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确定玉米播种量
玉米播种量的计算方法为:用种量(千克)=亩密度X每穴粒数X单粒重X亩数。亩密度=667平方米/(株距X行距)。一般土壤肥沃、水分充足、可适当增大密度:土壤瘠薄、水肥条件较差,则宜适当稀植。合理密植还要考虑品种特性。
Ⅱ 如何确定适宜的播种期和播种量
番茄栽培上,确定适宜的播种期主要是为了达到两个目的:第一,通过育苗,将番茄的开花结果期调整到最适合番茄生长的季节,从而为获得高产、优质奠定基础;第二,通过控制番茄秧苗的苗龄,使秧苗可以定植时,外界的温度条件恰好能满足番茄正常生长发育的要求。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在番茄播种期的确定上,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栽培地区。
温度的分布及其变化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而番茄不同品种对温度的基本要求大致相同,因此,在番茄播种期的确定上,必须注意到栽培地区之间的差异。在春番茄栽培上,春季温度回升较早的地区,其播种期可适当提早;而春季温度回升较迟的地区,播种期应适当延迟。或者,可根据春季温度回升情况以及番茄秧龄来确定播种期。如一个番茄品种的苗龄若是90天,而某地区3月15日前后即可适合番茄定植,则播种期大致在12月中旬。
(2)栽培季节。
就同一个栽培地区而言,番茄播种期的确定必须考虑到栽培季节,这是显而易见的。我国的许多地区,一年可栽培两季番茄。就秋番茄的播种期而言,一般应使定植后的气温基本稳定在30℃左右,而且进入结果期,气温须在20~25℃左右,当气温降至10℃左右时,番茄的采收已基本结束。因此,在浙江北部地区,秋番茄的播种期宜在6月底至7月上中旬,播种过早,育苗期间,特别是定植后气温过高,病害(尤其是黄瓜花叶病毒病和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将十分猖獗,严重影响产量和商品质量,而播种太迟,在低温来临前,多数果实未成熟,则产量也不会高。
(3)品种成熟期的迟早。
在同一季节栽培的番茄品种,其播种期的迟早应该考虑到品种的成熟期。一般来说,早熟品种应比晚熟品种迟播种,因为品种熟性的迟早,不仅体现在采收期方面,也表现在初花期的迟早,早熟品种从播种到开始开花所需要的时间较晚熟品种短,如果早熟品种的播种期与晚熟品种相同,则早熟品种苗龄适合移栽时,晚熟品种尚不能移栽;相反,适合晚熟品种移栽时,早熟品种的苗龄已经太长。
(4)栽培设施。
目前番茄栽培的设施是多种多样的,不同栽培设施直接影响到设施内温度的高低。设施条件较好,春季温度回升较早,适合移栽的时期也较早,如对于早熟品种而言,采用大棚栽培的播种期,在杭州为11月中旬前后,而采用露地栽培者,则播种期须延迟到12月下旬,甚至1月中旬。秋番茄栽培上也有同样的情况,如果育苗条件较好,采用遮阳网覆盖育苗,则播种期可适当提前,而如果采用常规的搭凉棚育苗,则播种期应适当延迟。
(5)苗龄。
在番茄栽培上,苗龄的控制十分重要,它直接影响到秧苗的素质,进而影响番茄植株的生长发育、果实产量和品质。番茄苗龄的控制可以通过播种期和定植期的调整得以实现,但在实际应用上,一般都是根据预期的定植期来推算播种期,从而达到控制苗龄的目的。而所谓苗龄的控制,实际上是控制定植时秧苗所处的生长发育状况。在常规的土壤栽培中,不论那个番茄品种,适合定植的秧苗一般均具有大花蕾,茎秆粗壮,叶片肥厚、浓绿。秧苗达到这样的生长状态,除了苗龄(实际上是播种期)外,育苗期间的温度、水分、光照等均有明显的影响,尤其是温度。所以,一般的早熟番茄品种,春季栽培时,其苗龄一般在90天左右,而秋季栽培时,则仅25~30天。
总而言之,番茄播种期取决于苗龄和定植期。而定植期又取决于栽培地区、栽培季节、栽培设施等;苗龄取决于品种的熟性及栽培季节。
Ⅲ .如何确定水稻的播种量
播种量多少对秧苗素质影响极大,无论秧苗的生理功能还是形态结构各方面都与播种量有关,例如干物重、充实度、碳氮绝对含量、茎粗、维管束的数目以及发根能力等,都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降低,而且秧龄越长,其差别越大。稀播虽不是培育壮秧的唯一措施,但稀播是培育壮秧的基础和核心。
播量过大,单位面积上秧苗过多,群体郁闭,受光不好,使秧苗细弱,叶片拉长下披,茎细无弹性,导致牛毛秧。秧苗的干鲜重、充实度和氮碳绝对含量小,根系发育不良。播量越大,秧龄越长,这种现象越严重。插秧后大缓苗,分蘖发生晚,生产力下降。
播种量的确定应考虑播种季节、育苗方式、秧龄长短、气温高低、品种特性、不同栽培方法和对秧苗分蘖的要求等因素。原则上是秧龄长的宜稀播,反之可适当密播;育苗期间气温高、秧苗生长快的宜稀播,低的可适当密播;叶宽的品种比叶窄的品种播量要相对稀一些;要求培育带蘖壮秧移植的要适当稀播,反之可适当密播;手插秧比机插秧的要稀播;陆地育苗比盘育苗要适当稀些。
北方地域广袤,生态条件多样,栽培制度和方法各异,育苗方法亦不同。但育苗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培育壮苗。各种育苗方式都有个适宜播种量的问题,目前大致有如下几种播量:
(1)旱育苗。手插秧,常规稻每平方米播芽种300克;杂交稻每平方米播芽种250克。
(2)盘育苗机插秧。2.1叶~2.5叶小苗,每盘播芽种(即催芽湿种)160克左右;3.1叶~3.5叶中苗,每盘播芽种100克~120克。
(3)盘育苗手插秧。3叶~3.5叶中苗,每盘播芽种60克,4.1叶~4.5叶大苗,每盘播芽种40克左右。
(4)钵盘育苗。每钵孔播种3粒~5粒,主要用于抛秧。
Ⅳ 如何确定苗木种植密度及播种量
苗木密度的大小,取决于株行距,尤其是行距的大小。播种苗床一般行距为8—25cm,大田育苗一般为50一80
cm。行距过小不利于通风透光,也不便于管理。
播种量,就是单位面积上播种的数量。播种量确定的原则,就是用最少的种子,达到最大的产苗量。播种量一定要适中,偏多会造成种子浪费,出苗过密,问苗费工,增加育信成本;播种量太少,产衡量低。因此要掌握奸播种量,提倡科学地计算播种显。
计算播种量的依据为:
1、单位面积〔或单位长度)的产苗量;
2、种子npn质指标
度(净度)、干粒重、发芬势;
3、种苗的损耗系数。
播种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单位长度(或单位面积)实际所需的播种量(kg)
单位长度(或面积)的产苗数;
Ⅳ 如何确定旱育秧的适宜播种量
合理的播种量是培育适龄壮秧的关键。限制秧苗分蘖发生和生长的因素有光、温、肥、水、气等,但在适期播种和良好的肥水条件下,限制秧苗分蘖的主要因素是群体内的光照强度,它由秧苗群体叶面积所决定。关键是秧苗个体能否拥有足够的有效光合作用面积制造光合产物来满足根、茎、叶、蘖等器官分化的需要和维管束的正常增生。一般认为秧田分蘖缓慢即滞增的临界叶面积指数为4,此时的叶龄期为秧田茎蘖滞增叶龄期,也可作为培育壮秧的密度指标。因此,随播种量的增加,叶面积起点高,扩展迅速,茎蘖滞增叶龄期提早,移栽叶龄变小。播种量降低,茎蘖滞增叶龄期推迟,叶龄弹性变大,秧苗个体叶面积和营养面积增大,根、茎、叶、蘖生长容易协调,有利于培育壮秧。同叶龄旱育秧的适宜播种量可以比湿润秧大,尤其是同秧龄的更大些。
确定播种量的因素较多,包括品种特性、移栽叶龄、秧田与大田比、产量水平和生产条件等。以粳稻为例,一般3.5叶移栽的小苗,每1米2适宜播种量为芽谷220克左右,6叶左右移栽的中苗为150克,8叶左右大苗为100克。但实际生产中,由于受到多方面条件的限制,尤其是育苗期间降水无法有效控制,一般采取大幅度降低播种量和缩小秧田和大田的比例,多用苗床。除北方寒地旱育小苗和南方部分地区双季早稻旱育小苗每1米2播种芽谷量可以达到200克以上外,其他地方和不同叶龄苗类播种量均有大幅度降低,小苗每1米2播芽谷一般在160克,中苗则在120克,大苗在80克。杂交籼稻适宜播种量为同叶龄移栽的粳稻播种量的50%左右。
Ⅵ 如何确定播种量
每个小区的实际播种量是根据试验方案理论播种量和种子用价综合测算得出的。以苜蓿试验为例,在种子用价不低于80%的情况下,15m2小区的理论播种量是15g,但如果种子用价不足80%,那这个品种的小区实际播种量就会高于15g。实际播种量确定工作由全国畜牧总站负责,试验点必须在播种前确认每个品种的实际播种量。
Ⅶ 如何确定蔬菜作物的播种量
为了保证有足够的秧苗供大田蔬菜生产的需要,必须明确蔬菜作物的播种量。育苗时种子播量的计算方法比较多,较简单的方法是考虑下列因素:每667米2地的秧苗数、种子千粒重、种子发芽率及20%安全系数(即增加20%的秧苗)。计算方法为:
种子用量(克/公顷)=(每公顷秧苗数+安全系数)×种子千粒重÷种子发芽率
例如:番茄每公顷栽种45000株,种子千粒重3.25克,发芽率为85%。则:
种子用量(克/公顷)=(45000+45000×20%)×3.25+85%=206克/公顷
即需要番茄种子206克。主要蔬菜种子的千粒重参见附表。
Ⅷ 怎样确定秧田适宜播种量
秧田播量多少是培育壮秧的关键。秧田播种量是依据育苗方式、秧龄长短、气温高低、品种特性、不同栽培方法和对秧苗分蘖的要求等条件而定。原则上是秧龄长的宜稀播,反之可适当密播;育苗期间气温高、秧苗生长快的宜稀播,低的可适当密播;叶宽的品种比叶窄的品种播量要相对稀一些;要求培育带蘖壮秧移植的要适当稀播,反之可适当密播;手插秧比机插秧的要稀播;陆地育苗比盘育苗播种量适当少些。
Ⅸ 怎样确定水稻直播的播种期和播种量
(1)播种期:提倡适时早播,可以延长水稻的生育期。并有利于安全出穗和成熟,防止冷害,提高产量。播种期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耕作制度、品种(组合)特性等情况确定。冬闲田适宜在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以上时开始播种,如安徽的双季早稻宜在4月10~15日播种,油麦茬稻,应在前茬收割后抢时播种,以利于后作安排。
(2)播种量:为了保证全苗,提高播种质量,播种前要做好种子精选、晒种、消毒、发芽试验和浸种催芽等工作。为确定适宜的播种量做好准备。催芽的长短应根据播种方式确定,机播的以催至破胸露白为度,避免机械伤芽,人工播种的,芽可适当催长些,使芽长达半粒谷长为度,利于播种后尽快地扎根立苗。若刚用过除草剂就进行播种,则不催芽播种较为安全。适宜播种量要根据种子质量、发芽率、田间成苗率和基本苗要求等综合考虑确定,基本苗是根据品种(组合)的产量结构要求来确定的。应先确定基本苗再确定播种量。一般双季早稻,每公顷播种量以60~75千克为宜,杂交早稻30~37.5千克为宜;一季中稻或单晚,每667米2播种量为37.5~52.5千克,杂交中稻为22.5~30.0千克。在高寒山区,稻作季节短的,播种量要适当增加。
Ⅹ 如何确定牧草播种量
播种量过少,生物量过低,不能满足生产要求,达不到种植目的。相反,播种量过大,不仅浪费种子,而且由于密度过高,生长与营养空间严重不足,植株发育不良,亦难满足生产要求,达到种植目的。因此,必须适量播种,合理密植。播种量的计算公式为:
播种量(千克/公顷)=田间合理密度÷千克粒数÷种子用价×保苗系数
其中,田间合理密度为每公顷田地中的适宜植株数量;千克粒数可通过草种的千粒重求得,千克粒数=106÷千粒重;种子用价可通过测定播种材料的净度、发芽率计算得到,种子用价=净度×发芽率×100%;保苗系数需依据植物种类、种子大小、栽培条件等,结合生产经验确定。部分草种的单播经验播种量见下表,供参考。
确定适宜播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