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
德育原则
(重点指数:4星,常考题型:选择题、简答题)
方向性原则
德育工作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将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
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思想品德发展的实际现状,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长善救失原则(又称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既要通过集体的力量教育个别学生,又要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集体,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地统一起来。
(马卡连柯平行管理的思想)
疏导原则(循循善诱原则)
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灵活施教原则)
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德育方法
(重点指数:4星,常考题型:选择题)
说服教育法
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使其明辨是非,提高其思想认识的方法。
榜样示范法
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指导实践法(又称实际锻炼法)
是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际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炼和考验,以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
情感陶冶法
教育者自觉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品德评价法
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督促其不断进步的一种方法。
品德修养指导法(又称个人修养法)
是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品德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的德育方法。
包括:学习、自我批评、座右铭、自我实践体验与锻炼等
Ⅱ 德育原则与方法
(1)方向性原则。方向性原则是社会主义学校德育的根本原则,它要求学校德育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这个原则是由社会主义学校德育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我们要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学校要培养“四有”、“两热爱”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必须坚持方向性原则。(2)知行统一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言行一致的人。(3)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原则。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依靠和发扬学生积极向上的一面,限制和克服学生消极落后的一面,长善救失、因势利导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优点和缺点、先进和落后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就是这种矛盾斗争转化的结果。德育的规律决定了发扬优点与克服缺点必须同时进行。(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把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学生个人的尊重、信任和爱护结合起来,使教师的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严格要求是指教育者按照党和国家规定的标准,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和教育。尊重学生就是热爱学生,是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护和关怀。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他们的自尊心,相信他们的能力。(5)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培养学生集体的过程中,通过集体的形成教育每个学生,又通过每个学生的进步促进集体的巩固和发展,把培养集体与针对不同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统一起来。要培养坚强的集体,就要依靠集体,培养、教育和健全学生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关心集体,自觉地为实现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而严格要求自己。通过集体建立全班的规章制度,培养良好的班风,以影响集体的每一个成员。教师要把集体当作教育的主体,先向集体提出要求。引导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自由与纪律的关系、民主与集中的关系。通过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学会处理各种关系。要加强个别教育,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6)正面教育和积极引导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和积极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要向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思想认识入手,启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进步。贯彻正面教育和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应做到以下几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积极因素,及时教育指导。在德育中要摆事实,讲道德,要以理服人。培养典型,树立榜样。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7)教育与学生年龄特征相一致的原则。教育与学生年龄相一致的原则是指为了达到德育的预期效果,教育者应使教育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等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适应,使每个学生品德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中小学生的发展大致经历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这几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都各有特点,教育者必须研究掌握这些特点,特别要掌握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等方面的特点,从而使德育要求、内容和方法在保持系统性的同时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才能使德育取得较好的效果。
Ⅲ 德育原则和方法
德育原则有: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原则、长善救失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德育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德育原则(principlesofmoralecation)是指思想品德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要求。德育规律的体现,受德育目的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制约,古今中外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体现一定阶级、民族和文化的特点。是制订德育计划,选择德育内容、方法和组织德育过程的依据。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孟子提出言行一致、因材施教、以身作则、长善救失、笃志、自省、锻炼意志等原则。宋代朱熹主张知为先,行为重,积极教育与消极预防结合。
Ⅳ 德育的八个原则是什么
1、导向性原则: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德育目标要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
2、疏导原则: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表扬激励、正面教育,肯定学生的进步。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者要有责任感,尊重、关心爱护学生,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
4、知行统一原则:理论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认识,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评价学生坚持知行统一,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想结合的原则:坚持正面教育,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要一分为二、全面分析、客观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发挥教师集体作用,争取家长、社会的配合,保持德育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衔接工作。
8、因材施教原则: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根据年龄特征有计划进行教育。
(4)如何提出道德教育原则和方法扩展阅读:
德育作为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德育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历史性。德育在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
德育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政治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的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
我国德育是一种涵盖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大德育”。然而,品德的发展,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政治觉悟的提高,各属于不同层面的问题,其过程机制相差甚大,不能以一样的手段、方法,通过一样的途径,遵循一样的原则,来实施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
Ⅳ 德育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
中西德育原则
目录
1摘要
2基本信息
3德育原则
导向性原则
疏导原则
结合原则
连贯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因素原则
实践结合原则
教育原则
正面教育原则
共产主义原则
4中西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principles of moral ecation)是指思想品德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要求。德育规律的体现,受德育目的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制约,古今中外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体现一定阶级、民族和文化的特点。是制订德育计划,选择德育内容、方法和组织德育过程的依据。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孟子提出言行一致、因材施教、以身作则、长善救失、笃志、自省、锻炼意志等原则。宋代朱熹主张知为先,行为重,积极教育与消极预防结合。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德育原则
外文名
principles of moral ecation
定位
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遵循的要求
反映
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
德育原则
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德育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导向性原则是德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因为学生正处在品德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的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们又年轻,缺乏社会经验与识别力,易受外界社会的影响。学校德育要坚持导向性原则,为学生的品德健康发展指明方向。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 基本要求是: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相结合起来。
疏导原则
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疏导原则的 基本要求是: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结合原则
进行德育要把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贯彻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的 基本要求是: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②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③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连贯性原则
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的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的 基本要求是:①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②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③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因材施教原则
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 基本要求是:①针对学生的特征进行有区别的教学;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因素原则
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贯彻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的 基本要求是:①“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②长善救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③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修养。
实践结合原则
进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他们言行一致。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 基本要求是:①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并联系实际进行传授;②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运用知识于实际的能力;③要教育学生懂得理论来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的道理;④要注意补充乡土教材,联系当地实际。
教育原则
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贯彻在集体中教育原则的 基本要求是:①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集体而努力;②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③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教育。
正面教育原则
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以说服教育为主,积极疏导,启发自觉,指明方向,从提高认识入手,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
贯彻正面教育原则的 基本要求是:①坚持正面启发,积极疏导;②要以正面的榜样和事例教育学生;③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
共产主义原则
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把无产阶级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对学生的德育要同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联系起来。
贯彻共产主义方向性原则的 基本要求是:①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②教师在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必须具有科学性;③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结合时代的特征和社会发展的趋势;④要把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方向的教育与学生日常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中西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是人们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在中外教育史上,许多教育家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代表一定的阶级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德育原则。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丘很重视循循然善诱人” (《论语·子罕》);对人不仅“听其言”,更重视“观其行”(《论语·公冶长》);而且采取因材施教、以身作则等原则。孟轲特别强调意志的锻炼和培养,主张一个人要有作为,须经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的刻苦磨炼。荀况重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提出“居必择乡,游必就士”,以“防邪僻而近中正”(《荀子·劝学》)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是中国古代德育的重要原则,《学记》早就指出“禁于未发之谓豫”。后来(见程颢、程颐)也说“以预为先”朱熹主张知先行重,认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熹语类辑略》)王守仁在儿童教育方面,要求教育要顺应儿童的性情,像时雨春风之于花木一样,“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颜元、戴震等反对宋明理学,都强调实行、实用等实践原则。
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很重视道德和道德教育,他针对当时诡辩派的言行不一,崇尚空谈,提出了“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主张心口一致,表里如一的原则。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就是美德”,但他反对教给学生现成的道德知识,主张通过师生问答、争辨,启发学生自己从问答中得出结论,作为德性涵养的原则。17世纪英国教育家J.洛克提出“自然后果”原则,强调受教育者在自己的行为后果中自动对行为加以调节,反对教育的外力干涉。这条原则,后来被法国思想家J.-J.卢梭、英国教育家 H.斯宾塞和意大利教育家M.蒙台梭利所采用。18~19世纪,瑞士教育家J.H.裴斯泰洛齐倡导爱的教育,他在《林哈德和葛笃德》(1781~1787)里描述葛笃德本着“慈母之心”教育孩子,使儿童受到感动。德国教育家J.F.赫尔巴特提出寓教育于教学之中,称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他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品格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20世纪,美国教育家J.杜威强调从学校的社会化活动中进行道德教育的原则,反对设置道德课程进行直接道德教学,主张德育中批判的、探讨研究的精神,强调在教学中发现什么是正确的,而不是习惯于一套已知的道德原则。杜威的这个思想,对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校中的德育仍产生着影响。
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马卡连柯提出的在集体中通过集体进行教育,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以及结合生产劳动进行教育等都是社会主义社会学校进行德育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
中国现在学校德育的原则,是根据社会主义社会德育的性质、任务,在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包括教育史上有益的经验)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力求反映学校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现在教育界比较公认的德育原则有:共产主义方向原则,知行统一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疏导原则,集体教育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教育影响连贯性和一致性原则,以身作则原则等。
德育原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贯穿于整个思想品德教育的始终。德育原则不是凝固不变的,它将随着人们对德育过程规律认识的加深和教育实践的发展而日益丰富和发展。
免责声明
头条网络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头条网络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email protected]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头条网络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ke.com。
意见反馈
©2020 ke.com
Ⅵ 简述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德育的原则和方法主要就是德智泉美劳,我们在教育的同时,要注重孩子的道德品质的教育品质,优先体育也很重要,孩子的身体健康,排在第一位
Ⅶ 德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德育原则
(重点指数:4星,常考题型:选择题、简答题)
方向性原则
德育工作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将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
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思想品德发展的实际现状,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长善救失原则(又称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既要通过集体的力量教育个别学生,又要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集体,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地统一起来。
(马卡连柯平行管理的思想)
疏导原则(循循善诱原则)
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灵活施教原则)
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德育方法
(重点指数:4星,常考题型:选择题)
说服教育法
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使其明辨是非,提高其思想认识的方法。
榜样示范法
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指导实践法(又称实际锻炼法)
是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际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炼和考验,以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
情感陶冶法
教育者自觉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品德评价法
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督促其不断进步的一种方法。
品德修养指导法(又称个人修养法)
是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品德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的德育方法。
包括:学习、自我批评、座右铭、自我实践体验与锻炼等
Ⅷ 德育的原则与方法
德育原则是根据德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学校德育原则是根据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在系统总结社会主义德育实践经验基础上,批判地继承、吸收、借鉴历史上德育原则的有益经验,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德育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关系,揭示出德育过程的客观规律,从而制订出正确处理和解决德育过程中基本矛盾关系的实际工作要求。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②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③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Ⅸ 结合德育原则,德育方法和你的学习经历,应如何对学生进行学校道德教育
【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德育教育有方向;
2、疏导性原则:因势利导,讲明道理,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尊重信任,严格要求;
4、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相结合原则:家校一致;
5、因材施教原则:注重个别差异,采取不同措施;
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7、长善救失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8、知行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