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么能改善青少年的行为不良呢我孩子上初中了,有很多的不良习惯。
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 改变孩子不良行为及习惯的十四大有效策略
有效策略之一过度矫正法
冬冬今年7岁,是个非常好动的孩子,可是常常将自己的东西丢三落四,而且最令人生气的是:凡是行经之处总会有些纪念物留下。例如,他会让房门大开,把外套随手扔在沙发上,客厅里有他的运动鞋,完全无视于他人的提醒、警告和惩罚。他妈妈每天都跟在他身后面替他收拾这收拾那的,根本没有时间做其他的事情,因此对冬冬的行为感到非常的头痛。
于是她和先生商量,决定使用自我矫正和过度矫正法。他们告诉冬冬,以后不再跟他屁股后面替他拾东西;而且只要一发现他又乱丢东西,不管当时他正在做什么,都必须停下来把东西放妥归位才能继续下去。不仅这样,只要当时家中有任何一样东西位置不对,他就必须使它归位,直到爸妈满意为止。冬冬的父母跟他详细说明了这些新规定后,他们还示范表演了一次,直到冬冬完全明白为止。
连着两天冬冬都表现良好,周围一切都是干净整齐的。但到了第三天,因为他赶着看一个电视节目,又忘了把房门关好,衣服和玩具也散了一地,冬冬的妈妈当场把电视机关掉,然后要他把房门关好并且将东西收拾好,接着又要他清理烟灰缸,整理沙发垫,直到客厅看起来干净舒爽为止。因为冬冬的动作太慢,结果他想看的那个电视节目,他只看到了最后的5分钟。
第四天他又忘了关门,可是这回他在妈妈发现前就赶快去把它关好。从此以后,冬冬很少再要别人提醒他做这做那的;而且每次他收唤悔拾完毕都会叫妈妈来看看他的工作成果。
曼华是个四年级的学生,她经常因为无法按时交作业而成绩不佳。在她连续两个月一直没有改善迟交作业的情形之后,曼华的老师告诉她再不按时完成家庭作业,那么要用下课时间15分钟来写功课;另外,她还必须待在教室里,而且必要时,还要请她放学后多留15分钟来写功课;除此之外她还必须完成同一单元的额外作业。这就是过度矫正法。
老师和曼华详细讨论了细则,并且回答了她所有的问题,直到她同意为止。为了确定曼华是否了解规定,老师还问了她有关的细节问题。
在有过两天没有课余时间,及和前正放学后被留下来的经验后,曼华开始准时悔孝交作业。曼华习惯的养成,妈妈也是功臣之一,因为在老师跟妈妈联系过后,妈妈在家里也利用过度矫正法,使曼华在晚饭后开始做功课,而不拖延到睡觉前。
以上两个例子,就是用自我矫正和过度矫正法改变不良行为习惯的。目的是让孩子感到厌恶,产生自我改正的意识。
有效策略之二消退法
马凡在学校被视为“有问题的学生”,他的老师对他感到非常头痛。因为不管老师要求他做什么事,或指派做任何功课,马凡总是要和老师争辩一番,反问老师为什么他要做这些事或说老师指派不公平等。
后来,老师开始采用不同的态度对待马凡,每当马凡开始和他争辩时,老师就转过身去指导别的学生或埋头于他自己的工作。3星期后,马凡的争辩行为不再出现了;同时马凡似乎也改变了,他不但变得更快乐,其他那些惹人讨厌的行为似乎也消失了,马凡比班上其他他同学看起来并没有问题。
如果别人正在做一些你所不喜欢的行为,以引起你的注意,而你也已预先准备好态度不去注意他,这就是所谓消退法,俗称忽视法策略,也可以称为是“冷处理”策略,或撤销关注策略。所以不要去注意那些不良的行为,促发它的出现,这样一种健康而愉悦的关系就会发展起来。对于闹别扭、发脾气、撒娇、无理取闹、呜咽、搞恶作剧、班级小丑等行为采用故意忽视法较有效。
例如,一天晚上纤纤要吃糖果,而家里正好没有了。妈妈告诉她明天给她买,纤纤不从,哭着非要吃糖,怎么说也不行。后来,妈妈把平时放在糖果的空罐子拿到纤纤面前,对她说:“你就在这儿哭吧,如果能哭出糖果,你就吃,要是哭不出来,你就一直哭到明天,我可要看报纸去了。”说完转身走向书桌。奇怪的是妈妈刚拿报纸,纤纤不哭了,自己擦眼泪,抱起了她的玩具娃娃,自言自语地对娃娃说:“不哭,明天再买糖吃。”为什么妈妈言劝她不听,不理她走开了,她反而明白过来了呢?这里,关键是妈妈不再与她纠缠,并不再关注她,使她冷静下来了,也就明白了明天才能买糖的道理了。经历过这么两三次的“冷处理”,孩子一般以后就不会再无理哭闹。因为他知道了闹也没有用。如果父母能够从小就迁就不孩子无理取闹,就不会出现令父母无可奈何的大哭大闹的场面。
当孩子无理取闹,向父母有意挑衅,父母最好采取忽视法,也就是进行“冷处理”,从挑衅中撤退下来,无须应战。多数情况下,孩子发起的挑衅是为了与父母进行权利的较量,或是对自己的行为范围试探,看看自己能得到多大的自主权。如果我们卷入这场冲突,对孩子的错误动机是一种鼓励。从矛盾升级中退出,留下一个想闹的孩子,他自知无趣,又没对手,又不好玩,最终只好放弃。父母从他们的挑衅中退出,等于告诉孩子:“你走得太远了,这里就是界限。”孩子会很快地领悟其中的道理,调整自己的行为,重新回到与父母合作的状态。
马克的父母对教训孩子并不陌生,他们对自己的小叛逆者用尽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他们打他、罚他站墙角、赶他早点上床、责骂他、呵斥他,但这些都不起多大作用。小马克的暴躁脾气依然如故。
后来,有一晚上,马克的父母都在客厅看报纸,他们说了些什么话惹怒了他们的儿子,马克便倒在地上雷霆大发,他尖叫,用头撞地,挥手踢脚。这次父母亲都被彻底激怒了,但都一时不知所措,于是他们便置之不理。他们一声不吭地继续看他们的报纸。
这恰恰是小马克最不期望的情形,他站了起来,看着父母亲,又倒下去把先前的好戏上演了第二遍。他的父母亲再一次对此没有任何反应。这一次,他们心照不宣地看着对方,然后惊讶地打量着马克。马克突然又倒在地上上演了第三遍。马克的父母亲继续不理睬他。最后,马克的反应是什么呢?他觉得自己趴在地上哭叫实在太傻了。从此,他不再朝别人乱发脾气了。
马克的乱发脾气因为没有得到强化而自然消失了。
比如,邻居阳阳虽然只有6岁,但是很有礼貌,一天早上见了你时喊“阿姨好!”由于当时你心情不好,不想搭理任何人,对阳阳的问候也置之不理,第二天早上,阳阳见到你向你问好的可能性就减小了。
本例是消退法一个错误应用的例子,把一个好的行为消退了也就是把本来应该强化的行为消退了。
斯金纳认为强化是塑造行为的基础,行为得不到强化是易于消退的。依照斯金纳的看法,儿童所以要做某事“就是想得到成人的注意”。要使儿童的不良行为消退,可在这些行为发生的时候不予理睬,排除对他的注意。在儿童的眼中,是否多次得到外部刺激的强化,是他衡量自己的行为是否妥当的唯一标准,练习的多少本身不会影响到行为反应的速率。练习在儿童行为形成中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提供了强化的机会。只练习不强化是不会巩固和发展起一种行为的。
运用不理睬的消退法这一策略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多次使用方可见效;二家庭成员要态度一致,结成统一联盟;三与正强化配合使用。对孩子的不良行为采用置之不理,故意忽略,撤消关注,当孩子出理良好的行为时要及时地补充关爱和赞赏;四连续使用,不能用用停停,否则会加剧孩子的不良行为。
有效策略之三斥责法
王先生与王太太有一个3岁的女儿叫美美,经常把食物弄得满桌满地都是,他们觉得美美已经够大了,不应该再把食物弄得乱七八糟。因此,当下次全家人开始吃饭,美美又开始在乱搅食物时,王先生用劲捉住美美不让她碰食物,并看着她,用坚定的语气说:“美美!我们不喜欢你乱弄食物,因为你这样玩,爸、妈必须花很多时间来收拾这些脏乱。现在用你的汤匙好好吃!”美美好好地吃了几口后,王先生说道:“你吃得很好,美美!你吃得这么好,爸妈都高兴!”
在吃这顿饭的过程中,爸爸、妈妈斥责了美美几次,但当她好好吃了几分钟后也称赞了她几次。这一过程在每次吃饭时都得到了实施,一星期后,美美便不乱弄食物了。当然爸爸、妈妈还会不时称赞美美良好的饮食行为的。张老师在幼儿园中工作,班上有一个男孩叫大伟,经常打其他小朋友,老师决定用斥责策略来纠正大伟的行为。
当下一次大伟再打人时,张老师抓住大伟的肩膀,看着他说:“大伟!你不可以打小凯,如果你再打别的小朋友,就没有人喜欢你了,你也交不到朋友。”不论何时,张老师只要看到大伟打人时,就会持续地用此方法来斥责大伟。此外,张老师只要看到大伟和其他小朋友玩得很好时,她总会笑着告诉他们,她很高兴看到他们和睦相处。有时她会拍拍大伟,或给每个小朋友一些饼干,这样过几个星期后,大伟打人的行为已逐渐少了。
运用斥责法的基本原则有:
(1)只有在具体说明下列三点后,斥责才最有效:①受斥责的行为;②受斥责的理由;③应取代的适当行为;
(2)语气坚定,但不可用尖锐的声音来传达斥责,更不可失去控制开始大吼,如此反复使音调显得不够坚定;
(3)用肢体语言加强表达,用眼睛直视孩子或瞪视着他;
(4)必须靠近孩子身旁,否则效果甚微。你若不靠近孩子也很难用目光注视,更无法抓住他的肩膀来增进斥责的效果;
(5)不要忽视不良行为,持续一致并且在不良行为尚在萌芽阶段时,即予铲除方为上策;决不能迁就孩子的“第一次”犯规,要狠抓“初犯”。因为那些较严重的不良行为出现前总会有一些轻微的不良行为,而后者是比较容易用斥责技巧来修正。如在吵架之时就斥责,这样就可以避免打架行为出现;
(6)用身体接触来阻止危险或持续性的不良行为,凡对孩子或其他人构成威胁的行为皆应立即禁止。譬如,触摸电源、在街上乱跑、打架、破坏公物等行为即需用身体接触等方式给予斥责;
(7)经常称赞良好的行为;
(8)必要时要用具体的行动支持,当斥责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时,可配合使用其他减少不良行为的方法,以增强成效。如隔离、过度矫正、剥夺权利等;
(9)情绪不要失去控制,在斥责时切记要控制情绪,不要脸红脖子粗。如果你不想情绪失去控制,最好是让孩子了解到,你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却无法容忍他的不良行为。用身体接触的方式来阻止问题行为的产生,可以使情绪得到控制,同时不会失手伤到自己或孩子;或用隔离法、过度矫正等技巧来支持你的斥责。最后要注意的是,在良好行为出现后立即给予称赞,如此可让孩子了解,你只是不喜欢他的那种行为而不是不喜欢他。
有效策略之四制约法
一、规则制约法
丹娜早晨的动作非常慢,父母亲便决定用“时间卡”来改正她磨蹭的习惯。具体做法是要求女儿每天睡觉前上好闹钟,早晨起床后,先在“时间卡”的第一关上画个圈,如果是按时起床,就要求丹娜在起床后的40分钟内收拾好自己的房间、刷牙、洗脸、做好弹钢琴的准备。如果延误了第一关她晚上就得提前半小时上床;如果再误第二关她就得提前一个小时上床,可以在床上学习,但不能打电话或看电视。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我们觉得最大的好处就是把原来由母亲担负的责任还给了孩子,由于目标是明确的,处罚的办法也很清楚,执行起来就容易多了,家长不必捶胸顿足,孩子也不会有太强的逆反心理。
制约法就是用纪律、规范、制度来约束孩子,使其按正确的要求去做,并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及习惯的方法。孩子自觉性不高,需要一定的规则制约。要克服不良习惯既需要内部的意志力,也需要外部的强制力,完全靠自觉是不行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纪律、规范、制度的制约对孩子成长是十分必要的。一条没有岸的溪流只是一片沼泽,孩子的成长需要制约与引导。有了这些制约就有了警戒,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明明白白地规定着,它可以提醒孩子,防止孩子犯错误。用外在的规则、纪律帮助孩子培养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父母通过一些规则,要求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让他们逐渐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冲动和能力。如果没有规定,完全凭家长临时说了算,孩子就会无所适从,它不利于培养出规范的行为。规范、规则的约束力,它对孩子成长很有必要。有了规则、制度就要认真贯彻执行。规则、制度定得再好,不执行也是无用的。建立了规则,又不执行,比没有规则还坏。没有规则,可以建立,建立了却不执行,以后就很难建立规则的权威。执行规则、制度是制约法的关键。规则、制度执行得好坏关键是家长能否用它们严格要求孩子“一以贯之”。要执行好就要经常提醒孩子按规则、制度去做,建立孩子执行规则、制度的意识,事事处处用规则、制度提醒孩子,事后用规则、制度进行总结对照,使规则、制度真正成为约束孩子的“法律”。
制约法要真正起到制约作用就要运用奖励和惩罚的手段。对于认真执行规则、制度的行为要给予表扬、奖励,使孩子执行规则、制度的行为得到强化,使其更好地执行它们;对于违反规则、制度的行为要给以批评甚至惩罚。没有奖励和惩罚,规则、制度就失去威严,所以奖励和惩罚可以说是制约法的生命。
制定规则、制度要合理、公正。也就是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要符合实际,过严、过宽都不利。为了便于培养孩子的良好的道德,在家里,每一个阶段应重点强调一两个规定,以便于集中力量养成或矫正某一两个习惯。简明扼要,少而精,规定太多,太滥是无益的。制定规则、制度最好征得孩子的同意,如果能和孩子共同讨论更好,孩子认同了才有自觉执行的基础,完全强制命令也是不行的。规则、制度一经制定就要相对稳定,不能朝令夕改,但也要随着孩子的成长增减内容。
执行规则、制度的坚定性来源于组织纪律的制约,没有一定的纪律制约就会出现规则、制度软化的现象,规则、制度就不能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出现规则、制度软化现象主要的原因是监督软化。如果在监督过程中不坚持原则,使“规范变通”,搞所谓的灵活性,或“规则、制度扭曲”,在执行的过程中走了样,就会失去监督系统的严肃性,使规范失去威慑力量。因此在贯彻规范时必须有严格的检查制度、奖惩制度。
二、家规制约法
家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全家人的,是家庭“公约”,人人都应遵守,同成长,共进步;另一类是针对孩子的,是家长用守则的形式来约束儿女的行为,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对于任何家庭来说,两种家规都是需要的。
(一)家庭制度
宋女士孩子长到10岁几乎没有做过任何家务,成绩一般;丈夫上网成瘾;她也整天赌气不收拾房间,家里乱七八糟,常常连下脚的地方也没有。整个家庭处于“无政府”状态。为此苦恼不已,不知如何解决?她上班的时候看到学校的各种制度,上级的各种规定经常贴在宣传栏里,挂在墙壁上,时刻提醒大家对照执行,而且与奖惩挂钩,她就萌发了制定家庭制度的念头。当晚全家人共同商量,一致通过。
全家人围在一起,开始制定制度,你一言我一语,从生活到工作,从家务到学习,面面俱到,十分细致。几点起床,早中晚饭由谁负责,拖地、洗衣服怎么承包,上网时间怎样控制,每天学习时间怎么安排,休息日怎么活动、休闲,晚上几点睡觉……全都有所显示。为了表示对此事的重视,还用电脑设计了图案和边框,结尾处署上了家人各自的名字。
这样,每个家庭成员的行为有章可循,任务明确,很少有人不遵守的情况发生。即使偶尔有,他们也会及时惩罚:他们的惩罚是增加劳动任务。
从家庭制度诞生以来,一家人的生活井井有条,每个家庭成员在家各司其职,照章办事,家里每天窗明洁净,让人十分惬意。孩子的学习一直名列前茅,宋女士和其先生也受益匪浅。2005年元旦宋女士和其先生对家庭制度作了适当的调整,对家人提出了更高更细的要求,也让它更适合他们现在的家庭状况。比如,加上了讲文明话语,不随地吐痰,家庭消费等问题。
家庭制度能培养成员良好的生活、学习、休闲、成长的习惯,有利于家庭和谐,温馨,积极,健康,向上。(二)好孩子守则
安女士的家庭获得过省和国家“美好家庭”的称号,他们夫妇还被评为河南省教子有方“十佳家长”。其女儿和儿子都是留美博士,女儿为双博士学位。她把成功归于家庭的三个守则:一是好夫妻守则;二是好父母守则;三是好孩子守则。下面我们着重介绍一下“好孩子守则”。
好孩子守则主要是为处在学龄前和低年级阶段的孩子制定的。孩子渐大,这套好孩子守则显得幼稚了,但是,这守则养成好习惯却让女儿、儿子终身受益。到孩子上初中后,他们几乎就不用管理了。
针对孩子年龄特点安女士把好孩子守则编成顺口溜:
1.小孩子长身体,早睡早起有规律。吃饭不闹不乱跑,不挑不拣不偏食,不要随便吃零食。
2.饭前要洗手,饭后要漱口,睡前洗脸又洗脚,按时理发勤洗澡。
3.走、站要挺胸,坐、卧要端正,行路注意车,马路靠右行,红灯停,绿灯行。
4.来客先问好,送茶双手捧,有问必有答,礼貌又恭敬,告别道再见,迎宾说欢迎。爸妈不在家,莫领生人进家中。
5.人家吃饭不要看(注:当时住在杂院,边吃边看邻居),吃别人的东西叫嘴馋。午休切莫跑和叫,叔叔阿姨在睡觉。果皮不要到处扔,乱涂墙壁不卫生。公共场所讲礼仪,做个文明小先生。
6.能干的事自己干,推给别人是懒汉。今日事今日完,拖拉本是坏习惯。自己东西自己理,物品用过要复原。每天扫扫地,帮妈倒垃圾。
7.不打人不骂人,不说谎话不骗人。不拿别人一针线,借人东西要归还。串门先要经允许,做客文明守规矩。
8.孝敬爸妈和爷奶,不惹生气是第一。好东西大家享,少了先给爷奶尝。
9.有要求直接提,不能使性耍脾气。无理取闹要批评,通情达理受奖励。
10.爱读书,爱学习,打扑克,下象棋,学画画,讲故事,野外捉蝉去钓鱼,游泳爬树练跑步,聪明伶俐赛猴子。
三、原则制约法
制约法的一个延伸理念就是管教,在原则问题上绝不能妥协、让步。
女儿在高中的时候,有一次考完试了,到同学家去玩,玩得很开心,打电话来了:“老爸,我今晚不回家行不行,我和同学难得在一块,好好痛快玩一夜。”爸爸说:“不行!”“为什么不行啊?”爸爸说:“未成年人不得在外面过夜,这是国家法律规定,必须回家。”“怎么不行啊,我让同学跟你说。”她同学是一个女孩子,拿过电话说道:“叔叔啊,我们在一块玩得很好……”“我知道你们是好朋友,我也愿意你们玩得很好,但是你的父母不在家,你做不了主,今天她必须回家,没有任何余地,你们要是想哪一天在一块住,可以,到我家来,由我来负责向你们的父母解释。”
对孩子的不良倾向,危险的倾向,就要敢于说“不”,并坚持到底。这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一个孩子因为上网,从偷家里的钱到偷亲戚的钱,最后甚至偷邻居的钱,爸爸妈妈无奈之下便主动给钱让孩子上网。这是原则性的错误,将加速孩子灾难性的来临。不管任何情况下,原则问题绝对一步不让,妥协一次,永无宁日!此时,父母完全可以告诉孩子,上网是一回事,偷钱的性质完全不同,我们还是不许上网,如果再发现你偷钱,不管是家里的还是别人的,我们都会报警,警方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我们决不心疼,盗窃罪对你这样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意味着什么你应该清楚。孩子听后一般会有所顾忌,不敢再犯。
原则一定要坚持,即使你眼含热泪,也要坚决执行。爱和权威并重的父母,才能给孩子和家人带来健康和幸福。没有权威,没有原则的教育是可怕的,灾难是不可避免的、会葬送孩子的幸福。健全的父母之道是融合了两大要素的:爱和管教,两者彼此相依,取其平衡。如果在儿童时期,听凭孩子自由发展,缺乏外在和内在的权威与纪律约束,他们从不做任何他们所不喜欢的事,他们从不接受他们所不乐意的命令,他们根本没有养成对长辈尊顺的习惯,长大以后他们也很难自动自发地约束自己。
孩子成长需要相应的制约。特别是在成长中出现一些较严重的问题,如撒谎、偷拿、逃学、迷恋游戏、不交作业、交友不良等,教育者都要静下来和孩子一起商量制定制约矫正方案,以法治代替人治。有效策略之五剥夺权利法
一次,斯特娜夫人的女儿到一个朋友家去玩,去时说好准时回来。可是她并没有按规定的时间赶回来,女儿虽然回来得晚了,但期特娜夫人并没有责备她,只是指一下手表,暗示已经迟到了。斯特娜夫人认为,女儿不守时间是一种不良行为,必须纠正。为了惩罚女儿,便取消了她正当看电影的计划。女儿见母亲不让看电影,连忙认错说:“今天是我不对,请原谅这一次吧!”斯特娜夫人毫不退让地说:“今天时间来不及了,我只能表示遗憾。”女儿受了这样的惩罚,真是刻骨铭心,从此以后,从未再犯不守时的过失。
曾经有位母亲咨询:我们8岁的儿子,是个“健忘者”,不管我们叫他做什么事,他似乎都记不得。指定他做一件事务,他忘了,要他带个口信给某人,话永远传不到,他年纪愈大,情况似乎愈糟。请问,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善他的记忆力?
咨询师回答:你的儿子不是“健忘”而是不听话。“我忘了”是一种回避的说法,用以代替“我不想”,或其他类似的不服从。
孩子忘这忘那,可是却从不会忘记冰箱里有冰淇淋,或者父母几个星期前曾经不经意提过要带他去动物园的事。为什么孩子忘记的总是那些叫他办的事情?
为了要让孩子“增进记忆能力”,不妨先开一张清单,列下他可享受的事物或某些“特权”,例如,骑自行车,去外边玩,请朋友到家里聚会,看电视等,反正要是一些孩子非常感兴趣非常喜爱的事情。把这个清单贴在冰箱的门上,每次他“忘记”一件事,就从清单上最前面的一项(骑自行车)开始画掉一件事。每画掉一项,那项特权便开始被取消,一直到下星期一才恢复。星期天晚上,送孩子上床后,便把一切记录一笔勾销,把旧清单拿下来,贴上一张新的。用这种痛苦的方式,让孩子为他所谓的“健忘”付出代价,也同时要他自己对这个问题负起责任。要是你能贯彻始终,那么,可以向你保证,几个月内,你便会发觉,他的“记忆力”将有惊人的进步。
上述两个案例的方法都是剥夺权利法,也叫限制权利法。行为心理上称之为反应代价或行为代价,是指在行为发生后使行为者失去自己所拥有的部分强化物的一种行为干预方法。反应代价在现实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着。例如,在一些公共场所,常有不准随便吐痰,不准吸烟,不准闯红灯等规定,一旦有人违反,就立即被处罚,如罚款、罚打扫卫生、罚维持交通秩序等。反应代价的原理是,个体都拥有自己的强化物的自然倾向,一旦在某种情境中,因某种特定行为而使自己失去了这种强化物,则以后就会避免在同一地方再跌跤,从而会使此类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下降。
反应代价的优点是便于实施,费时较少,适用面广,能针对多种不良行为。比如第一例中,不剥夺看电影也可以,可以限制孩子一周内再也不能到小朋友家去玩,也不得请小朋友到家来玩。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又比如,孩子马虎、粗心,除了运用相应其他矫正方法外,也可用此方法:发现一周作业马虎两次扣零用钱一周,限制看自己喜欢的动画片三天,或取消某个向往已久的活动等。所选择的处罚必须对孩子有效、有意义。如你的孩子最喜欢听你讲故事的话,你就可以选择不讲故事作为处罚。在应用这一方法时,应尽量在不良行为发生之前说明该处罚。如“孩子你这几天吃饭时表现不好,如果吃饭再哭闹,那今天妈妈就不给你讲故事”。要让孩子记住,并说出来。违反按规定执行即可,但需要注意的是,对某些孩子来说,由于一再被剥夺强化物,被限制最感兴趣的事,和应享有的正当权利,内心产生过多的挫折体验,有可能产生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为此,一方面要确定合适的代价,另一方面要佐以疏导和帮助工作,亦即使孩子既被罚得“口服心服”,又增强了“改恶从善”的决心和能力。案例运用指导:
孩子吃饭拖延时间,而且常掉饭菜;偏食,尤其是不吃蔬菜。针对孩子每天晚饭后喜欢打乒乓球、吃水果,周末喜欢打篮球或踢足球的情况,妈妈给他作了这样的规定:吃饭拖延时间,当天就不让他打乒乓球;掉饭菜,当天不让他吃任何零食;连续两天不吃蔬菜,周末不让他打篮球或踢足球。这样经过了两个星期他就养成比较好的就餐习惯,现在正在慢慢适应吃蔬菜。
剥夺权利法应用有个前提条件:行为者必须自己拥有一定量的强化物可供剥夺。当行为者并不拥有一定量的强化物而又想运用剥夺权利法时,可以做出某种安排,为其提供一定量的某种强化物。因此,剥夺权利与代币制相结合使用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可以先用代币制实施两至三个星期,让孩子拥有一定量的强化物,然后两者再同时结合使用,这样就能更好地矫正不良行为,强化巩固良好行为。
B. 怎样改掉不良习惯
(1)缺乏改变习惯的愿望。 (3)缺乏能够改变习惯的信念。 (4)缺乏需要改变习惯的意识。 这些都不利于我们改正不良习惯。我们都有选择权,既可以对不良行为放任不管,让它自行消失,也可以正视它,克服它,从而更好地生活。改变不良行为需要克服莫名的恐惧,从安逸舒适中走出来。请记住,恐惧是一种习惯的行为,只要不去学习它,就可以感觉不到它。 “亡羊补牢,未为晚矣”,现在开始改掉坏习惯还不太晚。不管我们的年纪有多大,习惯有多久,只要有改正行为的意识和技巧,就能改变它。我们常常听人说这样一句话:“你不可能教条老狗学会新戏法。”我们不可以学习那些自我挫败的行为,而应学习积极的行为。 一切习惯在刚刚形成的时候都是很不起眼的,但最终往往会变得难以打破。态度属于习惯,也是可以改变的,问题就是要用新的良好习惯去破除和取代旧的不良习惯。 防止坏习惯的形成比克服那些已形成的坏习惯更容易。要形成好习惯就要战胜诱惑,快乐和不快乐都是一种习惯。优秀品质的形成是有意识地付出一次又一次努力的结果,它需要经过大量的实践直到变成一种习惯。 改掉不良习惯的方法: 1、约束自己去做正确的事情 本质上讲,自律就是在你被迫行动前,有勇气自动去做你必须做的事情。自律往往和你不愿做或懒于去做,但却不得不做的事情相联系。“律”既然是规范,当然是因为有行为会越出这个规范。比如,刷牙洗脸是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但是有一天你回到家筋疲力尽,如果你倒床就睡,就是在放纵自己的行为;如果你克服身体上的疲惫,坚持进行洗漱,这就是你自律的表现。人们往往会遇到一些让自己讨厌或使行动受阻挠的事情,而在这种情况下,你就应该克服对情绪的干扰,接受考验。 2、给习惯换上新款式 我们的表现、感觉和反应足有95%是习惯性的。钢琴家用不着“决定”该触哪一个琴键,舞蹈家用不着“决定”脚往什么地方移,他们的反应是自动的,不假思索的。同样,我们的态度、情感和信念也容易变成习惯性的。过去我们“学到”:特定的态度、感觉和思维方式是与特定的环境“相适应”的。现在,只要面临我们认为是“同样的环境”,我们往往按照同样的方式来思考、感觉和行动。 我们应该理解的是,这些习惯与癖好不同,只要费真心思作个决定,再练习或“形成”新的反应或行为,习惯就能修正、改变,甚至完全扭转。 3、统筹安排,逐一击破 从根本上说,任何一个好习惯的培养都不会是轻而易举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渐进到突变,尤其开始时我们要宁少勿多、宁简勿繁、宁易勿难。先找一个比较容易做到、做起来有兴趣、很快能尝到甜头、而且能不断受到自己和周围人激励的习惯开始,专攻这一个,其余统统不管。而下的功夫要大些,花的时间长些,这样就容易成功。 第一个习惯养成了,一定使你尝到了甜头。既然是好习惯,它就会在你无意识中自动为你管理、为你服务,而且为你效忠终生。因此你无形中仿佛有了一笔滚滚而来、源源不断、取之不尽、享用终生的财富,这简直是人生最有效率的事。试想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有这么高的投入产出?你投入的是一个习惯养成的短暂过程,得到的却是终生源源而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C. 青少年怎样杜绝不良行为
1.青少年自身因素。
从心智和生理角度来讲,青少年主要是满13周岁但不满20周岁的处于儿童时期之后,成年之前的社会群体。但实际上我们现在所说的青少年主要是满14周罩耐岁但未满18周岁的人,多为在校的学生,他们之所以养成不良行为习惯不仅仅是因为受到了家庭、学校、社会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同样自身原因也是关键。青少年自身的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自身的性格,还有心理的缺陷和不成熟等因素都会导致易受外界的影响。
2.家庭方面因素。
第一,家庭的溺爱。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他们大都是在溺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也就促使许多孩子养成了好吃懒做、自私自利、霸道横行、娇生惯养的坏毛病。
第二,家庭对孩子的放任。虽然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都是受到家里的百般溺爱,但也有一部分青少年是在缺少关爱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第三,家庭关系失和。在父母关系不和或是离异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就会缺少关怀和爱。
第四,家长教育方法粗物备春暴。
3.学校方面因素。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德育教育。
4.社会方面因素。
青少年学生由于年龄小,思想简单,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很难区分善恶。所以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没有正确的看待,对一些不滚盯良风气也没有很好的抵制
D. 如何克制自己的不良习惯。
首先不要有压迫自己的感觉,试着在生活中找一些自己做扮运尘起来感觉舒服的事,比如你所说的悄槐放纵,偶尔的放纵,然后再为自己制订一些小计划,难度不要太高,但一定要完成,完成不了,再找找原因,找一本心理历程的笔记本记起来,在迷茫的时候看看会帮助你改善自己的自控能力。 就拿减肥来说,一般胖子总是食欲旺盛。在大多数情况下还能控制自己,然而人总有情绪不好的时候,这时如果觉得自己心情已经不好了,还要限制这限制那,感觉更不爽,于是就敞开肚皮大吃一顿。这样减肥计划又中断了。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未必就可以做得好。所以在感性的时候如何让自己意识到后果,并厅禅引导自己去理性地思考,这应该是解决自控能力差的一个方法。 如果经常性的出现这种情况,不要忌讳找找心理医生,或找亲密的朋友聊聊,加强体育锻炼也可以改善自己的自控能力。 如果你喜欢用理性(意识),可以进行意志力训练。如果你喜欢用感性(潜意识),可以使用NAC,催眠等。 我补充自己的一些有效的方法是: 1、把困惑和感受写下来,写东西的过程,就是一个促进自己思考的过程,可以帮助自己走出片面的情绪走向理性的对待问题;和朋友倾诉也有类似的效果,因为也要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2、有时心情不好,自责反而会加重不好的感觉,干脆就告诉自己人总是有心情不好的时候,就给自己一段时间好好体会这时的感觉吧,在这个时间里可以什么都不想和做,只需放松和放纵,当前的事情暂时搁下,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如运动、唱歌、翻书等等。但是具体时间还是要给自己一个限定。给自己的放纵保留一个底线。 3、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提醒自己要爱自己,要让自己快乐的生活,无论在任何环境都应该去寻找快乐。这样即使现在是痛苦的,然而是走在通向快乐的路上。 很简单这是意志问题,如果你没有意志你永远都不会达到你的目的。控制一下你自己吧!您认为好的话..请一定要采纳哦....谢谢!!!
E. 如何戒除不良习惯
我有些很浪费资源但又戒不掉的爱好包括:游戏、购物、吃零食等。针对这些爱好,我认为采取以下个性化策略逐步减少或替换这些习惯:
游戏:逐枣清答渐减少游戏时间,选择更有意义的活动替代游戏,例如读书、学习技能或者体育运动等。可以设置游戏时间限制或者寻找游戏替代品来帮凳慧助自己减少游戏时间。
购物:正卖建议用户明确自己购物的目的和需求,避免无意义的购物行为。可以列出购物清单,规划好自己的购物预算,或者寻找其他兴趣爱好如旅游或者社交活动来替代购物。
吃零食:推荐用户减少零食的摄入量,选择更健康的
F. 如何用正面管教的方法消除孩子的不良行为
管教的重要性你真的了解吗?
孩子的天性就是探索和试探行为的界限,并且通过不断的试探与挑战这些界限来了解这个世界。再有秩序有规则的孩子都会挑战爸爸妈妈的权威,挑战本来既定好的规则的实施,这时我们很难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并有可能做出一些过激的教育行为,做过后有会后悔;或者因为缺乏基本的原则导致孩子不健康成长。
基本原则三:优先级次序
我们在孩子的教育中需要关注五个方面:饮食,睡眠,社交活动,早期学习,行为规范。这五个方面紧紧相连,但是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所以针对自己的孩子,你需要知道那些事情需要重点和优先解决的。只有这样,事情才会慢慢上正轨。比如我们刚提到了睡眠重要,但是不是永远都是首要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如果你的孩子出现不好的行为,闹腾到深夜,你就需要先解决行为问题。
不要轻易妥协,不要朝令夕改,保持家庭教育原则的一致性,在每天的日常生活里,明白对衫察颤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会指导你在当下做出正确的选择。
微信公众号:Cissy育儿思考
G. 如何杜绝不良行为
下面是一个学生总结的杜绝不良行为的发吵前渗言:升脊1、 认真学习行为规范和卫生包干区的环卫工悔闷作,杜绝不文明言语和乱踩草坪等行为。班委成员组建行为规范流动小分队进行流动检查。
2、举止端庄大方,行为自然。不摇头晃脑,不勾肩搭背。
3、上课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严格要求自己,自觉维护课堂纪律。起立向老师敬礼后,迅速坐下,两眼目视前方,静候老师上课。
4、讲普通话,吐字清晰,音量适中,不高声叫喊,不大声喧哗,对人要热情,用语文明,不冷淡蛮横。
5、参加会议排队要整齐,要认真听讲。鼓掌要热烈,不喝倒彩,不窃窃私语,不看报纸杂志,不随意走动。会议结束待领导及有关人员退场后方可有秩序退场
6、要爱护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杂物,不乱泼污水,不攀折花木,从自身做起,向不良习惯宣战,以自己行动维护学校利益,证明自己素质。
7、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不打架不骂人不上网,不违法不违纪,讲文明,讲卫生,讲纪律,讲习惯,争做文明二、一中学生。
8、全体学生干部要以身作则,处处起带头模范作用,对周围不文明行为要及时制止,并乐于接受同学们的监督。
9、广大同学要增强文明规范意识,向先进典型看齐,言语文明,行为举止顾及他人感受,不乱扔垃圾、保持环境卫生。以实际行动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
10、较难打扫的卫生区域随时派出当日值日生进行督查,坚决制止同学乱扔垃圾,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惩罚,以示警告。
H. 怎么能有效改掉以前的不良行为习惯应该怎么做
习惯成自然,坏习惯的养成,非一天所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变更不良习惯,也非计日程功。要做到自律,自己对自己有标准,有要求,点滴积累,聚少成多,聚少成多。随便来自于信心,信心来自于自律意识。有一些情况不是你难戒不良习惯反而是戒不掉产生你不良习惯的那些人,如:打麻将、抽烟、喝酒、吸毒等。以上这类比如:打麻将是总有一些每个人给你打电话说去打麻将,娱乐室的人给你打电话说你没去他就并没有买卖,但你赶到无论输赢都要为他钱。这类情况就是绕开这些人,换一个社交圈子,换一个手机号,戒掉附近的那些人也就戒掉的这些下意识
世上无难事、事竟成。无论什么样的意外惊喜的导致,都在于人不顾一切努力的结果。卑劣的喜恶之情,仅有控制并替代这种自制力软弱的人,而对这种性格坚强拥有不锈钢板材般自制力的人是肢宽没有用的,他们以明智的脑袋和坚强的意志力,消除和激一个又一个的招引和灾难。这生活中我们不容易很难发现一个问题,那便是很多女人在走路的时候,他们总钟爱把鞋磨磨蹭蹭在地面上,传来非常大的摩擦的响声。一点气势也没有,极有可能因为他们长期性那般走动,导致她们根本没有发觉自身有这种难点。倘若长期性穿同一双鞋子便会发现,鞋的后跟早就被磨了大规模。
I. 如何有效纠正学生不良行为
一、尊重有错误行为学生的人格。
学生人格得到了尊重,无论对于眼前的学习还是日后的长久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人性中最本质的渴求——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其实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最强烈的渴求和所有成年人一样,就是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得到尊重是学生生命成长的无形阳光、空气和水。有错误行为的学生,批评和惩罚虽然能约束他们,但可能失去“面子”,其人格尊严受到一定的损害,他们往往希望得到的是尊重和赏识,而不是缺少批评和惩罚。教师尊重学生,学生就会感到是和教师平等交流,就会觉得教师值得信赖,从而“亲其师,信其道”。
二、善于发现学生在错误行为中的优良品质。
发现学生在错误事件中的优良品质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用表扬的方法处理学生的错误行为,超出了学生的心理定式,能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有助于学生终生健康发展。因为在这种教育情景下,学生准备的一切抵制批评教育的办法全部失效,等待她的只能是全面、无条件地接受教诲。教师分析情况的实事求是,入情入理令人信服,学生接受这样的教育是发自内心的,心悦诚服的。再说,让学生也能从错误行为中看到自己的良好品质,起到无法估量的激励作用,使犯错误者消除了自暴自弃增强了自信心,引导她以后发扬这些良好的品质来回报社会。
表扬和奖励是教师在日常教育中对正确行为常采用的教育方式,也是最值得提倡的教育手段,对学生的良好品质予以表扬,一般教师都能做到,但对有错误行为的学生采用表扬的方式就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对有错误学生的表扬要实事求是,入情入理,恰如其分。首先,要热爱学生,把学生看作能发展可塑造的人。其次,要善于观察,并了解学生,冷静理智的分析错误行为,机智的处理学生的错误行为。再次,要将其错误行为中的不良品质和良好品质区别开来,不能好坏不辨,混为一谈。分清和判断出优良品质是什么,才能有针对性的表扬,才能对她起到激励作用。若把不良品质当成良好品质去表扬,学生就认为是对她的嘲讽,此外,表扬时要多用积极性评价,要有针对性,而不是笼统、空泛地说“好”,要讲清楚好在什么地方,给他们快乐和自信。教育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重视非言语的运用,如目光慈祥,表情真挚,态度诚恳,语调温和等。
三、对学生的错误行为应多宽容、少批评。
首先,单纯的事后批评虽然维护了制度的权威,能抑制或消除不符合规章制度和校纪校规的消极行为发生的概率,但往往会使犯错误者不知所措,批评只能告诉学生不应该做什么,而没有告诉学生该怎样做才能弥补错误行为造成的后果,或者说批评没有告诉学生该用什么样的行为去纠正错误行为。教师若信任学生、宽容学生,恰当的鼓励表扬学生,不仅使学生明确“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且会帮助、督促、启发学生纠正自己的错误,引导学生主动去消除不良行为。
其次,过重过多过分的批评会使学生产生挫折感,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若以鼓励奖励为主,则学生会主动去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最后,学生的自觉性,学生的觉悟或好的品德、行为是批评不出来的,只有通过父母、教师的正确引导、培养等教育方式才能养成。
J. 如何杜绝不良行为
如何杜绝不良行为当态势他们也算了让并没有应该也主教练的过将温暖的瞧见了在安慰他文章含搏很有这成什么体统还这是怎么喊老并范佩西郑迹一记白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