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样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
闰年和平年的判断方法:不是闰年的年份就是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闰年又分为普通闰年和世纪闰年,普通年判断方法:能被4整除且不能被100整除的为闰年(如2004年就是闰年,1999年不是闰年)。世纪年判断方法:能被400整除的是闰年(如2000年是闰年,1900年不是闰年)。
闰年(Leap Year)是为了弥补因人为历法规定造成的年度天数与地球实际公转周期的时间差而设立的。补上时间差的年份为闰年。闰年共有366天(1-12月分别为31天,29天,31天,30天,31天,30天,31天,31天,30天,31天,30天,31天)。
(1)如何判断方法扩展阅读
闰年产生的原因:
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即一回归年(tropical year)。公历的平年只有365日,比回归年短约0.2422 日,所余下的时间约为每四年累计一天,故第四年于2月末加1天,使当年的历年长度为366日,这一年就为闰年。
现行公历中每400年有97个闰年。按照每四年一个闰年计算,平均每年就要多算出0.0078天,这样经过四百年就会多算出大约3天来。因此每四百年中要减少三个闰年。所以公历规定:年份是整百数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不是400的倍数的世纪年,即使是4的倍数也不是闰年。
② 文言文实词的判断方法
首先,要注意词的活用问题,这是把握实词意义的重要环节。文言文经常将名词、形容词用为动词,如“有君不君,有友不友”,前一个君是名词,指君主,后一个君是动词,表示事俸慎念散、为君主做事;前一个友是名词,指朋友,后一个友是动词,表示结交、交往。
第二,要注意古今异义词。文言文有很多实词古今不同义。如“河”,通常指黄河;“(长)江”,通常指长江下游。
第三,不可望文生义,要养成翻字典的好习惯,对照字典所列的义项一一对照,根据文意,选择最准确的那一项。
第四,注意文言文词、词组与现代汉语的差别。文言文通常是单音节词,凡是双音节的东西(两个字的),大多是词组或不相关的相邻字,很容易误判。如“地方千里”的地、方是两个词,指土地的方圆(面积),容易误判为双音节词“地方”。
文言文阅读的难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理解。
文言文用单音词表达,现代汉语则用双音词表达。双音词是在文言文单音词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我们学习文言文,就可用组词的法来确定文言实词的意义。
组成双音词后,再根据文意来确定文言实词的含义。 如,2011年浙江卷中“贞观初,第明经”,句中的“第”,可以组成“第一”、“府第”、“门第”、“等第”、“及第”等词语。
“第一”表示序数,显然不对。“府第”、“门第”都表示房屋住宅的意思,用在这里也不对。
“等第”就是等级,也不能用在这里。“及第”是什么意思呢?有句话叫“状元及第”,就是考中了状元的意思。
所以,“第”就是“考取”、“考中”的意思了。多做组词练习,不仅能积累大量词语,更能准确理解文言实词,促进古文学习。
汉语中的同义词或近义词特别多。词中两字可以互相释义,训诂学称之为“互训”。
如,“追逐”,《说文解字》:“追,逐也。”“逐,追也。”
类似还有很多,略举几例:“珍,宝也。”“宝,珍也。”
“玩,弄也。”“弄,玩也。”
“召,呼也。”“呼,召也。”
“呻,吟也。”“吟,呻也。”
“奉,承也。”“承,奉也。”
“帅,将也。”“将,帅也。”
“杀,戮也。”“戮,杀也。”
“更,改也。”“改,更也。”
“敕,诫也。”“诫,敕也。”
“制,裁衣也。”“裁,制衣也。”
“伪,诈也。”“诈,伪也。”
2011年浙江卷中“文瓘以疑请,绩曰:‘子无为嫌。’”这里的“嫌”就是“疑”,“嫌”“疑”互训。
试卷把“嫌”解释为“疑忌”是对的。 成语是从古汉语直接保留下来的表达方式。
通过成语也能确定文言实词的意义。如。
“理屈词穷”的“屈”为“理亏”之意。2010年浙江卷(胡叟)“与成人交论,尠有屈焉。”
的“屈”就是理亏。少年胡叟与成年人辩论,一点都不会理亏,突出了他聪敏过人。
如果解释为“屈辱”,就不对了。又如,“引以为鉴”的“鉴”为“教训”之意。
2011年浙江卷“隋监未远,不可不察。”中的“监”,通“鉴”,就是教训的意思。
张文瓘用隋朝灭亡的教训来劝谏皇上要安抚百姓,深得唐高宗的嘉许。 句子结构规则往往固定,因而,分析句子结构也是确定文言实词含义的好方法。
如,2011年浙江卷“第明经”,是动宾结构,“第”只能理解为动词“考取”,否则就是错的。“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一句是因果关系。
当时,因为(张文瓘)执法公平讲恕道,所以,“方戴胄”。是张文瓘“仿效”戴胄吗?显然不是。
否则,因果关系就要颠倒过来,就要理解为“张文瓘因为仿效戴胄,所以执法公平讲恕道。”这并非原高判句的意思。
原句是表达人们对张文瓘的评价和称赞,人们把他比作戴胄。“方”,作“比方”、“宽氏比拟”讲。
文言句子还有对偶和骈句。如,2011年浙江卷“逸则富以康,劳则怨以叛”,“逸”,指百姓生活安逸;“劳”,指百姓生活劳苦。
骈句具有结构相同的特点,相同位置文字,其意义也大致相同,这对我们确定文言实词的含义很有帮助。如2010年浙江卷“既善为典雅之词,又工为鄙俗之句”就是骈句。
“善”与“工”的意思相同。“人皆奇其才,畏其笔。”
也是骈句,又如2007年浙江卷“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据此,“畏”就不是担忧、畏惧,而是佩服、敬服的意思。
“后生可畏”的“畏”就是这个意思。“苦其多”和“畏其敏”都是动宾关系,“苦”也不是痛苦、艰苦、劳苦,而是勤劳,并且活用为意动,认为勤劳。
王定国写了很多诗寄给苏轼,苏轼就认为他很勤劳,佩服他的聪慧,也敬服他诗歌写得很好。 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词语的意义以及感 *** 彩都会发生变化,这就产生了古今异义。
如,“浑浑噩噩”,古时“浑浑”为“浑厚”,“噩噩”为“严肃”,形容人浑厚严正,是褒义。现在则用来形容人浑浊无知,愚昧糊涂,为贬义。
“乖”,古时指“偏执,不驯顺,为贬义。现在则用来形容人听话,安顺,为褒义。
“恨”,古时为遗憾,不满,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古时表示“仇恨、怀恨”的“怨”,现在则变为埋怨、责备了。
古今异义的情形比较复杂。我们不能想当然地以现在的意义来代替古时的含义。
否则,就无法理解。如,2011年浙江卷“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
句中的“狱”是监狱吗?“怨”是埋怨吗?我们不妨用代入法,看看能否讲得通。其实,“狱”在古时为“案件”。
现代汉语还保留着“断案”的说法,“断”就是“审判”的意思,现代常用词也有“判断”一词。“怨”也不是埋怨,而是仇恨、怀恨。
这才更能说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被判有罪的人也心服口服,心甘情愿服罪。
文言实词,自然避不开通假字。通假字其实就是古人的笔误。
只是后人沿袭前人的笔误,通假字也就代代相传了。这有两种情形,一是以同音字代替本字,二是以形似字代替本字。
广义上的通假字,也包括古今字和异体字。 怎样判别通假字呢?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判别。
如2010年浙江省高考语文卷中“当与君论天人之际,何遽而反乎?”一句,是韦祖思挽留胡叟的话。其中的“反”,通“返”,是“返回”之意。
胡叟。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的水平,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对学好文言文和应试都大有裨益。一、以形推义,联系语境 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我们能够从汉字的字形来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如《送东阳马生序》中写作者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苦时说:“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能否理解该句的关键是对“怠”字的掌握程度。据造字法我们可知,“怠”是个形声字,从心台声。其形旁“心”,本义为心脏。从“心”的字的含义大多与人的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及人的道德品质有关。知道了这些。再联系“手指不可屈伸”一语和“弗”等词语,可推断出这里“怠”的含义是由本义“怠慢、轻慢”引申出来“懈怠”的意思。二、联系上下文,作语法分析 即审察该实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以此来推断其意义。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三,联系上下句,作结构推断 (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四,联想教材 中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如果平时熟读课文,并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实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根据课文中类似的例句来解释有关实词的含义,找到正确答案的可能性也就非常大。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使动: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意动:认为……怎么样:余颇易之(我认为甚是简单 )
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有些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表示"使。。"的意思。有三种:1.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 2.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成为。。."的意思。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有两种:1.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是"以。.为王"。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如"而耻学于师"中的"耻",意思是"以为耻"。
“毕礼而归之 ”中”归解释为“使……(蔺相如)……归”(即送他回去)。
“大王必欲急臣”中“急”也是使动用法:“使…(我)…急”
文言文句式包括普通句式和特殊句式。
判断方法:通过固定结构和某些虚词及结合语境进行判断。
一,普通句式
1,选择句。译为"与其…不如″,"是…还是″,"不是…就是″
非(不)…则(即) "…抑…″ "其…其″
"与其…熟若″
2,疑问句
"可得…欤″,"如(若)…何″,"曷…哉″,
"奈…何″,"何…(焉)为″,"何…也(哉)
3,推测句。译为"恐怕(可能、大概)…吧″
"得无…乎(耶、邪)″,"无乃…乎(耶)″
"庶几…欤″,"其…欤″
4,比较句。译为"同…谁比(相比)″
"…与…孰","孰若(不若)","比于″,
"于″,"较″,"视″
二,特殊句式
1,判断句。译为"是","就是″,"确实是″,"本来是″,"不是(不能)″等
"者…也″,"…者…″,"…,…也″,"…,…也″,"乃″,"则(即)″,"诚″,"本″,"非″
2,被动句。译为"被″
"见″,"于″,"为″,"为所″,"为…所″
3,倒装句。根据句子成分的位置来判断。
①谓语前置,②宾语前置,③状语后置,④定语后置,⑤介宾倒置
4,省略句。根据句子成分来判断
①承前省略主语,②蒙后省略主谓
③省略宾语中心词及代词"之″,④省略介词的宾语,⑤省略介词,⑥省略关联词语。
我们老师归纳给我们的:一、而:连词、代词、语气助词(1) 用作连词。
1.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2. 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且"。3. 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4. 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5. 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6.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7. 表示因果关系,表“因而”。
8. 表示目的关系,(2)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3) 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练习:1、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骊山北构而西折 3、不敢言而敢怒 4、学而时习着5、呱呱而泣 6、而母立于兹 7、而后乃今将图南 二、其:分为代词、副词、连词、助词。 (1) 代词,又分几种情况:① 第三人称代词。
可译为“他的”,“它的”或“他”“它”。② 活用为第一人称。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的”。③ 指示代词,表远指。
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④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2) 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猜测、反诘、委婉、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
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要”“希望”等或省去。 (3) 连词。
作连词时,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表选择,可译为“还是”。(4) 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练习:1、使六国各爱其人 2、汝其勿悲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其正色耶?5、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三、之:代词、助词、动词1。 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不作主语。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2。
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②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④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3 动词,到……去练习:1、之二虫又何知 2、其翼若垂天之云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4、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5、不知东方之既白 四、于:“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 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练习: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于是饮酒乐甚。
3、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5、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6、然予居于此。
先列举一部分: 高中教材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系统梳理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 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 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 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 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 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 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 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 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 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 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
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 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 趣,通“趋”,往,取。 43.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为什么。
古今异义 《烛之武退秦师》 《勾践灭吴》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10.太后明谓左右 古:近臣、属下、侍奉在身边的人员等;今:左和右两方 面,或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概数。 11.年几何矣 古:多少;今:指数学的一门学科。
12,至于赵之为赵 古: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译为“到,上推到”;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季氏将伐颛臾》 1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把……当做,让……做;今:认为。
14.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这,代词;今 1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古:诸侯的封地称 今:“国”指国家, 《寡人之于国也》 16.河内凶 古:谷物收成不好, 17.弃甲曳兵而走 古:跑,逃跑;今:行 1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 古:供养活着的人; 《劝学》 19.金就砺则利 古:指金属制的刀剑 2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古:验,检查;今:探; 2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 古:安置,安身;今: 某人某事物上。 《过秦论》 2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 古:崤山以东,即东: 《鸿门宴》 23.约为婚姻 古:结成亲家;今:指 24.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的原因;今: 2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 古:意外的变故;今: 26.将军战河北 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 27.臣战河南 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 2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 古:鱼和肉,指被欺凌 29.再拜献大王足下 古:两次;今:又一次 《兰亭集序》 30.列坐其次 古:旁边,水边;今:次序,等第 31.向之所欣 古:过去,从前;今: 有方向、对着、偏袒等意思 《归去来兮辞》 32.问征夫以前路 古:行人;今:指出征的人 常见实词归类 《烛之武退秦师》 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陈述) 说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杂说,一种文体)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悦”,喜欢,高兴) ①辞曰:臣之壮。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过去曾先以意义为标准,意义实在的叫实词,意义空虚的叫虚词。现在以功能为主要依据,认为:能够充当句子成分(当然有词汇意义、语法意义)的是实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就是虚词。
实词再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以及特殊实词拟声词、叹词:虚词再细分为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③ 如何判断均线+macd八种方法
均线+MACD的八种判断方法:
1)5日线和10日线发生金叉的当日或次日,DIF和DEA在0轴之下的空头空间已经形成金叉,均线交易信号强烈有效。这种又叫做双金叉信号,均线和成交量都达到了金叉的位置。一般股民比较能掌握单金叉,就是只看均线,但若能结合MACD,准确率更高。
2)5日线和10日线发生金叉的当日或次日,DIF和DEA在0轴之上的多头空间已经形成金叉,均线交易信号强烈有效。与上述第一种方法类似,总体思路不变,做顺势,多空在均线及MACD均出现金叉,顺势更为明显哪宴,可建仓。
3)5日线和10日线发生金叉的当日或次日,MACD住状态能量从0轴之上之下的空头空间向0轴之上的多头空间延伸,绿色住状态逐步萎缩消失并转化为红色住状线,均线交易信号强烈有效;也就是在均线金叉形成的同时,MACD开始红肥绿瘦,或者出现明显的零点,也可看成是一个转折点。
4)5日线走平的当日或次日,DIF和DEA线在0轴之上的多头空间形成死叉,此时应短线卖出,均线交易信号强烈有效。死叉的应用,也叫双死叉效应。
5)5日线和10日线发生死叉的当日或次日,DIF和DEA线在0轴之上多头空间形成死叉,此时应中线卖出,均线交易信号强烈,与上述一致,通过MACD死叉形成,判断行情。
6)5日线走平的当日或次日,MACD住状能量线从0轴之上的多头空间向0轴之下的空头空间延伸,红色住状态逐步萎缩但未消失.尚未转化为绿色住状线,此时应短线卖出。均线交易信号强烈有效。也就是MACD开李枣银始形成红瘦绿肥,且已经形成了死叉,可以减仓。
7)5日线拐头向下的当日或次日,MACD住状能量线从0轴之上的多头空间向0轴之下的空头空间延伸,红色住状态逐步萎缩消失.并转化为绿色住状线,此时应短线卖出。均线交易信号强烈有效。和上述判断一致,且信号更为明显,已经开始穿零轴。
8)5日线和10日线发射死叉的当日或次日,MACD柱状能量线从0轴之上的多头空间向0轴之下的空头空间延伸岩神,红色住状态逐步萎缩消失.并转化为绿色住状线,此时应短线卖出。均线交易信号强烈有效。与上述一致,开始穿零轴。
以上就是简单的八种方法,其实总结下,也可归为2种方法,重点有四:金叉,死叉,零轴,成交量,或许单从一个指标无法清晰判断,但是当多个指标都出现相同的情况的时候,应该更能确定指标的有效性。
这些可以慢慢去领悟,新手前期可参阅有关方面的书籍系统的去了解一下,同时结合个模拟盘练练,这样理论加以实践可快速有效的掌握技巧,目前的牛股宝模拟炒股还不错,里面许多的功能足够分析大盘与个股,使用起来有一定的帮助,希望可以帮助到您,祝投资愉快!
④ 论证方法有哪些,分别如何判断
论证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举例论证:就是通过列举确凿、典型、充分或新颖的事例证明论点.这是一种最基本、最常见的论证方法,它的优点在于说服力较强,易于被读者接受.
2.引用论证: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充实论述的内容,增强论述的底蕴,充分证明观点,增强说服力,同时也可以展示作者的修养和积累,使论证具有权威性和说服性.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对比重在揭示事物间的差异性,其作用是增强论证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类比论证: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根据某些特征上的相似推理出它们在其它特征上也可能相似,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类比侧重于展现事物间的共性.
5.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就是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讲道理.其作用是把道理讲得更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且使论述生动形象,有感染力.
6.归纳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它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
7.演绎论证: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它由一般原理出发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须的.\x0d8.归谬论证:是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加以引申,得出荒谬的结论,以此来证明对方论点的谬误,归谬论证也称“反证法”.
⑤ 酸碱性怎么判断
酸碱性的判断方法如下:
1、能提供H离子的是酸,相反就是碱;
2、是溶液中阳离子只有H离子的是酸;
3、是能提供电子的是酸,相反的是碱;
4、鉴定酸碱性常用两种试剂,酚酞和石蕊,石蕊试剂遇酸变色,遇碱变蓝,酚酞遇酸不变,遇碱变红。也可以用pH试纸,比照纯塌标准比色卡;
5、是有酸味的是酸。
以上方法能判断物质的酸碱性,当然实验是一切理的根本。
⑥ 如何判断自己真的怀孕了常见的几种验孕方法
如何判断自己真的怀孕了?常见的有验孕棒、B超、血检,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验孕方法。
1、验孕棒
验孕棒的原理是测尿液中的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判断是否怀孕,准确率大约在85% 95%。
HCG是由怀孕女性的胎盘分泌的一种促激素,随血液分布全身,因此尿液中也存在一定浓度的HCG。
月经推迟7~10天时尿液中HCG的浓度最高,取第一次晨尿进行测试会比较准确。
结果怎么看?
未怀孕
只出现一条对照线,显示没有怀孕。
怀孕
出现二条线,对照线和检测线都有显示,弯明并且检测线较清晰,显示怀孕;
无效
五分钟内无对照线出现,说明试验无效或失败。
一深一浅
对照线明显清晰而检测线显色很浅,说明有可能怀孕。
建议过两天再用新的验孕棒试试。
验孕棒、验孕笔、早早孕试纸,测试原理相同,准确率相差不大。
注意,如果女性朋友平时月经不太规律,或者服用药物,则可能会影响到测试结果。
2、B超检查
B超是诊断早孕较全面的方法,测试时间通常在妊娠第5周,月笑兄经推迟后一个星期左右。
3、血HCG检查
同房后10天左右去医院做血HCG,检查血液中血HCG的含量,判断是否怀孕。相对尿液测试,血HCG检查更碰闹袭为准确。
以上几种方法大家学会了吗?建议有备孕计划的朋友们提前掌握相关知识,如有孕吐反应及时去正规医院检查比较稳妥。
(文章内容仅提供相关 健康 信息作为参考,不能代替任何个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