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说相声有什么技巧
一、要知词意。 相声演员在学说一段相声之前,要知道这段相声作品的意义。要知道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思想。
二、要吐字真 。作为一个相声演员,要有伶俐的口齿。相声是笑的艺术,也是语言艺术。什么段子也离不了说唱哏、学哏,也离不了说,因此它要求演员吐字要真,字字要送到观众耳朵里去。
三、要发音准。 相声演员发音要准确。发音主要指的是唇、齿、牙、舌、喉五音要准。
相声演员是用丹田发音,虽不象戏曲演员那样要求好嗓子,但也得能说能唱,丹田气足,声音要美,说出来好听,唱出来够味儿。
四、要气口匀 。相声表演艺术,没有鼓板伴奏,看起来好象没有节奏。其实不然,相声表演艺术无论是说什么哏,都有节奏。相声是以气口为节奏,气口要均匀,使观众听着顺耳爱听。
五、要语气对。 语气是表达感情的,分为高低、快慢、轻重。同样一句话,语气不对,意思就变了。
六、要动作稳 。相声是表演艺术,它要求演员动作沉稳准确。相声表演人物,动作是辅助面部表情的。
用手势动作,是为把听众的眼神,引导到演员的面部表情上来,让听众看见演员面部表情的神儿(眼神)和像儿。
七、要工模拟。 模拟就是“学”。相声表演艺术是叙述中穿插着人物对话,人物对话中穿插着叙述。这一艺术特点,决定了相声表演离不开模拟表演。
一段相声有几个人物,相声演员不化装,恁着语言和神儿、像儿,要把人物说活。
八、要包袱儿寸。 包袱儿寸,是说相声演员用艺术技巧抖包袱儿时,要掌握好寸劲儿。相声表演艺术要掌握迟疾顿寸,迟是慢,疾是快,顿是停顿,寸是寸劲儿。
九、要捧逗合。 捧逗合是捧逗合作。甲为逗哏,乙为捧哏。甲乙二人要配合好,才能说好一段相声。
十、要风格新。 相声表演艺术的风格、流派多种多样。不论哪种风格、流派,都要给观众清新之感。
(1)相声演员技巧与方法扩展阅读:
相声的四大基本功
基本功-说
讲故事,说话和铺垫的方式。包括说、批、念、讲四种手法。
说,指吟诗、对对联、猜谜语、解字意、绕口令、反正话、颠倒话、歇后语、俏皮话、短笑话、趣闻轶事等。
批,批的曲目主要有《批生意》、《歪批三国》、《批聊斋》等。
念,指”贯口”,曲目主要有《菜单子》、《地理图》、《洋药方》等。
讲,讲的曲目主要有《讲帝号》以及单口相声《解学士》、《化蜡扦儿》等。
基本功-学
模仿各种人物、方言和其他声音,学唱戏曲的名家名段,现代也有学唱歌跳舞。各种口技、双簧,摹拟方言、市声以及男女老幼的音容笑貌、风俗习惯礼仪。
摹拟方言,又叫“倒口”,过去也叫“怯口”,是为表现人物的愚昧憨厚。
基本功-逗
制造笑料,抓哏取笑。甲、乙二人,一宾一主,一智一愚,以滑稽口吻互相捧逗,褒贬评论,讽刺嘲谑。
基本功-唱
“唱”是指演唱“太平歌词”。太平歌词是相声的本功唱。演唱”发四喜”、”弦子书”、”太平歌词”以及”农家乐”等以间小调,还有学唱各种戏曲、曲艺,统称之为”柳活”。
2. 相声说学逗唱表演技巧
相声说学逗唱表演技巧汇总
任何一段相声,都有一个故事,或者叙述一个事件,阐明一种观点。相声这门艺术的技巧究竟是什么呢?就是常说的"说、学、逗、唱"。下面一起来看看这四大表演技巧的分析吧!
故事或事件中又涉及到各种人物和问题,这些人物和问题都需要演员去表现。这就需要演员有一人表演多种角色的本领。要"说"故事情节,"学"人物特点,"演"角色的神态。时而"男",时而"女",时而"老",时而"小",一个人演千军万马、一个人连音乐带舞蹈。所以需要演员有个方面的知识,各种表演技巧。
相声这门艺术的技巧究竟是什么呢?就是常说的"说、学、逗、唱"。下面分别叙述。
说:主要指的是嘴皮子功夫。做为一个相声演员,一定要有比较好的"说功"。要嘴皮子利索,字眼儿清楚,不塌音,不倒字,要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掌握好尖、团字,咬字真切,要有喷口,要真正做到字斟句酌。同时,相声演员的语言要口语化,不要使舞台腔,但又不同于平常两人对话、谈天。相声,有相声的语言,有相声的调子,要脆快,洪亮,甜润,使人听着亲切。
说,是相声演员的基本功。不论是一头沉,倒口,贯口,都要用语言来表达。因此,相声演员一定要练好说这一功。比如,相声演员都会说绕口令,学相声练基本功,绕口令是重要的一项。为什么要练绕口令呢?就因为在我们的相声段子里,说不定碰上什么绕嘴的字眼儿,你若嘴里没功夫,舌头拌蒜,那就说不了,还容易出笑话。比如这几句话,你若嘴不利索就说不上来:
今天的芸豆扣肉里边净是油!
一个牛郎,一个牛娘,牛郎想牛娘,牛娘也想牛郎。
一个班干部管另一个班干部,真是班干部管班干部。
第一个例子是尖团字,你若尖团字不分就说不好这句话。因此,相声演员必须尖团字分清楚。"油"不能说成"柔","肉"不能说成"右","诗"不能说成"丝","四"不能说成"是"。要分清三和山、四和是、油和肉、义和日、夜和热、说和梭、事和寺、斥和刺、税和碎、谁和随等等。
第二个例子是舌前音,如果你舌头不灵活,就说不了这句话。
第三个例子是嘴皮子功夫,嘴皮子不好使就说不上来。
在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很多绕嘴的话,有的你就是练几天也说不太好。如:
慈池寺里有四十四棵大柿子树,青柿子肉厚又涩。
学:包括学各地方言,各种声音,各样动作。当然也包括学唱,因为后面我们还要单讲唱,这里暂且不讲。
先说学各地方言。我们的国家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各地有各地的发言。当一个段子里出现了某一个人物时,最好用当地的发言,这样才显得逼真。当然,也不是各地方言都要学,因为有些地方语言太难懂,即便学会了,明白的人也太少,所以在相声里很少用这类语言,大部分只用有代表性的语言。
有代表性的语言有多少种呢?我的看法有以下几种:北京、天津、山东、山西、四川、上海、唐山、河南、沈阳、广东等。其中山东话还分济南、青州和蓬莱、黄县等地的不同口音。在传统相声中运用各地方言的很多,如《山西家信》运用山西方言;《山东二簧》运用山东方言;《牌论》运用天津方言。近期的作品中,《列车新风》用了大连方言;《特殊生活》用了沈阳方言;《舞台风雷》用了河南方言;《春回大地》用了唐山方言。用方言的相声,便于塑造人物,在表演上也容易分篇,观众听得清楚,使人物活灵活现。
再说学各种声音。一个段子中,除了各种人物外,还会遇到各种动物,各种物体,在故事情节中还要有各种音响。相声中又没有道具,布景,效果,而这些问题又是表达主题和讲述故事内容不可缺少的。怎么办?只有靠演员的学,即学习掌握口技,用它来帮助丰富情节。这一项也是相声演员不可缺少的技巧。
所谓学各种声音包括那些哪?我们常遇到的有汽车、火车、轮船、摩托的声音,猪、狗、牛、羊、鸡、鸭、猫以及各种鸟的鸣叫,刮风、下雨、打雷、电铃、电话、马达、劈柴、走路、打人、枪声、大炮、拉锯、倒水、哭声、笑声以及各种乐器的声音等等。
还有就是摹拟人物。除了要掌握人物的语言特点外,还要摹拟人物的表情、神态、动作,这样人物的形象就栩栩如生了。在摹拟人物时,主要是分清男女老少,象大姑娘,小伙子,老头,老太太,成人,小孩。再细些要分清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等。再细些要能表演各种人物,如幼儿,少年,青年,壮年,中年,老年以及五十岁的、六十岁的、七十岁以上的老头、老太太的语言动作特点,我们都要在表演上分得出来。
摹拟各种动作,还包括人物的特点,象走路、手势,其它象骑马、骑车、坐船、坐轿,古典戏曲动作、各种舞蹈动作等等。如段子需要,还要学各种动物的动作,各种物体的姿态,样式。要点到而已,叫人一看就很像。这一点,也是相声演员要掌握的技巧之一。如传统相声《黄鹤楼》、《汾河湾》,就要求演员掌握青衣、花脸、老生的表演,水袖、台步都要会。《学四象》就要学会大姑娘、老太太、小伙子的神情,否则是表演不了这类段子的。
逗:是指演员组织和运用"包袱"的技巧。"包袱"是相声取得艺术效果和表达思想内容的手段,因而演员"逗功"的.巧拙决定着一场相声演出的成败。"包袱"是由语言、事件、情节的不协调而产生的,而构成"包袱"的手法又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演员熟悉各种类型"包袱"的特点,掌握不同"包袱"的构成规律,从而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
有的相声演员靠挤眉弄眼,油腔滑调,一惊一乍,大哭大闹,或者用一些庸俗的表演和动作博取笑声,以为这就是"逗"得好,其实恰恰相反。这种表演说明了演员的无能,说明他们还不懂什么是"逗"。
相声的幽默风趣,是在认真严肃的表演中产生的。它的逗笑,应该是纯洁的,健康的,有意义的。这就要求演员具有多方面的修养、丰富的生活和较深的艺术造诣。
要把"包袱"抖得脆,抖得响,就要对作品吃得透,拿得准。声调的轻重高低,语气的运用,都要恰到好处。手势的运用,位置的变化以及眼神、面部表情的变化都要准确生动。捧逗之间的配合尤为重要。何时"搭桥儿",何时"垫砖",怎样"递肩膀儿",都要分寸适宜。迟、急、顿、挫的运用更要火候得当。
这里还包括和观众交流的问题。因为相声的表演是演员向观众叙述故事,所以不仅要使观众觉得和蔼可亲,还要根据剧场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怎样运用"包袱"。昨天这个"包袱"响了,今天也许不响;昨天这个话茬儿三秒钟正好,今天在用三秒也许就凉了。所以,尽管台词是固定的,而表演则要有些灵活性,这就要看演员的艺术修养了。
唱:就是学唱各种地方戏曲和歌曲。唱,相声术语叫"柳活儿"。"柳活儿"不是所有的演员都能掌握得好的,需要一定的条件,就是要有一条能唱的嗓子。在传统相声中有不少的"柳活儿",除上面提到《黄鹤楼》、《汾河湾》以外,还有《学梆子》、《学越剧》、《学评戏》等等。演员除了要有一条好嗓子外,还要掌握那个戏曲的方言、风格,才能摹得很象。
"柳活儿"有"正唱"、"歪唱"两种。歪唱是依靠曲解谐音产生包袱,正唱则靠学得逼真,唱的很象而产生"正尖"。这两种都是相声常用的技巧。我个人喜欢正唱,但也不反对歪唱,因为歪唱毕竟是相声的一种手法。不过那种任意讽刺、贬低所学戏曲的做法,我认为是值得研究的。应以尊重、学习、宣传的态度去学唱,从而产生正当的包袱。如有的演员在学唱东北二人转时,就采用歪唱:"一轮红日呀--照西厢--哎嗨呀啊哎啦哎嘿哎嗨呀--"一边歪唱,一边歪扭,还说:"这味把鬼都能吓跑了!扭也有好处,把虱子都能抖落掉了!"这样的学唱和用的包袱,完全是嘲弄、讽刺的态度,是对姊妹艺术不尊重的坏作风。侯宝林同志在《改行》中所用的三番则完全是正唱,这样效果就好,被学唱的那些演员也不会提出意见。总之,歪唱容易出现"贬"的效果,是我们应该十分注意的。正唱,需要演员下功夫。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学唱歌曲的逐渐增多,歌曲又分为民、洋两种,因此在学唱中要求演员在声音上要有修养,要注意所学演员的特点、风格,要民、洋分清。这样观众才能听着象,也不致糟蹋被学者的艺术。
相声有三种演出形式,即一个人表演的单口、两个人表演的对口和三个人表演的群口。因为对口是相声最基本的表演形式,所以我要着重谈谈两个演员的关系。
对口相声中的两个演员,甲为逗哏,乙为捧哏,他们之间是合作关系,不是主次关系。二人同样重要,缺一不可。过去的表演大都是师父捧,徒弟逗,所以有"三分逗,七分捧"之说。我的看法是,甲乙二人各占百分之五十。这不仅是在"子母哏"中的一替一句是如此,就是在"一头沉"中甲的话多、乙的话少的情况下,也是一样。乙的话虽少,却都很关键,有的是画龙点睛、阐明主题的话,有的是穿针引线、承上启下之言,还有的是递火点鞭引起艺术效果的地方。所以,都要说到节骨眼儿上,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表演上,两个人要互相配合,互相照应,二人是一台戏,共同完成一场演出任务。这不仅指对"包袱"的铺平垫稳要各尽其责,在递肩膀儿,垫砖儿,搭桥儿的地方,也都要分寸得当,火候适宜。不能认为只要逗哏好就行,捧哏好坏都没关系。其实,关键时候乙的一句话,能对"包袱"的温火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例如《卖布头》中甲说"面子有多宽,布匹有多厚,多么快的剪子都绞不动它",乙插一句"布头",甲说"铁板"。乙的这句话说快了,说慢了,语气拉长了都会挡"包袱"。又如在最后甲的大段吆喝中,乙必须全神贯注地盯住甲,几句"陪了"都要说的恰到好处,才能收到相应的效果。如果乙无精打采,或者东张西望,则必然分散观众注意力;几句"陪了"再说的不是地方,那末,纵然甲有天大本领,"包袱"也响不了。
;3. 相声,它要求演员必须掌握什么技巧
说、学、逗、唱是相声演员的四大基本功。
●说:讲故事,还有说话和铺垫的方式。
●学:模仿各种人物、方言、和其他声音,学唱戏曲的名家名段,现代也有学唱歌,跳舞。
●逗:制造笑料。
●唱:经常被认为是唱戏,唱歌。实际上“唱”是指演唱“太平歌词”太平歌词是相声的本功唱。
在传统上,相声艺人把相声的基本功细分为十三门,包别是:
●要钱
●口技
●数来宝相声
●太平歌词
●白沙撒字
●单口相声
●逗哏
●捧哏
●群口
●相声怯口/倒口
●柳活
●贯口
●开场小唱
4. 说相声主要要掌握什么技巧
通过对话组织包袱,是相声中运用最多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不仅在“子母哏”类型的相声中是如此,在“一头沉”类型的相声中也是如此。
不仅在对口相声中是如此,在单口相声中也是如此。例如在单口相声《珍珠翡翠白玉汤》中,那个攒底的包袱就是由皇帝朱元璋和他的群臣之间的对话构成的,这类利用对话构成的包袱在相声作品中俯拾皆是,不胜枚举。
对话不仅体现于包袱的组织方法上面,而且体现于各种相声艺术手段的运用上面。“说学逗唱”是相声的四种最基本的艺术手段,“说”是说笑话和绕口令,“学”是模仿各种叫卖声、唱腔和各种人物的语言,以及模仿各地方戏曲。
“逗”是抓哏逗笑,“唱”专指唱太平歌词。这些艺术手段的运用只有纳入对话的范围才是符合相声创作艺术规律的。
(4)相声演员技巧与方法扩展阅读:
相声的发展历程
相声一词,古作象声,原指模拟别人,又称隔壁相声。经华北地区民间说唱曲艺进一步演化发展,并融入了由摹拟口技等曲艺形式而形成,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
至民国初年,象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为单口笑话,名称随之转变为相声。后逐步发展为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成为名副其实的相声。经过多年发展,对口相声最终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相声形式。
晚清年间,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主要用北京话,各地也有“方言相声”。
相声形成过程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相声
5. 请问相声技巧有哪些
着名相声艺术家马季在谈及相声的基本概念时指出:“(相声)就是通过组织一系列特有的‘包袱’来使人发笑的艺术,这里所指的包袱是语言艺术的包袱,这里所指的语言是包袱艺术的语言……、包袱儿、笑声,可说是相声艺术的三大要素,并且缺一不可。”(引自马季《卅年回首一吐为快》载《曲艺》1987年第2期)。
在他列举的三要素中,语言、笑声是其它一些喜剧艺术也具有的,只有包袱才是相声艺术特有的。包袱在相声艺术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因此,对包袱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分析是研究相声艺术的关键。
“包袱”一词是个形象化的比喻词,它实际上指的是相声中喜剧性矛盾酝酿、发展的一个过程。所谓的“三翻四抖”,则是相声包袱常采用的结构。其中“三翻”是指对矛盾假象反复进行渲染和强调;“四抖”是指在三翻之后揭露矛盾的真相。
喜剧矛盾的特征是“用另一个本质的假象来把自己的本质掩盖起来”(引自马克思《导言》载《马恩全集》第1卷第5页)因此在喜剧矛盾中,各种假象就特别多。假象其实也是一种现象,它的特点是能够提水与其本质相反(或相离背)的表象,然而,假象又是以其特有的方式极为深刻地反映着本质。
因此,真实的喜剧矛盾具有着出乎意料之外又合乎情理之中的特点。在对口相声中,喜剧矛盾——包袱的双方(现象与本质等等)由捧逗双方分别担任,并通过对话逐步揭露矛盾。喜剧艺术手法(如夸张、误会、巧合等)为各门喜剧艺术广泛采用,并非相声所独有。
然而,相声在运用这些手法时自有其特点。例如,许多戏剧、电影运用视觉形象构成误会,(影片《大独裁者》、《黑郁金香》等都出现了两个相貌酷肖的人)而相声在运用误会手法时却大都依靠对话。
例如《改行》中说到艺人龚云甫改行卖菜,他把“挑子一放,一摸肩膀儿,这个痛啊!他把《遇皇后》的叫板想起来了:‘唉、苦哇!’老太太一听:‘噢!黄瓜苦的,不要啦。’”很显然,这个包袱采用了误会手法,误会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造成的。离开了对话的双方,也就无法引起误会。
通过对话组织包袱,是相声中运用最多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不仅在“子母哏”类型的相声中是如此,在“一头沉”类型的相声中也是如此。
不仅在对口相声中是如此,在单口相声中也是如此。例如在单口相声《珍珠翡翠白玉汤》中,那个攒底的包袱就是由皇帝朱元璋和他的群臣之间的对话构成的,这类利用对话构成的包袱在相声作品中俯拾皆是,不胜枚举。
对话不仅体现于包袱的组织方法上面,而且体现于各种相声艺术手段的运用上面。
“说学逗唱”是相声的四种最基本的艺术手段,“说”是说笑话和绕口令,“学”是模仿各种叫卖声、唱腔和各种人物的语言,以及模仿各地方戏曲。“逗”是抓哏逗笑,“唱”专指唱太平歌词。这些艺术手段的运用只有纳入对话的范围才是符合相声创作艺术规律的。
(5)相声演员技巧与方法扩展阅读:
发展历史:
早期发展
相声一词,古作象声,原指模拟别人,又称隔壁相声。经华北地区民间说唱曲艺进一步演化发展,并融入了由摹拟口技等曲艺形式而形成,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
至民国初年,象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为单口笑话,名称随之转变为相声。后逐步发展为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成为名副其实的相声。经过多年发展,对口相声最终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相声形式。
晚清年间,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主要用北京话,各地也有“方言相声”。
相声形成过程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
6. 说相声有什么技巧
一、要知词意。 相声演员在学说一段相声之前,要知道这段相声作品的意义。要知道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思想。
二、要吐字真 。作为一个相声演员,要有伶俐的口齿。相声是笑的艺术,也是语言艺术。什么段子也离不了说唱哏、学哏,也离不了说,因此它要求演员吐字要真,字字要送到观众耳朵里去。
三、要发音准。 相声演员发音要准确。发音主要指的是唇、齿、牙、舌、喉五音要准。
相声演员是用丹田发音,虽不象戏曲演员那样要求好嗓子,但也得能说能唱,丹田气足,声音要美,说出来好听,唱出来够味儿。
四、要气口匀 。相声表演艺术,没有鼓板伴奏,看起来好象没有节奏。其实不然,相声表演艺术无论是说什么哏,都有节奏。相声是以气口为节奏,气口要均匀,使观众听着顺耳爱听。
五、要语气对。 语气是表达感情的,分为高低、快慢、轻重。同样一句话,语气不对,意思就变了。
六、要动作稳 。相声是表演艺术,它要求演员动作沉稳准确。相声表演人物,动作是辅助面部表情的。
用手势动作,是为把听众的眼神,引导到演员的面部表情上来,让听众看见演员面部表情的神儿(眼神)和像儿。
七、要工模拟。 模拟就是“学”。相声表演艺术是叙述中穿插着人物对话,人物对话中穿插着叙述。这一艺术特点,决定了相声表演离不开模拟表演。
一段相声有几个人物,相声演员不化装,恁着语言和神儿、像儿,要把人物说活。
八、要包袱儿寸。 包袱儿寸,是说相声演员用艺术技巧抖包袱儿时,要掌握好寸劲儿。相声表演艺术要掌握迟疾顿寸,迟是慢,疾是快,顿是停顿,寸是寸劲儿。
九、要捧逗合。 捧逗合是捧逗合作。甲为逗哏,乙为捧哏。甲乙二人要配合好,才能说好一段相声。
十、要风格新。 相声表演艺术的风格、流派多种多样。不论哪种风格、流派,都要给观众清新之感。
(6)相声演员技巧与方法扩展阅读:
相声的四大基本功
基本功-说
讲故事,说话和铺垫的方式。包括说、批、念、讲四种手法。
说,指吟诗、对对联、猜谜语、解字意、绕口令、反正话、颠倒话、歇后语、俏皮话、短笑话、趣闻轶事等。
批,批的曲目主要有《批生意》、《歪批三国》、《批聊斋》等。
念,指”贯口”,曲目主要有《菜单子》、《地理图》、《洋药方》等。
讲,讲的曲目主要有《讲帝号》以及单口相声《解学士》、《化蜡扦儿》等。
基本功-学
模仿各种人物、方言和其他声音,学唱戏曲的名家名段,现代也有学唱歌跳舞。各种口技、双簧,摹拟方言、市声以及男女老幼的音容笑貌、风俗习惯礼仪。
摹拟方言,又叫“倒口”,过去也叫“怯口”,是为表现人物的愚昧憨厚。
基本功-逗
制造笑料,抓哏取笑。甲、乙二人,一宾一主,一智一愚,以滑稽口吻互相捧逗,褒贬评论,讽刺嘲谑。
基本功-唱
“唱”是指演唱“太平歌词”。太平歌词是相声的本功唱。演唱”发四喜”、”弦子书”、”太平歌词”以及”农家乐”等以间小调,还有学唱各种戏曲、曲艺,统称之为”柳活”。
7. 如何才能演好相声
一、要知词意
相声演员在学说一段相声之前,要知道这段相声作品的意义。要知道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思想。主题思想就是作者通过作品所要说明的问题。人物思想是指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的思想,作者在作品里塑造的人物都是活生生的,是有思想、有性格的。演员不仅要知道主题思想和人物思想,还要知道每句台词的意义。这是说好一段相声的首要问题。
二、要吐字真
作为一个相声演员,要有伶俐的口齿。相声是笑的艺术,也是语言艺术。什么段子也离不了说唱哏、学哏,也离不了说,因此它要求演员吐字要真,字字要送到观众耳朵里去,观众听得清楚,才能发笑。观众听不清楚,就笑不了啦。不能叫观众一边听,一边问别人:“他说的是什么?”那位回答:“我也没听真。”这样就影响效果了。吐字不真,如“钝刀割肉”。有人主张“咬字要狠”。我觉得咬字不能狠,咬字过狠,也使人听着不舒服。相声演员为什么练习《绕口令》?就是为锻炼唇、齿、牙、舌、喉,要把平、上、去、入四声字说准确。
三、要发音准
相声演员发音要准确。发音主要指的是唇、齿、牙、舌、喉五音要准。相声演员是用丹田发音,虽不象戏曲演员那样要求好嗓子,但也得能说能唱,丹田气足,声音要美,说出来好听,唱出来够味儿。过去有好嗓子的不多,因为唱是竖音,说是横音,再加上那时生活所迫,一天要说七、八段,这样就把嗓子说横了,也就是累坏了。在三、四十年代只有几位有好嗓子的,学戏曲、学唱大鼓、杂曲,学唱歌曲,唱哏并不多。现在很多段子是又说又唱,它就更要求演员有好嗓子。学说相声不但要锻炼吐字,还要练习发音。声音要美,要注意轻重音儿、高矮音儿,尽量要把语气说对,把话说得悦耳动听,避免怪声、怪调儿、尖音儿、炸音儿,别使观众听着不舒服。说唱出来,要使观众爱听。
四、要气口匀
相声表演艺术,没有鼓板伴奏,看起来好象没有节奏。其实不然,相声表演艺术无论是说什么哏,都有节奏。相声是以气口为节奏,气口要均匀,使观众听着顺耳爱听。
说贯口段子,更要气口均匀,象《地理图》一段一百多个地名,要连续不断说完,主要得会用气,偷气,换气,把气口掌握均匀,说出来如断线珍珠,珠落玉盘,这样观众才能叫好。一段贯口有一段贯口的内容。如《维生素》这段相声有三段贯口,第一段是服务员报菜名,说的是鸡、鸭、鱼、肉的菜名,这段是按照《报菜名》来说。第二段是二哥想吃的家庭炒菜,这段必须说得要美,让大家听着想听、爱吃。第三段是说这些菜有什么营养,介绍给观众。观众觉得说这些吃的很有学问,听着又顺耳,这样就叫起好来了。这三段贯口是根据内容设计气口。贯口是如此,不是贯口的活也要把气口设计好。气口不匀,说得快了,使观众心忙,说得慢了,使观众截气。吐字要真,发音要准,气口要匀,三者都要给观众以美的感受。
五、要语气对
语气是表达感情的,分为高低、快慢、轻重。同样一句话,语气不对,意思就变了。比如:乙摔碎一个茶碗。甲问:“这茶碗是你摔的吗?”乙答的音调低,说得慢,重音在我字上;“是我摔的。”这茶碗是他摔的。如果乙音调高,说得快,重音在摔字上,就成了反问语气“是我摔的?”这茶碗就不是他摔的了。
相声演员各有各的语气,但说相声时必须是说相声的语气,不然说出来就不象相声了。相声里的人物各有各的性格,人物的感情也多种多样。相声演员模拟人物说话,要把语气说对,也就是要把人物的感情表达准确。语气不对,人物的感情就变了,包袱儿也就响不了啦。 比如《一贯道》的结尾:
甲:幸亏老太太死啦,要再病俩月,儿媳妇非剐了不可!老太太死了,儿媳妇这个哭哇! 乙:还哭她哪? 甲:哪儿呀,她(指腿)疼啊!
最后这句疼字重音一改轻音,语气一慢,包袱儿就抖不响了。所以说演员必须要把语气表达准确。
六、要动作稳
相声是表演艺术,它要求演员动作沉稳准确。相声表演人物,动作是辅助面部表情的。用手势动作,是为把听众的眼神,引导到演员的面部表情上来,让听众看见演员面部表情的神儿(眼神)和像儿。演员的两只手不能乱动,不能乱比划,使观众眼花缭乱,那样就影响表情了。演员拿着扇子乱扇,乱比划,也影响表情。初学相声,还是学《倭瓜镖》为好,可以练习手势动作,好使两只手有地方放。手势动作,是根据内容设计的,千变万化。形体姿势要使人看着美。两只脚站立要稳,站立不稳,形同踩藕,使观众心忙意乱,听众就不爱听了。可见相声表演动作,无论大小,都要求沉稳准确。
七、要工模拟
模拟就是“学”。相声表演艺术是叙述中穿插着人物对话,人物对话中穿插着叙述。这一艺术特点,决定了相声表演离不开模拟表演。一段相声有几个人物,相声演员不化装,恁着语言和神儿、像儿,要把人物说活。怎样把人物说活呢?就是要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运用夸张表演的方法,模拟人物的说话、神情、动作,将人物活生生地摆在观众面前。观众从演员的说话,神儿,像儿,就可以感觉到人物的神情,辨别出人物的性格,觉得真象,从而引起笑声。这就如同一位漫画家给人画漫画像,也是先抓住特征,用夸张的手法,几笔就画成了。然后叫人家一看,还真象,其实就是特征突出。
唱哏,是说中有唱,唱中有说,也离不开模拟。学京剧演员表演,主要学的是流派唱腔、表情、动作,最主要的也是模拟戏曲中的人物性格。
是倒口哏,学方言语音,学哪省人说话要象哪省人。不仅方言语音要学,还要根据内容细腻刻画人物的性格待征。
相声要表演出人物性格特征,是很难的,所以说要工模拟,就是在模拟上下苦工夫,这里说苦工夫,确实很苦。只要在生活中细致观察各种人的性格特征,然后再去苦练,是能表演好的。离开了生活,又不下苦工夫,那很就难表演得好了。
八、要包袱儿寸
包袱儿寸,是说相声演员用艺术技巧抖包袱儿时,要掌握好寸劲儿。相声表演艺术要掌握迟疾顿寸,迟是慢,疾是快,顿是停顿,寸是寸劲儿。前辈艺人时常提醒说:“到底了,寸住了。”底是结尾,寸住了就是掌握好寸劲儿。一段相声有若干包袱儿,结尾是个大包袱儿。结尾的包袱儿抖不响,这段相声就算白说了。因此要求演员说到底的时候要掌握寸劲儿。这个寸劲儿,快了不行,慢了不行,高矮音不对也不行,必须是恰如其分。不仅到底时要掌握好寸劲儿,使其它包袱儿也要求这样。不但要求包袱儿寸,它还要求包袱儿准。这回说到这儿把包袱儿科响,到下回说到这儿的时候,还得把包袱儿科响。这次抖响,下次抖不响,那就叫包袱儿不准。
九、要捧逗合
捧逗合是捧逗合作。甲为逗哏,乙为捧哏。甲乙二人要配合好,才能说好一段相声。过去学说相声,先学逗哏,老师给捧哏。由于段子是老师教,当然就配合得好。学会逗哏后,自然就知道什么地方需要捧哏说话了。抖包袱儿的迟疾顿寸,甲乙二人都要掌握好,才能抖响。抖包袱儿不能是光在逗哏这边,捧哏也很重要。捧哏掌握不好高矮音儿,逗哏的抖不响包袱儿,听众就不能哄堂大笑。捧哏的掌握好迟疾顿寸了,逗哏的没有掌握好快、慢,该慢说的,他快说了、抢话了,或者该快说的他慢说了、断气了,这样包袱儿都抖不响。所以说甲乙二人互相配合好,这是说好一段相声的关键。前辈艺人说:“搭伙三年,不火自赚。”这句话就是强调甲乙二人长期合作,即使不响大名,也能挣钱。甲乙二人长期合作,共同学习和钻研艺术,互相取长补短,演出后不断地总结艺术经验,就会配合得越来越好,就能在艺术上取得成就。
十、要风格新
相声表演艺术的风格、流派多种多样。不论哪种风格、流派,都要给观众清新之感。有成就的艺术家们,他们所说的段子和表演艺术,尽量与众不同,从而创立自己的独特风格艺术流派。初学者,先是按老师教的学习,学哪一种风格、流派的艺术,他使出活来就是哪一种风格、流派的艺术。然而他不应停留在所学的风格、流派艺术上,要继承流派,发展流派,要将所学的段子和表演风格加以改进创新,尽量与众不同,创立自己的独特风格和艺术流派。创立艺术风格、流派,不是一学就行,也不是说一两个新段子就成了。那要经名师指教,勤学苦练,勇于实践,刻苦钻研。更重要的是他绝不能离开时代的观众,因为相声是说给观众听的,观众对于艺术风格、流派欣赏不欣赏,起着决定的作用。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现代化的建设取得很大的成就,十一亿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有了物质生活享受以后,还要求精神上美的享受。人们所要求的美的享受是多种多样的。男、女、老、幼各有各的美的需求,你爱好这个,他爱好那个,各有各的爱好,各有各的情趣。有些青年艺术家就是适应当今时代观众的美的需求,创立了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艺术流派,这才到广大观众的欢迎。愿年轻的艺术家们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改革创新,不停留在一定艺术水平上,要不断地突破现有的艺术水平,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8. 相声表演技巧有哪些
相声表演技巧有哪些
相声艺术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无论专业队伍,还是业余队伍,都不断的扩大。有很多同志写信问我,怎样才能做一名相声演员,我在这里,简略地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1、做相声演员的条件
要想做一名相声演员,首先要具备会说普通话的条件,嘴、舌无甚生理毛病,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口齿伶俐吧!否则,不宜做相声演员。其次是嗓子要好,便于学唱,如果嗓子不好,只能说不能唱,也是演员本身的一个不足。再次是模仿能力要强,要善于模仿各种人物形体动作、各种人物语言、各种方言、各种声音。半天学不会一个动作,半天学不会一两句方言,是不适合做相声演员的。还有一点,就是接受能力要强,反映得快。初学相声的同志,恐怕最起码要具备以上四个条件。
2、做相声演员要有广泛的知识
相声艺术题材广阔,内容丰富。从大地上的一根草,到苍穹无垠的太空世界,从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到复杂尖锐的阶级斗争,家长里短,社会风气,自然科学,真是无所不包。我们需要多少知识,才能把它们反映出来呢?请看:
《天文学》需要你懂些天文知识。
《地理图》需要你懂些世界地理。
《八扇屏》需要你懂些历史知识。
《君臣斗》需要你懂些官场知识。
《大相面》需要你懂些"相法"知识。
《解学士》需要你懂些对联知识。
《戏剧杂谈》需要你懂些戏曲知识。
……
一段相声一个内容,一个相声演员需要很多知识,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老一代相声演员,大都是口传心授,有的没文化,不会写字,那是社会造成的。而今天,相声不单单是起到娱乐欣赏作用,更主要的是为四个现代化服务,讴歌新长征路上的新人新事,鞭挞一切不正之风,所以我们必须要有广泛的知识。
怎样才能具有广泛的知识哪?不说全懂吧,就是懂些,就需要学多少东西吧!一句话,靠学。博学才能多懂。要有广泛的爱好,要有广泛的兴趣。
第一重要的是文学知识。因为相声是讽刺文学,本身就需要有较丰富的语文知识,文字要精炼,语言要幽默。各种包袱就是文学中极特殊的句子,极特殊的结构。因此相声演员需要有较厚的文学底子,对古今中外的名着,甭说研究,起码要读过。像《东周列国》、《红楼梦》、《三国演义》,都要读几遍。外国的名着,果戈理的,莎士比亚的,高尔基的,都要有所浏览。
在文学中,尤为重要的是历史知识。因为在相声中经常出现一些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历史名词,历史事件。如果有这方面的常识,说起来就不陌生,自然、生动,比喻能得当,道理能说足。如说《珍珠翡翠白玉汤》,就要懂得点明代传说,常遇春、胡大海怎么闹法场,脱脱太师定计等故事,然后说道朱元璋走散。《交租子》就要有些清朝各种官衔的常识,才能懂得什么顶子、翎子、补子,多少品官大多少棒锣。只有懂,才能说得清楚,说得有感情。懂和不懂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其它象天文、地理、动物、植物、山川、河流、汽车、轮船、绘画、书法、音乐、舞蹈……都要懂点起码的知识。只有这样,当你遇到包括上面各种知识的段子,才不至于一窍不通。
世界上着名的喜剧大师卓别林先生是爱好广泛、知识渊博的。他骑马、滑冰、游泳、射箭、拳击、击剑、绘画、舞蹈……真是会得太多了。更使人钦佩的是,他有很多"绝技",象《舞台生涯》的"下叉",《摩登时代》的"溜冰"等。由于他的知识广泛,给他技术全面奠定的基础,所以能创造那么多使人喜爱的角色。
做一名相声演员更需要对什么都感兴趣,对什么都爱好,对哪行哪业都要懂点基本常识。这样,你无论说到哪一方面,一张嘴就不外行,观众听着亲切。
3、做相声演员要善于观察生活
相声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好坏,除了决定于技术水平高低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演员生活底子薄厚。因此相声演员要善于观察生活。
相声的题材大都是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情,相声是和人民生活紧紧相连的。我们看看传统相声,都是反映旧社会的黑暗,人们的痛苦,社会的风气……差不多哪个故事都有生活原型。打倒"四人帮"以后的'相声,都是我们亲身经受的有典型意义的各种实事,群众爱听。这就更有力地说明,相声是离不开生活的,这样它才不愧称为匕首和尖刀,才能发挥它的及时、灵活、尖锐、深刻的战斗作用。
既然相声和生活这样息息相关,作为相声演员,要不去观察生活怎么行哪?所以,我们必须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当中汲取营养。像打鱼那样,猎取我们需要的东西。
生活当中有千千万万件事情,不是哪件对我们都有用的。我们的网要往有鱼的地方撒。这个鱼,就是我们需要的。简单地说,我们就是要观察生活当中那些有意思的事情。如典型人物,典型动作,典型事件,流传的故事,生活当中的小笑话等。我们到了百货商店,就要观察服务态度好的服务员怎样对待顾客,态度不好的怎样对待顾客?结婚的夫妇买东西什么神态,未婚夫妻买东西什么神态?诚心买东西的什么样?逛商店的什么样?小孩买东西怎么掏钱?老太太买东西怎么掏钱?或者临时还会发生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都要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旦需要表演那些人物,脑子里有,马上就可以拿出来。走在马路上,多留神各种人物的走路姿态。老头怎么走?小伙子怎么走?工人怎么走,知识分子怎么走,都有他的特点。在会场听报告,爱听得什么样,不爱听的什么样?科长报告什么动作,处长什么动作,局长什么动作……坐电车什么样,坐火车什么样,坐轮船什么样等等,到处是素材,到处是"模特儿"。生活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们在剧场看到相声演员学这个,学那个,学的真像,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其实那一个不是从生活中观察来的呢?
;9. 说相声有哪些技巧
相声的主要艺术手段就是逗笑。因此没有"包袱"就不成其为相声。笑,应该是有褒贬的笑,有爱憎的笑。要使笑者有所感奋,有所启发,有所醒悟,有所警惕。不能只是哈哈一笑,开开心而已。说笑话贵在自然。应该做到"我本无心说笑话,谁知笑话逼人来"。写相声、说相声也是这样。除了要端正创作态度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知识,不断探索"包袱"产生的规律,用自然、健康的笑声,去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包袱"应从相声中一些引人发笑的喜剧因素中产生。它必须真实地反映生活,运用精练、概括的语言,巧妙安排的结构和前后呼应的情节等各种手段,产生艺术上的效果。 "包袱"必须风趣而不粗俗,幽默而不油滑,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脱颖而出,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演员也要善于标新立异,不拘泥于老一套。
组成"包袱"的十种手法
在相声中安排"包袱",要善于借鉴传统技巧,不断推陈出新,适应时代的需要。组成"包袱"的手法很多,最主要的有重复、否定、反常、错觉、双关、夸张、打岔、曲解、谐音、争辩等十种。
(1)重复法
把矛盾的假象重复三遍,第四遍时巧妙地加以突变,揭示事物的真象。例如《友谊颂》: 甲:外国能听懂相声吗? 乙:听不懂没关系,有翻译呀!(为制造假象铺垫) 甲:噢!一个演员旁边站一个翻译,说一句,翻一句?乙:那多好哇! (继续铺垫) 甲:现在我们开始说段相声。 乙:威诺比根,柯劳斯套克。(第一遍) 甲:相声是中国的民间艺术。 乙:柯劳斯套克,耶包克阿特齐洽纳。(第二遍) 甲:相声这形式,形式活泼,战斗性强。 乙:伊太斯来夫,力安密勒腾特。(第三遍) 甲:这个形式是绱鞋不使锥子--真(针)好!狗撵鸭子--呱呱叫。乙:这…… 甲:翻哪! 乙:我翻不过来了,俏皮话怎么翻哪?!(第四遍抖"包袱") 这种手法演员称它"三番四抖"。
(2)否定法
表里不一的人,说一套,做一套,经常自我否定,不能自圆其说。例如《买佛龛》: 乙:年轻人说什么? 甲:"大娘,上街了,买佛龛了啊!"这不是句好话吗? 乙:啊! 甲:老太太不愿意听啦!"年轻人说话没规矩。这是佛龛,能说买吗?得说请!" 乙:请。 甲:"大娘,我不懂,您那个多少钱请的?"“就这么个破东西他妈的八毛!” 乙:怎么…… 甲:一心疼钱骂上啦!
(3)反常法
把违反常规的事物,按照符合常规来讲。例如《爱优点》: 甲:两个人谈恋爱都是爱对方的优点。 乙:那是啊! 甲:男方向女方征求意见都这么说:"小张,我们俩接触这么长时间了,你谈谈还有什么意见吗?" 乙:征求意见。女方怎么说?甲:"我没什么意见了,我很喜欢你,我感觉你有很多优点值得我学习,你品行端正,办事认真,尤其喜欢你的是你肯帮助人,能做到舍己救人,大公无私。" 乙:这多好哇! 甲:有专爱对方缺点的吗? 乙:没听说过。 甲:男方征求意见:"小张,你究竟爱我哪点呢?" 乙:小张说什么? 甲:"爱你那点儿?第一,我爱你会说谎话,我们认识这么长时间,你一句真的没有!" 乙:嚯! 甲:"第二,我爱你胆子大,谁的钱你都敢偷。" 乙:瞎! 甲:"尤其最爱你的是你不讲卫生,三个月不洗一回脚。" 乙:没听说过。
(4)错觉法
由于错觉而造成误认为正确的假象。例如《女队长》: 甲:我领着记者出了村,老远就看见戴红边草帽的了。 乙:那就是你爱人。 甲:我赶紧跑过去:"桂英!记者找你说说,桂……大爷!" 乙:为什么叫大爷? 甲:留着两撇胡子哪!
(5)双关法
一语双关,产生误解。例如《老站长》: 乙:你家住哪? 甲:河北上海。 乙:河北上海? 甲:啊!河北省上游公社海子大队。河北上海。 乙:这谁听得懂啊!
(6)夸张法
按事物发展的规律,予以夸张分析。例如《哭笑论》: 甲:常言说笑一笑少一少。 乙:不,应该是笑一笑十年少。 甲:一笑就年轻十岁,那谁还敢听相声。 乙:怎么不敢听啊?甲:你今年多大岁数? 乙:四十。 甲:笑一回剩三十,笑两回剩二十,笑三回剩十岁,说什么也不敢再笑了。 乙:怎么? 甲:再一笑没啦!来的时候骑着自行车,走时候抱走啦!剧场改托儿所啦!("包袱")
(7)打岔法
用打岔的手法,故意岔说,使人发笑。例如《赛足球》: 乙:这场我来表演。 甲:表演赛,那可精采呀!是单打还是双打?乙:谁打呀? 甲:我跟你对付一盘儿,让你先开球。 乙:开球?!我会弹球儿。 甲:弹,你弹过来我给你挡回去。 乙:我得接的着啊!甲:接不着,那算出界,你先输一分。("包袱") 乙:这就一分呀?你先等等吧!甲:等等,出去了,又输一分。("包袱") 乙:嘿!怎么叫我碰上啦! 甲:碰上啦?!那叫不过网,又输一分。("包袱")
(8)曲解法
把人们熟悉的一些普通知识,故意加以曲解歪讲。例如《诗歌与爱情》: 乙:诗经上"君子好逑"这句还真听懂了。 甲:怎么讲? 乙:凡是君子人都好踢足球。("包袱") 甲:那……"窈窕淑女"呢? 乙:那时候他们踢的不好,净输(淑)给女的。("包袱") 甲:你这都什么呀?
(9)谐音法
对同音词巧妙运用,可以妙趣横生。例如《棒打与溺爱》: 乙:小孩儿们住哪儿啦? 甲:都在河边"公馆"里住着呢。 乙:公馆? 甲:……嚯,还真不错,一排四间,上下两层。乙:简易楼房? 甲:洋灰管子。 乙;那叫公馆哪? 甲:管子是谁的? 乙:公家的。 甲:公管(馆)嘛!("包袱") 乙:嘿!
(10)争辩法
固执己见,强词夺理,穷追猛问,振振有词。例如《小抬杠》: 乙:听相声好处大啦! 甲:噢!能免三灾去八难,虱子不叮,虼蚤不咬,耗子不来,没钱来钱,没面来面,不渴不饿,不病不愁。("包袱") 乙:没有那么大好处,有点小好处。 甲:给我买双鞋?乙;不管买东西。 甲:那还有什么好处啊? 乙:比如您,心里有点不痛快。 甲:我干嘛不痛快呀! 乙:比方说您心里有点烦。 甲:我不烦哪! 乙:您有点儿别扭。 甲:我跟谁别扭哇? 乙:我哪儿知道哇!("包袱")您来到这儿进了门一听相声,把这碴儿可就忘了。 甲:噢!是这么回事,那我听完了一出门儿,又想起别扭事儿来了怎么办?! 乙:那……你就别走啦!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笑是一把火,它可以把一切肮脏污秽的东西烧掉。"相声"包袱"的作用正是这样。
相声艺术结构
一段完整的相声由四个部分组成,既“垫话”、“瓢把儿”、“正活”和“底”。“垫话”,就是开场白。它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作用是一样的,就是招揽观众,稳定情绪。有的垫话像跟观众聊天,聊的内容是大实话,艺术术语叫做“题外话”,为的是博取一笑,以便转入“题内话”,转入“正活”更方便些。新相声的“垫话”以“题内话”居多。“瓢把儿”,就是由“垫话”转入“正活”的过度部分。“底”,又叫“攒底”,就是一段相声的结尾。这个“底”无疑是最强烈的“包袱”,把整段相声推向高潮,在笑声中结束了相声。
10. 相声演员的基本功都有哪些呢
相声演员的基本功,说学逗唱4门本门功课,但这4门功课想全面发展很难,就自己的了解来说,现在整个相声界敢说自己数学都唱样样精通的没几个。而且真的论到这方面的基本功的话,也没有几个是都没问题的,但每一个能真正火起来的相声演员都有一些自己擅长的东西。
现在很多年轻的相声演员还缺乏舞台上面表演的经验,有那么几个作品看起来还过得去,但创作的能力以及专业功底之类的还是备受质疑的,但没关系,自己觉得很多年轻的演员有自己突出的东西就够了。只要愿意潜下心来去学去创作,现在才二三十岁的年纪,过10年20年一定能有一番自己的成就,有一番年轻时候网络的争议这是必不可少的,现在很多老一辈的艺术家年轻的时候也有争议,有质疑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