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质谱法
分子结构的鉴定----------红外光谱法 核磁共振氢谱法
❷ 实施《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教学要注意哪些问题
(1)明确模块设置目的 物质结构理论揭示了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有助于人们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预测物质的性质,为分子设计提供科学依据。高中课程标准中设置“物质结构与性质”课程模块,是针对那些对于化学特别感兴趣、具有较好理科学习基础、将来准备报考化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开设的,旨在帮助他们进一步丰富物质结构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程模块的学习,学生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n 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n 进一步形成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n 能从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视角解释一些化学现象,预测物质的有关性质;n 在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过程中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2)注意教学内容的衔接如何在初中化学与高中必修化学关于物质结构和性质的理论基础上,考虑学生的知识经验与化学学科的发展,进一步认识最基本、最核心的物质结构理论,使学生初步建立起与现代化学以至现代科学相适应的微观物质研究的科学思想,为学生未来在化学学科领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这是该模块教学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学生通过初中化学与高中必修化学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原子的微观结构,结合有关的实验事实和数据认识了元素周期律,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以及化学键的涵义等关于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基本知识。因此,本课程模块要在上述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以微粒之间不同的作用力为线索,侧重研究不同类型物质的有关性质,主要设置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研究物质结构的价值”四个主题。(3)把握课程模块教学要求本模块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若只是把艰深的理论知识堆积起来,不仅会使学生望而生畏、逐渐失去学习兴趣,也会导致学生的理解困难,无法落实标准中的课程目标。要关注学生的认识水平,注重抽象概念与具体实例相联系,尽可能通过直观模型和模拟活动增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实质性理解。各主题的教学建议如下。①“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主题的教学建议在义务教育初中化学和高中必修化学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原子核的结构和核外电子排布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来解释有关的化学反应过程。“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主题主要选择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原子结构的构造理论,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元素的电离能、电负性,原子核外电子的跃迁等内容,旨在让学生理解原子结构的微观本质,进而理解元素的性质表现。本主题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核外电子的运动情况,从能级的角度来看待核外电子的排布,并在了解电离能和电负性的前提下,用新的观点来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和相应的化学反应原理。为了促进学生的理解,可以让学生讨论元素周期表中各区、周期、族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及其与主族元素电离能变化的关系,在讨论的过程中形成对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整体认识;可以查阅有关元素电负性资料,解释元素“对角线”规则,并通过实例予以说明;通过让学生观看原子吸收和发射光谱分析的影像资料,促进学生对核外电子跃迁的理解。②“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主题的教学建议“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主题通过对物质中不同类型的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的剖析,使学生认识到,化学键的性质集中反映了物质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决定作用。原子之间的键合作用以及化学键的破坏所引起的原子重新组合是最基本的化学现象。弄清化学键的性质和化学变化的规律不仅可以说明各类反应的本质,而且对化合物的合成起指导作用。学生在高中必修化学中已经初步认识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了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本主题可在此基础上,深化学生对离子键和共价键的理解,了解衡量离子键强弱程度的标志,知道共价键的主要类型及其性质,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的具体实例,增进对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基本观念的理解。在教学中可通过制作各种晶体的结构模型,并组织讨论,使学生了解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和金属晶体的基本特征,并解释有关物质的性质;可结合典型实例让学生了解手性分子、等电子原理等的应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之更全面地理解化学键与物质性质的关系,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③“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主题的教学建议学习了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后,为进一步深化微粒之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这一理论知识,有必要向学生介绍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的关系,让学生澄清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之间的区别,理解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的性质、状态等的影响,使学生形成更为完整的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观念,并能解释一些化学现象,预测物质的有关性质。此外,氢键也是分子间作用力的一种,但它又有一定的特殊性,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氢键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这一主题应多开展讨论活动,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加深认识、深化理解,实现微观与宏观的统一,体会化学这门自然学科完美地将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独特魅力。④“研究物质结构的价值”主题的教学建议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不仅有利于人类真正理解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更有助于新元素、新物质的发现和新理论的创设。在本主题的学习中,学生会更为清晰地认识到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意义,了解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实验方法和手段、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初步认识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通过阅读或收集化学发展史和科学家在物质结构探索方面的资料,在交流讨论中真切地体会研究物质结构的价值,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学生不但要掌握关于物质微观结构的具体知识(如构成物质的微粒,微粒间的作用,各种晶体的性质等),还要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种从微观结构推断宏观性质的观念,形成从事物的内在本质来着手探测外在表象的思想,并让学生形成从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总结规律,从规律中预测新知的能力。这种观念和方法论上的东西,不仅可以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更为学生以后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4)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式“物质结构与性质”课程模块知识的逻辑性较强,理论抽象程度比较高,在教学时根据其内容特点应采用以学科知识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突出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在呈现方式上要重视直观模型的运用,增进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物质的微粒性认识和微观角度的核心是理解微粒作用观,微粒作用观可以统领化学学习,可以有效地丰富学生的微观认识,并能够指导学生对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理解和研究。因此,在教学时,应以微粒及微粒间的作用力为主线。首先以原子为微粒的第一水平,讨论原子内部的结构特征;然后以微粒间相互作用的内容为第二水平,重点讨论化学键等有关内容;在此基础上,专门讨论物质的聚集,以微粒的种类、微粒间相互作用力的种类以及微粒的聚集程度为这部分内容的线索。要注意将概念与实例相联系,采用宏观现象和事实、微观模型和描述、化学符号表征相结合的方式,降低抽象概念的学习难度。本模块有丰富的科学史素材,如道尔顿的原子学说,阿伏加德罗分子学说,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惰性气体的发现,玻尔的原子结构理论等。在教学中要重视科学发现史的内容,使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发现的背景和过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启迪学生的思维,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内容主要是讨论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较为抽象,在化学基本理论的学习与应用上的要求比其他模块要高。在讲解时应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要紧密联系学生己有的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经验与知识,尽可能通过化学实验或引用实验事实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还要利用各种模型、图表和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5)选择有效的评价策略。“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重在突出化学学科的基本观念、核心概念和基本的思想方法,其知识的学科性和逻辑性较强,适宜采用纸笔测验为主的评价方法。纸笔测验要努力创设引起学生兴趣和联系实际的情境,加强试题的综合性、探究性和开放性。为了探查学生对微观知识领域各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的理解,可以采用概念图技术。例如对于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分子、离子)、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以及物质的聚集形式(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这些概念之间的层级关系以及逻辑联系,就可以让学生来画概念图,以此来检测学生对微观结构知识的掌握情况。由于这部分内容较抽象,所以在测评时还要注意和实际相结合,设计一些探究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自己记录在探究过程中的进步和体会,教师在此过程中通过观察和面谈对学生做出评价,做到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❸ 如何通过化学结构式判断其物理属性
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表示各种物质的化学组成的式子,包括分子式、实验式、结构式、示性式等等.
结构式是表示物质里原子的排列顺序和结合方式的化学式.用—、=、≡分别表示1、2、3对共用电子;用→表示1对配位电子,箭头符号左方是提供孤对电子的一方,右方是具有空轨道、接受电子的一方.
结构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真正的分子结构和性质,但不能表示空间构型,如甲烷分子是正四面体,而结构式所示的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却都在同一平面上.
确定一个化合物的结构是一件相当艰巨而有意义的工作.测定有机化合物的方法有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化学方法是把分子打成“碎片”,然后再从它们的结构去推测原来分子是如何由“碎片”拼凑起来的.这是人类用宏观的手段以窥测微观的分子世界.50年代前只用化学方法确定结构确实是较困难的.例如,很出名的麻醉药东莨菪碱,是由植物曼陀丹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生物碱,早在1892年就分离得到,并且确定其分子式为C17H21O4N.但它的结构式直到1951年才肯定下来.按照现在水平来看,这个结构并不太复杂.近年来,应用现代物理方法如X衍射、各种光谱法、核磁共振谱和质谱等,能够准确、迅速地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大大丰富了鉴定有机化合物的手段,明显地提高了确定结构的水平.
分子结构包括了分子的构造、构型和构象.构造是分子中原子成键的顺序和键性.以前叫做结构,根据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的建议改为“构造”.表示化合物的化学式叫做构造式.
由于有机化合物中存在着同分异构现象,因此一个分子式可能代表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不同结构的物质.在这种情况下,知道了某一物质的分子式,常常可利用该物质的特殊性质,通过定性或定量实验来确定其结构式.
结构式不同而化学式相同不一定是同一种物质,其性质也往往不一样吗.比如各种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化学式相同,但是结构式不一样,就显示出性质的差异.更不必说相同化学式的不同类物质,比如甲醚和乙醇的分子式均为C2H6O,但其结构不同.
❹ 简述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步骤与方法。
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说明含有不饱和键。
能与硝酸银的氨溶液发生反应,说明是端炔。
然后就明了了。
C4H6,含有1个三键,或者2个双键。
A含不饱和键,并且含有端炔结构。
则A是 CH≡C-CH2-CH3 1-丁炔
B含不饱和键,并且不含有端炔结构。
则B是 CH3-C≡C-CH3 2-丁炔 ,或 CH2=CH-CH=CH2(有顺反异构,顺丁二烯、反丁二烯)
❺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有什么关系
有机化合物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应结构。
比如
醛类
物质,正因为含有
醛基
,因此具有较强的
还原性
,可以跟氧化剂反应,强的比如氧气,把醛基氧化为羧基,
醛基也可以使酸性
高锰酸钾
褪色。
醛基还可以与弱的氧化剂比如,新制的
氢氧化铜
,
银氨溶液
❻ 天然药物化学中生物碱的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检识鉴定
结构类型:由于生物碱的种类很多,各具有不同的结构式,因此彼此间的性质会有所差异。但生物碱均为含氮的有机化合物,总有些相似的性质,生物碱具环状结构,难溶于水,与酸可以形成盐,有一定的旋光性和吸收光谱,大多有苦味。呈无色结晶状,少数为液体。生物碱有几千种,由不同的氨基酸或其直接衍生物合成而来,是次级代谢物之一,对生物机体有毒性或强烈的生理作用。
理化性质:一般为无色,不论生物碱本身或其盐类,多具苦味,有些味极苦而辛辣,还有些刺激唇舌的焦灼感。大多呈碱性反应。但也有呈中性反应的,如秋水仙碱;也有呈酸性反应的,如茶碱和可可豆碱;也有呈两性反应的,如吗啡(Morphine)和槟榔碱(Arecaadine)。大多数生物碱均几乎不溶或难溶大多数生物碱含有不对称碳原子,有旋光性,多数呈左旋光性。只有少数生物碱,分子中没有不对称碳原子,于水。能溶于氯仿、乙醚、酒精、丙酮、苯等有机溶剂。也能溶于稀酸的的水溶液而成盐类,在常压时绝大多数生物碱均无挥发性
提取分离:生物碱-水或酸水提取法
1)根据生物碱与酸成盐后易溶于水、难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的性质。
2)生物碱若具有一定碱性,在植物体内都以盐的形式存在,故可采用水或酸水提取中华医学学/习网搜集整理。
3)生物碱多以有机酸盐的形式存在,对水的溶解度较小,所以多选用无机酸水使植物体内的生物碱大分子有机酸盐转变成小分子无机酸盐,而增大其在水中的溶解度,故多用酸水提取。
4)常用0.1%~l%的硫酸或盐酸溶液作为提取溶剂,采用浸渍法或渗漉法提取,个别含淀粉少者可用煎煮法。
5)缺点:此法比较简便,但提取液体积较大,浓缩困难,而且水溶性杂质多,需进一步采用下列方法纯化和富集。
1.阳离子树脂交换法
生物碱阳离子,能与阳离子交换树脂发生离子交换反应,被交换到树脂上。
操作:含有总碱的酸水提取液通过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柱,使生物碱阳离子交换到树脂上,而非生物碱化合物则流出柱外,用中性水或乙醇进一步洗除柱中的杂质中华医学学/习网搜集整理。
①碱化后用氯仿或乙醚提取:将交换后的树脂晾干,用氨水碱化至pH值为l0左右,使生物碱从树脂中游离出来,再用氯仿或乙醚等有机溶剂回流提取,回收溶剂即可得到总生物碱。
②碱性乙醇洗脱中华医学学/习网搜集整理。
③ 酸水或酸性乙醇洗脱。
2.萃取法
酸水提取液碱化,使生物碱游离,如沉淀,则滤过即得;如不沉淀,可以适合的亲脂性有机溶剂萃取,回收溶剂,即得总生物碱。
一般来说,酸水提取,碱水沉淀是通用的方法,再找合适的溶剂将沉淀中的生物碱提取出来,就可以了。酸水中酸的量视生物碱的多少而定,一般都需要过量一些。
醇提取液
│
↓浓缩
浸膏
│
│酸水溶解
┌——————┴———————————┐
↓ ↓
不溶物 酸水液
(非碱性脂溶性杂质) │
│碱化,亲脂性有机溶剂萃取 [用氢氧化钠调节到PH=10 ] ┌———┴———┐
↓ ↓
有机溶剂层 水层
│
│浓缩
↓
总生物碱
鉴别:1物性测 定 测定化合物的溶沸点、 比旋光度等物理参数 , 与 已知生物碱的物理参数进行 比较
2化学降解反应 为经典的结构测定方法, 将分子降解为几个稳定 的碎片 , 它们通常是一些比较易于鉴别或可通过合成 证明的简单化合物, 然后按降解原理推导出原来可能 的化学结构
3氧化 反应 是一种应用于生物碱结构研究的方法, 即通过将 化合物氧化裂解成小分子化合物推知该化合物环状 结构的类型和取代基的种类及位置。
4滴定法的原理是酸碱中和反应 。人工滴定法是 根据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指示滴定终点, 然后 目测标准 溶液消耗体积, 计算分析结果。自动电位滴定法是通 过 电位的变化 , 由仪器 自动判断终点。滴定法简 便、 经济、 快速, 但相对标准偏差较大。
5紫外吸收光谱法
6红外光谱 法
7质谱 法
8核 磁 共振谱
9高 效 液 相 色谱 法
气 相 色谱 法
超 临界 流体 色谱
毛细管电泳法
❼ 测定化合物结构的方法有哪些,并举例说明(重点是举例)
测定化合物结构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是这么几种:
1)红外光谱。最常见,也非常重要,红外光谱就像一个化合物的指纹,每个化合物都有不同的红外光谱,现在很多大公司采购原料都测试红外,防止掺假。
2)质谱。最重要的鉴定化合物结构的方法。红外就像指纹,质谱就像刷脸,一看脸,就大体上知道这人是谁了,因此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都是和质谱进行联机,也就是说的色质联机,用于鉴定化合物。
3)核磁共振。最常见的氢核磁、C核磁、硅核磁和铝核磁,是测定化合物结构必不可少的。
4)其它还有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等,也能够鉴定化合物的特定基团。
❽ 如何进行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实验探究
通过化学实验开展探究性学习,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必须依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来确定探究课题,特别是依据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来选择适当的探究课题。根据我们开展探究性教学的体会,在服从课题探究的原则基础上,我们通过以下几个阶段进行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
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观察物质的外观属性到 预测物质的性质到实验观察到 解释及结论。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发现问题
钠单质很软,可以用小刀切割。切开外皮后,可以看到钠具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很快就会被氧化失去光泽。钠的密度是0.97g/cm3,比水的密度小,比煤油密度大,钠的熔点点是97.81℃,沸点是882.9℃。钠单质还具有良好的延展性,硬度也低。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很容易失去,所以有强还原性。
根据钠的物理性质和它的原子结构可以推测它可以和能够和大量无机物,绝大部分非金属单质反应和大部分有机物反应。
1)钠为活泼金属,活泼金属能与酸反应原因酸能够电离出氢离子,而水也能够电离出氢离子,故其也可以和钠反应,生成氢气和碱
2)从类别上分析 钠为金属能够和氧气反应生成相应的氧化物
例如: Mg与O2反应生成MgO
3) 从组成上看,过氧化钠为金属氧化物,活泼金属氧化物能够和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相应的碱和盐
预测: 过氧化钠能够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设计实验
1) 钠与水的反应
2) 钠与氧气的反应
3)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4) 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
二、体验合作学习,获得正确认识
通过探究性分组实验,教师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或创设条件,让学生自己对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整理分析,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在此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的情景中,认真操作、仔细观察、积极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探究性分组实验教学,教师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选择和设计合适的分组探究的内容。探究的内容要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探究热情。
2.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由于分组探究性实验教学是一种新型的实验教学方式,学生有知识、能力和经验,对仪器和药品的了解情况,预习与否,纪律情况以及学校资源和条件,教师本身对探究实验的了解和挖掘情况等方面都可能会影响到实验的进行情况。
3.把握探究过程。探索过程中的各方面,都要受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发展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等的制约。因此在实施探究性分组实验时,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能力水平,对学生做适当的指导。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还应设法激趣,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变“要我探究”为“我要探究”。教师应抓住机会,适时地与各小组进行交流,掌握学生的问题、倾听他们的想法,适时地评价他们的探究情况,并作适当的个别指导。
4.引导学生做好实验记录。认真记录实验数据、实验现象,便于学生作数据处理、实验分析和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质。
三、在实践中应用,获取真实体验
1、所需仪器及药品:
仪器类:小刀、镊子、玻璃片、滤纸、石棉网、试管、酒精灯、铁架台、玻璃管
药品类:金属钠、蒸馏水、过氧化钠、酚酞溶液
2、钠与水的反应
实验步骤:
1)从试剂瓶中取出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割,观察切面。
实验现象:切面为银白色,但很快变成灰暗
解释结论及化学方程式:钠质软,易切割;钠易被氧化
2)取出250ml 烧杯,向里面加水后在滴入几滴酚酞,然后把切好的钠块投入里面,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钠浮在水面上,迅速熔化成闪亮的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所到之处溶液变红(浮、熔、游、响、红)
解释结论及化学方程式:钠的密度比水小;该反应放热(钠的熔点低),生成气体,生成气体会燃烧、及钠块与水反应生成溶液显碱性
2Na + 2H2O = 2NaOH + H2↑
3、钠与氧气反应
实验步骤:如上述实验先取出钠块,然后将切好的钠块放在石棉网上加热
实验现象:钠块先熔化成闪亮的金属小球,后燃烧,火焰呈黄色,色,生成淡黄色固体
解释结论及化学方程式:钠的熔点低;2Na + O2 = Na2O2
4、过氧化钠与水
实验步骤:
1)取出过氧化钠观察颜色状态
实验现象:淡黄色的固体粉末
2)将少量的过氧
化钠加入试管中,加入少量的蒸馏水,用带火星的木条验证气体,在反应后溶液中加入几滴酚酞,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有气泡产生,该气泡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反应后的溶液加酚酞后变红
解释结论及化学方程式:2Na2O2 + 2H2O = 4NaOH + O2↑
5、过氧化钠与CO2反应
实验步骤:取少量的过氧化钠,用脱脂棉包裹,放在石棉网上,用玻璃管对准后吹气
实验现象:棉花迅速燃烧
解释结论及化学方程式:该反应放热后,环境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着火点,同时产生氧气,所以燃烧很剧烈。2Na2O2 + 2CO2=2Na2CO3 + O2
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教师要在实验的过程中评价一个学生,切记不能“只以成败论优劣”,要设法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更多地得到教师的鼓励,而非否定。
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已纳入高中新课程大纲中的必修课。在高一阶段学生必然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具有独立探究的能力,而大部分的学生还不具备这种能力。我们能做的就是对这些有能力的学生先进行研究性实验的培养,以他们为龙头带动其他同学。学生亲自探究实验,目的应该是发展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如何进行探究?根据学生想要探究的问题,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对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不要做过多的评判,更不能全盘否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到开放的实验室去探索研究,在实验中大胆尝试,尝试成功,也尝试失败。学生会有一种自己就是科学家的感觉,大大激起了学生对科学的迷恋和向往。
探究性实验进入高中化学课程,刺激了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在较为开放的探究情境中易于主动进入角色,这一方面加深了对具体知识的有效建构,另一方面也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学生在实验中探索,尝试成功的欢乐,吸取失败的教训,进而掌握科学探索的正确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这也正是新课程改革的本来目的之一。与以往相比,探究性教学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教学的同时如何兼顾自身的专业发展,这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❾ 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物理性质
离子化合物部分物理性质和解释:
1.常温下为晶体,硬度很大,且质脆,不导电。
【硬度大:因为离子化合物是由作用力强的离子键组成的,因此坚硬
质脆:固态时,离子之间很难发生相对运动(因为阴阳离子被彼此强力的离子键紧密联系, 阴离子和阳离子距离非常近),因此一旦受到外力时,将某一些离子移位,就马上会 接触到带有同种电荷的离子,同性相斥,所以晶体就马上断开了。
固态不导电:因为固态时候离子被离子键紧密联系,不能自由移动导电。 】
2.熔点,沸点较高
【因为化合物是由作用力强的离子键构成的,需要很大能量才能拆开这些化学键。】
3.熔融状态和在水溶液中可以导电。
【因为离子化合物都是由离子组成的,熔化即是离子键被拆,因此熔融状态下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离子导电。而因为离子化合物可以在水中被电解,释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因此水溶液也可以导电。】
总结:在用结构解释离子化合物的物理性质时,可以从它的组成(离子)本身的性质,离子键的强度来作切入点,这样会比较容易想到答案。
望采纳,谢谢!
❿ 怎么通过物质的微观结构准确预测其宏观性质
微观结构,涉及化学、生物、物理等多个领域,是指显微镜下物质、生物和细胞的结构,以及分子、原子甚至亚原子的结构。那么怎么通过物质的微观结构准确预测其宏观性质呢?一起来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