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几种情境创设法
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就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而,探究式教学模式已得到广泛的认同并着力推广。如何使探究式教学在课堂实践中取得满意的效果呢?重点在于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情境教学正是依据儿童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把从生动、直观的形象思维入手创设情境作为教学过程的契机,从而带动语言训练,促进智力的发展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的有效手段。因为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恰如其分地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既渲染了课堂气氛,又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能化抽象为形象,变苦学为乐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领会文章的情感,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提高。
一、 如何创设情境
(一)运用图画,再现形象
优美的图画,情境的再现,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对于图文并茂的课文,可以利用图画的展开创设出教材所描绘的情境,再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客观事物,使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在具体的形象中感受与理解,提高认识能力。例如:教学《小珊迪》一文时,体会小珊迪的诚实、善良的品质是教材的难点。教学时,借助电教来突破难点。并绘制了两幅投影片,向学生展示了两个具体形象的画面。第一画面是“小珊迪在街头乞求‘我’买火柴”的情景。我首先让学生观察小珊迪破烂不堪的衣着,焦急无奈的神态,体会小珊迪乞求“我”买火柴的迫切心情。然后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我”与小珊迪的对话。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了解小珊迪是一个饱受饥寒的小男孩,他正在饥饿、寒冷中挣扎,使学生对小珊迪产生了深深的同情。第二个画面是“小珊迪被撞后躺在床上”的情景。打出幻灯后,我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叙述看到的情景。通过鲜明而生动的视觉表象,加上学生丰富的想象,学生的情景再次受到触动:小珊迪的家境是那样贫寒,但不属于自己的钱他一分也不要:临死前他牵挂弟弟无人照顾,唯独没有想到自己。他是多么的诚实、善良啊!这样的图文结合,使学生的感情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使他们“披文而入情”。我分明看到有的同学眼中噙着泪水。小珊迪那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这样的图文结合,还提高了学生的观察与想象力。
(二)借助范读,渲染气氛
教材中的许多情境是无法用形象来表现的。这就需要教师利用朗读、语言描述等来创设教学氛围,渲染气氛。把课文描绘的情景变成“我情我景”,引导学生进入想象的境地,触景生情,具体感知、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如教学《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我先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并要求边听边在头脑中想象诗中所表现的情景,声情并茂地朗读,一下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然后我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诗人当时夜泊瓜洲的情景,并配以哀怨凝炼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古诗描绘的特定情境中,让学生似乎看到了一位多愁善感的诗人站在船头,独自眺望江南的情景。这样很容易使学生体验到诗人当时的思乡之情。最后我又一次播放配乐朗读,让学生跟着录音练读,在范读的“导航”下,学生个个读得兴趣盎然,声情并茂。
(三)通过音乐,创设情境
音乐,富有优美的旋律,很容易打动孩子幼小的心灵,将他们的情感带入某种境界之中。利用音乐创设情境,可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小小的船》一文时,一开课我就用与诗歌融于一体的歌曲《月亮船》和一个美丽、宁静的夜景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也为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做好铺垫。在教学进入尾声时,我再次用歌曲和学生生动的表演来结束这堂课,歌曲激荡着学生的心灵,产生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整个课堂教学也得到了升华。《王二小》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学生对此了解甚少。为了帮助低年级学生理解,为了再现意境,我采用了歌曲引路的方法。新课伊始,我播放了《歌唱二小放牛郎》第一段,优美的旋律,动听的歌曲,渲染了课堂气氛,烘托了小英雄的形象,使学生对王二小油然而生敬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在课文即将结束前,我又播放了《歌唱二小放牛郎》第二段,让学生边听边思考:“王二小是个怎样的孩子?”在歌曲声中,学生再次体会到王二小的机智、勇敢的品质。学生的情感再一次被激发,对小英雄王二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利用表演,展现情境
分角色表演文本所描述的内容,让学生快速走进文本。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把文本中的情景展现出来,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教《狼和小羊》中虽然只有两个角色,但这篇课文情节生动,对话丰富。因此,我请三个同学为一组,一人演狼,一人演小羊,一人当作者,在反复练习的基础上再到台上来表演。这样的表演增添了课堂教学情趣,加深了学生对文本情境的体验。
二、创设情境的妙处
(一)创设情境,寓乐于境
“愉快教学”的特色在于生动有趣,把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充分调动起来,人在特定的情境中便会思维活跃。因此,我们可以借助照片、挂图、板画、实物、模型、标本乃至幻灯、录像、创造直观形象,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如教《我家住在大海边》时,我根据学生爱听故事、爱看动画片的这一年龄的喜好特点,一开课,我用富有故事情节的语言和相匹配的海景图创设情境,引人入胜,渲染课堂气氛。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神秘的大海,我用电脑播放多幅美丽的海底世界图供学生欣赏,同时给学生倾听动人的乐曲,真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最后,我让学生边听歌曲《大海啊,故乡》,边请学生画想象中的大海美景,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画了什么,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既动了手,又动了口,老师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说话能力的目标也水到渠成。在教《小书架》一课时,学生对抽象的插图缺乏感性认识,引不起兴趣。我便用硬纸板制成三层活动书架作教具。上中下中分别放上三种不同的玩具。一出示玩具,很快就把学生带入了情境中,趁机让学生观察教具,引导说话,就这样,老师在乐中教学,学生在乐中学习,形成具体的语言环境,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几个方位词的空间概念。又如:我在教看图说话《尊师爱生》时,根据这是一幅综合型的图,学生不易掌握的特点,我将这幅图制成拉片、叠扯形式的幻灯片。使学生能静中思动。图上的事如身临其境,情绪大振,学生都轻而易举地将图上的内容叙述出来。
(二)创设情境,以情动情
《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情感浓郁的抒情散文。描写的是首都千百万群众冒着凛冽的寒风伫立于街头送别灵车的情景,表现人民热爱总理、哀悼总理的一片深情。然而如今的小学生,在总理逝世时都还没出生,对周总理鞠躬尽瘁的一生了解不多,对首都人民送别总理灵车时的情景没有感性的体验。因而,如何激起学生对总理去世的悲痛之心、怀念之情,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为了更有效地激发情感,突破重难点,让学生能体会课文中人们的那种复杂情感,我在教学中精心铺设了下面几个情感之梯。
(三)宣染氛围,激发情感
创设一个肃穆的场景,渲染相应的气氛,是激发情感的基础。上课伊始,我便以深沉的感情缅怀总理的丰功伟绩,清晰地在孩子们心中再现总理的高大形象,激起学生尊敬总理的强烈情感。在引起学生感情上大共鸣后,紧接着以较低沉、凄缓的语言叙述“然而不幸的是… …”介绍了总理逝世的时间和当时的情形。于是,在学生的心里便对失去人民的好总理而产生了悲痛之情。同时,教师低缓的语言、严肃的表情又营造肃穆、庄严的氛围,把学生带入那隔膜的年代,渐入课文。
1、创设情境,融洽情感
按照教学要求,设计情景,以景入情,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中学习知识,采用这种创设情景教学法,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印象深刻、效果显着。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跨越时空,真实感受当时人们的情感,我用剪辑录制了的一段录像,创设了特定的教学情境:
镜头一:(特写景)天安门广场———十里长街——灰蒙蒙的天。教师适时点拨“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使学生明白这里既真实写出当时阴沉寒冷的天气,又暗示着猖獗的“四人帮”不准人们悼念周总理的阴暗气氛。让学生对特定年代阴霾密布的政治气候有所认识,激起学生对“四人帮”祸国殃民的愤恨。
镜头二:总理的灵车还没到来,人们早早地来到长安街旁等候。镜头由远及近。远镜头突出人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人们的装束、表情————“臂上都……都……都……”。教师点拨:“四人帮”在怎么猖狂,又怎能阻止首都亿万人民对总理的爱戴、怀念和哀悼呢?近镜头突出老奶奶满头银发在寒风中飘起,红领巾的满面泪痕……。录相中的图像,配乐解说,从视觉角度强烈地震撼学生的心灵,拨动心弦,使学生能理解含意,也就能体会人们送别总理的真实情感,引起共鸣。
镜头三:灵车缓缓地开来,眼望灵车,人们眼圈红肿,泪水止不住地流……。这时,课堂里的师生,恍若置身于十里长街,仿佛在为总理送行的人群之中,悲痛黯然,甚至许多同学的眼眶中盈着泪珠。怎能不说此时师生的“情”已融入此“景”,已融入课文之中了呢?不仅是身临其境,真可谓“心”临其境。
2、朗读指导,抒发情感
朗读,从现象上看,只不过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其实,在由“无声”变为“有声”的外显过程中,已融入读者的理解和鉴赏。因此,要使读者与作者的情感合二为一,披情入文,要用丰富的生动的有声语言使“无声的文字”真正跃出纸面,引起感情的波澜,使学生受到教育。
课文第二节中,有这么几句“就在这十里长街上,我们的周总理陪着毛主席……和我们永别了。”前两句是美好的回忆。教师以高昂、激动的语调范读,将学生带入一种幸福、兴奋的状态,总理那“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容”似乎尽在眼前。学生朗读时自然就能怀着与总理在一起时幸福、满足的感情来读。后一句是残酷的现实。由“然而今天”过渡,课文内容由“检阅人民群众”“迎送国际友人”变为“静静地躺在灵车里”“和我们永别了”,失去总理的悲痛重压心头。朗读时,聚然间,语调由高昂变为低沉,语速由快变慢,情绪由喜变悲,形成鲜明对比,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情反差,心理震撼也不少,同时也使课文巨大的感染力艺术地再现出来。
课文的最后一句“…..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要用非常缓慢、饱含深情的语气读。读“站着‘站着’ 时,字音要低而慢,并使字拉长,尾音逐渐减弱而消失。读“回来”时,可以用虚声,这种处理能产生非常感人的意境,使者仿佛看到送行人们的形象,感受到他们对总理的依依深情,抒发人们希望能永远同总理在一起的真挚感情。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借助图画、语言、音乐、媒体及有感情的朗读,创设情境,寓乐于境;创设情境,以情激情,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环境之中,不光靠耳朵听,靠眼睛看,而且用心去体验,去想象,去品味,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㈡ 怎样设置语文教学中的情景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点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在语文课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莫过于进行创设情境教学。巧妙地创设情境教学,将使学生在高昂和愉悦的情绪中随问而思,随引而发,时而凝神谛听,时而驰思遐想,从而收到可喜的教学效果。
一、情境教学的优势
情境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所谓情境,就是“情”与“境”的交融,它包括情感与环境两方面的内容。在教学中如果为学生创设主动、恰如其分的情境氛围,便可唤起学生的想象和愉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争取给孩子们一个情感课堂,一个对话的课堂,一个开放的课堂,一个感悟的课堂。
(一)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兴趣就会转化为学习动机,表现出情绪愉快、孜孜以求的特点,也是课堂教学中,推动学生探索知识的一种“激发剂”。曾听过一位老师教学的《识字7》,她先让孩子们谈谈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们,然后出示一张“森林动物园”邀请卡,邀请小朋友们到森林做客,这样一下子拉近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学习,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而在本课的生字教学中,她摒弃了传统枯燥被动的识字教学,先展示了一棵大树爷爷,树上结满了各种各样的果实,然后请小朋友们自己采摘果实进而发现果实中藏着“生字宝宝”,营造了识字教学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了儿童识字的兴趣,不断激发学生识字的乐趣。
(二)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材中不少是能够能够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的美文。通过创设情境,可以陶冶学生美的情操,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老人与海鸥》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海鸥对老人去世的悲伤之情,一位老师设置了图片与音乐相结合的教学情境。听着泛着哀思的音乐,看着老人遗像前一群群拍着翅膀的海鸥••••••这一切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翠湖湖畔,肃立在老人的遗像前,目睹着海鸥送别的场景,那悲伤的心情,那对老人的深切思念及为海鸥的的行为深深感动之情便油然而生。
(三)创设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有些文章让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来创设情境能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再如,《老人与海鸥》一课,为了让学生感受海鸥与老人的深情厚谊,老师可让学生大胆想象海鸥在老人遗像前,会大声鸣叫些什么?还有,假如你就站在翠湖湖畔,看到这一幕幕,你想说些什么:想对老人谁什么?想对海鸥说什么?还要对地球上所有的人们说什么?这样,学生充分地发挥了想象,既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又更好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激发了和谐之情,引起情感共鸣。
(四)创设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为让学生更好地熟悉课文,理解课文,也可以将表演带入课文,这也不失为一种情境创设。亲自参与,身临其境,将使学生对文章更熟悉、理解。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可让学生在初步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组织分角色排练表演的课文。学生排练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文章熟悉、理解的过程,而表演也是一个感染其他学生的过程。不管是“表演者”还是“观众”,都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无疑也是一堂很生动的课,要比老师抽象的讲解效果好的多。学生在表演时,不仅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能培养其表演能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等。
二、创设情境教学的方法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现代电教手段打破时空限制,对创设一定的情境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播放课件、放录像,把生动形象的画面配以美好和谐的音响,化抽象的文字为可观的图像,以直观的形象促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以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心灵的感知、情感的共鸣,创造出最佳的情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感受中接受知识,从而达到对课文的深层理解与感悟,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一位老师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课件中展现了小鱼在浅水洼里奄奄一息的图片,让学生对小鱼充满了怜惜之情,让学生身临其境,对小男孩的举动行为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使时空变小,对教学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创设渲染感人氛围情境
师生通过运用语言、音乐和图画等教具进行渲染气氛,再现课文情景使学生们发挥想象,领悟人物情感。一曲动听的歌曲、一段悦耳的音乐,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能产生动人心弦的力量。如《老人与海鸥》一课,最后要激发和谐情,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配上背景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想象自己就站在翠湖湖畔看到的一幕幕究竟会说些什么,会有对老人的无限哀思,会为海鸥的行为感动,还有会产生要好好保护自然的念想••••••
(三)创设问题情境
“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创设问题情境,要尽力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脑子主动转动起来,促进观察力,思维力,表达力的发展。《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老师如果设计以下一组动态逻辑思维训练问题情境:小鱼怎么了?小鱼渴望什么?谁在乎这些小鱼?小男孩怎么做?为什么叔叔不理解小男孩?小男孩在乎的是什么?这是一个怎样的小男孩?如果,你碰到了和小男孩类似的情况,你会怎么做呢••••••这一切将使学生除了懂得原文揭示的道理外,还可获得多元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四)创设想象情境
新课程要求教师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的思维自由地翱翔。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或点到为止,或留下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我们要尽力把静态的平面文字转化为生动的、能触动学生思维的情境。学生通过想象对文本会有进一步的感悟,他们带着对文本的体味,朗读相关段落将更加用心读、读得情深、读得意浓。
总之,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体会语文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情感、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让教师的课堂教学充满魅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