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唱歌嘴型技巧
“歌唱中口型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横口型,指嘴角往左右水平扩张,口咽腔内呈左右两边水平方向的感觉;
另一种是竖口型,指垂直张嘴,感觉嘴角拉成直线,口咽腔内呈上下垂直方向的感觉”。
横口型发出来的声音明亮,细腻,在我国传统戏曲中经常使用到这种口型,而中国民歌在继承传统戏曲的同时,也常常使用到这种口型。
竖口型发出来的声音空旷、浑厚,在西方的美声唱法中使用得最多。从音区上来说竖口型比较适合唱高声区,横口型适合唱中低声区,但这不是绝对的,应当看歌曲的需要适度调整。
(一)保持打哈欠的状态
练习口型的第一步是将口腔打开,人们在处于困倦瞌睡状态时会忍不住想打哈欠,这时口腔会自然打开、软腭向上、向后抬起,喉头也一起顺着打开,全身处于放松状态,这个时候发出来的声音才是正确的发声状态。
所以在进行声乐训练时,当歌者打不开口腔,可以试着找打哈欠的状态会得到一个很好的歌唱口型。
(二)照着镜子练习
一个动作重复久了自然会形成肌肉记忆,我们的嗓音训练也不过如此,所以口型的训练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
每天用小镜子照着练习张嘴,将嘴巴张到自己认为舒服,且利于唱歌的口型,然后试着将字母“a”带入作发声练习,在上声乐课时根据老师的指导再进行调整,这样久而久之后会塑造成一个既优美又实用的口型。
(三)唱高音时用自己的牙齿做参考物
演唱者用自己的牙齿作参考物就是在演唱时将自己的牙齿露出来,上口盖打开,随之将软腭抬起来。
这个方法是最容易让口腔打开的,如果牙齿不露出来的话,就算演唱者感觉口腔打开了,嘴唇咬着牙齿对咬字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自然就会将牙齿露出来,这个时候会得到一个很好的竖口型。同时也非常有利于唱高音,声音非常有穿透力。
(一)横字竖咬、竖字横咬原则
1.横字竖咬
由横韵母i、e、en、等组成的横字在歌唱中容易获得头腔共鸣,但又常出现口型变横、扁等情况,导致嗓子卡、声音挤,所以听众会感觉刺耳,用横字竖咬得方法,会将这种情况综合,得到一个比较圆润的音色。
如歌曲《风萧瑟》中,“风萧瑟”这三个字是歌曲的名字,直接点明歌曲主旨。“瑟”是个横字,在歌曲中又要保持四拍,所以想要表达歌曲悲凉、忧伤的情绪,又要气息下沉。
在演唱“瑟”字时就应该尽可能地将口腔打开,软腭抬起来,声音贴着咽壁唱,口型尽量夸张地得竖起来一点,这样才能将声音唱通畅、饱满,气息才能保持连贯、稳定。
2.竖字横咬
比起横字,竖字在歌唱中更容易进入腔体,获得共鸣,但是位置容易往后靠,声音容易虚,闷腔体在里面出不来。
如歌曲《情歌》中的第一句“送哥,送到太阳升”的“送”字如果按照正常的咬字习惯,把嘴巴竖起来唱,声音会出不来,没有穿透力,而且跟横字“哥”也连不起来。
这时如果口型稍微横一点的话,会跟后面的“哥”形成互补,缩小两个字之间的缝隙衔接,使音乐线条更加完整,同时也更加符合女主人公对情人的亲切呼唤。
(二)开口音引入闭口音
当歌曲中出现i 、u、e闭口音作为高音且又延长的是时候,口型偏扁、平的话,高音不容易上去,而且保持不住,就可以用开口音“a”来带,这里所说的“带”不是直接代替。
如果直接代替的话会造成咬字含混不清的问题,所以这里指的“带”是将开口音带入到原有的字母中,使其更容易打开腔,形成更容易获得共鸣的口型。
但是要使用这个方法还有一个条件,就是字尾归韵要快,也就是最终还得归到原来的字上。
如在歌曲《我的江河水》中的最后一句“誓为爱情,为江山清流”地“清”,它的音落在小字二组的B上,音区是比较高的,又在此停留十多拍,想要把高音保持住又不挤嗓子是不太容易的,所以在演唱的后就可以用“qing-yi-a-ang-qing”等方式完成。
在此过程中把字母“a”带入,是为了更好地打开口腔,使通道更容易打开,获得好的音响效果。当然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就是咬字有点不太清楚。
所以比较适用于初学者及解决不了高音的时候所用,当我们能用原本的字解决高音时,就不需要再使用此方法。
这个方法用上面的观点来说的话也可以叫做“横字竖咬”,都是为了使难咬的字通过口型的变化使声音更加通畅。
(三)根据歌曲合理调节
歌唱的口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还要根据歌曲的风格、情绪、音高等等来进行合理调控,才能发挥好歌曲本身的特点。
如上文所提到的“清”字,在歌曲《清凌凌的水蓝盈盈的天》中的第一句“清”字音高并不高,只在小字二组的D上,还是一首比较欢快的歌曲,另外又要还要符合女主人公小芹害羞、淳朴的形象。
所以演唱时声音要明亮、亲切,这时的咬字应当遵循“清”字本身的特点,口型稍微横一点,笑肌略抬,位置向前、向上一点,才能符合歌曲的意境,如果还用“横字竖咬”的原则或者加入其他字母来带的话,不仅使声音不会更加通畅,还会破坏歌曲原有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