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便于理解古诗有哪几种好办法
首先,了解古诗的背景知识,例如,作者,时代,生平,思想。
然后,了解古诗的基础知识,例如,标题,字义,句读,主旨.。
接着,了解古诗的延伸知识,例如,风格,流派,影响,传承。
仔细体会古诗的意境,意象,情感,韵律,艺术手法,艺术特色,炼字炼句等.。
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品味,感悟,升华。
解读古诗,正如了解一个人,不仅要看外在,也要看内涵。
解读古诗,好比做任何一件事,要有始有终,还要选择值得的,去付出行动。
解读古诗,就像与作者和所处的时代对话,诗人或直抒胸臆,或古风含蓄,都和他当时的情境有关,我们可以通过一首诗,了解一个人,可以通过一本诗集,把握一个时代.。
解读古诗,最怕的就是断章取义,只寻访美词佳句,却忽略了古诗通篇的意义,也忽略了一首诗只是作者某一阶段某一瞬间的表达,不要因为某一句,就妄下论断。
诗无达诂,名家翻译注解,不一定能够道出诗人原本的寓意,也不一定能够达到让所有读者满意的程度,所以,诗似乎更适合独自品读、玩味,一时一处之景,也能因不同境遇的人,生出不同的感触,何况飘渺蕴藉的文字呢?
说了这么多,要解读古诗,似乎无从下手,但是世事因果相随,既然诗人此刻作成此篇,定然有其缘由,所以,追本溯源即可。
例如,因潦倒而生怀才不遇之感,因遭贬而作忧愤之诉,等等.理解了成诗背景,我们大体就可以领会古诗的大意。
我还有一点建议,就是可以作本类文学中的比较文学。
例如把几个作家,相似的作品作对比,把同一个作家同类作品不同时期的作品,选取某一角度,做对比,以此类推,以至无穷,能够对以往的注解和权威的观点,有新的见解,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论证充分,没准你也能成为学术大师.我这就是一个小小构想,怕见笑于方家,还是说归正题。
Ⅱ 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
一、读古诗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记、易背,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读古诗时,教学生学会找“韵脚”,使学生知道古诗中每句诗的最后一个字韵母相同或者相近的部分就是韵脚。如:在《静夜思》这首诗中,“光、霜、乡”的韵母都是“ang”,这首诗的韵脚就是“ang”。学生找到了韵脚,朗读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很容易记住古诗并背诵下来。
二、知诗人
学习古诗,先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诗人的性格特点,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唐诗、宋词、汉文章。”小学生所学的古诗主要以唐诗为主。在小学生古诗词必背篇目中,三分之二以上都是唐诗。在记诗人的朝代时,我们只需要特别记住不是唐代的诗人即可。如宋代诗人苏轼、王安石、叶绍翁、杨万里、陆游等几位。三国曹植、元代王冕、明代于谦、清代郑燮和龚自珍就行了。词人需特别记住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采取“记少不记多”的方法记住诗人的朝代,其他默认为唐代诗人、宋代词人。
三、明诗意
明诗意就是理解诗意。理解诗意的方法多,以下简介几种:
抓关键字理解诗意
如杜甫的《绝句》一诗中,只要抓住“鸣、上、含、泊”四个关键字来思考:①黄鹂鸟在什么地方鸣叫?②白鹭鸟飞上什么地方?③“含”是包含的意思,指从窗外望去,窗外的景色犹如嵌在窗子上。诗人从窗外望去看到怎样的景色。④什么地方停泊着什么?回答了这几个问题,也就理解了诗句。
Ⅲ 读懂古诗词的方法
多朗读,熟读成诵。诗歌要反复朗读,要注意古诗节奏的划分。古诗朗读节奏的划分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按意义划分,常见的五言为“二 三”式,七言为“四三”式。二是按音节划分,五言一般为“二 二一”式或“二一二”式,如“结庐/在/人境”“悠然/见/南山““客路/青山/外”“山气/日夕/佳”。七言为“二 二一二”式或“二 二 二一”式,以不读破为准,如“天街/小雨/润/如酥”“提携/玉龙/为君/死”。至于背诵,一定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弄清每首诗字与字、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抓住关键的字眼,反复多次朗读以至成诵。
整体感知诗意。“整体感知”就是能够结合注释大致知道诗歌的意思,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观点、感情,形成整体感。读每一首诗的时候,可以自己设问。如《次北固山下》可以这样设问:①写的是什么景,抒的是什么情?②哪些诗句写得最精彩?③全诗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品味诗歌语言。一般说来,品味诗歌语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诗句的含义,分析遣词造句的妙处,品味语言特色。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句诗,可以这样去思考: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哪些词用得好?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诗歌语言的妙处:①表达诗人的感情;②准确、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某种情境;③突出所写之物的特征;④渲染一种氛围;⑤突出诗题;⑥形式、音韵美等。
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意境。诗的意境包括诗象(诗的形象),诗意(诗的意境),诗情(诗的感情)等几个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要善于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读到这句诗时,我们自然会在脑海里想象到初春时春雨绵绵,小草刚刚发芽的一幅图画,还会联想到春天来了,“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开始下地劳作,企求一年丰收的心愿。
第二,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意象。
《天净沙·秋思》中连用九个名词(意象),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巧妙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时彷徨悲苦的情怀。
第三,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诗的理解、分析都离不开对诗人感情的把握。把握诗人感情是我们鉴赏诗歌的根本。
Ⅳ 理解古诗的方法
一、看“题目”。
绝大多数古诗,其题目就像新闻的标题一样,能概括交代诗的主要内容。古诗题目主要可以分为这样几个类型:时地型,对象型,事件型。当然很多古诗的题目可能兼具多个作用,属混合型。通过题目所交代的这些信息,我们就能不同程度地了解诗作的内容。
时地型的,如《凉州词》《元日》《村居》《乡村四月》《秋夕》《江南春》《竹里馆》《敕勒歌》等等。《凉州词》,看题目“凉州”,我们就可预判这是一首边塞诗。《春日》,看题目,就知这应是一首游春之作。《村居》,一个“村”字,就表明这首诗一定跟田园情趣有关。《乡村四月》,既交代了时间,又交代了地点,“乡村四月”,正是农村早春之时,定是写早春时节农村情景的。
对象型的,如《咏鹅》《石灰吟》《梅花》《竹石》《咏柳》《春夜喜雨》等等。像这些诗作,我们要先研究题目所标之“对象”,根据我们对它们的了解以及人们通常寄寓在这些“物”上的内涵,即可预先揣测诗作内容及主旨。而且这类题目还经常辅以表情感的词,如“咏”“吟”“喜”等,这就更有助于我们把握诗作主旨。
事件型的,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回乡偶书》《望庐山瀑布》等等,这类题目很多很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交代了中心事件是登楼送别,送友人远游,先就可定位为一首“送别诗”了。”望庐山瀑布”,中心事件是,远看瀑布,那么可以推想诗作主要应该写一瀑高悬于眼前的视听之景和内心感悟。《回乡偶书》一个“回乡”,就交代了内容应是久别之后回归故里的见闻感受。
二、判析“表达方式”。
无论古体诗还是近体诗,大多数诗作的写作思路是惊人相似的。一般都是先“记叙”,然后“描写”,最后“抒情议论”。就拿律诗来说,一般首联记叙,颔联颈联描写,尾联抒情议论,表明主旨。而首联的记叙,通常是交代写作背景、缘由等,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诗人是在什么境遇境况下写作此诗的。而中间的描写,则可以让我们更具体的了解作者的心理,正所谓“处处景语皆情语”。我们只要遵循“物美则喜,景劣则凄”的原则,就能透过想象看本质,揣摩字里行间传达的作者的内心世界。而当诗作将要水到渠成地行至尾联时,我们就已粗略地领悟到了诗人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最后看尾联,诗人终于在前面充分的铺垫之下,或直抒胸臆,或稍稍含蓄地亮出了自己本意,而我们也就能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主要情感了。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首联叙事,表明了自己旅居在外的背景,颔联颈联描写眼前所见初春之景,尾联抒情,表达思乡之情。再如《雁门太守行》,首联是描述,交代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情况,颔联颈联描写战场情景,尾联借用典故委婉抒情,表忠君报国之意。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古诗都是严格按“叙——描——抒——议”这样的顺序成诗,但只要你析清了这几种表达方式,那都能按图索骥,顺藤摸瓜,较为准确地理解诗作。如《观刈麦》属于古体叙事诗,前两句“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用记叙交代了写作背景——写作对象是“田家”,是“农民”;时间是“农忙时节”。“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既有叙事,南风送暖小麦待收,又有情景描写,“小麦覆陇黄”。而中间主体部分则记叙描写穿插运用,写出了农人的繁忙辛劳和一个“贫妇人”的遭遇。最后“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抒发了对农民们的同情和内心的愧疚。这样整首诗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情感就一目了然了。
三、抓“诗眼”。
“诗眼”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字词句。刘铁冷在《作诗百法》中说:“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人之眼,乃灵魂之窗口;诗之眼,则是洞察诗词旨趣的窗口。如果我们前文所说两项是在辨识诗人精心所“画”之“龙”,那抓“诗眼”就是要抓住其“点睛之笔”,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诗作的“魂”“灵”“神”。诗眼在诗中的位置并不固定,但放在最后的较多。柳宗元的《江雪》,“独钓寒江雪”,一个“独”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的飘零感。《闻官居收河南河北》,“漫卷诗书喜欲狂”中“喜欲狂”,就提示我们本诗最重要的情感是“喜”,欲狂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