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论说文写作有固定套路吗
论说文写作有固定套路。
1、论说文开头的基本公式
开头要简单明了,首段一般不要超过四行。而联考的论说文一般情况下考的都是材料作文,所以其开头比较固定,由以下三个母句构成:引材料句→过渡句→论点句。
2、论说文开头的变式
(1)变式一:论点句→过渡句→引材料。
(2)变式二:引用句→论点句→引材料。
(3)变式三:是什么→过渡句→论点句。
这三个母句可以进行排列组合,只要逻辑正确,语句通顺即可,并没有完全固定的写法。
3、正文的基本句式
写正文的时候也要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论点句(总)-中间过渡句(分)-总结句(总)。
正文中的句子按功能可分为以下八种:论点句、引用句、阐释句、过渡句、事例句、分析句、材料句、总结句。
基本母句如下:论点句→引用句→阐释句→过渡句→事例句→分析句→材料句→总结句,不过不用全部都写上,八个母句中选出几句,有机组合,就会成为一个完整的议论段。
4、正文基本段落的写法
(1)事例段
正面事例:写正面事例要记住一句话:生例子详写,熟例子简写。如果一些多数人都耳熟能详的事例就可以简写,不用过多赘述。用正面的例子来直接证明论点。一般情况下,例子不应过长,而且不会单独使用,夹叙夹议效果会更好。
反面事例:摆出反面现象,可以证明论题的重要性。比如说要写诚信,可以摆出社会中不诚信的现象,从而说明提倡诚信真的有必要。
正反对比:“反”与“正”并入一段,形成正反对比段。
(2)分析段
析原因:想找到一件事情发生的原因,一般来说要找背后的利益关系。一件事情收益大、成本低、风险小,人们就会倾向于做这件事;反之,若收益小、成本高、风险大,人们就不愿意做这件事。
析结果:析结果有两个方向:如果反对一件事,不希望大家做这件事,就要证明做这件事的结果是坏的,会有恶果;如果提倡一件事,希望大家做这件事,就要告诉大家这件事的结果是好的,有利可图。
(3)让步段
让步段就是承认问题。
真让步:很多问题是相辅相成的,在管理类联考中,也多次考到“仁与富”、“多样性与一致性”等辩证关系。这时候,我们只强调一者不免过于极端,这时候就需要进行让步。
比如,强调“富”,但并不忽略“仁”;建议“创新”,但并不拒绝“学习和借鉴”;强调“原则”的刚性,当然也并不排斥其灵活变通的一面。
假让步:必须意识到,凡事都有两面性,任何建议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如果建议别人要创新,却意识不到创新有其风险性,那么别人就很难信服。
(4)方案段
在写“提方案”这一段落时,很多同学常犯一个严重错误,即方案假大空。
提方案可以使用以下方法:
软硬兼施:多数问题都是可以用软硬兼施的方式解决,其中,“软”是指宣传教育,“硬”是指法律监督。
奖罚分明:用合理的激励办法来赏优罚劣。
标本兼治:治标就是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尽快解决眼前问题;治本就是挖掘问题的根源、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市场引导、法律管控:改变利益机制,用市场的手引导企业或者个人按自己所提倡的方式做事;运用法律手段,对违规者重拳出击。
按对象划分:个人、企业、平台、政府分别应该怎么办。
按流程划分:按流程来分析如何进行事前的计划和预防、事中的执行和控制、事后的激励和改进。
![](//www.lostcanyon.org/images/loading.jpg)
5、论说文的结尾
文章要有好的开头,也要有好的结尾。白居易说:“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也可以看出文章结尾的重要性。论说文的结尾和开头一样,同样需要简洁明了,三句话基本上就可以了。
结尾基本句式如下:修辞句→材料句→点题句。
第一句:运用修辞显格调。建议使用引用、对偶、对比等手法,彰显文采。如果引用一句古文,会显得有文化。
第二句:回扣材料不跑题。一篇给材料作文中,至少要有三次提到材料。因为阅卷老师的阅卷时间有限,结尾处再扣材料,更容易让阅卷老师明白“我没跑题”。
第三句:呼应标题显论点。结尾应该总结论点,但是,对于论说文来说,标题就应该是论点,所以结尾直接呼应标题,显得收尾一致,一气呵成。
⑵ 论说文的写作要点和方法
论说文的写作要点和方法如下:
![](//www.lostcanyon.org/images/loading.jpg)
三、结尾总结全文
文章的末段没有首段要求这么严格,只需要结合材料的主旨进行总结即可,起到首尾呼应,画龙点睛的作用。
⑶ 高考语文现代文答题技巧(非常急!!!!!!)
首先,你要通读一遍文章,了解他讲的是什么意思,标出自然段,再看问题,看他大概是出自哪个段落。一般来说,科技现代文好做,因为它的专有名词叫多,不会为难高考考生,所以,很多答案可以从文中找到。再如,如果是小说类的,那就比较困难,问的都是一些作用啊,感情啊等等。这也很好答,只要你看懂了文章,回答使用上套话,尽量把格占满,分基本上能的不少。
另外,一些技巧性的东西很重要,正如我提到的套话。可以用 通过对......的描写,表达了.....的思想感情,或者是,作者把.....展现在读者眼前,抒发了.....等一系列的用语。最后,我希望你能写上一手好字,他会给你加分的
高分口诀:读懂文章审准题眼规范作答
现代文(各类文本)阅读与答题基本知识
(一)答题基本知识:
1.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散文和小说,新闻和传记的文体特征概述见后);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
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
◆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
◆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如问:“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则:(1)题眼(答题重点)是:短暂而愉快;(2)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3)设问的角度: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4)句式应为:两个句子,且构成并列关系。
3.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
(二)常用写作手法(技巧)(加横线的为高考常考手法)
第一类: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第二类: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反衬),变换人称,联想想象,象征,类比,虚实结合渲染烘托
第三类:结构方式: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制造波澜,特定线索、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
第四类:修辞手法:比喻、反复、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借代:
第五类:描写手法: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三)基本题型题(非探究型和评价型)及解答思路
题型1: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
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B.语句的作用题: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1文首句:⑴照应标题(开篇点题);⑵渲染气氛(定下情感基调);⑶埋下伏笔
⑷设置悬念;⑸为下文(中心)作辅垫;⑹总领下文;
2文中句:⑴前后照应,⑵承上启下(过渡);⑶总结上文;开启下文;⑷为下文作辅垫
3文末句:⑴总照应开头或标题,结构紧密;⑵卒章显志,揭示中心;⑶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题型2:整理文章思路并归纳文章的内容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和写了什么: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并,相承,相属),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各段与中心的关系)。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与主要内容就在你眼前了。
▲叙述性文体的线索:看时间的变化,看空间的变化,看情感的变化,
看故事情节的变化,看事物发展阶段的变化。
▲论述性文体的结构: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
▲说明性文体的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题型3:分析手法及作用(见前四大类13小类).这里主要举例说明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便于对话,交流情感。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7.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
题型4: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归纳主旨
解题思路: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重点与难点:
重难点一: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把握文章思路的基本方法
技巧1:辩明文体,选准角度.议论文体,可从总体上根据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理清行文思路,并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作切分;说明文体,紧扣说明对象,根据其特定的说明顺序,或按时间、空间、或按事物自身的构成,或按事物发展,或按事理逻辑来划分。
技巧2:辨明重要文句。文章中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包括文中反复出现的文句)
技巧3:审辨标志性词语。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A顺序词,B关联词,C指代词,D范围词,E类别词,F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
技巧4:(1)从形式方面分析①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联、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②掌握文章因文体不同而具有的不同的结构规律:议论文常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论证事理;说明文常采用总分总式或并列式结构来说明问题。
重难点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是指将文章的整体内容和文章的主题中心用简明的语言表述出来。
1.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有文体特征意识:论述文,论题、论点(分论点)是主要信息,论据和论证是次要信息;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内容和对象的特征(特点)是主要信息,说明的方法及运用到的材料是次要信息。
■要有切层分层意识: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同一关系取其一;相属关系取其”属”;相并关系取其”和”;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
■要有全文整体意识: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才能全面准确。
语言组织方法主要有:
(1)采用摘句法: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
(2)采用合并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
(3)采用提炼法: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
2.分析归纳中心意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寻找中心句(段),概括中心意思:有的标题即是中心,有的开头点明中心,有的结尾揭示中心。
(2)合并各段内容,概括中心意思:寻找各段中心句,合并各段主要内容来提炼概括。
(3)采用整体把握法,概括中心意思:有的文章(段)没有主旨句,须将全文各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提炼。
重难点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如“认为”、“觉得”和一些主旨句等。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思想、主题。分析的具体做法是:
① 统观全文,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句子;
② 从材料的中心内容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③从作品的表达方式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