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么方法根治单纯疱疹1型
单纯疱疹又称热性疱疹,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病毒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进入体内并终身携带,每当发热、受凉、疲劳、经期或消化不良等状况等使抵抗力下降时,病毒被激活产生复感染,临床表现为单纯疱疹。
初起时局部皮肤出现的灼热微痒的红斑,随即发生小疱群,常由3-5水疱组成。破裂后可有魔术糜烂渗液,1周后干涸结痂而愈。可在原处或其周围反复发作。不同类型的单纯疱疹病毒可引起不同部位的损害:①Ⅰ型:主要引起唇部及口鼻周围的疱疹,偶可引起眼部决疹;②Ⅱ型:主要引起生殖器官部位的疱疹,并可经性接触传染(见性病)。
单纯疱疹是一种叫做单纯疱疹病毒( herpes simplex virus, HSV )的微生物所引起之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可在人体任何部位的皮肤而引发水泡样的病灶,好发于嘴部、鼻子、臀部、生殖器附近。
单纯疱疹感染的皮肤病灶可能会有疼痛感,外观上令人难堪。反复发作的病程更使人困扰。在某些新生儿、慢性病患、癌症或免疫力低下病人身上,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可能变得很严重但很少有致命的危险。
甚么是疱疹病毒?
疱疹病毒是五十几种病毒的总称。单纯疱疹病毒和引起水痘或带状疱疹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varicella zoster virus )及引起传染性单核球增生症的EB病毒( Epstein-Barr virus )是近亲。
单纯疱疹感染可分为原发性感染及复发性感染
虽然大部分的人均会受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但原发性感染仅十分之一病患会有水泡或溃疡及疼痛感的临床症状。通常潜伏期二至二十天,发病七到十天。皮肤单纯疱疹发病时临床症状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刺痛期:
接触病毒之后水泡发生之前病灶皮肤会变得很敏感或有些痒。
二、水泡期:
水泡的数目变异很大,从一个到一大群水泡不等同时并有灼热疼痛感。水泡可能自己破裂或由外力戳破。
三、溃疡期:
水泡破裂后形成破皮糜烂或溃疡。
四、结痂期:
溃疡开始干燥并愈合形成痂皮,此时若抠痂皮可能会出血。随后痂皮会自然掉落留下淡红色痕迹再逐渐退去,很少会形成疤痕。此时单纯疱疹病毒并未离开人体,只是移往神经节进入休息状态。
很多病患罹患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后不再复发,其他的人则苦于反复发生复发性感染。复发的病灶可和原发性感染同一位置或在附近。有些病患几周就复发一次,有些病患偶尔才复发一次。一般而言复发性感染的病灶比原发性感染来得轻微。有些病患因发烧,长时间日晒或月经来而产生复发性感染,其他的病患则找不到明显诱发原因。
单纯疱疹有两型分别称为第一型及第二型
第一型单纯疱疹
大部分的人在婴儿期或幼儿期感染第一型单纯疱疹。家人或朋友经由亲吻、食用器具、毛巾,会把单纯疱疹病毒传给儿童。这些人接触单纯疱疹病毒后很快就在唇、嘴、鼻子、下巴、颊部产生病灶,症状为水泡或溃疡但仅会有轻微的疼痛感。第一型单纯疱疹感染不常发生在生殖器附近但可能感染皮肤的伤口,如在手指称为疱疹性脓指症。
第二型单纯疱疹
又称为生殖器疱疹,大部分人是和已受感染者发生性接触而得到第二型单纯疱疹感染。病灶部位在臀部、阴茎、阴道、子宫颈等生殖器附近,偶尔可见发生于其他部位但经常在腹部以下。潜伏期亦为二至二十天,临床症状和过程和第一型单纯疱疹感染类似。比较特别是:第二型单纯疱疹感染可能会导致尿尿时灼热疼痛感,有些甚至排尿困难。有些病患有发烧、肌肉酸痛。
原发性第二型单纯疱疹感染可能症状很轻微,不为病患察觉到已受感染。日后复发性第二型单纯疱疹感染会被误以为初次感染,导致追溯感染源有困难。复发性第二型单纯疱疹感染的诱发原因和第一型相似,病人的临床症状水泡发作前数天,在病灶部位常有疼痛感及微压痛称为前驱症状。
如何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目前无疫苗可预防。严重或经常复发单纯疱疹感染可考虑口服抗病毒剂。较轻微皮肤感染外用药剂可改善症状缩短病程。
如何预防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传染他人?
对一个目前无疫苗可预防、有传染性的病毒感染,预防无疑是最重要的。身上任何部位有活动的疱疹病毒感染时应避免接触他人。若嘴部附近有病灶时,应避免亲吻、共享杯子等食用器具、毛巾、唇膏。有症状、活动的生殖器疱疹感染发作期间避免各式性行为,使用保险套可能会预防生殖器疱疹传给性伴侣。
其他严重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状况
眼部病毒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可能感染眼睛,导致疱疹性角膜炎。病人会觉得疼痛、对光敏感及眼分泌物多。任何疱疹急性感染期间,怀疑有眼睛感染时应立即到眼科医师处诊治。
婴儿期疱疹病毒感染-生产时若产妇有活动性的生殖器疱疹可能经产道将病毒感染新生儿。若产妇是原发性生殖器疱疹感染,新生儿更危险。有此情况务必让医师知道,寻求保护措施。任何人有活动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勿照顾新生儿。若产妇的性伴侣有活动性的生殖器疱疹,接近预产期勿有性行为,或使用保险套。
癌症病患、器官移植病患及其他导致免疫力下降的严重疾病患者若感染单纯疱疹病毒会变得很严重,可能有生命威胁的危险,需特别注意积极寻求治疗。(资料来源:台湾皮肤科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