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腧穴定位法都有哪些
随着人们对科学治疗的方法的认识,很多人在疾病方面,已经认可了很多的西医治疗方法,不再选择药物治疗方法,像一些穴位治疗法,对我们的身体有很大的帮助,下面我们就学习一下,腧穴定位法。
1.骨度分寸定位法
(1)头部:前发际至后发际12寸,耳后两完骨(乳突)间9寸。
(2)胸腹部:天突至歧骨(胸剑联合)9寸,歧骨至脐8寸,脐至横骨上廉(耻骨联合上缘)5寸;两乳头间8寸。
(3)背腰部:两肩胛骨内侧缘之间6寸,大椎至尾椎共有21椎。
(4)上肢部:腋前纹头至肘横纹9寸,肘横纹至腕横纹12寸。
(5)侧胸腹部:腋至季胁(第11肋端)12寸,季胁至髀枢(股骨大转子)9寸。
(6)下肢部:横骨上廉至内辅骨上廉(股骨内髁上缘)18寸,内辅骨下缘(胫骨内髁下缘)至内踝高点13寸,髀枢至膝中19寸,臀横纹至膝中14寸,膝中至外踝高点16寸,外踝高点至足底3寸。
2.自然标志取穴法
固定标志:两乳中间取膻中;活动标志:握拳在掌后横纹头取后溪。
3.手指同身寸取穴法:以患者手指为标准。
(1)中指同身寸: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
(2)拇指同身寸: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
(3)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作为3寸。
以上就是几种腧穴定位吧,主要是针对我们的骨头,再有关于骨折的状况下,腧穴定位法,已经变成了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他的方法比较简单,并且见效快,对身体的康复和恢复有一定的作用,所以不能够认可这种治疗方法的患者,要对他们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积极的接受治疗。
❷ 健康:人体穴位找不准教你4个窍门,一找一个准!
人体腧(shù)穴各有各的位置,且腧穴定位的准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
然而许多初学者反映:人体上的穴位密密麻麻,就像夜空中的星星,实在是很难找准。
那么今天,我就来教给大家一些找穴的方法和窍门,帮助大家快速找到穴位。
01 三种常用定位法
1.骨度折量法
骨度折量法是将人体骨骼分成若干等分折量取穴的方法,单位为寸。
比如足三里在外膝眼下三寸,上巨虚在外膝眼下六寸。
2.体表标志法
体表标志法是以人体五官、毛发、指甲、乳头、脐窝、骨关节和肌肉隆起等部位作为标志来确定腧穴部位的方法。
如两眉之间取印堂穴,两乳之间的中点取膻中穴等。
3.手指比量法
手指比量法是用手指或手指的某一部位作为比量腧穴部位的方法。
其中,“一指宽”是指患者大拇指最粗部分的宽度;“两指宽”则是指患者食指与中指并列,中间关节的宽度。
02 找穴位的窍门
身体有异常,穴道上便会出现各种反应,比如:
用手指一压,会有痛感(压痛);
以指触摸,有硬块(硬结);
稍一刺激,皮肤便会刺痒(感觉敏感);
出现黑痔、斑(色素沉淀);
和周围的皮肤产生温度差(温度变化)等。
这些反应有无出现,是有无穴道的重要标志。
03 取穴要领
临床取穴常以骨度法为主,其他取穴方法为辅。同时还必须注意患者的体位、姿势,并且要上下左右互相参照。
取穴的原则要领大致可以归纳为:
按照分寸,做到心中有数;
观察体表标志定穴;
采取适当的姿势取穴;
某些穴位应采取坐姿取穴,而某些穴位则以卧式取穴为宜;有些穴位应伸直肢体取之,而有些穴位则应屈曲肢体取之。临证时还须依具体情况而定。
取五穴而用一穴,取三经而用一经。
取某一个穴位时,必须要了解它上下左右的穴位;定某一经时,必须要参照其周围几条经脉的循行。这样全面参考才能正确地定位取穴。
全身的经穴,督脉和任脉位于正中线,它们的穴位较易确定,因此任督脉的穴位常可作为两旁经穴定位的参考依据。而头部和肩部的腧穴比较复杂,取穴时须仔细分别。取肢体外侧面的穴位时,主要观察筋骨的凹陷等骨性标志;而取肢体内侧面的穴位时,除注意体表标志外,还应注意动脉的搏动等。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当请告知删除。
❸ 腧穴的定位方法是什么
针灸临床中,治疗效果与取穴是否准确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定准穴位,必须掌握好定位方法。常用腧穴的定位方法有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手指同身寸法和简易取穴法等4种。
(一)骨度分寸法
骨度分寸法,在中国古典医籍中被称为“骨度法”,就是以患者不同部位骨骼的尺寸作为长度测定的标准,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定位方法。临床中比较常用的骨度分寸标准详见常用骨度分寸表(表8-8、图8-1)。
表8-8
(四)简便取穴法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中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如两手自然下垂,于大腿外侧手中指端所指处取风市穴;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端到达处取列缺;半握拳,食指和中指的指尖切压在掌心的第一横纹上,在两指端之间的掌心处取劳宫穴;在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处取百会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