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资料收集与外业调查
(一)资料收集整理
1.资料收集
农用地分等涉及统计数据、各类文字资料、问卷调查和专家访问座谈等方面的资料。统计资料以近期为主,最早不超过开展工作时的前 3 年;气候资料采用气象部门近 10 年的数据资料;土地方面的资料采用土地详查资料、土地变更调查资料以及坡耕地、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资料;农业方面的资料采用农业部正常年景调查统计数和农业试验数据;土壤资料采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水文状况、浇灌与排水等方面的资料采用水利部门近期资料。
1)自然状况相关资料
(1)气候,包括 1 月平均温度、7 月平均温度、≥ 0℃积温、≥ 10℃积温、降水量、蒸发量、无霜期、灾害气候等。
(2)水文,包括水源类型(地表水、地下水)、水量、灌溉保证率、水质等。
(3)土壤,包括土壤类型(褐土、草甸土、盐碱土等)、土壤有机质含量(表层土壤,耕地指耕作层有机质)、土壤质地(表层土壤,耕地指耕作层质地)、有效土层厚度(土壤 A 层和 B层的厚度)、土壤盐碱状况、剖面构型(障碍层次数量、主要障碍层的厚度及埋深)、土壤侵蚀状况(土壤风蚀与水蚀状况)、土壤养分状况(表层土壤,耕地指耕作层土壤的养分状况)、土壤污染状况、土壤保水供水状况、土壤中砾石含量等。
(4)地形,包括地貌类型(山地、丘陵、平原等)、海拔、地形坡度。
(5)农田基本建设情况,包括灌溉条件(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
2)利用状况相关资料
标准耕作制度中涉及的指定作物的面积、单产、总产的统计资料、土地利用条件样点基本情况资料、农业生产实测资料、农业技术实验资料等。
3)经济状况相关资料
主要收集亩均资金投入、亩均纯收益等数据;同时,以村为单位将收集结果填入全省统一格式的调查表中(表 3-6)。
4)其他资料
农业区划资料、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土地利用规划资料、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农业统计资料、当地农产品市场价格资料等。
5)图件资料
根据分等工作需要进行图件准备,主要包括:
(1)县级土地利用现状图(1∶5 万~ 1∶10 万);
(2)土壤图、土壤养分图(1∶1 万~ 1∶5 万乡级图,或 1∶5 万~ 1∶10 万县级图);
(3)地形图;
(4)县级基本农田分布图(1∶5 万~ 1∶10 万);
(5)其他图件。
表 3-6 ×× 县耕地投入产出统计数据调查表
注:1 种指定作物填写 1 套表格。
省级资料主要包括甘肃省 1∶100 万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近年来的农业统计年鉴、甘肃土壤及土种志、甘肃农业志、甘肃省综合农业区划等资料,以及截至 2005 年 10 月 31 日的甘肃省土地变更调查面积。
2.资料收集的方法
收集资料的主要途径是:在甘肃省农用地分等项目组的指导下,由全省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负责收集,向各相关部门购买或协调对方提供。由于分等涉及的许多资料,尤其是土壤普查数据,距今已有近 30 年的时间,各县(市、区)普遍反映收集困难,因而,许多资料都是从当年参与过土壤普查工作的专家处租借得到的。
3.资料核实与整理
基础资料收集完成后,根据计算单位统一、来源可靠、无显着异常以及无明显不符合实际的和特殊的数值等原则对有关数据进行严格核实,以确保资料的真实可靠。同时,将现有数据资料根据性质、来源,统一编码、分类;对不全、不可靠的资料进行记录,以便外业补充调查时予以核实补充。
(二)外业补充调查
按照甘肃省农用地分等工作实施方案,外业补充调查工作主要由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全省统一技术要求下完成。农用地分等外业补充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对现有资料进行验证、核实,更新补充资料,加密调查点,提高工作精度。外业补充调查的内容包括农用地自然质量状况、利用状况和经营状况三部分。农用地自然质量状况调查是为了补充和校验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所需资料,根据现有资料、分等因素选择和编制分等因素分值图的需要进行;农用地利用状况调查是为了获取计算土地利用系数所需资料,根据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划分和精度要求进行;农用地经营状况调查是为了获取计算土地经济系数所需资料,根据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划分和精度要求进行。
1.农用地自然质量状况外业补充调查
农用地自然质量状况外业补充调查不是全面调查,而是对现有资料的补充和校核,是对被列入农用地分等因素(即主要因素)进行的调查。是对全县土壤图、土地利用数据库的补充调查,对地形坡度、灌溉保证率、土壤情况的进一步核实。调查路线应覆盖所有需要补充资料的分等区域,区域不大时,可采用一纵一横的路线;在选择的路线上,随机布置调查点,按等间隔分段编号。调查时,应请当地农民将被调查样点的农用地质量状况进行对比,排出顺序。对条件有明显变化、现有资料精度不够的区域,若不在随机选定的范围之列,应加密调查点,若缺乏土壤资料,应有新挖的土壤剖面,以便顺利对分等因素进行指标诊断。同一分等指标区内可设置数个调查点,实测分等因素指标值。
调查结果填入甘肃省统一制定的“农用地分等外业调查表”中,土壤剖面照片和景观照片统一编号装订。
根据分等因素的外业调查成果,综合各县(市、区)专家的意见和收集的相关资料,分因素编制分等因素级别分布图。
2.农用地利用状况与经营状况外业补充调查
农用地利用状况与经营状况调查是一次全面调查,主要收集农用地投入产出状况数据。调查以村为单位进行,采取分层抽样方式均匀布点,按土地条件,从优到劣分为 3 个层次(即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试点县的每个层次设置 3 个样点,全面开展时每个县(市、区)每个层次至少设置一个样点,要求每个样点对其所在层次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具有代表性(典型地块),每个样点的投入产出数据能与标准耕作制度确定的基准作物、指定作物的种植安排相对应。调查内容包括样点面积、样点土地质量状况、单产、种子、化肥以及劳动力等的投入值等数据,调查表由全省统一设计。
对于部分只有乡级界线,没有确定村级界线的县(市、区),按照当地地形地貌及农业生产状况在该乡内划分若干个区片开展调查。
产出状况按甘肃省标准耕作制度确定的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的实物产出量计算,以单位面积产量表示(千克 / 亩)。
投入状况按标准耕作制度确定的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的实际投入量计算,以单位面积投入量表示(元 / 亩)。投入量包含物化劳动投入和活劳动投入。物化劳动投入包括种子、化肥、农家肥、农药、地膜、水费、电费、农具使用费等。其中,种子、化肥、农药、地膜等根据国家市场指导价计算;农家肥、水费、电费、农具使用费等按当地平均价格计算。活劳动包括各生产环节的劳动力投入和必要的农田维护劳动力投入,按当地平均价格计算,一般控制在 10 ~ 25元之间。乡镇提留不属于生产成本,投入量中不包含此项。
上述调查采用实测、评估和历史资料分析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调查结果要满足农用地分等要求,填入甘肃省统一制定的“县耕地样点外业调查表”。
以上调查成果是农用地分等的重要基础资料,原始记录文字、表格、图件、剖面照片和其说明以及环境照片和其说明,都以每一点为一组整理成册,分等工作完成后整理入基础资料汇编,存入档案。
3.外业调查资料核实与整理
用于农用地分等的资料数据必须经严格核实,计量单位应统一、来源可靠、无显着异常,对明显不符合实际和特殊的极值要予以剔除。样点数据应经过整理,剔除异常数据再进行数理统计分析,样本数据应能够通过数理统计检验。
室内收集与外业调查的资料要根据性质、来源和初步分区,统一编码、分类;对不全、不可靠的现有资料要作好记录,以便于弥补;现有资料要妥善保管,农用地分等工作结束后编制成基础资料汇编,存入档案。
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应以村为单位进行整理。
外业调查表格式见表 3-7 和表 3-8。
表 3-7 农用地分等外业调查表
表 3-8 ×× 县耕地样点外业调查表
(三)资料的电子化录入
各县(市、区)调查资料收集后上报的表格与图件成果多为手工填写和勾绘,项目组成员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整理、录入和装订。根据各县(市、区)提交的资料,为保证数据的统一化、规范化,图形资料收集完成后,甘肃省统一选用 MapGIS 软件作为农用地分等图形处理平台,选用 Excel 软件作为表格录入与计算平台。
利用 MapGIS 软件对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进行矢量化录入,构件拓扑关系,将工作所需图件统一为 MapGIS 文件格式下的统一坐标位置;从土壤报告中整理出了不同土壤类型的表层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 pH 值、有效土层厚度等因素的级别,并与土壤图图斑一一对应进行挂接;根据各县(市、区)资料收集的情况,分析各分等因素状况,采用定性或定量方式表达。
甘肃省农用地分等项目组工作人员通过一年多的艰苦工作,形成了电子化、规范化的全省各县(市、区)的农用地原始资料成果;同时,在录入的过程中进行了初步的资料分析和筛选剔除,方便了下一步各种因素图及分等单元图间的空间叠加分析,保证了数据的交换、计算以及工作流程的衔接。
㈡ 外业核查小程序在哪下载
在微信小程序就可以打开登录。
步骤:第一步打开微信,搜索自然资源外业核查信息采集。
第二步登录账号。登陆后,点右下角已核查。
然后点击右上角符号,选择所属年度。
左上角点击(编号搜索)输入图斑编号(建议搜索后5位),点击查看。
本系统有定位,核查人员位于图斑范围内,即可显示图斑位置,如不显示可以点击定位。
核查完成后,可以保存或保存提交,保存属于暂存没有提交到上级,图片可以删除重新核查,保存提交是不可以删除已提交到上级。
㈢ 土地矿产卫片执法监督检查工作方案
土地矿产卫片执法监督检查工作方案
为切实做好2014年土地矿产卫片执法监督检查工作,根据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的统一部署和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2014年土地矿产卫片执法监督检查工作,发现并严肃查处、整改违法用地、违法勘查开采矿产资源行为;根据卫片核查情况,对我区国土资源管理秩序情况进行评估,并依据《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令第15号)、《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完善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扎实做好耕地保护工作的通知》(浙委办〔2012〕55号)和《上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上虞市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网格化防控管理办法的通知》(虞政办发[2013]288号),对违法用地严重的乡镇(街道)政府负责人开展警示约谈和责任追究;通过卫片执法监督检查反映出的违法问题,检验及时发现、制止、报告、查处违法用地、违法勘查开采矿产资源行为情况,对日常执法工作进行分析评估、督促检查。
二、监督检查对象
2014年土地卫片执法监督检查的工作对象为部下发的疑似违法用地图斑,包括以下五类:一是土地变更调查成果中的新增建设用地与部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建设用地审批信息套合不一致的新增建设用地图斑。二是土地变更调查国家级外业核实认定不真实,及审核未通过的设施农用地和临时用地,作为年度新增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卫片执法监督检查的图斑。三是土地变更调查中对于路基宽度大于6.5米或路面宽度大于6米的新增道路,应按公路用地进行变更而未变更,作为年度新增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卫片执法监督检查的图斑。四是2012年度土地卫片执法监督检查中地方填报为“空闲地”但2012、2013年度遥感影像均显示为已建设的图斑。五是虽然未在土地卫片执法监督检查图件数据中体现,但2013年度内发生的违法用地。
2014年矿产卫片执法监督检查的工作对象为部下发的矿产疑似违法图斑。
三、工作分工
(一)各乡镇街道、区直各部门工作
按照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由区政府统一负责组织开展全区2014年土地矿产卫片执法监督检查工作。一是建立区2014年土地矿产卫片执法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制定上虞区2014年土地矿产卫片执法监督检查工作方案,组织对全区土地矿产卫片执法监督检查工作进行指导、督查、验收;三是制定警示约谈方案,按照上级国土部门要求,对国土资源违法严重的乡镇街道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开展警示约谈。
各乡镇(街道)、区直各部门要严格按照卫片执法监督检查的政策界限和工作要求,具体组织实施本辖区内所涉及的土地矿产卫片执法监督检查涉及图斑的外业核查、内业资料收集和土地、矿产资源违法行为的调查、处理、整改工作,并按要求按时上报本辖区内土地矿产卫片执法监督检查工作的自查报告和各类统计报表,并对数据的真实性负责。
(二)区国土局工作
⒈负责提供2014年土地变更调查中建设用地相关数据成果,对疑似违法用地图斑进行内外业核查,提供相关资料,核实《土地疑似违法图斑核查情况登记卡》中“权属及地类情况”栏目,对土地使用权证等权属证明文件进行认定。
⒉对疑似违法图斑是否符合规划情况进行认定,()提供相关资料,并核实《土地疑似违法图斑核查情况登记卡》和《矿产疑似违法图斑核查情况登记卡》中“规划情况”栏目的内容。
⒊对疑似违法用地图斑的农用地转用、供地和采矿用地批准手续办理等情况进行认定,提供相应文件,并核实《土地疑似违法图斑核查情况登记卡》中“用地手续办理情况”栏目的内容。
⒋对矿产疑似违法图斑矿业权审批以及是否非法勘查、开采等情况进行认定,提供相应文件,并核实《矿产疑似违法图斑核查情况登记卡》中“审批情况”栏目的内容。
⒌负责查处违法用地和违法勘查开采矿产资源行为,查清违法事实,认定违法性质,明确责任主体,提出处理意见,并核实《土地疑似违法图斑核查情况登记卡》和《矿产疑似违法图斑核查情况登记卡》中“违法情况”栏目的内容,以及《违法用地行为立案查处及落实情况登记卡》和《违法勘查开采矿产资源行为立案查处及落实情况登记卡》的内容。
⒍负责对上报的数据进行汇总,并审核《土地疑似违法图斑核查情况登记卡》和《矿产疑似违法图斑核查情况登记卡》中 “违法情况” 栏目,以及《违法用地行为立案查处及落实情况登记卡》和《违法勘查开采矿产资源行为立案查处及落实情况登记卡》的内容,报绍兴市局执法监察局。
四、工作安排
2014年4月至5月,按照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的统一部署,全面启动我区2014年土地矿产卫片执法监督检查工作。结合2013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成果,区政府组织再次开展督查工作,督促各乡镇(街道)严格按照部、省相关文件要求,进一步抓好违法用地、违法勘查开采矿产资源行为的查处整改工作。
5月至6月,领取并下发土地矿产卫片执法监督检查工作图件数据。
6月至7月,以国土资源部下发的2014 年土地矿产卫片执法监督检查工作图件数据为依据开展核查,填报数据,进一步推进违法用地查处、整改工作。
7月15日前,向绍兴市国土资源局初报土地矿产卫片执法监督检查数据成果。
7月25日前,做好绍兴市国土资源局对我区初报数据的审核工作。
8月5日前,迎接绍兴市国土资源局对我区卫片数据的验收工作,并做好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的交叉验收准备工作。
9月5日前,对省国土资源厅交叉验收中提出的'存在问题及提出的整改意见进行整改,对土地矿产卫片执法监督检查数据进一步修正报绍兴市国土资源局,并做好迎接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开展的省级督查验收准备工作。
9月10日前,向省国土资源厅正式上报2014年土地矿产卫片执法监督检查工作报告和数据成果。
9月25日前,区政府会同有关单位对国土资源违法严重的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开展警示约谈。
10月至12月,做好迎接国土资源部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
五、工作要求
(一)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2014年土地矿产卫片执法监督检查工作在检查对象、工作程序、政策界限等多个方面变动较大,各乡镇(街道)、区直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充分认清2014年土地矿产卫片执法监督检查工作的新情况、新任务、新要求,把卫片执法监督检查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同时做到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开展卫片执法监督检查工作,做到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准确把握政策界限,认真组织实施,严格按要求、按时段、保质量完成卫片执法监督检查工作。
(二)要明确任务,狠抓查处整改落实。
要明确责任,把国土资源违法行为查处整改工作作为卫片执法监督检查的首要任务和关键环节,并与当前的控违拆违工作紧密结合,协调联动,借势推进,对发现的违法用地、违法勘查开采矿产资源行为,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及时整改。同时,要切实抓好违法用地查处执行落实工作,各部门要相互协调,及时执行落实违法用地行政处罚内容和对责任人的责任追究,切实提高违法用地查处整改率,确保违法用地查处整改工作落实到位。
(三)要建章立制,加强信息分析研判。
根据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要求,为掌握工作动态,尽早发现问题,加强沟通联系,继续实行卫片执法监督检查工作月报、专报制度。国土部门要自2014年4月起至本年度土地矿产卫片执法监督检查工作结束止,每月27日中午12时前,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向绍兴市局执法监察局报送《2014年土地矿产卫片执法监督检查工作月报》、《2014年土地卫片执法监督检查违法用地查处、整改进度表》、《2014年土地卫片执法监督检查违法占用耕地比例情况表》(月报内容及格式按照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有关要求上报)。
各乡镇(街道)、“两区”和区直部门要加强对土地矿产卫片执法监督检查工作的信息研判,对工作推进中存在问题、工作建议及时上报,确保2014年土地矿产卫片执法监督检查工作顺利推进。同时,要对卫片执法监督检查工作及时进行总结,通过月报、专报等多种形式,及时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
㈣ 外业调查
7.3.1 PDA 及 UMPC 辅助外业调查
外业调查中,由于外业调查图较大,携带不方便,不能准确定位,且受到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可以利用 PDA 及 UMPC 来辅助进行外业调查,如图 7-1 所示。
图 7-1 PDA 及 UMPC 辅助外业调查
在外业调查前,将外业调查使用的影像在室内转换为 Geotif 格式,同时将外业调查使用的文件也转换为 shapefile 格式后导入 PDA 或者 UMPC 中,利用 GIS 软件以及外配的 GPS 模块,在野外可以完成实时定位,地类和图斑的勘测、编辑、修改和删除等功能,很好地辅助外业调查。外业调查后,可以把调查结果导出,方便调查成果的后处理。
7.3.2 图斑调查
实地调查和验证样本图斑、确定图斑和可疑图斑的地类及可疑地类边界,重点是样本图斑的地类、可疑图斑的地类及可疑边界。
7.3.2.1 样本图斑调查
对照外业调查工作底图和外业调查记录表(二),逐个图斑核实样本图斑判读地类的正确性,实地调查和验证样本影像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对代表性差的样本图斑予以剔除,对错读地类的样本图斑进行改正,并作详细记录。
7.3.2.2 确定图斑调查
对室内预判读确定的图斑,随机抽取不少于图斑总数的 20%,外业实地核查,验证其地类的一致性和界线的正确性。
7.3.2.3 可疑图斑调查
对室内预判读的可疑图斑,逐个图斑外业实地调查。可疑图斑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地类可疑,一种是地类边界可疑。在外业调查时,无论其地类与原数据库是否一致,均在外业调查记录表的“外业后地类”栏目填写实际地类,如有需要说明的事项,记录在备注栏内。调查图斑范围与实地不一致的,将实际边界调绘至外业调查工作底图上,如因工作底图比例尺小导致图斑边界无法准确调绘的,在外业调查记录表背面画图斑草图,并标注图斑号和必要的文字说明。
7.3.3 线状地物调查
本项目中线状地物指实地宽度小于 30 m 的铁路、公路、河流。新增和拓宽公路的宽度全部在实地用皮尺丈量,丈量位置尽可能选在其平均宽度处,若宽度变化超过 20%,则分段丈量,并在外业调查工作底图相应位置,垂直线状地物绘一条短实线,同时在外业调查记录表上注明。
7.3.4 其他要素调查
在外业调查的过程中,除对样本图斑、可疑图斑及线状地物进行了实地调查和核实外,还对地理名称注记等前期内业中不完善的内容进行了调查和收集。
㈤ 外业调查要求
(1)对样本图斑,在外业进行实地核查,确定其是否具有很好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2)对确定图斑,在野外调查时随机抽取部分图斑验证其地类。
(3)对可疑图斑进行野外调查,严格做到走到、看清、问明、记全、画准。
(4)凡发生变化的地类或图斑等调查内容,实地核实室内判读是否准确。若室内判读与实地不一致,则需实地重新调绘至外业调查工作底图上。
(5)与影像对比,调绘移位不得大于图上 ±0.2 mm,最大不得大于图上 ±0.5 mm。
(6)宽度小于 30 m 的新增线状地物,在宽度均匀处实地量测其宽度,精确到 0.1 m。
㈥ 我需要如何获得jpg格式的遥感影像图,做外业核查时用的
1.最简单的方法是截图,但是没有坐标
2.使用Google Map Download(GMD)下载工具,下载谷歌地图
附注:jpg的影像本身就不保留坐标和投影信息,建议使用Geotiff
㈦ 外业资料的核查与反馈
(一)把好外业调查关
各县(市、区)耕地样点外业调查表和分等因素状况分布图等外业补充调查资料是分等工作的最基础资料,其准确性和精度直接影响分等成果。因此,保证外业调查精度是确保分等成果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基本手段。在外业调查表设计、外业资料填写、因素图绘制方法等方面尽量实现程序化、简单化,充分考虑基层调查人员的技术特点和能力。例如,《农用地分等规程》附表中的面积单位为公顷,产量单位为千克 / 公顷,在试点县(市、区)外业调查时发现农户调查工作中用到的单位却是亩和千克 / 亩,否则还要换算后再填入表格。所以,在甘肃省全面开展工作时,根据甘肃省的实际调查状况调整外业调查表格,并配合全省同期开展的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征地区片价与统一年产值测算等工作,设计了该项工作需要填写的相应表格项,减少了基层工作人员的重复劳动,降低出错概率。
(二)在对上报的分等资料进行初步整理时,及时反馈、修正发现的异常问题
甘肃省农用地分等项目组安排专人负责资料的接收,建立了县级农用地分等上报资料情况联系人员名单,对各县(市、区)提交的分等资料进行初步审查,除了审查资料的完整性外,重点根据相关专业知识对资料的科学性、准确性进行审查。耕地样点调查数据的审查依据主要是农业统计年鉴,分等因素状况分布草图主要以甘肃省省级、县级土壤图和水利资料为依据进行一致性审查。发现资料不合格或异常情况,在接收资料时就当场提出,与县级工作人员讨论分析,请县级工作人员补充修正后重新提交。
初步审查合格的资料交予录入人员进行电子化录入。各县(市、区)上报的资料录入完成后,将电子表格各列排序处理,对排序后的最大值区间和最小值区间的数据进行分析,对判定与实际生产情况不符的部分数据,与县级调查人员联系,修正或剔除不合理数据。
(三)全省外业调查资料的整体控制
甘肃省外业调查一般由各县(市、区)分别进行,尽管有统一的调查标准,但具体调查人员的把握不同,特别有些方面主观性较强,容易产生偏差。为了消除这些因素的影响,在对各县(市、区)外业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录入后,以全省的自然和农业生产总体情况为参照进行比较分析,在各县(市、区)数据之间开展横向对比,针对那些整体资料偏差较大的县(市、区),发现异常问题就及时反馈,请各县(市、区)调查人员及时修正。
㈧ 海关统计处如何上报核查问题
如实上报啊,你统计的结果是什么就直接报上去就行。
㈨ 外业精灵地图的使用方法
外业精灵地图的使用方法:
首先得先进行软件的登录(可以直接使用LSV或wish 3D账号进行登录),也可以新注册一个账号进行登录。
主界面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顶部按钮、右侧栏、定位按钮、比例尺、坐标显示。
顶部按钮,包括:要素管理、图层管理。
右侧栏,包括:轨迹记录、绘制线面、标点。
定位按钮,点击后屏幕回到GPS位置。
比例尺,显示当前地图的比例尺。
坐标,默认显示当前地图中心点的经纬度坐标及海拔高度。
中心光标,显示屏幕中心点位置。
定位坐标,显示当前GPS位置,以及运动方向。
另外,打开软件后,如果手机GPS已经开启,则会自动开始定位。一般有网络的情况下定位较快,没有网络的情况下定位较慢。另外室内无法定位。定位成功后,主界面即显示定位位置。
在主界面中打开数据管理
点击右上角的红标按钮打开“要素管理”界面,在这个界面下可以对自己需要的内容进行文件夹的创立与编辑并可以为要素属性进行设置。
㈩ 土地变更外业调查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1、土地利用现状变更的分类
土地利用现状变更是指土地利用状况发生的变化,即地类、权属性质、所属单位、界线等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通过外业调绘后(手工调绘、常规测量仪器测量或应用GPS、RS监测)确定土地利用现状空间图形和属性方面的变化,通过内业处理,包括变更内容的录入(地类、权属性质、单位、所属系统、坡度级别等内容的录入或数据传输)及处理功能(图形分割、合并、面积平差等),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进行更新,并进行统计汇总等工作。
土地利用现状变更包括属性数据(如地类、权属性质等)变更和图形数据变更两部分;属性数据变更通过提供录入界面进行处理,图形数据的变更处理方法比较多,如可以通过遥感或航空影像与矢量图的叠加分析、GPS测量、常规仪器测量等方式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图形的变更。具体操作上可以采用坐标的转入、手工数字化、扫描矢量化、批量处理等方法完成。根据研究认为,土地利用现状变更的主要类型及处理方式如下:
(1)图斑变更的主要形式有:图斑的分割、合并、复杂的分割合并等;
(2)线状地物变更的主要形式:新增、分割、合并、消失、加宽等;
(3)零星地物的变更:增加和消失;
(4)行政界线的变更;
(5)变更可以处理单个物体属性、形状变更,也可以批量处量多个物体属性、形状变更。
2、土地利用现状变更特点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变更处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直接关系到国土部门是否真正能够运用系统输出变更台帐、上报土地利用现状地类变更平衡表及其它统计报表,同时对图形进行适时的变更处理,得到现势性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由于变更类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变更处理是农村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建设的关键。
对于变更前后地类、权属、面积的变化,通过叠加分析就可以方便找到,地类流向变化关系就不很容易确定。一种地类减少,几种地类增加,称一对多关系,或者几种地类减少,一种地类增加,称多对一关系,都比较容易处理。对于前者(一对多)增加的几个地类面积都来自减少的那一个地类,对应变化量就为增加地类的面积,对于后者(多对一)增加的一个地类面积都来自减少的那几个地类,对应变化量就为减少地类的面积。对于减少的地类是多个,而增加的地类也是多个,称多对多关系,处理多对多的关系需要进行复杂的判断和图形、数据处理,所以用计算机软件处理地类流向分析是一个技术难点,需要在GIS平台上进行大量的二次开发工作才能实现。
由于土地利用情况变更频繁,农村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图斑与属性信息会经常变化,从而形成大量的历史信息,这些历史信息对于数据挖掘分析和政府决策支持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变更记录历史信息的存储与管理模式直接影响到对变更历史信息的使用,所以在变更中如何存取、管理、使用历史数据也是变更时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
3、土地利用现状变更图形属性数据处理的技术思路
下面用一个实例说明如何实现多对多的地类变化流向分析。
如图2,图斑1的地类为荒草地(311),面积为4.7亩,与图斑2,地类为未成林地(134),面积为为10.8亩,合并成图斑3,地类为住宅(251),其中在左上方有一个零星地物,地类为绿地(143),面积为0.7亩,我们根据变更前后面积相等很容易得到图斑3的面积为14.8亩,通过分析得到面积减少地类:地类311减少面积4.7亩 地类134 减少面积10.8亩;面积增加的地类:地类143增加面积14.8亩地类143 增加面积0.8亩。显然是一个多对多情况,对于这种情况建立一个数据结构(使用Dephi语言),如下:
TChangeArea = Record
Landcode:string; //地类
Area:double; //面积
end;
定义两个动态数组,分别存放面积减少(变更前)和增加(变更后)
Var
ForeArea:array of TchangeArea;//变更前
AfterArea:area:array of TchangeArea;//变更后
对两个动态赋初值,分别获得变更前后主地类(变化面积最大的),再获得总变化主地类变化,不难知道是变化后地类为251,面积为14.8亩,这样我们就从(变更)后的次地类开始循环(也可以比较变更前后对象个数多,切入点循环),同时定义如下流向数据结构:
TchangeFlow = Record
ForeLandcode:string; //变更前地类
aforeLandcode:string; //变更后地类
changearea: double; //变化面积
end;
changeFlow:array of TchangeFlow;//变化数组
通过图形叠加分析,判断变化流向,如果是一对一,变化面积就是面积小的那个面积,changeFlow增加一个纪录,对于一(个对象)变多(个对象)和多(个对象)对一(个对象),对应changeFlow增加多个纪录。对于多对多按比例分成。按照这种思路很容易得到表一的地类及面积变化结果。
下面的例子(图3),由于耕地中田坎,是一种地类包括了两种地类114,157,并且按面积成比例。具体实现:由于变更前一个对象,变更后两个对象,从变更后开始循环,按多对多按比例分成,对于图斑20-2,地类为住宅(251),面积为20.5,来自157和114,按比例可得157->251 面积为1.2 , 114->251面积为19.3,依次类推,由此得到表二的结果。
4、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的方法
4.1 常规方法
常规方法包括野外调绘法、全站仪测量法等。外野调绘法直接进行图形的变更,系统在用户的交互式操作下自动进行图斑切割、面积平差量算工作。具体运算时,与变更相关的图斑先进行切割,形成变更后的土地利用现状图,然后系统以与变更信息相关的图斑、线状地物等面积作为控制面积,使变更的相关图斑、现状地物面积之和等于变更前面积之和,以保持面积的一致性。
4.2 遥感影像或航空影像叠加分析处理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摄影测量与遥感会越来越得到普及,逐渐应用于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工作。利用遥感影像或航空影像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可以在内业比较不同时期的影像图,或与矢量图叠加,通过识别、判读、解译,在必要时辅以外业调查或调绘来处理土地利用现状变更。限于篇幅,这里不再对具体技术处理过程进行详细的阐述。
4.3 GPS方法
GPS技术的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使得GPS将会在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GPS定位分为相对定位和绝对定位两种方式,相对定位精度可达到毫米级,一般主要应用在精密控制测量中;单机绝对定位一般可达到5——15米,目前新一代的差分GPS(DGPS)可以达到厘米级精度,而在价格上比精密定位GPS便宜很多,非常有竞争力,能够更好的满足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的要求。因此,在未来单点定位GPS和DGPS将会成为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的主要应用工具。
利用GPS技术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及数据处理的过程如下:(1)在野外用GPS测定土地利用现状变化图形拐点,并产生坐标文件;(2)将GPS测定的坐标文件转入农村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中;(3)由坐标生成新的图形,并按前述方法进行图形变更处理;
图4 由GPS测定的坐标生成变更图形
(4)输入新的属性信息,完成变更工作;(5)输出变更纪录表;(6)输出汇总统计数据,并产生更新后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我们通过研究,已经形成了上述过程的理论算法,并在我们开发的“农村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中得到了实现,已经在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处理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4.4 PDA与GPS、GIS集成的综合方法
随着移动式GIS、无线通信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PDA作为掌上型计算机的功能得到了迅速的扩展。新一代PDA上固化有操作系统,同时其自带的ROM还可用于保存数据或存放基于操作系统的应用程序,如小型的GIS平台或图形处理软件等。目前PDA发展的重点是逐步扩展其功能,开发不同的应用软件,将PDA的应用深入到测量、智能交通、公共信息服务等不同的领域。通过利用GPS、常规测量仪器等空间定位和测量功能,加上PDA内置的基于GIS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性属性处理软件,就可以构成一个集成化的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采集与数据处理系统,图6为我们设计的系统基本机构图。该系统的优点是:(1)提高外业变更调查作业的效率,实现外业数据采集与土地利用现状变更数据管理的一体化;(2)在野外就可以完成对图形、属性数据的变更处理,并通过数据接口,方便的实现数据的导入;(3)方便的实现GPS、全站仪、GIS间的数据交换;(4)能快速判断野外变更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提高了变更调查的质量。
5 利用屏幕数字化进行图形变更处理
通过在屏幕上叠加显示栅格图和矢量图,可以将人工数字化和自动矢量化结合起来,实现“屏幕数字化”的作业方式,它的主要特点是:叠加显示栅格图和矢量图,以栅格底图为判别和定位依据进行交互操作,输入各种图形对象,从而摆脱数字化仪和以纸张、像片等为媒介的原图。
可以对栅格数据进行操作,如变形校正、去毛刺、去空洞以及其它多种栅格操作,以保证栅格图的质量。
可以对栅格数据进行自动追踪、自动识别等处理,但由于地形图的复杂性和扫描质量等原因,完全自动的矢量化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在诸如断点、交叉、粘连等地方可以交互进行引导,因此称作“半自动化”的矢量化;在参照栅格底图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发挥GIS图形平台的强大功能,利用其提供的各种图形输入和编辑方法,大大简化各种人工数字化操作。
多尺度、多视野范围地观察图形,综合实现精确定位、准确判别和快速浏览;提供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的多种捕捉方式,以及自动拟合、平滑等工具,可以提高数据质量。
面向GIS的要求,提供地理要素的编码、标识、属性输入以及相关的操作。利用GIS二次开发工具,可以针对作业特点和需要设计各种专用的辅助手段,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大大改善了作业方式,降低操作员的劳动强度,从非技术因素方面有效地提高土地利用现状变更的生产效率。
6 历史数据的管理和查询方法
历史查询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单个历史追踪查询,获得历史演变过程,另一种恢复任意历史时刻的完整系统信息,前者是纵向的,后者是横向的,历史查询的实现的关键在于变更,在变更时记录历史信息,历史查询通过变更时的变更前后对照表(变更记录表,它也是土地利用现状自动变更时输出的内容,每次变更都有一个变更记录号-与变更时间位是年月日,后4位是顺序编号),存储每一个对象的调查和注销时间和上一次变更的记录号,对于历史追踪查询通过变更号的上一次变更记录号的递归可以方便地实现;通过一个简单查询语句从现状与历史提取满足条件的数据实现任意历史时期的查询,对历史表,是上次的变更时间<=查询的日期and变更时间>查询的日期,现状表中提取没有变更加上变更时间<=查询的日期,两个图层满足条件的数据即某一查询日期的当时土地现状。
7、结 论
土地利用现状图形、属性变更是农村地籍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也是土地管理其他业务,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耕地保护、土地利用等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由于土地利用现状变更的情况复杂,涉及到图形、属性等变更内容,技术处理难度较大,因此,在进行农村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建设时,必须解决一些关键形性的技术难题。本文通过对土地利用现状变更类型的分析,在综合利用GIS、GPS、RS和计算机等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图形属性数据变更的数据处理方法,同时对各种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了一些方便使用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方便地实现各种各样的土地利用现状变更,包括点、线、面的同步变更。跳出单一零星地物,图斑、线状物变更,从而对各种土地利用现状变更有了统一的解决方案,同时也很好的解决历史数据的保存和查询。这些成果已经在开发的农村地籍信息系统中得到了利用,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