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拜师的流程和步骤,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
XX师傅:
道鉴!
弟子XXX,久慕XX方面超群,承蒙先生允纳门下,愿执弟子之礼,谨遵师教,团结同道,刻苦钻研,传承通备武艺,弘扬民族文化!
诚具名帖,恭行拜师大礼!
主礼:
见证:
弟子:
家庭住址,
公元二OXX年X月XX日
于 XX(地方)
可以用黑色的笔,最好是水笔!
流程:
1、向各行业的祖师行礼
2.磕头敬茶
3.献包括乾肉、芹菜、莲子、红枣、桂圆、红豆等六礼。
4.叫师傅
5.师父宣读收徒帖
6.师傅给徒弟一件信物
㈡ 请问拜师礼开始的详细步骤。 主要是徒弟需要做些什么 和师父的母亲我该怎么喊谢谢!
1、请祖师爷,就是请出祖师爷肖像,相片等,当然,可以在仪式之前就请好,也就是摆到合适的位置,摆好贡品等。
2、由师父给祖师爷上香,也可以说一套词,如“祖师爷再上,门下不肖弟子XX今天要广大门户,收徒XXX,请祖师爷保佑发扬光大”之类。这个上香的事,如果门里辈分高的在场,比如徒弟师爷在,由师爷来做也可以。如果更复杂一点,上香后带着众弟子给祖师爷磕头,或者收徒仪式最后,一起带着新收的弟子磕头。总之,礼数绝对不能少。
3、然后就是由引师或者仪式司仪,现在也可以说是主持人介绍师父情况给在场的来宾听。如哪门哪派,XXX传人等等。不过这个“引师”是称呼拜师徒弟的介绍人的。
可以是引师来主持仪式,也可以找其他人,再专门介绍引师等,根据具体情况会有一些变化。这时候师父只要在太师椅上做着就行了,介绍到自己,可以起立像各位同行同辈行礼,这个当然不是少先队队礼,这个我就不解释了吧?
弟子中,第一个正式拜师的,成为开山弟子,最后一个称为关门弟子,这两个一般都会在武林界公开宣布,要不你偷偷摸摸收徒弟,谁知道你开山门或者关门了。所有正式拜师的弟子,都是入室弟子,记名弟子是没有经过正式拜师的,比学生略微强一点的那种关系,最差的当然就是学生了。
那么入室弟子,记名弟子在老规矩里面教的东西是有区别的,入室弟子,是什么东西都可以教的,至于学到多少,那要看师父喜好和自己孝敬和努力的情况来定。在传统武术中,有演法,练法,和功法的区别,记名弟子是没有资格学习功法的。学生就更别提了。
㈢ 怎么拜师傅 拜师傅的礼节
传统的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即俗谚所谓”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傅”、“投师如投胎”。有的行业,一入师门,全由师傅管教,父母无权干预,甚至不能见面。建立如此重大的关系,自然需要隆重的风俗礼仪加以确认和保护。一般拜师礼仪分成四个程序。
第一,拜祖师、拜行业保护神。表示对本行业敬重,表示从业的虔诚,同时也是祈求祖师爷“保佑”,使自己学业有成。
第二,行拜师礼。一般是师傅、师母坐上座,学徒行三叩首之礼,然后跪献红包和投师帖子。
第三,师傅训话,宣布门规及赐名等。训话一般是教育徒弟尊祖守规,勉励徒弟做人要清白,学艺要刻苦等。
㈣ 求古代拜师礼仪的详细步骤,越细越好
1、正衣冠
据《礼记》记载:“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因此,古代开学仪式的第一课即是“正衣冠”。
古人认为:“先正衣冠,后明事理。”让学生注重自己的仪容整洁,是首先要上的第一课。入学时,新生要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帮学生整理好衣冠。然后,“衣冠整齐”地排着队到学堂前集合。恭立片刻后,才能在先生的带领下进入学堂。
2、行拜师礼
步入学堂后,先要举行拜师礼。学生先要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然后是拜先生,三叩首。拜完先生,学生向先生赠送六礼束脩。所谓六礼束脩,亦即古代行拜师礼时弟子赠与师父的六种礼物,分别是,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莲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
红豆:寓意红运高照;红枣:寓意早早高中;桂圆:寓意功德圆满;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心意。其中“束脩”二字,有人解释为十条干肉。据《礼记·少仪》记载:“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郑玄注:“束脩,十脡脯也。”束脩在春秋以前就存在了,《论语·述而》中已有“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3、净手净心
行过拜师礼后,学生要按先生的要求,将手放到水盆中“净手”。“净手”的洗法是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洗手的寓意,在于净手净心,去杂存精,希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4、朱砂开智
朱砂开智也叫朱砂启智或朱砂点痣,是开学仪式中最后一道程序。具体做法是先生手持蘸着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眉心处点上一个像“痣”一样的红点。因为“痣”与“智”谐音,朱砂点痣,取的其实是“智”的意思,意为开启智慧,目明心亮,希望学生日后的学习能一点就通。
㈤ 师傅教我的拜师手势是怎样的
拜师手势—叉手礼
宋人《事林广记》载“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紧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收不可太着胸,须令稍去二三寸,方为叉手法也。”
注释:但凡是交叉手礼的方式,用左手紧把着右手的拇指,左手小指指向右手手腕,右手四个手指头伸直,左手大拇指向上。如果用右手掩盖胸的位置,不可以太靠近胸,要让在胸下两三寸,才是叉手的方法。
叉手礼是我国古代平常生活活中打招呼的礼仪,出现于唐末,流行于五代、辽、宋、金、元时期的。这种行礼方式无论男女老幼都可行使,是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行的一种礼,以示尊敬。
(5)快速拜师的正确方法扩展阅读
拜师步骤
一是“正衣冠”。《礼记》有云:“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
白话解释:礼是从端正容貌和服饰开始的。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一定是体态端正、服饰整洁、表情庄敬、言辞得体。这既是他内在修养的流露,也是尊敬他人的表现。
二是“拜先师”。步入学堂后,先要举行拜师礼。
学生先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然后拜老师,三叩首。接着学生向老师赠送六礼束修。
三是“洗净手”。
行过拜师礼后,学生要按先生的要求,将手放到水盆中“净手”,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
四是“开笔礼”。这是开学礼中最后一道程序,包括朱砂开智、击鼓明智、描红开笔等。
“朱砂开智”就是先生手持蘸有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眉心处点上一个红痣。因为“痣”与“智”谐音,寓意着孩子从此开启智慧,目明心亮,日后的学习能一点就通。
㈥ 拜师的主要流程
人们常说: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
圣人孔子斗都曾问道于老子,所以在成长、成功的路上,很多人都找到了一条捷径,拜一个优秀的师傅。
拜师文化中可以看出人情无价,知识更无价,在过去,师父教徒弟,教的不仅仅是技艺,更因为,有所学我所成,不只是一个身强体壮之后与自然搏斗的过程,更是一个认识自我与世界和自然关系的复杂系统,这样看来师徒关系就是父子关系。另外,从现代教育观来看,“敬师”是教育的开始,现在的企业管理过程中,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一激活师傅的工作积极性;二将强了团队之间的链接;三让徒弟可以更快速成长。
团队的梯队建设中,师徒文化成为了一种很重要的纽带,是可以很好的拿到企业中运用的,而强化师徒关系有一个很好的仪式:拜师会。
一场精心设计的拜师会,一开始就能建立师徒强链接,今天就分享一套实用的拜师会流程:
01
“牧师”上台
主持这个拜师会的人一定要有“feel”,并且后面的背景词、宣誓词能内化于心,而不需要稿子,背景音乐用《魔界》主题曲May it be(就是下面这首很有韵味的曲)
曲子一放,氛围立马出来。
02
念背景词
词的内容: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今天,没有太多人知道这个地方发生什么,然而数年以后历史终将向世界正名此刻的意义。一个人的梦想,一群人的梦想,我们的方向。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将伴随着生命的流过,所有的一切将由你我创造,最终创造出一个属于你的、我的、链接于 的故事。(继续上面May it be的背景音乐)
03
徒弟上台
“牧师”台词:做一件事,让心灵先到达那个地方。一颗饱满的蓄势待发的种子,一旦有了合适的土壤和水分,就会破土而出。戴某某、李某某、龚某某、吴某某、袁某某、沈某某、赵某某、周某某、周某某、刘某某,一群拥有不平凡的心,今天他们将在这里开始自我正名。有请以上家人一分钟内到台上凳子前站好。(台下服务人员按人数准备每人一杯茶)
04
师傅上台
“牧师”台词:“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真正的职业高手,功夫肯定在职业之外。一种底线,一种远见,一种担当,一份责任与荣誉。下面有请李某某、李某、高某、张某某、罗某某、邹某、孙某某上台来接受这些未来之星的永诺。(上台以后师傅坐到准备好的凳子上,下面是不同公司的师傅们,继续上面May it be的背景音乐)
05
拜师仪式
仪式台词:这是个师徒传承的仪式,请徒弟单膝下跪,用双手将茶献给你们的师傅。(背景音乐换成花草香随风:影响过上万企业家的曲子)
师傅喝完茶之后,请大伙手拉着手。
跟我一起来念以下誓言:
师傅赢,我赢;(手拉手,双目对视)
师傅输,我输;(手拉手,双目对视)
徒弟赢,我赢;(手拉手,双目对视)
徒弟输,我输;(手拉手,双目对视)
团队赢,我赢;(围成圆圈手拉手)
团队输,我输;(围成圆圈手拉手)
团队是我,我是团队。(围成圆圈手拉手)
此时,请用我们深情的拥抱来感谢今后生活中的贵人。
06
互换礼物
拥抱过后,师徒交换礼物,并送上祝福的话,珍藏。
07
全员祝福
在会议现场的所有人给到台上的人祝福,拥抱。礼毕!
㈦ !!!向大家请教拜师学艺的技巧!!!
首先要尊敬师傅,做事不怕吃苦,对技术能认真钻研,有敬业精神.对人对事要负责人,再就是能主动的和师傅及时沟通,把自己想学好这门技术的打算告诉师傅,并真诚的拜请师傅多帮助.或者经常送点师傅喜欢的小礼物.
对了,还要灵活一些,机灵一些,多数师傅都会喜欢这样的徒弟.
㈧ 应该如何拜师
从师而修学是唯一成就之道。单单自己看看书、打坐一下,当然也有一定的利益,但绝对不足以得到真正的成就。修持佛法的人,不但需要佛学上的智慧,还需要传承历代祖师不断之加持,才能生出如法的证悟。由入门皈依三宝起,乃至受戒等都需要有师长之传授才能得到清净之传承。即使佛学上的智慧,也要有足够福德资粮才能得证,而师长正是一个有力量的福田,我们借着供养师长、承事师长及奉行师长的教法,可以积累无量功德。佛陀曾说:'对诸佛供养可生功德,但不一定令诸佛生喜。在一位众生对其师长恭敬承事时,则又能生供养之功德,亦同时能生令三世十方诸佛欢喜之功德。在一位众生对师长承事供养时,十方三世诸佛皆欢喜垂视!'。再者,佛学上的智慧,亦非可单靠自己揣摩就能正确地理解,还需师长依历代祖师之传承开示去释义,方能得见佛语之密义真髓。师长的口诀及心要就似是开启佛法成就宝库的钥匙,不用钥匙而盲目地自己乱摸的话,是不可能开启宝库的。释迦牟尼本师并非没有师长。如果你读《佛陀本生经》,就会知道佛陀(本师师释加佛)在过去生曾遍访明师修学,甚至牺牲身命为求一偈佛法。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单靠买一本书自己读一读就成佛的先例!以上所说的并不限于藏传佛教,在原始佛教中,从师而学是一向的学修方法。在今天,各派佛教中不乏明师,你不要只因为不愿谦虚拜师而断送慧命。即使世间的学问,也必须从善师而学,何况出世间的妙法真义? 师徒关系不一定是有特别仪式才建立的。如果你向一个人求法,他亦应求教了你,即使他所教的少至只是经上的一个字,你与他的师徒关系也就建立了,你必须终生视他为师长和视他与佛无异。 如果在建立了师徒关系后对师长不尊重,就成为了修行成就上的障碍。如果你有一百位师长,而你对其中一位不尊重,在其它九十九位师长处所学的都难以成就。一般来说,虽然你也可以依止多位师长而修学,但师长太多时反而有可能令你对修持之道的理解混淆,倒不如好好依止一至数位具德师长,老老实实地去承侍及修学。如果只是去听佛法开示,而自己并非求法的人,心中亦未生出:'他是我的师长!'之念,则不一定要视讲者为自己师长,但当然仍要对说法者生起如佛想之正确听法心态。如果参与灌顶或自己求法,则师徒关系肯定是建立了,必须视授者为自己的其中一位师长。在一些较多人参与的灌顶或授戒法会中,授者不一定记得所有得法或得戒者,但这不代表师徒关系就不成立。 要注意的是,我们必须在依止一位师长前,用较长的时间(藏传佛教要三至六年的时间)详加观察,而不是看到报纸宣传便一窝蜂地前去依止。世间上的学问,我们尚须择明师而依止而学,何况生死成就大事?如果已经依止了一位师长,我们就应该看他的功德,而不是去挑他的过失。如果他有甚么过失,你应该早在观察期中决定不去依止。一旦已经在心中生起了依止心,再反悔就已太迟了。没有人逼你去依止一位师长,这纯粹是你个人的决择。如果并未好好去观察便盲目依止,只可怪自己了。如果我们以批评及狭窄的心胸去看,世上全都是有过失的人。即使佛陀再世,在你眼中也一样会是充满过失的。佛陀在世时的俗家亲戚提婆达多便是一个好例子:他眼中的佛陀不但并非圆满的圣人,反而是他的敌人,所以他还处处陷害佛陀。若透过智慧的眼光去看,你会发现原来每一个凡夫都有值得你去学习及尊重的特质,何况自己的师长呢?你眼中的师长之过失,极可能是你内心的反映而已,并不一定是师长真的有过失。如果你真的肯定师长在客观上有过失或根本没有真正之不断传承等情况,最好是悄悄地疏远而另寻师长,但绝不可批评已依止之原来师长,心中仍要视他为自己的师长中之一位。在传统中,一个修行人可以有多位师长,所以再依止其它大德是没有过失的,但谤批自己之任何一位师长则是不如法的。如果你已与某人建立了师徒关系(即使只是在心中依止而并无告知师长),就不要再批评他。你尽管可再依止其它师长,但不要评谤原来的师父。其它人如果与他并无师徒关系,这个人又的确真的有很大的根本过失,或许还可出言以维护正信佛教的形像,但作为徒弟的你就不要插嘴了。 总而言之,依止一位师长前要观察入微,慎之又慎,但依止后就要视师如佛了。
㈨ 古代拜师礼仪步骤如何鞠躬
1
拱手礼
在胸前拢手,由前向后收,呈拱手形。向前推,不躬身。
视距离远近,可高,不能低于胸。
日常相见礼,送别礼。
2
揖礼
在胸前抱手,轻于抱拳,重于拱手。略躬身或不躬身。
用于日常行礼,敬长上,同学朋友互敬。
3
一拜礼
(拜礼)
展臂,至胸前合,拢手。男左手前,女右手前。躬身(30度)。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初相见,敬长上,行家礼。只行一个。
常规大礼。
4
两拜礼
(再拜礼)
展臂,至面部前,拢手。躬身(45度)。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向长上行大礼。一般行一个,叫“拜”。最多行两个,叫“再拜”。
5
三拜礼
(再拜额手礼)
立定,挺身,庄重。
“双手附心。”双手附在胸腹之间,男生左手在前,女生右手在前。叠并,两肘与手成直线。双手表示“与天地合其德”。天德大刚健,大恒久,大信用,大起始。地德大承载,大包容,大丰富,大付出。两德兼备而各有显。显德可以因时因境而变化。
“高揖。”双手向前上方推出,推至额头前方,两臂伸直。
“行礼(拜)。”头、颈、手臂皆不动,腰部下躬,深躬(90度)。
“兴。”起身,双手升至额前。
“再行礼(再拜)。”
“兴。”
“额手。”双手贴向额头,再推出。
“三行礼(三拜)。”
“兴。”
“礼成。”双手复位,至胸腹间。
用于敬天地祖先先师,特定场合敬父母,行人生大礼。
用于集体行大礼。
大礼站着行要行三个,叫“再拜额手”,相当于古代的“再拜稽首”。
6
叩首礼
古人因为席地坐在小腿和脚后跟上,叫“踞”、“正坐”,行这个大礼很方便。
古人行的最大礼是“再拜叩首礼”。先踞坐下去,挺直身,臀部不要离开小腿,也就是不要跪起来。先行拜礼,行两个。拜礼的动作是,双手在额前揖起,下落,手拜至前面地面,身子随手臂前倾。行第三个礼时,两手下行,分开,手心向上。躬身,手背贴在侧前方地面上,额头叩至地面。第三个礼仪动作也可以双手不分开,额头叩至手心。这三个礼仪动作表示越来越敬。今人可以再拜叩首,也可以只行一个叩首礼。站着行就是“再拜额手礼”和“额手礼”。三,表示多,再多也还是三。
只用于特定大礼,如敬天敬地敬祖先,特定场合敬先师,特定场合敬亲生父母辈祖辈,结婚那一天夫妻对拜。不可以随便行。随便行是亵渎礼仪,亵渎对方。
7
执手礼
双手平伸并出,晚辈手心向下,长辈手心向上,长辈握住晚辈的手。长辈可以坐着,执晚辈之手。
家庭礼仪。结婚时夫妻礼仪。
8
交手礼
仅用于生向孔夫子行拜师礼时,师代孔夫子还礼。孔子像上,孔夫子用的是这个还礼动作。双手在胸前交叉叠并,推出,平示。
师不能随便还这个礼。
9
鞠躬礼
垂手,躬身。鞠躬幅度可大可小,越下越敬。
颔首、躬身,长者用于还礼。
10
附手礼
双手附胸腹间,上手男左女右。
行大礼前站姿,升国旗站姿。表示诚意正心。
握手、挥手、摆手、招手、拥抱、起身、鼓掌、点头、躬身、应答、微笑、示请、示让,也是礼仪,属于“仪”、“貌”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