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把你的大学读成985名校
无论前一阵子的“985、211即将被取缔”的新闻炒得有多么火热,985、211却仍旧是一个大学身份和地位最显着的象征。
普通大学的想上211,211的想上985。可以很坦率地告诉小伙伴们,我就是一个想上985的little boy。为什么啊? 因为985级别的高校成熟有内涵、美丽又大方,重点双商高、资源好,这样的大学谁会不喜欢? (反正宝宝我是一个爱美的人,就是贪恋这枝花。)
十年寒窗苦读,只为金榜题名。 但可恨人生世事难料,奈何又要千军万马挤那独木桥。 你推我一把,我踹你一下,还有的自己没站稳,扑通一声把河下。最后能狗刨蛙泳各种姿势都用上,连滚带爬游上岸的人就已经很少了,更别提能顺顺利利杀出重围摘得名校大旗的人了。
很不幸地告诉你们,我就是当年那个一不小心掉下桥的人。所以985便成了我永远得不到又想要的青涩初恋。 但不是谁的初恋都美好的像朵花儿似的,没上成名校难道我们就从此颓废萎靡、一蹶不振,与成功来了个永世不再相见的生死契约了吗?答案当然是不!不!不!
只要我们鸡汤喝得饱、干货吃得好、方法用得妙、吃苦又耐劳,那想把自己的大学读成985名校,从此走上人生巅峰沧海一声笑也是可能性大大的。(本宝宝不会嫉妒腹黑地说:就算初恋再美好,也有得是不知道努力珍惜,最后堕落平庸失去幸福的!)
首先要明确自己对大学的认识,这个东西见仁见智,我的理解便简单粗暴的多了。
在我们学校2015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时候我便跟学弟学妹们分享过这一观点。(对,宝宝我就是来显摆的。拒绝吐槽,欢迎来撩。)
观点如下:大学!从字面上来看无非就两部分!一个“大”字!一个“学”字!
“大”指的是胸怀、眼界;“学”自然指的是学识、能力。
所以作为一名光荣的大学生,要时刻努力地在这两方面提升自己。
1、先来谈谈“大”
从甲骨文上再去看仓颉他老人家创造的这个字时,那形状就是个放大的人形。词义自然也多是与人和分量有关,像“天”字就是人头顶天空的意思。从我超级喜欢的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的“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样的传世顺口溜中,也足见“大”字所具有的深刻内涵。所以我们要明白大学与小学、初高中,根本就不是一个level的! 我们跨越的不只是高考那一场公平而又残酷的考试,更是一场质的飞跃!
因而在大学里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便成为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
小伙伴们又该问了:“那我们要如何去做才能提升呢?”
都别猴儿急,其实方法简单可行: 读书+实践 。
1)读书:这里指是“广义”上的读,包括读老师、读图书馆。
你的学校就算不如那些名校里有那么多的大师名师,但相信我还是有很多非常不错的老师的,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我们学院有一个老师北大哲学系博士刚刚毕业,大家都说他的课很难,但我就是喜欢听,少听一节都会觉得像失恋了一样。为什么?并不是因为他挂了北大的名号(当然也有那么一丢丢啦),而是因为他真的学富五车啊!每次上课他都能推荐我们一些好书,如果是外国着作,他就会告诉我们哪个出版社更正规,哪个翻译的更到位更适合我们读。并且一开口就可以侃侃而谈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精髓奥义和异同所在。这样的老师虽然刚毕业,虽然还没有名气!但读他就等于读了上百本上千本好书!不读是真的会后悔!
假使真得真得很难在学校找到对你胃口的好老师,也一样不用气馁! 因为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图书馆,那里面可都是白白花的宝藏啊! 我始终认为一个学校肯在图书馆方面下功夫,那绝对不会差。同样一个学生肯泡在图书馆里安心读书,也绝对错不了。请不要跟我说你们学校图书馆很破很小烂得要命!(全都是Bullshit!)
就算只有100本书,都够我们好好研究个一两年。
像我这种看书慢、定力差的人,大二学期一整年的时间一空闲就去自习室看书到晚上10点关门,也才能勉强看到几十本书。所以我后来基本就只去借学院图书馆的书,因为学院小馆的藏书量就完全能满足我的生理、心理双重需求了,除非有特殊癖好否则根本不用去学校的大馆。
如果你真的是牛得不能再牛,非要看一些绝版珍藏、世间少有的好书,那每个城市都有市图甚至省图,你完全可以去那儿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我绝对举双手赞成!(反正宝宝我是一次没去过,因为还要过长江,好远好挤好热~)
2)实践:无论是大学的社团还是社会上的实习,都是我们与人打交道、锻炼能力、开拓眼界的绝佳去处! 别一天老闷在寝室LOL、看韩剧了,该多去看看能力爆表一路开挂的大神们都在做什么,也该多去领领优秀的美女帅哥们现场秀恩爱发的狗粮!那感觉,多刺激!多虐啊!你就说虐不虐!虐不虐!
可是没关系啊!我们开拓了眼界,刺激了内心,激发了斗志,更加努力不就得了! (年轻人都要为自己的远大抱负不懈奋斗,将来成功了好去虐别人!认真脸...)
我学院一个学长,江湖人尊称他为翔哥。翔哥学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说实话这个专业在大学报考的时候属于冷门,并不被看好。而且据江湖传说当年他想考的是播音主持,结果却高考失利来我们学校学了思政。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自己,就算上不成985名校热门专业,一样摸爬滚打披荆斩棘,全面开启他如坐着窜天猴般开了挂的大学生活。 担任学生会主席、校级主持人这些都已经是家常便饭,拿奖更是拿到手软:挑战杯全国一等奖,挑战杯湖北省一等奖,湖北省优秀毕业生......最后更是保送到复旦大学国际政治专业硕博连读。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就算学校不是顶尖名校,就算专业超级冷门,一样可以在大学里通过各种途径开拓眼界,活出精彩!(他现在的硕博生活我真的不想拿来虐你们了,只虐虐我就好了。谁让宝宝我这么善良可爱。)
所以我们要多读书看报,多实践磨练, 要以诗圣杜甫为我们奋斗之楷模,他可是拥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那样博大宽广的胸襟和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看看人家杜甫没上过大学都有这气度!惭不惭愧!)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就算上的不是名校,也要努力塑造自我、升华自我,成为一名顶天立地大写的人!
2、再来看看“学”
超能耐的仓颉老师同样赋予了“学”字形象丰富的内涵:“学”的甲骨文本义就是小孩子学习编织渔网的意思。大家可不要小瞧编网这个过程哦!又一个我超级崇拜的圣人孔老夫子曾经苦口婆心地教育我们:“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古人们正是从像编织渔网这样的点滴生活中掌握了“学”的真谛,才会从啥也不懂的little boy,成长为成熟而富有魅力的strong man,让社会逐渐从蒙昧走向开化,也赋予了“学”这个文明而伟大的内涵!
所以总结下来,方法一样简单可行:
读书+实践 。(好像在哪儿见过诶?)
大学大学,咱不学习还上什么大学!就算是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们,如果不学习一样会被分分钟淘汰掉! 所以要想自己的大学活出名校的品质,学习是必要选择!
上面讲到的开拓眼界的过程归根结底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不仅是知识能力的提高,更是思想境界的提升! 《礼记》中讲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不能自个儿闷头学,要懂得跟优秀的老师、同学、朋友们一起分享,一起交流,这样才会进步啊!
当然前提是你要能先“静”得下来,只有能忍受孤独一步一个脚印充实自己,才不会在盲目的社交中迷失自我。 套句古语就是:“静若处子,动如脱兔。”
我一个高中同学小夜,高考考到北京语言大学。虽然是优势学科学校,但全国排名并不靠前,而且她学的是金融并不是学校最好的语言学方面的专业。所以无论是专业师资力量还是影响力,跟国内最顶尖的大学都是没办法比的。然而她却依旧努力了四年,这四年她具体是怎么过的谁也不清楚,只知道她最后凭借超高的GPA拿到英国伯明翰大学的offer。
身边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再举一个我在学校辩论比赛时认识的姑娘,辩论比赛打得是相当得棒!学习成绩更是杠杠得好!大学毕业的时候,直接去了KCL(英国国王大学,听着名气都霸气!具体怎么样宝宝们去网络一下找找虐吧~)。
我一个研究生学长叫Thomas,他本科读的是个相当普通的三流大学,但等我认识他时他已经连续两届担任中国国际高空扁带大会的赛事翻译,同时也以一名高空扁带运动员的身份参加了比赛。无论是电视直播英语解说,还是高空扁带训练,他在这两样极具难度的事情上取得的成绩,不知道付出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的辛勤与汗水才能实现。直到现在他每天依然坚持英语、健身及扁带的打卡训练。
这些身边的榜样们,他们就算本科没能考上最顶尖的名校!但一样用自己的刻苦与努力把普通大学读成了985!
我超喜欢一句话:“ 努力让优秀变成一种习惯! ”
所以就算我们读的是普通大学,也不能阻止我们把普通高校读成名校,更不能阻止我们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人可以不渴求成功,但不能不渴求优秀,不渴求梦想!
志不立,则天下无可为之事!
能把文章看到这的小伙伴们,我真心地祝愿你们能将自己的大学读成985名校!如果你本身读的就是名校,那希望你能更加努力更加优秀!
(好官方…对,本宝宝就是这么官方,拒绝吐槽,欢迎来撩)
Ⅱ 给大学生:如何把一所普通大学读成名校
导语:名校的生活,能够让一个人的心变得高大,而普通学校的生活,则往往对人的心灵有矮化作用。那么,如何把一所普通大学读成名校呢?一起来学习下吧:
如何把一所普通大学读成名校
朱 东
无论大学怎样扩招,通向名校的路,永远都是一条拥挤的独木桥。
无论时代怎样发展,争取上名校的心,永远都是一颗充满渴望的心。
无论社会如何多元化,在现实中,名校毕业生的成功率,永远高过普通学校。
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却并不意味着所有上了普通高校的学生就没有机会,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把一所普通大学读成名校。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明白,名校和普通学校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同。
在许多人的直观感受中,所谓的名校,都是历史悠久的,名师荟萃的,资源丰富的,甚至连校园都是美丽的。
然而,这些与一个学生有什么关系吗?
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你永远不会拥有它;名师虽然荟萃,然而非但人家不一定有时间搭理你,而且如果你每天都不去上课,名师有没有又有什么关系呢?资源再丰富,平分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从绝对值来说,也不会有太大的区别;至于校园的美丽,如果你认为这会让你成才,那么不用考大学,随便找个公园待着好了……
这些都不是造成名校与普通高校差异的本质。那么这个本质是什么呢?
两个字——氛围,由上述因素以及你的同学共同构成的氛围,其中又以同学最为重要的。
因为,这些人会在你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之际,与你朝夕相处四年,甚至更长。之所以要用“氛围”这个词,就在于这种相处,这种影响是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的。其紧密程度,在通常情况下,会远远超过此前的父母,和此后的夫妻。
无论你走在校园的哪个角落,无论你在校园里做什么事情,他们都在你身边,他们的言论,他们的行为,他们的思维方式,都会包围着你,影响着你。逐渐将你在不经意间,化为同类。
这就是名校与普通大学之间的根本区别。
在名校之中,你是在和一群同龄人中的精英生活在一起,你的眼界自然就会更加宽广,你的思想自然就会更加深刻,你的志向自然就会更加高远,你的内心自然就会更加自信。
反之,如果你和一群在大学还没有毕业,就已经开始思考未来的孩子要上哪家幼儿园的人呆在一起,那么在潜移默化之下,你的志向就会下滑,你的自信会动摇……
当步入社会之后,当面对一项艰巨的任务,或者一项宏大的.事业的时候,名校的学生往往敢于担当,而普通高校的学生,往往就会退缩;在面对一些蝇头小利的时候,名校的学生往往敢于不屑,而普通高校的学生,却往往趋之若鹜。
原因就在于,四年的生活下来,在“同学”的影响下,在“氛围”的熏陶下,个人的定位出现了高低差异,由此就将决定人走向不同的社会层面。
简单的说,名校的生活,能够让一个人的心变得高大,而普通学校的生活,则往往对人的心灵有矮化作用。
当我们懂得了是这个道理之后,那么把一所普通大学读成名校,也就是不再是什么十分困难的事情了。
简而言之,就是一句话——吸收其知识,摆脱其氛围。
具体而言,应当由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绝不放弃自己,始终不降低自我定位。把周围的同学,当做自己的底线,当做一个反向的参照物,始终向上看,向前走。
其次,通常情况下,一座城市中,不会只有一所大学,而且其中必然有所谓不同层次的名校。而在大学当中,许多课程,至少是许多讲座都是开放的。因此,就给在校的学生,在事实上,可以共享名校资源的机会。
应当尽可能多的,去听各种“名师”的讲座——不在于通过一场讲座,学习多少知识。而是通过讲座,去感受“名师”的对人生,对学术的态度,用个流行的词就是,去感受人家的气场。通过这种感受,来提升自己,让自己知道什么上,什么是前,从而也就知道了如何向上看,向前走。
最后,就是给自己找事情去思考,去实践。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在现实的事务之中,只有真正的去实践,才能不断的矫正自己的自负,增进自己的自信。
通过去思考一些,去做一些,表面上看好像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往往是提升自己的最佳捷径——这种提升,不仅是能力上的,更是内心强大上的。
举个例子说,我们通常在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之初,会因为知识的有限,而自卑和胆怯,将自己放在一个,只配背背书,或者怀着崇敬的心情,去读读前人的注释的位置上。
但是,在北宋,苏洵,苏轼(东坡),苏辙父子三人同为进士,不仅创造了一个科举奇迹,而且父子三人还共同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这其中,固然有两个儿子才思敏锐的因素,但是也跟苏洵作为父亲的堪称奇特的教育方法有关——苏洵在两个孩子略知诗书之后,就要求他们对所读经典进行注释!!!这在很多人看来,实在是不可想象的,甚至可以称之为胡闹。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想一想,就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正是这种训练,才让苏轼和苏辙,不仅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了文学水平,更提高了他们的思想能力,提高了他们的人生定位。
说白了,当他们的同龄人大多数还在考虑如何把书背好的时候,他们已经在想如何写出一本,让人能读懂的书了。所以,兄弟二人,都在北宋政坛上,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而不仅仅是一个泛泛的官员。
相对来说,现代的大学之所以能够遍布全球,就是因为它在经过了千年的发展之后,的确成为了一种高效的传播知识与思想的模式,对于任何一个身处其中的人,至少在4年之内,它都具有取之不尽的资源。
关键在于你是不是真正的去充分利用了这些资源,而不是资源本身的多少。
综合上述,任何一个人,只要能够做到这三个步骤——适度保持距离,不让自己陷于庸俗;寻师访课,让自己看到高远;勇于实践,不断自我推升。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学知识,不学同学。
那么就都能把一所普通大学读成名校。
Ⅲ 农村中学如何面对生源短缺,如何走出困境成为名校
当我们将视野聚焦在薄弱学校突围这个话题上时,确有点想创造“穷不过三代”的勇气。其实这种勇气绝大多数身处薄弱学校的管理者与教师都有,但薄弱学校之所以仍然存在,则是因为缺少创造“穷不过三代”的策略与条件。可事实上穷人有穷人的活法,富人有富人的精彩。如果说客观条件和政策扶持主要在帮助穷人变富人的话,那么目前学校内部主要的作为,就是如何尽量发挥自己的能量,使“穷人”活出自己的精彩。之所以薄弱学校的突围长期困扰大家,就在于我们总是以重点学校为自己的标杆,反而失去了自己的发展方向。
理性对待薄弱校的薄弱之处
薄弱学校最大的困境,就是生源太差。每当我们与薄弱学校的管理者或者教师交流时,他们对生源质量的抱怨都不绝于耳,尽管他们对具体的学生并没有太多的歧视,也没有放弃对学生的教育责任。对生源的抱怨是一种态度,但承认生源的现状却是一种理性。的确,谁都愿意“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可英才毕竟不多呀。因此,理性的做法,应该是客观科学地分析学校生源的特征,比如他们的学习能力如何,以前的知识结构如何,对待学校的态度与兴趣如何,他们对学习的基本定位是什么等。抱怨现实只可能让现实变得更需要抱怨,而乐观地面对现实反而能够让现实变得更乐观,当然在乐观的背后更需要理性的态度与科学的研究。
薄弱学校之所以薄弱,还在于学校各类资源的匮乏。可是,我们是否真正明白:为了建好一所学校,我们究竟需要哪些教育资源?在缺乏的教育资源中,哪些教育资源是学校发展必须拥有的?哪些是学校努力可以获得的?哪些是集中现有教育资源可以弥补的?当我们理性地面对资源缺乏的现实时,除了积极争取更好的办学条件与更多的教育资源,我们更应该考虑如何更有效地配置稀缺的教育资源,考虑如何更高效地使用稀缺的教育资源。
越是贫穷的人,越应该科学地配置与使用自己的财富。争取更多的支持无可厚非,但更应该客观分析生源上的优缺点,根据生源的特点确定学校特有的教育方法。同时,科学分析学校拥有的教育资源与缺少的教育资源,从而更高效地配置与使用好教育资源,为学校走向中兴提供切实的保障。
薄弱学校要有不薄弱的发展思路
人之所以成为穷人,可能是因为家庭出身,也可能是因为生活机遇不好。但如果人因此而顺从于贫穷的生活,认为自己的贫穷是必然的,并将自己走出贫穷的希望寄予他人或者外在的事件,这就让人觉得失望与可怕了。对于学校而言也如此,虽然不存在志向问题,但在学校发展思路上,仍然存在价值导向的问题。
自助者天助,薄弱学校的发展主要应寄希望于自己,也只有自己发展强大了,才可能赢得更多的他助。借用名校的力量来发展自己,这是当前薄弱学校改造的重要举措,虽然此举短期内可提高学校声誉,也可借助名校品牌提高生源质量,吸收一部分优秀教师加盟,可对这类学校的长期观察不难发现,这种方法并不能真正带领薄弱学校突围出来。目前江浙一带盛行名校带动薄弱学校,将薄弱学校改名为某名校的附属学校或者分校,并用名校的管理资源与人力资源来支持薄弱学校。在我看来,这种方式的短期效应是明显的,但同时也使得这类薄弱学校永远陷入了“薄弱学校”的困境,因为学校往往因为与名校的联姻而丧失了自己的办学宗旨。
即便是对外部支持的争取,也不可能通过等、靠、要来获得超额的教育资源。尽管教育行政部门掌握着不少教育资源,但教育部门向学校配置教育资源的基本原则并不是“可怜与同情”,而是希望向学校配置的资源能够产生最大的教育效用。因此,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让自己在同类学校中享有较高的声誉,就意味着可以凭学校的教育实力逐渐地赢得更多的资源。
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学校是随意地消费教育资源,还是将有限的教育资源继续用于教育过程的支出,这成了考验学校决策者的难题。在教育资源非常有限的情况下,是继续支持教师学习与接受培训,继续搞好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还是将有限的教育资源用于教师福利与学校办公条件的改善?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是更强调教师的教学力量,还是更强调学生的学习动力?对于薄弱学校,尤其是教育资源匮乏性学校,更应该集中资源去帮助学生,通过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积极性的提高来促进学业成就的获得,通过学业成就的获得来激发教师的教学信心,通过教师教学信心的增进来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通过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来赢得更为充足的教育资源,从而最终摆脱学校在教育资源上的困境。因此,越是薄弱的学校,越是资源匮乏的学校,越有必要将资源配置给学生,将资源配置给教学,而不是将教育资源用于教师与学校的当前消费。
从“薄弱”走向“优秀”的突围之道
每所学校都希望成为名校,可对于大多数薄弱校而言,成为名校的可能性极低。短期内更切实、更可行的目标,是成为一所“优秀”的薄弱学校。名校并不是薄弱学校的未来,走向“优秀”的薄弱学校才是薄弱学校的真正目的地,正如杜朗口中学没能成为上海中学,洋思中学也很难成为金陵中学,不管是杜朗口中学还是洋思中学,他们目前都只能成为薄弱学校中的标杆学校,它们也因此而享有盛名,并赢得更力充裕的教育资源。
那么,薄弱学校如何才能成为“优秀”的薄弱学校呢?当我们仔细地分析洋思中学与杜朗口中学的成功之道时,也就很自然地得出他们的行动策略是科学的,而且这种成功也是人人都可以学来的,问题在于我们想不想学与敢不敢学。
对于薄弱学校来说,危机感是学校走向优秀的第一步。对于已经优秀的学校来说,可能机遇是走向卓越的第一步。但对于薄弱学校来说,得到机遇垂青的概率很低,但危机却是时时紧逼的。绝大多数学校虽然时时面临着危机,可学校管理者,尤其是学校教师却没有“危机感”,这成为薄弱学校面临的难题。其实,当我们去研究洋思中学与杜朗口中学时就会发现,在拥有辉煌之前,洋思中学是典型的“三流学校”,“即三流的硬件”、“三流的师资”、“三流的学生”组成的农村联办初中;当崔其升校长到杜朗口中学时,教育行政部门更是有将这所学校撤并的打算。不敢说正是两所学校的“危机感”催生了今天的洋思中学与杜朗口中学,但没有这种“危机感”绝不可能有它们的今天。
对于薄弱学校来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是走向优秀的第二步。薄弱学校的教育资源是稀缺的,但有一点对所有学校都是公平的,那就是学生对待学习的情感。薄弱学校可能缺办学资金,可能缺优秀的师资,但并不缺学生丰富的情感生活。因此,这一点完全可以成为学校从薄弱走向优秀的基石。于是,凡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的教学策略我们都采用,凡是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的教学策略我们都放弃。在杜朗口中学变革之前,虽然教师们讲得很辛苦,可学生学而无趣,于是崔其升校长毅然在学校推行“10加35”的做法,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只能讲10分钟,其他的时间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无独有偶,洋思中学也提倡“先学后教”,使得教师从过去“满堂灌”的“第一线”退到第二线,为学生在自学、思考、讨论、答疑中当“参谋”、“顾问”。
对于薄弱学校来说,学校管理创新是走向优秀的第三步,也是整个过程得以完成的基本保障。学校管理并不仅仅是对学校常规工作的监督,更重要的职责是对学校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重组。越是科学的教育资源配置方案,执行得越到位效果就越好;越是无效的资源配置方案,执行得越到位效果反而越差。因此,学校管理者首先要就当前学校的资源配置方案进行审查与优化,在确立了新的学校资源配置方案与发展规划之后,就需要执着并富有勇气地予以捍卫与执行。
Ⅳ 怎样才能考上四大名校(学习方法)
远大的学习目标 + 良好的学习习惯 + 踏实的学习态度
他人之石 可以攻玉
“刻苦拼搏 攀登人生理想的巅峰”——一位清华在校生的报告
下面是其中部分内容 供参考
……
(二)永远不要说你已经尽力了
有的同学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可是就是没有办法把成绩再提高一点。他自己安慰自己“我已经尽力了”。我记得电影《勇闯夺命岛》有这样一句台词:“永远不要说你已经尽力了!”我个人觉得,当你还有力气说出“我已经尽力了”的时候,你根本就没有尽到力。我觉得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大家看看人的潜力有多大。
我在高中时体育特别差,跑1000米都很要命,从来都是不及格。相信在座的好多同学也对这项体育达标深恶痛绝。到了清华之后,第一节体育课,老师告诉我们体育好是清华的传统,我们每年要测3000米长跑,跑不过不许毕业,取消推研资格。怎么办?谁来到清华都不想拿不到毕业证吧,我的同学大部分和我一样体育很差。于是每天晚上10:30,我们的自习教室关门后,清华的操场上人就多起来了。跑半个小时再回寝室继续学习。练了一个学期,我瘦了40斤,最后考试的时候我仅用了12分56秒就跑下了3000米,我们班最胖的人也在15分钟以内跑完了。想起我高中向体育老师抱怨:“我已经尽力了,1000米就是不及格。”现在觉得很搞笑。清华的校训中这个“自强不息”我觉得给我的影响非常大。当你觉得自己已经尽力的时候,往往再坚持一下就会突破自己的极限,唤醒自己的潜力。思维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可以把全世界图书馆藏书的信息都装进去,然而人类思维至今才仅仅开发出百分之七到八。所以在这里我希望同学们一定要努力努力再努力,永远不要说自己己经尽力了。什么叫成功?人们死活不相信你能做到的事情,你做到了,这就叫成功。
(三)怎么学好高中的课程
接着上一个问题,永远不要说自己已经尽力了,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努力呢?我在高中听过不少关于学习方法的报告,也很多次给别人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但是直到大二我才真正明白怎样才能把知识学好。
大二我们上一门课叫《模拟电子线路》,特别难。我们的老师——高文焕院士告诉我们一句话:“学习模拟电子线路和学习其它学科有一个共同的窍门,八个字——题海战术、题海战术”我当时非常费解,从小到大老师都说要讲方法,不要死做题,怎么院士这么说呢?之后几件事我明白了这八个大字的含义。
我们班有一个山东的省高考状元,得了713分(750满分),我问他,你到底是怎么学成这么“牛”的。他说:我高中的时候只要市场上能买到的习题集我都做过。
如果大家觉得省状元离我们太远的话,我再举一个河南省高考第76名的同学的例子,看看他是怎样做题的;他的智商不会比在座各位高的,因为他在清华电子系学习非常吃力。他说他高考6个主科的题典他至少做了五遍。
所以我觉得高文焕院士还是对的,题海战术绝对是学好高中课程的好方法。我自己也有体会,比如我高三时英语的短文改错总做不好,于是一个周末,我连续做了50篇改错,之后的英语考试短文改错几乎没有错过。大家可能觉得大学生就很少做题了,我不知道其它大学的情况,但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在清华每年做的题肯定比我高三的时候做得多。
现在同学们一定会说,想题海战很容易啊,但是哪有时间啊?这就引出我下面的问题。
(四)怎样挤时间
下面,我告诉大家我在清华了解到的一个湖北同学的高中是怎样度过的:他在一个县城的重点高中,他们学校全体学生住校,每年春节时放假三天,其余每个月放假半天。一年一共放假9天。我想我们中学还不敢这么变态,但是那些湖北的学生真的是比我们少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了,这也导致了他们的基础比我们要好得多,也导致了清华宁可在湖北扩招30人也不在河北扩招一个。回想我的高中,我现在非常后悔,如果当时我像那些南方的同学那么抓紧时间,我高考绝对会拿省状元。同学们,我们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我们身上责任很重,如果我们还是把好多时间都用来娱乐和休息,当我们进入大学、走向社会的时候,就会感到那些南方省市来的人对你的巨大压力。
那么我们怎么挤时问呢?
首先,我个人觉得在座各位的走路速度太慢,我看到的是大家有说有笑踱着步子慢慢走。大家如果到了清华可以看到,所有的学生骑车都是飞车,走路几乎都是小跑。我们没有必要把时间浪费在这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你很快从校门走进教室就可以比别人多看一会书,多做一道题。时间久了,日积月累,你就会在时间上占有绝对的优势。
其次,我们的课间十分钟也非常宝贵,这一点我到了高三下学期才意识到,充分利用课间十分钟,我们一天可以挤出将近两个小时,可以比别人多做一套题。再有就是我们最好别看电视了。我在高中的时候每天必须看电视,当时主要是因为要面子,看了体育比赛、晚间新闻去和别人侃,看了电视剧去和别人吹。整天装出一副不太用功但成绩不错的样子,归根结底还是希望别人说自己聪明。我现在的观点是被人说“他聪明但就是不学习”的人是最蠢的人。不管你是否真的智商超群,但是如果我们把太多的精力用在那些与自己前途无关的事情上,就是对自己的最大的不负责任。我现在在清华的好多同学都是在高中期间没看过一眼电视——包括春节晚会,有的同学甚至从初中开始都没看过电视。现在在学校,我们每个寝室都有电视。但是我们寝室的电视几乎就没开过。期末考试之后都没人看一场欧洲杯。大家考试后没有休息放松,所有的人都是准备下学期的课程,准备托福、GRE考试,或者是学一些实用的技术。所有人脑子里想的都是利用别人休息的时间来充实自己,使自己在今后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同学们不要把清华的学生想得太牛了,清华学生中智商超群的人至多占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他学生的智商不会比在座的各位高到哪里去,他们比你们多的东西我觉得只是对待自己未来的态度。清华学生身上有一种非常令人敬畏的精神力量。他们可以为了自己的目标放弃任何诱惑。就算在大年三十清华的自习教室也会人满为患。用一位美国教授的话说:“Students of Qinghua,no Satumay,no Sunday,no holiday!”(清华的学生,没有星期六,没有星期日,没有节假日),就是这种精神铸就了清华的神话,不这样就很难考上清华。
有的同学可能会说:你说的很对,但是我们很难让自己坚持下去,最多三分钟热血。之后就不想再努力了,好的,我们下面就讨论怎样让自己的血一直热下去。
……
“刻苦拼搏 攀登人生理想的巅峰”全文请打开下面的链接
http://..com/question/325626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