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方法技巧 > 写对联的技巧与方法视频

写对联的技巧与方法视频

发布时间:2022-11-18 06:56:25

A. 写对联的技巧

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是指对联写作的一些基本规则和格式,其核心要求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和六禁忌。

对联基本格律六要素,一般认为,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作者认为,这六要素可分别从基础、语法、声律三方面来加以理解: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基础要素。字数相等,指的是,若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总之,若连字数都不能相等,那无论如何也难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对联。

从内容看,上下联之间,内容要相关,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这种关系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对照,即所谓“反对”。如:

觉行圆满;功德庄严。(正对)
心平积福;欲重招殃。(反对)

还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流水对”。如: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
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硬,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对联。当然,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即所谓“无情对”。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却有意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无情对主要是利用对联的形式特征(对仗),来体现一种文学趣味和技巧,其内容是次要的。如: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常用无情对)

树已半枯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常用无情对)

总之,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对联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最起码的要求,体现了最基本的对应性和关联性,故将二者称为基础要素。

2.词性相当、结构相称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语法要素,也是最关键的两个要素。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如:

五蕴皆空观自在;
一心不乱见如来。

此联中,“五”和“一”都是数词,“蕴”和“心”都是名词,“皆”和“不”都是副词,“空”和“乱”都是形容词,“观”和“见”都是动词, “自在”和“如来”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或动词。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

结构相称,指上下联对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尽可能相同。如:

一心常忍辱;
万事且随缘。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一心”对“万事”皆为偏正结构,“忍辱”对“随缘”皆为动宾结构。

3.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声律要素。节奏,本是音乐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在联律中,则是指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保持一致。如:

漏尽-飞身-去;
心空-及第-归。

以-神通力-护持-正法;
设-孟兰盆-超度-慈亲。

不过,作者认为,节奏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节奏包括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狭义的节奏则专指语意节奏。语意节奏主要依语句结构去划分,指根据语意而产生的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声律节奏则是从平仄要求去看,指句中一定位置的声调要求(平仄安排)。作者认为,为使概念明确,最好将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分别用“节奏”和“音步”来表达。举例如下:

同时-闻-授记;次第-得-菩提。(节奏)
同时-闻授-记;次第-得菩-提。(音步)

当然,节奏和音步还是有密切联系的,二者经常是一致的。

平仄相谐,又称平仄协调,狭义地说,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平仄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见六禁忌)。平仄相对,指上下联各音步以及各分句句脚之间,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即上联是平声,下联就要是仄声,反之亦然。对音步的安排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为,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能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即可。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字。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如:

心驰-有外-实迷-有;身处-空中-不见-空。
○○ △△ △○ △ ○△ ○○ △△ ○(○表平声, △表仄声。)
答案补充
此联中,第一三五字不一定平仄相对,第二四六字皆平仄相对。不过,并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于对联行文的句式,除了律诗中的对仗句式外,还有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等句式,以及领字、专有名词等的运用。如:

建-曼荼罗坛-修法;
于-阿兰若处-参禅。

直心-乃-万行-之本;
贪欲-为-诸苦-之源。

深心-勤习-真言宗-教义;
全力-弘扬-大手印-法门。

以上诸联,其音步位就不一定在二四六位置上。

平仄交替,它与平仄相对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指上联或下联的句子,其自身的音步(或者说音步位)之间,平仄应交替使用。只有各分句的句脚与前一音步之间,可以不考虑交替问题。如:
答案补充 真身已过凡间望;妙法不堪小智听。
○ △ ○△ △ ○ △○(音步交替,句脚与前一音步也交替)

正信起行真有佛;深心入解本无魔。
△ ○ △△ ○ △ ○○(音步交替,句脚与前一音步不交替)

平仄协调的要求不是绝对的,有时,为了不以律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在运用排比、押韵、引用等特殊修辞手法和运用成语、典故等固定句式之类的情况下,更可以适当放宽平仄方面的格律要求。

B. 写对联方法与技巧

一、关于“对”和“联”的概念区分与联系

1、 对,指的是“对应”和“应对”

对应,即联句中关键位置的字,平仄音韵的对应,平对仄,仄对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二 四 六分明”,“一三五不论”说的是非关键位置的字,是为了灵活和变通。

如:庭有余香,谢草郑兰燕桂树

平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

家无别况,唐诗晋字汉文章

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应对,即联句中物象的相对,如“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物 象取用的前提,要照顾到物象名称的平仄,这里的天对地,同时也是平对仄,雨对风同时,也是仄对平。也就是说,物象的取用和平仄的对应,是要同时兼顾,共生共存的关系。

2、联,指的是一副对联,上下两句语义和意境上的关联,联系。即在“对”的基础上,上下联内容表达为同一主题服务,不能割裂,不能自说自话“两层皮”,要通过语言的甄选,罗列 组织、架构,把上下联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到一起。

对,只是属于技术层面的方法;联,才是赋予作品灵魂的思维;就是上下联的内容要相关、照应、呼应、贯通。把方法和思维,二者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完成的作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联!

二、对联的技巧

对联有技巧么?答案是肯定的,然而技巧并不等于捷径。一味地追求捷径,这样的态度本身就是不可取的,抱有这种态度的读者,此时可以移驾别处了,别耽误了您的宝贵时间。

对联技巧的学习,主要是学习前人的经验,化用到自己的实践当中,我们可以通过借鉴古人的方法来丰富自己、提高自己。

1、借鉴律诗中的对法

这是最直观,也是最有效的。因为律诗,特别是近体诗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格律诗,其中的对仗方式,不仅在音韵上是严谨工整的,而且在内容上是相关性最强的,即对仗的两个分句的内在联系非常之紧密。

1)、妥贴工整的对应:如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中的“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玉楼巢翡翠,金殿锁鸳鸯”,全无出奇求新,尽是稳妥的自然之美。

2)、彼此对照的关联:如毛主席《到韶山》中的承句:“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一面说革命势力的奋进昂扬,一面说反动势力的黑暗压制;两厢对照分明,显而易见。

3)、半虚半实的呼应应:如杜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中的“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以燕雀的实有,对旌旗上绣画的龙蛇,以此启发读者的想象,显得灵动而工整。

4)、前后呼应的对照:如:李商隐着名的那首《无题》中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诗中的这一颔联,把身心的呼应,摹写到了极致,再无出其右者。

5)、对中有对的叠加契合:如杜甫《涪城县香积寺官阁》中的“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这里的院与廊,凫与鹭都是在本句中就是相对的,前后分句的组合,促成了对仗的叠加,诗圣的对仗工夫由此可见一斑啊

在格律诗中这样工整而又多变的对应技巧还有很多,特别是每一首是颔联和颈联(即承句和转句)当中,对于我们学习对联的人来说,这里有无尽的养分。

一副完整的对联,和格律诗中的颈联或颔联的对仗,又有什么区别呢

对联是通过上联和下联,也可以叫做出句和对句,来共同完成一个主题的上下两部分的分别表达。

格律诗中的对仗,如颔联的对仗,是通过前后两个分句,来实现这首诗的部分功能和表达,颔联 又叫格律诗的承句,就是为了实现“承”的功能,承接的是起句,与起句还要连贯,还要对起句 进行扩充和延伸。

C. 对对联的技巧和方法

怎样对对联(一)

词性相当、结构相称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语法要素,也是最关键的两个要素。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如:五蕴皆空观自在;一心不乱见如来。

此联中,“五”和“一”都是数词,“蕴”和“心”都是名词,“皆”和“不”都是副词,“空”和“乱”都是形容词,“观”和“见”都是动词,“自在”和“如来”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或动词。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

结构相称,指上下联对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尽可能相同。如:一心常忍辱;万事且随缘。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一心”对“万事”皆为偏正结构,“忍辱”对“随缘”皆为动宾结构。

怎样对对联(二)

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基础要素。字数相等,指的是,若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总之,若连字数都不能相等,那无论如何也难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对联。

从内容看,上下联之间,内容要相关,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这种关系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对照,即所谓“反对”。如:

觉行圆满;功德庄严。(正对)

心平积福;欲重招殃。(反对)

还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流水对”。如: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米油盐酱醋茶。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硬,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对联。当然,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即所谓“无情对”。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却有意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无情对主要是利用对联的形式特征(对仗),来体现一种文学趣味和技巧,其内容是次要的。如:

庭前花始放;阁下李先生。(常用无情对)

树已半枯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常用无情对)

总之,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对联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最起码的要求,体现了最基本的对应性和关联性,故将二者称为基础要素。

怎样对对联(三)

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声律要素。节奏,本是音乐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在联律中,则是指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保持一致。如:

漏尽-飞身-去;

心空-及第-归。

以-神通力-护持-正法;

设-孟兰盆-超度-慈亲。

不过,作者认为,节奏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节奏包括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狭义的节奏则专指语意节奏。语意节奏主要依语句结构去划分,指根据语意而产生的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声律节奏则是从平仄要求去看,指句中一定位置的声调要求(平仄安排)。作者认为,为使概念明确,最好将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分别用“节奏”和“音步”来表达。举例如下:

同时-闻-授记;次第-得-菩提。(节奏)

同时-闻授-记;次第-得菩-提。(音步)

当然,节奏和音步还是有密切联系的,二者经常是一致的。

平仄相谐,又称平仄协调,狭义地说,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平仄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见六禁忌)。平仄相对,指上下联各音步以及各分句句脚之间,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即上联是平声,下联就要是仄声,反之亦然。对音步的安排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为,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能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即可。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字。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如:

心驰-有外-实迷-有;身处-空中-不见-空。

○○ △△ △○ △ ○△ ○○ △△ ○(○表平声, △表仄声。)

此联中,第一三五字不一定平仄相对,第二四六字皆平仄相对。不过,并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于对联行文的句式,除了律诗中的对仗句式外,还有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等句式,以及领字、专有名词等的运用。如:

建-曼荼罗坛-修法;于-阿兰若处-参禅。

直心-乃-万行-之本;贪欲-为-诸苦-之源。

深心-勤习-真言宗-教义;全力-弘扬-大手印-法门。

以上诸联,其音步位就不一定在二四六位置上。

平仄交替,它与平仄相对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指上联或下联的句子,其自身的音步(或者说音步位)之间,平仄应交替使用。只有各分句的句脚与前一音步之间,可以不考虑交替问题。如:

真身已过凡间望;妙法不堪小智听。

○ △ ○△ △ ○ △○(音步交替,句脚与前一音步也交替)

正信起行真有佛;深心入解本无魔。

△ ○ △△ ○ △ ○○(音步交替,句脚与前一音步不交替)

平仄协调的要求不是绝对的,有时,为了不以律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在运用排比、押韵、引用等特殊修辞手法和运用成语、典故等固定句式之类的情况下,更可以适当放宽平仄方面的格律要求。

对联格律的上述六要素,大体上还存在某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词性相当是结构相称的基础,结构相称是节奏相应的基础,节奏相应是平仄相谐的基矗两个基础要素则自不必说。

D. 写对联有什么技巧和需要注意什么

对联的要求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

E. 写对联的技巧与口诀

写对联的没有技巧与口诀,按照一定的规则去写即可。
要求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般套用律诗的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F. 对联写作技巧

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对联写作技巧,欢迎阅读参考。

1、比喻法

比喻法。如:

勤是摇钱树——俭为聚宝盆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过去曾有人写了一联讽刺大堂六部:

刑户吏礼工兵,大堂六部;

马牛羊鸡犬豕,小畜一家。

2、夸张法

通过事物进行扩大或缩小形象的描述,借以突出描写对象的主要方面和本质特点。如:

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铁汉三杯软脚——金刚一盏摇头。

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里煮干坤。

3、衬托法

衬托法,就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如: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春色半城湖。(济南大明湖联)

今尚祀虞,东汉已无高后庙

斯真霸越,西施羞上范家船

4、对比法

心清水浊——山矮人高。

野心家祸国殃民,生不如死——革命者忠心亦胆,死而犹生。

5、反对法

反对,是上下两联,一正一反,意思互相映衬。如河南函谷关犹龙阁联

未许田文轻策马,

愿闻老子再骑牛

6、正对法

正对的上下两联,角度不同,意思是互相补充的。例如:

山势巍峨,翮鸟不能越过;

崖壁峻峭,飞猿亦苦攀登。

上下两联都是讲摩天岭的高峻。上联极言其高,下联极言其峻。两联的意思是互为补充的。

7、自对法

自对,又称“句中自对”或“当句对”,指对联中的字词句,不仅上下联相对仗,而且上联自身之中和下联自身之中(即所谓句中)也存在对仗。这就使对联更加工稳,更增添了对衬美。

8、串对法

串对又叫流水对,意思是顺连,分别独立出来都没有意义。如长沙岳麓山联:

直登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

“登”是为了“看”,“看”是“登”的目的。这副对联不过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说,上下联意思是顺连的。还有四川白马关庞靖侯祠联:

明知落凤存先帝——甘让卧龙作老臣。

这副对联上联写庞统的牺牲精神,下联交代牺牲的动机。也是一副很好的串对。

9、借对法

借对。所谓借对,就是在用某个词的甲义的同时,又借用乙义来与另一个词相对。借对分借上与借下两种。借下联的词语以适应上联的,叫借下。例如:借对。所谓借对,就是在用某个词的甲义的同时,又借用乙义来与另一个词相对。借对分借上与借下两种。借下联的词语以适应上联的,叫借下。例如:

灯明月明,照得大明一统——君乐臣乐,求彼永乐万年。

这副题明成祖观灯的对联中,下联的“永乐”就是用“永远快乐”的联意的同时,借其表明成祖年号的意思来与上联的“大明”相对。又如:

红白相兼,醉后怎分南北——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

红白指两种酒。这副联中,下联的“东西”就是在表明物件意思的同时,借其意思来对上联的“南北”。同理,借上联的词语来对应下联,叫借上。

例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这副对联的“沧”本意是“寒”的意思,因与“苍”同音,这里便借以表示颜色的“苍”(深绿色)同“蓝”相对。由于借对有较高的技巧性,因此也是难度比较大的巧对。大家多看、多练自然熟能生巧。

10、双关法

利用同音字,使语带双关。例如: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须梅。

“荷”、“藕”、“杏”、“梅”另有谐音,第二层意思是:

因何而得偶——有幸不须媒。

再如:

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

第二层意思是:

怜子心中苦——离儿腹内酸。

11、用数法

对联中巧妙地运用数字,心增强对联的表现力,显得生动活泼。如:

万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

五六月间无署气——二三更夜有钟声。

孤庙独宿一将军,单枪匹马——对河两岸二渔翁,并钓双沟。

12、用典法

用典——借历史典故或有出处的词语来说明问题。例如:

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年抬望眼;

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这是赵朴初先生为岳飞庙题的对联,用了五典。“老柏”指岳飞墓前精忠柏,传为岳飞忠魂所化。“

“抬望眼”、“收拾山河”、“壮志”、“驾长车”都出自岳飞的《满江红》。《文心雕龙——丽辞》说“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就是指用典。用典之所以难,是因为文意两方面都不易配合妥当。赵先生的这副对联用的自然而贴切,即使没有读过《满江红》的,也照样可以理解。当然,用典冷僻,晦涩难懂,是不宜提倡的。

对联的写作方法

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要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最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指对联中有关平仄、词性、语法修辞,以及书写张贴等方面的格式与规律,其核心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以下几点: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从字数来看,原则上,只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论多少字数均可。如上下联各四个字,则称四言联,等等。但在实践中,多为四字以上,因汉字一般需要四字以上才能组成句子。从内容上看,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也就是意思要相互衬托或相互衔接,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大多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

属于互相衬托的关系。这种衬托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互相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互相对照(即所谓"反对"),"正对"如:

心莲清净

性海圆融(注:所引对联未注明作者或出处的',均出自本书,下同。)

"反对"如:

心平积福

欲重招殃

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称"流水对"),也就是上下联两个分句共同构成一个复句,上下联存在一种连贯、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等复合关系。当然,这种互相衔接同时也是互相衬托的。如:

若无前世心中毒

哪有今生意外灾

又如: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

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会使人觉得非常生硬与滑稽,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

除非是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即所谓"无情对"。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并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如: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常用联)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常用联)

公门桃李争荣日

法国荷兰比利时(常用联)

树已半枯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常用联)

2、词性相当、概念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称。

所谓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从严格意义上说,是每个字的词性)应当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及连词对连词、副词对副词,等等。如:

大行绝俗忘荣辱

至道无情空是非

如果从每个字来看,"大"与"至"、"荣"与"是"、"辱"与"非"是形容词,"行"与"道"、"俗"与"情"是名词,"绝"与"无"、"忘"与"空"是动词。但在实践中,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一般能够虚词对虚词即可。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词性不同一般不能相对。但那些词性比较接近的、或者词性能够兼通的实词,也还是允许相对的,如名词和代词、某些动词和形容词之间。当然,词性相同属工对,词性相近或相通属宽对。

更严格一点说,不但词性要相当,而且词语所代表的概念也要相当,也即要尽可能相类似或相对衬。这也涉及到对联的宽工问题。若上下联两个词语共同所属概念的范畴越小,对仗就越工,反之则越宽。如:"中国"对"雄鸡",其共同范畴是事物;"晓日"对"雄鸡",就缩小为自然物;"小草"对"雄鸡",就缩小为生物;"骏马"对"雄鸡",就缩小为动物;"老鸭"对"雄鸡",就缩小为鸟纲以至家禽。再者,若上下联两个词语之间,概念关系越互相矛盾(即所谓"矛盾概念"),对仗就越工,"有"对"无"、"真"对"假"、"生"对"死"、"物质"对"精神"、"自然"对"社会"等,就属于工对。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当相同或相似,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

胜行严佛土

正法利人间

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胜行”对”正法”、”佛土”对”人间”,又皆为偏正结构。再如:

软首妙光,威名显赫

雄狮利剑,宝相庄严

"软首妙光"对"雄狮利剑",皆为并列结构;"威名显赫"对"宝相庄严",皆为主谓结构;"软首"对"雄狮"、"妙光"与"利剑"、"威名"对"宝相",又皆为偏正结构。

另外,上下联之间还应当节奏相称。对联行文多以二字(有时也以一字或三字)为一节奏。节奏相称,就是应当尽可能同步。如:

漏尽—飞身—去

心空—及第—归

又如:

以—神通力—护持—正法

设—孟兰盆—超度—慈亲

总之,上下联的用词造句,在词性、语法结构和节奏上,应尽量相当或相称,以保持形式上的协调与工整。但这些要求在实践中还是允许适当放宽的。个别情况下,还可以有所变通。如:

五十三参,遍访良师求正智

百城烟水,广行悲愿践初心

其中,”五十三参”对"百城烟水”,是以同一个典故的两个常用语相对。单从词性、结构等形式方面来看,严格说是不合联律,但从内容来看,则属于"义对",是允许的。

3、平仄协调。

平仄协调,狭义地说,就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区分什么是平声、什么是仄声。这又有两种划分标准。在对联创作中,一般是运用”古四声",即古汉语将音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除平声外,上声、去声、入声皆为仄声。现在,也有少数人运用”新四声”,即现代汉语将音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其中,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两种声韵的不同,关键在于入声字。入声字的掌握和识别,大体上还是有规律可循,在此恕不赘述。对初学者来说,

最简单易行的办法是先在运用时借助工具书。据作者个人的经验,在运用中比较容易熟悉入声字。不过,要注意的是,虽然上述两种用法可并行不悖,但在同一副对联中,不能同时混用。

现在再回过头来谈平仄协调的问题。所谓平仄相对,就是上下联的音步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反之,如果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就叫平仄失对,又叫同声相对。音步与节奏大体上是同一概念,一般来说,一个节奏即是一个音步。由于对联脱胎于格律诗,因此,在平仄方面,对联与格律诗中的对仗句基本相同。而且,对音步的安排也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为在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而只是要求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等字数。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如:

悲欣交集

事理双行(注:平声用""表示,仄声用""表示,下同。)

又如:

火移薪尽业犹在

身坏神迷行不亡

其中,一三五不一定平仄相对,二四六皆平仄相对,即属工对。不过,并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于,对联行文的格式除了以律诗中的对仗句式为主以外,还有词曲文赋等格式以及领字的存在。如:

厌娑婆苦域

弘净土法门

观美女华瓶盛粪

叹凡夫甘愿投泥

直心乃万行之本

贪欲为诸苦之源

讲到平仄相对,必须提一下对联的句脚。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也不管倒数第二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最后一个字(句脚)应当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更不能同声收尾。另外,由多个短句组成的长联,还要注意每个短句的句脚不能全都是仄声或全都是平声,而应当有所错落,

至于这种错落具体如何安排,则尚无定论。不过,运用"马蹄韵"撰长联是一种比较好的句脚安排方式。

所谓平仄交替,它与平仄相对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指的是一个句子自身的音步之间,平仄应交替使用,否则就是平仄失替。只有每句的最后一个字(句脚),可以不考虑交替问题。如:

佛身远过世间望

妙法不堪小智听

又如:

无所从来何有相

得成于忍不生心

在平仄问题上还有一些禁忌,如忌"三平尾"或"三仄尾",忌"孤平"或"孤仄"等,留待下面再谈。

总的来看,对联在平仄协调方面是有讲究的,写作对联不能不讲平仄。如果说,字数相等、词性与概念相当、语法结构与节奏相称,赋予了对联整齐美、严谨美、对衬美、结构美、节奏美等审美特征的话,那么,平仄协调则赋予了对联音韵美这个重要审美特征。当然,有时为了不以辞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

4、几个禁忌。

除了以上三个基本要求外,对联在格律上还有几个禁忌,即几种应尽量避免的情况:

"三平尾"或"三仄尾";"孤平"或"孤仄";"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同义相对";等等。

"三平尾"或"三仄尾",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变成了三仄尾。又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变成了三平尾。

"孤平"或"孤仄",指的是在五个字以上的句子中,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如"无言乃入门",若改为"无言而入门",就是"孤仄";又如"大日心光遍照",若改为"大日智光遍照",就是"孤平"(全平格或全仄格例外)。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惟觉者能听能会"对"叹醉人不醒不知"。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同一个位置相对,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不过,有些虚词("之乎者也"之类)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诸佛洞观实相而无住

众生游戏虚空而不知

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如:

见诸法空虚,此身去直超彼岸

念众生平等,三人行必有我师

若将上联的"直超彼岸"改为"已无后有",就与下联"必有我师"的"有"异位重字。又如:

......若陶匠抟泥,掌中视果

......胜樵夫观弈,梦里入槐

若将上联的"掌中视果"改为"掌中观果",就与下联"樵夫观弈"的"观"异位重字。当然,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如:

万法一心,空不异色

一心万法,色即是空

联中的"一"与"万"、"心"与"法"、"空"与"色",便是"异位互重"格式。

所谓"同义相对",通常又称为"合掌",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意思完全雷同,如"赤县"对"神州"、"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

5、其它。

对联的写作与欣赏,还有一些相对次要的格律和比较独特的修辞方法,如借对、自对、嵌字、回文、集句,以及对联的横批、对联书写和张贴的格式,等等。下面对以上提到的问题逐一做个简单的介绍。

G. 对对联的方法与技巧

1、填空式。这种形式可以将对联和教材内容、文学知识结合起来考查。如:①译着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②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醉翁亭里欧阳修与民同乐。

2、补拟式。这种形式可以有两种情况,一是参照一联,补拟另一联,2004年高考试卷上的对联试题采用的就是这种命题形式。二是根据题目中提供的词语拟写对联。如:请以“尊严”和“傲慢”分别作为上联和下联的开头拟一副对联,不超过30字。(对联:尊严铸造人格让生命崇高,傲慢腐蚀品德使灵魂贬值)

3、调整式。这种题型可以将对联的相关知识和语言表达连贯、正确使用修辞方法等考点结合。如:江西南昌滕王阁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上联: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下联的内容(已被打乱):阁中帝子,问江上才人,古今才一瞬,当年风景如何比。下联调整为: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

4、情景式。这种题型给考生提供一个特定的情境,结合“得体”这一考点要求拟写对联。考生拟写的对联不但要符合对联的 写作要求,而且还要符合命题者所提供的特定情境。如:教师节到了,沐浴着深深师恩的你一定有很多话要对老师说,请你拟一副对联,唱出心中对老师最美的赞歌。(参考答案:脉脉深情似春晖育桃李,耿耿丹心如烛光照春秋)

H. 怎么写对联有什么技巧吗

对联的要求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 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 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 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一、字句对等。
一副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二、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三、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四、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五、/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六、形对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I. 写对联的方法是什么啊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9)写对联的技巧与方法视频扩展阅读::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平仄相对),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

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般套用律诗的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

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

J. 对联的方法与技巧

写对联三个技巧

第一是上下联字数相等。对联起码每联4个字,7个字的居多,12个字以上的称为长联,比较少。

第二是平仄相协,即平对仄,仄对平,这样读起来和谐,不会拗口。但单数字位可以不拘平仄,双数字位必须严格遵守,这叫做“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第三是词性相对。总的来说,是虚词对虚词(之乎者也矣焉哉等)实词对实词。虚词的字数很少,实词的字数最多。例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名词中如果能再分细一点就更工整,例如人名对人名、地理对地理,天文对天文,颜色对颜色,动物对动物等。至于在用字方面,凡上联用过的字,下联不能再用。

阅读全文

与写对联的技巧与方法视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阴部按摩器使用方法 浏览:875
迷迭香的使用方法 浏览:80
嗜铬细胞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浏览:616
如何除湿疹最有效的方法 浏览:525
自制池塘简单方法 浏览:705
电泳检测的方法 浏览:787
工业cod检测方法 浏览:295
星辰变的种植方法 浏览:602
商品组合需求预测有哪些方法 浏览:962
卷发精油的使用方法 浏览:573
快速识字方法 浏览:185
华为大疆手机云台使用方法 浏览:499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方法之探析 浏览:560
和田玉白玉项链的鉴别方法 浏览:681
露娜洁面仪mini2使用方法 浏览:916
阉鸡快速止血的方法 浏览:879
苹果微信清理缓存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749
金钢窗安装方法 浏览:125
测排卵什么方法最准确 浏览:852
抒情方法有哪些 浏览: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