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透人心的50个技巧
看透人心的50个技巧如下:
1、开口大笑,性格大方,不拘小节。
2、几乎不开口的眯笑型表情,偏倔强固执,有理想。
3、口两端向下垂,微开口的表情,略属内向,注意细节。
4、笑时嘴两端向上,善于社交,有亲切感,具有冒险患难精神。
5、话语重复声音生硬上扬,撒谎的表现。
6、边说话边摸下巴,通常个性谨慎。
7、抿嘴两下是经典的模棱两可的动作。
8、喜欢提高音量说话,多半是自我主义者。
9、将两手环抱在胸前代表坚持己见。
10、手放在眉骨附近表示羞愧。用手抚额头,表示羞愧,表示思考。
11、眼睛向左看是在回忆,向右看是在思考谎话。
12、提高右边的眉毛,表示你很疑问。明知故问纤模的时候眉毛微微上扬。
13、按摩额头或是摸耳垂,表示紧张。
14、鼻孔外翻,嘴唇紧闭,代表生气。紧皱的鼻子通常表示厌恶。
15、下巴扬起,嘴角下垂,自责的表现。下巴用力表示人在生气。
16、交流时频繁眨眼睛:代表紧张,撒谎,掩饰。
17、习惯喜欢盯着别人看,代表警戒心强。
18、男性摸鼻子代表想要掩饰某些内容。
19、说话时单肩耸动,表示对所说的话极不自信,是说谎的表现。
20、交谈时十指交叉多为自信者,有肯定与理解之意。
21、惊讶表情超过一秒就是假惊讶。
22、假笑是眼角没有皱纹的。真实的笑容使眼睛充满皱纹。
23、微笑的时间如果超过5秒钟,基本上都是假装的。
24、嘴角上扬表示轻蔑。瘪嘴角是经典的犯错表情。对自己的话没有信心。
25、撒谎时,摇头否认之前可能会有一瞬间的点头斗颤动作。
26、下意识地退缩或肢体阻抗向后退一步,表示自己也不相信自己的话。
27、说话很急,使用手臂形成物体将自己与对方之间形成障碍,是焦虑的表现。
28、当不能倒着将事情回忆一遍,那么事情肯定是编造的。
29、纵火与强奸本质是相同的,都属于宣张自己的力量。
30、手一直摩挲,一种自我安慰的姿态,当不相信自己的在说什么的时候。
31、一坐下就翘脚:这种人充满企图心有行动力。
32、如果先突然大声说话,然后再用手猛拍桌子,这是对可怕事情反应的手势时间差。如果是真的发火,这两个动作会同时进行。
33、主动地轻微的肢体接触,表示对方对你有好感。
34、暗中关注你的人会复制你的肢体语言。
35、在谈论到某个问题时瞳孔放大,眼睛发亮,那表示他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有需求。
36、女生面对喜欢的人容易激动,瞳孔放大,性格开朗的女孩子甚至会拽紧拳头。
37、声音抑扬顿挫,说话声音时大时小,控制得当,多是有些地位,能力出众的人。
38、交谈时身子或头部侧过一旁表示拒绝或排斥。
39、向前倾,表示注意或感兴趣。
40、打响指:表示即将开始表现,吸引他人注意。
41、喜欢吹牛的,特别自以为是的,爱说场面话的人往往没什么真本事。
42、喜欢养猫养狗,遇见阿猫阿狗就想摸很激动的人,有颗善良的心。
43、看一个人是否记住你曾经说过的话,就知道他是否在乎你。
44、人太兴奋的时候真的会跳起来。
45、喜欢边说边笑:这种人与你交谈时你会觉得非常轻松愉快。他们大都性格开朗,富有人情味。感情专一,对友情、亲情特别珍惜。
46、交谈时对方频繁看得表,表明他想结束会话离开。
47、如果一个人斜视,但并不是因为强光的刺激,那就说空竖败明他可能在酝酿着要说什么或者表示不确定。
48、总是希望别人出丑的人,他们内心往往很自卑。
49、看一个人的人品,看他如何对待身边的服务员和清洁工的态度。
50、喜欢欺负弱者的人,往往自己也是弱者。
2. 厉害的人是如何思考问题的6个方法有效提高你的分析能力
同样是面对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看问题肤浅,盲目而短视,而有的人却深入,透彻而长远?
一个拥有强大分析能力的人,往往能够一眼看透事物的本质,快速找到问题的关键,抓住重点,高效地达成目标。
玩游戏时,你需要分析敌我双方,把握战机,赢得最后的胜利。
工作时,你需要明确目标与现状,搜集信息,拆解步骤,高效地完成任务。
学习时,你需要把握重点,深入思考,总结复盘,实现个人的快速成长。
……
大数据时代,分析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它是每一个想要在自身领域成为高手的人,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
本期,唐歌为你分享的主题是:怎样提高分析能力?厉害的人是如何思考问题的?6个技巧有效提高你的分析能力。
PS: 本文干货较多,建议耐心地完整看完,一定会让你有所收获。
一 获得强大分析能力的6个技巧
1 明确目标,建立框架,把握常用的思考模型
我们只有先明确了目标和定位,才能高效地寻找和筛选信息,选择合适的思考分析方法。
其次,需要我们善用工具,学习不同的思考框架,不同学科的分析方法。很多的问题,可能涉及的不止一个领域,需要我们对多个领域的知识进行组合思考。
不同的行业存在着很多前人已经总结下来的模型,思考框架,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拿来应用,从而快速提升自身的思考分析能力。
常见的比如,金字塔原理,MECE法则,SWOT分析法,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等等。
这一点就和我们在学生时代学习数学,物理等学科一样,寻找普遍的规律,公理,去推导出最终的结果。
掌握常规的套路和框架,从基本的套路到综合应用,积累辅助大脑思考的工具,梳理思考的逻辑。
① 因果分析法
收集信息,分析因果,既要分析事情发生的原因,还要思考对未来可能会带来的影响,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② 对比分析法
有的时候,我们可能对某一件事情很模糊,好还是坏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但是通过类比,能够让我们较为直观地看清事物。
③ 归纳法和演绎法
归纳,即通过对大量的事实,案例的研究思考,发现规律,总结出某个结论。
演绎,即根据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推断事物未知的部分。
④ 分解法和组合法
分解关键要素,把一个东西分解成几个重要的部分,逐个进行拆解。直到分析透彻每一个细节。
组合多个要素,高屋建瓴,将它们看成一个整体,有大局观,从上而下演绎,推演。
⑤ 批判性思维,善于发现问题
尝试推翻自己的观点,看看是否能从反面站得住脚。学会质疑,多提问,多思考,训练思维的缜密度。
2 溯源法/延伸法,透过现象看本质,定义问题
现象是本质的外在表现,术的层面常常可以千变万化,而道的层面往往需要我们深入挖掘。
善于观察,抓住重点,不断提出问题,深挖底层逻辑才是关键,确定需要解决的真正问题。
① 向上思考法
多问为什么。多去思考事物背后的本质原因,而不是只看表面的现象层。
问自己,这是现象还是本质?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判断,有什么依据?
分析原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不然就等于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换个环境,问题依然还是存在。
比如,经典的5why提问法。连续追问为什么,不断往下深挖,直到事物的本质。
② 向下思考法
多思考然后会如何,如何…… 对未来的发展进行预判。多让数据说话,而不是主观感觉如何如何。
3 拆解法,拆分重点,逐个击破
了解问题所在的背景和环境,思考哪些环节是确定性高的,哪些是不确定的,找规律,找感觉,找到那些不变的点。
① 金字塔原理拆分,分类梳理逻辑
结构化思维, 系统思考,从整体到局部,注重关键节点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拆解问题,分类梳理,然后分解每一个要素,逐步往下细分,就像金字塔一样。
② MECE法则分解核心要素
把复杂的问题拆解为几个简单的小问题,把复杂的方案,分成一个个简单的小步骤。
分解问题的时候要注意不重复不遗漏,相互独立,完全穷尽,从上往下,思考影响这个问题的因素都罗列出来了吗?是否有遗漏的地方。
③ 矩阵分析法
建立分析矩阵,根据各个关键要素,组合象限,通过矩阵来思考。比如,经典的波士顿矩阵。
深入思考关键要素和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不同的问题,需要我们采用不同思考框架和分析方法。
有的时候把所有的要素罗列出来,写一写,画一画,比你一个劲地在脑子里面空想要好很多。
4 系统思维,多角度多层次,全面整体看问题
① 多视角,多维度
思考事情中出现了几个人物,分别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
头脑风暴,列出所有可能的观点,分配权重,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思考问题。
② 逆推法,结果导向
有的时候,当正面思考无法有效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利用反推法,从事情的对立面进行思考分析。
比如,我们小时候经常玩的迷宫游戏,如果从终点(出口)开始,寻找到达起点(入口)的路线,进行反推,常常能够快速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5 快速而广泛的信息渠道和数据收集
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洪流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是每一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① 丰富高质量信息的获取渠道
增加信息的广度,深度,准确度。尽量不要让自己的信息获取渠道过于单一,片面。比如新闻,朋友圈,书籍,搜索引擎,行业网站,业内高手,社群等等。
同时,要学会舍弃一些不重要的的信息,烟雾弹信息,分清哪些是客观事实,哪些是观点。
搜集足量有价值的信息,有目的地筛选整理信息。不断根据信息提炼出有用的观点,总结出方法论。
② 数据整理,分类,筛选
很多时候,我们会收集到一大堆杂乱的信息,需要我们提取关键信息,分类梳理,打上关键词标签,方便思考。
做好数据处理,图形化,数字化,再通过对比,能就够让我们比较直观地看到问题的所在。
● 数字化,量化信息。根据主要的观点,找出相应的依据信息。尽量把信息数据化,量化,做到精准。
● 图形化信息。比如把获得的数据整理成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形式。
● 有对比,有参照物。能够让我们比较直观看到事物的发展变化。
● 避免信息完美主义。时间有限,精力有限,我们不可能搜集到所有的信息。尽量优选筛选价值高,跟你的目标相关度高的信息。
③ 关联思考,寻找规律,洞察本质
搜集足够多的信息,整合信息,分类排序,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串联思考,研究已有的相关相似案例,梳理逻辑线索,关联联想。
6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调研实践,反复推敲
建立关联,信息之间相互印证。得到一个信息,观点之后,需要寻找多个信息进行验证。
大胆假设,从信息的因,推出最终的果,然后利用其他信息验证分析结论。去伪存真,解释不通就重新推导。
代入法。 换位思考,代入模拟场景,对方的习惯,思考方式,得出分析的结果,对比实际,不断接近真实的结果。
比如,通过对方以往的行为,现有的表情,行为,所处的环境推测出对方下一句话,下一步的行动。
二 如何有效训练你的分析能力
1 多听多看高手分 析,提炼思维模型
多找业内高手聊天交流,听高手的分析,总结,拓展自己的视野。
听观点的时候不要只是听结论,而要梳理别人的思考大框架,思考过程。
对方的思考逻辑是什么?他是如何根据事实得出现有结论的,观点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面对不认同的观点,不要急于否定,而是要深入想一想背后的原因。
2 多看分析报告,观点类节目书籍,深入思考
可以多看一些思维观点类的文章,节目,比如你所专注领域的行业评论,行业分析报告等等。
长此以往,这些都会对你分析思维能力的提升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读完书之后最好能够写一写分析评论,和行业高手做做对比,寻找差距,逐步提升。
生活中保持好奇心,多问为什么,深入挖掘事物的底层逻辑。
3 刻意练习,刻意思考, 提升归纳总结能力
看完一本书归纳提炼主线知识,学会用自己的简单的话语,把书的内容总结出来。同时,也可以通过写作来训练自己的思考分析能力。
给自己设定一个每日分析的问题,每周研究的课题,刻意训练自己的思考力。针对一些热点的,争议性问题,新闻,进行分析思考。
可以从正面,从反面分别进行论述,强迫自己发表观点。做到有理有据,深入浅出,有观点,有论据。
4 开拓眼界,做好知识储备
一个人如果在一个行业内没有什么积累和沉淀,自然也就发表不出有深度有价值的观点。
深入了解所在行业,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另外,可以多学习一下哲学,逻辑学等学科。以开放的心态多接触新鲜事物,提升格局和视野,让自己的思维与时俱进。
5 复盘精进,PDCA,持续总结分析方法
对同一件事情事前分析,事后总结复盘,建立自己的分析思考模型,对不同的事物建立不同的分析流程。
不断挑战自己的舒适区,通过pdca法持续进步。把整个事情的流程,来龙去脉在自己的脑海中过上几遍。根据各方面的推理,总结出有价值的信息,想错了,就要反思总结问题出在哪里,优化整个分析的流程。
分析预测结果和实际结果之间的差距,优化分析方法。思考自己的分析流程,哪些环节出了问题,导致分析结果的偏差,通过多次的PDCA循环,优化自己的思考框架。
总结
分析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能否高效地解决问题,完成工作,达成目标。
面对大量的信息,很多人却无法得出有价值的结论,而高手却能够通过一两个关键点,分析出对方的问题所在。
本文的第一部分分享了提升了分析能力的6个核心要点。
1 明确目标,梳理框架,积累模型
2 溯源延伸,深入本质,把握核心
3 拆解要素,逐个分析,关联思考
4 系统思维,多维视角,整合要素
5 丰富渠道,数据处理,寻找规律
6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反复推敲
第二部分,提供了普通人有效提升分析能力的5个方法。
1 多听多看,交流探讨
2 深入思考,总结模型
3 刻意练习,逐步提升
4 开拓眼界,知识储备
5 复盘总结,PDCA法
3. 怎么学会看透事物背后的本质
在这个时代里,几乎每一个人,都想拥有直击本质的思考能力,从而成为《教父》里所说的“一秒就能看透问题本质的人”。
可是,想要一秒就能看透本质,谈何容易?
最起码,你得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你得知道“本质”是什么?在“思考本质”中,你思考的到底是什么?
第二阶段:你得去学“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具体方法。
第三阶段:你得不断实践练习,并最终将其内化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能力。
上面说的每个阶段,都不容易,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第一阶段,也就是:你得知道本质是什么?你得知道,在“思考本质”中,你思考的到底是什么?
不然,你的思考又该从何谈起呢?
一、本质思考三件事
先来看以下三段话:
第一段:《5分钟商学院》创始人刘润在他的《新零售》一书中写道:“新零售的本质是效率更高的零售。”
第二段:哲学家王东岳曾说:“孔子之所以有‘天下观’,本质上是因为中国很早就是大一统的国家了。”
第三段话:之前,经济学家吴敬琏发表视频演讲时说,中国企业界和政治界的改革人士,虽然在推动改革和发展上做了很多贡献,但也有一个突出的缺点:“对千变万化的形势跟得比较紧,对背后的基本问题研究得不够深入。”而这种浅尝辄止带来的问题是:“对于本质性的问题缺乏深入研究,那么解决问题的办法往往是就事论事。”
你看,在这三段话中,“本质”一词分别出现了一次。
但若细细读来,你就会发现,它们并不一样,它们代表的并不是同一个意思。
在第一段话中,的“本质”说的是:新零售的根本属性是什么?换句话说,这里的“本质”一词回答的是“什么是这个事物的根本属性?”这一问题。
在第二段话中,“本质”说的是:导致“孔子具有天下观”的根源是什么?换句话说,这里的“本质”一词回答的是“这件事发生的根源是什么?”,也就是“让它发生的那个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在第三段话中,“本质”说的是:要去思考千变万化的形势背后到底都有哪些基本的、不变的东西。因此,这里的“本质”一词回答的是“这个现象和问题背后的底层逻辑是什么?”这一问题。
在这里,虽然用的都是同一个词“本质”,但它代表的含义却并不相同。
一个是在说事物的根本属性,一个是在说导致问题发生的最根本原因,还有一个是在说现象背后隐藏着的底层逻辑。
但若仔细想想,这三者又有相通之处:不论是事物的根本属性、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还是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其实都是对万事万物的“根本性”进行的探索和追寻,是对它为何存在,以及之所以成为“它”的深度思考。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本质”?一秒看透本质,看到的到底是什么呢?
在《直击本质》这本书里,我把“本质”概括为了三件事,那就是:事物的根本属性、导致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以及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
基于以上分析,我就为本质思考下了一个定义:本质思考,就是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看清事物根本属性,看透问题根源,看懂现象背后底层逻辑的思考能力。
接下来,我将逐一解释。
二、本质思考第一层:
事物的根本属性
很久以前,因为工作需要,我看过很多关于战略的书,书里教了很多制订战略的方法,五花八门,但我感觉始终都没抓住战略的根本,也想不透战略的关键。
等实际运用的时候,我发现那些总结好的方法总是无法套用到现实中,于是手忙脚乱,不知如何是好。
为什么会这样?
后来我才明白,那是因为我始终都没理解“战略”的根本属性。
到底什么才是战略的根本属性?是写出一堆计划就叫战略?还是定个目标就叫战略?是想出一个愿景就叫战略?还是提出一个使命就叫战略?
都不是,战略的根本属性是“选择”,而好战略就代表着“好的选择”。
所以,在不了解“战略”根本属性的时候,我区分不出战略和目标的区别,无法制订出好的战略,也说不出来为什么有的战略好,而有的战略差。
而这,就是我们必须首先理解一件事物的根本属性的原因所在。
如果不了解事物的根本属性,我们就无法回答“是什么”这个问题;
不明白“是什么”,自然也就无法回答“为什么”和“怎么办”;
回答不了“为什么”和“怎么办”,我们自然也就无法解决问题,无法判断趋势。
因此,当我们在学一样东西、理解一个事物、论述一个理论、解决一个问题、判断一个趋势的时候,都得先从思考事物的根本属性入手。
深入思考事物的根本属性,可以说是我们思考每一个重大问题的“最初起点”。
可是,到底什么是事物的根本属性呢?
一个事物的根本属性,可以等同于这个事物的本质,也就是一个事物之所以能够成为它的那个根本原因。
比如,我们一旦知道了凳子的本质是一个可以坐下来休息的东西,那么就会知道一个金属制作的可以坐下来休息的东西也是凳子,一个冰块制作的可以坐下来休息的东西也是凳子。
那么接下来,你可能会问:我要怎样才能知道,我已经找到了事物的根本属性呢?
当你能够做到以下两件事中的任何一件时,你就找到了事物的根本属性:
给出清晰的定义
打出精妙的比方
1.什么是“给出清晰的定义”?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因为想要给“人”下个定义,还闹过一个笑话。
他说“人是没有羽毛、两脚直立的动物。”
于是,哲学家第欧根尼就拎了一只被拔了毛的鸡过来,看着柏拉图说道:“这就是你说的人”。
这是一个很好笑的笑话,可它竟然是出自于最伟大哲学家之一的柏拉图。
为什么会这样?
究其根源,还是因为柏拉图并未找到“人”的根本属性,因此也就无法给“人”下一个清晰的定义。
可后来,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却做到了,他给“人”下了一个定义,言简意赅、直接本质,那就是:人是理性的动物。
这就是清晰的定义,当你能够给出清晰定义的时候,你就等于是理解了这个事物的根本属性。
2.什么是“打出精妙的比方”?
能够打出精妙的比方就意味着,你能将一个抽象事物的根本属性与生活工作中常见事物的根本属性划上等号。这时,你才可能打出一个精妙的比方。
《人类简史》的作者赫拉利就打过一个非常精妙的比方,他说:“恐怖分子就像是一只想摧毁瓷器店的苍蝇,但它自身没那么大的力量,于是它就钻进公牛的耳朵里,让公牛发疯,然后冲进瓷器店。”
在这个比方中,赫拉利将恐怖分子比作了“想要摧毁瓷器店的苍蝇”,这一比方十分精妙,而它精妙的原因就在于他看透了恐怖分子的根本属性——单薄的自身能力,以及十分庞大的目标。
那是不是说:只要打出一个比方,就说明我们已具备了本质思考的能力呢?
并非如此。
打比方,是在不熟悉的事物与熟悉的事物之间架起的沟通桥梁,也许准确,也许不准确;而精妙的比方,则是在不熟悉的事物的根本属性与熟悉的事物的根本属性之间架起的沟通桥梁。
所以,只有打出精妙的比方才是本质思维能力的一种表现。
在《象与骑象人》这本书中,作者写道:
不知你读这段话时是怎样一种感受,是不是觉得作者描述的这两部分有些复杂,需要反复咀嚼才能明白。
的确如此,所以,作者后来就打了一个十分精妙的比方:
它们的关系就像大象与骑象人。大多数情况下,这个骑象人只是大象的顾问。当大象和骑象人的意见相同,或者大象没有自己的欲望时,骑象人才能指挥得动大象;而当大象真的想要做什么时,骑象人根本斗不过它。
通过这样一个比方,你是不是立刻就明白了?原来,我们内心的自动化系统就像大象,而理性的部分就像骑象人。
所以,当我们毫无觉察地追随内心的自动化系统时,理性根本就无能为力。大多数时候,我们究竟该向右走还是向左走,到底该做出怎样的决定,其实都是由这头大象所决定的,而理性只是那个偶尔才会发挥作用的骑象人。
多么精妙的比方!
所以,是否给出清晰的定义,以及打出精妙的比方,就是判断你是否已能说出事物根本属性的黄金标准。
三、本质思考第二层:
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
在几百年前的航海时代,远航的船员经常受到坏血病的困扰。
出海时间一长,船员的牙龈和皮肤就开始出血,皮肤变得苍白,眼窝下陷,接着就是牙齿脱落,最后可能导致死亡。有人估算,从1500年到1800年这300年间,可怕的坏血病一共杀死了300万名船员。
当时的人都不知道坏血病究竟是怎么回事,但人们通过直觉判断,这一疾病大概是与饮食有关,是营养不良所致。因为它只发生在远航的船员身上,而海上又缺乏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直到1747年,由于一个纯粹的偶然,苏格兰海军军医詹姆斯·林德发现吃柑橘能治坏血病。于是他做了一个实验,发现柑橘和柠檬的确对治疗坏血病有效果。
于是,英国人就发明了把柠檬汁混在莱姆酒里长期保存的方法。于是在19世纪早期的时候,英国海军就彻底告别了坏血病。
这一偶然发现,让英国海军解决了坏血病的问题。于是就再也没人去思考为什么柑橘和柠檬能治坏血病这个问题了。
谁知,一百年后,坏血病再次缠上了英国船队。
船队原本给船员配备的都是西班牙柠檬,但后来因为有了一种更便宜的西印度柠檬,酸度和西班牙柠檬一样。于是船队就改成了配备西印度柠檬。
再后来,为了防止柠檬坏掉,船队就把柠檬榨成了汁,再把柠檬汁煮熟了才带上船。改变的原因是,他们发现这两种柠檬,不论是柠檬,还是柠檬汁,其酸度都是一样的。
谁知,这一改变造成了大规模的坏血病。
随船医生无法理解这一现象,他们认为,既然同样是酸的柠檬汁,就应该都能预防坏血病,可为什么坏血病却会卷土重来?
一直到1930年,这个问题才终于得以解决。
那时,匈牙利的科学家圣捷尔吉·阿尔伯特成功分离出了维生素C,人们才如梦初醒。原来,对坏血病起作用的不是柑橘和柠檬,也不是它们的酸味,而是它们里面的维生素C。
那么现在,你就可以回答为什么西印度柠檬煮熟的果汁无法抵御坏血病了。
因为西印度柠檬里所含的维生素C只有西班牙柠檬的1/4,而且其实不论多少,只要将柠檬汁煮熟,里边仅存的维生素C也就被彻底地破坏了,坏血病自然就会卷土重来。
可见,只有找到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我们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问题。
对问题根源的思考非常重要,这不仅是因为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我们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还因为,只有对问题出现的原因做出正确的解释,我们才能在下一次类似问题出现时,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在给咨询者做一对一教练辅导时,我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在遭遇了工作上的挫折后(比如被老板开掉、被同事排挤,或遭遇被分手),不少咨询者都会将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全部归到自己一个人的身上。
他们会说这一切的发生都是因为自己太差劲,自己不努力,自己不够好。于是,他们就一直钻在这个牛角尖里无法自拔、持续痛苦,认为自己再也不会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或者找到一个好的恋人,也永远无法获得幸福与成功。
这就是对问题根源作出的错误解释,而这种错误解释直接导致了他们错误的思考方式,这种错误的思考方式又让他们陷入了更大的痛苦之中。所以,他们始终无法开始新的生活。
那么,对这些问题根源的正确解释应该是怎样的呢?
事实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复杂多样的。一个现象的产生,可能是由一种原因所引起的,也可能是由多种原因所引起。比如,植物的叶子之所以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是因为日光、二氧化碳和水。这就是复合性原因。
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论是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还是亲密关系中出现的问题,都不是由单一因素所造成的,都要考虑其多样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清晰、准确地看到问题背后的复杂原因,从而真正有效地解决问题。而这种思考的方法也能让你在不断精进的同时,拥有深刻的洞察力与成熟的心智。
可以说,在进行本质思考的时候,如果忽视了问题根源的多样性,就可能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就像是农作物长不好的原因,可能是水分不足,可能是肥料太多,也可能是病虫害等。
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问题根源的多样性,只注意其中的一种原因,比如,只注意施加肥料,那就必然会导致减产的后果。
因此,在对问题根源进行本质思考的时候,不仅要思考表层原因,还要思考深层原因;不仅要思考单一原因,还要思考复合性原因。
四、本质思考第三层:
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
什么是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
底层逻辑,这个词现在已经被用滥了,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给它一个明确清晰的定义。这就导致了,大家在使用这个词的很多时候,做出的都是错误的诠释与运用。
但其实,底层逻辑是一个具有极大能量的词。
比如:在商业中,就存在着一个深层的、运用广泛的逻辑,那就是商业存在的理由是消费者获益。这个逻辑说的是什么呢?
它说的是,一个商业能够存在的理由,就是购买这个商品的人能够从中获益,不论这个商业是卖袜子的,还是卖课程的。
所以,如果买了袜子无法保暖,或一穿就破,买了课程无法学到东西,生活没有改变,那么这个商业本身就是缺少价值的,不论它所做的宣传是怎样的花里胡哨,时间久了,它也一定会走向消亡。
这一点,就是存在于所有商业背后的更深层、运用更广泛的逻辑。
当年,中国的团购网站都是从模仿美国第一家团购网站Groupon开始创业的。Groupon的理念是商家第一,消费者第二,因此它的毛利可以高达40%。
然而,后来的美团CEO王兴却认为,Groupon的理念与策略是错误的,因为它与商业的本质相违背,也就是与刚才我们说的这条逻辑完全背道而驰。
于是,王兴开始反其道而行,将美团的策略确定为:消费者第一,商家第二。
因为毛利很低,所以就需要大量消费者购买才能维持这一模式,同时还需要非常精细化的管理。秉持这个策略和模式,对美团来说走过了非常不容易的路。
但是,也正是因为对于这一逻辑的信仰和追随,王兴和美团最终成为了“百团大战”的赢家。
这种隐藏在一系列现象或方法论背后的、更深层的、运用更广泛的逻辑,就是我在这里所说的底层逻辑。
《原则》一书的作者、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说:“所有一切的运转,都有赖于深藏其中的原则,也就是一串又一串的因果关系决定了这个世界的走向。如果你探索出了其中的因果关系——虽然不可能是全部,但最好是绝大部分——那么你无疑就掌握了打开这个世界藏宝箱的钥匙。
他在这里所说的“深藏其中的原则”,以及“一串又一串的因果关系”,代表的也正是我所说的“底层逻辑”。
可以说,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世界虽然纷繁复杂、变化万千,但其背后却常常有着如同“看不见的手”一般的道理、逻辑、原则和因果关系在指挥和主导着,而这些“看不见的手”就是“底层逻辑”。
换句话说,底层逻辑就是万千“术”后的那个“道”,也是万千现象背后的那个底层规律。
说白了,底层逻辑就是不同现象、不同方法论背后的共通之处,是变化背后的不变之处,是那些方法论之所以有效的根本原因。如果底层逻辑错了,与此相关的方法论也就没用了。
同理,如果你掌握了一个底层逻辑,也就等于是掌握了很多个方法论,因为你可以通过演绎加创新的方法,从中幻化出很多的方法论。
当然,底层逻辑也是有层次的,如果你能掌握更底层的底层逻辑,自然会很厉害。而如果你掌握的只是较浅层的底层逻辑,那么你对它的迁移运用就会受到限制,会很狭窄。
以上,就是思考本质所说的三件事,当你能将这三件事的思考方法全部学会的时候,就等于是掌握了打开这个世界的一把金钥匙。
而这时,你就拥有了直击本质的思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