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推荐一些关于方法论的书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本书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编写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书系”之一,由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着名学者欧阳康等人着述。本书从社会科学方法论人手,回顾了社会科学的发展历史和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进过程,论述了社会科学的对象、性质及在当代大科学体系中的地位等;重点分析了社会科学研究程序与研究设计,并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如怀疑方法、观测方法、定性方法、定量方法、信息方法、黑箱方法、系统方法、过程方法、评价方法、理解方法、预测方法等十几种具体方法进行了详细地阐释,旨在帮助当代大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社会科学的特殊研究方法。 本书除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教材外,也是社会各界掌握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南。
编辑本段目录
自序 第一编社会科学方法论 第一章社会科学发展历史回顾 一、古代社会科学 二、中世纪社会科学 三、近代社会科学 四、现代社会科学 五、当代社会科学 第二章社会科学的对象与性质 一、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 1.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特点 2.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 二、社会科学的性质 1.个体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2.说明性与理解性的统一 3.批判性、规范性与建构性、创新性的统一 4.真理性与可错性的统一 5.价值中立性与非中立性的统一 第三章社会科学在当代大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一、科学与非科学 二、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 1.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差异和区别 2.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相似性与共通性 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 1.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联系 2.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 四、社会科学的独特地位 第四章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进 一、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历史演变 1.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初步形成 2.唯物辩证方法的创立 3.实证主义与反实证主义之争 二、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法论比较 1.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共通性 2.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差异性 第五章唯物史观对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一、先进的社会认识方法论 二、科学的逻辑前提 三、有效的认识方法 四、严整的理论框架 第二编 社会科学研究程序与研究设计 第六章社会科学研究程序 第七章社会科学研究设计 第三编社会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第八章怀疑方法 第九章观测方法 第十章定性方法 第十一章定量方法 第十二章统计方法 第十三章信息方法 第十四章黑箱方法 第十五章系统方法 第十六章过程方法 第十七章评价方法 第十八章理解方法 第十九章预测方法
② 有哪些哲学类入门书籍或者方法论书籍是值得推荐的
《苏菲的世界》乔斯坦·贾德
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小说,它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被欧陆许多学院选为哲学教科书了。这本书有关哲学史的叙述与传统学院的叙述方法大相径庭,它力求与时代的发展及社会之演变搭上线,哲学因而能够不被架空成学究的观念游戏,无法真正通俗化的哲学至少因此而变得比较可读起来。同时它也提示出了另一个重点,那就是哲学是有用的。苏菲在懂了一些哲学后,果然思路大通,在学校无论作文或答申论题,都眼界不凡,让老师刮目相看。
《哲学的问题》罗素
罗素的《哲学问题》一书代表了罗素早期的基本论点:新实在主义,也就是马赫主义重新武装了、补充了的柏拉图式的“客观”唯心主义。它分为十五个章节,概括为五个方面的内容:“物质论”,“认识论”,“共相论”,“真理论”,“,是几代哲学学生的必读之物。在该文本中,作者并没有探讨所有的哲学问题,而仅限于他认为自己可以肯定而且能有所建树的那些问题,他主要涉及的是知识论,即考察人们能说知道或有理由相信的那部分哲学分支。在此基础上,他得出了某些令人瞩目的有关所有事物的终极类别的结论。
《爱弥尔:论教育》卢梭
讲述了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
《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是18世纪上半叶杰出的启蒙思想家,近代资产阶级政治与法理学思想体系的主要奠基人,近代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孟德斯鸠(C·L·Montesquieu,1689-1755)的最主要着作。被称为"是亚里士多德以后第一本综合性的政治学着作;是到他的时代为止的最进步的政治理论书"。该书所倡导的法制、政治自由和权力分立是对神学和封建专制的有力抨击,成为此后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政治纲领。特别是为孟氏所第一次正式提出的分权与制衡理论,对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政治实践和政治思想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经过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实践,已经成为资产阶级国家构建民主制度和政权体制的组织原则。孟氏所集中讨论的不是具体的法律规范本身,而是法的精神,即法律符合人类理性的必然性和规律性。所以,孟氏把法律置于决定地位,认为只有法律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利,而专制则是对人性的蔑视以及对自由的践踏。他进而深入探讨了自由赖以存在的体制条件,并借此找到恢复自由的基本手段──三权分立,以权力制约权力,防止权力滥用。主张宪法统率下权力分立与制衡的政治制度。使法律、自由与宪法结合起来,奠定了宪政理论的基本框架,这也是孟氏对政治理论最杰出的贡献。
《利维坦》霍布斯
《利维坦》一书把国家比喻为一种动物——利维坦,让无生命的事物具有了生命,让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利维坦》的构思表明,霍布斯的思考是有力度的思考,是坚忍的思考。这种思考品质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少的,而没有这种思考品质,要想把人世看透简直是不可能的。《利维坦》是西方近代第一部系统阐述国家学说的经典着作,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霍布斯在书中所阐述的思想,在西方被称为“霍布斯主义”。而他作为政治思想家的名望也主要来自于这部杰作。
《西方哲学史》罗素
西方哲学史是是欧洲哲学的历史,从公元前 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到西方现代哲学的发展史。它可分为 4个时期:①公元前6~公元5世纪,称为古希腊哲学;②公元 5~15世纪,称为中世纪哲学;③15世纪中~19世纪40年代,称为近代哲学;④19世纪40年代以来,称为现代哲学。对现代哲学时期的划分,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有的把上限划在19世纪末,有的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有的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摘自网络
③ 怎么理解方法论
方法论就是处理事情的方法,从某种意义来讲,方法论也就是我们进行选择的标准。
在成长的路上我曾经掉进去很多的坑,可是即使掉进去了,我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哪里做错了,而不是考虑自己是否已经掉进了坑中。
很多权威的理论与方法即使在我亲测无效后我也没有勇气去否定,想着自己是不是哪一块做错了导致的,而非理论本身对于我不适用。而我发现很多牛人却是另外的一类人,让方法论为自己所用,而不是被方法论所控。
我的努力没有极限,所以我永远都做不到尽最大努力,而一旦没达到这个标准自己就会认为自己不配更好的结果,以前的自己到底是在何等的折磨自己啊!
永远不用“尽最大努力”来要求自己,而用具体的具有可实现性的目标来替代。
让方法论为自己所用,而不是被方法论所控。
公众号:向30岁进发,ID:CPA-Caroline,听一个注册会计师和注册税务师给你讲讲财报数字里的故事。
④ 科学方法论 科学方法论这本书的介绍
1、《科学方法论》是2014年06月16日中国财富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景燕。
2、内容简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的任务和目的,要完成这种任务和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方法,因此,方法包括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科学方法在本质上是认识方法。科学方法论则是关于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它是一门思维科学,是联系理论和实践的中介,具有反思性,普适性,经济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学习科学方法论有助于自觉运用科学的方法搞好科学研究,并从科学研究的新成果中提升出新的方法,从而推动科学方法的发展。
⑤ 荐书||《速写方法论》助你速写入门
《速写方法论》作者李佳男,素描、速写讲师,插画师。本书是一本讲述速写方法的教材,作者以人物速写为核心,详细讲解人体比例、人体结构、五官等基础造型知识,打牢结构造型的基础;再通过速写中的线条表现,光影与固有色表现,点、线、面的运用,动态绘制等绘画技巧,提升速写的画面表现力。
本书共十三章,从速写基础问题讲起,比如讲到速写和素描的区别,他说速写与素描最大的区别不在于绘制的时间长短,而在于绘画层面的“还原”与“变现”的侧重不同。素描侧重对描绘对象的还原,而速写更偏向于表现。表现更多的是内在的“气”,还原除了内在的,还要注重表面的质感、光影等,所以“表现”也是“还原”的一种。
再到数码绘画的基础认识,全书通过photoshop 软件讲解和案例制作,再讲了人体比例,人体结构提取,五官结构暗示和表情基础,形式感和节奏变化,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动态基础,张力与动态暗示,线面结合表现形式,最后用动物速写来提高和延伸练习技能。
目录如下:
1.速写的基础知识
2.数码绘画的基础知识
3.比例的基础知识
4.人体的结构提取
5.步骤简化与线条表现
6.结构暗示
7.五官的结构暗示与表情的基础知识
8.形式感与节奏变化
9.点线面之间的关系与应用
10.动态的基础知识
11.张力与动态暗示
12.线面结合的表现形式
13.动物速写
本书虽说这本书叫“方法论”,但里面有非常多的案例,可以跟着案例的步骤进行实操练习,将理论和实践结合。例如,女子背面站姿绘制步骤分四个步骤。
(1)外剪影。
这里先讲了理论知识,人体正面和背面结构上的区别是正面的肌肉结构之间多是“衔接关系”,而背面的则多是“叠压关系”。之后讲了步骤,应先画出头、胸、胯的三个圆,然后确认肩膀线和胯线。
(2)体块。
(3)结构
(4)提线
经过四个步骤后完成作品,并在每个步骤都做了详细的讲解。
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就是,每个章节里都安排了大量的赏析内容,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案例,共读者参考。
全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章节安排合理,内容系统全面,适合从事速写工作的人作为参考书,也适合速写初学者作为入门书籍。
⑥ 讲讲哲学中的方法论和原理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
,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方法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至于
原理,一个原理对应一个方法论,通常格式是“……(原理)要求我们……(方法论)
在哲学解题过程中,特别是做材料分析题时,要做到按“原理+方法论”这种格式解答
⑦ 获取知识的方法论:如何买书,如何阅读
本文主要输出的是,关于如何买书、如何阅读,可以实际操作的方法。下面是本文的行文思路:
【Why】 为什么要掌握阅读的方法?——因为阅读存在困境需要解决——是哪些困境(书多,时间不够;读完遗忘多,成效小)——困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书多(解决:如何买书),心态&认知(解决:如何提升阅读效率)
【Why】对于书多——困境描述(书太多,读不完,旧有解决方案是:减少书的数量“已经买回来的书还没看完,看完以后再买别的书”)——意识到现阶段买书标准的认知局限(不清楚买书的目的是什么,不应该是为了看完书而买)——形成新的认知(买书的目的【what】:更快速地寻找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案,探索如何消除知识阻塞)——总结出新的买书方法(【How】)——反思/深度思考(前面的行文描述了具体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是技巧的范畴,要达到融汇贯通的范畴——思考这种现象背后存在的通用性原因)
【Why】对于读书成效低——困境描述(内容多,时间不够,旧有解决方案是:列时间计划每天完成读书页数进度)——意识到旧有读书方法的认知局限(不清楚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不应该是为了一定速度下读完而读)——形成新的认知(读书的目的【What】:打通知识的阻塞,实现融会贯通)——总结出新的读书方法(【HOW】)——反思/深度思考【前面的行文描述了具体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是技巧的范畴,要达到融汇贯通的范畴——思考这种现象背后的通用性原因)
参考文章:
目录
如何买书
买书的困境
认知转变
明确买书的目的是什么?
推荐的买书方法
背后的通用性原理
投资自我的复利效应
如何阅读
阅读的困境
认知转变
明确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旧有的读书方法
以慢为快的读书方法
具体的步骤
背后的通用性原理
二八原理
心理原因
相对于网络资源来说,书的内容质量更加有保障。毫无疑问,买书(或者说探索新的内容)是我们提升学习内容质量的重要手段。
在现在的互联网环境里,我们常常面对的问题是,收藏了许多优质资源(书或者优质的网络资源内容),但又往往因为其数量之庞大,吸收速度之缓慢,而将其束之高阁。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心态:我已经买回来的书(或者网络上收藏的相关资源) 还没看完呢 ,还是等我 看完之后再买 (再探索新的内容)吧。
那么我们在尚未提升自己阅读能力,尚未达到“处理完库存”的时候,就会处于知识视野停滞的境地。
关注如何买书的问题,其实是关注如何处理“有权访问的丰富信息”的问题。以下用“书”和“买书”统一代指。
不要为了看完书而买。为什么要读完?
买书是为了: 更快速地寻找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案,探索如何消除知识阻塞。
书就像一个私人顾问,在遇到问题时,我们可以向它咨询。如果我们身边随时都有合适的顾问,对于我们提升认知效率就是极大的帮助。
即,在深入思考问题的状态下,能够在多本书籍之间快速穿梭、寻求解决思路是特别重要的一件事。
对于大多数书籍:
1. 一本书只要可能对解决我关心的问题有帮助,我就都买回来。——如果在深度思考问题是才在网上买书,等书到了,状态已经没有了。耽搁的时间所造成的损失,远比书贵。
2. 买回来,不要着急第一时间把它看完,而是只花几分钟阅读目录、前言和结论,目的是了解作者这本书究竟解决什么问题,思路是什么,我关心的话题他是怎么解决的。——这样,我不用读完这本书就知道以后遇到何种问题可以向它咨询。
对于自己喜欢的经典书籍:
对于需要当枕边书读的,买好几本。家里,公司,车上,在想到一个问题的时候,就能随时翻出来看。
复利的本质是:做事情A,会导致结果B,而结果B又会加强A,不断循环。
复利效应的结果受两个因素的影响:利率和执行次数。
能够使用复利效应,需要满足下面三点:
利率最大的理财产品是“提升自我认知”。买书可以视作投资认知的理财。尤其是对于没有太多钱的年轻人而言,在起步期,投资自己的利率非常高。将1万元投入到个人的学习、自我成长、能力 提升方面,带来的年华收益可能是5000%,而买年化10%的理财产品,一年也不过1000元。
越早让自己的认知升级,就越能享受其带来的复利效应。
至于理财投资什么时候开始呢:当你的收入扣除生活和自我成长之外,还有闲置资金的时候。这些钱,才是应该拿来去理财投资的。
书多,内容多,时间不够。
好学的人,总是想要读的快一点,也就不由自主希望多读些。以作者为例,一个月大概购入10~20本新书。算下来,一年买的书大概有200多本。很多书都是大部头。要把这些书读完,恐怕一年什么都不敢,时间也很紧张。
这样高强度的读书,不能说没有帮助——确实也收获了很多。但是,作者从当下回头去看,会有后悔和遗憾:在应该慢的地方没有慢下来。读书快成为了一种惯性——为了快而快。
结果很多知识的阻塞留了下来,几年以后,仍然要回头补课,浪费了不少时间。
不要为了读完书而读。为什么要读完?
读书是为了: 打通知识的阻塞,实现融会贯通。
真正高效的学习,其实是知识融会贯通的结果。有了对重要的、核心知识的深刻理解,我们才能运用起来游刃有余。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阻碍我们融汇贯通的原因,恰恰是我们在学习中遇到了一个“阻塞”,没有沉下心使用充足的时间把它攻克,导致我们一直有“自以为知道,其实不知道的”的“知识阻塞”,也就没办法实现融汇贯通的效果。
每天给自己定一个计划,比如每天50页,10天读完,然后从第一页开始,读到最后一页。
认知转变后的方法:以慢为快。
以慢为快:把慢功夫用在真问题上。
首先, 找到这本书对我而言的紧要之处——找自己不明白但重要的问题阅读。
然后 ,把时间花在重要的基本概念、有启发的观点和自己没想明白的问题上。
下面是作者的举例说明: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原始的读书方法是:花很多时间去阅读一本新书,去记录新的名言警句,却从不花时间去加工这些信息,将其和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我们看似节约了很多加工整合的时间和精力,以便能够读更多的新书,但却是买椟还珠,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把最有价值的工作放弃了。
以慢为快,把80%的时间,花在20%的重要问题上。而如果我们把时间平均地、慢慢地花在每一页上,那才是真的效率很低,赶不上这个时代的变化。
真正阻碍我们执行以慢为快的阅读的是,我们的不确定和恐惧。
我们担心,我这样放慢了学习,真的就能够学得快吗?还有那么多东西要学,能来得及吗?万一我的慢功夫用错了地方怎么办?
你在有这些担心的同时,又在想:我之前的方法也挺有效的,而且大家都是这样学习的,应该比较保险。这个以慢为快虽然好,但是身边人貌似很少用啊,可能不一定有用。
这样想的人越多,这个方法的优势就越明显——赶着快的人,选择的是同一条路;有勇气慢下来的人,很少,反而在快速成长的路上不拥挤。
⑧ 为什么笛卡尔的方法论很重要
与培根一样,笛卡尔也是从方法论方面开始创新的。在笛卡尔看来,哲学(形
而上学)就应该是一切科学知识的基础,但是实际上这个基础却是极其不稳定的, 所以笛卡尔就想要重建哲学的基础,而这个关键就在于科学的方法。
经过反复考察,笛卡尔发现了数学。数学的特征是,当它确定了初始原理之后,从这一原理就可以演绎地系统地得出所有其他的原理,如果初始原理是真实可靠的,那么整个知 识体系也一定是真实可靠的。 于是笛卡尔就开始考虑创立一种包含几何学和形式逻辑这两门科学的优点同时又能够避免两者的缺点的新方法,也就是推理严密又能获得新的知识,于是他就首先确立了方法论的原则。
⑨ 关于方法论的方法论
星期三|方法论|第01篇
在进入每周一篇的方法论前,我们先来谈谈关于方法论的方法论。
从小我爸就教导我:好的方法事半功倍,做事先要找方法。
我照做了吗?如果我照做了,可能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我之所以没有照做,主要是因为那时的自己太懒,而且脑子有点拎不清。在信息和资讯远没有现在发达与丰富的过去,要为自己正在学习的东西找到一套系统可靠的方法论,是需要花一些功夫的。于是就好像《疯狂的石头》里黑皮挂在嘴边的那句话:费那事儿干嘛!“哐铛”一声,一个榔头砸下去:蛮干!有时运气好蛮干可以歪打正着,但却体会不到那种掌握了方法后做起事来驾轻就熟,游刃有余的感觉。更多的时候运气没那么好,既没有运气又不懂方法的结果往往就是做砸一件事。
后来慢慢长大,一次次的经验教训让我明白, 方法很重要,重要到值得花专门的时间去学习钻研 。于是方法论这个概念慢慢在我心里生根发芽。现在,无论是遇到新问题还是学习新知识,我都会首先问自己一个问题: 这事儿有没有方法可循? 这不是执着于方法论去找方法,而是 在行动前给自己一个机会,一个将事情做得更快更好,让自己获得更多提升的机会。
在我们这个“秒新分异”的时代,新事物层出不穷,方法论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面对超越我们想象的全新观念和事物,若是没有一套系统可靠的方法论,损失的可能不仅仅是效率,更有可能我们根本就无法“入门”。
方法论得到了空前的认可与关注,各种方法论的书籍雄居图书排行榜之首,关于方法论的各种推文也一再突破10万+阅读量。人人都重视方法论却不等于人人都能从方法论中获益。我经常听到咨询客户说:这方法没用呀。
是,方法也有失效的时候。
那为什么方法有时会失效?这多是因为我们掉入了方法论的陷阱。
我承认,我也曾一度陷入“方法/干货囤积”的陷阱。在微信公众号疯狂生长的年代,每天打开微信,就可以看到各种方法论、干货、深度好文,有时读到真正的好文,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收藏。这样不知不觉,囤积的方法论文章也有百来篇了。 囤积的心理补偿是安全感 ,觉得自己拥有很多,有满足感有成就感, 有时甚至会产生幻觉,觉得自己囤积的那些方法俨然已是自己的一部分。
有一次和同事聊到基金投资,记忆中“读过”一篇投资大牛的基金投资方法论,心中窃喜准备分享几个观点,张开嘴巴却半天挤不出一个字。怎么回事?我明明看过这篇方法论的呀,怎么到需要用时就头脑空白舌头打结?
其实稍微想想就会明白原因:我只是快速浏览了那篇基金投资方法论,感觉写得不错,有用,于是将其收藏准备日后好好学习研读。结果呢,结果就没有日后了。我囤了这么一篇方法论,时日一久,产生了那方法已经是自己一部分的错觉,等到真正需要用时,却因自己本就没有学习吸收过那方法,自然而然无法应用。这样的“囤积陷阱”并不少见,无怪乎我常常听到小伙伴抱怨:我有很多方法,可是都不管用呀。其实,那只不过是他们囤积方法后产生的幻觉,他们并没有真的吸收拥有过那些方法,又怎能怪方法无用。
有小伙伴说,我不仅囤方法,我也阅读,学习,理解,吸收,可为什么还是感觉方法没什么用?
我问:你怎么“感觉”方法没用呢?
答曰:别人使用这些方法的场景很少会发生在我身上,这些方法好是好,可大多数情况下我根本用不上。
这是方法论失效的第二个陷阱:学了一堆方法却不去实践。
诚然世间的好方法千千万万,我们可能无法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都为其找到一一对应的应用场景。但这并不应该成为方法论失效的理由。 学习了一个方法,就应该为其找到实践检验的机会,因为实践是唯一可以将方法转化为自己认知和行动指南的途径 。即使当下没有绝对匹配的实践机会,我们也应该创造机会去实践检验所学的方法,所谓的“刻意练习”就是这个意思。
更进一步,在对方法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将一个领域的方法灵活应用到另一个领域。无论怎样, 把方法用起来才能使方法有用 。
900多年前,陆游就给我们讲明了这个道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方法论失效的第三个陷阱是“生搬硬套”。
在这个知识创造财富的时代,知识的重要性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读书是获取知识最便捷的途径,各种关于读书的方法论层出不穷。最常见也最受欢迎的,莫过于增加阅读量的速读方法:如何一天读一本书,一年读100本书等。很多小伙伴照着这些方法去读书,却发现一是自己根本读不了那么多书,二是自己对勉强读完的书根本吸收不了多少。问题出在哪里?是小伙伴的能力太差,还是这套方法根本就没有用?
正确的答案是两者都不是。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生搬硬套了别人的方法,根本没有注意到一年读100本书的方法论有效成立的前提:方法的提出者多是经历了多年职场和社会打磨的人士,阅历、洞见、认知力和理解力都修炼到了相当程度,这才能支撑起一年100本书甚至一天一本书的高阶阅读能力。而对于大多数还处在职业发展初期,希望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小伙伴们来说,根本就不具备一年读100本书这种阅读方法有效的前提条件,无论怎样学习、模仿、实践,对大神们有效的方法,放在自己身上都会失效。
不认真了解一套方法的来龙去脉,只是简单地生搬硬套,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别人的方法始终都是别人的方法,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实践和融合,才能真正变成可以为我所用的好方法。
对于方法论,我的观点是:
就像我之前说的, 好的方法本质上是提供给了我们一个机会,一个重新认识世界,理解万物的机会,而持续地把握这个机会,必然会给我们带来大的改变。
因为 现实世界远比任何方法论中的假设都复杂多变 ,绝对依靠方法就好像拿着十年前的地图在一个经历了快速发展的城市里找目标。 方法是机会,但不等于成功 。任何方法,都只有与自己的实际情况融合,并在实践中经受过检验才能产生效用。
如果你问一个人做某件事的方法,他脱口而出一二三四五,这多半说明他还有进步的空间。真正的高手是那些已经“忘记了方法”的人,他们可能对你的问题一时不知如何作答,因为他们进入了一种至高的境界,一切都如行云流水,根本不需要去考虑用什么方法、有哪些步骤。解答别人关于方法的询问,他们需要退回到“那时的自己”,去回忆方法,去分解步骤。“忘记方法”是方法论的最高境界,但这是建立在对方法有深彻的理解,有过不止万时的刻意训练,就好像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又似乔丹急停跳投,出神入化。
关于方法论的方法论,明白了也许才能更好地从方法中获益。
思考:有哪些方法论让你受益匪浅?你做事的时候有过“忘记方法”的至高体验吗?怎样才能让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多一些这样的体验呢?欢迎大家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