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李斯特菌病的检查
1.血常规
患者血白细胞总数常增高,分类中以中性粒细胞增多明显,单核细胞并不增多。
2.脑脊液常规
脑膜炎患者脑脊液大多外观混浊,白细胞数为(100~10000)×106/L,其中2/3为多核细胞,蛋白质含量增高达0.5~3.0g/L,而糖量降低者仅占40%,未合并脑膜炎的患者脑脊液常规多为正常,或仅有轻度蛋白质含量增高及淋巴细胞增多。
3.细菌学检查
是诊断本病的关键。
(1)细菌涂片取脓性分泌物,穿刺液,脑脊液,活组织细胞,胎儿粪便等涂片,行革兰染色检查,但据报道脑脊液镜检有2/3的患者标本为阴性。
(2)细菌培养在疾病早期取血,脑脊液,骨髓,羊水,胎粪,胎盘,新生儿脐带残端,受损皮肤或黏膜,孕妇阴道排泄物等作细菌培养,可分离到致病菌。
4.血清学检查
对该菌的抗体反应主要是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升高,双份血清抗体效价递升有助于诊断,但血清抗体检查对本病诊断价值有限,只用于流行病学研究,主要原因是由于:①该菌与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其他革兰阳性菌具有共同抗原,常呈交叉反应,出现假阳性。②血清抗体检测的灵敏度差。③新生儿及免疫缺陷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常不升高。
5.分子生物学检测
近年来应用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及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来进行临床诊断,应用PCR方法可在250µl血液中测出1×104cfu的李斯特菌,敏感性强。
6.常规检查
做X线胸片,心电图,B超和脑CT等检查。
1、快速测试片技术法
快速测试片是指以纸片、纸膜、胶片等作为培养基载体,将特定的培养基和显色物质附着在上面,通过微生物在上面的生长、显色来测定食品中微生物的方法。
细菌总数检测纸片的研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其主要优点是简便、实用、经济、操作性强。近年来以滤纸和美国某公司的 Petrifilm 为载体的测试片已开始被广泛应用。
2、生物电化学方法
生物电化学方法是指通过电极测定微生物产生或消耗的电荷,从而提供分析信号的方法。微生物在滋生代谢过程中,培养基的电化学性质如电流、电位、电阻和电导等会发生变化,所以可以通过检测分析这些电化学参量的变化来实现对微生物的快速测定。
常见的有:阻抗分析法、电位分析法、电流分析法等。生物电化学方法具有测量快速、直观、操作简单、测量设备成本低和信号的可控性等特点。
3、微菌落技术
微菌落是指细菌生长繁殖早期在固相载体上所形成的只能借助于显微镜观察的微小菌落。微菌落技术具有快速、经济、实用的特点,其研究始于 20 世纪50年代,定量测定技术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国外已有报道将该法应用于水、食品中细菌总数的快速检测。
4、气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应用到微生物的检测中,主要是依据不同微生物的化学组成或其产生的代谢产物各异,利用上述色谱检测可直接分析各种体液中的细菌代谢产物、细胞中的脂肪酸、蛋白质、氨基酸、多肽、多糖等,以确定病原微生物的特异性化学标志成分,协助病原诊断和检测。
5、高效液相色谱法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可分析各种体液中的细菌代谢产物、病原微生物等,以确定病原微生物的特异性化学标志成分,协助病原诊断和检测。
‘叁’ 快速检测生化反应的成套细菌鉴定系统有哪些
1、API板条
API板条是法国梅里埃公司生产的一种快速微量的生化反应系统.
2、纸片法
纸片法已经列入了我们国家的国家标准,它是美国3M公司生产的产品。采用3M纸片可以鉴定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计数、霉菌和酵母计数、沙门菌的鉴定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由于纸片的价格比较昂贵,因而限制了在基层单位的应用。
3、选择、鉴定用培养基法
它的原理是在培养基中加入特异性的生化反应底物、抗体、荧光反应底物、酶反应底物等,可使目标培养物的选择、分离、鉴定一次性完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公司生产的显色培养基
(1)首先就是法国科玛嘉公司生产的科玛嘉显色培养基
沙门菌培养基:用于鉴别包括伤寒杆菌在内的沙门氏菌
李斯特菌培养基:用于分离和鉴定产单核李斯特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基: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鉴定和计数
O157:H7培养基:用于分离和鉴定大肠杆菌O-157
大肠杆菌培养基:用于大肠杆菌鉴定和计数
ECC培养基:用于大肠杆菌和大肠菌群的鉴定和计数
弧菌培养基:用于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的分离和鉴别
(2)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BP+RPF,兔血浆+纤维蛋白原培养基,可以在24小时内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也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显色培养基。
(3)德国的Merk公司生产的chromocultColiformAgar培养基。大肠杆菌为墨绿色或者是大红色的菌落,沙门菌为淡绿色至蓝绿色菌落。柠檬酸杆菌和克雷伯菌为橙红色至红色菌落,其他肠道菌为无色菌落。
‘肆’ 关于国标中单增李斯特菌检测的问题
实验室验证食品中李斯特菌新国家标准检验方法可操作性及可行性.方法:按照国家CDC"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李斯特菌检验标准"验证方案进行.结果:用不同浓度的沙门菌菌悬液人工染菌二类食品各加份,用增菌液两步增菌,两种分离培养基分离,对比检出率及分离效果.检出率62.5%,最低检出限为0.5 cfu/25 g~13 cfu/25 g.结论:该方法使用了选择性强、特异性高的分离培养基及快速筛选方法,如Vitek GNI、API10300、显色培养基等,克服了传统李斯特菌检测方法检测周期较长、所需试剂繁多、菌落生长慢等缺点,使李斯特菌的检测更加快速、简便、特异、敏感.该方法使李斯特菌检测具有更好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伍’ 如何实现快速检测及有效控制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肠杆菌, 也是肠杆菌科中最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据有关资料统计由沙门氏菌引起的疾病病例在病原菌食源性疾病病例中所占比例已超过三分之二,2007年发生的“ 花生酱事件”以及 2008 年发生的“ 西红柿 事件”等[1]沙门氏菌中毒事件的发生也使得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检测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主要是对食品中沙门氏菌的传统检测方法以及后续建立的以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生物传感器和电化学为基础的快速检测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综述,旨在为该致病菌的检测方法的研究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1、 传统的检测方法(国标法)
目前, 我国对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检测大多采用GB 4789.4-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氏菌检验》对食品样品进行检测,这种传统的培养方法可分为前增菌、增菌、分离培养、生化试验和血清学鉴定等步骤进行。虽然传统培养法可靠性高,但是其操作繁琐且耗时费力,并不能满足食品快速检测的要求。
2、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2.1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PCR技术是一项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且快速准确的微生物检测技术,也被许多学者用于对食品中沙门氏菌进行检测和研究。汪琦等[2]就采用传统培养方法 、BAX(r)方法和PCR 方法 3 种方法对沙门氏菌进行检测。在常规PCR的基础上宋东晓[3]建立了检测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新的PCR方法——多重PCR。此外其他新的PCR技术也运用于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检测,钟伟军[4]通过对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的摸索,建立了检测沙门氏菌的核酸荧光定量PCR方法,此研究为食品中沙门氏菌快速检测试剂盒的研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2核酸探针技术
核酸探针技术是根据核苷酸碱基互补的原理,在已变异的DNA样品中加入用同位素等标记的DNA特异片段,在一定条件下两片段进行杂交从而达到检测DNA的目的。此技术不仅简便、快速而且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已用于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检测。Almeida等[5]通过建立一种新颖的肽核酸探针结合荧光原位杂交方法对血液、粪便、水以及婴儿奶粉样品中沙门氏菌进行了检测,准确度高达 100%。
2.3基因芯片技术
基因芯片技术是利用已知核酸序列的探针与靶核苷酸序列杂交,然后通过信号检测对其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在沙门氏菌等各种致病菌的分析检测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饶宝等[6]通过建立检测致病菌的基因芯片检测方法,设计了通用引物和特异性探针: 沙门氏菌探针、大肠杆菌探针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探针,实现了同时检测并区分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目的。祝儒刚等[7]运用多重 PCR 结合基因芯片技术建立了检测肉及肉制品中的大肠埃希氏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等5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验方法。
2.4噬菌体裂解技术
噬菌体有特异性裂解细菌的作用。张碧波等学者利用此技术进行沙门氏菌
快速检测,结果和其他学者相同,据此得出特异性噬菌体可以检测出沙门氏菌,此法方便可行。姜琴等[8]利用噬菌体裂解对150份食品样品进行快速检测,结果说明肠杆菌科噬菌体组合对培养10h的沙门氏菌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这对实现沙门氏菌实时、快速而准确的检测有重要意义。
2.5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是2000年Notomi等开发的一种新的恒温核酸扩增方法,此方法的特点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且简单、快速,适合对大规模样品的快速检测[9]。李佳桐[10]通过实验建立了沙门氏菌的LAMP检测方法,并将此方法与常规PCR进行比较,结果显示:LAMP方法对沙门氏菌的检测恒温65℃下只需要40min,只扩增沙门氏菌,不会扩增其他革兰氏阴性菌,最低可检出浓度10cfu/mL,比常规PCR的最低检出浓度高1个数量级,通过添加荧光染料SYBR Green Ⅰ,能够快速简便的观察检测出绿色的阳性结果十分明显的区别于橙色的阴性结果。
3、免疫学方法
3.1酶联免疫吸附技术
酶联免疫吸附法简称 ELISA, ,此技术敏感性高 ,不需特殊设备 ,结果观察简便,早在1977年就有报道将酶联免疫吸附法用于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检测。伍燕华等[11]设计捕获抗体和检测抗体,建立快速检测沙门氏菌双抗夹心ELISA方法对食品中的沙门氏菌进行检测。张帅等[12]建立双抗夹心ELISA体系,检测模拟污染肉样中沙门氏菌,其检测限为800CFU/g,等均并与其他血清型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等菌均无交叉反应,特异性良好。
3.2免疫荧光标记技术
免疫荧光标记技术是根据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将荧光素标记在已知抗原(或抗体)上,与特异抗体(或抗原)结合后产生荧光,可用来定位抗原或抗体、并通过定量分析,确定测定含量。叶明强[13]基于纳米免疫磁珠富集,免疫量子点标记,建立了一种食品中沙门氏菌的含量进行快速检测的方法,研究出了一种新型的免疫荧光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
3.3斑点免疫金渗滤法
免疫胶体金技术是以胶体金作为标记物结合免疫原理的一种应用于抗原抗体的新型技术,该技术运用最广泛的就是斑点免疫金渗滤法(DIGFA)。孔繁德等及曹春梅等都利用此技术对沙门氏菌的快速检测进行了研究,曹春梅等[14]是利用斑点免疫金渗滤法对沙门氏菌O9抗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此法简单、快速,适合推广运用;孔繁德等[15]是通过建立直接检测沙门氏菌的斑点免疫金渗滤法检测试纸盒对该菌进行了研究。
3.4免疫磁性分离技术
免疫磁珠分离技术是将特定病原体的单抗或多抗与磁珠微球偶联,并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形成磁珠,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磁珠会发生定向移动,从而达到分离目标病原体的作用。食品样品中致病菌含量很少,常规的方法是很难从中分离出来的,借助免疫磁性分离技术可以达到快速分离的目的。王海明等[16]应用磁免疫技术建立快速检测食源性沙门氏菌的方法,结果表明此方法能对食品基质中的目标菌进行快速有效的富集,其检测限<10cfu/25g,检测周期约为40小时。胡霏[17]也通过实验针对鼠伤寒沙门氏菌建立免疫磁分离技术结合荧光层析技术的快速检测方法。
4、生物传感器技术
生物传感器是利用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如酶 、多酶体系 、抗体等做为敏感器件,然后配以适当的信号传导器所构成的分析检测的工具。我国学者已采用此法对沙门氏菌的抗原、抗体的免疫吸附进行检测,并已用于快速检测食品中致病的沙门氏菌,而仅需 1h 完成,达到了快速的检测目的。宁毅[18]在对碳纳米管性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分子探针构建了碳纳米管生物传感器,并将其用于沙门氏菌的检测,结果显示所构建的传感器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稳定性好。
5、电阻抗技术
电阻抗法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生物学技术,因为具有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准确性好等优点,目前此法已用于食品中沙门氏菌检测检验并已通过美国公职分析化学协会(AOAC)认可。陈广全等[19]建立了电阻抗法快速检测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方法,并将其与常规培养法进行比较,对食品中的沙门氏菌属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电阻抗法比传统培养法更加快速、可靠。
6、总结
综上所述,沙门氏菌检验技术正从传统的培养方法向分子检测方法改进,并向仪器化、标准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并且食品安全、致病菌等问题对人类健康以及生活环境都造成了严重威胁,加强沙门氏菌检测势在必行。目前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技术大多具有检测迅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特点,此外这些方法还具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改进和创新,建立更成熟可靠、方便快捷的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技术。
‘陆’ 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制备方法
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制备方法:
1、将-80℃冻存的菌株接种于固体BHI培养基,置于37℃培养18h进行活化。挑取单菌落于5mL液体BHI培养基中,37℃、200r/min培养过夜。次日,按1:100的比例转移至1L新鲜液体BHI培养基中继续培养至OD600为1.0。
2、2.2超滤浓缩法提取膜囊泡当细菌培养至OD600为1.0时,4℃、6000r/min离心20min收集上清液,经0.45μm或0.22μm滤器过滤,除去细胞碎片等杂质后转移至截留相对分子质量100kD的超滤浓缩管中,4℃、4000r/min离心20min。取浓缩液,经4℃、31174r/min离心3h后弃上清,用10mL的磷酸缓冲液悬浮沉淀,重复离心一次后,将沉淀重悬于1mL磷酸缓冲液中,经0.22μm滤器过滤后进行无菌检验,鉴定其无菌后于-80℃保存,即为提取的膜囊泡。将所提取的EGDe、EGDeΔprfA和EGDeΔprfA+pERL3-prfA*的膜囊泡分别表示为EGDe-MVs、ΔprfA-MVs和prfA*-MVs。
3、Optiprep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膜囊泡Optiprep梯度离心液用DMEM分别配制成浓度为25%、30%、35%、40%和45%。吸取经过超滤浓缩法(同1.2.2)提取的1mL产物转移至Beckman离心管中,再依次加入2mL的45%、40%、35%、30%和25%Optiprep,于4℃、31174r/min进行超速离心15h。离心完毕后,小心收集30%-35%的组分于Beckman离心管中,并加入10mL磷酸缓冲液,再次进行超速离心。重复离心3次后弃上清,将沉淀重悬于1mL磷酸缓冲液中,经0.22μm的滤器过滤后进行无菌检验,鉴定其无菌后于-80℃保存,即为提取的膜囊泡。
4、BCA法测定膜囊泡的蛋白浓度并计算膜囊泡的产率MVs蛋白浓度的具体测定方法参见BCA蛋白浓度测定试剂盒说明书。利用稀释平板涂布法统计OD600为1.0时的菌落数,以每1013个CFU获得的蛋白量(μg)为膜囊泡的产率。
5、负染电镜观察膜囊泡的形态将铜网浸泡在MVs样品中吸附大约20min后取出,用滤纸与铜网垂直接触以除去多余液体。随后将铜网浸泡在PTA染液中染色5min,取出后于阴凉处自然干燥2-3d,即可用于电镜观察。
6、对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细菌生物被膜的培养及检测参照冯飞飞等[10]的方法。将3株细菌的MVs稀释至同一浓度(0.2mg/mL)后,按照1:1的比例分别取100μL相应的MVs加入到含100μL菌液(同种菌株或者不同种菌株)的96孔板中。另设置2组不含MVs的参照:一组加入等量菌液,另一组加入等量的磷酸缓冲液。待上述操作完毕后,将96孔板置于37℃分别培养24、48和72h。培养相应时间后,酶标仪测定其OD600值,以检测其生长情况;随后弃去各孔培养基,所生成的生物被膜经蒸馏水洗涤,室温干燥后,用1%乙二酸铵结晶紫染色,并测定其OD595的光吸收值。所获得的试验数据使用Origin8和SPSS22进行分析处理。结晶紫染色后的生物被膜直接置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拍照记录。
7、膜囊泡的溶血活性检测溶血活性的测定参考于新惠等[12]的方法。将来源于不同菌株的MVs稀释至同一浓度(0.2mg/mL)后,分别取一定量的MVs加入含1mL红细胞悬液的离心管中,阴性对照组加入等量的磷酸缓冲液,阳性对照组加入等量的无菌水;另取等量的MVs加入1mL红细胞悬液后再添加2mmol/LDTT。将以上离心管置于37℃孵育3h后,室温、2600r/min离心5min,吸取800μL上清于一次性比色皿中测定OD543的值,即为MVs的溶血活性值。
8、膜囊泡对棉铃虫幼虫体重、存活率和化蛹率以及幼虫发育时间的影响选取生理状态基本一致的4龄棉铃虫幼虫置于冰上麻醉2h待用[13]。将来源于不同菌株的MVs稀释至同一浓度(0.2mg/mL)后,吸取5μLLm-MVs自幼虫第一腹足下注入,对照组注入等量磷酸缓冲液,每组18条幼虫。注射完成后每隔24h称取幼虫体重,并统计存活率、化蛹率及幼虫发育时间(自购买之日起至末龄),数据的计算方法为:化蛹率=蛹数/试虫总数×100%;存活率=存活数/试虫总数×100%。
‘柒’ 病原微生物中细菌常见检测方法有哪些
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变异迅速,快速鉴定病原微生物的检验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前进着。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主要有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生化反应、血清学反应、核酸分子杂交、基因晶片、多聚酶链反应等,该文对这些检测技术进展做一综述。 对人和动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又称病原体,有病毒、细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真菌、放线菌、朊粒等。这些病原微生物可引起感染、过敏、肿瘤、痴呆等疾病,也是危害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出现的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西尼罗病毒感染等疾病的传染性极强,往往造成世界性大流行,因此对病原体的检测必须做到快速、准确。常规病原学检测方法操作繁琐,检测周期长,而且对操作人员技术水平要求比较高。随着医学微生物学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病原学诊断已不再局限于病原体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的检测手段不断出现并被应用于临床和实验室 J。核酸分子杂交技术、PCR技术、基因晶片技术等检测方法,自动化程度高,快速省时、无污染、结果精确,可以准确灵敏地鉴定病原微生物。1 传统的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传统的病原微生物学实验室检查以染色、培养、生化鉴定等为主,将标本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和接种在培养基上进行分离培养是对细菌或真菌感染性疾病进行病原学诊断的常用方法。1.1 直接涂片镜检病原微生物体形体积微小,大多无色半透明状,将其染色后可借助显微镜观察其大小、形态、排列等。直接涂片染色镜检简便快速,对那些具有特殊形态的病原微生物感染仍然适用,例如淋球菌感染、结核分枝杆菌、螺旋体感染等的早期初步诊断。直接涂片镜检不需要特殊的仪器和装置,在基层实验室里仍然是十分重要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手段。1.2 分离培养与生化反应 分离培养主要用于临床标本(如血液、痰、粪便等)或培养物中有多种细菌时对某一种细菌的分离。细菌的生长繁殖需要一定时间,检测周期较长,不能同时处理批量样本。为解决这一问题,各种自动化培养和鉴定系统不断产生,传统鉴定方法也在逐步改进,大大加快了检验速度。例如Microscan WalLCAway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可同时做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检验500多个菌种。苛养菌如肺炎链球菌、淋病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对营养要求比较高,常规培养阳性率低。雍刚 等将不要同比例的葡萄糖、玉米淀粉、生长因子、酵母粉、氨基酸等特殊增菌剂加入到巧克力培养基中制成了新型淋病奈瑟菌培养基,大大提高了淋病奈瑟菌的分离培养率。苏盛通等在营养琼脂中加人了中药红枣、赤小豆培养甲型链球菌、乙型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细菌,生长指数明显高于血平板。1.3 组织细胞培养 活组织细胞培养适于专营活组织细胞内生存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等。不同病原体敏感的组织细胞是不一样的,将活细胞从病原体敏感的动物组织中取出在体外进行原代培养或用病原体敏感细胞系进行传代培养,再将病原体接种于相应的组织细胞中后,病原体可在其中繁殖增长,引起特异性的细胞病变效应。也可以将病原体直接接种于敏感动物体内,引起相应组织器官出现特异的病理学改变。往往可以根据这些特异的病变对病原体进行鉴定。2 血清学与免疫学检测血清学检测是通过已知的抗体或抗原来检测病原体的抗原或抗体从而对病原体进行快速鉴定的技术,简化了鉴定步骤,常用的方法包括血清凝集技术、乳胶凝集实验、荧光抗体检测技术、协同凝集试验、酶联免疫测试技术等。酶联免疫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血清学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仅可检测样本中病原体抗原,也可检测机体的抗体成分。幽门螺奸菌在我国人群感染率高达50% ~80%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唾液中抗HP抗体来诊断HP感染,其结果满意。乙型肝炎病毒(HBV)在我国人群中感染率极高,ELISA应用于乙型肝炎病人早期血清学诊断的效果最为明显。临床上致病菌往往和非致病菌混合在一起,如何从这些细菌中分离出目标菌是关键。免疫磁珠分离技术(IMBS)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在微生物检测领域中一种新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将特定病原体的单抗或多抗或二抗偶联到磁珠微球上,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形成磁珠一目标病原体复合物或磁珠一一抗一目标病原体复合物,在外部磁场磁力的作用下,将目标病原体分离出来。目前已经开发出了针对各种病原体的免疫磁珠,如大肠埃希菌、李斯特菌、白色念珠菌、军团菌等,广泛应用到各级科研和实验室 。经IMBS分离出的白色念珠菌可直接在显微镜下检测,检测时间缩短至4 h。IM—Bs还可以和其它检测技术联合来检测病原菌,免疫磁珠分离得到的目标菌可继续用于分离培养使大肠埃希菌0157最低检测限由200 cfu·g 提高到2 cfu·g~;IMBS结合聚合酶链反应(IMBS—PCR)可对培养条件比较特殊的细菌如苛养菌、厌氧菌进行快速检测,肉类中的产毒素型产气荚膜梭菌经IMBS.PCR检测
目前主要普通培养(简称标)般报告要用仪器、核酸检测(PCR)、目前快速检测(主要包括:免疫磁珠、酶联免疫试剂盒、金标检测卡等根据自需求选择
目前主要有普通培养法(简称国标方法)一般出报告的要用,仪器法、核酸检测法(PCR)、还有目前的快速检测法(主要包括:免疫磁珠、酶联免疫试剂盒、金标检测卡等。这个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吧。
简述hiv的微生物学检测方法有哪些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性疾病 。梅毒螺旋体感染人体后出现两种抗体:一种是特异性抗体(TPHA),为lgM。当有补体存在和厌氧条件下,对活螺旋体的动力有抑制作用,并可将螺旋体杀死或溶解,对机体的再感染有保护作用。另一类是非特异性抗体(快速血浆反应素 RPR)。为lgA与lgM的混合物,可与正常生物组织中的类脂抗原发生非特异性结合,对人体无保护作用
传统检测有三种方法
1、直接显微镜观察,正常情况,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相同的培养基、温度以及培养时间),同种微生物表现出稳定的菌落特征。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菌落特征对微生物种类进行判断。
2、选择培养基培养微生物或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选择培养基,其作用是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选择培养一般是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同化作用型别或某一特征进行间接判断,得到的微生物往往并不只有一种,但是能够大致确定这些微生物存在的共有特征从而对其分类。
3、鉴别培养基,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特点,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品。与选择培养相比,鉴别培养基的鉴别所得结果的范围比较小,一般可直接测定某微生物的种类。
现代定义
微生物:个体难以用肉眼观察的一切微小生物之统称。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少数藻类等。(但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见的,像属于真菌的蘑菇、灵芝等。)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非细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须依赖于活细胞。
根据存在的不同环境分为空间微生物、海洋微生物等,按照细胞机构分类分为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
主要特征
1、体小面大
2、吸多转快
3、生长繁殖快
微生物的这一特性使其在工业上有广泛的应用,如发酵、单细胞蛋白等。微生物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好朋友。
这个是我在网上找到的的微生物的检测试纸片,也不知道方法咋样,你要也可以去网站上看看的
像大肠杆菌测试纸片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是一种新出现的食物传播性疾病的病因。它除了引起腹泻、出血性肠炎外,还可发生溶血性尿毒综合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严重的并发症。自1982年美国首次发现因该致病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以来,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疫情开始逐渐扩散和蔓延,相继在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多个国家引起腹泻爆发和流行。我国已陆续有十余个省份在市售食品、进口食品、腹泻病患者、家畜家禽等分离到大肠杆菌O157:H7。大肠杆菌O157测试片(FilmplateTM E.coli O157BO204)3方元方圆生物的采用进口高选择性显色培养基作为主要原料,运用专有技术,做成一次性快速检验产品,一步培养15~24h就可确认,大大地简化了检测程式,非常适合各级检验部门和食品企业使用。本品适用于海产品、水产品、各类熟肉制品和冷荤、蛋及蛋制品等的快速检测。参照标准: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NM检验(GB/T4789.36)。
; 用浸有灭菌生理盐水的棉签在被检物体表面取25cm2的面积,在其内涂抹10次,然后剪去手接触部分棉棒,将棉签放入含10mL灭菌生理盐水的取样管内送检。擦拭时棉签要随时转动,保证擦拭的准确性。对每个擦拭点应详细记录所在分场的具 *** 置、擦拭时间及所擦拭环节的消毒时间
先配制固体培养基,再划线培养1天,之后挑每一种菌落的细菌制片,显微镜下观察细菌的种类
‘捌’ 李斯特氏族显色培养基能分离出伊氏李斯特氏菌吗
李斯特氏族显色培养基能分离出伊氏李斯特氏菌,李斯特氏菌显色培养基可快速检测食品和药品中单增李斯特氏菌。阴性结果可在3天内检测完成。单增李斯特氏菌显蓝色,菌落周围有一不透明环。蛋白胨提供氮源和氨基酸,氯化钠维持渗透压,琼脂是凝固剂,氯化锂抑制革兰氏阴性菌生长,抑菌剂抑制除李氏菌外的革兰氏阳性菌生长李斯特菌显色培养基是根据李斯特菌的β-葡萄糖苷酶活性、鼠李糖发酵特性和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C(PIPLC)活性进行的特异显色。有β-葡萄糖苷酶活性则菌落为蓝绿色,有鼠李糖发酵特性则菌落背景为黄色,有PIPLC活性则菌落周围有不透明光晕。
李斯特菌显色培养基的工作原理:不同微生物内,含有不同胞内酶。显色培养基在分离培养基中,加入了人工合成的微生物特异性酶的底物。(该底物由显色基团和微生物可代谢物质组成,通常无色。)当显色培养基里的目标菌大量繁殖时,在细菌特异性酶作用下,培养基中的底物游离出显色基团,使目标菌落呈现出特定的颜色。实验者可通过观察菌落的颜色,直接对菌种做出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