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方法技巧 > 进针方法如何区分使用

进针方法如何区分使用

发布时间:2022-11-06 15:10:37

① 针灸平进针还是斜进针,有什么分别吗分别是哪些

你好:你说的平进针和斜进针是指进针的角度,当然有分别了。 分别是:平进针又叫延皮刺,多用于头面部,肌肉较薄,角度为10~15度。如:颜面神经麻痹的病人,针灸用穴:地仓透颊车,印堂穴等。 斜进针,针与皮肤成30~60度。主要用于胸背部。

② 常用的针刺方法有哪些

1.持针法
持针就是拿针。持针的手叫“刺手”,一般习惯用右手;辅助刺手的手叫“押手”,一般用左手。《灵枢》说:“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难经》也说:“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说明针刺操作时左右两手协同作用的重要性。右手持针的姿势,一般以拇、食、中三指夹持针柄,以无名指抵住针身,有如执笔,故又称执笔式持针法。此法临床上最常用。另外,还有拇、食指持针法,拇、中指持针法等。
2.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抵住腧穴,指腹紧靠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实际上,此法是以刺手的中指代替了押手的作用,具有简便、快捷、灵活的特点。该法多用于较短毫针的进针。
(2)双手进针法:即左右双手配合,协同进针。根据押手辅助动作的不同,又分为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四种。
指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指甲切压在穴位上,右手持针,紧靠指甲缘将针刺入皮肤。适用于较短毫针刺入肌肉丰厚部的穴位。
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两指夹持棉球,裹住针尖,直对腧穴,当押手两指下按时刺手顺势将针刺入穴位。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将穴区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从两指间刺入。多用于皮肤松驰或有皱折部的穴位,如腹部穴位。
提捏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将穴区皮肤捏起,刺手持针从捏起部侧面或上端刺入。适用于头面等皮肤浅薄处的穴位。
(3)管针进针法:用不锈钢、玻璃或塑料等材料制成针管,代替押手。选平柄毫针装入针管,上端露出针柄2-3分,然后快速将针拍入穴位内,再将针管抽去,施行各种手法。本法进针痛苦小,适用于疼痛敏感者。
3.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1)进针角度:
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或接近垂直刺入。常用于肌肉较丰厚的腰、臀、腹、四肢等部位的腧穴。
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倾斜刺入。适用于不能深刺的腧穴。
横刺:又称平刺或沿皮刺。即将针身倾斜与皮肤表面约呈15~25度角沿皮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处,有时在施行透穴刺法时也用这种角度针刺。
(2)针刺方向:针刺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和所要求达到的组织结构等情况而定。有时为了使针感到达病所,也可将针尖对向病痛处。
(3)针刺深度:针刺的深度一般以既有针感而又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为原则。每个腧穴的针刺深浅都有原则要求,但在临床应用时,还应根据病员的年龄、体质、病情和所在腧穴的解剖部位等情况灵活处置。

③ 常用的毫针种类、进针方法、取穴原则及方法

1毫针的规格主要以针身的直径和长度区分。一般临床以粗细28~30号(0.32~0.38mm)和长短为1 ~3 寸(25~75mm)者最为常用。短针多用于耳针及浅刺中之用,长针多用于肌肉丰厚部穴位的深刺和某些穴位作横向透刺之用。
2 2.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抵住腧穴,指腹紧靠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实际上,此法是以刺手的中指代替了押手的作用,具有简便、快捷、灵活的特点。该法多用于较短毫针的进针。

(2)双手进针法:即左右双手配合,协同进针。根据押手辅助动作的不同,又分为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四种。

指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指甲切压在穴位上,右手持针,紧靠指甲缘将针刺入皮肤。适用于较短毫针刺入肌肉丰厚部的穴位。

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两指夹持棉球,裹住针尖,直对腧穴,当押手两指下按时刺手顺势将针刺入穴位。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将穴区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从两指间刺入。多用于皮肤松驰或有皱折部的穴位,如腹部穴位。

提捏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将穴区皮肤捏起,刺手持针从捏起部侧面或上端刺入。适用于头面等皮肤浅薄处的穴位。

(3)管针进针法:用不锈钢、玻璃或塑料等材料制成针管,代替押手。选平柄毫针装入针管,上端露出针柄2-3分,然后快速将针拍入穴位内,再将针管抽去,施行各种手法。本法进针痛苦小,适用于疼痛敏感者。

3.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1)进针角度:

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或接近垂直刺入。常用于肌肉较丰厚的腰、臀、腹、四肢等部位的腧穴。

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倾斜刺入。适用于不能深刺的腧穴。

横刺:又称平刺或沿皮刺。即将针身倾斜与皮肤表面约呈15~25度角沿皮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处,有时在施行透穴刺法时也用这种角度针刺。

(2)针刺方向:针刺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和所要求达到的组织结构等情况而定。有时为了使针感到达病所,也可将针尖对向病痛处。

(3)针刺深度:针刺的深度一般以既有针感而又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为原则。每个腧穴的针刺深浅都有原则要求,但在临床应用时,还应根据病员的年龄、体质、病情和所在腧穴的解剖部位等情况灵活

3其基本原则是“循经取穴”,这是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而来的。因此,在“循经取穴”的指导下,取穴原则可包括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随证取穴。
近部取穴:近部取穴是指在病痛的局部和邻近的选取腧穴,它是以腧穴近治作用为依据的。其应用非常广泛,大凡其症状在体表部位反映较为明显和较为局限的病证,均可按近部取穴原则选取腧穴,予以治疗。例如,眼病取睛明、球后、攒竹、风池等,鼻病取迎香、巨髎,面瘫取颊车、地仓,胃痛取中脘等,皆属于近部取穴。

远部取穴:远部取穴在距离病痛较远的部位选取腧穴,它是以腧穴的远治作用为依据的。这是针灸处方选穴的基本方法,体现了针灸辨证论治的思想。远部取穴运用非常广泛,临床上多选择肘膝以下的穴位进行治疗,在具体应用时,既可取所病脏腑经脉的本经腧穴(本经取穴),也可取与病变脏腑经脉相表里的经脉上的腧穴(表里经取穴)或名称相同的经脉上的腧穴(同名经取穴)进行治疗。例如,咳嗽、咳血为肺系病证,可选取手太阴肺经的尺泽、鱼际、太渊(本经取穴),也可选择与足太阴脾经的太白(同名经取穴);胃脘疼痛属胃的病证,可选取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同时可选足太阴脾经的公孙(表里经),面部疾患选取合谷,目赤肿痛取行间,久痢脱肛取百会,急性腰扭伤取水沟等,均为远部取穴的具体应用。

随证取穴:随证取穴,亦名对证取穴,或辨证取穴,是指针对某些全身症状或疾病的病因病机而选取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根据中医理论和和腧穴主治功能而提出的。因在临床上有许多病证,如,如发热、失眠、多梦、自汗、盗汗、虚脱、抽风、昏迷等全身性疾病,往往难以辨位,不适合用上述取穴方法,此时就必须根据病证的性质,进行辨证分析,将病证归属于某一脏腑和经脉,再按照随证取穴的原则选取适当的腧穴进行治疗。如因心肾不交的失眠,辨证归心、肾两经,故取心、肾经神门、太溪等腧穴。

对于各别突出的症状,也可以结合临床经验而选穴。如,发热者可取大椎、曲池,痰多者取丰隆等,也可归于随证取穴的范畴。

④ 各种注射法的名称和进针角度

肌注,90度。皮下,30度到45度,静脉注射5到45度(看血管),皮内5度

⑤ 针灸,平刺和斜刺的进针手法是怎么样的是用以下的哪种手法好

平刺是指针刺得方向与皮肤的表面所成的角度小于15度,或者更小。斜刺是指针刺的方向与表面皮肤成约45度角。 平刺一般是在肌肉组织比较少的地方,宜使用双手进针法。斜刺一般是为了避开重要的脏器所选择的角度,对手法没有硬性的规定,只要病人感觉有针感就可以了

⑥ 针灸如何运针

常用的进针手法有四种:一,指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指、食指尖端按在穴位上,右手持针刺入穴位的方法。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二,夹持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持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穴位上,用右手将针刺入的方法。此法适宜于长针的进针。三,舒张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穴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而右手刺入的方法。此法用于皮肤松弛部穴位。四,提捏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将穴位的皮肤捏起用右手将针刺入的方法。此法用于皮肤表浅部位,如印堂穴。

⑦ 针灸取穴都有哪些方法,哪种针进针相对比较准确

初学者除了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外,针刺取穴至关重要。古方中医指出:全身穴位众多,不算奇穴,仅经穴就有360多个。综观穴位主病,一穴只治一病者极少;而一病多穴可治者,却比比皆是。故技巧并非一两句能说明白的,网上有比较多的视频,你可以边看边学,至于针灸针的话,还是用像云龙的大品牌比较好,云龙的涂硅油针灸针还是很不错的。

⑧ 头皮针的进针法

在进针时要避开发囊、瘢痕及局部感染处,以免引起疼痛。初学者可用指切进针法,即以左手拇指的指甲掐切头穴,右手持针,针尖紧靠指甲缘,迅速刺入皮下。进针方向与头皮成15~30度角。熟练后,可用快速进针法以减轻疼痛,方法为:
用右手拇、食(示)指尖捏住针体下端(距针尖2厘米处),针尖对准进针点,手指尖距头皮5~10厘米序腕背屈后,再突然手腕掌屈,借助这一力量使针尖冲进皮下或肌层。
进针后,右手拇、食(示)指尖捏住针柄下半部,中指紧贴针体末端,沿皮将针体快速推至帽状腱膜下层。当针到达帽状腱膜下层后,指下会感到阻力减小,然后将针沿头皮针穴线推进0.5~1.5寸,再进行运针。注意:头皮针进针要掌握好角度,角度过小,针易进人肌层;角度过大,则容易刺人骨膜,都会引起疼痛。为了减轻进针时的疼痛,可嘱病人憋气,深吸气一口,暂停呼吸。

⑨ 常见进针方法有哪几种 如何区分

三针五线缝纫机(三根针五根线),主要用于针织服装,主要功能是在两种面料缝合处,或者两块面料的缝合处,再用三针五线缝一遍。
作用:1、加固;2、压平两块面料缝合的楞;3、装饰作用(俗称麻丝线)。
需要缝合的位置:领口、肩缝、袖缝,以及身+袖与罗纹的结合部位。

⑩ 头针的操作方法是怎样的

(一)进针法

1.进针

病人可取坐位或卧位,针刺部位常规消毒。一般选用粗细28~30号以及长1.5~3寸的毫针,儿童可选用0.5寸毫针,针体与头皮呈30。夹角将针迅速刺入皮下。当针尖达到帽状腱膜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小,然后改变针刺方向,使针体与头皮平行捻转进针,根据不同刺激区进针深度可达0.5~2寸。

2.捻转

一般以拇指的掌面和食指的侧面挟持针柄,以食指的掌指关节快速屈伸,使针体左右旋转,捻转速度要求每分钟200次左右。进针后持续捻转2~3min,留针20~30min,留针期间反复捻转2~3次即可出针。根据病情需要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针刺偏瘫病人时,留针期间可让病人运动瘫痪的肢体,这样有助于其运动功能的改善。一般捻转2~3min后,部分病人病变部位可出现热、麻、胀、抽动感等,但这种针感与疗效并不成正比。

也就是说,没有这种感觉并不一定疗效不佳;即使有这种感觉,疗效也未必就一定好。

进针后,也可以用电针代替手法捻转,电针的频率可选用100~150Hz,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通电时间可持续留针的全过程。

3.出针

刺手挟持针柄轻轻捻转以松动针身,如果针下无紧涩感,则以押手持无菌干棉球压迫固定针身周围的头皮,迅速或缓慢拔出针身。出针后,要注意继续按压针刺部位2~3min,以防出针后局部出血。

(二)头皮针的适应范围

通过临床实践证明,头皮针可用于治疗以下疾病:

1.中枢神经系统疾患

包括脑血管疾病所引起的偏瘫、失语、假性球麻痹、小儿神经发育不全、儿童脑瘫、颅脑损伤后遗症、脑炎后遗症。此外,还可用于癫痫、舞蹈病、震颤麻痹等。

2.精神病症

可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癔病、抑郁症,也可用于老年痴呆和小儿先天愚型等。

3.疼痛和感觉异常

可用于治疗头痛、三叉神经痛、颈项痛、肩痛、腰背痛、坐骨神经痛、胆囊炎、胃痛、痛经以及多发性神经炎所引起的远端肢体麻木、皮肤瘙痒、荨麻疹、湿疹、皮炎等。

4.皮质内脏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疾患

包括高血压、冠心病、溃疡病、男性性功能障碍、妇女月经不调、神经性呕吐、功能性腹泻等。

(三)注意事项

1.在头皮针治疗时,应随时观察病人的表情、面色,及时询问其感觉,以防晕针。

2.头皮血管丰富,出针后局部容易出血。对出血较多形成皮下血肿者,可轻轻揉按,适当延长按压针孔的时间,以促使其消散。

3.高热、心力衰竭、病情危重者,不宜采用头皮针治疗。

4.囟门尚未完全闭合的婴幼儿以及孕妇不宜施行头皮针治疗。

5.头颅手术部位以及头皮局部感染、溃疡处不宜进行头皮针治疗,必要时可选用对侧相应的部位进行针刺。

6.脑出血病人的急性期,用头皮针治疗应当谨慎。治疗前要对病人认真检查,治疗时要避免过强的手法刺激,要尽量少留针或不留针。

阅读全文

与进针方法如何区分使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式棉袄制作方法图片 浏览:57
五菱p1171故障码解决方法 浏览:852
男士修护膏使用方法 浏览:540
电脑图标修改方法 浏览:601
湿气怎么用科学的方法解释 浏览:532
910除以26的简便计算方法 浏览:799
吹东契奇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698
对肾脏有好处的食用方法 浏览:92
电脑四线程内存设置方法 浏览:508
数字电路通常用哪三种方法分析 浏览:9
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是什么 浏览:521
苯甲醇乙醚鉴别方法 浏览:78
苹果手机微信视频声音小解决方法 浏览:696
控制箱的连接方法 浏览:71
用什么简单的方法可以去痘 浏览:785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几个 浏览:799
自行车架尺寸测量方法 浏览:120
石磨子的制作方法视频 浏览:148
行善修心的正确方法 浏览:401
薯仔炖鸡汤的正确方法和步骤 浏览: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