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国疫情防控的具体措施
疫情防控九大措施
01
打疫苗,最重要
积极接种新冠疫苗,不仅能有效保护个人健康,也有助于早日构建群体免疫屏障。早接种疫苗,早多一份保障,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武器!
02
讲卫生,戴口罩
夏天气温高,也极易流汗,即便如此,也应继续科学规范佩戴口罩,密闭空间(如电梯、公交、地铁等)必须佩戴口罩,汗湿后要及时更换,坚决做到疫情不退,口罩不摘!戴口罩还可以预防其他通过呼吸道传播的疾病。
03
勤洗手,不可少
洗手是预防传染病简便有效的措施之一。尽量减少触碰公共设施和物品,外出归来、用餐前、接触口罩及其他物品后等都要洗手,也可携带免洗手消毒剂,随时保持手卫生。洗手要用流动水和肥皂或洗手液规范洗手。
04
常通风,空气好
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动,可有效降低室内空气中病毒和细菌的浓度,减少疾病传播风险。每天早中晚均应各开窗通风1次,每次通风15分钟以上
05
一米距,安全保
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近距离呼吸道飞沫传播,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感染。建议外出、交谈及其他社交注意保持一米以上距离,避免近距离面对面大声交谈
06
不聚集,要记牢
多人聚餐、聚会很容易造成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公共场所人员多,流动量大,一旦有病毒感染者,在没有有效防护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传播,空气流动性差的公共场所病毒传播的风险更大。
07
用公筷,和公勺
集体就餐时采用分餐制、使用公勺公筷,避免个人使用过的餐具污染公共食物,可以有效降低病从口入的风险,减少交叉感染,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终身践行。
08
打喷嚏,讲礼仪
咳嗽、打喷嚏避开他人,用纸巾遮掩口鼻(若无纸巾也可用肘袖遮挡),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避免与有发热、咳嗽症状者近距离接触,吐痰时用纸巾包裹放入垃圾桶,这既是防止疾病传播的需要,也是体现个人文明素养的良好行为习惯。
09
有症状,早就医
个人应加强自我健康监测。若出现发热、干咳等呼吸道症状或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特别是近14天内有境内疫情流行地区、有病例报告的社区、境外旅行史或居住史的人员,或与以上国家、地区或社区人员有过接触史的人员,要立即避开他人,正确佩戴口罩,向当地村(居)委会或医疗卫生机构报告,并按要求就医。要主动配合医务人员的问诊或社区工作人员的询问,如实提供个人旅行史或可疑暴露史。
② 疫情下该如何做好防护措施呢
疫情防控常态化
个人防护很重要
“疫情防控常态化,个人防护很重要。”马建明说,首先要调整好心态,真正接受疫情防控常态化,切实改变一些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比如,科学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屈肘遮住口鼻,减少非必要的聚集性活动,室内多通风、勤洗手、使用公勺公筷,在公众场所尽量不要用手触摸嘴、眼、鼻等,这既是疫情防控的需要,又是提高每个人健康素养的需要,也是将来生活方式的常态。
其次,要持续关注国家和地方疫情防控举措的新政策。由于疫情发展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疫情防控举措也会相应调整。随着生产生活秩序的恢复,大家的关注点会转移,对疫情防控相关政策、信息的关注度也可能会降低。因此,抓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需要每个人对疫情防控不断关注,避免麻痹或松懈。
一旦身边出现散发病例或聚集性疫情,不要过度恐慌。经过前一阶段的疫情防控,各级政府、医疗体系和公众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提升了防控能力,有了应对的心理准备。所以,一旦局部地区再次出现疫情或反弹,我们要按照国家和各地防控要求积极配合,及时调整心态,科学有序应对。
马建明提醒,疫情期间尤其要注意食品安全,食物要清洗干净、烧熟煮透,这对确保食品安全至关重要;在处理食物时,包括包装材料的整个过程,都要勤洗手,避免用不干净的手触摸眼口鼻;生熟食物所用的案板、刀具等要分开处理,避免交叉污染;烹调加工结束后,对台面、容器、厨具等要进行清洗和消毒。
出入农贸市场、批发市场、超市等地,最好全程佩戴口罩,尽量避开人流高峰,缩短停留时间;减少接触生鱼生肉等食品原料,回家后及时洗手,尤其要注意避免与有感冒或类似流感症状的人密切接触;一旦出现发热、干咳、乏力等异常症状,及时就近到发热门诊就诊,就医途中全程佩戴口罩,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佩戴口罩勤洗手
两项举措最有效
“要不要戴口罩,首先要了解所处区域的风险等级。”马建明说,风险等级越高,佩戴口罩要求也越高,我们也要更严格按规范佩戴。其次,要看所处的局部区域,包括居住的小区、旅行住的旅馆,以及工作单位等环境,这些环境管理是否规范、严格,也是我们选用口罩类型和要不要佩戴的参考。
“戴不戴口罩基于对感染风险的判断,首先看有无感染源,其次是判断暴露风险的高低。”马建明表示,我们可从四个方面来决定是否要戴口罩。一要看我们所处或所去的地方是否可能出现人员聚集,如果人多、距离近,就要严格按要求戴口罩。二要看我们在这个环境中停留时间的长短,如果只是路过,比如从菜市场门口路过,可以不戴;如果在里面停留时间比较久,比如乘航班,航程可能有两个小时,就要全程佩戴口罩;像高铁这样的环境,即使半小时或更短一些,也应该佩戴。三要看所处区域是否通风良好,如果是露天的、户外的,没有近距离接触,就不需要戴口罩;如果室内通风良好,这种场合也相对安全,反之就不安全,像地下农贸市场,空气流通很差,这种环境风险就很高。四看我们是否了解周围的人,是否能判断他的安全性。比如公交车售票员,他周围的人难以查证从哪儿来、是否来自疫区、安全不安全,就要戴口罩。如果接触的人是否安全很清楚,就像我们在办公室,同事们的来龙去脉很清楚,他家里的人也都很清楚,这时候如果能保持一定距离,就可以不戴。
此外,还有三种特殊情况应佩戴口罩:一是在一些比较封闭的公共场所,比如在公共交通工具、电梯、人多的公共场所,因为这些地方可能会接触一些感染状况不明的人员;二是生病的时候,尤其出现发热、咳嗽呼吸道感染症状要戴口罩,主要是为了避免把病源传给其他人;三是在特定的环境内,比如去医院、理发店、游泳馆、电影院等。
“防控疫情另一个非常有效的防护措施就是做好手卫生。”马建明指出,除了饭前便后要洗手,其实还有很多,比如,清洁操作前和污染操作后,接触食物、吃东西或者加工食物前,都要做好手卫生;还有接触了污染的东西,比如接触了垃圾或者钱币,或者护理了病人等,也要做好手卫生。
手卫生不仅指平常的洗手,它还包括手消毒。洗手是用流动水,用洗手液或者肥皂,采取“六步洗手法”;手消毒可以用速干手消毒剂或者其他类型的手消毒剂进行揉搓,做法一定要到位,选择正确的手消毒剂,才能真正达到手消毒的效果。值得提醒的是,你的手接触的物品不一样,污染程度也不同,当手上有明显污染物时,一定要洗手,不可直接用手消毒剂,因为手上的有机物会影响手消毒剂的消毒效果;如果手上没有明确污染物,既可直接用手消毒剂进行揉搓,也可以洗手。
马建明强调,在传染病流行期间,要进一步加强手卫生,养成勤洗手或手消毒的好习惯。
以下三种场所
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去医院看病时,要做好个人防护。”马建明说,去医院前先预约挂号,约好就诊时间,并根据自身状况就近就医,以减少路途中的感染风险。合理安排出行,建议私家车出行或者步行、骑车,不得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个人防护要加强,尽量跟他人保持一定距离。到医院之后,建议全程佩戴口罩。如果条件允许,建议走楼梯,如果必须乘坐厢式电梯,建议分散乘梯,避免聚集。排队候诊时,尽量保持一米以上距离。在就医过程中,建议尽量减少取号、按电梯等操作,当碰触这些公共区域的物体表面之后,要及时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结束就医要尽快离院,回家及时洗手。
“去影院看电影,也要做好个人防护。”马建明说,一是优先采取网上购票或现场扫码购票;在现场购票或购买其他物品时需要保持一米的社交距离;二是尽量避免直接用手触碰影剧院的公共设备或设施表面,特别要加强手卫生,勤洗手或使用手消毒剂、消毒湿巾,打喷嚏时用纸巾、手臂肘部遮挡口鼻;三是减少与朋友相约观影,尽量自己或陪同家人观影。在影院内不要过多交谈,减少近距离聚集;四是随身携带口罩,当与其他人近距离接触尤其是一米距离内时,要戴好口罩。
“去游泳馆游泳,要注意游泳池卫生。”马建明说,游泳池的卫生安全很重要,包括游泳池的水、空气和用品用具等,顾客要选择符合规范的游泳馆。游泳馆一些高频接触的部位要定期消毒,做到“一客一用一消毒”。消费者进入游泳池时,首先要接受游泳池经营方的管理,比如测量体温、出示健康码。顾客进入游泳池之前要做好淋浴,在进池之前做好脚部消毒,并在游泳池里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回答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您解决问题。
原创码字不易,希望您能够采纳、点赞。)
如果仍然不明白的话,欢迎“追问”
③ 怎样做好疫情防控措施
法律分析:1.在家要勤开窗通风、常消毒,并多使用流动的水洗手。
2.尽量少接触野生动物、禽鸟及其排泄物,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第三十九条 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
(一)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二)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
(三)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医疗机构发现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病人,应当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
医疗机构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必须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
④ 疫情防控经验做法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新年的喜庆气氛还没来得及开始,一场疫情给全国人民带来了一场莫大的考验。目前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依然严峻复杂,疫情病例也在不断增长,牵动着每个人的心。
由于本次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备受关注,各类信息铺天盖地,其中不理性、伪科学的谣言也开始流传开来,给人们科学防控带来了困扰。例如别吃鱼,某地有121个鱼塘感染,中国被列为疫区国;吃大蒜可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带毛巾或绒绒的外套容易吸附病毒等等。
尽管官方已经反复强调,多次辟谣,但新的谣言依然层出不穷。这些不实的言论不但影响了民众的判断力,还加剧了人们心理上的恐慌。
那么疫情期间,我们应做好哪些科学防控措施呢?
(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咳嗽和打喷嚏的时使用纸巾或者
屈肘遮掩口鼻,防止飞沫传播,
双手减少接触眼、鼻及口
(二)远离传染源
避免前往正在发生疫情的地区
避免到封闭、空气不流通的公众场所
避免近距离接触任何有发热、咳嗽等症状的人
陪护就医时,一定要正确佩戴好口罩
(三)开窗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
如周围有呼吸道症状的病人时
应增加通风换气次数
开窗要避免过堂风
(四)增强免疫力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加强体育锻炼
注意休息
多吃水果、蔬菜,多喝水
增强机体免疫力
(五)主动监测
主动做好个人及家庭成员的健康检测
自觉发热时要主动测量体温
家中有小孩的
要做早晚摸小孩的额头
如有发热要为其测量体温
(六)及时就医
如果发现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
应自觉避免接触他人
佩戴好口罩尽快就近就诊
你的心,我的心,万众一心;你的力,我的力,千钧之力。面对疫情,实事求是地分析形势,沉重面对挑战,在困难和挑战前不惊慌、不退缩、不悲观。坚决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做到不信谣,不造谣,不传谣。相信我们的国家,致敬冲锋在一线保护我们的逆行者们。
希望疫情结束后,不只是春暖花开,还有平安的我们,中国加油武汉加油。
⑤ 怎样预防疫情我们该怎么做
根据中疾控和世界卫生组织各方专家的观点,公众预防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勤洗手
包括在制备食品之前、期间和之后;咳嗽或打喷嚏后;照护病人时;饭前便后;手脏时;在处理动物或动物排泄物后,立刻用肥皂、含有酒精的洗手液和清水洗手。
2、主动防护
在自己咳嗽或打喷嚏时,应用纸巾或袖口或屈肘将口鼻完全遮住,并将用过的纸巾立刻扔进封闭式垃圾箱内,并洗手。易感人群应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可佩戴口罩减少接触病原风险。
避免在未加防护情况下与病人密切接触,避免触摸其眼、口、鼻。同时注意保持家庭和工作场所开窗通风,环境清洁。
3、避免密切接触
尽量避免在未加防护情况下与养殖或野生动物近距离接触;避免与生病的动物和变质的肉接触;避免与生鲜市场里的流浪动物、垃圾废水接触。
4、良好安全饮食习惯
将肉和蛋类彻底煮熟食用,处理生食和熟食之间要洗手,切菜板及刀具要分开。
(5)疫情防控下的我们如何做防疫方法扩展阅读:
不仅要在生理上预防,心理防疫成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一环。为此,心理专家建议,要减少疫情的冲击和影响,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去做些尝试:
一、正确接收和解读疫情信息,廓清认知迷雾
现在媒体信息高度发达,自媒体消息铺天盖地,有的配发了大量真假混杂的图片和视频,具有极大的冲击力。对于缺乏疫情相关知识的个体,确实很难甄别。因此应要减少浏览这些文字、图片和视频的时间,每天只获取官方正规渠道发布的简单通报即可。
二、坚持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把握生活节奏
给自己安排难度适中的工作任务,把日程表安排得紧凑、充实一些,不要留大片的空白时间来刷手机。作息时间要有规律,准时安排吃饭、休息、阅读、运动、家务和亲子游戏,尽快恢复生活常态。不要试图用药物或成瘾物质来麻醉自己,尽量减少酒精、咖啡因或尼古丁的摄入量。
三、保持正面积极的社会连接,传递正能量
通过电话、短信、微信或视频等方式,跟值得信任的家人、朋友分享或倾诉你的想法和感受,相互鼓励,相互支持,沟通感情,释放压力。关注传播积极信息的公众号,与那些保持乐观心态的人交流,避开那些喜欢危言耸听、传播谣言的人。
四、响应支持政府的应对策略,积极配合防控
不要相信网络上制造的恐慌谣言,要相信政府,相信科学,对疫情的认识了解需要时间,对疫情的控制也需要时间,按照官方发布的指南做好防控,恰当安排自己的生活。
五、努力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化解负面情绪
要接纳自己的焦虑不安,适度的焦虑可以提高自己的警觉水平,是一种保护性反应。给自己一些时间和空间慢慢消化这些负面情绪,如果负面情绪持续时间较长,自己无法排解,需要及时求助专业的心理服务,尤其是有危机干预和创伤治疗的专业人员与机构最好。
⑥ 疫情期间我们应该怎么做
疫情期间我们的个人做法如下:
1、出门戴口罩:
做好基础的防护措施。
2、注意卫生:
①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用一次性纸巾或干净毛巾擦手。
②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
③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避免用手触摸眼睛、鼻或口。
④外出回家、饭前便后一定要洗手,接触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后要洗手。
⑤外出衣物经常换洗;注意居家卫生,家具表面保持清洁,定期消毒餐具。门把手、桌面等手经常接触的表面每天清洁消毒;容易腐蚀的物体表面或者手机、键盘等可以用酒精擦拭;大面积物体表面可用含氯消毒剂消毒
3、掌握正确洗手方法:
①双手手心相互搓洗(双手合十搓五下);
②双手交叉搓洗手指缝(手心对手背,双手交叉相叠,左右手交换各搓洗五下);
③手心对手心搓洗手指缝(手心相对十指交错,搓洗五下);
④指尖搓洗手心,左右手相同(指尖放于手心相互相互搓各洗搓五下);
⑤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的拇指搓洗,左右手相同各搓五下;
⑥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各搓五下。
疫情,汉语词语,指疫病的发生和发展情况。中国出现的较大型疫情有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甲型H1N1流感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等。
⑦ 疫情防控我们怎么做
1.首先,出门戴口罩,避免不必要的出门,假如出门,在外面时,避免人多的地方,和他人保持一个安全的距离,在外面不要随便把口罩摘下来,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捂住口鼻,用完的纸巾不要随便乱丢,回来时,先把口罩处理最好用塑料袋包裹,投入有害垃圾的垃圾桶。然后洗手,如果不放心可以用消毒水和75%酒精消毒房间。注意,酒精易燃,使用时要注意安全。
2.如果在家不出门,大可不必总是消毒房间,保持干净整洁经常通风即可。经常洗手,适当的做做运动,不熬夜,注意营养均衡,增强免疫力。
3.疫情期间,不要随意走动,即使是多年未见的朋友,或是亲戚,也不要随意走动,遵守各地的规定,理解体谅防疫人员。相信,疫情很快就会结束,到时再出门。
⑧ 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我们该如何做好防护措施
我们应该做好以上三点防护。
一、非必要不出门
由于最近疫情传播非常快,而且奥密克戎的传染性和隐匿性都很强。因此我们可能稍有不慎就会被传染。再加上专家经过研究发现奥密克戎还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也就是说如果你出门不戴口罩的话,病毒很容易通过空气传播到人体中,所以为了个人的安全防护,为了个人不被新冠病毒入侵体内。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非必要不出门,在家里就是最安全的,而且尽量少出门去溜达,包括小区,甚至是下楼,如果没有必要建议不要过长时间停留,而且实在是因为要下楼做核酸的话,也必须戴好口罩,并且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
综上:我们必须做到以上三点防护措施。
⑨ 疫情防控怎么做
疫情防控措施和做法:
1、尽量减少外出活动,外出佩戴口罩;
2、主动做好健康监测,自觉发热时主动测量体温。若出现可疑症状,应主动戴上口罩及时就近就医;
3、办公场所要注意加强通风清洁,配备洗手液、消毒剂等防护用品。食堂也是人群密集的场所,建议错峰吃饭,减少聚集;
4、注意营养,适度运动;
5、出行前若无可疑症状,可正常出行。若出现可疑症状,建议居家休息和就地就医,待症状消失后再启程。
在隔离期间,实施隔离措施的人民政府应当对被隔离人员提供生活保障;被隔离人员有工作单位的,所在单位不得停止支付其隔离期间的工作报酬。隔离措施的解除,由原决定机关决定并宣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四十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传染病疫情或者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
(一)对传染病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根据调查情况提出划定疫点、疫区的建议,对被污染的场所进行卫生处理,对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并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疫情控制方案;
(二)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对疫点、疫区进行卫生处理,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疫情控制方案,并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采取措施;
(三)指导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施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组织、指导有关单位对传染病疫情的处理。
第四十一条 对已经发生甲类传染病病例的场所或者该场所内的特定区域的人员,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实施隔离措施,并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接到报告的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即时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上级人民政府作出不予批准决定的,实施隔离措施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解除隔离措施。
在隔离期间,实施隔离措施的人民政府应当对被隔离人员提供生活保障;被隔离人员有工作单位的,所在单位不得停止支付其隔离期间的工作报酬。
隔离措施的解除,由原决定机关决定并宣布。
⑩ 疫情期间,我们可以做一些什么来防疫呢
不要传播不明出处来源和不确定真实与否的数据、情况。不明真相的转发有可能就是作恶。造谣造孽,传谣可耻,信谣无脑。
相信科学,尊重规则。该戴口罩戴口罩,该洗手洗手,不该去的地方不去,不该扎的堆不扎。
建议所有网络销售平台和商家优先向疫情严重的地区发货,尤其是医疗资源。
不哄抬物价,不发灾难财。
不要埋怨、指责、嫌弃、嘲讽武汉的人民大众,他们和我们知道疫情的信息是同步的,他们处境更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