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评价苏格拉底 做法
苏格拉底出身古雅典一个手工业者家庭,靠自学成才,成为古希腊的着名哲学家,培养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些学生与门人,影响是巨大的。但在年迈时,据历史记载,被古雅典法庭以不信宗教的神和腐蚀青年思想的罪名判处死刑,是历史上第一个哲学殉道者。
苏格拉底经常与人辨论,采取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四个步骤,从个别抽象出普通的东西,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的哲学思想。
从哲学思想的发展看,苏格拉底提出‘精神与物质实体的区分’,使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脱离了早期哲学的朴素状态;他将早期古希腊哲学家们格言式的伦理思想提到哲学高度;他以逻辑辨论的方式启发思想、揭露矛盾,使辨证思维深入到事物的本质;等等这一切对哲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 对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评价
导读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西方具有崇高的地位,人们不仅把他视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而且把他看成是最可尊敬的老师。其教育思想主要涉及培养政治家、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教育的魅力在于其思想与人格的近乎完美的统一。对落实基础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具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今天的分享,希望对老师们有所启发。
苏格拉底 Socrates(公元前496-公元前399年)
在苏格拉底看来,教师用什么方法使学生获取知识呢?
苏格拉底教学法
也称为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或产婆术,这种方法要求师生通过探讨问题,互相讨论,寻求问题的正确答案。
苏格拉底认为,教师要通过启发、诱导、归纳等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学生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处于积极思考的活跃状态,能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大大提高。
苏格拉底法的目的是激发人们探索真理的兴趣,引导人们自觉探索真理。这个方法遵循的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从已知到未知的规则。
苏格拉底法的意义在于教导人们如何一步步排除事物的非本质的东西,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
苏格拉底为了追寻真正的善,到处找人谈话,并在谈话的过程中运用这一方法。他认为,真理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内心,教师的任务不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通过师生对话,消除一切错误或模糊的认识,唤醒学生的内心,从而发现真理。
具体而言,苏格拉底教学法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四个环节组成。
讥讽——指教师以无知者的身份出现,依据对方的回答不断追问,迫使对方前后的回答自相矛盾,无言以对,承认自己的无知。
助产术——帮助对方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
归纳——从具体事物中找出事物的共性、本质,寻求事物的一般。
定义——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出事物的普遍属性。
直至今日,苏格拉底教学法仍然是我们教学中关注的一种积极意义的方法。
人们常说,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授和灌输某种外在的、具体的知识与技能,而是要从心灵深处唤醒孩子沉睡的自我意识、生命意识,促使孩子价值观、生命感、创造力的觉醒,以实现自我生命意义的自由、自觉的建构。
教育的过程也不仅是要从外部解放孩子,而且要唤醒孩子内在的心灵能量与人格理想,解放孩子的智慧,发展孩子的潜能,激发孩子的生命创造力。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一朵云
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是一颗心灵感召另一颗心灵
是一个生命点燃另一个生命的力量
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呵护好孩子明净的心灵,让他们见微知着、触类旁通、自觉自悟,在成长中收获自尊、自信,树立生命价值意识。
当有一天,孩子惊喜地感受到一种跃动的活力、一种难以遏制的生命激情与力量的时候,教育也就触及到了其真正的本质——“唤醒”,这也正是教育的精髓与智慧之所在,也是苏格拉底教育法对我们今天教育的启迪之所在。
苏格拉底教育语录
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孩子们,这就是人生,人生就是一次无法重复的选择。面对无法回头的人生,我们只能做三件事:郑重的选择,争取不留下遗憾;如果遗憾了,就理智的面对它,然后争取改变;假若也不能改变,就勇敢地接受,不要后悔,继续朝前走。
逆境是人类获得知识的最高学府,难题是人们取得智慧之门。
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
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
所有智慧和理解力的根源包含在这句话中:“人,认识你自己。”
美德即知识
在苏格拉底之前,哲学家们的关注点主要是研究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以及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但是苏格拉底认为,哲学仅仅研究自然是不够的,哲学家们把精力放在研究宇宙是怎样的产生的这样的问题上是愚蠢的。作为人,首先要研究的是人本身。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以其道德哲学为基础,“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基本主张。
他把美德归结为知识,认为没有知识的人,只能听任自己的主观判断,或被道听途说、似是而非的意见所左右,其行为也就不符合道德。
相反,有了知识,明白了道德的本性,掌握了善的概念,就会做出符合善的事情。
关于道德的讨论,在苏格拉底的历次谈话中,最多的是关于当时流行的“四德”话题,即智慧、正义、勇敢、节制。
苏格拉底认为,所谓智慧,是指人有辨别是非、真假、善恶的能力;所谓正义,就是正确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人我之间的关系;所谓勇敢,就是能用理性来对待任何危险,谨慎而无所畏惧;所谓节制,就是能克制欲望,严于律己。
所有这些都离不开知识。因此,知识是所有美德的共性,所有美德都统一于知识之中。
通过教育增进美德
以此为出发点,苏格拉底提出了教育可以使人得到改进的主张,认为人的天赋存在差异,无论天资聪明还是愚钝,胆大还是怯懦,都必须接受教育。越是天资聪明的人,越需要受教育,否则会变得令人难以驾驭。
这好比烈性而桀骜不驯的良种马,在小的时候加以驯服,长大后就会成为千里马;如果不加以驯服,则可能成为难以驾驭的烈马。
人亦如此,禀赋最优良的、精力最旺盛的、最有可能有成就的人,如果经过教育而学会了他们应当怎样做人的话,就能成为最优良、最有用的人,因为他们能做出极多极大的业绩来;但是如果没有经过教育而不学无术的话,那他们将成为最不好、最有害的人,因为由于不知道应该选择做什么,就往往会插手一些罪恶的事情,而且由于狂傲激烈、秉性倔强、难受约束,就会做出很大很大的坏事来。
我以为正如一个人的身体生来就比另一个人的身体强壮,能够经得住劳苦一样,一个人的灵魂也可能天生比另一个人的灵魂在对付危险方面更为强壮;因为我注意到:在同一种法律和习俗之下成长起来的的人们,在胆量方面是大不相同的。不过我以为,人的一切天生的气质,在胆量方面,都是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而得到提升的。
——苏格拉底
3. 苏格拉底研究哲学的方式是怎样的
苏格拉底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特别喜欢问别人问题。但在当时的背景下,他的这个习惯却没能给他带来好运。
苏格拉底生活在雅典城邦的黄金时代和鼎盛时期,当时雅典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之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苏格拉底开始了他在哲学领域的遨游。
他并没有局限于前人的知识,也不满足于自己目前所学,而是整日思考和探索,以求在新的领域有所突破。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们,大多数都是用自然的方法探寻外部事物的发展和性质,寻找物质可测的规律和构成方式。这种思考方式是一种外向度的探索方式,关注点都在外界。而苏格拉底则不同,他把关注点从花草树木和碎石繁星转向了人——对内的探讨,对人的心灵世界的探索。
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思想家西塞罗,在评价苏格拉底时曾说:“苏格拉底第一次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了人间。”意思就是,苏格拉底把哲学研究的重心从自然界转向了人的世界。
因为苏格拉底的关注点在人的世界,因此他需要四处探访,和不同的人交流以求索人的心灵,他解释一切的臆想和假设,质疑一切信条。苏格拉底的性格较为怪异,他总是在天亮前就起床,匆匆忙忙地吃些浸了酒的面包,穿上长袍,披件粗布斗篷便出门了。
苏格拉底出门干什么去呢?是找人提问去,或者说与人辩论。他经常在商店、寺庙、公共浴室或者随便一个街口便与人辩论起来。他提问的方式和常人不太一样,我们常人见面一般都会问“最近还好吗?”或者类似“你吃了吗?”这样的问题。但苏格拉底却问一些大而空泛的问题,而且专门挑别人的漏洞来问问题,通常让人下不来台。苏格拉底在街头可能会随便抓到一个人就问:“你认为什么是正义?”当对方回答不上来的时候,苏格拉底还会继续追问,直到对方崩溃他才收手。
在与人来来回回的问答中,苏格拉底探索着人的世界和心灵问题。这种谈话方式,也被人称作是“苏格拉底的方法”。他与人讨论时,先装作自己不懂,表现出一种谦虚的态度向对方提问,等对方回答后他再继续反问对方,揭露出对方回答中的漏洞,直到对方开始怀疑自己之前的说法,而后苏格拉底便引导对方到自己认为是对的那个层面,这种不断引导对方思考的谈话方法就叫“思想的助产术”。苏格拉底的母亲是助产婆,他认为母亲是帮别人的身体助产,而自己是帮别人的思想“助产”,自己的任务就是充当智慧的“助产士”。
总的来说,苏格拉底在向人讲授哲学和与人探讨道德的时候,虽然谈吐优雅、性情温和,时不时还充满幽默感,但他提问的方法和最后得到的效果却是令人不愉快的,他的追问是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方式,不达目的决不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