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药怎么煎服,掌握方法药效好,赶紧收藏
几千年来,中医药护佑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简单的几味草药,煎煎煮煮就成了治病良方。
煎药,似乎早就成了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一种技能。
不过,煎药这事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
煎药器具要选对
选择煎药器具有讲究,首选化学性能稳定、不易与药材起化学反应的瓦罐、砂锅、陶器等器具,从而保持药物的固有性质,保证药物的疗效。
金属器皿化学性能活跃,在煎药时极易与中药发生化学反应、改变药物性能,甚至是产生不良反应,不利于人体 健康 。
如果大家觉得炉火煎药太过麻烦,那么如今市场上常见的家庭煎药锅也是不错的选择。
煎药用水要加够
水是煎制汤剂的主要溶剂,生活饮用水可作为煎药用水,最重要的是水质洁净,不含混杂物质,没有咸苦味。
煎煮汤剂用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煎药的质量。
一般来说,煎药加水时,可以先将药材放置在煎药的容器内,加水至超过药材表面2~3厘米为度。
对于草药用量特别多的药剂,加水时药物会浮在水上面,可用手指或手掌测量,水量以浸没手掌为度。
二次煎药的用水量应适当减少,但仍需加水至超过药物表面。
煎药用火
凡是能用来煮饭烧菜的火都可用作煎药,重要的是要掌握好火候。
火候,即火力的大小,有“文火”“武火”之分。文火即火焰较小的火,火的温度较弱,煎药时水分蒸发缓慢;武火,即火焰较大的火,火的温度较高,煎药时水分蒸发较快。
一般来说,煎药应遵循“先武后文”的用火原则。
水沸前用武火,使水很快沸腾,然后改用文火,保持微沸状态,减少水分蒸发,更利于药物成分的煎出。
有些药剂虽用文火煎熬,但药汁仍会溢出锅外,则应换一个容积更大的煎煮器具。
煎药时必须加盖
如文火煎药不予加盖,遇草药比较多的药剂,药汁就滚涨不起来,往往会出现上面的药已胀燥,下面的药则呈枯焦的现象,而加了盖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煎药时,人不可随意离开,除了要翻动药材使其受热均匀外,如果煎药的时间未到,却发现水已经很少的时候,可以加水续煎。
煎药时间
一剂药究竟要煎多长时间,一般以耗水量多少来计算。
煎药时间的长短,取决于药材的性能及加水量的多少,同时也与火力的大小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来说,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煎煮的时间应遵循如下规律:
解表药——第一煎10分钟,第二煎5分钟。
一般药物——第一煎20分钟,第二煎15分钟。
滋补药物——第一煎40分钟,第二煎20分钟。
煎药过程
浸泡:煎煮前,加冷水至没过药材,冷水浸泡30~60分钟。
第一煎:将上述药、水用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煎煮,完毕后趁热过滤留取药液。
第二煎:继续在药渣中加水(冷热均可),超过药渣表面1~3厘米。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煎煮,趁热过滤留取药液。
合并药液:合并两次药液,约400毫升,分两次服用,每次200毫升,小儿减半或遵医嘱。
煎药须知
煎药要做到一副一煎,煎后即服,不能一次煎煮多副,一放好几天。
汤剂的煎出总量要按照病人的年纪、体质强弱、病情和医嘱而定,不能千篇一律,一成不变。
对于一些标注了先煎、后下、包煎、冲服等标识的药材,要遵医嘱处理。
此外,煎药的目的是提取药汁,每次煎药完毕,务必要将药汁榨干滗尽。
一般来说,在滗药时我们可将药锅盖盖紧,一侧边上留一条缝,右手捏锅柄,左手按住锅盖,把锅子倾侧,药汁就流出来了,一直等到药汁流尽。
若药渣内还含有好多药汁,可用比药锅锅盖小的盖子挤压药渣,或将药渣倒在洁净的纱布袋内绞之,挤出余下的药汁。
服药方法
1. 服药时间:一般宜饭前或饭后半小时左右服用。滋补药宜空腹服,安神药宜在睡前服,急病不拘时服。特殊服药时间请遵医嘱。
2. 服药方法:汤剂一般温服,一日一剂,一剂服2~3次,或遵医嘱。
3. 注意服用技巧:为了避免浪费,一剂中药建议可煎煮2-3次,一日三次服用。如果有恶心、呕吐时应少量服,可减少对胃部的刺激,不致药入即吐。
注意忌口
服中药时最好忌食生冷、辛热、油辣、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
中药材的煎煮和服用方法直接影响药效,如您对中药的煎煮有更多疑问,应向您的中医师或中药师询问。
喝中药的最佳时间
选择正确的服药时间,才会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对中药更是如此。服中药的时间要根据病情和药物的性质来定。大多数药物宜在饭后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服用,尤其是健胃药(如补脾益肠丸)和对胃肠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甘露消毒片);
补益药:宜饭前服,可提高疗效;
开胃药:宜饭前服;
消食药:宜饭后服;
通便药:空腹或半空腹服;
安眠药:睡前1-2小时服用。安神类中药应在睡前服用;
驱虫药(如乌梅)和泻下药(如大承气汤):则空腹时服用较好;
平喘药:哮喘发作前2小时服药;
止泻药:及时给予,按时再服,泻止停服;
发汗药:宜饭后服用,以防出汗过多而引起虚脱;
重症药:及时给药,可将药酌情分次服用;
生津润燥、清暑解热药:不拘时服用;
咽喉疾患药:不拘时多次频服,缓缓咽下。
一般来说,中药通常需要一天口服3次。病情缓和者可每日口服2次;而病情较重、较急者,可根据医师的指示,每隔4小时左右服药一次,夜晚也不停止,以使药力持续,有利于更快地缓解症状、减轻病情。
文章我:胖娃
B. 怎样熬中药药效更好-煎中药的方法与技巧
怎样熬中药药效更好-煎中药的方法与技巧
现在虽然西药已经很普遍的被运用,但是还是很多人对中药深信不疑。尤其对慢性病,很多人还是选择中药治疗。很多大医院都提供了中药代煎服务,殊不知为了提高煎药的效率,很多都只熬一次装袋了事,浪费了药材。在家自己熬中药,放心又省钱。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熬中药的知识,欢迎阅读。
如何选择熬药的锅
1.熬中药最好的是陶瓷器皿中的砂锅、砂罐,因其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反应,并且导热均匀,保暖性好。
2.其次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锈钢锅。
3.煎药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器具。因为金属元素容易与药液中的中药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可能是疗效降低,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煎药前的浸泡
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使有效成分易于浸出。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一般为15分钟。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一般为半小时。
煎煮次数
以两次或三次为宜。
熬药方法
1.先把药放在砂锅里面,根据药的多少加水,加的水必须漫过中药(千万不要加少了,否则熬中药容易靠干)。大约泡20分钟左右。泡的.过程中最好不时用搅拌棒搅一下,这样泡的均匀一些。天热时可以加凉水泡,天冷时用凉水要延长浸泡时间,或者可用温水,这样效果更好。
2.中药泡好后,放在煤气炉子上面开始熬制。在中药熬开之前用大火,熬开之后转为小火慢慢熬,小火熬制大约20分钟。看着表,到时间后,如果药汤还是很多,可以再继续熬一会。切记千万不能把中药熬干了。熬完后,可用一根筷子放在砂锅沿上挡住药渣,再用药淋子过滤,这样效果更好,
3.第二遍熬制时,可以加温水,加的水应是第一次的一半。也是熬20分钟左右,熬完看看药汤多不多,如果不多就可以直接倒出来。若药汤较多,可以再多熬一会儿。
4.有时间的话可以熬第三遍,加的水是第二遍的水的一半。但是一般情况下,熬两遍就可以了,第三遍的药力很低了,但可以熬完用药汤泡脚。
5.在倒中药时,一定要小心烫手。盛中药的器具最好是陶瓷的或不锈钢的,这样中药不易与器具发生化学反应。
煎煮时间
一般对第一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30分钟,第二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20分钟。滋补类药物煎煮时间可适当延长。
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5.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老中医贴士
1.中药在熬得过程中如果熬干了,一定不要再加水,必须倒掉,因为熬干的中药毒性相当大。这一点很重要,熬中药时一定记好时间,应该有人专门在旁边看着。
2.中药很苦,喝完后可以吃块冰糖。但熬制中药过程中不要加糖,那样很影响药效。最好憋着一口气喝完,这样感觉就不那么苦了。
C. 煎中药的技巧是什么
中医处方一般都包括好几种药物,煎药时应该按照药物性能、药质分别处理,不可简单划一进行煎煮。常见的煎法是合药,就是把药物放入容器里混合,加清水到恰好把药物淹没,浸泡30分钟,再添水高出药约3厘米,然后加热到沸点,加热过程中要不断搅拌。用煤火加热,约需30分钟,用煤气加热,只需15分钟左右。煎成后,倒出药汁,过滤,取汁150毫升(约1茶杯),这就是头煎药。二煎药再次加水,高出药物1厘米,加热至沸点,加热过程中作仍需经常搅拌。用煤火需煎煮20分钟,用煤气只需煎煮10分钟以内,将两次所煎煮的药汁混合均匀,每天1剂分2次或3次温暖服用。除合煎外,根据药物不同性质,还有分煎法。先将处方上的矿物药、贝壳药及其他质硬药先放入容器,一般要加4茶杯的水,加热至沸点,延续30~60分钟,然后再加入其他药,按合煎法煎煮。若遇有气味芳香或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药,则还要晚煎一些时候,一般情况下,其他药物按合煎法煎煮25分钟后,再加入这些药,搅拌均匀,过5分钟即可倒取药汁了。
煎中药,讲究一个“火”字。党参、黄芪、何首乌、枸杞子这类益气固本、滋补肝肾的药,药质较重,煎煮时间短了不易煎透,要多加些水,煎1小时左右。煎时要用“文火”,就是微火或弱火。相反,对那些体轻质薄、气味较香、解表发散,清热理气的药,要用“武火”煎煮。所谓“武火”即为急火或冲火,只要煎煮20分钟就可以。至于煎药容器,可用沙锅、搪瓷锅或铝锅,而忌用铁制容器,铁器容易与药物中的化学成分起作用,使药汁变质。
D. 中草药的正确煎法
中草药的正确煎法
首先,要选好煎煮汤药的器皿。 一般用砂器、陶器、搪瓷、不锈钢器皿。铝制器皿也可以。禁忌:铁制器皿。以砂锅煎药最好。
其次,煎药要掌握好用水。
一剂药煎两次,即头煎、二煎。头煎水量(毫升)=药的总重量(克)×10;二煎水量(毫升)=药的总重量( 毫升)×6。如下表:
汤药类型 头煎加水量(毫升) 二煎加水量(毫升)
解表药 400~600 280~300
一般药 500~700 300~350
滋补药 700~900 400~450
一般的头煎加入的水以高出水面3公分为宜,二煎加水至淹没药面为好,给小儿煎水 量相应要少些。
第三、要掌握好煎药的火候和浓缩程度。
在水未开锅前用武火(即大火),水开后用文火(即小火)煎煮 , 直至煎成。在第一次煎煮药,需先用水浸泡30分钟后再煎。
不同类型汤药的煎熬时间可参考下表:
汤药类型 一煎(从煮沸起计)(分钟) 二煎(从煮沸起计时)(分钟)
解表药 15~20 10~15
一般药 20~25 15~20
滋补药 30~35 20~25
浓缩程序,成人以200~250毫升为宜,小儿药以50~75毫升为宜,或将头 煎 及二煎药汁滤出混合后再次煎煮使药汁浓缩。
第四,特殊药材的煎煮方法。
部分药物被特别注明先煎、后下、包煎或另煎。一般有四种:
①先煎-把先煎的药,用武火加热至沸,再煎15~20分钟,然后再与其它药物同煎。需先煎的药一 般是矿石类、硬壳类质地坚硬的药物,须打碎久煮才可将有效成份煎出;另外还有部分药物 具有毒性,通过长时间的煎煮可以降低毒性。
②后下-就是在其他药已煎熬10~15分钟后, 再把需后下的药加进去一起煎,同煎10~15分钟后即可。后下药多为气味芳香、挥发性强的 药,其有效成份是其所含的易挥发的挥发油,这恰好是治病有效成份,所以应后下,以免失 去药效。
③包煎-是指那些含粘性、小粒种子和有细小绒毛的药物,用沙布包起来煎,目的 是防止药粘锅底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呕吐。
④另煎-也就是单独煎煮。另煎的药物一般是 些贵重药材,单独煎煮是为了避免贵重药材的浪费,又保证有效成份的煎出,提高疗效。如 人参、西洋参等价格昂贵,与其它药同煎,药汁易被其它药物吸收影响药效,又造成浪费。 又如犀牛角、羚羊角,即稀少又昂贵,一般用量也较少,它们质地坚实,与其他药物同煎, 一则药汁被其它药物吸收,再则又难保证有效成份的煎出。
第五,为什么有些药物需要烊化,冲服
烊化即溶化,指一些粘性大的药物,不宜与其它的药物同煎,必须放在容器内隔水炖化或加 少量水煮化后,再兑入其它药物中服,这些药物如与其它药物同煎,一则影响其疗效,二则 因糊锅底而易使药物煎焦。如阿胶、鹿胶、一般宜用黄酒炖化或加水黄化,待其它药物煎好 滤出后,再兑入煎剂一齐服用。
有些药物不宜煎煮,否则破坏疗效,而有些药物研成粉末直接冲服,疗效明显提高。例如鹿 茸、沉香、琥珀等,既不宜与其它药物同煎,也不宜单煎,而应研成细末,兑入煎剂或直接 开水冲服,这样才不影响疗效;羚羊角、犀牛角虽可入煎,但研末冲服效果要好。另外,能 入煎的药物,如为提高疗效,需研末冲服,剂量应适当减少。接受中医治疗的患者煎服中药 是最常用的办法,看了这篇文章,我相信您一定不会再为如何煎煮中药而头痛了。
E. 中草药怎么熬、什么时间喝最科学
熬药器具以砂罐或瓷罐为佳,切忌用铁、铜等金属器具,熬时要注意火候,未煮沸前可用猛火,水开后就要用小火了,同时应注意加盖熬煮,以防止药物中挥发性成分逸出。熬煮中药的时间也因药性而有所不同,如解表药不能久煎,通常煮沸后15分钟即可;味厚滋养的补益药,煎煮的时间宜长,煮沸后要再用文火熬1小时左右,以使药中的有效成分更好地溶于水中。另外,一些毒性较大的药物经慢火久煎后,可以减低或消除其毒性,如附子、生半夏等,煎煮的时间也要稍长一些。药熬好后要趁热将药汁滤出,每剂药只煎两次。
主要是看你服用中药是治疗什么病,如果肝肾虚损或腰以下疾病,肠道病等,饭前服,药性易下达,易被吸
收,疗效就好。
病位在上,如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病症,对消化道有刺激的药,可使药性上引;
毒性较大的药,饭后服,可免吸收太快而引起中毒。寒性药剂凉后服,如治疗大热病等;热性药剂凉后服。如治真寒假热病,效果好。
解毒药、止吐药、清热药,均宜凉服。凡平和的药,补益的药均宜在温服,能益气、增补。凡伤风感冒、解表驱寒的药,应趁热大口服下,促使发汗。药性强烈的小剂量汤药,应一次服完。应使药物在不伤正气的情况下,集中药力,
发挥其最大效应。如通便、化瘀血等。凡咽喉病、呕吐病、宜多次频服,缓缓饮用,使汤药充分接触患部,使其见效快。凡滋补药剂,宜早晨空腹服饮,便于充分吸收。安眠镇静药,宜睡前服。注意:积滞、胸部病患者,药后仰卧为好;头、脑、耳
、眼患病者,药后去枕卧好;左右两肋病者,服后左右侧卧。驱虫药,睡前服一次,次日晨,空腹再服一次,肠道内虫更易被杀伤,以便排出体外。
F. 熬中药也有技巧,那熬中药的正确方法是什么
选用洁水。水是汤剂的基础(故“汤”字从水),也是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媒。熬中药可使用自来水或清洁纯净的天然水,不能用混浊不洁的水,也不宜用开水,放水量要适当,第一次熬时可多放一些,一般以浸出药面 1.5一3厘米为度。浸泡 煎药钱钱,先用冷水将中药浸泡1-2个小时。(盖过药面即可,浸泡的药水不要倒了,一起和药煮)。
一般评估用水多少的标准是,将药物按压后,水面高出药材2厘米既可,对于质地坚硬的药物,加水量可适量增多,反之质地疏松的药物把水加到刚好盖过药物即可。一剂药物最好煎煮3次,有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渗出。
G. 如何正确煎中草药
中药煎煮过程中要发生两种变化:一是药物有效成份的溶出;二是药物中各种生理活性成份进行化合反应。因此,汤剂的煎制方法有许多特殊的讲究。
可见中药的煎煮方法对于有效地利用药物和提高治疗效果十分重要。中药的合理煎煮可以充分地发挥药物的作用,对于防治疾病均有重要意义。中药的煎煮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
1.清洗:
中草药大都是生药,在出售之前一般都进行了加工炮制,煎煮之前一般没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确觉得草药有些脏,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冲洗,以防易溶于水的有效成份大量丢失,从而影响中药疗效。
2.器具:
煎药器具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份发生化学反应,导热均匀,热力缓和,锅周保温性强,水分蒸发小,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但砂锅孔隙较多易“串味”,且易破碎。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具有抗酸耐碱的性能,可以避免与中药成份发生反应,大量制备时多选用。铜、铁质煎器虽传热快但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中多种成份发生化学反应而影响质量,不能使用用铜、铁、铝锅、锡等器具,铝锅虽传热快、化学性质较稳定,但铝锅不耐强酸强碱,对酸碱性不很强的药可以选用,但不是理想的煎药用具。
3.浸泡
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份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避免因煎煮时间过长,导致部分有效成份耗损、破坏过多。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把药物倒入药锅内摊平,然后加常温水--室温水浸泡60分钟,轻压药材时水高出药平面约2厘米。以药材浸透为原则。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变质,冬季可以长些。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浸泡中药绝对不能用沸水浸泡。
4.用水
煎药用水必须无异味、洁净澄清,含矿物质及杂质少。一般来说,凡人们在生活上可作饮用的水都可用来煎煮中药。一般可用清澈的泉水、河水及自来水,井水则须选择水质较好的。水最好采用经过净化和软化的饮用水,以减少杂质混入,防止水中钙、镁等离子与药材成份发生沉淀反应。
加水多少:按理论推算,加水量应为饮片吸水量、煎煮过程中蒸发量及煎煮后所需药液量的总和。虽然实际操作时加水很难做到十分精确,但至少应根据饮片质地疏密、吸水性能及煎煮时间长短确定加水多少。水的用量一般为:第一遍煎煮时为药材量的5-8倍,或将饮片适当加压后,液面淹没过饮片约2厘米为宜。第二遍用水量可少一些。头煎结束后,将药汁滤出,重新加水至高出药平面约0.5-1厘米,继续武火煎煮至沸腾后改为文火煎煮15-20分钟即可。质地坚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药物略多,质地疏松,或有效成份容易挥发,煎煮时间较短的药物,则液面淹没药物即可。一般如果方中草、花、叶类药物较多,吸水量较大,煎煮前应补充加水,可以多放一点水。
很多中药说明是三碗水煮成大半碗。其实这是笼统的说法而已。碗有大小之分,药物有多少之别,药材质地亦有所不同,不能简单以三碗煎煮成大半碗而论。
5.方法
5.1煎煮中药应注意火候与煎煮时间。
火候指火力大小与火势急慢(大火、急火称武火,小火、慢火为文火)。一般未沸前用武火,沸后用文火--小火保持微沸状态,以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减慢水份蒸发,有利于有效成份的溶出。至于火候和时间的控制,则主要取决于不同药物的性质和质地,在煎煮过程中,尽量少开锅盖,以免药味挥发。
5.2煎煮次数与方法
中药煎煮一般要煎煮2~3次,最少应煎两次。煎煮次数太少,提取不完全,药材损失大;煎煮次数太多,不仅耗工和燃料,而且煎出液中杂质增多。一般而言,一副中药在煎煮两次后所含的有效成份已大为降低,故以煎煮两遍为佳。但对于药量较大的处方,在两次煎煮后可能存留的有效成份较多,可再煎第三遍,改为一日3次服用,以节约中药资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疗效。因为煎药时药物有效成份首先会溶解在进入药材组织的水液中,然后再扩散到药材外部的水液中。到药材内外溶液的浓度达到平衡时,因渗透压平衡,有效成份就不再溶出了。这时,只有将药液滤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份才能继续溶出。为了充分利用药材,避免浪费,一剂药最好煎煮两次或三次。治疗一般疾病的中药煎煮以2次为宜,一般先用急火煮沸,水沸后计算煎煮时间,一般为头煎20~30分钟,二煎10~20分钟。用于治疗感冒的解表中药或清热药宜用武火,时间宜短,煮沸时间为l0~20分钟即可,,并趁热服用。用于治疗体虚的滋补中药以3次为宜,头煎为40~50分钟,二煎为20~30分钟,三煎为l0~20分钟。有效成份不易煎出的矿物类、骨角类、贝壳类、甲壳类药及补益药,一般宜文火久煎,使用效成份充分溶出。以上煎煮过程中需要经常搅拌。
煎煮好的中药要趁热滤出,免得有效成份沉淀在药渣上;如果不小心把药物煮干煮焦了,则此药不能服用,因为此时产生很多有毒物质,服用对身体有害。
5.3煎煮榨渣取汁
汤剂煎完后应榨渣取汁。因为一般药物加水煎煎煮后都会吸附一定药液。其次主药液中的有效成份可能被药渣再吸附。如药渣不经压榨取汁就抛弃,会造成有效成份损失,尤其是一些遇高热有效成份容易损失而不宜久煎或煎两次的药物,药渣中所含有效成份所占比例会更大,榨渣取汁的意义就更
H. 熬中药有什么技巧和要注意的地方
熬中药的讲究
中医中药在治病保健方面有其独特的疗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面对大包小包的中草药,不知如何煎服为好。现就此谈一些煎服中药的知识。
要选好煎熬中药的容器。煎熬中药最好是沙锅,陶瓷瓦罐(铝制
品、搪瓷器也可用),忌用铁器。因为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在药物水煎复杂的化学应中,不会“干扰”药物的合成与分解,导致影响药效。而我们常用的铁锅容器在药物煎煮过程中,极易同中药内所含的鞣酸质、甙类等成份起反应,造成药物的疗效降低或失效,以至发生反作用,所以不宜使用。
要掌握正确的煎煮法。药物入锅后,先用凉水浸泡半小时,使药
的有效成份易煎出。放水量要注意,一般放水要高出药面少许,治水肿病的药宜少放水;小孩药要少放水,发汗药可多放水。放水要一次放足,不可中途加凉水,切不可用沸水煮药,以免药物表面蛋白质变性,而影响有效成份析出。煎中草药时,为了使药煎透,最好是加盖煎。尤其是含有挥发性成份的中草药,如薄荷、苏叶、藿香、佩兰等,更要盖好盖,并要在短时间内煎好,以减少有效成份的挥发;有些贵重药物,如人参、鹿茸等也要盖住,并要用文火细煎。煎药要掌握好火候。一般未沸前用急火,沸后用文火。如解表发汗的药,猛火煮沸3~5分即可;熟地、山萸之类补益药则宜用文火煎,煮沸后再煎20分钟左右。此外,绒毛类药物及散剂煎煮时宜做成布包入锅,以减少绒毛对喉的刺激。对于抓的特殊药物,先煎、后煎、冲服、包煎等,都要遵医嘱。
要掌握服用方法。中草药有“冷服”、“热服”之说,服药时间
也有讲究。解表药一般宜温服,为了达到发汗的目的;祛寒药也宜热服;解毒药、止咳药、清热药则应冷服;滋补药宜空腹温服,易于消化吸收,但量不宜太多;安神药在睡前半小时,以加强药物作用;脾胃虚弱者宜饭后服药,对胃肠有较强刺激的药物更应饭后服;泻下药须空腹时服,而不宜于夜间服用,大便通畅后则应停药;糖尿病人口渴时服,不拘时间;驱虫药早晚空腹时服,利于驱虫;口腔咽喉病人宜含药,充分发挥药物局部作用;呕吐病宜少量多次饮药,减轻胃的负担,或先服姜汁少许,以降逆止呕;小孩及体弱患者,药量宜少;妇女孕期服药更要谨慎。中药不宜用茶水和乳汁送服,因茶叶、乳汁易和某些药物发生化学作用,降低药效。
I. 煎中草药有哪些技巧和注意事项谢谢!
1.煎药器皿应选用砂锅,不宜用金属锅,以防与药物起化合作用,改变了药性。煎药用水以清洁无毒为标准,自来水、井水、泉水均可。
2.煎发汗、清热、攻泄的药,应用急火煎,时间可短些;滋补药应用慢火煎,时间可长些。
3.先煎药物如金石类、甲壳类等,非用文火久煮不易提出其有效成分,故宜先煎。后入药物如苏叶、薄荷等,不宜煎煮过久。
4.包煎药物如旋复花、枇杷叶细毛丛生的药品,宜用布包好,粉剂类药物亦须用布包好,以免药汁浑浊不易饮用。
5.冲入药物如甘蔗汁、生姜汁、萝卜汁等不宜火煎,皆宜冲入煎好的药中。
6.对吉林参、西洋参、霍石斛等需另炖兑服。因这些药物价昂量小,若与它药同煮,可降低疗效。
参考资料:http://www.wellw.net/prowz/familydoctor/6/1/1411221752.htm
J. 中药要怎样煎才正确
俗话说:“十分药力五分煎,不会煎煮白花钱。”
中药的疗效与剂型有关,煎煮方法不当就会影响汤剂的疗效。因此为了保证实际用药能取得预期的疗效,就必须采取正确的煎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