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健康:人体穴位找不准教你4个窍门,一找一个准!
人体腧(shù)穴各有各的位置,且腧穴定位的准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
然而许多初学者反映:人体上的穴位密密麻麻,就像夜空中的星星,实在是很难找准。
那么今天,我就来教给大家一些找穴的方法和窍门,帮助大家快速找到穴位。
01 三种常用定位法
1.骨度折量法
骨度折量法是将人体骨骼分成若干等分折量取穴的方法,单位为寸。
比如足三里在外膝眼下三寸,上巨虚在外膝眼下六寸。
2.体表标志法
体表标志法是以人体五官、毛发、指甲、乳头、脐窝、骨关节和肌肉隆起等部位作为标志来确定腧穴部位的方法。
如两眉之间取印堂穴,两乳之间的中点取膻中穴等。
3.手指比量法
手指比量法是用手指或手指的某一部位作为比量腧穴部位的方法。
其中,“一指宽”是指患者大拇指最粗部分的宽度;“两指宽”则是指患者食指与中指并列,中间关节的宽度。
02 找穴位的窍门
身体有异常,穴道上便会出现各种反应,比如:
用手指一压,会有痛感(压痛);
以指触摸,有硬块(硬结);
稍一刺激,皮肤便会刺痒(感觉敏感);
出现黑痔、斑(色素沉淀);
和周围的皮肤产生温度差(温度变化)等。
这些反应有无出现,是有无穴道的重要标志。
03 取穴要领
临床取穴常以骨度法为主,其他取穴方法为辅。同时还必须注意患者的体位、姿势,并且要上下左右互相参照。
取穴的原则要领大致可以归纳为:
按照分寸,做到心中有数;
观察体表标志定穴;
采取适当的姿势取穴;
某些穴位应采取坐姿取穴,而某些穴位则以卧式取穴为宜;有些穴位应伸直肢体取之,而有些穴位则应屈曲肢体取之。临证时还须依具体情况而定。
取五穴而用一穴,取三经而用一经。
取某一个穴位时,必须要了解它上下左右的穴位;定某一经时,必须要参照其周围几条经脉的循行。这样全面参考才能正确地定位取穴。
全身的经穴,督脉和任脉位于正中线,它们的穴位较易确定,因此任督脉的穴位常可作为两旁经穴定位的参考依据。而头部和肩部的腧穴比较复杂,取穴时须仔细分别。取肢体外侧面的穴位时,主要观察筋骨的凹陷等骨性标志;而取肢体内侧面的穴位时,除注意体表标志外,还应注意动脉的搏动等。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当请告知删除。
② 怎样能快准找背部穴位
需要熟悉人体体表标志之间关系参考体表标志定穴法, 脊椎棘突(椎节):胸椎棘突,在前俯时隆起明显,最高点在第六与第七胸椎。腰椎棘突之间肌肤略呈凹陷,肌肉越发达凹陷越明显;最低点在第三腰椎。第1~4骶椎棘突在成人时已形成3,4个结节,第5骶椎已无棘突,所以总称为“二十一椎”。 肩胛冈(肩上横骨):肩胛骨背面的高嵴。它与前方的锁骨共同围成内连颈根的肩上区,肩胛冈内侧端与第三胸椎棘突相平。 冈上窝(肩解):肩胛冈上方的凹陷。较深。 冈下窝:肩胛冈下方袭斗的凹陷,较浅。肩胛骨内侧缘:对向脊柱的内缘。肩胛骨外侧缘:对向腋窝的外缘。 肩胛骨上角:肩胛骨上缘与内侧缘的会合处,约平对背部的第二胸椎椎体和第二肋骨上缘。 肩胛骨下角:肩胛骨下端,一般达第七肋骨(或肋间隙)。 髂嵴:髂骨上缘的弧形隆起。最高点约平第四腰椎棘突。 髂后上棘:髂嵴后端。瘦弱者呈隆起头,年青或肥胖者皮肤表面呈现一凹陷。为骶髂关节中心点和第二骶椎中部的标志。 骶后孔:拍缓磨骶骨背面的四对小孔,为八髎穴所在。 骶管裂孔(腰俞):骶尾关节上方正中呈凹陷处。 当头部前屈时,可摸到明显隆起的第七颈椎棘突(大椎哪仔)。两手垂于躯体两侧时,两肩胛冈连线平第三胸椎棘突,两肩胛骨下角连线平第七胸椎棘突。第十二肋与竖脊肌外缘交点,相当第一腰椎水平。两季肋下缘连线平第二腰椎棘突。两髂嵴最高点连线平第四腰椎棘突(十六椎)。两髂后上棘平第二骶椎(十九椎)中部。
③ 背部的手法有哪些人体背部一共有多少个穴位
为大家介绍最为全面的背部穴位,需要的朋友快快选择收藏吧!
④ 背部穴位 心肝脾肺肾所对应穴位,脊柱第几节对哪个穴位
你指的是背部膀胱经上的几个腧穴吧~~~ 肺腧
【取穴方法】 人体肺俞穴位于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病症】
1.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气肿,肺结核;
2. 外科系统疾病:颈淋巴结核,胸膜炎;
3. 其它:感冒,心内膜炎,肾炎,风湿性关节炎,腰背痛等。 厥阴腧
【取穴方法】 该位于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病症】
1. 循环系统疾病:心绞痛,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心外膜炎;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
3. 其它:胃炎,齿神经痛等。 心腧 【取穴方法】俯卧位,在第五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 1. 循环系统疾病: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心动过速;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失眠,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精神分裂症,癫痫,癔病
3. 其它:胃出血,食道狭窄,背部软组织损伤等。 膈腧 【取穴方法】俯卧位,在第七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慢性出血性疾病、贫血、呃逆、神经性呕吐、荨麻疹、皮肤病等。 呕吐,呃逆,气喘,咳嗽,吐血,潮热,盗汗。 肝腧 【取穴方法】 该穴位于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病症】 1. 消化系统疾病:急慢性肝炎,胆囊炎,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黄疸;
2. 五官科系统疾病:眼睑下垂,结膜炎,青光眼,夜盲症,视网膜炎;
3.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偏头痛,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精神病;
4. 外科系统疾病:淋巴结结核,胃出血,肠出血,胆石症;
5. 其它:月经不调等。 胆腧 【取穴方法】俯卧位,在第十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胆经疾病,如胆囊炎、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肝炎等。 黄疸,口苦,肋痛,肺痨,潮热。 脾腧 【取穴方法】俯卧位,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倦怠感、口渴、食欲不振、糖尿病等。 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 胃腧 【取穴方法】俯卧位,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主治病症】倦怠感、口渴、食欲不振、糖尿病等。 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消化系统疾病,如胃溃疡、胃炎、胃痉挛、呕吐、恶心等。该穴道还可以有效的配合治疗由于胃肠功能引起的身体消瘦等消化系统病征,胸胁痛,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
三焦腧 【取穴方法】 该穴位于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病症】
1. 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胃痉挛,消化不良,肠炎;
2.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尿潴留,遗精;
3. 其它:腹水,神经衰弱,腰肌劳损等。
肾腧 【取穴方法】 该穴位于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病症】 腰痛、肾脏病、高血压、低血压、耳鸣、精力减退等,细节请参阅本站“穴道指压疗法”相关网页。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白带,水肿,耳鸣,耳聋,腰痛。 大肠腧 【取穴方法】 该穴位于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病症】腰痛、腹泻、便秘、髋关节疼痛等。此穴与小肠俞配合可以明显改善男子早泄的情形,腹胀,泄泻,便秘,腰痛。 小肠腧 【取穴方法】位于人体的骶部,当第一仙椎左右二指宽处,与第一骶后孔齐平。 【主治病症】下腹部肿胀、下腹部疼痛、脚部肿胀、夜尿症等。此外此穴和大肠俞穴配合可以明显改善男性早泄状况,遗精,遗尿,尿血,白带,小腹胀痛,泄泻,痢疾,疝气,腰腿疼。 膀胱腧 【取穴方法】位于人体的骶部,当第二仙椎左右二指宽处,与第二骶后孔齐平。 【主治病症】夜尿症、膀胱肾脏疾病等。小便不利,遗尿,泄泻,便秘,腰脊强痛。
⑤ 背部穴位口诀
背部是由两肩和背上部共同形成的人的骨架的部分,这个部位最宜负重。随着年龄增长,背部变屈了,我们可以适当地加以按摩舒缓经络。下面,我为大家分享背部穴位口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头项通大脑, 内耳中耳供血交;头痛头晕高血压,失眠健忘常疲劳。
颈二两耳视听舌, 乳突额窦和前额;耳鸣眩晕视力差,面瘫胸闷尿难排。
颈三脸面外耳牙, 三叉神经及咽喉;痤疮粉刺和湿疹,咽喉不适痛连牙。
颈四绕项连双肩, 又系鼻唇嘴耳咽;肩痛牙肿伴呃逆,胸闷咽痛流鼻涕。
颈五肩背三角肌, 声带腺体咽喉炎;臂痛眩晕心缓速,神经衰弱和鼻炎。
颈六颈肩二头肌, 拇食两指扁桃体;颈斜上肢酸麻痛,慢性咳嗽咽喉炎。
颈七肩肘三头肌, 前臂中指甲状腺;心律失常低血压,臂痛指麻滑膜炎。
颈八无名与小指, 前臂掌面指屈肌酸麻胀痛屈指难,上臂尺侧肌无力。
胸一上臂手腕指, 食管气管小鱼际;心悸胸痛伴咳喘,肩臂疼痛难呼吸。
胸二循腋至肘上; 三至十二胸肋肌;咳嗽气喘上臂痛,心悸心慌心胸疾。
胸三肺与支气管, 胸膜胸廓乳房连;心胸疾病肩胛痛,流感鼻塞气管炎。
胸四胆囊胆总管, 食道气管亦关联;胆道诸疾胸壁痛,气喘呃逆乳房疾。
胸五肝腹神经丛, 肝病发热血压异;胸闷乳痛打呃逆,循环衰竭关节炎。
胸六主管肝胆胃, 胃痛灼热消化低;上腹饱胀胁肋痛,胆囊结石和胃炎。
胸七十二指肠间, 肝胆胃脘和胰腺;胃炎溃疡肝区痛,胁痛胆石胆囊炎。
胸八神经肝胃脾, 脾胃诸疾抗力低;肝胃不和胁肋痛,胃痛胆石胆囊炎。
胸九肝胃肾上腺, 麻疹过敏皮肤疾;肝胃疼痛上腹胀拦芦磨,糖尿病和宫颈炎。
胸十肾脏先天本, 睾丸卵巢和子宫;肾炎腹胀疲劳症,生殖炎症糖尿病。
十一膀胱输尿管, 肾区疼痛排尿异;湿疹疖子皮肤病,尿路结石胰腺炎。
十二肝胃亦连肾, 淋巴循环小肠中;尿路结石和腹泻肝胃疼痛胰腺炎。
腰一联络骼腰肌, 大肠还络股沟环;肛裂疝气尿路疾,腹泻便秘结肠炎。
腰二斜下大腿前, 内连腹部和简斗兰尾;尿路结石和痛经,腹胀便秘兰尾炎。
腰三股前四头肌, 子宫膀胱生殖器;痛经紊乱排尿难,腰腹疼痛膝关炎。
腰四小腿内侧面, 坐骨神经前列腺;腰背疼痛大腿麻,前连腹痛尿频急。
腰五腿哗虚外胫前肌, 足踝拇次两趾连;腹痛遗精月经乱,小腿麻痛筋抽牵。
骶一跟腱连小趾, 小腿后外腓肠肌;股骨臀部关节痛, 肛门直肠和生殖。
骶二大小腿后面,下至足底掌小肌;骶骼关节诸多病,脊柱侧弯不能直。
骶三四五连尾椎, 直肠肛门会阴肌;痔疮性功能障碍,子宫炎症前列腺。
⑥ 怎样能快准找背部穴位
这个是中里巴人《求医不如求己》模哪伏上面的。
穴位在经络图上密密麻麻,就像是夜晚的星星,缓岩似乎是很难找准。其实,每个穴位都有自己的路径和轨道,那就是十二条经络的位置。您只需找到与自己有关的那条经络就行了。
其实,在学习经络的过程中,找穴可以说是最不重要的一环。穴位是什么?是路标,是参照物。很多人专找路标,却不看路,连要去哪里都不知道,您找到路标又有什么用呢?比如说,胃痛时应该按摩胃经的足三里,书上说足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膝眼是什么?就是膝盖的眼睛嘛!在膝盖骨下凹陷处。三寸到底有多长?这里的寸也叫同身寸,三寸是自己四指并拢的距离,那就在膝眼下7~旦携8厘米胃经的那条线上去找,上按一下,下按一下,循胃经去找最敏感的点就是了。如果您此时正在胃痛,最敏感的那个点就是您自己的足三里。按对了,它会回应您的。那个点会持续地疼痛或酸胀一会儿,与按其他地方的感觉迥然不同。
要熟练,就要多按多找,要有探宝的兴趣和细心才行。您要记住,准与不准,没有死标准,每个人的身长不同、胖瘦不同、气血强弱不同、按压的力度不同,找不准很正常。穴位都在较为深层的位置,有些人把皮肤都揉破了,也不见得真揉到那个穴位了。比如,最重要的太冲穴,位置很好找,但很多人却没有揉到。这个穴一定要用手指掐进足大趾与二趾的凹陷中,才会真正起效,所以要把指甲铰平,不然脚肯定要被掐破的。以这种深度从太冲揉到行间,效果才真正显出来呢!还有像足三里这样在肌肉深层的穴,就要用指节来点揉。若用拇指肚轻轻地揉,像抚摸一样,根本就没把电路接通,经络自然也不会传导疗效。
古代的医家都提倡“离穴不离经”,就是说穴位可以找不准,但经络找对就行了。按不准穴的,就用敲打法,一敲打,就把那个宝贝穴位从身体深层敲出来了。因为通常穴位要比其他的地方敏感许多。
⑦ 按摩后背有什么好处 按摩后背手法大全
1人的背部为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所经过之处,且人体五脏六腑的背俞穴均位于此,通过按摩刺激可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祛病益寿,治疗和防治相应的脏腑病症,也可以达到强筋健体的功效。
2
身体内某一系统功能失调,可导致该系统出现病变,而系统病变也可能引起系统功能异常,按摩是通过手法所产生的外力,在体表特定的部位或穴位上作功,这种功可转换成能,渗透到体内,通过对失调的系统内能进行适当调整,使其恢复正常,消除疲劳,达到积极的防治作用。
按摩不仅仅是改变整个系统及全身的技能平衡,还能作为信息载体向人体某一系统或器官传入信号,产生一定的生物信息,通过信息传递系统输入到有关脏器,对失常的生物信息加以调整,从而起到对病变脏器的调整在作用。
腰背是人体躯干的重要部位,脊柱周围有大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并分别支配体内各脏器,按摩背部和腰部可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消除疲劳,还能刺激相应部位,通过神经反射使各系统的血管扩张,血流加快,血流量增大,从而有利于代谢产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泄和清除,减少了对神经系统的恶性刺激,使各脏器功能得以恢复。
3
腰阳关取:俯卧,于后正中线,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
主治:腰骶疼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精,阳萎,便血。
命门穴:俯卧,于后正中线,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
主治:虚损腰痛,脊强反折,遗尿,尿频,泄泻,遗精,阳痿,早泄,赤白带下,五劳七伤,头晕耳鸣,癫痫,惊恐,手足逆冷。
悬枢穴:俯卧,于后正中线,第十胸椎棘突下凹陷处取穴。
主治:腰脊强痛,腹胀,腹痛,完谷不化,泄泻,痢疾。
中枢穴:俯伏或俯卧,于后正中线,第十胸椎棘突下凹陷处取穴。
主治:黄疸,呕吐,腹满,胃痛,食欲不振,腰背痛。
大椎穴:俯伏或正坐低头,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
主治:热病,疟疾,咳嗽,喘逆,肩背痛,腰脊强,小儿惊风,七伤乏力,中暑,呕吐,黄疸,风疹。
大杼穴:俯伏位,在第一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主治:咳嗽,发热,鼻塞,头痛,喉痹,肩胛酸痛,颈项强急。
风门穴:俯伏位,在第2胸椎棘突出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主前斗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目眩,多涕,鼻塞,胸背痛。
肺俞穴:俯伏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主治:咳嗽,气喘,胸满,腰脊痛,吐血,喉痹,潮热盗汗。
膈俞穴:俯伏位,于第七胸椎棘突下,至阳旁1.5寸取穴。
主治:胃脘胀病,呕吐,呃逆,饮食不下,气喘,咳嗽,吐血,潮热,盗汗,背痛。
4
在给小儿后背进行按摩时,一般先用揉法,大多采用掌根或大鱼际揉,从上而下,让山放松整个腰背部,然后用揉法从上至下慢慢移动,再进行捏脊疗法,做按摩时手法应轻柔,时间不宜过长,切忌用力过猛,以免损伤皮肤,注意保暖以防感冒。
按摩时采取俯卧位,用掌根揉法从上向下沿足太阳膀胱经,督脉按摩3-5遍;再采用揉法从上至下慢慢移动,移动速度不能过快,以达到放松腰背组织之功效;也可采用弹拨法沿脊柱两侧竖棘肌从上至下慢慢弹拨,用力要揉且渗透到深层组织;最后用揉法或空心掌击打法放松肌肉,疏通经气。
按摩时取俯卧位,先用刺激量较小的手法放松腰背部,沿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从上至下,手法要柔和;点按腰背部穴位,最后用掌根揉或用空心掌轻击腰背部疏通经气,舒筋活络。注意给中老年人按摩背部过程中,要先了解全身各系统的病变以及腰背疼痛原因,以便确定采取按摩的手法慧滑磨和穴位,用力的大小。
⑧ 大椎穴位取穴方法以及它的按摩方法
大椎穴是督脉上的一个穴位,同时也是足三阳经、手三阳经以及背部正中的督脉洞茄会合的地方,是身体阳气的汇合点,平时应避免受寒。我们可用手心来回擦热大椎穴或两手搓热后敷在大椎穴位上来预防纳信察受寒。
大椎穴取穴方法一
我们低头时最高起的骨头是第七颈椎的棘突,在最高坦稿起骨头下方的凹陷中取大椎穴。如果一低头有两个高起的骨头,可以把手指放到两块高起骨头的部位,重复做低头抬头的动作,固定不动的颈椎,会前后移动的是胸椎,在颈椎骨下方的凹陷处取大椎穴。
大椎穴取穴方法二
寻找肩膀两侧肩井穴的连线,脊柱与连线上侧的凹陷处取大椎穴。
大椎穴按摩方法
1、按法:深呼吸,用食指缓缓用力按压大椎穴,缓缓吐气,持续数秒,再慢慢放手,如此反复操作10~15次
2、搓擦法:用食、中、无名指压力均匀地放在大椎穴上,左右搓擦,反复10~15次
3、揉法:以食指和中指或其中一指着力于大椎穴上,做轻柔缓和的环旋揉动,反复10~15次
4、推法:用拇指指腹沿后正中线在大椎穴上作上下推动,反复10~15次
5、拍打法:用食、中、无名指及小指并拢后拍打大椎穴,反复10~15次
⑨ 背部穴位图
背部主要有:大椎穴、至阳穴、曲垣穴、腰阳关穴、陶道穴、脊中穴、天宗穴、身柱穴、治喘穴、命门穴、神道穴、肩井穴、腰俞穴、风门穴、肝俞穴、肾俞穴、厥阴俞穴、 小肠俞穴、肺俞穴、胆俞穴、膏肓穴、三焦俞穴、心俞穴、脾俞穴、志室穴、大肠俞穴、膈俞穴、胃俞穴、肩外俞穴、关元俞穴、膀胱俞穴。
补:灵台穴、筋缩穴、中枢穴、悬枢穴、肩中俞穴、附分穴、天髎穴、秉风穴、臑俞穴、肩贞穴、大杼穴、督俞穴、气海俞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会阳穴、长强穴、魄户穴、膏肓穴、神堂穴、譩譆穴、膈关穴、魂门穴、阳纲穴、意舍穴、胃仓穴、肓门穴、胞肓穴、秩边穴、中膂俞穴、白环俞穴。 以上穴位依次分布在督脉、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等人体经络上 经典穴位推荐
八髎穴
位置:骶椎。又称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和下髎穴,左右共八个穴位,分别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合称“八穴”。
主治:腰骶部疾病、下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小腹胀痛、盆腔炎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用推擦法可使局部发热并向小腹放散。
风门穴
定位: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常用于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颈项强痛、腰背痛等病症的治疗与保健。
膏肓穴
定位: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肩胛骨内缘,抱肘取穴。
主治:常用于咳嗽、气短、健忘、遗精、阳痿、盗汗及诸虚百损的治疗。
至阳穴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灵台穴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肾俞穴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补益脑髓,强壮腰肾,止咳定喘,聪耳明目。适用于肾虚腰痛、腰膝酸软、耳鸣目眩、健忘失眠、阳痿遗精、月经不调、神经衰弱、男子不育、女子不孕、肺心病气喘、肾不纳气、小儿发育不良、诸虚百损等病症。有全身强壮作用,对肾虚、肾炎有一定的作用。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痛的感觉,用力不可过大,时间可稍长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