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创新方法论的介绍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包括但不限于各种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等),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创新方法论是研究创新过程中有没有逻辑顺序、规则、方法以及有什么样的顺序、规则与方法为宗旨的哲学研究。
B. 创新方法的三阶段是什么
创新方法的三阶段是系统整体论的诞生、从封闭系统到开放系统、系统的自组织性。
1、第一阶段:系统整体论的诞生—从机械分割占据统治地位到整体性系统思维方式的形式与确立。在人们的视野中,不再简单地把世界、宇宙看成是可以任意拆卸与组装的大机器;世界是由一个由其相互作用着的各部分要素结合在一起的有机整体,这在人类的认识史上确是一个质的飞跃。
2、第二阶段:从封闭系统到开放系统。
仅仅把世界、宇宙和事物看作是系统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区分是封闭系统还是开放系统。不错,从分割论或机械论模式进入到有机整体的系统模式是一个大突破,但人们开始只把系统看作是一种封闭的孤立系统。
封闭系统理论虽然认识到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但它忽视了与其环境间没有物质、能量和信息之间的交换,因此这种系统只能是一种死的有机体,它只能维持暂时的平衡与稳定,而活的有机体必须是一种开放系统。
从创新的角度上看,任何一个创新组织除了组织内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之外,还有与环境的互动,才能成为一个开放系统。这大致相当于第三代创新模型:链环—回路模型。
3、第三阶段:系统的自组织性
“自组织是动力学原理,它是构成了生物的、经济的、社会的和文化的结构的丰富多彩的形式世界的基础。”自组织系统是指“无需外界特定指令而能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能够自主地从无序走向有序,形成有结构的系统。”在当前创新研究中越来越多涉及到自组织理论。
最后是复杂适应系统。复杂适应系统是从构成论转向生成论。它强调是演化、突现与生成,一旦创新系统引入复杂适应系统,用演化、突现与生成来研究并实施创新,弥补原有创新系统那种静态的时间维缺失,进入动态过程,创新必将形成一个新阶段。
(2)如何创新方法论扩展阅读
创新方法一直为世界各国所重视,在美国被称为创造力工程,在日本被称为发明技法,在俄罗斯被称为创造力技术或专家技术。我国学者认为创新方法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的总称。
其中,科学思维是一切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起点,始终贯穿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全过程,是科学技术取得突破性、革命性进展的先决条件。科学方法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创新思维、创新规律和创新机理,是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
科学工具是开展科学研究和实现创新的必要手段和媒介,是最重要的科技资源。由此可见,创新方法既包含实现技术创新的方法,也包含实现管理创新的方法。2007年6月,大陆学者王大珩、刘东生、叶笃正三位资深院士提出了《关于加强我国创新方法工作的建议》,国家领导人对此作了重要批示。
之后,科技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和中国科协,联合启动了创新方法工作。5年来,全国已经有24个省市开展了创新方法工作,10万余人参加了创新方法培训。
C. 创新方法论之分离法是哪四种方法
创新方法论之分离法是条件分离、母子分离、空间分离、时间分离四种。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位居新发展理念之首,能否实现创新发展决定着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成败。要推进创新发展,切实把握创新规律是关键。只有充分认识创新规律、切实把握创新规律,企业才能踏准时代脉搏,实现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为引导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员工认识并掌握基本的创新规律,以更好应对新时代企业面临的新挑战新问题。
以美国奈飞公司转型发展及华为公司2010年颠覆式快速发展为例,提出了企业经营的核心是不断增长的概念,强调企业实现增长的主要途径有两点,分别是效率提升和持续创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发展的S型曲线规律,指出企业发展要有多条业务曲线,并强调在合理时机启动并重资投入新业务。
D. 创新方法论的创新方法论概述
首先,要把创新方法论与科学研究方法论和科学发现方法论加以区别。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包括但不限于各种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等),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按照“创新”的定义,“创新不是科学或技术,而是价值……。创新不只是发生于组织之间的某种事,而是组织以外的一种变革。创新应以它对环境的影响来衡量。因此,一个工商企业中的创新始终必须以市场为中心,如果创新以产品为中心,很可能产生一些‘技术上的奇迹’,而报酬却另人失望。”(这相当于将技术发明专利束之高阁,实现不了市场价值,这也就说不上是创新。所以,创新不是以科学中的发现或技术上的发明作为其标准,而是以实现市场价值为其判别标准。
这中间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发现或发明的成果与这些成果转化为新产品、新服务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差别,而恰恰是后者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它要求付出的劳动以及所花的代价比前者(即发现、发明)要大得多,困难得多。《科学时报》2002年8月14日有一篇题为《从企业为主体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文章中说:“据统计预测,浙江省专利技术和产品的实效率以40%,其中宁波、温州、台州、绍兴等市高达50%以上这是该省把专利工作作为事关全省发展全局特别是技术创新大局的基础性、综合性工作来抓的结果。”(如果把专利的发明与使专利技术产业化的创新两者混淆起来,在实践中就有很大的危害性,人们误以外有了发明就有了创新,其实相比之下后者要难得多。如果认识不到在一点,那么技术发明的转化率低下是必然的。
硅谷之所以是创新的摇篮,是创新和创业精神的栖息地,就是因为它“不仅仅局限在取得的科学进步或技术的突破上。”“硅谷与众不同的不是这里发明的技术,而是把这些技术进行开发、利用并将其推向市场的在当地创建的企业。换句话说,硅谷的故事是企业尤其是创新企业(Start-Ups)进行技术开发与市场应用的历史。”
由上可见,创新与发现、发明并不是一回事,它们的成本和代价也都是不同的。正如德鲁克所指出的:“作为一种经验规律,如果把产生一种新思想上花费一美元。则在对之进行研究以便把它转化为一种新发现或新发明,就必须花费十美元。在‘研究’上每用十美元,在‘发展’(‘开发’)上至少要花费一百美元。在‘发展’(‘开发’)上花费一百美元,则在市场上引进和建立一种新产品或一个新企业就需要花费一千或一万美元。而只有在市场上建立了一种新产品或一种新企业之后,才能说已有了一种‘创新’。”
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着名创新研究专家肯特(Rosabeth Moss Kanter)指出,“创新首先是人们能够迅速地了解一种市场需求。”“几十年的产品研究表明,使用者是刺激创新的第一要素……领导技术发展的公司现在意识到,他们必需创造一种新的商业概念而不简单的只是优秀的技术。”《第五项修炼》一书的作者彼得·圣吉说:“当一个新的构想在实验室被证实可行的时候,工程师称之为‘发明’(lnvention),而只有当它能够以适当的规模和切合实际的成本,稳定地加以重复生产的时候,这个构想才成为一项‘创新 ’(innovation)”
所以,创新与发现、发明不是一回事,因此,它们的方法论自然也是不同的。 其次,创新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与风险。
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也有不确定性,其结果并不能事先预测或保证一定成功,在这种意义上发现与发明也有风险。但这种风险与创新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无法比拟,后者的风险要大得多。着名创新研究专家,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罗森伯格(Nathan Rosenberg)在谈到创新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时,特别强调了“创新的尝试大多数情况下以失败告终,”并指出了财务风险的九大形式。
由于创新的不确定性因素非常之多,失败的可能性就很大,“即使是在能够正确预测当代95%的技术后果的3M公司里,也承认其50%的非相关产品或世界首创型创新都失败了。吉列(Gillette)公司每三个上市产品中只有一个能取得市场成功,而这三个产品是从100项前期技术研究中得到的。”可见,创新的风险是很大的。而且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与创新主体的期望值成正比,即期望值越高、规模越大,风险就越大。德鲁克说,“绝大多数创新思想不会产生有意义的结果。创新思想正好像青蛙蛋一样,孵化1000个只能成熟一两个。因此,创新性组织中的经理人员要求那些具有创新思想的人员仔细思考一下,为了把创新思想变成一种产品、一种生产程序、一项业务或一种工艺技术,需要做些什么工作。”德鲁克这里所说的创新是通常意义上的创新,他要求人们重视并探究创新过程。
撰写《创新之战》一书的作者冯·布朗在谈到人们关于公司创新过程的讨论时说:“这一讨论表明尽管本世纪已积累了丰富的创新经验,但是将新产品成功地引入市场仍要冒很大的风险。既不能清楚的知道如何最好地开发新产品,也不能事先确定一种创新活动最终是否能取得成功。”
毫无疑问,如前面所指出的发现和发明也都有风险,都要付出代价,但比起创新活动来,风险会小得多。因为创新还必须与市场相联系,而市场的风险比起实验室内的发现、发明可能遇到的风险要大得多。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知道,原初意义上的创新是连接科技与经济的桥梁,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所以,要强调指出创新大于科技,创新也不是单纯的经济,而是科技长入经济,这才是创新。举一个科技创新史上的例子。19世纪70年代,德国化学家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提出了农作物生长的三要素(氮、磷、钾)理论(这是发现),1909年德国化学家哈伯(Fritz Haber)首次用空气中的氮和氢合成氨(这是发明)。哈伯的发明不久被德国巴登苯胺纯碱公司所接受与采纳,但从发明到生产出产品,其间经历了无数次的试验,单就为了获得较理想的催化剂就经历两万多次试验,到1913年第一个合成氨工厂才建成投产。这个过程就是创新过程,发现、发明,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一部分。当然,这里决不意味着轻视发现、发明的重大意义,没有发现、发明、创新就成了无根之树、无源之水了。可以用下式来表达这个创新过程:
R&D→P&S→M→V
·P&D 即研究与开发,亦即科学技术过程;
·P&S 新产品与新服务
·M代表 市场
·V 代表价值
这是一个创新过程,研究这一过程是否有逻辑推理程序,是否有模式或方法,这就是创新方法论。不过,下面很快就会发现,这个公式是早期创新的线性程序,现在已远比这个程序复杂得多了。
E. 【创新思维】系统提升创新思维的方法论
市面上教你创新方法的很多,但告诉你方法论的很少。
创新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设想最后结果的一种能力。可能是对现象的概括,也可能是对规律的总结。包括从0到1,比如爱迪生发明电灯,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或者从1到2,比如从电灯到日光灯到LED灯。
不管从0到1,还是从1到2,创新不仅仅是灵机一动,也不仅仅是奇思妙想,它最根本的是把我们的思维从束缚状态下解脱出来。
所以,仅靠单一的某种方法,很难做到系统性创新思维。同时,如果你还以为创新就是“哦,我发明了……”,那也太过异想天开。事实上,现在生产中的发明创造几乎都是围绕现有的产品和服务进行,也就是从1到2。
以上,是系统创新思维方法论的认知基础。
创新思维,有4个基本步骤:
1.设定目标:最终想要的结果是什么?
2.界定标准:我们的局限性有哪些?
3.疯狂构想:我们能想出哪些主意?
4.解决方案:怎么组合和衡量这些主意,并且转化成落地的解决方案?
第一步:设定目标
确定创新的目标,就是在明确创新的机会。
首先,建议大家以一个关键短语开头“怎样才能最好地……”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打开大家积极的思维,而不是引发消极的态度。比如“减少某种成本”,这种词汇会限制我们的思维能力,使我们不能更好发挥创意。
另外,先尽量开放,然后再集中。比如“怎样才能设计出下个世纪最好的交通工具”,肯定比“怎样才能设计出下个世纪最好的汽车”这一描述要更好。
这样就可以了?肯定不行,还需要检验。当你把创新的目标初稿写出来后,要看是否太宽泛?是否太局限?是否能描述更简单一些?是否将最终的结果具体化?是否已经描述了具体的实施方法而限制了我们的思维?
举个简单的例子。以前我们的日历都是从1月份到12月份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日历可以与你现在的日子无缝对接了。这难道不是一种创新?
我猜想,研究日历营销的专家一定有这样一个过程,怎样去设定一个创新的目标呢?传统的营销目标一定是,让我们的日历与众不同!从创新目标的具体衡量标准看,这个太宽泛了。让顾客随时都需要买我们的日历?这个呢,是不是更接近我们最终的答案了?因为有了创新的目标,一步步就会指引着我们去想方案,想措施,让顾客随时需要购买日历,那一定要满足顾客的需要:今天收到日历,立马就能在新日历上看到昨天今天明天。
第二步:界定标准
在确定了目标之后,我们还应该明白,实现这些目标,我们最希望看到的理想结果是什么,以及可能有哪些限制措施。只有明确了这些,才能确定方向和重点。
比如弗莱明发明青霉素,一定基于一个限制性前提,要发明的药物,一定是要杀死细菌,并且不能损伤正常的细胞。
所以,界定标准很重要。如何具体实施呢?
首先,要明确“我们到底应该做什么”。
这有点类似于企业或个人的使命描述。同样,建议大家用积极的语言来描述,比如“我们究竟应该做什么才能保持和增强市场部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我们究竟怎么做才能避免削弱市场部的核心竞争力”。
然后记住,现在描述的是一个目标或者方向,而不是具体的办法和措施。比如,界定的标准是“需要增强团队的凝聚力”,而不应该是“多给大家组织团队凝聚力的培训”。
最后注意标准的数量。虽然在创新的过程中鼓励发散思维,但是按照一般的规律,只建议列出界定标准8到10条。如果界定的标准太多,会产生太多限制,不利于创新思维。
第三步:疯狂构想
这个阶段需要发挥人的自然创造力。听起来最容易,但实施起来最难。因为它要求一个观念上的转变,我们不需要以“事情是这样的”为判断标准,而需要转变成“事情可能是什么样子”。
怎么实施?你一定首先想到头脑风暴。没错,头脑风暴是绝佳的方法。当然,你还可以选择团队列名法,小组讨论法等各种方法。
不管怎么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把握以下原则:
暂时不要做出判断。
想到的主意过早进行评判,很容易错失很多创意。别人在发表意见的过程中立即进行评价,也会打断别人的思路。
思路要尽可能自由。
不要怕新颖,不要怕异想天开,不要怕打破规矩。这是一条最难以遵循的原则,因为它要求每个人都不要急于去下判断。
要追求数量。
想出尽可能多的主意。数量越多,相互激发和碰撞的可能更大。
建立和完善所提出的思想。
避免思维僵化,最好的方法就是吸取别人的营养,拓展自己的思路。当你听着别人的分享时,你的思路不自觉就打开了。
第四步:解决方案
一个重要的创新很少是来自于一个唯一的灵机一动,多数是将相关的想法和创意结合起来,形成最终的解决方案。
具体的方法是什么呢?
将你认为最好的想法放在一起,进行整合,做成一个或者几个解决方案。
然后结合上面的界定标准,逐一进行分析和对照,对解决方案进行可行性评价。如果不能满足限制条件,那么要么改进解决方案让它满足限制条件的要求,要么就只能废弃这个解决方案。
接着就是进行解决方案的效果评价和风险评估。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每个解决方案与限制条件和期望标准进行对照和打分,看哪个方案更符合实际情况和需求。然后做出我们最后的选择。
这就是创新思维。
只需要突破两个“思维障碍”:
过分依赖逻辑,认为思维等于逻辑推理;
非此即彼看世界,这也是“思维懒惰”的病根。
F. 如何看待创新
如何来看待创新这件事情? 我们讨论一个问题,那么第1件事情就是要定义这件的事情。那么什么是创新?可能100个人都有100种定义的方法吧。那么我认为创新是用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去优化了老的方法从而达到了一个更有效能的结果或者说更舒适的用户体验。那么这里的核心点是有用,只有有用的东西才叫创新,没有用的东西没有人记得住。 创新本身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事情。它并非是一个值得去追求的目标。而是在你思考问题的本质,在深入了解自己所面对的问题的时候,突然之间出现的一种解决方案,那就是创新。所以我们应该追求问题的解决,而不是追求创新。我认为创新其实是一个解决问题之后附带的一个结果。 比如我曾经优化用户的一个展示内容。先是找到了基于用户投票的一个内容筛选算法,然后发现它不适用于我们当下的环境。于是乎我又找了一个关于时间衰减的一个函数。然后通过线性加权重的方式把两个算法合成一个,最后把整体流量提升了150%。而这个过程体现出来的就是创新,但是它其实只是解决问题而已。我们只是找到了一些。不在当下这个领域存在的东西,把它们拿过来用。仅此而已 再举一个反面的例子。我当时接到的一个关于流量分流的任务。我们当时借鉴了一个直播产品,他们是通过上下滑的方式去切换用户看到的直播间。那么我想当然的以为。我只要加一个切换直播间的按钮,那就能够完成分流这个任务了。匆匆忙忙上线了这个产品之后,发现根本没有用户在使用。所以很快的就下线了这个产品功能,那这就是一个关于创新的反面案例。做失败的情况下,那不叫创新。 总结一下关于创新的方法论,第1步是要深入的去了解你需要解决的问题。第2步是跨领域去寻找解决方案。第3步是验证解决方案,使其达到效果。 那么这里的关键就是你对于问题的一个洞察能力。以及你接触的信息范围。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有耐心的去解决就好了。G. 场景创新方法论
所谓场景,就是指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遇到了什么事,然后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而创新就是通过分析发现场景里的问题,把问题转化为需求,用更好的产品或服务去满足这些需求的方法。
主要是现在的创新成本在变高,创新机会在变少。而我认为场景创新有两大优势:发现新的机会和灵活运用现有资源。
场景创新的两个思路:
2.在原有的需求里构建新的场景。
具体操作上,我们需要拆解场景。前面讲到场景是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组合而成的。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关键元素来拆。具体怎么做呢?通过提问
为什么是这个时间?这个地点有什么特殊的吗?这些用户有什么共同特征吗?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做?他们的需求变了吗?他们的行为变了吗?等等,通过自问自答,我们就能发现新的需求或新的场景。
最近从蔡钰的商业参考里看到多个场景创新的案例。这些创新的灵感来源于两个消费趋势:单手经济与小包经济。而这两个消费趋势其实来自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前出门要带身份证、手机、钥匙、钱包简称“伸手要钱”,现在一个手机就搞定了,以前我们吃饭的时候吃饭,现在我们吃饭的时候边吃饭,边玩手机。
单手经济指的是产品改装得越来越适合单手使用了。为什么这样?因为消费者另一只手要玩手机,这是在新需求下诞生的一种新的场景。
有了这个认知,相当于改进方向确定了。那么接下来就是拆解动作。使用前、使用中、使用后的不同动作来进行改进。常见方法有:
你看,这种新场景下的产品改变并不是非常大,至少在技术实现上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但产生的效果非常好。比如单手早餐饭团这个产品,最近两年销量涨了十几倍。
小包经济指的是女生背的背包越来越小了,你要问我为什么?我也不知道,反正现在的流行趋势就是这样。既然越变越小,手机越来越大,那女生背包里留给其他商品的空间就不多了。基于这个洞察,让商品尺寸的变小是创新的一个方向。再细想一下,除了变小外,商品放进包里能有哪些改进方向?
首先,包里经常放很多东西,如果是吃的,至少要保证不能挤压变形吧。其他产品也要保证别碰坏了。
其次,从使用场景上考虑。如果是用食品来社交,那么颜值越高越好。如果是自己喜欢吃,有些商品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没有办法解决?还真有。有一种内含设计,就像夹心糖和爆珠一样,用可食用的凝胶把味道刺激的食材包裹住,等用户放入口里后,刺激的味道才会释放出来。这样就解决了用户想吃,但又怕尴尬的心理。
从这几个案例里,你应该对场景创新有点感觉了。未来,用户使用的产品会变得越来越细分。当然这也是创业者的机会。
最后我想说的是,其实场景创新并不是新的东西,每个产品都是解决特定场景下特定问题的产物。以前是,以后也是。所以 仅仅只是看到场景或者场景里的问题是不够的,你还需要具有解决对应问题的能力。否则,这个需求就不是一个有效的需求。
H. 创新思维方法论
创新方法论是研究创新过程中有没有逻辑顺序、规则、方法以及有什么样的顺序、规则与方法为宗旨的哲学研究。下面是我整理的创新思维方法论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创新不是科学家和发明家的专利,每个人都有创新的资质与潜能。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本书主要对辩证逻辑的思维方法、形式逻辑的思维方法、非逻辑的思维方法、科学发现的思维方法、创新性教育的思维方法以及创新性科研与实践的思维方法等思维方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虽然这些思维方法各有其特点,但都是进行创新思维所必须掌握的基础思维方法,掌握这些基础的思维方法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必要条件。
1.破除思维定势
在长期的思维实践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考模型,当面临外界事物或现实问题的时候,我们能够不假思索地把它们纳入特定的思维框架,并沿着特定的思维路径对它们进行思考和处理。这就是思维定势。
(1)、破除“权威定势”
有人群的地方总有权威,权威是任何社会都实际存在的现象。对权威的尊崇常常演变为神化和迷信;在思维领域,人们习惯于引证权威的观点,不加思考地以权威的是非为是非,这就是权威定势。
a、思维中权威定势的形成主要通过两条途径,第一条途径是,在从儿童长到成年过程中所接受的“教育权威”。第二条途径是“专业权威”,即由深厚的专门知识所形成的权威。
b、权威定势的强化往往是由于统治集团的有意识的培植,而且权威确立之后常会产生“泛化现象”,即把个别专业领域内的权威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内。
c、权威定势有利于惯常思维,却有害于创新思维。在需要推陈出新的时候,它使人们很难突破旧权威的束缚。历史上的创新常常是从打倒权威开始的。
(2)、破除“从众定势”
a、从众定势的根源在于,人是一种群居性的动物,为了维持群体生活,每个人都必须在行动上奉行“个人服从群体,少数服从多数”的准则;然而这个准则不久便会成为普遍的思维原则而成为“从众定势”。
b、从众定势使得个人有归宿感和安全感,以众人之是非为是非,人云亦云随大流,即使错了,也无须独自承担责任。人们大部分的行为选择其实都是从众的结果,而很少经过自己独立的深思熟虑。
c、在传统社会中,统治阶级不断强化人们的从众定势,因而排斥那些惊世骇俗的言行和特立独行的人物。
(3)、破除“知识——经验定势”
知识与经验有许多不同之处。简单的话,你掌握与了解的一些事物的现象与本质是知识;如何运用你了解的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则是经验,一般地把两种定势统称为“知识——经验定势”。
a、知识经验与创新思维的关系,是个较为复杂的问题。
知识经验具有不断增长、不断更新的特点,从而有可能使我们看到它们的相对性,经过比较发现其局限性,进而开阔眼界,增强创新能力。知识经验又是相对稳定的,而且知识是以严密的逻辑形式表现出来的,因而又有可能导致对它们的崇拜,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由此削弱想象力,造成创新能力的下降。
b、思维上的“知识-经验定势”在以下三个方面构成了“思维枷锁”。
第一,知识经验本身是一种限定或框架,“任何肯定即否定”,因而使人难以想到框架之外的事物;
第二,知识与现实并不能完全吻合,而过去的经验也不一定能适用于现在和未来,因此“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第三,知识经过“纯化”之后,常常只提供唯一的标准答案,既不能完全符合现实,也会扼杀人的创新思维。
c、为弱化“知识-经验定势”,或从根本上阻止其形成,人们应该经常进行创新思维训练,以便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它们与自己的智慧同步增长。
2、扩展思维视角
“视角”就是思考问题的角度、层面、路线或立场。应该尽量多地增加头脑中的思维视角,学会从多种角度观察同一个问题。
(1)、肯定-否定-存疑
a、思维的肯定视角就是,当头脑思考一种具体的事物或者观念的时候,首先设定它是正确的、好的、有价值的,然后沿着这种视角,寻找这种事物或观念的优点和价值。
b、思维中的“否定视角”正相反,否定,也可以理解为“反向”,就是从反面和对立面来思考一个事物;并在这种视角的支配下寻找这个事物或者观念的错误、危害、失败、缺少之类的负面价值。
c、对于某些事物、观念或者问题,我们一时也许难以判定,那就不应该勉强地“肯定”或者“否定”,不妨放下问题,让头脑冷却一下,过一段时间再进行判定。这就是“存疑视角”。
(2)、自我-他人-群体
a、我们观察和思考外界的事物,总是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用我的目的、我的需要、我的态度、我的价值观念、情感偏好、审美情趣等等,作为“标准尺度”去衡量外来的事物和观念。
b、“他人视角”要求我们,在思维过程中尽力摆脱“自我”的狭小天地,走出“围城”,从别人的角度,站在“城外”,对同一事物和观念进行一番思考,发现创意的苗头。
c、任何群体总是由个人组成的,但是,对于同一个事物,从个人的视角和从群体的视角,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3)、无序-有序-可行
a、“无序视角”的意思是说,我们在创意思维的时候,特别是在思维的初期阶段,应该尽可能地打破头脑中的所有条条框框,包括那些“法则”、“规律”、“定理”、“守则”、“常识”之类的东西,进行一番“混沌型”的无序思考。
b、“有序视角”的含义是,我们的头脑在思考某种事物或者观念的时候,按照严格的逻辑来进行,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排除偶然性,认识必然性。
c、创意的生命在于实施,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对观念和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从而保证头脑中的新创意,能够在实践中获得成功。这就是“可行视角”。
最后,我们应该牢记的是——创新思维是一种习惯。要想拥有这种习惯必须得通过认真地学习,掌握各种创新思维方法,科学有序的方法才是成功的坚实基础!
一帅哥在傍晚陪爷爷散步,不远处有一个气质美女,忍不住多看了两眼。
爷爷问:喜欢吗?帅哥不好意思点点头。
爷爷又问:想要她的电话号码吗?帅哥瞬间脸红了。
爷爷说:看我的。
然后转身向美女走去。几分钟后帅哥的电话响了,里面传来一个甜美的声音:你好,你爷爷迷路了,赶紧过来吧,我们在公园大门处。
帅哥对爷爷简直佩服的五体投地,然后默默的把这个电话存下了,高手在民间啊!
评: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