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方法技巧 > 如何变教知识为教方法

如何变教知识为教方法

发布时间:2023-01-23 06:00:12

㈠ 将所学知识进行转化,促进业务提升和创新的方式有哪些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下,它的缺陷越越来显现出来。它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把学生看成是接纲知识的容器。按照上述五步进行教学,虽然强调了教学过程的阶段性,但却是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前提的,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革新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⑴ 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
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师生交往的情境中,受到某种刺激,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需求的欲望,进而形成学习的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系统中重要的动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没有学习动机,就不会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会无缘无故的产生,而要靠教师在师生的交往中去激发、去培养。实践证明,“目标激励法”、“表扬促进法”、“友好交往法”等等,都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好方法。
⑵ 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求知”
其目的是让学生摆脱教师那种生浇硬灌的教学模式,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根据自身的实际来选择、探求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在这一阶段,要突出“自主求索”四个字。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瞪着眼睛站在讲台上看着学生学习,更不能再用一套讲义来应付全班学习不同的学习需要,而应和颜悦色地走到学生之中,帮助、引导学生学习。教师既要提问学生又要让学生提问,让教学在彼此质疑、共同思考之中展开,让学生的学习在彼此交流、相互促进之中深入。教在学后,学在教前,生为主帅,师为参谋。这个阶段很重要,也很复杂,操作的难度较大,一般可以采用“问题讨论法”、“主题研究法”、“师生方谈法”等方式展开教学活动。
⑶ 变“巩固知识”为“自我表现”
其目的是让学生免除机械记忆、重复练习之痛苦,以自我表现的形式,一方面消化、深化知识,并内化成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凸现主体、张扬个性、加强合作,养成活泼自信的品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这一阶段,要在“动”字上下功夫,要力求做到身动、心动、人人动。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可以采用或模拟表演,工对抗辩论,或演讲朗诵,或趣味游戏等形式鼓励学生动。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在自动中战胜自我,发展自我,在他动中发现不足,弥补不足。
⑷ 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
其目的是让学生打破书本的局限,突破经验教训的禁锢,不做知识的奴隶,不做教师驱赶的绵羊,着力培养自己求异、求新的创新思维和敢疑、敢闯的创新精神。
从学习过程的整体上看,这一阶段是实施全过程的归宿环节,前三个阶段原活动都是在为 这一阶段的完成蓄积力量。一堂课的学习活动是否成功,关键要看这一阶段的质量。因为只有搞好为这一阶段的活动,才能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才能达到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这一阶段要做探险队长、突围队长,打破常规,运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学生解答一个问题后,教师可提问:这是不是最佳办法?此题是否还有其他解法?换一种说法是否效果更好?这里是否有错误或漏洞?以此鼓励学生质疑书本,鼓励学生突发奇想,敢冒风险,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身体力行。
⑸ 变“检查知识”为“互相交流”
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同学间、师生间的学习体会和情感体验的交流,总结知识,体验学习方法,感受学习的酸甜苦辣。这一阶段虽然是结尾阶段,但切忌流于形式。成果汇报、学习拾遗、几点补充等,都是很好的交流方式。总之,要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将所学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组建崭新的认知结构来增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如何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一、不断学习,提高文化素养

近年来,教师们通过各种形式参与不同层次的学习,教师队伍的学历整体有了很大提高,就连我们的村校教师大都是专科以上学历,有的是本科及以上,但有学历不一定有文化素养。所谓文化素养是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的总和。从本质上说,这三方面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他们共同构成一个人的整体素质。而教师的文化素养是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在拥有一定文化知识并加以内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映教师的人格、气质、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品质。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文化素养应该包括广博的文学知识和文学素养;能驾驭本学科教学的学科文化素养;体现自身教育态度和理念的教育文化素养三个领域。所以,作为教师要多读书,博览群书,知古通今,成为学者型的教师。教委在“五个一”的工程中,就要求每位教师每期要读一本教育专着,读一读新的课程标准,只有书读多了,教师掌握的知识就丰富了,在课堂上才能滔滔不绝,更好地驾驭课堂,更好地用渊博的知识引导学生、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课堂才能生动活泼,学生才可能学有所获,否则,将会导致课堂的僵化,不受学生欢迎。

二、不断创新,提高专业素养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智慧地、创造性地传授给学生知识。要做到这一点,得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学习新的课程理念,认真学习每一册《教师用书》中的说明或写给教师的话,在不断学习中了解学科的特点,明确学科的基本理念和教学要求,掌握本册教材的重难点及学习方法,让自己学有实效,用有效的时间学习有用的东西。

(二)认真学习研读新教材,不断创新教材。教师要由教材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使用者,只有做到整体研究教材,把握教材体系,深入了解教材内容,才能寻找到整本教材的价值取向,才能灵活地运用教材。研读新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为只有教材中的文本才是学生和教师共同的关注点和集合点。虽然目前人们对课本的处理方法很多,各不相同。但始终离不开文本内容,研读文本的目的是让教师在上课之前认真备好课,备好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能以饱满热情讲授知识,以浓浓的情感影响学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于课堂教学,并以自己富于情感的举手投足和课堂语言去影响学生。教师有了这个“研读新教材”的功夫,才会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地引导学生去关注、去合作、去交流,“悦”读课本、“悦”读课堂,体味过程。因此,教师研读新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和良方。

教师还不能孤立地使用教材,要以教材为蓝本,自己拓宽教材,创新使用教材,拓宽学生学习的知识面,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精心设计,努力实施

课堂教学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核心环节。我们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在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好的教学方案和设计,要付诸教学实践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必须依托课堂教学,没有一节节好课作支撑,再好的教学策略也只能是无效的处方。

(一) 关注“三维”。

现代课程理论和改革的基本理念是:能力发展是核心,知识、文化积累是基础,情感态度养成是灵魂,是保证能力发展和知识、文化积累的必要条件。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课程目标,都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提出来的,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立体感。三维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人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素质建构的三个侧面。因此,课堂教学应该全面关注“三维”目标,并将它整合于统一的教学活动过程之中。

(二)注重全面。

1、关注学生课堂上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更要关注他们在课堂活动中所表现的情感和态度。有经验的的教师在上课前都是采用多种激趣的方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把学生的注意力或学习兴趣激发起来,让学生一开课就喜笑逐颜开,把精力集中在你的身上,上课时学生自然会精力集中听课、思考、回答问题、完成作业;如果一上课就板着一副吃人的面孔,给学生一阵批评,批评之后,学生绷着脸听课,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怎么样。“师生情绪对立时,学生会拒绝接受来自教育者的一切要求。”看来这句话的确不假。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在课堂上,时常有个别学生自我控制力差,搞小动作,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不要大声呵斥他们,可以突然停止讲课,以目示意,那些不注意听讲的学生此时一定会抬头看,发现老师正看着自己,心中自然会明白该怎样做。这样,课堂秩序稳定,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保护。课下再找这些学生谈心,耐心说服教育,在指出其不足的同时,多一份鼓励,多一份信任,多一份赞扬,这些学生大多能乐观,愉快地改掉缺点。

“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很多教师把这句话当作形式,并没有真正领会,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你自然就会明白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教师要努力把微笑带进课堂,把表扬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不轻易批评学生的活跃好动,巧妙应用激励性语言、动作、神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创新欲望,使课堂成为学生自由挥洒的天地。

2、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北师大心理系教育心理专业博士凯说:“个性化教学”是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并通过教学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对个人全面发展的企求,同时指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获取信息、实现知识能力和人格的协调发展,这一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独特领域,使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堂课中都有所获,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3、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

每个学生都有才,每个学生都有用,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成功,这是教育的真谛。孩子们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教、学双方都要付出心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知水平还存在一定局限的学生,需要我们去关心、呵护,去尊重、引导,犯错是孩子们的天性,要允许孩子们犯错误和改正错误,如果一个孩子天生就不犯错误或者说天生就什么都会,还要我们老师做什么呢?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们就是要我们帮助他们改正缺点和错误,引导他们求知、成人、成才,因此,教师要借助教学内容、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打动好学生,让学生在学习或成长的过程中逐步经历丰富的情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

四、认真开展校本教研,做好“同行引领”、“同伴互助”。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是教师间的相互学习。目前,在我们这些经济还不很发达的地区,要让每一位教师走出去学习或者请专家到学校来长期辅导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只能依拓校本教研,依靠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因为校本教研是新课程改革下,教师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教师在课改实践中走向成熟的专业行为。同时,校本教研是学校的命根,唯有加强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发挥校内资源。另外,还要提倡同行引领、同伴互助。同行引领、同伴互助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让我们发现同伴身上的优点,也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己身上的不足,同时我们还会在这种互助交往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发展教师的自主性和专业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样才能形成学校特色。

4.优化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激情,培养学生创新。

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的更新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教学才能表现出来。而如何优化教学过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法的优劣主要看它是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科的特点出发。依据学生心理和个性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优化教育过程。尽可能做到生动活泼,灵活发挥;通过新异的刺激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创设愉快的气氛围,以符合学生喜新好奇,情绪易变,趣味多样的性格特征,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主动性和积极的性就能得到最大的限度的发挥。所以教师首先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去了解学生希望学习到什么,希望了解到什么,并十分注意对学生“投其所好”使教师所教的东西能被学生主动吸收和掌握,避免师生之间关系的僵化和教与学之间的脱节。寓教于乐,教师在教学中要十分注意调节课堂气氛,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避免教学过程中的过分死板和严肃,从而达到师生互动。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教师不仅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合理地运用教材,研读文本,还要注意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向同伴学习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效率。我想,既然我们已经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们就应该有责任、有信心、有准备去接受社会给与我们的挑战,做新课程推进的完善者和促进者。

㈢ 谈“变教为学” ——《小学数学这样教》读书笔记14

                 谈“变教为学”

         ——《小学数学这样教》读书笔记14

       什么是“变教为学”?这里的教与学就是我们日常说的课堂教学,它是由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构成的。如果,教师“教”的活动占主导地位,则称为“以教为主”的课堂;反之,如果学生学的活动占据主导地位,则称之为“以学为主”的课堂。

     “变教为学”就是要把“以教为主”的课堂变成“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应该重在学,因此,要研究学生如何去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导学、诊学、助学”,让教师的教更好的为学生的学服务。

一、为何要“变教为学”

      一般来说,现实教学中,教师的讲还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也总是会有这种现象:教师在讲的时候,一定会有学生“或者没听、或者不爱听、或者听不懂”,在这样的情况下,对这部分孩子来说,教师的“讲”是无效的,讲了也是白讲。尽管,以后还是会重复的不遗余力的讲,但是“无论讲了多少遍,依然不会。”,这个时候,会在内心对这个孩子的学习能力或者学习态度给予抱怨与指责。郜舒竹教师告诉我们。教师这种言语乏力的现象启示这我们应当寻求“教师少说话,学生多活动”的教学模式。即,“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变教为学”的文化性

       这里所说的“文化性”是相对于“工具性”而言的。长期以来数学教学的传统,是把数学知识和方法视为数学家创造完成,留待后人学习使用的工具。对于“工具”的使用追求的是正确和熟练。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并且熟练地掌握”工具”的使用,课程内容力图做到“模式化”和“程序化”,因此使得数学课程内容缺少了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性”、可以这样还可能那样的“多样性”以及前人创造知识和方法的“人文性”。教学要让孩子体验知识发生与发展的思考过程;引发孩子自然、自由、自主的思考与交流;引导孩子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得数学教学的过程具有“文化性”;进而发挥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

三、“变教为学”的课堂氛围

       “课常氛围”指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共同营造并感受到的一种软环境,表现在学生与学生以及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之中,这样的课堂氛围对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变教为学”主旨是把教师“教”的活动为主的教学,改变为以学生“学”的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从“被动接受者改变为“主动学习者。这就需要营造出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自然、自由、自主”的课堂氛围。

四、“变教为学”的过程性

       “变教为学”倡导的教学是过程性的,学生的学习是在感知、思考和交流的活动中新感得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可能是相当漫长的,是不能用一时一事的“对与错”或者“好与坏”进行评价的。应当相信,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是过程性的,是逐步深人的。这样的过程不仅包括对结论的记忆与应用,还应当包括对知识发生与发展过程的经历体验和感悟,对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性以及方法性内容理解水平,也不是通过结果的正确与错误能够看出来的。

       因此,在“变教为学”的实践中,教师需要耐心地等待。不能期望“浇水后立刻开花”,需要“静待花开”。但是,“静待花开”的前提必须是 “默默耕耘”。换一句话就是,只有做足了一切该做的工作,才有“静待花开”的可能……

㈣ 教学法的变革趋势一从“怎样教”到“怎样学”的转变

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增大学生的参与度,便于学生动口交流、思维碰撞、分享观点,便于生生互动,便于老师分别指导,从而打破教师“一言堂”、打破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实现教师“主导课堂”、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目标。因此,课堂成功与否就是要看学生有效参与的程度如何!我个人认为课堂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首先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改变“新课程、新理念”是我们常常挂在口头的词语,如何全面把握“新”、“旧”理念,实现教学观念的彻底改变?似乎是觉得司空见惯,可又一时说不清、道不明。下面就课堂教学的观念简单谈一下我的观点:1、怎样备好课(1)备好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引导学生如何学;(2)充分研究学生特点及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努力找到师生契合点,真正把教育与结合起来;(3)过去着眼于将知识分成小块呈现,对教材的知识点进行强化设计。今天着眼于学生的不断提高和身心的全面发展。2、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教学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的反思性、批判性、探究性的实践活动;是以理解为基础的体验生活和构建生活的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3、教学转向的核心是什么是教学本质的转向。具体而言:(1)教学观念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向“知能并重”;(2)教学目标从“以知识为主”转向“以方法为主”;(3)教学方法从“单纯的授、受”转向“合作参与”;(4)教学特点从“生为教而学”转向“师为生而教”;(5)教学过程从“重结论”转向“重过程”;(6)教学对象从“关注部分学生”转向“关注每一位学生”;(7)教学方式从“单、双向交流”转向“群体、多向交流”。4、实现教学转向应把握好哪几个关键(1)凡是学生能探索的老师绝不代替;(2)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去暗示;(3)尽量给学生多一些思考时间、活动的余地。5、进行教学课堂变革,首先弄清教学的结构是什么 教学结构不清,自然是盲目乱改、乱变,无的放矢。简单的说,教学结构包括知识结构、课堂教学结构、学生认知结构三个部分。知识结构包括同化结构和顺应结构(同化、顺应是建构主义理论的两个核心概念);课堂教学结构包括师、生、教材、教法;认知结构是指内化了的知识网络体系。进行教学变革就是对教学的构成进行合理摆布、优化、改造,使教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体现学科特点。二、教师如何组织教学 这是大家谈得最多的问题,几乎把新课程理念局限在了这一方面(其实,学校把握教什么,老师研究怎么教,这就是学校实现以教学管理为中心向以课程管理中心转变)。但往往又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尴尬局面。 老师的“角色”是引导、参与;“方法”是研讨不是回答;“形式”是演绎而不是归纳;“手段”是组织而不是指令。 具体一点说,就是顺着学生的思维脉络设计教学过程,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动口、动脑、动手),给与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做中学”;我们都知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实现两个转变:(1)从教师行为转为学生行为——不是老师怎么教而是学生怎么学;(2)从感觉效应转为运动效应——体验才有价值。三、实践新课程靠的是什么 一句话,开展“行动研究”。从一个一个的教学课例开始,不断积累。不断积累经验、教训就会距离成功越来越近,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课堂教学,学生是主体;实践新课程,老师是主体。因此,实践新课程需要老师们创新的智慧、辛勤的汗水,必须全心全意相信老师、理解老师、依靠老师。 教育需要三个东西:知识掌握、思维训练、经验积累。从总体上讲,我国教育需要学生掌握“四个基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经验。温总理强调:“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显着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五、在深化改革的今天,据上级有关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新课堂教学的要求,作了如下几方面工作: 1、精讲多练 本学期我们文科组基本改变了以往“以讲代学”“以讲代练”的现象,“讲”为“学”服务的意识有所提高。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我们首先把精力放在备课上,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课程标准对本学段本学科的要求,确定出贴近生活,符合学生实际的实用性目标。然后围绕教学目标,认真分析本节课要讲授的内容,找出重点,精心确定教师要“讲”的内容。2、优化练习 我们结合洋思经验及杜郎口中学模式,改革了课堂上的“精英”教学设计,努力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用爱心对待每一位学生。预习内容、学案及练习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对本节课理解程度的掌握,影响到本节课目标的达成率。所以我们围绕这个“课题”先让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然后教师之间互相研究、探讨,写出心得。最后,由各年级主备人负责将讨论结果进行汇总,得出各学科不同课型分层设计练习的模式,并根据各学科模式进行尝试,教师围绕本节内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设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分别设计基础性练习、提升性练习、能力性练习,分层达标。 3、生命课堂 开学初,我们分学科、分年级对学生、学情进行了分析,出台了《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要求》,分学科制定出了教学计划,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目标与培养措施等。结合改革内容,自己课堂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兴趣,我校教师进行大胆的尝试。如语文课堂上努力尝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自觉性,采用多种方法积极为学生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为了进一步强化课堂学习氛围,教师们精心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课堂测试等,让学生感到“课堂像考试一样紧张”。通过测试,既可以了解、掌握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情况,又可以使学生改变课堂拖拉懒散的现象,同时还可以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4、激励性评价传统的教育在于局限,僵化于固定的思维模式和操作模式,至使教师、学生、家长一古脑儿围着学生的成绩转,常常“一俊遮百丑”,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形成、特长的发展。我校针对这一现状,为一年级的小朋友开设了闪光奖,让每一位孩子都树立自信心,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我们除了设立“三好学生”奖外,还设立了一些素质奖,如乐于助人的学生发给“爱心奖”,学习、劳动等各方面进步明显的学生发给“小孔雀奖”、“金画笔奖”;学习刻苦,作业认真的学生发给“好学奖”,讲卫生,服装整洁的发给“形象奖”,我们还设置了十星级评选活动。

㈤ 如何把自己学的知识教给学生

一、读一读教育学,掌握一般的教育知识、方法和理念。
二、在教学中实践,逐渐积累经验。
三、就方法而言,讲述是传递知识的主要途径。尝试着把你的知识讲给学生听。几次之后就知道怎样讲,学生喜欢听了。
四、你的问题是一个教师几乎一生都在追求的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努力!

㈥ 学生厌倦满堂灌,该怎么改变教学方法

学生厌倦满堂灌,该怎么改变教学方法
1)教知识。无疑,知识仍旧还是教学的重要内容。

2)教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3)教方法。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4)教思考。让学生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并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
5)教探索精神。激发学生探索精神,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探求知识。

㈦ 新课程教学中如何转变教师角色

如何在新课程教学中转变教师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呢?首先是教师要转变观念。当今知识的迅速更新使教育的任务越来越繁重,教师的工作和学习似乎达到极限,教育再也无法实现“将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理想。”这就为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我们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传统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积极主动学习。已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愿望。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学习动机和学习愿望变得越来越重要。基础教育正是人一生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教育应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基础教育要改革,而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现高质量基础教育的必由之路。因此,尽快从旧的教学观念中挣脱出来。其次,在实际教学中要努力作到以下六“变”。第一、变“教案”为“学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努力体现新课程的特点,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备课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工作,在传统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备课成了“背课”,上课成了“课本剧”的演出,一切均为教师的教服务。而新课程则要求我们从备课、教学设计开始,力争做到“以生为本”,为学生的学而教。教师应该致力于了解、研究学生认知结构、知识结构的最佳结合点,以利于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备课中,一定要充分体现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发现性学习等新的教学方法,要克服备课中就设计好教师怎样问,学生只能怎样答陈旧的教学方法,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努力体现新课程的特点。第二、变讲授式为座谈对话式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以往的教学往往是教师讲为主,学生完全是被动接受的“收录机”,根本没有自主性,更谈不上主动性。学生作为 独立的个体,具有自己所好的个性,思维方式,理解层次、注意力等也就不尽相同,所以我们要承认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允许学生独立思维,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我们应该通过座谈,对话等交流形式,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在互动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就会促进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动机。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第三、变师问为生问。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不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做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可以从实际问题出发创设问题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跃跃欲试,产生某种知识的欲望,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完整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给予一些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勇跃发言;当学生提出一个好问题是,教师要给予肯定和表扬,激发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自觉地在学习中问,在问中学。变“教师要做什么”为“学生要学什么”满足学生的心理情感和个性发展的需要。第四、变“教”为“导”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换角色,退出主宰课堂的角色,变知识传播者,灌输者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变“教”为“导”,“导”即引导,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其中包括:导向、导读、导思、导想、导问,导行。第五、变“讲理”为“悟理” 新课程改变了过去注重知识的传统倾向,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少讲、精讲,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自己去感悟,去理解。比如新课程教学中的语文教学,要避免深怕学生不理解而反复拉杂的讲,而是让学生通过多读去理解内容,感悟道理,体会情感。又如品德与生活要避免空洞的说理,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多种活动,让学生在情景中去悟理,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第六、“变师”导为“自导”。从常规教学方法来看,在辨析导行环节经常是教师提出一组一组地辨析题,而学生是被动地来回答,反馈。这种“师导”不仅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而且学生心中仍遗留尚未解决的疑惑,如果变一下方式,适当地让学生替老师出题,大家研讨回答,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通过学生与学生的提问、解答、反馈,教师因势而导,对症下药,最终才能真正取得教育实效,同时培养学生敢于参与、敢于创想的意识。总之,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新课程的实施必将给教育带来崭新的局面。作为教师,我们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在新课程教学中办演好自己的角色。

㈧ 是否任何知识教学都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怎样教学才能有助于知识转化为学生

一、不是任何知识教学都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要提供正确的方法途径,及传授正确的思想。

二、首先,我们教师要“会教”,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要循循善诱、环环妙引,层层引导,启发孩子们思考问题的路线、途径,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作用。

其次,我们教师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的问题意识。思维由问题而起,问题是思维的“催化剂”,它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从而使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最后,我们要加强孩子们思维品质的塑造,思维品质的塑造,是发展思维的一个重大突破点,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善于抓住思维品质的个别差异,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另一方面,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训练其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

利用新旧知识衔接渗透转化思想,将未知转化为已知

转化思想就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将复杂的转化为简单的,将未知的转化为已知的,将看来不能解答的转化成能解答的,简单地说就是将“新知”转化为“旧知”,利用“旧知”解决“新知”。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1.在情境中产生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问题,引入新知学习。

㈨ 怎样做到有效变教师教为学生学

要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其主要途径和措施 是:
一、认真钻研大纲教材,尽快转变教学观念
认真钻研九年义务教育地理教学大纲和教材,就不难发现,它们与原大纲和统编教材和主要区别,一是三 条教学目的更加清晰明确,条理分明,即使学生获得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三个方面的基础知识; 使学生学会有关的地理基本技能,形成能力;使学生受到正确的思想、观点教育。二是教学内容的安排有了重 大的改革和突破,更符合公民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心智特征。三是教学内容和要求表格化,多层次 ,更加具体、明确、清晰,便于师生遵循。四是突出了人口、资源、环境观点的教育和国情教育,人文地理与 自然地理并重,理论联系实际,重点更加突出。五是技能训练、能力培养要求更加落实,对教学、评价、考核 等问题提出了较合理、明确的建议。六是简化和降低了一些要求,减轻了学生负担。
大纲、教材的变革,不但首先要求教师去适应,而且要尽快地缩短这个适应的过程,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要适应,首要的问题是要尽快转变教学观念,要由教师讲为主变成学生学为主,要充分利用九年义务教育教 材,指导学生学懂,学会,直到会学。也就是说,要把“教师教,学生学”变为“教师教学生学”。过去那种 “教学教学,教师教,学生学”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教与学的分离,现在应提倡的是“教学教学,教师教学生 学”,虽然只少了一个标点符呈,但它都意味着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教师的着力点已不再是“教”,而是“教 学生学”,包括教会学生如何读书、读图,勾画要点;如何掌握和运用自学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如何科学 、准确、规范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技能,形成能力;如何顺利通过相关的练习、训练和检测,检验学习的效果。
二、重建课堂教学结构,着力指导学生活动
过去的地理课堂教学结构,多是围绕“组织教学--复习提问--讲授新课--总结巩固--布置作业” 的模式,即“组、复、新、巩、布”而进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大纲教材的变革,当然地也给地理课堂教学提出 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重建课堂结构,才能与九年义务教育大纲教材的变革精神相适应。建立新的地理课堂教 学结构,一是要考虑如何把教材中的文字、图象、训练三部分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适时、得当地加以处理; 二是研究如何恰当地安排和实施“纲、读、动、讲、练、评”几个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可以说,这几个基本 环节都是教与学相互结合的教学活动形式,其中的“纲、讲、评”以教师的“教”为主,“读、动、练”以学 生的“学”为主。
“纲”是指教师根据大纲教材的要求和内容,精心设计的教学提纲、教学纲目,包括板书提纲、指导学生 读书的提纲等。应尽可能地反映出教材内容的知识系统、框架结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展示该课学生的学习 目标,并做到简洁明了,线索清晰,纲举目张。
“读”是指在教师的安排指导下,让学生有目的地读书、读图,较准确地勾画、标注出课文中的知识要点 ,图象中的重要界线、范围及注记等。教师应精心指导,尽可能地使学生读书、读图的目的明确,勾画、标注 文图的方法得当,逐步养成读书、读图的良好而规范的习惯,掌握读书、读图和自学的基本方法。
“动”是指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动脑、动口、动手的学习活动,包括上述的读书、读图,勾书、勾图,教 材中的“想一想”、“读一读”、“做一做”,课堂上的答问、讨论、填图、作业练习训练等。教师应有计划 、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地恰当安排,有机地穿插在整个课堂教学的45分钟之内,让学生积极、充实、愉 快、有趣,不致感到上课学习是一件千篇一律、枯燥乏味的事情。可以说,缺乏学生活动的地理课,决非一堂 好课。要让学生“动”起来,“动”的核心是思维活动,是学得生动活泼,而不在于形式上的站起、坐下、齐 声答问次数的多少。
“讲”是指教师对重难点、易混易错知识的讲解,对地理规律性的概括总结,对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学生 通过读书、读图、“想一想”、“读一读”、“做一做”等自学活动已经懂得了、解决了的问题就不必再讲了 ,教师“讲”的着力点应在于“画龙点晴”,在于释疑解惑,在于精讲讲活。而面面俱到、平铺直叙、半斤五 两、照本宣科满堂灌式的“讲”,学生是不感兴趣的,不受欢迎的,教学效果也是极差的,这已经是被无数实 践的事实所证明了的。
“练”是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巩固强化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启发训练思维,形成各种能力的训练,包括 答问、填图、读图、“做一做”、完成作业等口头的和书面的练习。这既是课堂学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 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获取反馈信息的主要源泉。教师应精心设计、安排“练”的材料、 “练”的时间,把“练”贯穿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使“讲”和“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 效果。学生能否顺利通过相关的练习,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因而也可以说,缺乏学生练习训练的 地理课,决非一堂好课。
“评”是指学生或教师对学生口答、笔答、训练、操作等练习答案和结果的评析、评价、评讲。评,对学 生来说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思维训练,它不仅要让学生明晰对与错,而且还要懂得“为什么?”这是根据反馈信 息,有针对性地及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切不可掉以轻心,随意放过。教师应抓住一切学生练习训 练的机会,引导学生对同学的答案进行评讲或由教师对学生答案进行评析,以便及时弥补知识缺陷,使学生牢 固地掌握那些易混易错的重难点知识及规范化的答案,顺利达成学习目标。
课堂上“读、动、练、评”等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是自发的、盲目的。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有计划、有 意识、有目的地对课堂学生活动的时段、形式、内容等精心加以设计安排,上课时再加以积极引导、指导和组 织实施。无准备、不安排课堂学生活动不行,自流放任地让其活动也不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的重要特点之一 ,就是本身就有不少学生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如“想一想”、“读一读”、读图、选作复习题等,教师一方面 应当充分加以利用,适时进行安排处理,同时又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及时按排其他形式的学生学习活动。 如果在每节地理课中,教师精心设计安排的、有效的学生学习活动时间平均能有1/2以上,那么,教师为主 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就将得以体现,教师教的积极性和学生学的主动性也将得以发挥,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生能力的培养将不再是空话,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的变革精神及“教师教学生学”也将逐步得以贯彻、实现 。

㈩ 如何促进教师教学方式转变

一、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强调学法与教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优结合。它要求教师要从学情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方法,从而保证教法与学法改革的同步进行。
1、精心备课,赢在课堂。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就说做任何事情以前都得事先作好准备。课改之后,教师普遍反映英语难教,词汇量大,尤其是对于农村学生难度更大。实际上,这是对教师提出了挑战,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要求教师要把更多的精力花在精心备课上,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纵观前后,挖掘教材,整合课本资源,提升课堂质量。
2、从学生兴趣点入手,构建开放式的教学氛围。
传统的英语过多强调语法,语言的组织,学生学起来难,而且与现实生活不太融合。因此学生学起来感觉枯燥、泛味,实用性不太强,没有充分发挥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功能和价值。如今,我们不难发现,课改后的英语教材与学习、工作、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我们可以从现实的生活中找到许多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教师可以从这些兴趣点入手,让学生感觉到英语就在身边。
二、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胧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习的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新课程倡导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英语学科的教学方式应怎样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呢?在笔者看来,应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情景,开展语言实践活动。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英语就是一门外语。语言需要环境与氛围,我们不能把它单独地割裂开来学习。有人说,如果我们的学生在英、美呆上一年,比他在中国学习十年获得的英语知识更多,口语更地道。笔者想说,语言应该生长在语境的土壤里,情景是语言的生长点,活动是语言的载体。因此,我们应想方设法为英语教学设置一个情景,让学生能够置身其中,用英语思维,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下,进行语言实践。在做中学,学中用,真正实现英语的价值。

大家都知道,圣诞节(Christmas Day )是西方最隆重的节日,犹如我们的春节一样。学生都知道圣诞节,但对它缺乏具体的了解。怎样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一节日,运用一些用语掌握有关这一节日的知识呢?传统的教学就是把这些知识,如单词、短语等教给学生,教学生读,让学生记。这样,学生在学习时觉得很无聊、很乏味,既无兴趣,也无激情,学习的效果也不好,单词记不住,用语不会用。笔者在教这一课时,改变了以往直接给学生结果的这一方式,而是让学生置身于圣诞节节日氛围中,在装扮圣诞树的活动中去进行语言实践。
课前,和几个学生一起把教室装点一下,贴上彩纸,挂上气球、彩灯等,让教室充满节日的气氛。上课时,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一颗圣诞树,然后让他们各自装扮自己的圣诞树。在装饰的过程中,他们会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交际运用decorate、christmas ball、christmas card;Put a star on the top of the tree;Pass Christmas lights around the tree;christmas light这些词和短语,还会想尽办法发挥小组各个成员的优势,擅长美术的画画、剪贴的剪纸等,同学们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小组服务。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装饰圣诞树的活动中,而且各尽所能,相互帮助。那些平时觉得自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显示出了自己另一方面的优势,他们感觉到自己也有闪光点,也能为小组服务、添彩,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笔者也参与到活动中,与学生一起动手、动口,同时帮助、引导他们学习,和他们一起置身情景中练习口语,开展语言实践活动。
2、把学生当作课程资源。
大多数的老师都不敢相信学生,总是自己讲得多,担心学生这没有学会,那没有掌握好,不敢把机会交给学生。实际上,我们教师必须转变一个观念,就是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而不是要什么都在学生之上的传授者的形象。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都要求教师从传统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脱出来,这些方式也是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的无形资源。本文前面所举的 《Christmas Day》一课的教学方式就充分地体现了老师相信学生,把机会交给学生,给学生一个充分施展能力,发挥自我的空间这一教学特点,各组的表演真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结果表明:同学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很好,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也十分愉快,他们也懂得了探寻知识的方法。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完全达到。这样的教学方式难道不好吗?
教学是一门学无止境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与提炼。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应本着“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在教学中不断完善优化自己的教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向着“更好”迈进!

阅读全文

与如何变教知识为教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地锚使用方法 浏览:413
四川酸菜酱的食用方法 浏览:621
5珠算盘使用方法 浏览:784
找到突破口的计算方法 浏览:444
马油羊奶使用方法视频 浏览:808
训狗有哪些方法 浏览:395
oracle的trim函数的使用方法 浏览:645
海信电视机连接蓝牙方法 浏览:485
学年论文研究方法 浏览:955
容声光波炉的使用方法 浏览:567
制备蛋白质的步骤和方法实验 浏览:438
学习医学知识的方法技巧 浏览:770
婴儿帽子的编织方法及视频 浏览:87
小米手机音量调节最佳方法 浏览:467
一种动作治疗全身病的方法 浏览:962
心脏病的测量方法 浏览:553
研究过程中所使用什么样的方法 浏览:789
华为的启动4g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756
薯仔怎么去除皮最快方法 浏览:353
以心鉴人的正确方法 浏览: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