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方法技巧 > 如何做应用题方法

如何做应用题方法

发布时间:2022-10-21 12:18:38

Ⅰ 做数学应用题时的方法高中

自从升入高中以来,数学成为许多同学的困扰,高中数学应用题大致可分四类:纯文型、图文型、表文型、改错型。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做数学应用题时的 方法 高中,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做数学应用题时的方法

高中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把握大意

在阅读高中数学应用题时不仅要特别留心短文中的事件情景、具体数据、关键语句等细节,还要注意问题的提出方式。据此估计是我们平常练习时的哪种类型,会涉及到哪些知识,一般是如何解决的,在头脑中建立初步印象。

高中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提炼信息

在阅读高中数学应用题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各个关键数据,还要注意各数据的内在联系、标明单位,特别是一些特殊条件(如附加公式),以简明的方式列出各量的关系,掌握提炼信息的数学解题技巧。

高中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 总结 信息

根据前面提炼的高中数学应用题信息分析,通过文中关键词、句的提示作用,联想数学应用题间的关系,将数学应用题中的各种已知量用数学符号准确地反映出其内在联系。

高中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回顾检查

在建立好数学应用题解题思路后,不要急于解决问题,而应回过头来重新审题,一是看看哪些数据、关系还没有用上,用得是否准确,要充分挖掘题中的条件并发挥它

高中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

1、仔细审高中数学应用题

2、重视高中数学应用题中的关键词语、条件,对题意的理解有偏差。

4、善于回顾 反思 ,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克服侥幸意识带来不必要的失误。

5、平时要重视数学题阅读、理解和表述能力的培养,要仔细梳理问题的脉络结构,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高考数学怎么解题速度最快

1.熟悉基本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方法

解题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对一些基本的、常见的问题,前人已经总结出了一些基本的解题思路和常用的解题程序,我们一般只要顺着这些解题的思路,遵循这些解题的步骤,往往很容易找到习题的答案。

2.审题要认真仔细

对于一道具体的习题,解题时最重要的环节是审题。审题的第一步是读题,这是获取信息量和思考的过程。读题要慢,一边读,一边想,应特别注意每一句话的内在涵义,并从中找出隐含条件。

有些学生没有养成读题、思考的习惯,心里着急,匆匆一看,就开始解题,结果常常是漏掉了一些信息,花了很长时间解不出来,还找不到原因,想快却慢了。所以,在实际解题时,应特别注意,审题要认真、仔细。

3.认真做好归纳总结

在解过一定数量的习题之后,对所涉及到的知识、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以便使解题思路更为清晰,就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对于类似的习题一目了然,可以节约大量的解题时间。

4.熟悉习题中所涉及的内容

解题、做练习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不是学习的全部,你不能为解题而解题。解题时,我们的概念越清晰,对公式、定理和规则越熟悉,解题速度就越快。

5.学会画图

画图是一个翻译的过程,把解题时的 抽象思维 ,变成了形象思维,从而降低了解题难度。有些题目,只要分析图一画出来,其中的关系就变得一目了然。尤其是对于几何题,包括解析几何题,若不会画图,有时简直是无从下手。

因此,牢记各种题型的基本作图方法,牢记各种函数的图像和意义及演变过程和条件,对于提高解题速度非常重要。

6.先易后难,逐步增加习题的难度

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都是从简单到复杂。简单的问题解多了,从而使概念清晰了,对公式、定理以及解题步骤熟悉了,解题时就会形成跳跃性思维,解题的速度就会大大提高。

我们在学习时,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先去解那些看似简单,却很重要的习题,以不断提高解题速度和解题能力。随着速度和能力的提高,再逐渐增加难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限时答题,先提速后纠正错误

很多同学做题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平时做作业习惯了拖延时间,导致形成了一个不太好的解题习惯。所以,提高解题速度就要先解决“拖延症”。比较有效的方式是限时答题,例如在做数学作业时,给自己限时,先不管正确率,首先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数学作业,然后再去纠正错误。这个过程对提高书写速度和思考效率都有较好的作用。当你习惯了一个较快的思考和书写后,解题速度自然就会提高,及改正了拖延的毛病,也提高了成绩。


做数学应用题时的方法高中相关 文章 :

★ 高中数学应用题方法

★ 高中数学解题方法技巧汇总

★ 高中数学常考题型答题技巧与方法及顺口溜

★ 新编高中数学解题方法

★ 高中数学选择题解题方法

★ 高中数学7大学习方法,高考数学命题点及答题技巧

★ 历年真题学习:史上最全高中数学解题方法

★ 高中生数学考试小技巧

★ 高中数学各章节题型分析解题方法

★ 做中高考数学压轴题的技巧

Ⅱ 做数学应用题的技巧

高数学并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学好,升入高中以后,高中数学变得更抽象了,很多知识同学们理解起来开始有困难了。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做数学应用题的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做数学应用题的技巧

一.归一问题解答含义及 方法

牢记题中的数量关系,仔细阅读应用题给出的意思。

含义:

在解答应用题时,先要求出一份是多少(即单一量),然后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这类应用题叫做归一问题。

数量关系:

总量÷份数=1份数量 1份数量×所占份数=所求几份的数量

另一总量÷(总量÷份数)=所求份数

解答思路及方法:

先求出单一量,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

二.归总问题解答含义及方法

含义:

解题时,常常先找出“总数量”,然后再根据 其它 条件算出所求的问题,叫归总问题。所谓“总数量”是指货物的总价、几小时(几天)的总工作量、几公亩地上的总产量、几小时行的总路程等。

数量关系:

1份数量×份数=总量 总量÷1份数量=份数

总量÷另一份数=另一每份数量

解题思路和方法: 先求出总数量,再根据题意得出所求的数量。

三.和差问题解答含义及方法

含义:

已知两个数量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量各是多少,这类应用题叫和差问题。

数量关系:

大数=(和+差)÷ 2 小数=(和-差)÷ 2

解题思路和方法:

简单的题目可以直接套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再用公式。

四.和倍问题解答含义及方法

含义:

已知两个数的和及大数是小数的几倍(或小数是大数的几分之几),要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这类应用题叫做和倍问题。

数量关系:

总和 ÷(几倍+1)=较小的数 总和 - 较小的数 = 较大的数

较小的数 ×几倍 = 较大的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

简单的题目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利用公式。

五.差倍问题解答含义及方法

含义:

已知两个数的差及大数是小数的几倍(或小数是大数的几分之几),要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这类应用题叫做差倍问题。

数量关系:

两个数的差÷(几倍-1)=较小的数

较小的数×几倍=较大的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

简单的题目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利用公式。

六.倍比问题解答含义及方法

含义:

有两个已知的同类量,其中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若干倍,解题时先求出这个倍数,再用倍比的方法算出要求的数,这类应用题叫做倍比问题。

数量关系:

总量÷一个数量=倍数 另一个数量×倍数=另一总量

解题思路和方法:

先求出倍数,再用倍比关系求出要求的数。

高一数学 提分技巧

一、预习是聪明的选择

最好老师指定预习内容,每天不超过十分钟,预习的目的就是强制记忆基本概念。

二、基本概念是根本

基本概念要一个字一个字理解并记忆,要准确掌握基本概念的内涵外延。只有思维钻进去才能了解内涵,思维要发散才能了解外延。只有概念过关,作题才能又快又准。

三、作业可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一定要认真做,不要为节约时间省步骤,作业不要自检,全面暴露存在的问题是好事。

四、难题要独立完成

想得高分一定要过难题关,难题的关键是学会三种语言的熟练转换。(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

五、加倍递减训练法

通过训练,从心理上、精力上、准确度上逐渐调整到考试的最佳状态,该训练一定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否则达不到效果。

六、考前不要做新题

考前找到你近期做过的试卷,把错的题重做一遍,这才是有的放矢的 复习方法 。

七、良好心态

考生要自信,要有客观的考试目标。追求正常发挥,而不要期望自己超长表现,这样心态会放的很平和。沉着冷静的同时也要适度紧张,要使大脑处于最佳活跃状态

八、考试从审题开始

审题要避免“猜”、“漏”两种不良习惯,为此审题要从字到词再到句。

九、学会使用演算纸

要把演算纸看成是试卷的一部分,要工整有序,为了方便检查要写上题号。

十、正确对待难题

难题是用来拉开分数的,不管你水平高低,都应该学会绕开难题最后做,不要被难题搞乱思绪,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无论什么考试,你都能排前几名。

高一数学基础差该怎么学习

一、快速掌握基础知识

对于基础薄弱的同学来说,课本就是他们第一步需要掌握的提分法宝。想要提高数学成绩,你需要记熟数学课本里的每一个知识点,看懂每一个例题,一章一章的进行掌握。

你可以先记公式,背熟之后在接着研究例题,最后去看课后习题,用例题和习题去思考该怎么解,不要急着去计算,先想就好,然后在翻看课本看公式定理是怎么推导的,尤其是过程和应用案例。对于课本中的典型问题,更是要深刻的理解,并学会解题后 反思 。这样才能够深刻理解这个问题,跳出题海这个怪圈。

做好错题笔记,记录容易犯的错误,分析错误的原因,找到正确的办法。不要盲目的去做题,必须要在搞清楚概念的基础上做这些才是有用的。

二、学会运用基础知识

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学会知识的运用,这样你才能在考试中拿到分数。高中数学学习的特点是:速度快、容量大、方法多。而这对于基础差的同学来说,有时听了会记不住,或是记住了却不会解题。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把笔记记好,不需要一字不落的记下老师说的话,只需要把关键的思路和结论记下来就可以了,课后在去整理、回看笔记,这也是再学习的一个过程。

想要学好数学题就必须要多做题,只有做了一定题目才能学好数学,而且做题是高中数学学习的主旋律。但是这里的做题不是盲目做题,而是要看题思考,学会思考、反思、 总结 才是学习数学的王道。

其实数学解题并不难,分析题干,挖掘已知条件,寻找这些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得出一个有用的结论,这个结论是我们所要用来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就是数学解题的形式。所以想要学好数学,主要靠的是答题的思路,而不是作出某道题的方法。


做数学应用题的技巧相关 文章 :

★ 做数学应用题的技巧

★ 做数学应用题时的方法高中

★ 六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3)

★ 初中数学应用题解题方法与技巧

★ 应用题初中数学重点解题技巧有哪些

★ 初中数学应用题重点解题技巧

★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方法

★ 做小学数学作业各类题型的方法

★ 六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基本思路

Ⅲ 做应用题的六个步骤

1.先仔细读题,读懂题意。(以一道题为例)

2.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比如该题中椅子和桌子的数量。

3.找出等量关系,比如该题椅子和桌子之间的数学关系。

4.开始设置x变量。

5.解方程。

6.最后,认真地检验,写答。

应用题可分为一般应用题与典型应用题。

没有特定的解答规律的两步以上运算的应用题,叫做一般应用题。 题目中有特殊的数量关系,可以用特定的步骤和方法来解答的应用题,叫做典型应用题。

我国的数学教育里面:小学数学的应用题,一般使用算术(列式)方法来解,只有一少部分要求使用方程、比例来解;而到了初中,大部分应用题都要求使用方程或者函数解析式来解(几何问题、概率问题与统计问题除外,这部分知识有专门的符号和格式)。

Ⅳ 解应用题的技巧是什么

【知识方法归纳】

1.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①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②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查,写出答案。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

弄清题意后,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恰当地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3)运用一般的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

①列方程解加、减法应用题。如:

甲乙两人年龄的和为29岁,已知甲比乙小3岁,甲、乙两人各多少岁?

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甲的年龄 + 乙的年龄 = 甲乙二人的年龄和

解:设甲的年龄是x岁,则乙的年龄为:(x+3)岁。

x+(x+3)=29

x+x+3=29

2x=29-3

x=26 2

x=13……甲的年龄

13+3=16(岁)……乙的年龄

答:甲的年龄是13岁,乙的年龄是16岁。

②列方程解乘、除法应用题。如:

学校图书馆买来故事书240本,相当于科技书的3倍,买来科技书多少本?

科技书的本数 3 = 故事书的本数

解:设买来科技书x本

3x=240

x=80

答:买来科技书80本。

(4)用计算公式、性质、数位及计数单位等做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

①一长方形的周长是240米,长是宽的1.4倍,求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宽 ) 2=周长

解:设宽是x米,则长是(1.4x)米。

(1.4x+x) 2=240

2.4x=240 2

x=120 2.4

x=50……长方形的宽

50 1.4=70(米) ……长方形的长

70 50=3500(平方米)

答:长方形的面积是3500平方米。

②三角形ABC中,角A是角B的2倍,角A与角B的和比角C小18°。求三个角的度数。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

角A + 角B + 角C = 180度

解:设角B是x度,

则角A是(2x)度,角C是[(2x+x)+18]度。

2x+x+[(2x+x)+18]=180

6x+18=180

6x=180-18

x=162 6

x=27……角B的度数

27 2=54(度)……角A的度数

54+27+18=99(度)……角C的度数

答:角A是54度,角B是27度,角C是99度。

因为:角B<角A<角C,90°<角C<180°,所以这个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③一个两位数,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的和是6。若以原数减去7,十位数与个位数字相同,求原数。

十位上的数字 个位上的数字

解:设原数的个位数字为x。则原数十位上的数字为:6-x;若从原数中减去7,则个位上的数字变为:10+x-7、十位上的数字变为:6-x-1。

6-x-1=10+x-7

5-x=3+x

2x=2

x=1……原数的个位数字

6-1=5……原数的十位上的数

因此,原数是:51。

2.列方程解二、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广水电影院原有座位32排,平均每排坐38人;扩建后增加到40排,可比原来多坐584人。扩建后平均每排可以坐多少人?

解:设扩建后平均每排坐x人。

x 40-38 32=584

40x-1216=584

40x=584+1216

x=1800 40

x=45

答:扩建后平均每排可以坐45人。

3.列方程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

某班学生合买一种纪念品,每人出1元,多4元6角;每人出9角,就差5角。求这件纪念品多少钱?这个班共有多少名学生?

解:设这个班共有x名学生

x-4.6=9 10 x+5 10

x-4.6=0.9x+0.5

0.1x=5.1

x=51……这个班学生人数

51-4.6=46.4(元) ……纪念品的单价

答:这件纪念品46.4元;这个班共有学生51名。

4.用方程解和用算术法解应用题的比较

用方程解应用题和用算术法解应用题有什么区别,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思路不同。

用方程解应用题,要设未知数x,并且把未知数x与已知数放在一起,分析应用题所叙述的数量关系,再根据数量关系和方程的意义,列出方程式。

用算术法解应用题,要把已知数集中起来,加以分析,找出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的联系,列出算式表示未知数。例如:

小华身高160厘米,比小兰高15厘米。小兰的身高是多少厘米?

用方程解:

解:设小兰的身高x厘米

160-x=15

x=160-15

x=145

或:x+15=160

x=160-15

x=145

用算术法解:

160-15=145

通过比较,同学们可以看出,这两种方法的主要区别是未知数参加不参加到列式之中。列算术式,是根据题中的条件,由已知推出未知,用已知数之间的关系来表示未知数。未知数是运算的结果,已知与未知数用等号隔开。列方程式,是根据题目叙述的顺序,未知数参加列式,未知数与已知数用运算符号相连接,从整体上反映数量关系的各个方面,所以,解题方式灵活多样,适用面广,用来解答那些反叙的问题更显得方便。

【典型范例剖析】

例1 甲乙两桶油,甲桶里有油45千克,乙桶里有油24千克,问从甲桶里倒多少千克的油到乙桶里,才能使甲桶里的油的重量是乙桶里的1.5倍?

分析:根据变动以后“甲桶里油的重量是乙桶的1.5倍”,可以列出等量关系式:

现在乙桶里油的重量 1.5 = 现在甲桶里油的重量

设从甲桶里倒x千克的油到乙桶里,那么,现在甲桶里的油是(45-x)千克,现在乙桶里的油是(24+x)千克。

解:设从甲桶里倒x千克油到乙桶里。

(24+x) 1.5=45-x

36+1.5x=45-x

36+1.5x+x=45

36+2.5x=45

x=(45-36) 2.5

x=3.6

答:从甲桶里倒3.6千克的油到乙桶里,才能使甲桶里油的重量是乙桶的5倍。

例2 一位三位数,个位上的数字是5,如果把个位上的数字移到百位上,原百位上的数字移到十位上,原十位上的数字移到个位上,那么所成的新数比原数小108,原数是多少?

分析:原三位数中只知道个位数字,百位和十位上的数字都不知道。如果设原三位数中的百位数字与十位数字拼成的二位数为x,则原三位数可表示为“10x+5”,那么新数就可以表示为“5 100+x”。

解:设原三位数中的百位数字与十位数字拼成的二位数为x,可得方程:

10x+5=5 100+x+108

10x-x=500+108-5

9x=603

x=67

10 67+5=675……原三位数

答:原三位数是675。

例3 某校附小举行了两次数学竞赛,第一次及格人数是不及格人数的3倍还多4人,第二次及格人数增加5人,正好是不及格人数的6倍,问参加竞赛的有多少人?

分析:本题所求的参赛人数包括了及格的和不及格的人数,而第二次的参赛人数与第一次参赛人数有直接关系的条件,总人数又不变。所以我们设第一次参赛的不及格人数为x人,那么第一次参赛及格的人数可以用“(3x+4)”人来表示,总数是(4x+4)人,第二次参赛及格的人数是(3x+4+5)人,不及格的人数是(x-5)人,根据“第二次及格人数是不及格人数的6倍”,这一等量关系,可列方程。

解:设第一次参赛不及格的人数为x,依据题意可得方程:

3x+4+5=(x-5) 6

3x+9=6x-30

3x=39

x=13

则 4x+4=13 4+4=56……参加竞赛的人数

答:参加竞赛的有56人。

【易错题解举例】

例1 吉阳村有粮食作物84公顷,比经济作物的4倍多2公顷,经济作物有多少公顷?

错误:设经济作物有x公顷

x=(84-2)÷4

x=82÷4

x=20.5

答:经济作物有20.5公顷。

分析:这题列出的式子是一个算术式,不是方程。错误在于没有弄清方程和算术式的区别。算术式是由已知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用来表示未知数,如本题的“x=(84-2) ÷4”;而在方程里,未知数则是参加运算的,本题中的“x”则没有参加运算。

改正:设经济作物有x公顷

4x+2=84(或4x=84-2)

4x=82

x=20.5

答:经济作物有20.5公顷。

例2 食堂运来一批煤,原计划每天烧210千克,可以烧24天。改进炉灶后这批煤可烧28天。问:改进炉灶后平均每天比原计划节约多少千克?

错误:设每天比原计划节约x千克

28x=210 24

x=180

210-180=30(千克)

答:改进炉灶后平均每天比原计划节约30千克。

分析:题中所设未知数x与方程式中的x所表示的意义不同。题目中的方程式的“x”所表示的是“改进炉灶后平均每天烧煤数”,并不表示“节约”的数。本题可以采用“间接设未知数法”或“直接设未知数法”。

改正:(1)间接设未知数

解:设改进炉灶后每天烧煤x千克,则每天比原计划节约(210-x)千克。

28x=210 24

28x=5040

x=180

210-x=210-180=30

(2)直接设未知数

解:设改进炉灶后平均每天比原计划节约x千克。

(210-x) 28=210 24

210-x=180

x=210-180

x=30

答:改进炉灶后平均每天比原计划节约30千克。

例3 王兰有64张画片,雷江又送给她12张,这时王兰和雷江的画片数相等。雷江原有画片多少张?(用方程解)

错误:设雷江原有画片x张

x-12=64

x=76

分析:雷江送12张画片给王兰后,两人的画片数才相等。也就是说,雷江减少12张,王兰增加12张之后,他们的画片数才同样多。此解法把等量关系弄错了,误认为雷江的画片减少12张后与王兰原有的画片数相等。

改正:设雷江原有画片x张。

x-12=64+12

x=76+12

x=88

答:雷江原有画片88张。

【解题技巧指点】

1. 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往往列出来的是一个算术式,误以为是方程。如:广水市吉阳村有粮食作物84公顷,比经济作物的4倍多2公顷,经济作物有多少公顷?

解:设经济作物有x公顷

x=(84-2) 4

x=82 4

x=20.5

答:经济作物有20.5公顷。

本题中的“x=(84-2) 4”是一个算术式。出现上述错误,原因在于没有弄清方程式和算术式的区别。算术式是由已知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用来表示未知数;而在方程里,未知数则是参加运算的。本题的方程应该列为:

4x+2=84或4x=84-2或84-4x=2

2.按照题意,恰当地设未知数。如:第一教工食堂运来一批煤,原计划每天烧煤210千克,可烧24天,改进炉灶后这批煤可烧28天。问:改进炉灶后平均每天比原计划节约多少千克?

设未知数时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设未知数为x,题目中问什么,就设什么为x;另一种是间接设未知数为x,再通过这个量与所求问题的关系,求出应用题中要求的未知量。

如果按直接设未知数为x的方法解答,那么本题中所列方程应该是:

解:设每天比原计划节约x千克煤

(210-x) 28=210 24

210-x=180

x=210-180

x=30

如果采用间接设未知数x的方法:

解:设改进炉灶后每天烧煤x千克,则每天比原计划节约(210-x)千克。

28x=210 24

x=180

210-180=30(千克)

答:每天比原计划节约30千克。

老了不死;参考资料:根据网络搜集

Ⅳ 解决应用题的方法有哪些

第一,读题。正如上面分析那样,孩子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分析题目和将信息转化为算式,读题就显得至关重要,所以要强调:(1)、读题至少2遍以上。(2)在读第二遍时将重要信息画出来。(3)、一定要注意问题问的是什么。只有看清楚问题让我们求什么,我们才能思考怎么求,以避免答非所问。
第二,分析问题。如上面这道题,问的是一共有多少人?那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一共”?“一共”就是男生和女生的和。这道题中给出了男生的数量,没有直接给出女生的数量,那么我们就要先求出来女生的数量,然后将两者加起来。
看似简单,但很多小朋友求出来女生的数量就以为大功告成了,这就是没有搞清楚问题问的是什么,或者没有整体的思路。
第三,列算式。根据上面的思路就可以列算式了。先求女生数量:36—6=30(人)。这里需要注意两点:(1)、不能见到题目中出现“多”字,就用加法。只有分析出到底“谁多谁少”,才能判断该用加法还是减法。(2)要带单位名称。然后求一共有多少人:30+36=66(人)。
第四,作答。很多小朋友做应用题时不作答,有的学校也不强调,但是在正规考试(小升初、高考等)中,不作答、不写单位名称是要扣分的。所以一定要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第五,检查。(1)、检查算式得数。(2)检查单位名称。(3)检查是否作答。

Ⅵ 初中数学应用题解题方法技巧 这些步骤不能错过

数学的解题技巧是很关键的, 下面我就大家整理一下初中数学应用题解题方法技巧,仅供参考。

排除选项法

选择题因其答案是四选一,必然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那么我们就可以采用排除法,从四个选项中排除掉易于判断是错误的答案,那么留下的一个自然就是正确的答案。

直接求解法

有些选择题本身就是由一些填空题、判断题、 解答题 改编而来的,因此往往可采用直接法,直接由从题目的条件出发,通过正确的运算或推理,直接求得结论,再与选择项对照来确定选择项。我们在做解答题时大部分都是采用这种方法。

无论哪种类型,其解题步骤一般都可具体分为以下几步:

(一)快速阅读,把握大意

在阅读时不仅要特别留心短文中的事件倩景、具体数据、关键语句等细节,还要注意问题的提出方式。据此估计是我们平常练习时的哪种类型,会涉及到哪些知识,一般是如何解决的,在头脑中建立初步印象。

(二)仔细阅读,提炼信息

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各个关键数据,还要注意各数据的内在联系、标明单位,特别是一些特殊条件(如附加公式),以简明的方式列出各量的关系,提炼信息,读“薄”题目,同时还要能回到原题中去。

(三)总结信息,建立数模

根据前面提炼的信息分析,通过文中关键词、句的提示作用,选用恰当的 数学 模型,例如由“大于、超过、不足……”等联想到建立不等式,由“恰好……,等于……”联想到建立方程,由“求哪种方案更经济……”联想到运用分类讨论方法解决问题,由“求出……和……的函数关系式或求最大值(最小值)”联想到建立函数关系,将题中的各种己知量用数学符号准确地反映出其内在联系。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应用题解题方法技巧。

Ⅶ 小学解应用题的方法

小学解应用题的方法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考试中最为综合的题型,也是难度较大的一类考试题目,下面是我整理的小学解应用题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首先是审题,确定未知数

审题,理解题意。就是全面分析已知数与已知数、已知数与未知数的关系。特别要把牵涉到的一些概念术语弄清,如同向、相向、增加到、增加了等,并确立未知数。即用x表示所求的数量或有关的未知量。在小学阶段同学们遇到的应用题并不十分复杂,一般只需要直接把要求的数量设为未知数,如:“学校图书馆里科技书的本数比文艺书的2倍多47本,科技书有495本,文艺书有多少本?”在这道题目中只有“文艺书的数量”不知道,所以只要设“文艺书的数量”为未知数x就可以了。

二、寻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是关键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因而 “等式”是列方程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寻找等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如上题中“科技书得本数比文艺书的2倍多47本”这是理解本题题目意思的关键。仔细审题发现“文艺书本数的2倍加上47本就是科技书的本数”故本题的等量关系为:文艺书本数的2倍+47=科技书的本数。上题中的方程可以列为:“2x+47=495”

三、解方程,求出未知数得值

解方程时应当注意把等号对齐。如:2x+47=495

2x+47-47=495-47 ←应将“2x”看做一个整体。

2x=448 2x÷2=448÷2 x=224

四、检验也是列方程解应用题中必不可少的

检验并写出答案.检验时,一是要将所求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二是检查所求得的未知数的值是否符合题意,不符合题意的要舍去,保留符合题意的解.

1)将求得的'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中检验。如果左右两边相等,说明方程解正确了。如上题的检验过程为:

检验:把x=224代入原方程。

左边=2×224+47 右边=495

=495

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224是方程2x+47=495的解。

2)文艺书本数的2倍+47=科技书的本数

将224代入以上等式,等式成立。故所求得的未知数的值符合题意。

总之,以上几点技巧都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环节的技巧,只要大家利用这些技巧加强练习,就一定能闯过列方程解应用题这道关。在千变万化的应用问题中,我们若能抓住以上几点,以不变应万变,则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常见错题解析:

一、把算术解法当作方程解法的错误

例1:两袋大米,甲袋重65千克,乙袋重45千克,要使两袋大米的重量相等,应从甲袋里取出多少千克放入乙袋?(用方程解)

错解:设应从甲袋里取出大米x千克放入乙袋,根据题意列方程:x=(65-45)÷2, x=20÷2,x=10。

分析:以上计算并无错误,但不符合利用方程求解的意义和要求。这种解法虽然也含有未知数,但实际上是一种算术方法。纠正的方法是把未知数设为x,暂时把未知条件当成已知条件,使未知条件与已知条件处于同等的地位,然后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这样做比起用算术方法解容易得多。

正确解法:设从甲袋取出x千克大米放入乙袋,根据题意列方程:65-x=45+x,65-2x=45,2x=65-45,x=10 答:应从甲袋取出大米10千克。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简易方程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等量”关系列方程和解方程的基本技能。有的同学由于受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思维定势的影响,所以会出现上面的错误解法。

二、等量关系的错误

例2:学校分苹果,五年级老师分50千克,比四年级老师分的2倍少2千克。四年级老师分多少千克?

错解:设四年级老师分x千克,列方程得:2x+2=50,2x=48,x=24。

分析:本题在列方程时把等量关系弄错了,误认为四年级老师的2倍加上2千克就等于五年级老师分的。

正确解法:设四年级老师分x千克。2x-2=50,2x=52,x=26。答:四年级老师分26千克。

三、单位不统一的错误

例3:梯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高为4厘米,下底比上底多0.6分米,求梯形的上底。(用方程解,注: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错解1:设梯形的上底是x分米 (x+x+0.6)×4÷2=24,2x+0.6=12,2x=11.4,x=5.7。答:梯形的上底是5.7分米。

错解2:设梯形的上底是x厘米,(x+x+0.6)×4÷2=24,2x+0.6=12,2x=11.4, x=5.7。答:梯形的上底是5.7厘米。

分析:此题错在没有统一题中各个量的单位。题中告诉的面积单位为平方厘米,高是厘米,下底却是分米,如果不加以统一,所列出的就不是等式,也就不能恒等变形。所以我们在列方程时首先要将题中的单位统一起来。

正确解法:0.6分米=6厘米。设梯形的上底是x厘米 (x+x+6)×4÷2=24,2 x+6=12,2 x=6,x=3。答:梯形的上底是3厘米。

四、设句不写单位名称的错误

例4:粮仓要运进250吨粮食,已经运了8天,每天运进18吨,余下的要4天运完。平均每天要运进多少吨?

错解:设平均每天要运进x,根据题意列方程:18×8+4 x=250,144+4 x=250,

4 x=250-144,4 x=106,x=26.5。答:平均每天运进26.5吨。

分析:此题错在所设未知数不带单位名称,致使其在等式中代数量意义不明确,从而导致错解。正确的应设平均每天要运进x吨,否则不能认定该等式成立。

五、求得的值带上单位名称的错误

例5:某站运来3车黄瓜和6车芹菜,共重2 580千克,每车黄瓜重260千克。每车芹菜重多少千克?

错解:设每车芹菜重x千克,列方程得:260×3+6x=2580,780+6x=2 580。6 x =2580-780,6 x=1800,x =300(千克)。答:每车芹菜重300千克x。

分析:此题错在最后求得的x值带上了单位名称,这是不符合解方程的要求的。造成这一错误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受算术方法解题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对解方程的概念不甚明了。方程是一种等式,方程两边无论是数还是量都是相等的,因此两边的单位名称可同时约去。求方程解的过程就成了数的恒等变形的过程,最后的结果是没有单位名称的,只需要在答句中把单位名称写清楚就行。

;

Ⅷ 初中数学应用题解题方法技巧总结

很多同学都想了解一些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因式分解法

因式分解,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因式分解是恒等变形的基础,它作为数学的一个有力工具、一种数学方法在代数、几何、三角等的解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式分解的方法有许多,除中学课本上介绍的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等外,还有如利用拆项添项、求根分解、换元、待定系数等等。

解决绝对值问题

主要包括化简、求值、方程、不等式、函数等题,基本思路是:把含绝对值的问题转化为不含绝对值的问题。具体转化方法有:

①分类讨论法:根据绝对值符号中的数或式子的正、零、负分情况去掉绝对值。

②零点分段讨论法:适用于含一个字母的多个绝对值的情况。

③两边平方法:适用于两边非负的方程或不等式。

④几何意义法:适用于有明显几何意义的情况。

数形结合的思想

数与形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如某些代数问题、三角问题往往有几何背景,可以借助几何特征去解决相关的代数三角问题;而某些几何问题也往往可以通过数量的结构特征用代数的方法去解决。因此数形结合的思想对问题的解决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上就是一些数学学习技巧的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

Ⅸ 做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一要教学生学会审题。应用题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而且往往是由应用题的情节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决定。同时题目中的叙述是书面语言,低年级学生识字不多,在对题意的理解上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


三要对学生进行解题基本方法的训练。一道应用题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该如何根据已知条件确定解法,这需要运用各种思维方法进行探索。由因导果的综合法和执果索因的分析法是最基本的两种解题方法,采用这两种方法探索的关键在于确定正确的方向。

在低年级学生的应用题教学中,要抓好这两种基本方法的训练,明确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步骤。遇到应用题时,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解答,然后集体分析讨论,使出错的学生明白错在何处,别人是怎样分析的,把别人的思维过程作为研究的对象,学着分析题意,学着解题。

Ⅹ 五六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方法技巧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法口诀

1、鸡兔同笼问题:假设全是鸡,假设全是兔。多了几只脚,少了几只足?除以脚的差,便是鸡兔数。

2、浓度问题:加水先求糖,糖完求糖水。糖水加糖水,便是加水量。

3、追及问题:慢鸟要先飞,快的随后追。先走的路程,除以速度差,时间就求对。

4、和比问题:家要众人合,分家有原则。分母比数和,分子自己的。和乘以比例,就是该得的。

阅读全文

与如何做应用题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式棉袄制作方法图片 浏览:63
五菱p1171故障码解决方法 浏览:858
男士修护膏使用方法 浏览:546
电脑图标修改方法 浏览:607
湿气怎么用科学的方法解释 浏览:537
910除以26的简便计算方法 浏览:805
吹东契奇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704
对肾脏有好处的食用方法 浏览:98
电脑四线程内存设置方法 浏览:512
数字电路通常用哪三种方法分析 浏览:13
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是什么 浏览:525
苯甲醇乙醚鉴别方法 浏览:82
苹果手机微信视频声音小解决方法 浏览:700
控制箱的连接方法 浏览:75
用什么简单的方法可以去痘 浏览:789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几个 浏览:803
自行车架尺寸测量方法 浏览:124
石磨子的制作方法视频 浏览:152
行善修心的正确方法 浏览:403
薯仔炖鸡汤的正确方法和步骤 浏览:276