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方法:
1、矶竿的远投是无法和抛杆的远投相比的,矶竿的远投只是相对于手杆而言,对矶竿来说能抛出50米左右就算是远投了,再远就难以办到且也难以看清浮漂,也就失去意义了。
2. 矶钓竿怎么用
这个问题太笼统了,本来不想回答,可是看到楼上热心网友的回答,不得不说几句,为矶钓竿解析下:
矶钓竿:钓竿在矶钓中绝对是钓手身体及感官的延续,善长浮游矶钓, 阿波钓法的钓手必须要对潮水流动有所掌握, 一枝好的矶钓竿就是手的延长, 透过一枝合适阿波钓法的钓竿, 钓手可以
1.感应流水速度及强度
2.透过细腻手法, 借此控制水里浮波以下的钓组在水中的状态
3.利用圈竿圈线或其它的技巧控制水里浮波以上的母线在水中的状态
4.直接感应鱼讯
看到这里, 可能有人会说, “;是不是那么厉害嘛, 我从来选择钓竿只注重号数及调子, 腰力强不强(即回弹力)等对于中鱼后搏鱼时鱼竿的表现, 却从未想过钓竿于未中鱼前的关系, 是否有所夸张呀?”事实上,这可以说绝对没有夸张, 其实懂得矶钓的便会发现中鱼前的时间绝大部份的钓组操控都是透过鱼竿进行的。
部分矶钓竿的操作技巧大致如下:
利用矶钓竿张线技巧:
张线技巧
重量张线 :
基本技巧 - 这是利用母线的重量去产生拉紧钓组的作用, 钓手需要做的姿势及技巧是提起钓竿, 让母线离开水面, 减低水面张力对母线的影响, 同时因为母线离开水面时受到地心吸力的影响, 母线重量将会集中于丹锥上作为支点, 从而迟缓了丹锥的乘流速度, 达到拉紧钓组及打斜钓组的功效.
适合环境 - 无风或非常和缓的风, 海面浪涌不大, 水流由脚边带出或于矶石的咀位时由左后方或右后方带出.
晃诱配合 - 钓竿提起时停止出线, 丹锥乘流速度将减慢, 而钓组将向流尾方向打斜, 如果一直持续保持这种姿势, 丹锥将停止流动而钓组将上扬得太高, 故此钓手要不时将钓竿缓缓放下, 同时间释出母线, 这时丹锥将继续向前流动, 钓组角度也会下降, 之后再将钓竿上扬产生张线, 这种丹锥减慢流动/钓饵上扬, 丹锥正常流动/钓饵下沉的状况将会对鱼儿有莫大吸引
竿先张线 :
基本技巧 - 这是利用竿先的弹性去产生拉紧钓组的作用, 钓手需要做的姿势及技巧是将钓竿伸出与水流方向尽量保持垂直90度-120度之间, 打开线杯, 利用手指轻按线杯制线及竿先的弹性轻轻拉紧钓组, 从而迟缓了丹锥的乘流速度, 达到拉紧钓组及打斜钓组的功效.
适合环境 - 风流同向或风流平行异向, 和缓至清劲的风, 海面浪涌大中小均可, 但因为竿先要能够与流带保持90-120度, 所以只适用于矶际或矶石的咀位而水流非常接近矶际地由脚边带出或由左后方或右后方带出或横过(视乎钓竿长度) 或者流速较慢而直接擦过本礁的本流钓场.
晃诱配合 - 用手指轻按线杯制线时, 竿先将微微弯曲, 如果是一支竿先设计优良(例如大部份的G牌矶竿), 将会较容易感觉钓组拉紧的情况, 丹锥乘流速度将减慢, 而钓组将向流尾方向打斜, 如果一直持续保持这种姿势, 丹锥将停止流动而钓组将上扬得太高, 故此钓手要不时将手指于线杯放开, 同时间释出母线, 这时丹锥将继续向前流动, 钓组角度也会下降, 之后再将手指按杯制线产生张线, 这种丹锥减慢流动/钓饵上扬, 丹锥正常流动/钓饵下沉的状况将会对鱼儿有莫大吸引力.
风力张线
基本技巧 - 这是利用风力去产生拉紧钓组的作用, 钓手需要做的姿势及技巧是提起钓竿, 让部份母线离开水面, 竿先必须视乎风速及风向作出适度的提升及指向合适的方向, 这时母线将被风吹成一个弧形而向丹锥方向作出拉扯, 从而迟缓了丹锥的乘流速度, 达到拉紧钓组及打斜钓组的功效.
适合环境 - 风流平行异向之时, 吹和缓至清劲的风, 海面浪涌影响不大, 水流方向平行于岸际或于矶石的咀位时由左后方或右后方带出.
晃诱配合 - 钓竿提起时停止出线, 丹锥乘流速度将减慢, 而钓组将向流尾方向打斜, 如果一直持续保持这种姿势, 丹锥将停止流动而钓组将上扬得太高或者甚至被母线拖拉至下风位反向而行, 故此钓手要不时作出道系修正并同时将钓竿放下, 也同一时间释出母线, 这时丹锥乘流性将会再度发挥而继续向前流动, 钓组角度也会下降, 之后再将钓竿上扬产生张线, 这种丹锥减慢流动/钓饵上扬, 丹锥正常流动/钓饵下沉的状况将会对鱼儿有莫大吸引力.
备注 - 这种方法是各种张线方法中最难掌握的, 因为如果钓手控制不佳(有时却是刻意的), 往往令整副钓组向后走, 又或者令整副钓组飘离正确水流轨迹, 所以
钓手采用这种方法是要勤于作出道系修正及将钓组飘浮轨迹的误差计算在内, 方能于采取张线技术之同时将钓组送往标点. 但因为很多矶钓钓点都是必须于有风有流的情况下鱼群活性才比较高或者才有鱼群结集, 故此钓手必须要掌握这种张线技巧否则于大部份恶劣环境下根本不能发挥阿波钓法的威力, 否则便会像有些钓手一样未到必要时却采用竿先插水式, 任由钓组随意飘流, 中鱼犹如摸彩
反拨潮(炒白位)张线 :
基本技巧 - 这是利用反拨潮(炒白位)的力量去产生拉紧钓组的作用, 钓手需要做的姿势及技巧是利用钓竿, 将母线放于炒白位的外沿, 利用炒白位力量向四周散发的特性拉紧母线, 从而令处于潮目(夹流位) 或离岸流的丹锥及丹锥下钓组拉紧, 从而迟缓了丹锥的乘流速度, 达到拉紧钓组及打斜钓组的功效.
适合环境 - 风不是重点, 重点是钓座必须有反拨潮(炒白位)带出, 而反拨潮形成的冲目流与外围的离岸流相交形成潮目, 便是一等一的钓位.
晃诱配合 - 钓竿保持指向反拨潮外沿, 注意母线离开水面的长度, 离水太多会受风之影响, 离水太少则母线会受矶际浪涌之影响, 此时与竿先张线技巧一样用手指按线杯制线时, 竿先将微微弯曲, 如果是一支竿先设计优良将会较容易感觉钓组拉紧的情况, 丹锥乘流速度将减慢, 而钓组将向流尾方向打斜, 如果一直持续保持这种姿势, 丹锥将停止流动而钓组将上扬得太高, 故此钓手要不时将手指于线杯放开, 同时间释出母线, 这时丹锥将继续向前流动, 钓组角度也会下降, 之后再将手指按杯制线产生张线, 这种丹锥减慢流动/钓饵上扬, 丹锥正常流动/钓饵下沉的状况将会对鱼儿有莫大吸引力.
丹锥张线
基本技巧 - 这是利用多一颗不同乘流性的丹锥去产生拉紧钓组的作用, 钓手需要做的只是配上多一颗乘流性较低的丹锥, 借以从后方拖拉着前方的丹锥, 从而迟缓了丹锥的乘流速度, 达到拉紧钓组及打斜钓组的功效.
适合环境 - 任何情况. 但钓场最好有起码之流速.
晃诱配合 - 没有绝对方法, 因为钓手是采用器具去帮助张线, 但其实某些情况下钓手仍然要采用上述六种张线技巧去辅助, 届时钓手便需要用到相关之晃诱技巧
备注 - 这种方法严格上来说是一种属于关西的钓法多于属于德岛县的钓法(虽然早从日本钓手若松敬竿先生的年代已带出双丹锥概念, 但阿波钓法张线技巧是一种技术, 而从关西方面成熟发展的二段钓组却从器材方面出发去解决问题, 这样张线技巧就变成主要环绕着器材配合而非单单操控手法, 当然二段或双丹锥钓法的操控也是一种绝高的技巧(例如香港钓手 Team Isomer - Alvis就是一个专研二段及双丹锥钓组的钓手, ), 但双丹锥钓法是需要另立课题作出讨论的, 请恕因为未能深度涉猎各种技术, 不能作出太深入意见.
不同标点的操竿技术
许多人有过这样的经验:同一钓点有若干人在垂钓,大家用的装备、钓组、饵料都差不多,但鱼就是比较会咬某一两个家伙的钩子,好象别人的阿波都坏了或钓饵都有毒似的…… 还有些状况是,当你照自己的意思或别人教你的方法认真钓时,往往搞了半天都没消息,但就在低头点烟或转身跟别人打屁的当儿,竿子却被水下大物猛地拉?下去,然后又因为你没来得及扬竿作合,结果被偷袭成功,还是啥也没钓到…… 这些问题的症结所在,多半跟操竿控线有关。也就是说,恰当的操竿控线才会带来美好收获,不恰当的操控……就只有等运气来决定输赢了!
那什么是恰当的操控呢?基本观念都是寻找吸引水流,但各种吸引水流出现的原因不同、位置不同,对垂钓的影响也不太一样,所以操控方式当然也各有千秋。在白沫带,吸引水流主要发生于*近岸边的区域,这是因为波浪撞上岩石后,大量返冲回去的海水带有惯性力与重力作用,使得钓组在此区域内会迅速被压入深处;但同时存在的大量白泡沫(即气泡),却会在稍离开岸边时--也就是惯性力与重力的影响减轻时--开始向上、向外翻腾,因此进入深处的钓组也很快就会被卷出去。不过呢!假如白沫区有反拨潮存在的话,你将发现:这条往外流的海水却不那么明显的向上翻腾,而是持续往外拖出去,所以喜欢使用轻巧钓组且技术够好的人,可以从反拨潮形成之处下竿,然后一路驾驭钓组循此途径探寻鱼踪。 那技术还没好到那个程度的人怎么办呢?第一,你若能接受轻巧钓组,可以就锁定矶际水流下压的范围作钓,操作时竿尖指向水面,将钓组拘束在不被气泡扬起的区域内即可,但须小心避免挂底。第二,如果对轻巧钓组没啥信心,那就干脆用大阿波加重铅吧,然后把攻击目标放在白泡沫翻起的区域,*重铅压深子线,狙击躲在白泡沫下的鱼群 (雪鱼惯用伎俩,但需在一竿水深以上的较深场所较有效)。
在暗礁区,主要的吸引力量发生在两种时候,一是水流撞击暗礁后绕行过去的过程中,另一个是水流在暗礁后方形成的回旋带。这两种情况虽略有不同,但却是接续发生的,故垂钓时可以把它们视为一体,运用同一个操竿技巧控制钓组运动。 方法是采用恰当的阿波钓组,顺着反拨潮或沿岸流放入,然后稍微带线保持钩子走在前面、阿波守在后头,等钓组抓到吸引水流的时候,就让它轻轻被吸下去,此时别怕钩子会挂底,没那么容易的,但仍须适度带住线系,运用竿先去体会水流的纤细变化,同时借以掌握鱼来咬时的动态。 鱼来咬时的动态?没错!有鱼来咬时,你真会直接感受到那股震撼的,看不看浮标已经不重要。一般人比较会有疑问的应该是:到底吸引水流在哪里? 这一点事实上也无须过虑,因为只要用了下潜阻力够小、符合流体力学的阿波(二里所述),并且水流之中确实有暗礁结构(其实矶钓场上到处都有暗礁啦),到时候你自然就会知道何谓吸引水流了,怕只怕有些人看到了还以为那是“假鱼讯”,并且急急忙忙要把钓组拉开,那就没法度矣……
在潮目区,因为有不同速度或方向的潮流互相干扰、纠结,因此会形成无数略呈回旋状的吸引水流,这种流势不见得会把阿波吸入水面以下,但肯定能让它呈现不规则的移动(相对于原本的一直顺着潮流漂行而言)。 大多数人面对这种环境时,都以为只有使用大波、重铅,才能确保钓棚深度在自己设定的范围。可是请问:究竟钓棚该设多深才恰当?你的诱饵漂到潮目区之后,又会把鱼集中到多深的水域去呢?如果你对这两点并不是很确定,那重铅、深钓棚又有何意义?所以,还不如干脆不要钓太深算了,反正潮目通常影响的深度也只在中表层而已,配合上比重较小的诱饵,钓浅些更快速有利!惟须注意标点远时风的影响比较明显,故应尽量压低竿身以免母线过度受到吹拂,然后在浮标进入潮目区之后轻轻带线,让钓组充分伸展开来并适度打斜,剩下的就是当鱼讯出现时扬竿作合啦!
太多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