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钟卫书法与二王的关系
首先作为书法爱好者,可能是本人学习的面不够广,没听说过什么“钟卫”,但是我可以给你说一说书法家“钟繇”、“卫夫人”与“二王”的关系:
先简单介绍了这四位大书家,如果想知道详细介绍,可以网络:
钟繇,(公元151年-230年),三国时期曹魏着名书法家、政治家。钟繇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是楷书(小楷)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后世书法家都曾经潜心钻研学习钟繇书法。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卫铄别(公元272-349年)称卫夫人,是晋代着名书法家。卫夫人师承钟繇,妙传其法。王羲之少时曾从其学习书法,卫夫人是“书圣”的启蒙老师。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着名书法家,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献之(344年-386年)东晋着名书法家、诗人、画家,为书圣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
综上,其实脉络已非常清楚,王献之是学习王羲之,王羲之是启蒙于卫夫人,而卫夫人是师承钟繇,可以说是一脉相承,不知这样给你解释能不能解决你的问题。
② 毛笔书法好难啊!手会自己发抖,根本不听我指挥,求正确的握笔方法!有图更好,拜托各位了!
要想写出巧妙优美的好字,就要正确地掌握方法。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说:“学书有序,必先能执笔”。可见执笔之重要。
前人传下来的执笔方法很多,有龙眼法、凤眼法、拨灯法、二指法、三指法、四指法、单钩法、双钩法、捻管法、撮管法、握管法、搦管法、双手回腕法等等。
可以采用的方法有:载重法、握卵法、垂直法、平腕法。比较正确合理而又切实可行的且符合人的手腕生理特征和用笔规律的叫“五指执笔法”,相传是由“二王”传下来的,唐代陆希声得到后,再传至宋代钱若水,才公开出来。
五指执笔法的要领是:指实、掌虚、掌竖、腕平、管直。
指实,就是手指执笔要有力量,外侧四指相互靠拢,骨节向外,密实而不松散。内侧拇指中部骨节尤其要注意使之向外凸起,使虎口圆如马镫形,这样五指一齐用力,执笔既坚实有力,又有助于运笔。使之松紧适度。太紧,运转不灵;太松,使不上劲。指实,才能做到“毫无虚发,墨无旁溢,力聚管心,执笔稳定。”
掌虚,就是执笔时掌心要虚空,不能曲指塞掌,无名指和小指都不要贴到掌心,好像手心里拿着了鸡蛋。大拇指和食指间的虎口要张开大些。这样,运笔就能稳实而灵活,容易把字写得健美。
掌竖,就是执笔时手掌要竖起来。掌竖才能笔直,笔直才能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运转自如。
腕平,是指手腕与桌面要平行。康有为说“欲用一身之力,必平其腕,竖其锋”。因为管直则锋正,这于运腕、掌声竖有密切关系,掌竖、腕平、管直锋正,加之悬肘用笔,既灵活又有力。
管直,执笔写字时要尽量保持笔管纸面垂直,使笔画容易保持中锋。但在具体的运笔过程中,笔管有时要有俯仰倾斜的情况,重要的是斜而能正,重心平稳。
执笔的高低:要适当,执笔的高低要根据字体的类别、大小和笔管的长短而定,一般来说,写小字执笔要低些,离笔头一寸左右,太低了笔画局促不自由。写中楷或大字,执笔要高一些,约二寸左右;写大楷和草书笔管要再执高一些,约三寸左右。执笔越高,回旋的幅度就加大,更便于挥运。但过高了,下笔飘浮,无力无筋骨。
另外,站着写大字,通常采用捻管执笔法,即用拇指和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捏住笔杆上端,高高提笔,仍要求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这种执笔法适合书写大字,或者书写行草与狂草。用提斗笔书写特大的字或题壁,即用拇指贴夹住笔杆内方,力量由内向右用力,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列抓住园斗外面,用力方向
与拇指相对,小指则贴在下面,高悬肘腕,以臂代替笔杆的运转,这种执笔方法叫“提斗抛笔法”。另一种写特大字的方法是“双手回腕法”。它是用左手握住笔杆的上端,由左内向右外用力;右手握住笔杆的下端,由右外向左内用力。这样,双手齐力,气势豪迈全身用力
③ 王羲之因字写得好被后人誉为“书圣”,他是怎么练习写字的
王羲之靠着勤奋练习写字的。
王羲之能成为一代“书圣”,除了勤奋练习外,也与他博采众长有关。刚开始的时候,他跟从亲戚卫夫人学书,后来游历名山见到李斯、曹喜、钟繇、梁鹄等人的字迹,又去洛阳学习蔡邕所写的石经,后来又在他的堂弟那里见到张昶的《华岳碑》。
王羲之草书学张芝,楷书学钟繇,既博采众长,又推陈出新,成就了一位世代崇敬的“书圣”。
④ 怎么写二王的书法请主要从笔法和章法回答,谢谢!
首先,学书法完全可以先从行书、草书开始,不必先学楷书和行楷书。可先体会行草书的魅力,之后再学习楷书。没有一定的步骤,只需领略到书法艺术中所蕴含的天道的奇妙,抱着谦逊的态度去学习,你一定能掌握书法艺术的真谛。
二王书法总的特点是俊逸、流丽。笔法变化多端。特别是“使转”的动作,即运笔时笔锋在纸面上如何扭转自如而又不露斧凿痕迹,甚至有的地方若不深入研究,根本无法知道是怎么运笔的。另外,笔画之间的连接也是二王笔法的一个主要特征,这在“小王”王献之的书法中体现尤为显着。如王献之的《中秋帖》,寥寥数行,每一行从上到下所有字几乎都是连成一笔写出来,因此米芾称之为“一笔书”。
再说章法,二王的行草书不讲究字里行间的整齐、规范,而体现在“行气”上的流畅与灵活。字的大小、笔画的轻重都产生出对比差别的美,妙趣横生。学习二王的书法,不能拘泥于一笔一划的精到,而应该从整体上把握其气韵。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