工件尺寸等因素的影响,使其应用收到一定限制。
(3)光学测量法
光学测量法的原理是磨损区比未磨损区有更强的光反射能力,刀具磨损越大,刀刃反光面积就越大,传感器检测的光通量就越大。由于热应力引起的变形及切削力引起的刀具位移都影响检测结果,所以该方法所测得的结果并非真实的磨损量,而是包含了上述因素在内的一个相对值,此法在刀具直径较大时效果较好。
(4)放电电流测量法
将切削力刀具与传感器之间加上高压电,在测量回路中流过的(弧光放电)电流大小就取决于刀刃的几何形状(即刀尖到放电电极间的距离)。该方法的优点是可以进行在线检测,检测崩齿、断刀等刀具几何尺寸的变化,但不能精确地测量刀刃的几何尺寸。
(5)射线测量法
将有放射性的物质掺入刀具材料内,当刀具磨损时,放射性的物质微粒就会随切屑一起通过一个预先设计好的射线测量器。射线测量器中所测得的量是同刀具磨损密切相关的,射线剂量的大小就反映了刀具磨损量的大小。该法的最大弱点是放射性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大,对人体健康非常不利。此外,尽管此法可以测量刀具的磨损量,并不能准确地测定刀具切削刃的状态。因此,该法仅适用于某些特殊场合,不宜广泛采用。
(6)微结构镀层法
将微结构导电镀层同刀具的耐磨保护层结合在一起。微结构导电镀层的电阻随着刀具磨损状态的变化而变化,磨损量越大,电阻就越小。当刀具出现崩齿、折断及过度磨损现象时,电阻趋于零。该方法的优点是检测电路简单,检测精度高,可以实现在线检测。缺点是对微结构导电镀层的要求很高:要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耐高温性和抗冲击性能。
(7)计算机图像处理法
计算机图像处理法是一种快捷、无接触、无磨损的检测方法,它可以精确地检测每个刀刃上不同形式的磨损状态。这种检测系统通常由CCD摄像机、光源和计算机构成。但由于光学设备对环境的要求很高,而实际生产中刀具的工作环境非常恶劣(如冷却介质、切屑等),故该方法目前仅适用于实验室自动检测。
2.间接测量法
间接测量法利用刀具磨损或将要破损时的状态对不同的工作参数的影响效果,测量反映刀具磨损、破损的各种影响程度的参量,能在刀具切削时进行检测,不影响切削加工过程,其不足之处在于检测到的各种过程信号中含有大量的干扰因素。尽管如此,随着信号分析处理技术、模式识别技术的发展,这一方法己成为一种主流方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国内外采用的刀具磨损的间接测量法有:切削力测量法、机械功率测量法、声发射、热电压测量法、振动信号及多信息融合检测。
(1)声发射信号测量法
声发射技术用于监测刀具的磨、破损是近年来声发射在无损检测领域方面新开辟的一个应用领域。其原理是当固体材料在发生变形、断裂和相变时会引起应变能的迅速释放,声发射就是随之产生的弹性应力波。当刀具破损时可检测到幅值较高的AE信号。声发射刀具监控技术被公认是一种最具潜力的新型监控技术,进入80年代以来,国内外致力于开发和应用该技术,已获得较大成果。早在1977年Iwatak和Moriwaki提出了用声发射技术对刀具磨损进行在线检测。在此基础上,Moriwaki提出了声发射刀具破损检测方法。Kannatey-Asibu和Dornfeld从理论上研究了声发射信号的频谱特征,并结合模式识别方法实现了对刀具破损的在线监测。我国声发射监测技术研究尽管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黄惟公采用包络分析法求取刀具磨损中声发射信号的包络线,用时序模型的参数作为特征值,通过神经网络对刀具磨损方程进行辨识,实验证明效果良好;李晓利对镗削过程中的典型AE信号进行FFT分析,通过在频域里AE信号幅值的变化反映刀具磨损状态;袁哲俊对切削过程中的声发射信号进行小波包分解,获取信号各频段的能量分布,以此作为信号特征,并建立基于模糊推理的快速神经网络模型识别刀具磨损状态。由日本Murakami Giken公司研制的chip-55A型刀具破损监控仪采用声发射监控技术,实施对加工过程中刀具状态的监控,该产品与其公司生产的数控铣床配套使用,效果良好。
(2)切削力信号测量法
切削力变化是切削过程中与刀具磨、破损状态最为密切相关的一种物理现象。采用切削力作为检测信号,具有拾取容易,反应迅速、灵敏等优点,是在线方法中研究较多、很有希望突破的一种方法,所以是加工中心和FMS中测量刀具破损的常用方法。
基于切削力的监测方法,采用的监测数据主要有切削分力,切削分力比,动态切削力的频谱和相关函数等。当刀具破损时,切削力变化敏感。当刀具破损较小时,刀具切削刃不锋利,使切削力增强:当产生崩刃或断刀时,切削深度减少或没有,使切削力剧减。在监测切削力时,在X,Y,Z三个方向上同时对Fx,Fy,Fz三个分力进行测量,依靠装在每个电机上的伺服放大器测量出进给电机和主轴电机的电流变化,并把电流变化传给力阀,在显示器上读出被测量的力,从而判断刀具是否破损。1977年,日本东京电机大学的村幸辰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深入研究了不同加工条件和刀具磨损状态下各切削力的变化规律,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切削分力比是一个能灵敏反映刀具磨损变化的特征量,据此他提出了切削力比监测法;1984年,Lan和Dornfeld的研究表明,切向力和进给力对刀具破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Shiraishi等通过对加工过程的测量、检测和控制技术的对比研究指出刀具失效的力监测法是最有潜力的方法,有着广阔的工业应用前景,扭矩监测和切削力法一样具有相同的研究价值;成刚虎采用了频段均方值法通过切削力监测刀具的磨损状态;万军利用切削力模型和最小二乘法实现模型自动跟踪加工过程特性变化,从而获取刀具磨损量。在切削力监控技术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是瑞典Sandvik Coromant公司推出的TM-BU-1001型刀具监控仪,该系统采用的力传感器可安装于主轴轴承、进给丝杠,可设置三个门限,一旦超限自动报警。
(3)功率测量法
功率测量法也是工业生产中应用潜力很大的方法。该方法是通过测定主轴负荷功率或电流电压相位差及电流波形变化等来确定切削过程中刀具是否破损。该方法具有信号检测方便,可以避免切削环境中切屑、油、烟、振动等因素的干扰,易于安装。潘建岳在对加工中心钻削过程功率信号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并采用功率数据的归原处理方法,以此建立了钻头磨损在线监控系统;刘晓胜将回归分析技术和模糊分类相结合,建立了镗削切削参数与电流之间的数学模型,间接的反映刀具磨损量与镗削切削参数的内在联系,并利用功率信号识别刀具磨损量;郭兴提出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铣刀破损功率监控方法,建立了一个铣刀破损功率监控系统,实验表明该系统能够灵敏的检测出刀具破损并实施监控。袁哲俊系统的研究了切削过程中刀具异常对主电机功率影响的规律,提出了用主电机功率的瞬时值、导数值、静态平均值和动态均方值等多个参数综合监控钻削过程刀具异常状态;万军利用离散自回归AR模型对功率信号进行处理,其模型参数通过适应算法在每个信号采样时刻进行递归修正,以适应切削状况,同时为了区别刀具磨损和切削条件改变引起的功率信号变化,文章引入了归一化偏差处理,当刀具切出工件时其归一化偏差明显比刀具磨损时归一化偏差的变化要小,监控时设报警门限,当归一化偏差超限时,即刻报警,具有良好的效果。成功应用电机功率监控技术具有代表性的厂家是美国Cincinnati milacron公司,该公司开发的刀具监控系统与本公司生产的马刀系列立式加工中心配套使用。
(4)工件尺寸测量法
加工中刀尖磨损或破损必然会引起工件尺寸发生变化,通过测量工件己加工表面的尺寸变化量,可以间接判断出刀具的磨损、破损情况。从测量方式看,有接触工件测量的接触式和测量刀具工件之间间隙的非接触式两类。测量工件尺寸方法的优点在于能直接定量给出刀具径向磨损或破损值,并可与加工精度的在线、实时补偿结合起来,保证加工质量,实现精加工中刀具磨损、破损监测的最终目标。其缺点在于,实时测量易受测试环境干扰,冷却液、切屑等影响测量结果;加工中工件、刀具的热膨胀和受力变形、主轴回转精度、进给运动精度、振动等因素也会直接影响测量的精度。此外,在加工变截面工件时,要求传感器进行准确的跟踪定位,由此也会带来定位的误差,并增加了实现的难度。
(5)切削温度测量法
切削热也是金属切削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物理现象,刀具的磨损和破损将导致切削温度的骤增。测量切削温度有三种方式:(l)刀具一工件组成的自然热电偶,可以测出切削区的平均温度,不同的刀具、工件材料需进行标定;(2)固定在刀体内某点,由两种金属丝组成的热电偶,测出的是距离刀刃一定距离处某点的温度,存在温度变化时响应慢、事先准备费时的问题。(3)红外摄像系统,可测出切削区温度场分布,具有灵敏度高,响应时间短的特点,但仪器复杂、成本高,聚焦困难,难以测出切削覆盖处的刀具温度。
(6)刀具与工件接触处电阻测量法
测量原理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根据刀具磨损使刀具与工件接触面积增大而引起接触电阻减小的效应,这种方法受切削用量影响较大并有绝缘要求;二是在刀具后刀面上贴一层薄膜导体,它随着刀具磨损而消耗,根据其电阻的变化可知刀具后刀面的磨损量。此方法精度高,但需每把刀具都粘贴薄膜电阻,且在高温、高压下薄膜电阻易脱落。该方法应用于实际工况,目前还不太现实。
(7)振动频率测量法
刀具在切削过程中,工件与磨损的刀刃部侧面摩擦,会产生不同频率的振动。对这种振动的监测有两种方法:一是把振幅分成高低两部分,在切削过程中对此两部分振幅进行对比;二是把振幅分成几个独立的幅带,用微处理机对这些幅带进行不断地记录及分析,即能监测出刀具后刀面的磨损程度。美国国家标准局自动化研究所在钻削加工中利用振动信息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研制成的系统是利用装在工件上的加速度传感器对振动信息进行时效分析,识别钻头的磨损并判断钻头的折断。
(8)工件表面粗糙度测量法
随着刀具磨损程度的增加或破损的发生,工件己加工表面的粗糙度将呈增大趋势,据此可间接评价出刀具的磨损或破损状况。测量工件表面粗糙度的方法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划针式接触测量,可直接得出表面粗糙度的评价参数R。此类方法仅适于静态测量。目前,绝大多数此类方法仅适用于计量室或实验室环境。另一类是非接触式光学反射测量,得出的是工件表面粗糙度的相对值,自动监测中通常采用光纤传感器和激光测试系统两种类型。此类方法测试效率高,可以不留痕迹地测量软质材料的工件表面,但事先需采用样品标定,受切削液、切屑、工件材质、振动等的影响较大。当前还达不到实际应用水平。
(9)电流信号测量法
该方法简称MCSA,利用感应电动机的定子电流作为信号分析的切入点,研究其特征与故障的对应关系。其基本原理是:随着刀具磨损的增大,切削力矩增大,机床所消耗的功率增大或电流上升,故 可实现在线检测刀具磨损。MCSA具有测试便利、信息集成度高、传动路径直接、信号提取方便、不受加工环境的影响、价格低、易于移植等特点,在机床这种传动系统封闭、一般传感器比较困难安装的场合,应该是一种值得探索的方法。
(10)热电压测量法
热电压测量法利用热点效应原理,即两种不同导体的接触点在受热时,将在两导体的另一端之间产生一个电压,这个电压的大小取决于导体的电特性 及接触点与自由端之间的温度差。当刀具和加工工件是由不同材料构成时,在刀具与工件之间就可以产生一个与切削温度相关的热电压。这个电压就可以作为刀具磨损量的一个度量,因为随着刀具磨损量的增大,热电压也随之增大。该方法的有点是价格便宜,精度较高,使用简便,特别适用于高速加工区,缺点是对传感器材料及精度要求高,只能进行间隔式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