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应用系统管理思想来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 急求
其实是9001标准中的4.1总要求的一种提问,也可以认为是9000中2.3质量管理体系方法的一种提问。可以参照一般论述题的回答方法,另外再加上发挥即可,要点可以如下:
1、管理的系统方法指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体系来看待、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是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之一;
2、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建立和实施:
确定顾客和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建立质量方针和目标;
确定实现目标必需的过程和职责;并确定过程的作用、顺序和相互作用;
确定和提供实现质量目标必需的资源;
规定测量每个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的方法;
应用这些测量方法确定每个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
确定防止步合格并消除其产生原因的措施;
建立和应用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
3、当实现目标的上述过程需要外包时,要确保对外包的过程管理;
4、按上述要求建立的管理体系应当形成文件,加以实施和保持,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5、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应当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能够融入到实际的管理中去;
6、在建立、实施和保持过程中应当综合八项质量管理原则的其他的要求,通过广泛的宣传、培训、发动与引导,通过制度统一行动,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不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
【9001的2015版中不再提系统方法了,因为都认为整体标准其实就是系统方法与系统思想。】
B. 怎样有效的运用管理方法
怎样有效的运用管理方法
怎样有效的运用管理方法,对于一个优秀的企业来说管理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更好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加产出。那怎样有效的运用管理方法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使用。
1、巧妙利用赫勒法则,促进员工工作动力
人通常都会有惰性的,如果有人在监督和指导的话,往往员工会更加的努力。想要更好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那就要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有效的监督机制,科学的实施和管理,能够有效的监督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比如说很多公司都会实施的"走动式管理",例如麦当劳的经理常常到基层的员工给予一种监督的压力,亲自到现场不仅能够让管理者知道工作的情况,而且当管理者向员工咨询请教工作问题的时候,能够让员工感觉到被尊敬的感觉,并且能够展示他们的工作技能,增强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可谓管理的高明之处啊。
2、利用倒金字塔管理法,赋予员工权利
它的含义是“给予一些人以承担责任的自由,可以释放出隐藏在他们体内的能量。” 让员工感觉到他是负责这块工作的决策者,可以对所负责的事情做出决策,有些决定可以不必报告上级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一旦员工感觉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和权力,就会为企业的发展提出更好的建议,促使企业的工作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
3、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给予员工期望
这是利用一种期望,如果你相信事情能够顺利的进行,那么事情就会进展的很顺利,好事也会发生。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反之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他人放弃努力,当管理者给下属必要的压力和期望,给予他们信任,为他们提供成长锻炼的机会,能够有效的激发员工的斗志。松下幸之助是这方面的高手,经常运用电话管理术给下属、新员工打电话,问问员工的近况如何,如果员工回答工作进展顺利的话,松下幸之助便会鼓励说“很好,希望你好好加油!”这样能够让员工感觉到领导对自己的信任和重视,从而更加勤奋的工作。
怎样有效的运用管理方法2
1、修正管理的思维定式
管理的对象是谁?一直都是一个似乎明确又非常不明确的问题,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不需要过多地探讨,但是当我们面对这样一些问题的时候,恐怕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显得太过简单或者太过含糊。
我讲授《组织行为学》很多年,在所有的课堂上,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都是非常激烈和多解,出现这么多的解答和不一致性,让我很惊讶。近年来自己对于产生这么多解答的原因逐步清晰,根本的原因是一个管理的思维定式的问题。
我们大部分人对于管理的思维定式是:向下管理,向上负责。这个思维定式的结果,导致对管理者的社会义务和管理者的责任之间的认识出现冲突,结果也无法协调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更加不知道什么样的社会反应才是正确的反应以及管理者应该对谁负责。我觉得应该修正我们的管理思维定式,正确的思维定式应该是:向上管理,向下负责。
2、向上管理的“5要素”
(1)、和谐的工作方式
和谐的工作方式要求能够采用双方接受的形式处理问题,交流看法并明确各自的职责,这种关系很类似团队角色的关系,每一个人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各自更关心的是荣誉而不是权力,更关心的是责任而不是地位,各自更注重互补性而不是彼此的差异。
(2)、相互期盼
相互期盼对于提升各自的能力和管理效果是最关键的因素。在多数情况下,得不到好的结果是因为彼此的不理解和失望,生活中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因理解而分手。这句话我倒是觉得大家误会了,人们如果因为理解分手,那么就意味着在合作的开始并没有很好地交流各自的期望,等到能够理解各自的期望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无法达成对方的期望,结果只好分手。
在与上司的配合中,非常重要的是能够经常沟通双方的期望,并通过不断地提升期望来提升各自的能力,一旦形成这样的状态,双方都会发现对方是一个最好的参照物,各自会不自觉地拉伸自己的期望,使得各自都逐步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3)、信息流动
组织管理中最困难的是组织信息,一个组织所要传达的信息是一个隐性因素,同时组织信息本身又是组织状态这个系统的描述,所以管理不好组织信息是组织失控的根本所在。
因此向上管理的一个构成方面就是信息流动,这里包含这样一些命题:组织信息的正式传递;组织信息的过滤;组织信息的发布;组织信息的沟通方式;“意见领袖”;组织信息的形成与控制。
在这所有的命题中,是由一个要素贯通的,这个要素就是你与你的上司之间的信息流动。所以,你们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否顺畅就显得很重要了,所以一定不要借助第三者来流动,更加不要对信息有所保留,否则都会伤害信息流动。
(4)、诚实与可靠
你与你的上司之间只能够用一种状态来描述,那就是诚实与可靠。记住向上管理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关系,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是配合和协助的关系。
很多情况下,我们要求作为下属的永远不让上司觉得难堪:事前警告他、保护他以免在公众前受到屈辱;永远不会低估他,因为高估没有风险,低估会引起反感或者报复。另外,我们要求下属对上司不要隐瞒。提出这些要求就是要形成诚实与可靠的关系。
(5) 、合理利用时间与资源
对于你而言,上司的时间和资源就是你要争取的内容。时间的意义在于可以让信息流动顺畅,可以感受各自的期盼,时间最好的.作用是它能够带来机会,一个可以信任的机会。
上司的资源最直接的功效就是为你的工作提供帮助,每一个上司都希望他能够为公司的工作发挥作用。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这一点,很多管理人员得意于独自解决问题,自豪于独立完成任务,但是他没有想到,也许借力会有更好的效果。
3、向下负责:为下属提供机会
负责是一种能力的表现,也是一种工作方式。当我们说我们会对某人负责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把他放在自己的生存范畴中。
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向下负责:“为了给你、你的下属和公司取得最好成绩而有意识地带领你的下属一起工作的过程。”所以向下负责就包含:
第一,提供平台给下属;第二,对下属的工作结果负有责任;第三,对下属的成长负有责任。
向下负责的核心是发展下属,发展下属是由四个方面组成的,这四个方面缺一不可,它们是:
1、提供工作团队清楚的方向感与努力的目标
协助人们了解其工作对于实现企业目标的重要性是非常关键的,很多员工不能符合企业的管理要求或者企业的发展方向,很大程度上是你没有与下属沟通工作团队的方向和目标,你不能够有技巧地与下属沟通新的见解与观察,使得下属根本无法了解目标与方向,自然就无法得到好的结果。
但是这样的情况出现后,很多管理者会把责任推到下属身上,认为是下属没有能力。我坚持确认,没有不好的士兵,只有不好的将军。在这个方面最明显的不良反应是没能力与执行计划的员工妥善沟通计划的目的与目标,不能很好地解释各项作业的目的和重要性。
2、鼓舞下属追求更高的绩效
能够鼓舞下属更上一层楼是第二个重要的构成方面,有能力让员工努力超越目标,达到他们原以为不可能达到的境地,是对管理者能力的一个考验。没有下属能力的提升,也不会有超越,企业是在员工自我超越的过程中创造佳绩的。在这个方面的不良表现是无法激发出员工的投入感并使他们释放出高度的能量,以及赢得胜利所必要的态度。
3、支持下属的成长以及成功
向下负责的良好表现是支持下属的成长成功。
做到这一点,要这样做:
首先,需要管理者真诚关心下属的职业发展,将组织的愿景及目标转化为团队成员的挑战,以及有意义的目标,并能够让组织的目标与下属的发展目标合二为一。
其次,需要管理者对下属的工作内容有兴趣,了解下属的工作与组织策略的关联所在。
再次,需要管理者支持下属的成长以及成功,对于每一个小的成功都给予极大的关注和表扬,能够真正让下属感受到你对于他的成功的支持和肯定。在这个方面的不良表现是压制人才,不愿提供他们发展的机会;不愿把真实情况及时反映给当事人。
4、建立合作的关系
被工作团队的成员信任是实现向下负责的基础,只有被下属信任你才能够发挥作用,带动大家。这要求管理者平易近人,待人友善,对于下属的不足与缺点,不是挑剔,而是避开,只有不断地找到下属的长处,避开下属的短处,才会有一个信任的环境,并得到彼此的信任,以建立合作的关系。
因此,需要管理者能及时了解员工的需求,了解员工的优势和不足。更重要的是管理者能以具有建设性的方法处理棘手的问题,让下属感受到你的能力的同时能够学习到经验。在这个方面的不良表现是管理者很难相处,员工不会主动跟你吐苦水,倡导与其他工作团队的竞争而非合作。
对于管理者而言,员工是缺少资源、能力不足的,如果管理者不对他负责,他根本无法取得绩效。在我看来,领导者就应该为员工去营造一个安心工作的环境,就应该让员工可以喜欢自己的工作。向下负责,简单地说,就是发挥下属的长处,尽量避免下属的短处,自问:“我怎样做才能使下属获得成长并顺利工作?”
C. 现代企业管理的方法有哪些如何运用这些方法。
企业管控模式常见六种,其中最常用的是三种:客户导向的组织结构模式,前后端型组织结构模式以及产品导向的组织结构模式,同时还认为,不同的组织结构模式适应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来使用,不可从以一而终,组织结构模式的设计也需要适应组织的不同发展阶段和新的目标而“与时俱进”!
1、亲情化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利用家族血缘关系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即内聚功能,也就是试图通过家族血缘关系的内聚功能来实现对企业的管理。从历史上看,虽然一个企业在其创业的时期,这种亲情化的企业管理模式确实起到过良好的作用。
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尤其是当企业发展成为大企业以后,这种亲情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就很快会出现问题。因为这种管理模式中所使用的家族血缘关系中的内聚性功能,会由其内聚性功能而转化成为内耗功能,因而这种管理模式也就应该被其他的管理模式所替代了。
我国亲情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在企业创业时期对企业的正面影响几乎是99%,但是当企业跃过创业期以后,它对企业的负面作用也几乎是99%。
这种管理模式的存在只是因为我们国家的信用体制及法律体制还非常不完善,使得人们不敢把自己的资产交给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使用,因而不得不采取这种亲情化管理模式。
2、友情化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也是在企业初创阶段有积极意义。在钱少的时候,也就是在哥们儿为朋友可以而且也愿意两肋插刀的时候,这种模式是很有内聚力量的。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尤其是企业利润增长到一定程度之后,哥们儿的友情就淡化了,因而企业如果不随着发展而尽快调整这种管理模式,那么就必然会导致企业很快衰落甚至破产。
3、温情化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强调管理应该是更多地调动人性的内在作用,王军恒老师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很快地发展。在企业中强调人情味的一面是对的,但是不能把强调人情味作为企业管理制度的最主要原则。
人情味原则与企业管理原则是不同范畴的原则,因此,过度强调人情味,不仅不利于企业发展,而且企业最后往往都会失控,甚至还会破产。有人老是喜欢在企业管理中讲什么温情和讲什么良心,认为一个人作为企业管理者如果为被管理者想得很周到,那么被管理者就必然会有很好的回报,即努力工作,这样企业就会更好地发展。
可见,温情化管理模式实际上是想用情义中的良心原则来处理企业中的管理关系。在经济利益关系中,所谓的良心是很难谈得清楚的。良心用经济学的理论来讲,实际上就是一种伦理化的并以人情味为形式的经济利益的规范化回报方式。
因此,如果笼统地讲什么良心,讲什么人性,不触及利益关系,不谈利益的互利,实际上是很难让被管理者好好干的,最终企业都是搞不好的。管理并不只是讲温情,而首先是利益关系的界定。
有些人天生就是温情式的,对利益关系的界定往往是心慈手软,然而在企业管理中利益关系的界定是“冷酷无情”的,对利益关系的界定,到一定时候“手不辣”、“心不狠”是不行的。只有那种在各种利益关系面前“毫不手软”的人,尤其对利益关系的界定能“拉下脸”的人,才能成为职业经理人。
例如,如果有人下岗的时候哭哭啼啼,一个人作为管理者心软了,无原则地可怜下岗者而让他上岗了,那这个人就完全有可能成不了职业经理人。
4、随机化管理模式
在现实中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
一种是民营企业中的独裁式管理。之所以把独裁式管理作为一种随机化管理,就是因为有些民营企业的创业者很独裁。他说了算,他随时可以任意改变任何规章制度,他的话就是原则和规则,因而这种管理属于随机性的管理。
另外一种形式,就是发生在国有企业中的行政干预,即政府机构可以任意干预一个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最后导致企业的管理非常的随意化。可见,这种管理模式要么是表现为民营企业中的独裁管理,要么是表现为国有企业体制中政府对企业的过度性行政干预。
现在好多民营企业的垮台,就是因为这种随机化管理模式的推行而造成的必然结果。因为创业者的话说错了,别人也无法发言矫正,甚至创业者的决策做错了,别人也无法更改,最后只能是企业完蛋。
5、制度化管理模式
所谓制度化管理模式,就是指按照一定的已经确定的规则来推动企业管理。当然,这种规则必须是大家所认可的带有契约性的规则,同时这种规则也是责权利对称的。因此,未来的企业管理的目标模式是以制度化管理模式为基础,适当地吸收和利用其他几种管理模式的某些有用的因素。
因为制度化管理比较“残酷”,适当地引进一点亲情关系、友情关系、温情关系确实有好处。甚至有时也可以适当地对管理中的矛盾及利益关系做一点随机性的处理,“淡化”一下规则,因为制度化太呆板了。
如果不适当地“软化”一下也不好办,终究被管理的主要对象还是人,而人不是一般的物品,人是有各种各样的思维的,是具有能动性的,所以完全讲制度化管理也不行。适当地吸收一点其他管理模式的那些优点,综合成一种带有混合性的企业管理模式。
这样做可能会更好一点。这恐怕是中国这十几年来在企业管理模式的选择方面,大家所得出的共识性的结论。
企业初创时期,事务相对简单、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也还没有十分宽泛,因此可以采取直接管理的方法,比如一些家族企业在规模和领域还不大的时期,采用直接管理是十分有效的。但当企业发展壮大以后,管理方法就需要随之创新和优化。
一般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将企业的“管理”方法分成这样几种类型,并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合理科学地、单一或复合地加以运用,可以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6、系统化管理模式
企业的系统化标准化统筹化的管理是通过完成企业组织机构战略愿景管理、工作责任分工、薪酬设计、绩效管理、招聘、全员培训、员工生涯规划等七大系统的建立来完成的。
这样的好处是有利于企业的快速扩展,因为在你用这一套系统打造完一个企业管理的标准模版的时候,旗下的分公司或者代理都能简单的复制,就这降低了扩展的难度。这就是企业组织系统最大可利用性。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首先要做好企业各项基础管理工作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
(1)标准化工作。标准化工作包括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的制订、执行和管理的工作过程。标准化工作要求要具有“新(标准新),全(标准健全),高(标准水平高)”的特点。
(2)定额工作。定额就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对于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利用、占用所规定的数量罚限。定额工作要求具有实践性,定额源于实践,是对实践的抽象,不是主观臆造。
定额工作要求具有权威性,定额是经过一定的审批程序颁发的;定额工作要求具有概括性,定额是对实践的抽象;定额工作要求具有阶段性,实践在发展,定额也要有阶段地适时进行调整。
(3)计量工作。计量工作的核心是获得数据,评价数据,没有实测的和准确可靠的数据,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就失去了科学依据。
(4)信息工作。信息工作就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资料数据的收集、处理、传递、贮存等管理工作,现代化企业必须健全数据准确和信息灵敏的信息系统,使企业生产经营过程逐步纳入电子计算机管理轨道。
(5)完善规章制度工作。要通过建立和健全一套纵横连锁、互相协调的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体系。
(6)基础教育工作。大力做好提高职工的政治、文化和技术素质。
(3)如何运用管理的系统方法扩展阅读
在管理应用中着重体现出以下两大原则:
1、人本原理的能级原则
人本原理的能级原则是指在管理工作中,应按照人的能力大小科学地将其安排在相应的职位上,最大限度地做到人尽其才,各尽其职,并在组织内保持协调,提高管理效率,实现组织目标。管理的能级原则着重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管理能级必须按层次并具有稳定的组织形态。管理不是随便分级的,分级就是要建立一定的秩序、一定的规范和一定的标准;各级也不是可以随便组合的。一个稳定的管理结构应是正三角形或正宝塔形,上面具有尖锐的锋芒,下面又有宽厚的基础,没有能级的管理是难以生存的。
2)不同管理能级应有与它相应的权责和利益。权责和利益是特定管理层次的外在表现。不同的管理层次,其拥有的权限、履行的职责及享有的利益是不同的,这是管理有效性的必然要求。
3)能级必须动态地对应。不同的管理岗位有不同能级,不同的员工也有各自不同的才能。所谓能级动态对应是指,管理的目的之一,是让相应才能的人处于相应能级的岗位;相应的工作岗位由相应能力的员工担任。当岗位的能级和人的才能发生变化时,管理系统能适时调整,始终保持岗位能级和相应才能员工的对应关系,动态地实现能级对应,发挥最佳的管理效能。
2、人本原理的动力原则
所谓动力原则是指管理必须具备持续和足够的动力。管理者要正确运用动力,才能确保管理高效运转。管理动力可以分为三大类型:
1)物质动力。物质动力是管理的根本动力,合理的物质刺激可以直接影响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但物质刺激必须适当,运用不当也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
2)精神动力。精神动力包括个人信仰、名誉地位等方面的刺激。精神动力所产生的效果是人们在物质需求有了基本满足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更高层次的追求。精神动力不仅可以补偿物质刺激在某些方面的不足,而且其本身就有巨大的威力。
在一定的条件下,精神动力甚至可以成为决定性的动力。宗教极端分子超乎常人想象的举动,其行动的动力就是精神动力。
3)信息动力。信息动力是通过信息的交流产生的动力,具有超越物质和精神的相对独立性。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良好有效的信息动力可以产生激励力量。任何一个组织,如果没有对外界的信息交流,就不可能有前进的动力。
企业科技人员只有不停顿地从外部世界大量吸收有关科技发展方面的信息,才能激发他们巨大的创造潜力;企业员工通过与其他员工的工作比较,才能知道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从而发奋努力,迎头赶上。
我们说,管理的动力原则是客观存在的。在管理中,我们要正确运用上述三种动力,合理掌握刺激量,使员工的工作在这三种动力推动下积极进取,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在使用动力原则进行管理时,还应该十分注意刺激量大小应与员工承担的岗位使命相适应。刺激量过小,难起作用;刺激量过大,又往往会适得其反,这已为许多管理实践所证明。
D. 简述运用系统方法要掌握的基本原则
系统论方法论是研究一切系统的一般模式、原则和规律的理论体系。它包括系统概念、一般系统理论、系统理论分析、系统方法论和系统方法的应用等。
研究一切系统的基本观点(原理):
原理一、整体性——“盲人摸象”的教训。
原理二、相关性——牵一发而动全身。
原理三、层次性——等级森严的结构整体
原理四、有序性——系统功能发挥的源泉
原理五、动态性——发展变化的理论
原理六、调控性——系统的自组织
原理七、最优化——如何追求完美
一、系统方法
就是按照客观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从整体与要素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揭示系统性质和运动规律,从而达到最佳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根据上面例举的系统论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是从方法论角度提出的,其着眼点在于应用,根本目的是优化。
二、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是:
(一)、整体性原则
这是系统方法的出发点。这个原则要求我们看待问题、处理问题时从整体着眼,从整体和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最佳的处理方法。
(二)、有序性原则
系统与系统,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之间是层次分明、井井有条的。系统的有序性通过系统的结构来体现,结构决定性质,结构不同,功能不同,有序性也不同。此原则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系统本身的发展变化规律,而且认识到通过调整或改变结构可以提高整体的功能。
(三)、动态性原则
一切系统都是变化、运动着的,这也是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因此探索系统发展变化的方向、动力、速度、原因和规律等有助于我们对更复杂的对象进行研究。这个原则告诉我们,考察系统性质时,要在动态中考察,研究系统的动因,从系统自身的矛盾运动中寻找改善方法,注重提高自我调节能力,提高系统的管理水平,遵循动态原则。
(四)、最优化原则
如何从几种方案中选出最佳方案,使系统运转处于最佳状态,达到最优目标,这是系统方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为达到目的,我们应遵循:局部效应服从整体效应;坚持系统多级优化原则;坚持优化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结合的原则。
三、系统分析方法的步骤
(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系统的、合乎逻辑的叙述,提出问题的重点和关键,划定范围、确定目标、明确要求。
(二)确定系统目的。确定达到系统目的各种目标,根据目的提出具体要求,在考虑相应措施。
(三)收集资料。特别重视反映各因素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资料。
(四)建立模型。根据资料,建立各种模型,反映系统不同方面的属性。
(五)设计方案。利用模型获得的预测,设计方案,比较各方案的利弊,确定最优。
(六)试验鉴定。试验最优后所获得的方案,提出建议,进行系统评价。
E. 怎么理解质量八大原则中的管理的系统方法
“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体系看待、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管理的系统方法实际上是系统论在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中的应用,质量管理体系是由多个复杂的过程构成,系统方法就是要求对相互关联的各个过程综合考虑,既要考虑每一个过程本身,又要考虑过程的联系,通俗的将要实现1=1>2的目的。
F. 如何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过程方法 知乎
过程方法和管理的系统方法
1、过程方法 在阐述“过程方法”时,有必要先谈谈“过程”的内涵很广泛、深远。所有工作都可以从过程入手进行分析。例如:宇宙、社会的变迁,自然现象,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现象都是在一定的过程中发生、发展的。人们一旦掌握了过程的规律,就能驾驭自然、改造社会。
因此,“过程”是事物的共性,是过程方法和管理的系统方法的共同基础,也是建立、实施、评价所有类型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共同基础和途径。
过程的特殊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实现过程,同一产品在不同组织的实现过程也不会完全相同;二是过程的结果是产品,产品的因有特性在产品形成过程中获得,从而建立了过程和产品固有特性之间的关系,即过程与产品质量的关系。因此,过程质量决定了产品质量组织控制了过程,就控制了产品的固有特性,也就控制了顾客的满意程度。 组织在策划、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时,应该运用现代科技知识,依据获得的经验和过程规律识别自己的“过程”。这种识别,包含了认识、确定、比较、分析、优化等活动。然后,以识别为基础研究过程的控制。一般来说,确定过程的目标和输入、输出、资源、活动的顺序和职责,过程控制方法和途径,过程监视、测量,过程的效果及过程的改进等都是过程控制的活动内容。这些活动的结果应该使过程受控,并有效地实现所策划的过程结果。
因此,组织在应用“过程方法”时,需要关注以下方面的内容,才能有效控制过程。
①理解、确定具体过程的具体要求和产品的固有特性,以及形成产品固有特性的过程。
②评价过程能力,使过程能力与过程目标相匹配。
③寻找影响过程能力的系统因素和偶然因素,按过程规律控制这些因素,确保过程能力。
④研究过程的关联性及相互作用,控制过程的接口。
⑤过程是动态的,应不断改进过程的有效性,适应要求的变化。 在谈到“过程方法”时,会不可避免地谈到PDCA方法。可以把PDCA方法理解为“过程方法”的具体化,即将过程展开为策划(P)、实施(D)、检查(C)、改进(A)的循环过程。PDCA不是简单的过程重复,每一次循环都是在一个新的基础上的提升,运用“PDCA方法”与“过程方法”是纺一的。
2、管理的系统方法 运用“过程方法”将活动和相关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高效地实现过程的预期结果。将这些过程组合成一个系统,有效和高效地实现系统的目标,就是管理的系统方法。2000版ISO9000族标准鼓励组织在质量管理中运用系统方法。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时,可以将过程输入(资源)、输出、活动的关系理解为因果关系,这是比较简单、明确的。在系统中,过程之间的关系、过程的关联性和相互作用都是过程之间的相关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许多要素从纵向、横向、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纵横交错,影响着系统的功能。
因此,必须将过程优化,整体构造一个有效、有序的体系。要从系统的功能、目标、有效性和效率等方面运用系统方法构造体系。系统方法包括系统分析、系统工程和系统管理三大环节。 管理的系统方法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具体应用,就是2000版ISO9000标准在2.3条款中规定的八个步骤。 运用管理的系统方法,可以构造一个具备优化系统功能,适应实现组织目标,提高组织业绩,使组织获得成功的质量管理体系。
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是对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的效果作出评价的过程。审核时,运用过程方法和管理的系统方法是适宜的,其优点如下:
①使审核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相统一。运用过程方法进行审核,可以按照2000版ISO9000标准2.8.1条款的要求,对组织的每一个被评价的过程提出四个基本问题,并作出客观评价。应用管理的系统方法进行审核,可以按照2000版ISO9000标准2.3条款提出的八个步骤对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评价,确定其有效性和效率。
②使审核与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实际运用相一致。以过程为审核路径,有利于在审核过程中以过程为线索寻找证据,符合过程的特性;有利于提高审核的深度和识别过程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有利于对过程接口的审核。
③能够通过审核确定过程的能力、稳定性、重复性、完整性和匹配能力。按管理的系统方法审核,有利于在系统的高度,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系统功能、协调性、有序性、反应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从而提高审核的有效性和效率。
1、审核的思路 笔者根据2000版ISO9000标准2.3条款规定的八个步骤和2.8.1条款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以及2000版ISO9001标准4.1条款的要求,形成以下审核思路: ①识别受审核过程; ②过程的职责;
③过程的要求和目标;
④过程的输入、输出、资源;
⑤完成过程所需的活动;
⑥控制过程的措施(人、机、料、法、环、测);
⑦控制过程措施的实施情况(应特别关注关键过程和重要过程);
⑧对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⑨监视、测量结果的沟通和信息交流;
⑩不合格的处置(包括采取的纠正、预防措施);
⑾过程能力及过程要求和目标的实现情况;
⑿过程改进的需求;
从以上12个方面进行审核,要重点获得以下证据:
①领导作用;
②文件的符合性;
③方针、目标的适宜性和实现情况;
④对关键、重要过程的控制和达到预期结果的情况;
⑤产品的质量;
⑥顾客的意见(顾客满意度);
⑦自我完善机制;
⑧当要求发生变化时,体系的反应能力;
⑨企业的业绩(包括财务状况分析);
⑩企业文化(员工意识、精神)。
以上审核思路适用于所有过程,获得的证据也比较全面、完整。但是,应用过程方法和管理的系统方法进行审核,还必须结合具体情况融入以下容。
①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是产品要求的补充,脱离产品要求进行审核很难获得体系有效性的证据。所以,要心可能将产品要求融入审核的过程,并将产品要求转化为具体的过程要求进行审核。
②产品的质量( 即产品的固有特性),是在产品形式有成过程中实现的。审核时,必须十分关注组织对形成产品固有特性过程的控制。
③同一产品、同一过程在不同组织中的应用会各有特点,必须善于掌握其特殊性,得到有效的审核证据。
④在2000版ISO9001标准中4.2.3、4.2.4、5.2、5.4.1、5.5.3、6.2、6.3、8.1、8.2.3、8.5.1、等条款都是对体系过程的共同要求。把这些要求融入审核过程,有利于获得全面充分的证据。 2、质量管理体系评价 对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作出评价是现场审核的继续。审核人员要将现场收集到的审核证据与审核准则进行比较,从而作出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要求并有效运行的评价。
①对过程有效性作出评价。任何组织的产品生产过程,都是围绕产品生产周期不断地重复着相同的过程。当过程能力得到保证,过程波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就可以生产出符合要求的产品。如果组织的过程能力充分,过程之间匹配,过程就会增值。根据这个思路,可以将过程的能力、过程的稳定性、过程的重复性、过程的完整性和匹配能力作为过程有效性评价的指标。
②按照评价过程有效性的思路,可以将系统的功能、系统的协调性和有序性、系统反应能力、系统自我完善机制作为评价体系有效性的指标。
下面,以采购过程的审核为例作进一步分析。 采购过程是构成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第一层次的过程。通过对采购过程充分、完整的识别,可以对其进行第二、第三或更多层次的分解。
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过程 第三层次过程 控制的内容及要求
采购
1、对供方及采购产品控制类型和程度的识别过程 识别组织所需要的所有采购产品 外购件、外协件、外包过程 识别组织对采购产品的要求 质量、技术、适用的供方特殊控制的要求 识别采购产品对产品实现的影响 重要的、一般的、特殊的、关键的采购过程 表达采购产品要求的文件和资料 包括包装、标识、防护等要求
2、供方控制过程 选择评价供方的准则 供方的业绩、质量、价格、服务信誉及证价方法 供方评价 实施供方评价的记录应予保持 合格供方名录 合格供方的提出、审查批准 对供方的监控 供方监控方法、记录、重新评价记录
3、采购实施过程 采购产品需求的沟通 与相关部门沟通 采购计划 确保规定的采购要求是充分与适宜的 采购实施控制 采购协议、与供方的沟通,包括不合格的处理
4、采购产品验证过程 验证的方式 证实、检验以及顾客验证和在供方处验证的需求 验证的准则 验证要求或检验规范 验证的记录 证实产品满足要求的证据
5、采购过程的监视和测量过程 采购目标和要求 实现目标和要求的能力 采购过程的控制效果 过程的稳定性、一致性 采购过程的协调充分 过程的匹配能力与接口 对采购过程偏离的控制 过程的反应能力 采购过程不合格的纠正和预防 过程的改进 在充分识别采购过程的基础上,重点审核表一中各个过程的职责是否得到到明确,以及每个过程的输入、输出是否确定。审核人员可以通过交谈、验证、观察,获得采购过程是否有效的证据。据此,对采购过程控制的有效性作出评价。
G. 什么是系统管理方法啊!
什么是系统的管理方法
有人说:“有武器,没有管理的团队,是土匪;有武器,没有管理的系统方法的团队,是游击队;有武器,也有管理的系统方法的团队,才是正规军。”那么,什么是管理的系统方法呢?
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中是这样解释的:管理的系统方法是指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我公司的一体化管理体系就是结合了我公司实际情况的,用于提高实现经营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的系统的管理方法。
关于系统的管理方法,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比尔.盖兹不同意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平民的儿子,该怎样说服他呢?应用管理的系统方法是这样做的:
首先,先征得平民父母的同意。
第二步,找到世界银行总裁,说:
“给你介绍一位副行长,怎么样?”,
“我这里副行长多得是,不需要!”
“可是我给你介绍的副行长是比尔.盖兹的女婿!”,
“那……那明天让他来上班吧!”。
第三步,去见比尔.盖兹,说:
“我给你介绍个女婿怎么样?”,
“那他是干什么的?”
“世界银行副行长。”
“我没意见,由我女儿决定吧!”。
问题迎刃而解。
GB/T19001:2000标准应用了管理的系统方法思想。标准的4.1节依据这一管理思想详细提出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系统方法和逻辑步骤。运用“管理的系统方法”原则,组织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建立一个体系,以最佳效果和最高效率实现组织的目标;
(二)理解体系内各过程的相互依赖关系;
(三)更好地理解为实现共同的目标所必需的作用和责任,从而减少职能交叉造成的障碍;
(四)理解组成组织的能力,在行动前确定资源的局限性;
(五)设定目标,并确定如何运作体系中的特殊活动;
(六)通过测量和评估,持续改进体系。
H. 举例说明在管理实践中如何科学合理地运用5种管理的基本方法
360问答
谈谈如何正确理解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在实践工作中如何运用这一基本原理?
caroluu LV7
2017-12-14
高手们,顶上吧,期末考试题。。。。。。。。。。提前知道了,不想挂课... 高手们,顶上吧,期末考试题。。。。。。。。。。提前知道了,不想挂课 展开
满意答案
lidalyp
LV12
推荐于2017-12-15
(1)本世纪以来,管理知识逐渐系统化,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已成为一门科学。
(2)在管理实践中,既要运用管理知识,又要发挥创造性,采取适宜措施,高效地实现目标,所以管理是—门艺术。
(3)学习管理知识,能为培养有效的管理人员在管理理论知识方面打下基础,但仅靠背诵管理原则、原理进行管理活动,必然难以达到效果.其至无效。
(4)不学习管理知识,靠经验、凭直觉、碰运气.也难以取得有效成果。
I. 时间管理的秘诀——用系统的方法和原则,合理分配时间做正确的事情
看了十几本时间管理的书,我发现所有的方法、原则、秘籍,都离不开4个要素——人、事、时间、环境。
人的影响因素分为两个部分:人的追求、人的精力。
一个人的追求、终极愿望、目标,决定了TA想做什么事情。这个话题,在我之前的文章中介绍过,这里不再多说。人的精力状态,决定了TA在当前时间段能做什么事情,是复杂的需要深度思考的事情,还是简单的琐碎的事情。
环境的影响因素相对不那么重要,但又不可缺少。
特定的地点(家/办公室/户外)、特定的工具(电话/电脑)决定我们在这样的条件下能做什么事情。我们可以利用特定的环境,将某类事情集中处理,大大提高效率。比如,打电话的事情,一起搞定;户外办的事情,一起办理;日常购物,去附近大超市一并采购,或者上XX网站/App统一购买。
当然,如今移动设备已经非常便利,很多事情对设备的要求已经没有那么严格。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写作、听书、看书,利用碎片化时间思考、记录想法。
除了人和环境,最重要的两个要素,是事情和时间。如何合理的安排时间、做正确的事,是时间管理的核心。
接下来将重点分析“事情”、“时间”的分类和特点,然后详细介绍如何合理分配时间做正确的事。
你可能会有这样的苦恼:
花了很多时间做的事情,产出的价值却不大。事情太多,无法完成,每天的to do list 总是不能今日事今日毕。
解决这个苦恼,有两个办法:
1、断舍离,减少琐碎的、低回报的事情
2、挑选优先级最高的事情做
应用这两个办法的前提是,有能力分辨哪些事情应该断舍离、哪些是优先级高的事情。
下面介和斗绍两个法则:四象限法则、采铜法则
1、四象限法则
四象限法则,由史蒂芬·科维提出。他按照事情的重要性、紧急程度,将事情分为四类: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紧急、不重要不紧急。
紧急程度,可以根据事情的deadline来决定。但重要程度如何判断呢?我个人觉得可以参考采铜法则的“收益值/半衰期”的分类方法。
2、采铜法则
采铜是知乎大V,《精进》一书的作者。他按照收益值、半衰期将事情分为四类:高收益值长半衰期、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低收益值短半衰期。
收益值,是指该事件将给我们带来的收益大小(认知、情感、物质、身体方面的收益皆可计入)
半衰期,是指该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半衰期长的事件,对我们的影响会持续地更久。
采铜对这四类事情举了几个例子:
综合四象限法则和采铜法则,我们可以分辨出哪些事情应该断舍离、哪些是优先级高的事情。
1、应该断舍离的事情
不重要不紧急、短半衰期的事情。比如刷朋友圈、看网络八卦、毫无节制的追剧
2、优先级高的事情
重要不紧急、重要紧急、高收益值长半衰期的事情。比如,工作中那些与关键绩效相关、能收获最大成果的领域;系统的学习一销尘门新技能等等
我们一天的时间可以拆分成N个时间段。根据时间长短,可以划分为“碎片时间”和“整块时间”。根据人的精力状态,又可以分为“不兴奋的低效时间”和“兴奋的高效时间”。根据人的日常需求,还可以划分为“工作学习时间”、“日常生活时间”、“休息时间”。
以我的上午为例:
7:30-8:00 起床洗漱时间;8:00-8:30 做早餐吃早餐时间;8:30-9:00晨间学习时间;9:00-9:20 上班通勤时间;9:20-10:00 工作时间;10:00-11:30 工作时间;11:30-12:10午餐时间。
以上只是规划的时间段,实际时间远比这个时间段琐碎。
一天24个小时,每个时间段都有各自的特点,并不是每个时间段都是兴奋高效的,而且每个人最佳状态的时间各不相同。所以为了安排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时间特点。最好的方式是记录自己的时间,大概用一周时间了解工作日、周末自己是如何使用时间的。
一旦发现了自己的时间特点,就可以为不同类型的时间段,安排不同的事情啦。这里抽取几个重要的时间类型做简单的介绍。
这是我们一天中状态最佳的时间段,所以我们应该将“优先级最高”的事情集中在这段时间完成。
这个时间段状亏棚禅态不佳,我们的头脑可能不那么灵活,运转不够快,不适合做那些需要深度思考的事情。
如果是上班时间,不妨安排一些搜集、存储类的工作,比如上网找寻某些资料、将有用的资料保存起来、对过去搜集在印象笔记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等等。
如果是下班后或周末,可以安排一些机械性的活动,比如健身跑步等。
碎片化时间通常比较短,可能是15分钟以内。在这个时间内,我们可以处理一些小而杂的事情。
比如,手机转个账、查询今天的基金动态、记个账等等。
我们平时可以整理一些3分钟、10分钟碎片化时间可以做的事情的清单。遇到碎片化时间,拿出清单看看可以做些什么事。如果习惯性的刷微博和朋友圈,可能碎片化时间会被大量浪费,甚至占用其他工作和学习时间。
有时候琐碎的事情太多,可以放在一个番茄时间段,用不兴奋的低效时间集中处理掉。
比如每天早晚的洗漱、吃饭、跑步、走路或坐车上下班的时间。根据我自己记录时间的统计,每天用在这些日常生活上的时间大概有3-5个小时不等,而这个时间做的事情一般已经形成了习惯,虽然做着某些事情但又不太需要我们分心思考。
所以,我比较推荐在这类时间段,听书、听音频等等。比如,我最近正在听的《穷查理宝典》的多看电子书,大概1600页,按我统计1小时大概能听100页,也就是说16个小时可以听完这本书。假如每天听2小时,8天就能听完一本书。当然,听书的弊端是不能深入的理解、甚至有可能错过很重要的知识,所以我们可以将听书作为“泛读”的步骤。听完一遍后,再阅读第二遍,重要的知识点加以思考做笔记、听过的不太重要的内容可以略过。
有效利用每天无法节省的时间,何乐而不为呢?
人一天的精力非常有限,所以每天的休息时间必须保障。这里的休息时间,既包括晚上休息时间、午休时间,还包括忙碌的半小时、1小时之后的放松时间。虽然上一步提到可以在日常生活时间,听听书,但是也不要一天所有时间都安排得这么紧凑,让大脑适当放松、休息,有效的恢复精力,才能更好的投入工作。
所以,我非常推荐番茄工作法,25分钟专注投入,5分钟休息,让精力及时的得到调整。
前面我们对“事”、“时间”的特点和类型做了分析,也简单介绍了几类时间能做的事情。这个部分,将详细介绍几个原则和方法,让我们更明白的做到时间和事情的合理匹配。
1)最重要的3只青蛙
每天为自己的工作、生活分别挑选出3件最重要的、长半衰期的事情,作为一天必须完成的任务。
2)要事第一
尽可能把重要的事情往前安排。将吃喝玩乐等短半衰期的事情,作为完成重要任务后的奖励。
1)二八原则
用80%的时间来做20%最重要的事情,用剩下的20%时间做那些琐碎的不重要的事情。因此我们一定要了解对自己来说,哪些事情是最重要的,是最有生产力的。这一点前面如何判断事情的优先级已经有过介绍。
2)保护青蛙时间,每天至少专注3小时
青蛙时间,是我们专注于最重要的“3只青蛙”的时间。为了让我们每周有足够的时间做最重要的事,我们每天至少有3小时的专注时间,并对这部分时间画出保护圈。
画出保护圈的方法有:
A、利用番茄工作法
3小时的时间,意味着7.2个番茄钟。在番茄钟内,我们必须专注在手头正在做的事情上,避免被电话、会议、邮件等事情干扰。如果有其他人找你,你也可以提出在番茄钟时间之后再找他们。
B、固定每天的青蛙时间
前面提到通过记录时间了解自己的时间特点,这样做还有一个作用,是了解自己什么时间段不容易被打扰。这些时间段就可以作为每天的青蛙时间。比如一般早上的时间不会安排会议,也很少有人来找。所以,我们可以刚到公司后,快速的进入青蛙时间的专注状态,做最重要的事。当同事聊完天开始工作时,你可能已经专注30分钟了。
3)每天安排不要太满,预留动态时间
一方面,如果每天的事情安排的非常满,会导致我们一天处于紧绷的状态,围绕待办事项忙得晕头转向,难以空出短时间休息、喝水的时间。当我们的精力无法及时的被调整时,一天下来整个人会异常疲惫,影响下班后的精力状态。
另一方面,如果遇到临时突发状况,势必会调整被我们安排的太满的事情,某些事情无法再预期的时间完成。长期如此,会影响自己对今日事今日毕的要求的松懈。
所以,为了留住一些空隙时间作为动态时间,我们需要制定每天的时间预算,将当天要做的事情列出来,估算每件事大概要花费的时间。
但是,估算时间并不容易。对于陌生的从来没做过的事,我们很难预估准确的时间;对曾经做过的事,我们如果有记录时间的习惯,才可能知道上次做这件事花了多少时间,根据经验预估当前这件事可能花费的时间。
由此又可以看出记录时间的重要性了。
前面几个方法,一直在提倡要事第一,优先处理重要的事。但是有时候事情的紧急程度很难由我们掌控,有很多虽然优先级不那么重要但又必须紧急处理的事情等着我们。面对这些情况,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1)重要紧急的事情
处理方法是立即去做。否则,极少成多会让你的压力无限增大,更有可能影响项目进度、公司业绩等等。第一象限的事情越多,代表当它们处于第二象限时没有被及时的处理。这种事情越少越好,尽量避免。
2)重要不紧急的事情
如果是培养自己每天坚持的习惯,建议安排固定的时间去做。比如,我每天早饭后出门上班前,都有固定30分钟的阅读时间;晚上回家后再固定30分钟跟着keep锻炼。
如果是较复杂的任务,需要花时间思考,明确任务的背景、目标、deadline等,再将任务拆解成一个个子任务。设定具体的时间去逐步执行。
不管是以上哪种类型,处理方式都是“有计划的去做”,而且应该放在每天的专注时间集中完成。虽然它们不紧急,但却是最值得我们投资时间去做的事情。只有先紧后松,才不至于陷入“重要紧急”的事情一大堆的压力爆表的境地。
3)不重要紧急的事情
这类事情通常是计划之外突然冒出来的。比如临时发起的会议、同事找你解决某个难题、领导临时交办的任务等等。
对于这类事情,有几个处理的要点:
- 如果可以,尽量让更适合的人去做。当然,前提是明确职责范围,确定这件事是否是你负责。
- 尽量避免被别人当做“猴子收容所”,一直帮别人解决困难,以致于没有时间做自己的事情
- 如果这类事情不可避免,不得不自己去做,尽量快速落地执行,不要在这类事情上花费太多时间。
4)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
通常是娱乐消遣的事情,比如追剧、玩游戏等等。这类事情属于低收益值 短半衰期,处理原则自然是尽可能的不做。但是你和我可能都无法真的“不做”。
既然无法避免,那不如用游戏式的方式来做这类事情。每天我们仍然按照前面的原则,优先处理最重要的3件事,如果都完成的不错,可以预留一点时间做这些娱乐消遣的事情,作为一天的奖励。
以上就是我对“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做正确的事”的总结,希望对你有用。
J. 系统论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要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正确把握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学校是一个整体系统。它有一个整体目标,即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具有一定素质和特长的,各类各层次后备力量和人才。学校也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学校运作的过程,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此外,学校工作还是一个控制系统,围绕着学校的整体目标,它的各部门都在发挥其自身的作用。那么,在学校管理中我们该如何运用系统论呢?
一、注重协作,发挥学校计划的整体性效能
工作计划 的整体性,不能仅是学校有个整体计划,各部门有个部门计划就行了(这些当然也很重要,它们是系统功能得以发挥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作为科学的管理系统,学校各部门之间要建立起良好的结构协助关系,使该计划的整体性能够充分发挥其整体效能。
学校中的关系很多,有纵向关系,也有横向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有三个方面:一是领导与教职工的关系;二是教育、教学和后勤的关系;三是师生关系。系统论就是把这些关系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它们根据总目标再制定各部门、各岗位的具体目标,同时,协调好本部门与他部门的关系,彼此在同一个总目标下,协同运作,共同前进。
譬如,在师生关系上,我们经常强调的“尊师爱生”,这也是从系统论观点的要求出发的。一堂课要想获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学生逗亩也要了解教师、尊重教师,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发挥整体功能的作用。这种整体功能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比起教师和学生各自单方面努力相加之和来,要大得多。
因此,作为校长,要把好学校工作计划整体性这一关,并且做好各部门的协同工作。
二、加强沟通,实现学校管理工作信息化
学校管理信息化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学校工作的对象是不断发展变化成长的青少年,他们接受教育教学的情况又比较复杂,如果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信息,那么管理工作就很难有成效。如何使学校的管理工作做到信息化呢?
1.扩大来源,讲究信息搜集。
前者获得丰富的信息资料,这是学校管理科学化的前提。信息来源可以是直接搜集的,也可以是间接获取到的。具体的信息来源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看书面资料,直接观察,听取汇报,召开有关人员座谈会,个别访问,与学生家长交流,等等。特别强调的是领导和教职工、学生家长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直接交流,这样获取的信息及时,效率高,真实可靠;在获取信息的同时,还可以沟通思想感情,使他们对学校工作增强参与意识,对学校,班级产生责任感。
2.消除屏障,畅通信息渠道。
影响信息畅通的因素,主观方面有:态度是否诚恳,待人是否谦虚,办事是否民主,方法是否恰当,目的是否明确等等,如果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处理不妥,或多或少会影响到信息的搜集。客观因素有:目的不明确,对方难以配合;具有疑难心理,难以合作;事不关己,无暇顾及;不感兴趣,没有信心等等。客观因素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不是主要矛盾。要消除影响信息畅通的屏障,关键需要当校长、当教师的虚心诚恳,平等待人,从实际工作出发,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愿望,那么就会得到,提供高质量的信息。
3.科学分析,合理处理信息。
信息来自基层,比较错综复杂,又有较强的时效性,因此需要及时进行分析,筛选,否则,信息过时了,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分析、处理信息,首先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压缩信息的多余度,透过现象,找到本质;其次要围绕工作目标分析处理,不仅要看部门的工作目标,更需要从学校的整体目标出发,这样,对信息的分析、处理才能有的放矢;第三要注意数量关系,既要看信息来自哪些方面,哪些人,还要看来自多少人,涉及多少人,离开数量关系来看信息,就难保其可信度。有些甚至还需要运用数理统计方法,以使信息的分析处理具有科学性。
三、适时调控,建立学校工作控制反馈系统
教育教学过程慧指薯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制约它的因素很多。要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学校工作的控制反馈系统。
要使学校的控制反馈系统真正有效地运行,首先要提高对建立这一系统重要性的认识:没有控制反馈,就没有质量,没有发展。其次对学校各工作部门要有明确的反馈要求,并形成制度,以保证随时能够获取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信息。第三,要掌握和分析显示工作的实际效果和预期目标之间的偏差情况。一种是没有偏差,实际工作完全沿着目标实现的方向进行;一种是实际工作与既定目标之间产生了偏差倾向,这就需要了解掌握各个部门功能发挥得怎样,部门之间各步协调得怎样,是如何互相影响的,随着时间的推进,互相间的关系有何变化,利弊如何,等等。第四,掌握了实际工作效果与工作目标之间的偏差信息之后,主要从质量要求上、时间节奏上、空间关系上、工作方法上等做好调节措施,及时校正偏差。否则,任其发展下去,不加以校正,整个反馈控制就会成为毫无意义的活动。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学校管理是一个系统,它与外部环境有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因此,我们不但应重视和考察所有外部环境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且也必须深入到教育教学管理的内部,去研究分析它的各个组成要点,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去了解管理的内部机制,并且健全和优化这种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河北省廊坊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